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066535U -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6535U
CN217066535U CN202123287117.7U CN202123287117U CN217066535U CN 217066535 U CN217066535 U CN 217066535U CN 202123287117 U CN202123287117 U CN 202123287117U CN 217066535 U CN217066535 U CN 217066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carrier terminal
tunnel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871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永军
唐龙军
吕依蔓
徐永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871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6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6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6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皮下植入工具包括手柄、造隧端子、载线端子、造隧杆,造隧杆的一端连接手柄,另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造隧端子或载线端子,载线端子用以装夹延伸导线,延伸导线的一端设有连接头,载线端子的侧面设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用以嵌设至少部分长度的连接头;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一侧贯通载线端子的第一端部,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另一侧与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如此配置,在减小载线端子与延伸导线连接头连接处的直径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密封连接头,还可以降低对连接头的损伤,提高连接头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背景技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帕金森病主要表现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使用电极刺激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核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症状。所用到的脑深部神经刺激电极(Deep Brain Stimulation:简称 DBS)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脉冲发生器(通常缩写为IPG)1、延伸导线2和电极3。电极3一般植入脑部10cm左右,其余埋入头部皮下,另一端放置在耳后位置与皮下的延伸导线2相连,延伸导线2与脉冲发生器1相连。脉冲发生器1产生电信号,电信号经过皮下的延伸导线2传递给电极3,进而到达脑部靶点区域。若患者身体单侧(仅身体左侧或右侧)有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等症状,通常需要植入1个脉冲发生器1、1根延伸导线2和1个电极3,即图 1所示。若患者症状表现为双侧,通常需要植入1个脉冲发生器1、2根延伸导线2以及2个电极3。
目前,在将延伸导线2植入皮下时,需将延伸导线2与隧穿工具的载线端子连接,载线端子在穿刺杆的引导下拉动延伸导线2穿过皮肤上的两个切口。而现有的载线端子连接延伸导线2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将延伸导线的连接头插入载线端子的内孔中,该载线端子整体直径增大,增加了引线阻力,增大了引线难度,特别容易损坏连接头;另一种是载线端子的连接杆插入延伸导线的连接头内,然后再通过螺钉径向拧紧固定,如此一来需要多次拆装螺钉,极容易损坏延伸导线的连接头,而且也不能起到防水密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存在载线端子也不能同时装载多根延伸导线,以及载线端子和延伸导线连接头容易刮伤血管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在减小载线端子与延伸导线连接头连接处的直径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密封连接头,还可以降低对连接头的损伤,提高连接头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线端子,用以装夹延伸导线,所述延伸导线的一端设有连接头,所述载线端子的侧面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用以嵌设至少部分长度的所述连接头;所述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一侧贯通所述载线端子的第一端部,所述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另一侧与所述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
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包括多个沿轴向依次贯通的凹槽,多个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其中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贯通所述第一端部。
可选地,从所述载线端子的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一端部,多个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尺寸依次减小。
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凹槽;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大径区段;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部分长度的小径区段。
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包括三个所述凹槽;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大径区段;中间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小径区段;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延伸导线的部分导线本体。
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凹槽的径向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区段的最大外径。
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的数量为多个,所有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载线端子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并在所述载线端子的轴向上错开设置;每个所述凹槽结构用以装夹一根所述延伸导线。
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槽壁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以引导所述连接头插入所述凹槽结构。
可选地,所述载线端子具有光滑的外表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皮下植入工具,用于建立皮下隧道,以将延伸导线经皮下隧道植入预定对象,其包括:
造隧端子;
以及任一项所述的载线端子;以及,
造隧杆,所述造隧杆的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造隧端子或所述载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皮下植入工具还包括:
手柄,所述造隧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
可选地,所述皮下植入工具还包括:
造隧管,所述造隧管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造隧杆上,且所述造隧管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造隧杆在轴向上被限制移动。
本实用新型利用载线端子侧面的凹槽结构来嵌设并固定延伸导线的连接头,使载线端子带动延伸导线穿过皮肤上的切口而植入皮下。如此配置,使载线端子与连接头配合后的整体直径不会太大,可以降低引线阻力,降低引线难度,而且避免了将整个连接头插入载线端子的内部,也避免了将载线端子插入连接头的内部,且不需要通过螺钉径向拧紧固定,因此可有效防止载线过程中对延伸导线连接头的损伤,提高连接头的使用寿命,同时凹槽结构的槽壁可以封堵连接头的端面插孔以及径向螺钉孔,防水密封效果好,可以进一步降低连接头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凹槽结构中的多个凹槽对连接头上不同外径的区段进行卡设固定,如此设置,可有效降低延伸导线脱落的风险,确保延伸导线装夹的牢靠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至少部分凹槽的径向深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区段的最大外径,可以避免连接头突出于载线端子的外部,从而防止在引线过程中连接头刮伤皮下毛细血管的问题,降低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患者体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可将凹槽结构设置为多个,每个凹槽结构可以装夹一根延伸导线,从而实现同时将至少两根延伸导线植入皮下的目的,扩大了皮下植入工具的应用范围,使用更为方便。尤其的,所有所述凹槽结构在载线端子的轴向上错开设置,可以解决多根延伸导线上的连接头并列所造成的整体直径过大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载线端子整体直径,降低对患者的损伤,并降低引线难度。
本实用新型利用凹槽结构的槽壁的导向斜面来引导连接头的插入,可以进一步降低装夹连接头的难度,并降低对连接头的损伤。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将载线端子设置为具有光滑的外表面,进一步防止在引线过程中载线端子刮伤皮下毛细血管的问题,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附图中:
图1为DBS刺激系统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造隧杆与造隧端子连接示意图;
图2b是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造隧杆与造隧端子螺纹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造隧杆与载线端子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一个凹槽结构的载线端子示意图;
图5a~图5b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两个凹槽结构的载线端子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具有两个凹槽结构的载线端子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延伸导线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头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皮下植入工具隧穿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载线端子与延伸导线组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延伸导线引线路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脉冲发生器、延伸导线和电极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脉冲发生器;10-手柄;11-造隧杆;2-延伸导线;21-延伸导线的一端;22- 延伸导线的另一端的连接头;201-端面电极插入孔;202-紧固件操作孔;221-大径区段;222-小径区段;23-导线本体;3-电极;4-皮肤第一切口;5-皮肤第二切口;30-造隧管;40-造隧端子;50-载线端子;510-凹槽结构;511-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一侧;512-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另一侧;51-第一凹槽;52-第二凹槽;53- 第三凹槽;a-载线端子的第一端部;b-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但这些示意图仅为了便于详述本实用新型实例,不应对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外径”并不是特指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如果横截面为非圆形,则外径及为横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横截面”是指垂直于轴线的截面。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近端”是靠近皮下植入工具的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与“近端”相反的一端,即指远离皮下植入工具操作者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径向”是指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周向”是指围绕轴线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皮下植入工具,用于建立皮下隧道,以将延伸导线经皮下隧道植入患者(预定对象)体内。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延伸导线主要是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上的导线,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通过在人体内诸如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特定神经处植入电极,来释放电刺激,以对于特定神经进行刺激,从而使人体机能恢复到正常运作的状态。植入式神经电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信号通过延伸导线传递至电极。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主要包括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 (DBS),植入式脑皮层刺激(CNS),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SCS),植入式骶神经电刺激系统(SNS),植入式迷走神经电刺激系统(VNS)等。已知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通常主要包括脉冲发生器、电极、延伸导线、以及控制装置。其中,脉冲发生器与延伸导线连接,延伸导线进而又连接至电极,从而将脉冲发生器所产生的脉冲传输到电极,以对神经进行电刺激。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皮下植入工具具体包括造隧端子、载线端子和造隧杆;所述造隧杆的一端选择性地与造隧端子或载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其中造隧端子用于穿刺皮肤,经皮肤第一切口向皮肤第二切口穿刺,以建立皮下隧道;皮下隧道建立后,将造隧端子从造隧杆上拆下,并将载线端子安装于造隧杆的另一端,然后载线端子装夹延伸导线的连接头后,拉动造隧杆,带动延伸导线沿着皮肤第二切口向皮肤第一切口运动穿出;最后,使载线端子与延伸导线连接头脱离,然后将连接头与电极的接头连接即可完成延伸导线与电极的连接过程。
为了解决现有的隧穿工具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载线端子通过侧面的凹槽结构嵌设延伸导线一端的至少部分长度的连接头,达到装夹和固定延伸导线的目的。需理解,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凹槽结构与连接头实际上过盈配合连接,从而达到凹槽结构嵌设(包括卡设)连接头的效果。如此构造,无需将整个连接头插入载线端子的内部,使载线端子与连接头配合后的整体直径不会太大,可以降低引线阻力,降低引线难度,而且也无需将载线端子插入连接头的内部,不需要通过螺钉径向拧紧固定,因此可有效防止载线过程中对延伸导线连接头的损伤,提高连接头的使用寿命。尤其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一侧与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如此设置,可以利用凹槽结构的底部槽壁和侧面槽壁来封堵连接头的端面插孔以及径向螺钉孔,达到密封连接头的效果,从而起到了防水密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降低连接头的损伤。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为了简明起见,在以下描述中假设植入式神经电刺激为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修改以下描述,在细节上作适当修改后将所述描述用于不是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的情况。
参阅图2a、图2b和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公开一种皮下植入工具,其包括手柄10、造隧杆11、造隧端子40和载线端子50;其中,手柄10为优选结构。此外,造隧杆11优选为实心杆状结构,以降低造隧杆11的直径,降低延伸导线引线过程的阻力。造隧杆11、造隧端子40和载线端子50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医用不锈钢,相对于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制作的这些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可以较好的确保连接牢靠性,防止脱落。而且金属材料制作的载线端子50的外表面形状更光滑,可有效防止在引线过程中刮伤皮下毛细血管。
造隧杆11的一端选择性地与造隧端子40或载线端子50可拆卸地连接。造隧杆11可以与造隧端子40或载线端子50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造隧杆11可以与造隧端子40或载线端子50 卡接或螺纹连接。本示例中,造隧杆11与造隧端子40或载线端子50螺纹连接。
造隧杆11的另一端优选连接有手柄10,手柄10的设置使穿刺过程便于操作。造隧杆11与手柄10一般为分体式结构,优选两者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强度可靠,便于医生在穿刺过程中操作。因此,手柄10的材料一般为塑料,具体可采用常规的医用塑料。
优选,造隧杆11的外部套有造隧管30,造隧管30被配置为相对于造隧杆 11在轴向上被限制移动,一方面避免造隧管30脱落,另一方面保证造隧管30 的位置的准确性。造隧管30可选用摩擦系数较低的医用塑胶材料,能够极大限度的降低造隧杆11在体内的引线阻力,减小患者痛苦。造隧管30的材料如可选用尼龙、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具有较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材料,具体不限定。
参阅图6a和图6b,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延伸导线2,延伸导线2的一端21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头22,连接头22用于与载线端子5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头22通常具有端面电极插入孔201(即端面插孔),端面电极插入孔201用于与电极连接,连接头22还具有侧面上的紧固件操作孔202(即径向螺钉孔),紧固件操作孔202用于与紧固件连接以锁定延伸导线2。
参阅图4,载线端子50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结构510,凹槽结构510 用以嵌设至少部分长度的连接头22,使凹槽结构510与连接头22过盈配合连接,从而达到装夹固定连接头22的目的。其中凹槽结构510轴向延伸的一侧511贯通载线端子50的第一端部a,凹槽结构510轴向延伸的另一侧512与载线端子 50的第二端部b之间为阻断状态(即不贯通)。在实际使用中,当延伸导线2卡设在凹槽结构510内后,连接头22上的端面电极插入孔201和紧固件操作孔202 均与凹槽结构510的槽壁贴合。如此设置,即可利用凹槽结构510的槽壁密封连接头22的端面和侧面,从而起到防水密封的作用,同时利用载线端子50的侧面的凹槽结构510来装夹连接头22,可降低装配过程中对连接头22的损伤,而且又能通过过盈配合的嵌设方式实现牢固的固定,有效防止延伸导线2脱落。
在一些示例中,凹槽结构510用以嵌设部分长度的连接头22,也即,凹槽结构510的轴向长度小于连接头22的轴向长度,此时,载线端子50的长度较小,例如图4所示。在另一些示例中,凹槽结构510用以嵌设全部长度的连接头22,也即,凹槽结构510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连接头22的轴向长度,此时,载线端子50的长度较长,例如图5a和图5b所示。
一般,当延伸导线2的数量为一根时,通过较短的载线端子50装夹延伸导线2即可。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载线端子50的侧面仅设置一个凹槽结构510,该一个凹槽结构510用于为一根延伸导线2进行引线,将延伸导线 2的连接头22卡设在载线端子50上的凹槽结构510中,且凹槽结构510的轴向长度小于连接头22的轴向长度,卡设后,利用凹槽结构510与连接头22之间的过盈配合,实现连接头22的固定。
延伸导线2的连接头22通常具有不同的外径,此时,为了实现更牢靠的固定,凹槽结构510配置为包括多个沿轴向依次连通的凹槽,多个凹槽的横截面尺寸(即横面面积)互不相同;多个凹槽则用以分别卡设连接头22上不同外径的区段,并与相应的区段过盈配合连接。其中最近端的一个凹槽与第二端部b 之间为阻断状态,最远端的一个凹槽贯通第一端部a。进一步地,从载线端子 50的第二端部b至第一端部a,多个凹槽的横截面尺寸依次减小,以适配连接头22的不同外径的区段。
如图6b所示,连接头22具有轴向依次连接的大径区段221和小径区段222,大径区段221内设有与电极电连接的连接端子,而小径区段222则与延伸导线2 的导线本体23连接,小径区段222可以保护导线本体23,增强连接强度。小径区段222的外径小于大径区段221的外径,导线本体23的外径小于小径区段222 的外径。优选,连接头22选具有光滑的外表面,如光滑的曲面,以确保医生在患者体内推送延伸导线2时不会脱落。而且连接头22的外部通常覆盖有硅胶等弹性材质的保护套,从而利用保护套的弹性形变,实现连接头22与凹槽结构510 的过盈配合连接,当然保护套还起到一定的防水密封作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凹槽结构510包括两个凹槽,以适配连接头22的大径区段221和小径区段222。如图4所示,两个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52,第一凹槽51相对于第二凹槽52更靠近载线端子50的第二端部b;第一凹槽51用以卡设整个大径区段221,并与大径区段221过盈配合连接,而第二凹槽52用以卡设至少部分长度的小径区段222,并与小径区段222过盈配合连接。本示例中,第二凹槽52卡设部分长度的小径区段222,以减小载线端子50 的长度。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凹槽结构510包括三个凹槽,不仅适配连接头22的大径区段221和小径区段222,还适配导线本体23。如图5a所示,三个凹槽分别为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凹槽51、第二凹槽52和第三凹槽53;与前述不同的是,第二凹槽52用以卡设整个长度的小径区段222,并还通过第三凹槽53卡设部分导线本体23,并与导线本体23过盈配合连接。
为了防止连接头22在引线过程中刮伤皮下毛细血管,优选,至少部分凹槽的径向深度大于或等于连接头22与该凹槽配合的区段的最大外径,从而使连接头22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与载线端子50的侧面齐平或低于载线端子50的侧面的高度,如此设置,还可防止将延伸导线2放反,达到“防错”的目的。当然更优选所有凹槽的径向深度大于连接头22与该凹槽配合的区段的最大外径,以使整个连接头22均不会与组织接触。
此外,在进行脑部深度电刺激时,根据电极的数量,使用的延伸导线2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当延伸导线2的数量为二根或更多根时,载线端子50需设置为多根延伸导线2进行引线的凹槽结构510。
参阅图5a至图5c,载线端子50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凹槽结构510,每个凹槽结构510用以装夹一根延伸导线2。
为了避免多根延伸导线2上的连接头22并列所造成的整体直径过大的问题,优选将所有凹槽结构510的轴向位置错开,即降低载线端子50整体直径,可有效防止在引线过程中刮伤皮下毛细血管。具体地,所有凹槽结构510在载线端子5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并在载线端子50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也即所有凹槽结构510中的凹槽不在同一圆周上,而是在不同的轴向位置上,此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载线端子50的轴向长度。当然延伸导线2的数量可以是更多,且每根延伸导线2通过对应的一个凹槽结构510来进行装夹即可。
进一步地,载线端子50被设置为具有光滑的外表面,如大体为圆柱体结构,以降低引线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而且可有效防止在引线过程中刮伤皮下毛细血管。进一步地,载线端子50的第二端部b可设置为锥形头,锥形头的外径由第二端部b至第一端部a逐渐增大。锥形头可减小引线阻力,也降低对血管的损伤。本申请对凹槽结构510的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制,但通常情况下,凹槽结构510的形状与连接头22的形状相匹配,固定和密封效果更好。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将与连接头22的小径区段222配合的第二凹槽52设置为横截面形状大体为“C”形的结构,“C”形槽的加工难度较低,而与连接头22的大径区段221配合的第一凹槽51设置为大致底小、口大的结构,可以更好的固定连接头22。
优选,凹槽结构510靠近所述第二端部b的槽壁(如图4中512的位置) 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以引导连接头22插入凹槽结构510,以降低连接头22插入凹槽的难度,也降低连接头22的损伤。
接下去对本实用新型的皮下植入工具的使用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脑深部电刺激的延伸导线的皮下植入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操作过程:
首先,如图7所示,将造隧端子40安装于造隧杆11的一端,然后经皮肤第一切口4向皮肤第二切口5穿刺,使造隧端子40经皮肤第二切口5穿出。其中,皮肤第一切口4位于耳后,皮肤第二切口5位于锁骨下方。
然后,如图8所示,将造隧端子40从造隧杆11上拆下,并将载线端子50 安装于造隧杆11的一端,然后将延伸导线2上的连接头22卡设在载线端子50 上的凹槽结构510中,且通过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52将延伸导线2的连接头22紧紧卡住,实现固定。接着,拉动造隧杆11,带动延伸导线2沿着皮肤第二切口5向皮肤第一切口4推送穿出。
最后,如图9所示,将连接头22与载线端子50脱离,然后将电极3的接头插入连接头22的端面电极插入孔201,再将紧固件与连接头22侧面的紧固件操作孔202连接固定,完成延伸导线2与电极3的连接过程。并且如图10所示,另将延伸导线2的一端21插入到植入的脉冲发生器1的连接孔内,再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即可,最终完成脉冲发生器1、延伸导线2与电极3的连接过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载线端子40侧面的凹槽结构510来嵌设延伸导线2的连接头22,使载线端子40带动延伸导线2穿过皮肤上的切口而植入皮下。如此配置,使载线端子50与连接头22配合后的整体直径不会太大,可以降低引线阻力,降低引线难度,而且避免了将整个连接头22插入载线端子50的内部,也避免了将载线端子50插入连接头22的内部,且不需要通过螺钉径向拧紧固定连接头22,因此可有效防止载线过程中对延伸导线2的连接头22的损伤,提高连接头22的使用寿命,同时凹槽结构510的槽壁可以封堵连接头22的端面插孔以及径向螺钉孔,防水密封效果好,可以进一步降低连接头22的损伤。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可将凹槽结构510设置为多个,每个凹槽结构510可以装夹一根延伸导线2,从而实现同时将至少两根延伸导线2植入皮下的目的,扩大了皮下植入工具的应用范围,使用更为方便。尤其的,所有凹槽结构510 在载线端子50的轴向上错开设置,可以解决多根延伸导线2上的连接头22并列所造成的整体直径过大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载线端子整体直径,降低对患者的损伤,并降低引线难度。
所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虽然来源于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皮下植入工具及其载线端子也可应用于其他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的技术领域。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载线端子,用以装夹延伸导线,所述延伸导线的一端设有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线端子的侧面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用以嵌设至少部分长度的所述连接头;所述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一侧贯通所述载线端子的第一端部,所述凹槽结构轴向延伸的另一侧与所述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包括多个沿轴向依次贯通的凹槽,多个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其中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为阻断状态,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贯通所述第一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载线端子的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一端部,多个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尺寸依次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凹槽;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大径区段;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部分长度的小径区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包括三个所述凹槽;最近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大径区段;中间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连接头上的整个小径区段;最远端的一个所述凹槽用以卡设所述延伸导线的部分导线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凹槽的径向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区段的最大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数量为多个,所有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载线端子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并在所述载线端子的轴向上错开设置;每个所述凹槽结构用以装夹一根所述延伸导线。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槽壁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以引导所述连接头插入所述凹槽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线端子具有光滑的外表面。
10.一种皮下植入工具,用于建立皮下隧道,以将延伸导线经皮下隧道植入预定对象,其特征在于,包括:
造隧端子;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线端子;以及,
造隧杆,所述造隧杆的一端选择性地与所述造隧端子或所述载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皮下植入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柄,所述造隧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皮下植入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造隧管,所述造隧管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造隧杆上,且所述造隧管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造隧杆在轴向上被限制移动。
CN202123287117.7U 2021-12-24 2021-12-24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Active CN217066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7117.7U CN217066535U (zh) 2021-12-24 2021-12-24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7117.7U CN217066535U (zh) 2021-12-24 2021-12-24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6535U true CN217066535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87117.7U Active CN217066535U (zh) 2021-12-24 2021-12-24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6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978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connector contact array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983361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improved contact array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US6597953B2 (en) Furcated sensing and stimulation lead
US7174220B1 (en) Construction of a medical electrical lead
US7953494B2 (en) Implantable medical lead and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US5374285A (en) Spinal electrode catheter
US8577463B2 (en) Interconnecte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lead connector and method therefor
US7792590B1 (en) Implantable lead systems for brain stimulation
US9724126B2 (en) Introduction of medical lead into patient
US6430442B1 (en) Split contact with super elastic retaining ring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US20150088155A1 (en) Mechanical configurations for a multi-site leadless pacemaker
US961043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and using a lead introducer for an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EP3041566B1 (en) Lead introducer for an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US20040186542A1 (en) Neurological stimulation lead extension
US1162829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a lead introducer with a seal for a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EP2424613B1 (en) Implantable electric lead
US20110093034A1 (en) Bifurcated lead with integrated anchor at branch region
US10232169B2 (en) Burr hole plug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US20060129220A1 (en) Two-part implantable cardiac lead
US20110029055A1 (en) Spiral lead
CN217066535U (zh)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CN116327330A (zh) 载线端子及皮下植入工具
WO2017049292A2 (en) Electrode for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US20250108206A1 (en) Implant tool for cardiac leads
US8818525B2 (en) Lead having thin distal end por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