CN217140789U - 静电喷雾器 - Google Patents
静电喷雾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40789U CN217140789U CN202123008233.0U CN202123008233U CN217140789U CN 217140789 U CN217140789 U CN 217140789U CN 202123008233 U CN202123008233 U CN 202123008233U CN 217140789 U CN217140789 U CN 2171407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electrode
- atomizing
- electrode
- electrostatic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静电喷雾器,属于喷雾技术领域。所公开的静电喷雾器包括壳体、容液器皿和喷雾组件,其中,喷雾组件设于壳体,容液器皿与壳体相连,喷雾组件包括雾化部件和导电电极,所述雾化部件与容液器皿连通,使经过雾化部件的液体能够形成雾滴,导电电极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且在导电电极通电的情况下,液体或雾滴带电。如此设置,由于导电电极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未包含金属元素,故即使导电电极在通电过程中与带电雾滴或带电液体接触而形成电解池,也不会被氧化腐蚀,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喷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电喷雾器。
背景技术
静电喷雾装置在喷雾时,利用高压静电在电极片和雾化片间形成高压静电场,待雾化的液体被直接接触带电或经过雾化片被雾化的同时带电,带电的雾滴作定向运动而被吸附到目标物体上,从而减少液体的飘散和浪费。
而带电的雾滴具有吸附性,飘散过程中也会吸附于电极片,即带电的雾滴与电极片接触,二者形成电解池;若电极片与待雾化的液体直接接触,电极片通电时,电极片与液体之间也会有电流,从而形成电解池。总之,无论哪种情况,电极片均会与带电雾滴或带电液体接触而形成电解池,使得电极片发生电化学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喷雾器,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电极片与带电雾滴或带电液体接触而形成电解池、使得电极片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静电喷雾器,包括壳体、容液器皿和喷雾组件,其中:
所述喷雾组件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容液器皿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喷雾组件包括雾化部件和导电电极,所述雾化部件与所述容液器皿连通,使经过所述雾化部件的液体能够形成雾滴,所述导电电极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且在所述导电电极通电的情况下,所述液体或所述雾滴带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导电电极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未包含金属元素,故即使导电电极在通电过程中与带电雾滴或带电液体接触而形成电解池,也不会被氧化腐蚀,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静电喷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喷雾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感应式静电喷雾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晕式静电喷雾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接触式静电喷雾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壳部;111-第二开口;120-框体;130-第二壳部;
200-容液器皿;
300-喷雾组件;310-雾化片;320-导电电极;321-支撑件;322-电针;330-喷雾座;331-卡块;340-喷雾盖;341-第一开口;342-卡槽;350-密封垫圈;
400-电池模块;
500-升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静电喷雾器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静电喷雾器包括壳体100、容液器皿200和喷雾组件300。其中,壳体100为静电喷雾器的主体结构件,用于安装容液器皿200和喷雾组件300,容液器皿200用于盛装需要雾化的液体,喷雾组件300用于将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进行雾化,使液体形成喷雾喷出。
喷雾组件300设于壳体100,喷雾组件300可以部分位于壳体100的表面,也可以整体均设置在壳体100内;容液器皿200与壳体100相连,具体地,容液器皿200可以位于壳体100之内,也可以位于壳体100之外,容液器皿200可以与壳体10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容液器皿200和喷雾组件300均设于壳体100之内,壳体100对容液器皿200和喷雾组件300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容液器皿200可以直接置于壳体100内,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壳体100的内壁,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只要容液器皿200在壳体100内的位置固定即可。
喷雾组件300包括雾化部件和导电电极320,雾化部件与容液器皿200连通,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经过雾化部件能够形成雾滴,即雾化部件具有雾化作用,可选地,雾化部件可以为雾化片,雾化片设有多个喷孔,利用喷孔实现雾化作用;雾化部件也可以为超声波雾化器,利用超声波能量将液体雾化为雾滴。在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液体或雾滴带电。
具体地,雾化部件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与容液器皿200相连通,使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经过雾化部件,在雾化部件的雾化作用下,液体被雾化为雾滴,雾滴最终由出口端喷出。在导电电极320位于雾化部件的出口端的情况下,即出口端与导电电极320相对,雾化部件所雾化成的雾滴会经过导电电极320,导电电极320通电会使雾滴带电;在导电电极320直接伸入容液器皿200内的情况下,导电电极320通电会使液体直接带电,最终喷出的雾滴也带电。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导电电极320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具体地,导电电极320的材料可以为石墨,也可以为导电硅胶,也可以为导电橡胶,也可以为导电塑料,或者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非金属材料。
如此设置,由于导电电极320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未包含金属元素,故即使导电电极320在通电过程中与带电雾滴或带电液体接触而形成电解池,也不会被氧化腐蚀,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部件为雾化片310,雾化片310设有多个喷孔,喷孔的直径较小,喷孔的直径范围可以为5um-10um,喷孔与容液器皿200连通。这样一来,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可以流至雾化片310的喷孔处,液体由喷孔喷出而形成雾滴。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和图2所示,喷雾组件300包括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相连接。具体地,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可以固定相连,也可以通过可拆卸方式相连。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共同形成容腔,导电电极320和雾化片310均设置在容腔内,且导电电极320设置在雾化部件的出口端,容腔与容液器皿200连通,从而使容液器皿200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容腔内,雾化片310能够发挥雾化液体的作用。
为避免喷雾盖340或喷雾座330影响雾滴的喷出,容腔的侧壁开设第一开口341,第一开口341与雾化部件的出口端相连通,即第一开口与雾化片310的喷孔连通,故雾滴能够由第一开口341喷出。其中,第一开口341可以开设在喷雾座330上,也可以开设在喷雾盖340上,对第一开口341的位置不做限制。
如此设置,利用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对导电电极320和雾化片310进行安装和保护。
可选地,喷雾座330设有凹槽和开孔,开孔与凹槽相连通,且开孔与容液器皿200相连通,导电电极320和雾化片310均设于凹槽内,且喷雾盖340封闭凹槽,从而形成容腔。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凹槽可以设置在喷雾盖340上,喷雾座330封闭凹槽而形成容腔;也可以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均设置凹槽,两个凹槽相配合形成容腔。
由于开孔与凹槽连通,雾化片310设于凹槽内,故开孔与雾化片310的喷孔连通。这样一来,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通过开孔进入凹槽,液体通过喷孔喷出形成雾滴,且在导电电极320的作用下,雾滴带电,雾滴最终由第一开口341喷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导电电极320的结构不做限制,但是,导电电极320不会遮挡雾化片310的喷孔,以免阻挡雾滴的喷出。
在本实施例中,喷雾盖340设置在凹槽的槽口处,且喷雾盖340位于壳体100之内,导电电极320设置在雾化部件的出口端,即位于喷雾盖340和雾化片310之间,喷雾盖340设有第一开口341,壳体100设有第二开口111,第一开口341与喷孔连通,第二开口111与第一开口341相连通。
这样一来,雾滴经过导电电极320、再依次通过第一开口341和第二开口111,最终喷出至壳体100外,壳体100不会影响雾滴的喷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设有第三开口,容液器皿200为透明的水瓶,水瓶由第三开口露出。这样一来,可以知晓水瓶内的水量情况,从而在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及时向水瓶内补充水。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0为电极环,如图2所示,电极环位于雾化部件的出口端,即位于喷雾盖340和雾化片310之间,而且电极环自身具有第一通孔,雾滴经过第一通孔而喷出。这样一来,导电电极320环绕在所有的喷孔周围,相当于导电电极320环绕喷雾区域,使得整个喷雾区域均带电,或者便于导电电极320与雾化片310之间形成电场,总之,导电电极320的环形形状,能够增大雾滴带电的可能性,最终使带电雾滴定向吸附于目标物体上。
可选地,电极环可以包括多个电极部,各个电极部依次设置,且呈环型排列。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电极部之间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直接接触,各个电极部均固定于支撑结构上,支撑结构可以为本实施例中的喷雾座330,也可以将各个电极部设于单独的支撑件上,再将支撑件设于喷雾座330内,总之,实现各个电极部的相对固定即可。
当然,导电电极320的结构不仅限于电极环,也可以为其它的形状或结构。
可选地,如图2所示,喷雾组件300还包括密封垫圈350,密封垫圈350设置在容腔内,密封垫圈350可以位于导电电极320背向雾化部件的一侧,即位于电极环和喷雾盖340之间;密封垫圈350也可以位于导电电极320和雾化部件之间,即位于电极环和雾化片3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密封垫圈35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密封垫圈350位于电极环和喷雾盖340之间,另一个密封垫圈350位于电极环和雾化片310之间,而且,两个密封垫圈350均具有第二通孔,雾滴由喷孔喷出后会依次经过两个第二通孔,保证雾滴能够顺利喷出。
如此设置,通过两个密封垫圈350,既能够密封电极环和喷雾盖340之间的间隙,又能够密封电极环和雾化片310之间的间隙,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可选地,喷雾盖340与喷雾座330可拆卸地相连接。具体地,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接结构、螺纹连接件(如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可拆卸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通过卡接结构相连接。具体地,卡接结构包括卡块331和卡槽342,卡块331设置在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的其中一者上,卡槽342设于另一者,卡块331能够伸入卡槽342内。也就是说,可以是卡块331设置在喷雾盖340上,卡槽342设置在喷雾座330上,也可以是卡块331设置在喷雾座330上,卡槽342设置在喷雾盖340上。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的方式连接,其中,螺纹连接件可以为螺栓,也可以为螺钉等具有外螺纹的紧固件。具体地,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其中一者设有开孔,另一者设有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贯穿开孔并旋紧于螺纹孔内,从而实现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的相连接。
可选地,如图2所示,卡块331设置在喷雾座330的外壁,喷雾盖340包括延伸部,延伸部向靠近喷雾座330的方向凸起,卡槽342开设在延伸部上,在连接喷雾盖340和喷雾座330时,喷雾盖340靠近喷雾座330,同时延伸部靠近卡块331,随着喷雾盖340的移动,卡块331首先挤压于喷雾座330的外壁和延伸部之间,然后伸入卡槽342中。
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且沿喷雾座330或喷雾盖340的周向分布。可选地,在装配过程中,卡块331面向延伸部的表面为楔面,沿喷雾盖340至喷雾座330的方向,楔面至喷雾座330外壁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一来,在楔面的导向作用下,卡块331能够较易伸入延伸部和喷雾盖340之间,最终实现卡块331和卡槽342的卡接。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0和容液器皿200分别位于雾化部件的出口端和进口端,在雾化部件采用雾化片310的情况下,导电电极320和容液器皿200分别位于雾化片310相背的两侧,在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雾滴带电。具体来说,此种结构的静电喷雾器可以采用感应式静电喷雾技术,使导电电极320与雾化片310之间形成高压电场,从而使雾滴感应出与导电电极320极性相反的电荷;也可以采用电晕式静电喷雾技术,导电电极320电离部分区域的空气,雾滴与带电的空气接触而带电。
可选地,在采用感应式静电喷雾技术的情况下,雾化部件可以为超声雾化片,导电电极320连接电源的其中一个电极,超声雾化片或容液器皿200连接电源的另一个电极,即可以是导电电极320连接电源的正极,超声雾化片或容液器皿200连接电源的负极,也可以是导电电极320连接电源的负极,超声雾化片或容液器皿200连接电源的正极。
而且,导电电极320和超声雾化片可以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接,比如,对上文所述的结构实施例来说,连接结构即为设于导电电极320和超声雾化片之间的密封垫圈350,避免导电电极320和超声雾化片直接接触。
在导电电极320通电时,且超声雾化片或容液器皿200处于通电状态的情况下,导电电极320与距离其较近的物体之间形成高压电场,即超声雾化片和导电电极320之间产生高压电场,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超声雾化片喷出的雾滴在形成过程中,感应出与导电电极320极性相反的电荷,故超声雾化片喷出的雾滴带电,从而形成静电喷雾。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0和容液器皿200分别电连接电源的两极,具体地,导电电极320和容液器皿200分别可通过导线与电源的两极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容液器皿200与电源的其中一个电极电连接的同时,容液器皿200还接地,从而保证容液器皿200内的液体不会因此而直接带电。
可选地,在采用电晕式静电喷雾技术的情况下,导电电极320可以包括支撑件321和电针322,如图4所示,支撑件321设置在壳体100内,电针322设置于支撑件321,即支撑件321支撑电针322。此情况下,可以是导电电极320与电源电连接,具体地,支撑件321可以为不具备导电效果的支撑结构,也可以为具备导电效果的支撑结构,如电极环,此情况下,电极环和电针322均能够通电,从而使电针322和电极环充分电离周围区域的空气。
这样一来,在电针322通电的情况下,电针322电离第一区域的空气,第一区域即电针322周边区域的空气,雾化片310喷出的雾滴经过第一区域,与第一区域的空气接触而带电,从而形成静电喷雾。
无论采用接触式静电喷雾技术,还是采用电晕式静电喷雾技术,由于最终都是令雾滴带电,而带电雾滴具有吸附作用,飘散过程中能够也会有部分带电雾滴吸附于容液器皿200的表面,故容液器皿200的表面会有电荷,为避免容液器皿200的表面触电,容液器皿200和电源均接地,保证安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采用接触式静电喷雾技术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至少部分导电电极320伸入容液器皿200内,且至少部分导电电极320与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接触。也就是说,可以是导电电极320的部分伸入容液器皿200中,也可以是整个导电电极320伸入容液器皿200中,总之,导电电极320能够与容液器皿200内的液体接触。在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直接带电,故带电液体经雾化部件雾化后形成静电喷雾。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静电喷雾器包括电池模块400,电池模块400设于壳体100内,且电池模块400与导电电极320电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电极320可以外接外部电源。
如此设置,无论是导电电极320通电,还是导电电极320和雾化部件均通电,通过设置电池模块400,能够使静电喷雾器具备足够的电能实现静电喷雾功能,避免导电电极320额外外接电源导致的不便问题。
可选地,静电喷雾器还可以包括升压模块500,升压模块500设于壳体100内,且升压模块500与电池模块400、导电电极320均可以通过导线实现电连接。由于电池模块400的电压通常为1.5V,电压较低,利用升压模块500,能够将电压升至220V左右,以便使导电电极320具有更好的荷电能力。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第一壳部110、框体120和第二壳部130。其中,框体120设于第一壳部110和第二壳部130之间,框体1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一壳部110与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实现第一壳部110与框体120的连接,同时,第二壳部130与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实现第二壳部130与框体120的连接。当然,框体120与第一壳部110之间、框体120与第二壳部130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等固定连接方式相连接。
如此设置,框体120、第一壳部110和第二壳部130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对壳体100内的各个部件进行检修等操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容液器皿(200)和喷雾组件(300),其中:
所述喷雾组件(300)设于所述壳体(100),所述容液器皿(200)与所述壳体(100)相连;
所述喷雾组件(300)包括雾化部件和导电电极(320),所述雾化部件与所述容液器皿(200)连通,使经过所述雾化部件的液体能够形成雾滴,所述导电电极(320)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且在所述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所述液体或所述雾滴带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件为雾化片(310),所述雾化片(310)设有多个喷孔,所述喷孔与所述容液器皿(200)连通,所述容液器皿(200)内的液体由所述喷孔喷出而形成所述雾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组件(300)包括喷雾座(330)和喷雾盖(340),所述喷雾座(330)和所述喷雾盖(340)相连接,二者共同形成容腔,所述导电电极(320)和所述雾化部件均设于所述容腔内,且所述容腔与所述容液器皿(200)连通,所述导电电极(320)位于所述雾化部件的出口端,所述容腔的侧壁还设有第一开口(341),所述第一开口(341)与所述雾化部件的出口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座(330)设有凹槽和开孔,所述开孔与所述凹槽相连通,且所述开孔和所述容液器皿(200)连通,所述导电电极(320)和所述雾化部件均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喷雾盖(340)封闭所述凹槽、以形成所述容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盖(340)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口处,所述第一开口(341)开设于所述喷雾盖(340),且所述壳体(100)设有第二开口(111),所述第二开口(111)与所述第一开口(341)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组件(300)还包括密封垫圈(350),所述密封垫圈(350)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密封垫圈(350)位于所述导电电极(320)背向所述雾化部件的一侧,和/或,所述密封垫圈(350)位于所述导电电极(320)和所述雾化部件之间,所述密封垫圈(350)具有第一通孔,所述雾滴经所述第一通孔而喷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盖(340)与所述喷雾座(330)可拆卸地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盖(340)和所述喷雾座(330)通过卡接结构相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块(331)和卡槽(342),所述卡块(331)设于所述喷雾盖(340)和所述喷雾座(330)的其中一者,所述卡槽(342)设于另一者,所述卡块(331)能够伸入所述卡槽(342)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盖(340)和所述喷雾座(330)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件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导电电极(320)与所述出口端相对,所述容液器皿(200)与所述进口端相连通,在所述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所述雾滴带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电极(320)为电极环,所述电极环具有第二通孔,所述雾滴经所述第二通孔而喷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环包括多个电极部,各个所述电极部依次设置、且呈环型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件为超声雾化片,所述导电电极(320)连接电源的其中一个电极,所述超声雾化片或所述容液器皿(200)连接所述电源的另一个电极,以使所述导电电极(320)和所述超声雾化片之间形成电场。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电极(320)包括支撑件(321)以及电针(322),所述支撑件(321)设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电针(322)设于所述支撑件(321),在所述电针(322)通电的情况下,所述电针(322)电离第一区域的空气,所述雾滴与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接触而带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电极(320)伸入所述容液器皿(200)内,且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电极(320)与所述容液器皿(200)中的液体接触,在所述导电电极(320)通电的情况下,所述液体带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喷雾器包括电池模块(400),所述电池模块(400)设于所述壳体(100)内,且所述电池模块(400)与所述导电电极(320)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喷雾器还包括升压模块(500),所述升压模块(500)设于所述壳体(100)内,且所述升压模块(500)与所述电池模块(400)、所述导电电极(320)均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第一壳部(110)、框体(120)和第二壳部(130),其中:
所述框体(120)设于所述第一壳部(110)和所述第二壳部(130)之间,所述框体(1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壳部(110)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壳部(130)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喷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电极(320)的材料为石墨或导电硅胶或导电橡胶或导电塑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08233.0U CN217140789U (zh) | 2021-12-01 | 2021-12-01 | 静电喷雾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08233.0U CN217140789U (zh) | 2021-12-01 | 2021-12-01 | 静电喷雾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40789U true CN217140789U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2685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08233.0U Active CN217140789U (zh) | 2021-12-01 | 2021-12-01 | 静电喷雾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4078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5699A (zh) * | 2021-12-01 | 2022-04-29 | 杰瑞华创科技有限公司 | 静电喷雾器 |
CN115722357A (zh) * | 2022-12-07 | 2023-03-03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模块化超声静电喷涂设备及其方法 |
-
2021
- 2021-12-01 CN CN202123008233.0U patent/CN21714078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5699A (zh) * | 2021-12-01 | 2022-04-29 | 杰瑞华创科技有限公司 | 静电喷雾器 |
CN115722357A (zh) * | 2022-12-07 | 2023-03-03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模块化超声静电喷涂设备及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140789U (zh) | 静电喷雾器 | |
KR100716639B1 (ko) | 정전 분무 장치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공기 청정기 | |
ATE133353T1 (de) | Elektrostatische sprühpistole | |
CN114405699A (zh) | 静电喷雾器 | |
CN212139312U (zh) |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JP7304469B2 (ja) |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 |
CN218551292U (zh) | 一种具有雾化功能的组件及雾化装置 | |
KR20150025817A (ko) | 정전분무모듈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 |
CN217906315U (zh) | 一种双工位接电结构及雾化装置 | |
CN219517427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
CN115007389A (zh) | 一种便携式智能超声波雾化器 | |
CN217796760U (zh) | 一种液体喷雾装置 | |
CN219332801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
CN217249889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雾化器 | |
CN219517428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
CN113892688A (zh) | 主机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9595591U (zh) | 一种储液仓及鼻部喷雾器 | |
CN217250120U (zh) | 一种超声波雾化静电喷雾器 | |
CN219628825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5487381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
CN217525992U (zh) | 一种雾化器 | |
CN114849919A (zh) | 一种液体喷雾装置 | |
CN105658340B (zh) | 静电喷雾装置 | |
CN219892447U (zh) | 一种泵体机构及电子设备 | |
WO2023035242A1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