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4369U -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74369U CN217074369U CN202220802253.0U CN202220802253U CN217074369U CN 217074369 U CN217074369 U CN 217074369U CN 202220802253 U CN202220802253 U CN 202220802253U CN 217074369 U CN217074369 U CN 2170743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over plate
- barrier
- obstacle
- obstacle def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排障器及轨道车辆,该排障器包括排障板、盖板和端板,排障器设有排障面,用于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盖板与排障板背离排障面的一侧相连,端板与盖板远离排障板的一端相连,用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通过排障板、盖板和端板形成排障器,从而避免采用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而造成加工难度大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将端板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后,可以将排障过程中受到的力充分引导至车底架的主结构上,从而便于轨道车辆进行排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轨道车辆中,排障器一般设计在司机室下方,作为排除轨道上障碍物的装置,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根据《EN 15227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耐撞性要求》标准,排障器应满足中心位置具有300kN(千牛)的静压要求,距离中心750mm(毫米)位置具有250kN的静压要求。
目前国内动车组和城际车的排障器大多采用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形状,但该种结构的排障器加工难度大且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障器,用以解决现有的排障器以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形状造成加工难度大且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实现排障器的低难度、低成本的制造加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障器,包括:
排障板,设有排障面,用于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
盖板,一端与所述排障板背离所述排障面的一侧相连;
端板,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排障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端板用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排障板设置为“C”字形,所述排障板远离所述排障面的一侧形成排障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排障板竖直设置,所述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沿所述排障板的两端水平延伸,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排障板、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端板围合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补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腔体还设有补强座,所述补强座分别与所述排障板、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端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盖板设有排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障器,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均设有安装缺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述的排障器,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车底架,所述排障器安装于所述车底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车底架设有连接孔,所述端板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安装孔适于通过紧固件相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所述安装孔为长圆孔,所述车底架与所述排障器之间设有垫板,所述垫板设有通孔,所述垫板在靠近所述通孔的位置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连接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适于通过所述紧固件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障器,通过排障板、盖板和端板形成排障器,从而避免采用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而造成加工难度大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将端板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后,可以将排障过程中受到的力充分引导至车底架的主结构上,从而便于轨道车辆进行排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能利用该排障器来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将排障过程中受到的力充分引导至车底架的主结构上,且利用该结构的排障器可以很好的解决采用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而造成加工难度大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中,车底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中,垫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排障板;2、端板;3、第一盖板;4、第二盖板;5、补强板;6、补强座;7、排水孔;8、垫板;9、定位凸起;10、安装缺口;11、车底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排障器,该排障器包括排障板1、盖板和端板2,其中,排障板1设有排障面,排障面位于排障板朝向轨道前方的一侧,用于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盖板与排障板1背离排障面的一侧相连,端板2与盖板远离排障板1的一端相连,端板2用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11,以实现将排障器安装于轨道车辆。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排障板1、盖板和端板2形成排障器,从而避免采用司机室造型曲面作为排障器外板而造成加工难度大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将端板2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11后,可以将排障过程中受到的力充分引导至车底架11的主结构上,从而便于轨道车辆进行排障。
其中,如图5所示,排障板1设置为“C”字形,排障板1远离排障面的一侧形成排障夹角,排障夹角可以设置为150°,以使排障板1的结构十分稳定,且排障能力较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排障板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大致可以分为四段板件,且四段板件沿排障夹角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每相邻的两端板2件之间均采用弧线过渡,以使排障板1外形更加平。当然,排障板1也可以由多个板件折弯后拼焊而成,其中一个板件的折弯角度为150°以形成排障夹角。
排障板1可以采用高强钢板支撑,具体可以采用Q450NQR1型高强度耐候钢,以使排障板1具有强度高的优点。端板2和盖板可以与排障板1采用同种材质或异种材质。
如图3和图4所示,端板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即:可以采用一个整体钢板加工形成端板2,并通过与盖板和排障板1进行组焊,形成排障器,其中,端板2采用机加工成型,以使端板2的安装面十分平整,从而确保端板2的安装精度。可以理解的是,端板2的安装面为端板2远离盖板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盖板包括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其中,排障板1竖直设置,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相对设置,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分别沿排障板1的两端水平延伸,端板2分别与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的另一端相连。如图3所示,以该视角而言,第一盖板3的前端和第二盖板4的前端分别与排障板1后侧的上端和下端相连,第一盖板3的后端和第二盖板4的后端分别与端板2前侧的上端和下端相连。其中,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与排障板1和端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均为平板钢板,第一盖板3前端和第二盖板4前端的形状均与排障板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能在排障板1的后侧进行稳固的连接。
其中,排障板1、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和端板2围合形成腔体,腔体内设有补强板5。腔体也可以为“C”字形。如图2所示,补强板5可以设置为五个,其中一个补强板5位于排障夹角处,该补强板5将排障夹角进行等分,该补强板5可以设置为框架形结构,其中部具有减重孔,且该补强板5的上端与第一盖板3相连,该补强板5的下端与第二盖板4相连,该补强板5的前端与排障板1相连,该补强板5的后端与端板2相连,其中,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焊接;还有两个补强板5位于排障板1的另外两个弯折处,该两个补强板5可以设置为“C”字形,其一侧具有开口,且该两个补强板5的上端设有凸起块,此时,在第一盖板3上设置有条形缺口,以使凸起块能卡接在条形缺口内,该两个补强板5的下端与第二盖板4相连,该两个补强板5的前端与排障板1相连,其中,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焊接;剩余两个补强板5位于靠近排障板1边缘的位置,该剩余两个补强板5可以设置为“C”字形,其一侧具有开口,且该剩余两个补强板5的上端与第一盖板3相连,该剩余两个补强板5的下端与第二盖板4相连,该剩余两个补强板5的前端与排障板1相连,其中,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障器,在腔体内还设置有补强座6,补强座6分别与排障板1、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和端板2相连。如图2所示,补强座6可以包括两个侧板和一个顶板,该顶板具有横部和倾斜部,两个侧板分别位于顶板的两侧,从而形成具有三角形结构的补强座6。其中,补强座6可以设置为两个,并且沿排障夹角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如图1-图4所示,端板2的上端具有两个凸出部,两个凸出部即用于适配两个补强座6,以使补强座6的横部和倾斜部的后端能与端板2凸出部的前侧焊接相连,实现补强座6位置的固定。
其中,前述的补强板5和补强座6均起到安装补强作用,以使本排障器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使用寿命更长。
其中,第二盖板4位于第一盖板3的下方,第二盖板4设有排水孔7,从而便于腔体内的水排出,以避免水在腔体中积存而造成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排障板1和端板2发生腐蚀。
另一方面,如图6-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该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前述实施例中的排障器,其中,车体的底部设有车底架,排障器安装于车底架11。
在车底架11设置有连接孔,在端板2上开设有安装孔,连接孔和安装孔适于通过紧固件相固定。
在将排障器固定于车底架11上时,将端板2上的安装孔与车底架11上的连接孔相对齐,然后通过将紧固件穿设进安装孔和连接孔内,实现排障器与车底架11之间的稳固连接。
其中,端板2上的安装孔设置为多个,相对应的,车底架11上的连接孔的数量也设置为多个,且与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紧固件可以采用螺栓类的紧固结构,不仅便于排障器的拆装,使排障器的安装十分简单,还能使排障器与车底架11之间的固定十分牢靠。
其中,安装孔为长圆孔,车底架11与排障器之间设有垫板8,垫板8设有通孔,垫板8在靠近通孔的位置设有定位凸起9,定位凸起9适于插设于安装孔内,连接孔、通孔和安装孔适于通过紧固件相固定。通过定位凸起9卡设到安装孔内实现垫板8的初步定位,在定位凸起9卡设到安装孔内时,连接孔、通孔和安装孔相互连通,然后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设到连接孔、通孔和安装孔内实现车底架11、垫板8和排障器之间的相互固定。
由于安装孔为长圆孔,从而使安装孔在容置定位凸起9的同时能与垫板8上的通孔相连通,并且,通过旋转垫板8,可以使定位凸起9在垫板8上位于通孔的上方或者位于通孔的下方,在安装排障器时,通过改变垫板8的设置方式能使排障器在高度方向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具体的,定位凸起9的高度可以为10mm,以使排障器能进行10mm的高度调节。
在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上均设置有安装缺口10,通过设置安装缺口10以便于通过紧固件来将端板2安装到轨道车辆的车底架11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排障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障板,设有排障面,用于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
盖板,一端与所述排障板背离所述排障面的一侧相连;
端板,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排障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端板用于连接轨道车辆的车底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障板设置为“C”字形,所述排障板远离所述排障面的一侧形成排障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障板竖直设置,所述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沿所述排障板的两端水平延伸,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另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障板、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端板围合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补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还设有补强座,所述补强座分别与所述排障板、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端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盖板设有排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障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均设有安装缺口。
8.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排障器,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车底架,所述排障器安装于所述车底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架设有连接孔,所述端板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安装孔适于通过紧固件相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长圆孔,所述车底架与所述排障器之间设有垫板,所述垫板设有通孔,所述垫板在靠近所述通孔的位置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连接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适于通过所述紧固件相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02253.0U CN2170743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02253.0U CN2170743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74369U true CN217074369U (zh) | 2022-07-29 |
Family
ID=82556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02253.0U Active CN2170743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74369U (zh) |
-
2022
- 2022-04-07 CN CN202220802253.0U patent/CN2170743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257118U (zh) | 电池、支架和车辆 | |
CN104058011A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2810697A (zh) |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112896330A (zh) |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 |
CN217074369U (zh) | 排障器及轨道车辆 | |
CN201881923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固定结构 | |
CN213168079U (zh) | 前端底架、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 |
WO2023088494A1 (zh) | 用于车辆的二排座椅的横梁总成和具有其车辆 | |
CN108312922B (zh) | 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 | |
CN215474653U (zh) | 一种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骨架强度的装置、汽车座椅 | |
CN214451307U (zh) |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114312887A (zh) | 一种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 |
CN114919666A (zh) | 车辆及其车身前机舱架构 | |
CN218929601U (zh) |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 |
CN219277643U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新能源车辆 | |
CN20278275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定位结构 | |
CN221251468U (zh) | 扭力盒结构及车辆 | |
CN209938604U (zh) | 座椅骨架、车辆构架及车辆 | |
CN222581412U (zh) | 电池包、用于车辆的电池包组件及其车辆 | |
CN217515226U (zh) | 一种轻型卡车的车架 | |
CN221251459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9727934U (zh) | 车辆的车身及车辆 | |
CN220465632U (zh) | 车身传力结构及车辆 | |
CN216331573U (zh) | 座椅横向滑轨安装结构 | |
CN219295524U (zh) | 大水箱框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