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06529U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Google Patents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06529U CN217106529U CN202220254323.3U CN202220254323U CN217106529U CN 217106529 U CN217106529 U CN 217106529U CN 202220254323 U CN202220254323 U CN 202220254323U CN 217106529 U CN217106529 U CN 2171065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
- block
- key
- keyhol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涉及锁具技术领域,解决了锁体的锁眼始终处于开放状态,防盗等级较低的技术问题。该锁具包括钥匙和具有锁壳、锁芯的锁体,锁体上设置有锁眼闭合组件,锁眼闭合组件内存在有拉门;钥匙具有拉动部,钥匙在锁芯内的锁眼中插入到位时,拉动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拉门内,且拉动部能带动拉门向背离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拉门遮蔽锁眼;仅当锁眼闭合组件将锁眼遮蔽后锁芯与锁壳之间才能相对转动。不法分子使用开锁工具进行撬锁时,工具的一端深入所述锁眼内,另一端露出所述锁眼外,锁眼闭合组件无法将锁眼闭合,开锁工具始终无法使锁芯与锁壳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无法完成撬锁,提高了锁具的防盗等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机械锁具,包括锁体和钥匙,锁体包括外壳和具有锁眼的锁芯,在开启锁体时,需要使用配对的钥匙,将钥匙插入锁眼内,转动钥匙时,钥匙带动锁芯转动,实现锁芯与外壳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开锁。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锁体,锁眼在开锁过程中始终处于与外界连通的状态;不法分子进行撬锁时,将开锁工具的一端伸入锁眼中,人在锁眼外操作开锁工具的另一端进行技术开锁即可。因此现有技术中的锁具防盗等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锁体的锁眼始终处于开放状态,防盗等级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包括钥匙和具有锁壳、锁芯的锁体,其中:
所述锁体上设置有锁眼闭合组件,所述锁眼闭合组件内存在有拉门;
所述钥匙具有拉动部,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的锁眼中插入到位时,所述拉动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拉门内,且所述拉动部能带动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仅当所述锁眼闭合组件将所述锁眼遮蔽后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壳之间才能相对转动。
优选的,所述锁芯包括两个以上锁环,所有所述锁环并列贴合形成有锁眼;
所述锁具还包括有锁位组件和压块,所述锁位组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压块上,另一端与所述锁芯的端部相连接;
所述拉门抵靠于所述压块的背离所述锁环的一侧,所述锁位组件将所有所述锁环相锁和;所述拉门移动并遮蔽所述锁眼时,所述锁位组件能推动所述压块能向背离所述锁环的方向移动,并使所有所述锁环处于解锁状态,以使所述钥匙带动所述锁环对应转动设定角度。
优选的,所述锁眼闭合组件还包括有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弹性件,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拉门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拉门复位;所述壳体的内设置有沿其径向设置的轨道,所述拉门能在所述轨道内移动;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锁眼共轴线设置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内存在有凸块,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时能够封堵所述插入孔。
优选的,所述钥匙还包括有开锁部和手柄部,两者之间通过所述拉动部相连接,所述拉动部包括有转动体和拉动块,其中:
所述转动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拉动块和所述手柄部转动连接,所述拉动块和所述开锁部的一端在所述钥匙的轴向上相卡和;
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拉动块位于所述拉门内,所述转动体能在外力作用下以其与所述手柄部连接的一端为轴心转动,且同时所述拉动块能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开锁部由径向上相脱离,并带动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
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时,所述开锁部与所述拉动部之间仅通过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手柄部包括有套筒组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
所述套筒组件罩设于所述拉动部外,以及所述开锁部的与所述拉动部连接的一端外,所述套筒组件的内壁与所述拉动块相抵靠,以使所述开锁部与所述拉动块相连接;
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套筒组件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推动下向背离所述开锁部的一端移动,并与所述拉动块相脱离,以使所述拉动块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开锁部由径向上相脱离;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套筒组件和所述手柄部的端部,用于带动所述套筒组件复位。
优选的,所述开锁部包括有开锁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开锁本体一端的卡和块、锁固组件,其中:
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在所述钥匙的轴向上相卡和,所述锁固组件连接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并使两者之间具有锁和状态和分离状态;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锁和组件能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按压力作用下使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之间由所述锁和状态变更为所述分离状态;
所述锁固组件包括按压块和锁和块,其中:
所述锁和块沿所述钥匙的轴向布置,且其一端插入所述按压块内;所述按压块沿所述钥匙的径向布置,且其一端表面突出于所述开锁本体的表面,其另一端与所述锁和块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按压块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按压力作用下移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倾斜面推动所述锁和块向背离所述按压块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锁和块与所述拉动块相脱离。
优选的,所述锁位组件包括有两个以上锁柱和第六弹性件,其中:
所有所述锁柱以中轴线共线的方式相抵接,位于两端的所述锁柱分别抵靠在所述压块上和所述锁芯的端部,所述第六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并夹持固定于所述压块和端部的所述锁柱之间;其余所述锁柱中,每个所述锁柱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所述锁环,以将所有所述锁环相锁和;
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使所述锁环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六弹性件能推动所有所述锁柱沿所述锁体的轴线移动,并使除位于两端的所述锁柱外,每个所述锁柱仅位于其中一所述锁环内。
优选的,所述锁芯包括有内壳,所述内壳罩设于所有所述锁环外,其中:
所述锁环上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和限位球,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和所述限位球上;
所述内壳的内壁的周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限位槽,所述限位球能在所述锁环转动时定位于不同所述限位槽内。
优选的,所述锁具还包括有锁销组件,所述锁芯包括有内壳,所述内壳罩设于所有所述锁环外,所述内壳上连接有锁舌组件;所述锁销组件使所述内壳与所有所述锁环之间存在有分离状态和连动状态,仅当处于所述连动状态时,所述内壳能相随所述锁环转动;
所述锁销组件包括推动部、滑柱和第五弹性件,其中:
所述滑柱固定于所述推动部的朝向所述锁环的一侧,所述锁环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凹陷槽;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时,所述推动部突出于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以限制所述内壳运动;
每个所述锁环上仅设置有一个设定深度的匹配凹陷槽,所述锁壳上固定有抵推板,仅当所有所述锁环随所述钥匙转动至所述匹配凹陷槽与所述滑柱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内壳和所述抵推板相配合能将所述滑柱压入所述匹配凹陷槽内,且所有所述滑柱位于所述匹配凹陷槽内时,所述内壳与所述锁环处于所述连动状态。
优选的,所述钥匙的周壁上设置有导通槽和数量与所述锁环相对应的开口槽,其中:
所有所述开口槽沿所述钥匙的径向布置,且所有所述开口槽均与所述导通槽相连通;
所述锁环的内壁上设置有配合块,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接到位后,所述配合块插入对应所述导通槽内,且所述钥匙相对于所述锁芯转动设定角度,且所述配合块由对应所述开口槽的一端转动至另一端时,所有所述锁环转动至所述匹配凹陷槽与所述滑柱相对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钥匙在锁芯内的锁眼中插入到位时,拉动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拉门内,且拉动部带动拉门向背离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拉门遮蔽锁眼,且只有配对的钥匙才能使拉门遮蔽锁眼;由于仅当锁眼闭合组件将锁眼遮蔽后锁芯与锁壳之间才能相对转动,进行开锁。因此,在不使用配对的钥匙情况下,不法分子使用开锁工具进行撬锁时,工具的一端深入所述锁眼内,另一端露出所述锁眼外,锁眼闭合组件无法将锁眼闭合,这样开锁工具也就始终无法使锁芯与锁壳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无法完成撬锁,大大提高了锁具的防盗等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钥匙插入锁体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钥匙插入锁体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锁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锁体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钥匙插入前,锁眼闭合组件中拉门与压块、锁位装置、锁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钥匙插入前,锁体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钥匙插入到位后,锁眼闭合组件中拉门与压块、锁位装置、锁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钥匙插入前,钥匙与锁体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锁眼闭合组件钥匙插入前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锁眼闭合组件钥匙插入前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钥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钥匙在插入锁芯前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卡和块、锁固组件、拉动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是锁固组件、拉动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钥匙插入到位后,钥匙、锁眼闭合组组价与锁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8是钥匙插入到位后,钥匙与拉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钥匙;11、拉动部;111、转动体;112、拉动块;12、开锁部;121、开锁本体;122、卡和块;123、锁固组件;1231、按压块;1232、锁和块;1233、倾斜面;1234、第七弹性件;126、第八弹性件;124、导通槽;125、开口槽;13、手柄部;131、套筒组件;1311、第一套筒;1312、第二套筒;132、第二弹性件;
2、锁体;20、锁眼;21、锁壳;211、抵推板;212、扇形槽;22、锁环;221、安装槽;222、第四弹性件;223、限位球;224、匹配凹陷槽;225、配合块;23、内壳;231、限位槽;232、限位凸块;
3、锁眼闭合组件;31、拉门;311、孔位;32、壳体;321、轨道;322、插入孔;323、凸块;33、第一弹性件;34、定位块;
4、锁位组件;41、锁柱;42、第六弹性件;
5、压块;51、第一斜面;
6、锁销组件;61、推动部;62、滑柱;63、第五弹性件;
7、锁舌组件;71、锁舌;7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钥匙能够在开锁时使锁眼自动闭合,使得其余开锁工具均无法开锁。
下面结合图1-图18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如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包括钥匙1和具有锁壳21、锁芯的锁体2,其中:锁体2上设置有锁眼闭合组件3,锁眼闭合组件3内存在有拉门31;钥匙1具有拉动部11,钥匙1在锁芯内的锁眼20中插入到位时,拉动部11的至少部分位于拉门31内,且拉动部11能带动拉门31向背离钥匙1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拉门31遮蔽锁眼20;仅当锁眼闭合组件3将锁眼20遮蔽后锁芯与锁壳21之间才能相对转动。
其中,参见图3和图8所示,拉门31上存在有供钥匙1插入,且能与锁眼20工轴线设置的孔位311;在钥匙1插入前,该孔位311与锁眼20共轴线设置,在拉动部11带动拉门31偏移后,拉门31上的孔位311与锁眼20不对正,即拉门31将锁眼20遮蔽。
本实施例的自动封闭锁眼20的锁具,钥匙1在锁芯内的锁眼20中插入到位时,拉动部11的至少部分位于拉门31内,且拉动部11带动拉门31向背离钥匙1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拉门31遮蔽锁眼20,且只有配对的钥匙1才能使拉门31遮蔽锁眼20;由于仅当锁眼闭合组件3将锁眼20遮蔽后锁芯与锁壳21之间才能相对转动,进行开锁。因此,在不使用配对的钥匙1情况下,不法分子使用开锁工具进行撬锁时,工具的一端深入所述锁眼20内,另一端露出所述锁眼20外,锁眼闭合组件3无法将锁眼20闭合,这样开锁工具也就始终无法使锁芯与锁壳2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无法完成撬锁,大大提高了锁具的防盗等级。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锁芯包括内壳23和两个以上锁环22,所有锁环22并列贴合形成有锁眼20。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锁体2,钥匙1能够开锁的情况下,依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锁舌组件7连接于内壳23上,锁舌71随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后,才能够开锁。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其中,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主要由以下结构限制:
锁眼闭合组件3的朝向锁芯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块34,内壳23上设置有限位凸块232,定位块34由与限位凸块232的一侧相抵靠的位置转动至于限位凸块232的另一侧相抵靠的位置时,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完成(图中为330°,并不限于该角度)。且此时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
其中,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主要由以下结构限制:
锁壳21上设置有扇形槽212,锁舌71组价与内壳23相连接,锁舌组件7包括相连接的锁舌71和卡块72,卡块72位于扇形槽212内,卡块72在扇形槽212内转动,用于限制内壳23和锁舌组件7的转动角度(图中为90°,并不限于该角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锁具的防盗效果,本实施例中,在钥匙1插入之前,所有锁环22被锁和在一起,无法随开锁工具转动,只有在配对的钥匙1插入锁眼20将所有锁环22解锁后,锁环22才能够随钥匙1转动。
具体的,参见图3、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锁具还包括有锁位组件4和压块5,锁位组件4的一端抵靠在压块5上,另一端与锁芯的端部相连接;拉门31抵靠于压块5的背离锁环22的一侧,锁位组件4将所有锁环22相锁和;拉门31移动并遮蔽锁眼20时,锁位组件4能推动压块5能向背离锁环22的方向移动,并使所有锁环22处于解锁状态,以使钥匙1带动锁环22对应转动设定角度。
锁具的钥匙1插入锁眼20之前,本实施例的锁位组件4将所有锁环22锁和在一起,其余开锁工具无法使所有锁环22解锁,因此,即使将其余开锁工具伸入锁眼20中,无法将拉门31移动至遮蔽锁眼20的位置,在锁眼20未遮蔽的情况下,锁环22无法解锁,锁环22也就无法随钥匙1转动,无法开锁。本实施例中,钥匙1插入锁眼20后,拉动部11带动拉门31移动,拉门31遮蔽锁眼20时,锁位组件4能推动压块5能向背离锁环22的方向移动,并使所有锁环22处于解锁状态,从而使钥匙1带动锁环22对应转动设定角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位组件4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锁位组件4包括有两个以上锁柱41和第六弹性件4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锁环22包括有10个(不限于该数量),则锁柱41可对应设置12个,其中:所有锁柱41以中轴线共线的方式相抵接,位于两端的锁柱41分别抵靠在压块5上和锁芯的端部;参见图7和图8,第六弹性件42处于压缩状态,并夹持固定于压块5和端部的锁柱41之间;其余锁柱41中,每个锁柱41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锁环22,以将所有锁环22相锁和。
参见图9和图10,拉门31遮蔽锁眼20使锁环22处于解锁状态时,第六弹性件42能推动所有锁柱41沿锁体2的轴线移动,并使除位于两端的锁柱41外,每个锁柱41仅位于其中一锁环22内,以使钥匙1带动锁环22对应转动设定角度。其中,第六弹性件42可以为压缩弹簧。
参见图8所示,由于每个锁柱41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锁环22,每个锁环22受到两个锁柱41的制约,锁环22无法随钥匙1转动。
而当拉门31遮蔽锁眼20使锁环22处于解锁状态时,参见图8和图10所示,压块5上设置有第一斜面51,拉门31抵靠在抵靠于压块5的背离锁环22的一侧,当钥匙1插入锁眼闭合组件3后,拉动部11拉动拉门31偏移,遮蔽锁眼20,参见图10所示,由于压块5上第一斜面51的存在,压块5失去拉门31的抵靠力,因此,在第六弹性件4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依次推动所有锁柱41、压块5沿锁体2的轴线方向向靠近拉门31的方向移动。对比图8和图10,这样,除位于两端的锁柱41外,每个锁柱41仅位于其中一锁环22内,参见图10所示,所有锁环22解锁,锁环22可以随钥匙1转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眼闭合组件3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图7-图12所示,锁眼闭合组件3还包括有壳体32和位于壳体32内的第一弹性件33,其中:第一弹性件33与拉门31相连接,用于带动拉门31复位;第一弹性件33可以为压缩弹簧,壳体32的内设置有沿其径向设置的轨道321,拉门31能在轨道321内移动;壳体32上设置有与锁眼20共轴线设置的插入孔322,插入孔322内存在有凸块323,拉门31向背离钥匙1轴线的方向偏移时能够封堵插入孔322。
其中,壳体32上的插入孔322始终与锁眼20共轴线设置,在钥匙1插入锁眼20前,拉门31上的孔位311与插入孔322共轴线设置,如图8,以便于钥匙1插入。当钥匙1在锁眼20中插入到位后,拉动部11位于钥匙1受到锁体2的外力,拉动部11位于推门内,参见图10所示,受到外力作用,钥匙1的拉动部11在径向上向背离钥匙1轴线的方向偏移,拉门31将插入孔322封堵,同时将锁眼20遮蔽,如图10所示。
此时,钥匙1断开,并通过锁眼闭合组件3相连接,由于钥匙1断开的两部分均与锁眼闭合组件3相连接,因此,转动钥匙1时,锁眼闭合组件3带动钥匙1位于锁芯内的部分转动,从而使解锁后的锁芯转动。
当开锁完成后,第一弹性件33利用弹性恢复力带动拉门31复位,此时拉门31的孔位311、插入孔322重新共线设置,钥匙1复位,取出钥匙1。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钥匙1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图18所示,钥匙1还包括有开锁部12和手柄部13,两者之间通过拉动部11相连接,拉动部11包括有转动体111和拉动块112,其中:转动体111的两端分别与拉动块112和手柄部13转动连接,拉动块112和开锁部12的一端在钥匙1的轴向上相卡和;钥匙1在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拉动块112位于拉门31内,转动体111能在外力作用下以其与手柄部13连接的一端为轴心转动,且同时拉动块112能在外力作用下与开锁部12由径向上相脱离,并带动拉门31向背离钥匙1轴线的方向偏移;拉门31遮蔽锁眼20时,开锁部12与拉动部11之间仅通过锁眼闭合组件3相连接。
在钥匙1插入锁眼20前,参见图14所示,拉动块112和开锁部12的一端在钥匙1的轴向上相卡和,钥匙1为完整状态。当钥匙1在锁芯内插入到位时,参见图10和图18所示,拉动块112位于拉门31内,插入钥匙1时,钥匙1受到锁体2的反作用力,在该外力作用下,转动体111以其与手柄部13连接的一端为轴心转动,转动体111带动位于拉门31中的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由径向上相脱离,完成了拉动部11和开锁部12的分离,转动体111继续转动,带动拉动块112、拉门31将锁眼20遮蔽。此时钥匙1的拉动部11和开锁部12断开,并仅通过锁眼闭合组件3相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当钥匙1插入锁体2后,受到锁体2的外力,转动体111带动位于拉门31中的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由径向上相脱离;为了防止钥匙1在未插入锁体2内时,防止其余外力使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由径向上相脱离,导致钥匙1在不开锁使用时断开。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套筒组件131和第二弹性件132,防止以上问题的发生。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额手柄部13包括有套筒组件131和第二弹性件132,其中:套筒组件131罩设于拉动部11外,以及开锁部12的与拉动部11连接的一端外,套筒组件131的内壁与拉动块112相抵靠,以使开锁部12与拉动块112相连接。
在钥匙1不开锁时,由于套筒组件131的内壁抵靠在拉动块112上,即使开锁部12的背离手柄部13的一端受到外力作用,由套筒组件131的限制,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也不会再径向上相脱离,防止钥匙1断开。
本实施例的套筒组件131包括第一套筒1311和第二套筒1312,第一套筒1311与第二套筒1312滑动连接,第二套筒1312滑动连接与手柄部13的端部,当钥匙1在锁芯内插入到位时,参见图17所述,套筒组件131在锁眼闭合组件3(壳体32)的推动下向背离开锁部12的一端移动,并与拉动块112相脱离,以使拉动块112在外力作用下与开锁部12由径向上相脱离。
参见图17所示,由于在钥匙1插入锁体2内时,套筒组件131抵靠在锁眼闭合组件3的壳体32上,受到壳体32的抵推力作用,第一套筒1311向第二套筒1312内滑动,第二套筒1312向手柄部13内滑动,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连接的部分失去套筒组件131的限制作用,在锁体2的外力作用下,拉动块112与开锁部12在径向上相脱离,拉动部11带动拉门31将锁眼20遮蔽。参见图10和图14所示,第二弹性件13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套筒组件131和手柄部13的端部,用于带动套筒组件131复位。当取出钥匙1后,锁眼闭合组件3不再抵推套筒组件131,第二弹性件132的弹性恢复力推动套筒组件131重新恢复至原位。
本实施例中的套筒组件131采用第一套筒1311与第二套筒1312滑动连接的结构,能够有效缩短钥匙1的长度,防止钥匙1过长造成使用不便。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套筒组件131防止钥匙1在不使用时意外断开,但在不使用钥匙1开锁时,若在外力作用作用下,推动套筒组件131向背离开锁部12的方向移动时,使套筒组件131脱离拉动部11,此时开锁部12的端部和拉动块112之间仍然存在相互分离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开锁部12与拉动块112之间的连接结构: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4-图16、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开锁部12包括有开锁本体121以及位于开锁本体121一端的卡和块122、锁固组件123,其中:卡和块122和拉动块112在钥匙1的轴向上相卡和,锁固组件123连接卡和块122和拉动块112,并使两者之间具有锁和状态和分离状态;钥匙1在锁芯内插入到位时,锁和组件能在锁眼闭合组件3的按压力作用下使卡和块122和拉动块112之间由锁和状态变更为分离状态;
上述开锁部12通过卡和块122与拉动块112在轴向上相卡和。具体的,参见图10所示,在钥匙1插入锁眼20前,锁固组件123连接卡和块122和拉动块112,即使套筒组件131向背离开锁部12的方向移动,受到锁固组件123的作用,拉动块112和卡和块122也会由径向上分离。
参见图11和图10所示,锁眼闭合组件3的插入孔322内存在有凸块323,当钥匙1插入锁体2和锁眼闭合组件3内时,凸块323向下按压锁和组件的一部分,锁和组件在锁凸块323的按压力作用下使卡和块122和拉动块112之间由锁和状态变更为分离状态。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固组件123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0、图14和图15、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锁固组件123包括按压块1231和锁和块1232,其中:锁和块1232沿钥匙1的轴向布置,且其一端插入按压块1231内;按压块1231沿钥匙1的径向布置,且其一端表面突出于开锁本体121的表面,其另一端与锁和块1232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倾斜面1233,按压块1231在锁眼闭合组件3的按压力作用下移动时,能够通过倾斜面1233推动锁和块1232向背离按压块1231的方向移动,并使锁和块1232与拉动块112相脱离。
参见图15和图16所示,第七弹性件1234用于推动锁和块1232复位,第八弹性件126用于推动卡和块122复位。
参见图14、图16,锁和块1232插入拉动块112内,两者在径向上相卡和,防止拉动块112脱离卡和块122。按压块1231的底部存在有倾斜面1233,锁和块1232的上部存在有与该倾斜面1233相配合的另一斜面,当按压块1231受到锁眼闭合组件3的向下的按压力,按压块1231下降,其上的倾斜面1233推动锁和块1232向背离按压块1231的方向移动,锁和块1232不再与拉动块112相卡和,两者处于分离状态。
当钥匙1插入锁眼20内时,参见图10,套筒组件131移动、上述锁固组件123动作,锁和块1232与拉动块112解锁,拉动块112在径向上脱离开锁部12的卡和块122同时发生,实现了拉动块112带动锁眼闭合组件3的拉门31移动,遮蔽锁眼20。
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本实施例的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后,内壳23随锁环22转动,其中,在锁位组件4将锁环22解锁后,锁环22随钥匙1转动,为了防止锁环22在内壳23中由于惯性,转动角度超过设定角度,导致无法开锁。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锁芯包括有内壳23,内壳23罩设于所有锁环22外,其中:锁环22上设置安装槽221,安装槽221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222和限位球223,第四弹性件22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安装槽221的槽底和限位球223上;内壳23的内壁的周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限位槽231,限位球223能在锁环22转动时定位于不同限位槽231内。上述第四弹性件222可以为压缩弹簧。
由于限位球223的表面突出于锁环22外表面,限位槽231在内壳23的内壁上均匀分布,当锁环22转动时,限位球223会运动至不同的限位槽231内,受到限位槽231的限制作用,能够防止锁环22由于惯性转动至超过设定角度的位置,保证顺利开锁。
本实施例的内壳23上连接有锁舌组件7,为了进一步提高锁具的防盗等级,本实施例中的锁具还包括有锁销组件6,锁销组件6使内壳23与所有锁环22之间存在有分离状态和连动状态,仅当处于连动状态时,内壳23能相随锁环22转动。当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至设定角度后,锁销组件6才能使内壳23与所有锁环22之间处于连动状态,使内壳23随锁环22转动。若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的角度未达到上述设定角度,锁销组件6使内壳23与所有锁环22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内壳23无法随锁环22转动,也就无法解锁。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销组件6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锁销组件6包括推动部61、滑柱62和第五弹性件63,其中:滑柱62固定于推动部61的朝向锁环22的一侧,锁环22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凹陷槽;处于分离状态时,推动部61突出于内壳23的外表面上,以限制内壳23运动;参见图5所示,此时,内壳23受到推动部61的限制,无法转动。
参见图3和图5,每个锁环22上仅设置有一个设定深度的匹配凹陷槽224,其余凹陷槽的深度小于该匹配凹陷槽224,锁壳21上固定有抵推板211,仅当所有锁环22随钥匙1转动至匹配凹陷槽224与滑柱62相对应的位置时,内壳23和抵推板211相配合能将滑柱62压入匹配凹陷槽224内,且所有滑柱62位于匹配凹陷槽224内时,内壳23与锁环22处于连动状态。
如图5所示,插入钥匙1,且在锁位组件4将锁环22解锁后,锁环22随钥匙1转动,锁环22上的凹陷槽转动,当每个锁环22上唯一的匹配凹陷槽224转动至滑柱62的下方后,钥匙1继续带动锁环22转动,内壳23和抵推板211相互配合,能够将滑柱62挤压至匹配凹陷槽224内,且匹配凹陷槽224的深度能够满足:滑柱62陷入匹配凹陷槽224内,推动部61的外表面不高于内壳23的外表面。此时继续转动钥匙1,此时内壳23不再受到锁销组件6的限制,内壳23能够随着锁环22一同转动,直至开锁。当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后,完成开锁。
锁环22的外壁上除了匹配凹陷槽224外,设置了多个深度小于匹配凹陷槽224的凹陷槽,能够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锁环的转动声音(滑柱与凹槽接触、与光滑的外壁接触声音不同)尝试解锁。
本实施例中,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主要由以下结构限制: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3所示,钥匙1的周壁上设置有导通槽124和数量与锁环22相对应的开口槽125,其中:所有开口槽125沿钥匙1的径向布置,且所有开口槽125均与导通槽124相连通;参见图11所示,锁环22的内壁上设置有配合块225,钥匙1在锁芯内插接到位后,配合块225插入对应导通槽124内,且钥匙1相对于锁芯转动设定角度,且配合块225由对应开口槽125的一端转动至另一端时,所有锁环22转动至匹配凹陷槽224与滑柱62相对应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钥匙1能够开锁,依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
参见图2和图3,锁眼闭合组件3的朝向锁芯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块34,内壳23上设置有限位凸块232,定位块34由与限位凸块232的一侧相抵靠的位置转动至于限位凸块232的另一侧相抵靠的位置时,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完成(图中为330°,并不限于该角度)。
参见图5,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设定角度时,锁环22上的配合块225由对应开口槽125的一端转动至另一端,且所有锁环22转动至匹配凹陷槽224与滑柱62相对应的位置,内壳23能够随锁环22转动,且锁环22相对于内壳23转动设定角度。其中,锁环22所对应钥匙1上开口槽125的圆心角=锁眼闭合组件3相对于锁体2转动的设定角度(330°并不限于该角度)-锁环22转动至滑柱62与匹配凹陷槽224所需要的角度。
参见图1,内壳23带动锁舌71组价转动,当卡块72由扇形槽212内的一端转动至另一端内时(图中为90°,并不限于该角度),内壳23相对于锁壳21转动设定角度,完成开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钥匙和具有锁壳、锁芯的锁体,其中:
所述锁体上设置有锁眼闭合组件,所述锁眼闭合组件内存在有拉门;
所述钥匙具有拉动部,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的锁眼中插入到位时,所述拉动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拉门内,且所述拉动部能带动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进而使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仅当所述锁眼闭合组件将所述锁眼遮蔽后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壳之间才能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包括两个以上锁环,所有所述锁环并列贴合形成有锁眼;
所述锁具还包括有锁位组件和压块,所述锁位组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压块上,另一端与所述锁芯的端部相连接;
所述拉门抵靠于所述压块的背离所述锁环的一侧,所述锁位组件将所有所述锁环相锁和;所述拉门移动并遮蔽所述锁眼时,所述锁位组件能推动所述压块能向背离所述锁环的方向移动,并使所有所述锁环处于解锁状态,以使所述钥匙带动所述锁环对应转动设定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眼闭合组件还包括有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弹性件,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拉门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拉门复位;所述壳体的内设置有沿其径向设置的轨道,所述拉门能在所述轨道内移动;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锁眼共轴线设置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内存在有凸块,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时能够封堵所述插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钥匙还包括有开锁部和手柄部,两者之间通过所述拉动部相连接,所述拉动部包括有转动体和拉动块,其中:
所述转动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拉动块和所述手柄部转动连接,所述拉动块和所述开锁部的一端在所述钥匙的轴向上相卡和;
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拉动块位于所述拉门内,所述转动体能在外力作用下以其与所述手柄部连接的一端为轴心转动,且同时所述拉动块能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开锁部由径向上相脱离,并带动所述拉门向背离所述钥匙轴线的方向偏移;
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时,所述开锁部与所述拉动部之间仅通过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包括有套筒组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
所述套筒组件罩设于所述拉动部外,以及所述开锁部的与所述拉动部连接的一端外,所述套筒组件的内壁与所述拉动块相抵靠,以使所述开锁部与所述拉动块相连接;
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套筒组件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推动下向背离所述开锁部的一端移动,并与所述拉动块相脱离,以使所述拉动块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开锁部由径向上相脱离;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套筒组件和所述手柄部的端部,用于带动所述套筒组件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部包括有开锁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开锁本体一端的卡和块、锁固组件,其中:
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在所述钥匙的轴向上相卡和,所述锁固组件连接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并使两者之间具有锁和状态和分离状态;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入到位时,所述锁和组件能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按压力作用下使所述卡和块和所述拉动块之间由所述锁和状态变更为所述分离状态;
所述锁固组件包括按压块和锁和块,其中:
所述锁和块沿所述钥匙的轴向布置,且其一端插入所述按压块内;所述按压块沿所述钥匙的径向布置,且其一端表面突出于所述开锁本体的表面,其另一端与所述锁和块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倾斜面,所述按压块在所述锁眼闭合组件的按压力作用下移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倾斜面推动所述锁和块向背离所述按压块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锁和块与所述拉动块相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位组件包括有两个以上锁柱和第六弹性件,其中:
所有所述锁柱以中轴线共线的方式相抵接,位于两端的所述锁柱分别抵靠在所述压块上和所述锁芯的端部,所述第六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并夹持固定于所述压块和端部的所述锁柱之间;其余所述锁柱中,每个所述锁柱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所述锁环,以将所有所述锁环相锁和;
所述拉门遮蔽所述锁眼使所述锁环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六弹性件能推动所有所述锁柱沿所述锁体的轴线移动,并使除位于两端的所述锁柱外,每个所述锁柱仅位于其中一所述锁环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包括有内壳,所述内壳罩设于所有所述锁环外,其中:
所述锁环上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和限位球,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和所述限位球上;
所述内壳的内壁的周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限位槽,所述限位球能在所述锁环转动时定位于不同所述限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有锁销组件,所述锁芯包括有内壳,所述内壳罩设于所有所述锁环外,所述内壳上连接有锁舌组件;所述锁销组件使所述内壳与所有所述锁环之间存在有分离状态和连动状态,仅当处于所述连动状态时,所述内壳能相随所述锁环转动;
所述锁销组件包括推动部、滑柱和第五弹性件,其中:
所述滑柱固定于所述推动部的朝向所述锁环的一侧,所述锁环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凹陷槽;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时,所述推动部突出于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以限制所述内壳运动;
每个所述锁环上仅设置有一个设定深度的匹配凹陷槽,所述锁壳上固定有抵推板,仅当所有所述锁环随所述钥匙转动至所述匹配凹陷槽与所述滑柱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内壳和所述抵推板相配合能将所述滑柱压入所述匹配凹陷槽内,且所有所述滑柱位于所述匹配凹陷槽内时,所述内壳与所述锁环处于所述连动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钥匙的周壁上设置有导通槽和数量与所述锁环相对应的开口槽,其中:
所有所述开口槽沿所述钥匙的径向布置,且所有所述开口槽均与所述导通槽相连通;
所述锁环的内壁上设置有配合块,所述钥匙在所述锁芯内插接到位后,所述配合块插入对应所述导通槽内,且所述钥匙相对于所述锁芯转动设定角度,且所述配合块由对应所述开口槽的一端转动至另一端时,所有所述锁环转动至所述匹配凹陷槽与所述滑柱相对应的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54323.3U CN217106529U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54323.3U CN217106529U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06529U true CN217106529U (zh) | 2022-08-02 |
Family
ID=8259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54323.3U Active CN217106529U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06529U (zh) |
-
2022
- 2022-02-08 CN CN202220254323.3U patent/CN2171065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87787B (zh) | 锁芯及具有其的锁具 | |
CN217106529U (zh)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
CN110593650B (zh) | 一种安全防盗锁 | |
CN101368461B (zh) | 通用锁头及与其匹配的钥匙 | |
CN110331905B (zh) | 防盗链装置 | |
CN114293851A (zh) | 自动封闭锁眼的锁具 | |
CN110206417A (zh) | 挂锁、挂锁解锁方法和挂锁闭锁方法 | |
CN111809983B (zh) | 一种轴向闭锁机构、锁具及其解闭锁方法 | |
CN111502418B (zh) | 能封闭锁眼的防盗锁具 | |
CN207863664U (zh) | 一种滑推式挂锁 | |
CN206290122U (zh) | 一种锁具解闭锁离合装置 | |
CN212867161U (zh) | 安全锁芯及安全锁 | |
CN213838083U (zh) | 定位锁舌组件及锁具 | |
CN212295953U (zh) | 能封闭锁眼的防盗锁具 | |
CN111608487B (zh) | 一种卡片钥匙的防技开锁芯 | |
CN209482879U (zh) | 一种机械锁芯 | |
CN222457072U (zh) | 门锁 | |
CN217028465U (zh) | 一种便于开锁的锁体 | |
CN108798267B (zh) | 一种防盗锁和与之相匹配的钥匙 | |
CN206888736U (zh) | 一种具有防锁舌退回功能的u型锁 | |
CN220909387U (zh) | 一种安全锁 | |
CN217028462U (zh) | 一种智能锁机械锁通用的锁体 | |
CN216921706U (zh) | 一种防技术开启锁芯及其钥匙 | |
CN215443542U (zh) | 一种新型密码锁 | |
CN115012740B (zh) | 锁具、推拉门及储物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