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118488U -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8488U
CN217118488U CN202123142827.0U CN202123142827U CN217118488U CN 217118488 U CN217118488 U CN 217118488U CN 202123142827 U CN202123142827 U CN 202123142827U CN 217118488 U CN217118488 U CN 217118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assembly
closure
driving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428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晓杰
丁水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428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8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8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848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8722 priority patent/WO202310982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17/2909Handles
    • A61B2017/2912Handles 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actuating rod or piston
    • A61B2017/2919Handles 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actuating rod or piston details of linkages or pivot poi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所述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包括枢转连接于吻合器本体的第一枢接部;闭合拉杆组件,枢转连接于连杆组件的第二枢接部;切换驱动件,可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闭合拉杆组件在轴向上固定,且可相对于闭合拉杆组件在第三方向运动,第三方向与第一或第二方向之间设有一固定夹角。其中,切换驱动件朝向第一方向运动时,驱动闭合拉杆组件向第一方向运动,使得连杆组件由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切换驱动件相对于闭合拉杆组件沿第三方向运动时,驱动连杆组件进入第一状态,且第二枢接部驱动闭合拉杆组件和切换驱动件向第二方向运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钉头部的手动闭合和手动打开。

Description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背景技术
医用吻合器包括医用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医用吻合器本体的击发把手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头部。所述钉头部包括相对设置的钉仓组件和钉砧。在手术时,操作者首先握持击发把手,通过闭合切换机构拉动闭合拉片向吻合器的近端侧运动,从而将钉仓组件和钉砧闭合,即钉头部的闭合。然后,操作者再次握持击发把手,可以推动吻合钉向组织运动,通过钉仓组件中的吻合钉在钉砧处的成型,将组织吻合,同时切刀向远端侧运动,而切割组织,实现吻合器的击发。现有的闭合切换机构中,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可能会出现钉头部难以打开的问题,给操作者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本实用新型中,远端侧和近端侧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侧,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向不同方向运动,可以实现钉头部的手动闭合和手动打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闭合切换机构,用于医用吻合器,所述闭合切换机构包括:
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闭合拉杆组件,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
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为所述吻合器的轴向,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轴向上固定,且所述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第三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设有一固定夹角;
其中,所述切换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驱动所述连杆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枢接部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和所述切换驱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直角,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沿上下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朝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侧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朝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侧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连接配合部,所述连接配合部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轴向上固定,且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
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三方向为朝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或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二杆位于所述第一杆的近端侧,所述第一杆包括所述第一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二杆包括所述第二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所述第三枢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第四枢接部;
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向所述连接杆运动;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切换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和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二外套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枢接部枢转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外套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合拉杆组件的第二外套部与所述吻合器本体之间设置有闭合偏置件,所述闭合偏置件给所述闭合拉杆组件一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置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杆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腔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配合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凸柱,或者,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连接配合部设置有凸柱;
所述凸柱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的内部,且可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且突出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壳体外表面,所述壳体设有容纳所述操作部的容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之间设置有切换偏置件,所述切换偏置件给所述切换驱动件一沿第四方向的第二偏置力,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凸柱,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弹簧配合部,或者,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凸柱;
所述凸柱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的内部,且可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切换偏置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凸柱和所述弹簧配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为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或所述第四枢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通过第二销轴枢转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销轴一体设置,且所述第二驱动部突出于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外套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二外套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外套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部的外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连接配合部的远端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一侧表面为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驱动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位置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为朝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朝靠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通过第三销轴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且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销轴的两侧;
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所述切换驱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二杆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而使得所述第四枢接部和所述第三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驱动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为连接于所述切换驱动件的两个侧壁之间的第四销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对的表面之间有一高度间隙;所述第二驱动部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配合槽,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至少部分进入所述配合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外套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一外套部和所述第二外套部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外套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套部的近端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闭合拉片,所述闭合拉片的近端侧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通过连接销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医用吻合器,包括上述的闭合切换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用吻合器的闭合切换机构,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可以驱动连杆组件在不同状态间切换,并且控制闭合拉杆组件沿吻合器的轴向运动,在切换驱动部向沿轴向的第一方向运动时,可以驱动闭合拉杆组件向第一方向运动而闭合钉头部,在切换驱动部相对于闭合拉杆组件沿第三方向运动时,可以通过连杆组件驱动闭合拉杆组件向第二方向运动而打开钉头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钉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去除一侧壳体后的吻合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处于第一状态的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钉头部打开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杆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闭合拉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闭合拉杆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闭合拉杆组件的爆炸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钉头部打开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吻合器本体 511 通孔
11 固定把手 515 第二外套部的底部
12 闭合拉片 52 第三驱动部
13 壳体 521 引导部
131 引导槽 522 配合孔
14 止挡部 524 第一腔体
18 连接杆 53 凸柱
19 连接销 61 闭合复位弹簧
3 击发把手 62 切换复位弹簧
4 连杆组件 7 切换驱动件
41 第一杆 71 第一外套部
412 第一枢接部 72 第一驱动部
413 第三枢接部 73 操作部
42 第二杆 74 弹簧安装部
422 第二枢接部 75 连接配合部
423 第四枢接部 751 滑槽
424 让位槽 7511 第一段
425 配合槽 7512 第二段
43 第一销轴 9 钉头部
44 第二销轴 91 钉砧
45 第三销轴 911 第一配合槽
46 第二驱动部 92 钉仓组件
5 闭合拉杆组件 921 第二配合槽
51 第二外套部 93 闭合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用吻合器的闭合切换机构和包括该闭合切换机构的医用吻合器。所述吻合器还包括钉头部和吻合器本体,所述钉头部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远端侧,所述吻合器本体中设置有用于闭合所述钉头部的闭合拉片,所述闭合拉片的远端侧连接至所述钉头部。所述闭合切换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闭合拉杆组件,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为所述吻合器的轴向,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轴向上固定,且所述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第三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设有一固定夹角。
在需要将吻合器的钉头部闭合时,操作所述切换驱动件使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可以驱动所述闭合拉片闭合钉头部。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驱动所述连杆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枢接部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和所述切换驱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可以驱动所述闭合拉片以打开钉头部。从而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可以驱动连杆组件在不同状态间切换,并且控制闭合拉杆组件沿吻合器的轴向运动,进而控制钉头部的闭合和打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各个具体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具体实施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用吻合器的闭合切换机构和包括该闭合切换机构的医用吻合器。如图1所示,所述吻合器还包括钉头部9、吻合器本体1和击发把手3,所述击发把手3活动连接于所述吻合器本体1,所述钉头部9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远端侧。所述吻合器本体1包括壳体13,所述壳体13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把手11。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闭合所述钉头部9的闭合拉片12,所述闭合拉片12的远端侧连接至所述钉头部9。
在本实用新型中,远端侧和近端侧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侧,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侧,沿所述吻合器的轴心的方向为轴向,即从吻合器的远端侧到近端侧的方向,或从吻合器的近端侧到远端侧的方向。例如,在图1的视角中,对于吻合器来说,其远端侧为左边一侧,近端侧为右边一侧。图1中S1方向即为从吻合器的远端侧向近端侧的方向。定义S1方向和/或与S1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吻合器的轴向。定义图3中的S2方向为纵向方向,即高度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钉头部9包括相对设置的钉砧91和钉仓组件92,所述钉砧91的近端侧与所述钉仓组件92的近端侧可旋转地连接,使得所述钉砧91具有相对于所述钉仓组件92打开的状态和闭合的状态。具体地,所述钉砧91的近端侧设置有第一配合槽911,所述钉仓组件92的近端侧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配合槽921,一个闭合销93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槽911、所述第二配合槽921和所述闭合拉片12的远端侧。所述闭合拉片1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时,所述闭合销93也向近端侧方向运动,带动所述钉砧91朝向所述钉仓组件92运动而闭合所述钉头部9。所述闭合拉片12向远端侧方向运动时,所述闭合销93也向远端侧方向运动,带动所述钉砧91朝远离所述钉仓组件92的方向运动而打开所述钉头部9。
如图3~7所示,所述闭合切换机构包括连杆组件4、切换驱动件7和闭合拉杆组件5。所述连杆组件4包括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所述第二杆42位于所述第一杆41的近端侧,所述第一杆41包括第一枢接部412和第三枢接部413,所述第二杆42包括第二枢接部422和第四枢接部423。所述第一枢接部412通过第一销轴43枢转连接于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以使得所述第一枢接部412与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在轴向上相对固定。所述第三枢接部413通过第二销轴枢转连接于所述第四枢接部423,所述第二枢接部422通过第三销轴45枢转连接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使得所述第二枢接部422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在轴向上相对固定,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与所述闭合拉片12的近端侧固定连接,使得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轴向运动可以带动所述闭合拉片12的轴向运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在吻合器的轴向上固定,并且所述切换驱动件7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沿第三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设有一固定夹角。此处在吻合器的轴向上固定指的是:所述切换驱动件7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在轴向上不会发生位移。所述切换驱动件7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并且所述切换驱动件7沿轴向运动时,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也与所述切换驱动件7一起沿轴向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4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此两个状态均是相对平衡的两个状态。所述切换驱动件7包括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如图6和图7所示,初始状态下,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一个相对紧凑的状态,即所述第一枢接部412和第二枢接部422之间的轴向距离较小,所述切换驱动件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在需要驱动钉头部9闭合时,通过驱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朝向第一方向运动,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朝向第一方向运动,并驱动所述第二枢接部422朝向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相对旋转,所述连杆组件4进入所述第二状态。如图9和图10所示,此时所述连杆组件4进入一个相对舒展的状态,所述第一枢接部412和所述第二枢接部422之间的轴向距离增加,而第一枢接部412相对于吻合器本体1在轴向上没有位移。同时,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带动所述闭合拉片12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而闭合钉头部9。所述切换驱动件7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时,所述钉头部9闭合完成。
在所述钉头部9闭合后,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相对稳定的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驱动件7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此时在所述连杆组件4的作用下,可以保持钉头部9闭合的稳定性,并且可以进行吻合器的击发,在吻合器击发时也不会发生闭合拉片12的意外窜动而影响钉头部9闭合的稳定性。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需要打开所述钉头部9时,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7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沿第三方向运动,驱动所述连杆组件4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所述连杆组件4的第二枢接部422驱动闭合拉杆组件5向第二方向运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可以驱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沿第二方向运动而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同时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驱动所述闭合拉片12向远端侧方向运动,以打开钉头部9,从而可以实现钉头部9的手动打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下面结合图3~11具体介绍该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区域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的近端侧。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为沿吻合器的轴向的方向。具体地,所述第一方向为朝向吻合器的近端侧方向(图3中S1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朝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侧方向(与S1相反的方向)。所述切换驱动件7从第一位置区域向近端侧方向运动时,可以驱动闭合钉头部,所述切换驱动件7从第二位置区域向远端侧方向运动时,可以驱动打开钉头部。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指的是如图7所示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切换驱动件7所处的位置区域,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指的是如图10所示的钉头部闭合完成后,所述切换驱动件7所处的位置区域。
如图3~7所示,所述闭合切换机构还包括连接杆18。所述闭合拉片12穿设于所述连接杆18的内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为在图3的视角中从上向下的方向,即对于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来说,朝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切换驱动件7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沿上下方向运动。此处定义一第四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为在图3的视角中从下向上的方向,即对于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来说,朝向靠近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都是垂直于吻合器的轴向的方向,此处定义为纵向,且两者方向相反。如图7所示,为该实施例的初始状态下所述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的状态下,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所述第四枢接部423处于一个相对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位置,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枢接部412和所述第二枢接部422之间的轴向距离较小。所述切换驱动件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切换驱动件7包括操作部73、第一驱动部72、第一连接部和连接配合部75。所述操作部7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外套部71。所述壳体13对应设有容纳所述操作部73的容纳槽,所述操作部13部分进入所述容纳槽内部,可相对于所述容纳槽运动,并且突出于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外表面,以方便操作者使用。所述第一外套部71套设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外部,且可相对于所述连接杆18轴向运动。所述第一驱动部72和所述连接配合部75位于所述第一外套部71朝向所述连杆组件4的一侧,所述连接配合部75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72的近端侧。所述第一杆41的第三枢接部413处设置有第二驱动部46。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部46随所述第三枢接部413位于一个相对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位置,不会与所述第一驱动部72有接触,所述第一驱动部72也就不会向所述第二驱动部46施加作用力。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6与所述第二销轴一体设置,即所述第二驱动部46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中,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46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驱动部72相对设置。
如图3、图5和图8所示,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包括第二外套部51和第三驱动部52。所述第二外套部51套设于所述连接杆18的外部,所述第二外套部51包括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其远端部分的外径小于近端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之间设置有切换配合面513。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远端部分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切换配合件7的第一外套部71的内部,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切换配合面513与所述第一外套部71的近端面相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套部71的近端面与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切换配合面513相互抵持。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远端侧设置有通孔511,通过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通孔511中穿过的连接销19可以将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远端侧与所述闭合拉片12的近端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第一端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二杆42的第二枢接部422,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套部51连接。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引导部521。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内表面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引导槽131,所述引导槽131沿轴向方向延伸,所述引导部521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引导槽131中,且可沿所述引导槽131的延伸方向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521和所述引导槽131的配合限定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只有沿轴向方向的运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内表面设置引导部,在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侧面设置引导槽,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切换驱动件7和所述切换驱动件5通过凸柱和滑槽的配合相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配合部75上设置有滑槽751,所述滑槽751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部52上设置有凸柱53,所述凸柱53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751的内部,且可沿所述滑槽751的延伸方向运动,即所述凸柱53可相对于所述滑槽751沿所述吻合器的纵向运动。所述滑槽751包括第一段7511和第二段7512,所述第一段7511位于所述第二段7512的下方。在如图7所示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凸柱53位于所述滑槽751的第一段7511。通过操作部73操作切换驱动件7向下运动时,所述凸柱53进入所述滑槽751的第二段7512。在另一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柱53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套部51上,在再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配合部75上设置凸柱,所述第三驱动部52或所述第二外套部51设置沿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凸柱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中。
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吻合器本体1的壳体13内部设置有止挡部14,所述止挡部14位于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近端侧。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与所述止挡部14之间设置有闭合偏置件,所述闭合偏置件给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一朝向远端侧方向的第一偏置力。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闭合偏置件为一个闭合复位弹簧61,并且可选为设置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第二外套部51和所述止挡部14之间的压簧。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闭合偏置件也可以为弹片、设置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远端侧的拉簧或其他类型的弹性件。
在图7示出的状态下,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基本上不发生变形或者只发生较小的变形。在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的第一偏置力的作用下,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被保持在初始位置,且将所述切换驱动件7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区域。通过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可以进一步保持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闭合切换机构的状态稳定性。
在图7示出的状态下,操作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操作部73,使得所述切换驱动件7从第一位置区域向近端侧方向运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连接配合部75的滑槽751与凸柱53配合而驱动所述第三驱动部5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并且由于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所述切换配合面513与所述第一外套部71的近端面配合,所述第一外套部71也可以作用于所述切换配合面513,由此实现所述切换驱动件7给闭合拉杆组件5施加一个向近端侧方向的更均匀的作用力,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向第一方向运动,即向吻合器的近端侧方向运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通过所述第三驱动部52驱动所述第二枢接部422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所述第四枢接部423朝向第四方向运动,即向上运动而靠近所述连接杆18,所述第一杆41绕所述第一枢轴43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杆42绕所述第三枢轴45顺时针旋转,所述连杆组件4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枢接部412和第二枢接部422之间的轴向距离增加。此时,所述连杆组件4的状态如图9所示,所述闭合切换机构的状态如图10所示。比较图10和图7可以看出,所述切换驱动件7向近端侧方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压缩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产生弹性变形。同时,由于所述第三驱动部5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外套部51驱动闭合拉片1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闭合钉头部9。在图1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部72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6朝向所述连接杆18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驱动部72与所述第二驱动部46相对的表面之间在纵向方向(即S2方向)上优选有一定的高度间隙,因此所述第一驱动部72不会作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6。此处,所述第一驱动部72与所述第二驱动部46相对的表面之间即指的所述第一驱动部72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部46的上表面之间。此时,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第二状态,并且在所述连杆组件4的作用下,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和所述切换驱动件7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保持所述钉头部9闭合后的稳定性。此时握持击发把手3,可以通过驱动吻合器本体内的齿条(未示出)而击发吻合器。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杆41的第三枢接部413设置有所述第二驱动部46,所述切换驱动件7包括两个第一驱动部72,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72相对于所述吻合器的轴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驱动部46的两端突出于所述枢接部413的左右两侧外表面,并与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7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72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46的一侧优选为平行于轴向的平面。所述引导部521为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侧面的凸条,且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一个所述引导部521。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远端侧设置有第一配合孔522,用于安装所述第三销轴45。所述第三驱动部52包括第一腔体524,所述第二杆42至少部分进入到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第一腔体524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杆42朝向所述连接杆18的一侧设置有让位槽424,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底部515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424中。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部72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例如仅设置一个第一驱动部72。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和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的安装位置和方式也可以不同于该实施例。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6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四枢接部423,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杆41或第二杆42的其他位置,只要满足第二驱动部46向下运动时可以带动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向下运动即可,或者,所述第二驱动部46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二销轴一体设置,而单独设置一个第二销轴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驱动部46。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部52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凸台或其他结构。
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切换驱动件7和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之间设置有切换偏置件,所述切换驱动件7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切换偏置件发生弹性变形,给所述切换驱动件7一个沿第四方向的第二偏置力。具体地,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连接配合部75的表面设置有一个弹簧安装部74,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设置有一个凸柱,所述切换偏置件为一个切换复位弹簧62,且可选为拉簧。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弹簧安装部74和凸柱上。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凸柱即为与所述滑槽751配合的凸柱53,所述弹簧安装部74为设置于所述连接配合部75的柱体,所述弹簧安装部74位于所述凸柱53的下方。切换复位弹簧62的两端分别挂在凸柱53和弹簧配合部74上。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所述切换偏置件,两个切换偏置件相对于吻合器的轴向对称设置,以更均匀地作用于切换驱动件7。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切换偏置件或设置更多切换偏置件等。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3的弹簧安装部和凸柱53也可以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件。在另一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偏置件为拉簧或压簧,且两端固定于所述切换驱动件7和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的其他位置。
在图10示出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握持击发把手3进行吻合器的击发。在吻合器击发的过程中,在连杆组件4自身的稳定状态作用下,所述连杆组件4、闭合拉杆组件5和切换驱动件7的状态不会改变,即所述连杆组件4保持在第二状态,所述切换驱动件7保持在第二位置区域,所述闭合拉片12不会发生意外的轴向窜动,保持钉头部9稳定的闭合。
如图11所示,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需要打开钉头部9时,操作者操作突出于壳体13外部的操作部73,驱动其向第三方向运动,即在图10的视角中,驱动切换驱动件7向下运动(沿与S2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驱动部72向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沿第三方向)压迫所述第二驱动部46,使得所述第二驱动部46带动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向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4进入所述第一状态。在连杆组件4从第二状态重新返回到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在图11的视角中,所述第一杆41绕所述第一枢轴43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二杆42绕所述第二枢轴44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枢接部422向第二方向运动,即向吻合器的远端侧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枢接部422驱动所述第三驱动部52向远端侧方向运动。由于闭合拉杆组件5和切换驱动件7通过凸柱53和滑槽751在轴向上相对固定,并且闭合拉杆组件5的切换配合面513与切换驱动件7的近端面抵持,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进而带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也向远端侧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同时,所述第二外套部51驱动所述闭合拉片71向远端侧方向运动,可以打开钉头部。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也恢复到初始状态,且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的第一偏置力也进一步保证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可以返回到初始位置。此时,所述闭合切换机构的状态如图11所示。
因此,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7的操作部73向第三方向运动,即可以驱动连杆组件4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驱动闭合拉杆组件5向远端侧方向运动,以打开钉头部9,从而可以实现钉头部9的手动打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图11的状态下,所述滑槽751整体相对于所述凸柱53向下运动,所述凸柱53进入到所述滑槽751的第二段7512。所述凸柱53和所述弹簧安装部74之间的距离增加,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被拉长而发生弹性变形。此时,操作者松开所述操作部73,所述操作部73失去外力作用。在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的第二偏置力作用下,所述切换驱动件7又沿着第四方向运动(即向上运动)返回到初始位置(即图7中示出的切换驱动件7的位置和状态),所述凸柱53重新进入所述滑槽751的第一段7511。
如图12~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7驱动钉头部9打开时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在图12的视角中,S2方向为第三方向,即向上的方向,与S2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即向下的方向。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件7沿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切换驱动件7向上将所述第二驱动部72抬起,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413和第四枢接部423向下运动(沿第四方向运动),而向远离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进入第一状态。
下面结合图12~16具体介绍第二实施例的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和工作远离。如图12所示,为该实施例的连杆组件4处于第一状态时闭合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7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所述切换驱动件7位于所述第二外套部51的近端侧,且所述切换驱动件7和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第一外套部71套设于所述连接杆18的外部,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连接配合部75和所述第三驱动件5通过滑槽751和凸柱53的连接实现轴向的相对固定。所述凸柱53位于所述滑槽751的第二段7512(标识于图15),所述弹簧安装部74位于所述凸柱53的上方。在图12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73驱动切换驱动件7向近端侧方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区域,驱动闭合拉杆组件5向近端侧方向运动,所述第三驱动部52驱动第二枢接部42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驱动连杆组件4进入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外套部51压缩闭合复位弹簧61产生弹性变形,同时驱动闭合拉片12向近端侧方向运动,闭合钉头部。此时,所述闭合切换机构处于如图13示出的状态。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6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部422,并且所述第二驱动部46和所述第四枢接部423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销轴45的两侧。因此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6不再与第二销轴44一体设置。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驱动部46位于所述第三销轴45的近端侧,所述第四枢接部423位于所述第三销轴45的远端侧,所述第二杆42形成了一个可相对于所述第三销轴45旋转的杠杆结构。因此,所述连杆组件4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时,所述第四枢接部423朝向靠近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枢接部422相对于所述第三销轴45顺时针旋转,使得所述第二驱动部46朝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而所述第二驱动部46朝向靠近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枢接部422相对于所述第三销轴45逆时针旋转,使得所述第四枢接部423向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驱动件7包括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驱动部52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72为连接于所述切换驱动件7的两个侧壁之间的第四销轴。所述第二驱动部46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配合槽425。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部46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72朝向所述连接杆18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驱动部4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驱动部72的上表面之间有一定的高度间隙,使得所述第一驱动部72不会作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6。所述连杆组件4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72至少部分进入所述配合槽425中,以与所述第二驱动部46形成相对稳定的配合。
在图13的状态下,需要打开吻合器的钉头部9时,操作者通过将操作部73向上提起,驱动操作部73沿第三方向,即向上运动,所述第一驱动部72将所述第二驱动部46向上抬起,使得所述第二驱动部46向靠近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枢接部422绕第三销轴45逆时针旋转,使得第四枢接部423和第三枢接部413向远离所述连接杆18的方向运动,所述连杆组件4又进入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枢接部422驱动所述第三驱动部52向远端侧方向运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进而带动所述切换驱动件7也向远端侧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同时,所述第二外套部51驱动所述闭合拉片71向远端侧方向运动,可以打开钉头部。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也恢复到初始状态,且所述闭合复位弹簧61的第一偏置力也进一步保证所述闭合拉杆组件5可以返回到初始位置。此时,所述闭合切换机构的状态如图16所示。
因此,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通过操作切换驱动件7的操作部73向第三方向运动,即可以驱动连杆组件4从第二状态进入第一状态,驱动闭合拉杆组件5向远端侧方向运动,以打开钉头部9,从而可以实现钉头部9的手动打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图16的状态下,所述滑槽751整体相对于所述凸柱53向上运动,所述凸柱53进入到所述滑槽751的第一段7511(示出于图15)。所述凸柱53和所述弹簧安装部74之间的距离增加,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被拉长而发生弹性变形。此时,操作者松开所述操作部73,所述操作部73失去外力作用。在所述切换复位弹簧62的第二偏置力作用下,所述切换驱动件7又沿着第四方向运动(即向下运动)返回到初始位置(即图12中示出的切换驱动件7的位置和状态),所述凸柱53重新进入所述滑槽751的第二段7512。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医用吻合器,所述闭合切换机构包括:
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闭合拉杆组件,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
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吻合器本体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为所述吻合器的轴向,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轴向上固定,且所述切换驱动件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第三方向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设有一固定夹角;
其中,所述切换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驱动所述连杆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枢接部驱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和所述切换驱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直角,所述切换驱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沿上下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朝向所述吻合器的近端侧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朝向所述吻合器的远端侧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连接配合部,所述连接配合部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轴向上固定,且可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
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连杆组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三方向为朝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或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二杆位于所述第一杆的近端侧,所述第一杆包括所述第一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二杆包括所述第二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所述第三枢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第四枢接部;
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第一状态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向所述连接杆运动;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切换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和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二外套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枢接部枢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外套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的第二外套部与所述吻合器本体之间设置有闭合偏置件,所述闭合偏置件给所述闭合拉杆组件一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置力。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二杆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腔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配合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凸柱,或者,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连接配合部设置有凸柱;
所述凸柱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的内部,且可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且突出于所述吻合器本体的壳体外表面,所述壳体设有容纳所述操作部的容纳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之间设置有切换偏置件,所述切换偏置件给所述切换驱动件一沿第四方向的第二偏置力,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凸柱,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弹簧配合部,或者,所述闭合拉杆组件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切换驱动件设置有凸柱;
所述凸柱至少部分进入所述滑槽的内部,且可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切换偏置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凸柱和所述弹簧配合部。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向为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或所述第四枢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通过第二销轴枢转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二销轴一体设置,且所述第二驱动部突出于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外套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二外套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外套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外套部的外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连接配合部的远端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二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一侧表面为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平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驱动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位置相对。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向为朝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切换驱动组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朝靠近所述连接杆的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通过第三销轴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且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第四枢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销轴的两侧;
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所述切换驱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得所述第二杆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而使得所述第四枢接部和所述第三枢接部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运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包括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驱动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为连接于所述切换驱动件的两个侧壁之间的第四销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部朝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对的表面之间有一高度间隙;
所述第二驱动部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配合槽,所述连杆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部至少部分进入所述配合槽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驱动件还包括第一外套部,所述闭合拉杆组件包括第二外套部,所述第一外套部和所述第二外套部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一外套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套部的近端侧。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合拉片,所述闭合拉片的近端侧与所述闭合拉杆组件通过连接销相连接。
26.一种医用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闭合切换机构。
CN202123142827.0U 2021-12-14 2021-12-14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Active CN217118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2827.0U CN217118488U (zh) 2021-12-14 2021-12-14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PCT/CN2022/138722 WO2023109820A1 (zh) 2021-12-14 2022-12-13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42827.0U CN217118488U (zh) 2021-12-14 2021-12-14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8488U true CN217118488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1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42827.0U Active CN217118488U (zh) 2021-12-14 2021-12-14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84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9820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9820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18487U (zh) 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AU2023200646B2 (en) Surgical stapler having locking articulation joint
CN217960198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JPH07124874A (ja) ステープル留めプライア
CN217118488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118484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960200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8684551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118485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118489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217118486U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1789649A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包括其的医用吻合器
CN112438765B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包括其的医用吻合器
WO2022021545A1 (zh)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KR102445100B1 (ko) 수술 기구용 힘 제한 어셈블리
CN218684550U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WO2023109820A1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WO2024017101A1 (zh)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6262061A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6262059A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7442272A (zh) 击发切换机构及外科吻合器
CN116262057A (zh) 闭合切换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WO2023109787A1 (zh) 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CN116262058A (zh) 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EP4450003A1 (en) Closing driving mechanism and medical anastom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