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063534U -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63534U
CN217063534U CN202220319572.6U CN202220319572U CN217063534U CN 217063534 U CN217063534 U CN 217063534U CN 202220319572 U CN202220319572 U CN 202220319572U CN 217063534 U CN217063534 U CN 217063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rotor assembly
vibration motor
ro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95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用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95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63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63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63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该振动马达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第一磁性结构。转子组件可转动设于壳体内,定子组件设于壳体的内壁面且套设在转子组件外周,第一磁性结构包括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二者之一设于壳体,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二者另一设于转子组件的周侧,第一磁性部件用于通入电流以对第二磁性部件产生可变的磁力作用,以改变转子组件沿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悬浮于壳体中的位置。这样,该振动马达具有使用寿命长、转速快、震感强、体积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多通过设置振动马达实现振动功能,以与用户进行交互。相关技术中,振动马达只要是通过将转轴连接于偏心轮,通过转轴转动带动偏心轮偏心旋转,从而实现振动。
然而,偏心轮的重量不均匀,从而导致转轴在转动时受力不均匀,同时,转轴对套设于转轴的轴承的作用力也是不均匀的,这样就会导致转轴和轴承受力较大的位置容易发生磨损,从而导致振动马达的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能够延长振动马达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
壳体;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内;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且套设在所述转子组件外周;以及
第一磁性结构,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包括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周侧,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用于通入电流以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产生可变的磁力作用,以改变所述转子组件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悬浮于所述壳体中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包括第一导磁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磁件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用于通入所述电流,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为导磁部件或者磁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为偶数个,且所述第一线圈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个,偶数个所述第一线圈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偶数个所述第一线圈均用于通入所述电流,以使所述转子组件的运动轨迹为以所述定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形轨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和套设于转轴中部的转子绕组,所述定子组件对应于所述转子绕组设置;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均设置为两个,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的两端且与所述转子绕组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马达还包括第二磁性结构,所述第二磁性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和至少两个第四磁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子组件的两端的端面,所述至少两个第四磁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分别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设置,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件用于产生磁力作用,以使所述转子组件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悬浮于所述壳体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二者之一包括第二导磁件和设于所述第二导磁件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二者另一为磁铁或者导磁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中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所述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转子组件以隔离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第一腔体部分和第二腔体部分,所述第一腔体部分和所述第二腔体部分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连接处具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形成为所述止挡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振动马达,所述振动马达安装于所述设备壳体中。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该振动马达通过将第一磁性结构的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二者之一设于壳体,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二者另一设于转子组件的周侧,第一磁性部件用于通入电流,从而能够通过改变通入第一磁性部件的电流,实现改变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可变磁力,进而改变转子组件在壳体中悬浮的位置,使得转子组件并非在原地旋转。这样,通过转子组件对空气的挤压从而带动振动马达转动,产生震感。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替代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偏心轮从而需要增加用于承载转子组件的轴承的方式,有利于实现振动马达的小型化设计,且有效解决了轴承与转子组件之间产生摩擦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该振动马达的使用寿命且能够减小振动时的噪音。同时,该振动马达的转子组件的转速不会受到轴承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转子组件的转速,进而增强震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振动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提供的第一磁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提供的转子组件的运动轨迹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振动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Ⅰ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0、振动马达;1、壳体;11、第二凹槽;12、止挡部;13、第一腔体部分;14、第二腔体部分;15、凸部;16、接电部;2、转子组件;21、转轴;211、第一凹槽;22、转子绕组;3、定子组件;4、第一磁性结构;41、第一磁性部件;411、第一导磁件;412、凸柱;413、第一线圈;4131、第一位置线圈;4132、第二位置线圈;4133、第三位置线圈;4134、第四位置线圈;42、第二磁性部件;5、绝缘环;6、隔磁环;7、第二磁性结构;71、第三磁性部件;72、第四磁性部件;721、第二导磁件;722、第二线圈;101、第一位置;102、第二位置;103、第三位置;104、第四位置;x、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y、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20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100,该振动马达100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以提供振动,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具体地,该振动马达100包括壳体1、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3以及第一磁性结构4。转子组件2可转动设于壳体1内,定子组件3设于壳体1的内壁面且套设在转子组件2外周,第一磁性结构4包括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之一设于壳体1,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另一设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第一磁性部件41用于通入电流以对第二磁性部件42产生可变的磁力作用,以改变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悬浮于壳体1中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振动马达100,该振动马达100通过转子组件2与定子组件3的配合,从而使得转子组件2能够在壳体1内旋转。同时,该振动马达100通过设置第一磁性结构4,并将第一磁性结构4的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之一设于壳体1,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另一设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通过对第一磁性部件41通入电流从而在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可变的磁力,以改变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悬浮的位置,换言之,通过设置第一磁性结构4可以控制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的运动轨迹,使得转子组件2并非在原地旋转,这样,通过转子组件2对空气的挤压从而带动振动马达100转动,产生震感。此外,由于该振动马达100通过悬浮于壳体1中的转子组件2的运动而产生振动,从而该振动马达100无需设置偏心轮,也无需设置用于承载转子组件2的轴承,一方面,能够避免由于偏心轮的体积较大而导致振动马达100的体积较大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振动马达100的小型化设计,从而当该振动马达100应用于电子设备200时,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200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由于未设置轴承,则不存在轴承与转子组件2之间产生摩擦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延长振动马达100的使用寿命,且不会导致轴承与转子组件2在长期使用后导致轴承或者转子组件2被磨损而产生噪音的问题,即,该振动马达100能够减小振动时的噪音,且该振动马达100的转子组件2的转速不会受到轴承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转子组件2的转速,进而增强震感。
可选地,可将第一磁性部件41设置于壳体1,而第二磁性部件42设置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或者,也可将第一磁性部件41设置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而第二磁性部件42设置于壳体1。考虑到第一磁性部件41需要进行接电以实现通电,为了便于第一磁性部件41的接电,可以将第一磁性部件41设置于壳体1,而将第二磁性部件42设置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均可为套筒状结构,套筒状结构的第二磁性部件42套接于转子组件2,套筒状结构的第一磁性部件41设置于壳体1且套设于第二磁性部件42的周侧。这样,一方面便于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的组装,另一方面,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的磁力作用的范围更广。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也可以为块状结构,从而能够减小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在壳体1内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减小振动马达100的体积。
结合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41包括第一导磁件411和设置于第一导磁件411的第一线圈413,第一导磁件411套设于第二磁性部件42的周侧,第一线圈413设置于第一导磁件411,第一线圈413用于通入电流,第二磁性部件42为导磁部件或者磁铁。通过对设置于第一导磁件411的第一线圈413通入电流,从而可以改变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的磁力大小,进而改变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的位置,以使该振动马达100振动。这种第一线圈413和导磁部件或磁铁配合产生磁力的方式,能够使得振动马达100的振动驱动方式简单且可控性高。
具体地,第一导磁件411可以为导磁金属件,比如,第一导磁件411可以采用电工纯铁,从而提高第一导磁件411的导磁性能,有利于增大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的磁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磁件411也可以采用其他导磁金属件,比如,第一导磁件411可以采用钢、钴、镍等金属。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第一磁性部件411为套筒状结构,则该第一导磁件411为套筒状结构,该第一线圈413可设置在第一导磁件41的内部。具体地,在第一导磁件411的内壁面可以设有凸柱412,该凸柱412同样为导磁材料,第一线圈413绕设于所述凸柱412上,从而对第一线圈413通入电流时,利用凸柱412的导磁作用使得第一磁性部件41能够形成磁场,从而与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磁力。
为了使转子组件2能够更加平衡地悬浮于壳体1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413设置为偶数个,且第一线圈413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个,偶数个第一线圈413间隔设置。这样,转子组件2在多个方向上均可在磁力的作用下平衡地悬浮于壳体1中,而不容易发生倾斜。示例性地,该第一线圈413可为4个,此时,在第一导磁件411的内壁面可设置4个凸柱412,4个凸柱412上均套设有该第一线圈413。
进一步地,偶数个第一线圈413均用于通入电流,以使转子组件2的运动轨迹为以定子组件3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形轨迹,这样,转子组件2在转动至不同的位置处相对于定子组件3的中心偏心的距离均是相同的,从而转子组件2对空气的压缩量相同,从而使得该振动马达100沿径向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从而能够提高振动马达100振动的均匀性。
具体地,第一线圈413可以通入变化的电流,从而使得转子组件2的运动轨迹为以定子组件3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形轨迹,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转子组件2的运动轨迹为以定子组件3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形轨迹m,对偶数个第一线圈413中通入电流的方式可以包括多种,以下将以第一线圈413设置为四个,四个第一线圈413依次分别为第一位置线圈4131、第二位置线圈4132、第三位置线圈4133、第四位置线圈4134为例,举例性说明电流的通入方式。
首先对第一位置线圈4131通入第一设定电流,使得第一位置线圈4131对转子组件2产生较大的磁力,以使转子组件2靠近第一位置线圈4131,此时转子组件2位于第一位置101。然后,缓慢减小第一位置线圈4131通入的电流值至第二设定电流,同时逐渐增大第二位置线圈4132的电流至第一设定电流,从而使得第二位置线圈4132对转子组件2产生较大的磁力,以使转子组件2靠近第二位置线圈4132,此时,转子组件2位于第二位置102。再缓慢减小第二位置线圈4132通入的电流至第二设定电流,同时逐渐增大第三位置线圈4133的电流至第一设定电流,从而使得第三位置线圈4133对转子组件2产生较大的磁力,以使转子组件2靠近第三位置线圈4133,此时,转子组件2位于第三位置103。同理地,继续缓慢减小第三位置线圈4133通入的电流值至第二设定电流,同时逐渐增大第四位置线圈4134的电流至第一设定电流,从而使得第四位置线圈4134对转子组件2产生较大的磁力,以使转子组件2靠近第四位置线圈4134,此时,转子组件2位于第四位置104,以此类推。这样,通过对四个线圈依次通入渐变的电流,从而控制转子组件2的运动轨迹为绕定子组件3的中心的圆形轨迹,使得转子组件2在各处相对于定子组件3的中心偏心的距离均是相同的,从而转子组件2对空气的压缩量相同,以使振动马达100沿径向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从而能够提高振动马达100振动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转子组件2可以在壳体1沿圆形轨迹运动,因此,转子组件2与定子组件3需要具有足够的间距以避免转子组件2在运动时与定子组件3发生碰撞。
由上述可知,第二磁性部件42可以为导磁部件或者磁铁,当第二磁性部件42为导磁部件时,第二磁性部件42可为导磁金属,比如,铁,此时,第一磁性部件41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这样,第二磁性部件42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该振动马达100的生产成本。当第二磁性部件42为磁铁时,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可以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也可以产生相互排斥的磁力。通过设置第二磁性部件42为磁铁,从而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具有较强的磁力,从而更易于控制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的运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磁性部件42为导磁金属为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定子组件3对转子组件2产生沿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的磁力,第一磁性部件41对第二磁性部件42产生沿定子组件3径向方向x的磁力,换言之,转子组件2受到两个部件(即,定子组件3以及第一磁性部件41)产生的沿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的磁力。基于此,为了保持转子组件2的受力平衡,转子组件2包括转轴21和套设于转轴21中部的转子绕组22,定子组件3套设于转子绕组22,第二磁性部件42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磁性部件42套接于转轴21的两端且与转子绕组22间隔设置,第一磁性部件41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套设于第二磁性部件42。通过设置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和两个第二磁性部件42,并将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和两个第二磁性部件42分别设置于定子组件3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的两侧以及转轴21的两端,从而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对转子组件2的两端产生磁力,同时,将转子组件2的转子绕组22设置于转轴21的对应于定子组件3的位置,即转轴21的中部,这样,定子组件3对转子组件2的中部产生磁力,从而能够保证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保持平衡,使得转子组件2的轴向方向与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上述的定子组件3可以包括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定子铁芯的定子绕组,从而通过对定子绕组通入电流,从而使得定子组件3对转子组件2产生磁力,以驱动转子组件2旋转。具体地,定子铁芯可采用电工纯铁或电工硅钢板等磁性材料冲压叠加而成,定子绕组可以为励磁线圈,可用漆包线绕制而成。
由上述可知,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分别设置于定子组件3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的两端,为了避免定子绕组与第一磁性部件41的第一线圈413之间触碰从而导致定子绕组和第一线圈413之间电连接,进而出现电路故障的情况。一些实施例中,该振动马达100还包括绝缘环5,绝缘环5设于壳体1且套设于转子组件2,绝缘环5位于定子绕组和第一线圈413之间,通过在定子绕组和第一线圈413之间设置绝缘环5,从而避免定子绕组和第一线圈413电连接,避免出现电路故障,以保证该振动马达100的电路安全性。
可选地,绝缘环5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绝缘环5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磁性部件41与第一线圈413的间隔中,从而充分阻隔定子绕组和第一线圈413。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3之间产生的磁力与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的磁力互相干扰,该振动马达100还包括隔磁环6,隔磁环6套接于转轴21且位于转子绕组22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通过设置隔磁环6,从而有效隔离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3之间产生的磁力,以及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的磁力,从而便于控制转子组件2的运动。同时,由于设置了隔磁环6,当将转子绕组22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的距离设置得较小时,也不会导致两者之间的磁力互相干扰,有利于实现振动马达100的小型化设计。
可选地,隔磁环6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隔磁环6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磁性部件42与转子绕组22的间隔中,从而充分隔绝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3之间产生的磁力与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的磁力。
由上述可知,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振动马达100的转子组件2可以沿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悬浮于壳体1中,由于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未设置支撑件,为了避免转子组件2受重力影响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运动使得转子组件2碰撞壳体1,该振动马达100组装于电子设备时,可以将该振动马达100的壳体1的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的端部安装于电子设备中,比如,该振动马达100的壳体1可以设置为柱状壳体1,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与壳体1的轴向方向垂直,从而可以将壳体1的端面安装于电子设备中,此时,振动马达100的振动方向沿着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即,壳体1的轴向方向。换言之,该振动马达100为卧式振动马达。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了使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的位置固定,振动马达100还可包括第二磁性结构7,第二磁性结构7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71和至少两个第四磁性部件72,两个第三磁性部件71分别设置于转子组件2的两端的端面,两个第四磁性部件72设置于壳体1中,且分别对应于两个第三磁性部件71设置,第四磁性部件72对第三磁性部件71产生磁力,以使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悬浮于壳体1中。通过设置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以使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悬浮于壳体1中,这样,能够避免转子组件2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发生晃动,从而更易于控制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的位置。由于设置了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的振动马达100的转子组件2可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悬浮于壳体1中,因此,该振动马达100可以设置为立式振动马达,即,该振动马达100的壳体1可以设置为柱状壳体1,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与壳体1的轴向方向平行,此时,振动马达100的振动方向沿着定子组件3的径向方向x,即,壳体1的径向方向。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了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件部件的振动马达100也可以设置为卧式振动马达,即,当该振动马达100设置有该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时,其也可为卧式振动马达。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只要能够产生磁力即可,即,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的磁力可以为吸力也可以为斥力,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同时,该第三磁性部件71、第四磁性部件72的数量只要能够满足至少两个,例如可为两个、三个、四个更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上,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具有间隙,换言之,转子组件2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转子组件2能够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悬浮于壳体1中,而不会与壳体1的内壁面接触,从而避免转子组件2与壳体1的内壁面接触而导致转子组件2与壳体1之间产生摩擦或者产生噪音的情况。
可选地,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二者之一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二者之一为磁铁或者导磁部件。换言之,第三磁性部件71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第四磁性部件72为磁铁。或者,第三磁性部件71为磁铁,第四磁性部件72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或者,第三磁性部件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第四磁性部件72为导磁部件。或者,第三磁性部件为导磁部件,第四磁性部件72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示例性地,第三磁性部件71为磁铁,尤其可为永磁体,第四磁性部件72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
通过设置第四磁性部件72包括第二导磁件721和设于第二导磁件721的第二线圈722,从而可以通过改变通入第二线圈722的电流以改变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的磁吸力,避免该振动马达100在长时间使用后,因磁铁的磁性减弱而导致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的磁力减小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转子组件2在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的磁力作用下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悬浮于壳体1中。此外,由于第四磁性件设置于壳体1,即,第四磁性件相对壳体1固定而非随着转子组件2运动,从而更加便于对第四磁性件的第二线圈722通电。
可选地,第二导磁件721可以为柱状结构,第二线圈722绕设于柱状结构的第二导磁件721。具体地,第二导磁件721可以为导磁金属,如,电工纯铁。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还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作为一种示例,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可以均为磁铁。这样,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均无需通电,从而能够简化该振动马达100的电路设置。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二者之一为磁铁,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二者另一为导磁部件。这样,一方面,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均无需通电即可产生磁力作用,从而能够简化该振动马达100的电路设置,且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二者之一设置为导磁部件,比如,铁,能够降低该第二磁性结构7的成本。
为了实现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的固定,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磁性部件71凸设于转子组件2的转轴21的端面,第四磁性部件72凸设于壳体1的内壁面,比如,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可以分别粘接于转轴21的端面和壳体1的内壁面。这样,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的设置方式更加简便。
可以理解的是,若该振动马达100断电时,第四磁性部件72也断电,那么,第四磁性部件72将不会产生磁性,从而第四磁性部件72和第三磁性部件71之间不会产生磁力作用,导致转子组件2在重力作用下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移动,从而转子组件2可能会触碰到设置于壳体1的第四磁性部件72。基于此,为了避免转子组件2或者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发生碰撞,结合图5所示,另一些实施例中,转轴21的端部可以设有第一凹槽211,第三磁性部件71容置于第一凹槽211中且粘接固定于第一凹槽211,壳体1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凹槽11,第四磁性部件72容置于第二凹槽11中且粘接固定于第二凹槽11。通过在转轴21的端部设置用于容置第三磁性部件71以及在壳体1的内壁面设置用于容置第四磁性部件72的第二凹槽11,从而能够提高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安装的稳定性,此外,还能够避免凸出的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发生碰撞的情况。
可选地,第一凹槽211和第二凹槽11可以为圆形凹槽、方形凹槽等,第一凹槽211和第二凹槽11的形状能够匹配于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的形状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三磁性部件71相对于转轴21的端面凹陷,和/或,第四磁性部件72相对于壳体1设置第四磁性部件72的位置的表面凹陷。换言之,第三磁性部件71凹陷于转轴21内,和/或,第四磁性部件72凹陷于壳体1内。这样,当第四磁性部件72未通入电流时,转轴21即便与壳体1设有第四磁性部件72的位置接触,仍然可以保持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具有间隙,能够避免转轴21或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之间发生碰撞。示例性地,第四磁性部件72凹陷于壳体1内。
更进一步地,转轴21的直径H1大于第二凹槽11的内径H2。这样,当转轴21接触壳体1设有第四磁性部件72的位置时,由于转轴21的直径大于第二凹槽11的内径,从而设于转轴21的第三磁性部件71不会伸入至第二凹槽11内,以避免转轴21或第三磁性部件71和第四磁性部件72发生碰撞。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中设置有止挡部12,止挡部12位于定子组件3与转子组件2之间,止挡部12用于止挡转子组件2以避免转子组件2碰撞定子组件3。通过设置止挡部12止挡转子组件2以避免转子组件2碰撞定子组件3,从而避免定子组件3与转子组件2碰撞而产生噪音以及避免转子组件2碰撞定子组件3导致转子组件2或者定子组件3发生故障的情况,有利于延长该振动马达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壳体1内部形成第一腔体部分13和第二腔体部分14,第一腔体部分13和第二腔体部分14连通,第一腔体部分13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的长度L1大于第二腔体部分14沿定子组件3的轴向方向y的长度L2,定子组件3设于第一腔体部分13,转子组件2可转动设于第二腔体部分14,第一腔体部分13与第二腔体部分14的连接处具有台阶部,台阶部形成为止挡部12。通过台阶部形成止挡部12,从而充分利用壳体1的结构,而无需设置其他用于阻挡的部件,从而便于该振动马达100的加工制作,此外,还能够避免由于设置其他止挡部12件从而占用振动马达100的空间而导致增加振动马达100的尺寸的问题,因此,有利于实现振动马达100的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1内设置止挡部12,比如挡板,从而可以阻挡转子组件2避免转子组件2与定子组件3发生碰撞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该振动马达100需要接电,为了简化电路设计,该振动马达100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壳体1内,用于对壳体1内的部件(比如,第一线圈413、第二线圈722、定子组件3等)进行接电。为了合理利用壳体1内的空间以及便于走线,电路板可以设置为多个。此外,电路板可以包括刚性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通过设置刚性电路板,从而便于布置复杂电路且刚性电路板具有更优异的结构强度以及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柔性电路板,利用柔性电路板的可变形性,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壳体1的空间且便于接电。只要电路板的设置能够满足对振动马达100接电需求即可,本实施例中对于电路板的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该振动马达100与电源连接,壳体1还设有凸部15,凸部15用于设置接电部16,接电部16与电路板电连接。示例性地,接电部16可以采用弹片式接口,从而当该振动马达100安装于电子设备时,该振动马达100可以通过接电部16与电源连接,从而为振动马达100供电,以控制振动马达100振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振动马达100,通过将第一磁性结构4的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之一设于壳体1,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二者另一设于转子组件2的周侧,且可改变通入第一磁性部件41的电流,从而改变第一磁性部件41和第二磁性部件42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磁力,进而改变转子组件2在壳体1中悬浮的位置,使得转子组件2并非在原地旋转,这样,通过转子组件2对空气的挤压从而带动振动马达100转动,产生震感。此外,该振动马达100无需设置偏心轮,也无需设置用于承载转子组件2的轴承,有利于实现振动马达100的小型化设计,且不存在轴承与转子组件2之间产生摩擦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振动马达100的使用寿命且能够减小振动时的噪音,且该振动马达100的转子组件2的转速不会受到轴承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转子组件2的转速,进而增强震感。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200,该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200包括设备壳体21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振动马达100,振动马达100安装于设备壳体21中。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电子设备200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振动马达100,因此,该电子设备200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振动马达100的全部技术效果,由于上述第一方面已详细说明振动马达100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面自动清洁装置和卫生间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壳体内;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且套设在所述转子组件外周;以及
第一磁性结构,所述第一磁性结构包括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周侧,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用于通入电流以对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产生可变的磁力作用,以改变所述转子组件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悬浮于所述壳体中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包括第一导磁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磁件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用于通入所述电流,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为导磁部件或者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为偶数个,且所述第一线圈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个,偶数个所述第一线圈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偶数个所述第一线圈均用于通入所述电流,以使所述转子组件的运动轨迹为以所述定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形轨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和套设于转轴中部的转子绕组,所述定子组件对应于所述转子绕组设置;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均设置为两个,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的两端且与所述转子绕组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还包括第二磁性结构,所述第二磁性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和至少两个第四磁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子组件的两端的端面,所述至少两个第四磁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分别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磁性部件设置,所述第四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件用于产生磁力作用,以使所述转子组件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悬浮于所述壳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二者之一包括第二导磁件和设于所述第二导磁件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件二者另一为磁铁或者导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所述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转子组件以隔离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第一腔体部分和第二腔体部分,所述第一腔体部分和所述第二腔体部分连通,所述第一腔体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连接处具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形成为所述止挡部。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所述振动马达安装于所述设备壳体中。
CN202220319572.6U 2022-02-16 2022-02-16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063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9572.6U CN217063534U (zh) 2022-02-16 2022-02-16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9572.6U CN217063534U (zh) 2022-02-16 2022-02-16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63534U true CN217063534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4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9572.6U Active CN217063534U (zh) 2022-02-16 2022-02-16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63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2229B (zh) 振动器以及包括该振动器的电子装置
US8237314B2 (en) Horizontal linear vibrator
CN103683792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6828705B1 (en) Vibration motor
CN113541432B (zh) 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JP2017029972A (ja) 振動モータ
JP4570605B2 (ja) 扁平型振動モータ
US20210211030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with s-shaped leaf springs
CN105553217B (zh) 振动马达
CN102270896A (zh) 平板型振动电机
JP3712719B2 (ja) 偏平型振動モータ
CN103379416A (zh) 振动产生装置
KR101079409B1 (ko) 수평 진동자
CN107508446B (zh) 一种扁平直线马达
JP6824337B2 (ja) 振動モータ
CN217063534U (zh)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KR20030002998A (ko) 고밀도부재를 구비한 편심로터와 그 로터의 제조방법 및그 로터를 이용한 편평 코어리스 진동모터
KR100377562B1 (ko) 편평형 코아리스 진동 모터
CN111987883A (zh) 线性马达和电子设备
CN207968282U (zh) 一种高灵敏高振感的微振动器
CN215580858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15580850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US20200169156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KR101237027B1 (ko) 메탈베어링이 압입 조립된 편심분동을 갖춘 편평형 진동모터
KR101005006B1 (ko) 진동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