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5695U -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55695U CN217055695U CN202220167127.2U CN202220167127U CN217055695U CN 217055695 U CN217055695 U CN 217055695U CN 202220167127 U CN202220167127 U CN 202220167127U CN 217055695 U CN217055695 U CN 2170556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pump cover
- flange
- heating pump
- flang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10—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01—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6—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3—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H05B1/0244—Heating of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其中,该加热泵盖包括:盖体,盖体包括法兰盘和密封件,密封件设置在法兰盘的外侧,且与法兰盘一体连接,密封件的横截面为阶梯状;法兰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与液体接触;控温组件,控温组件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加热体,加热体设置在第一表面的一侧,且加热体的端部贯穿法兰盘,与法兰盘密封连接,并与控温组件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泵盖在盖体上法兰盘的外侧设置密封件,该密封件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在与泵体安装后可实现多层次的卡合密封,有效避免盖体与泵体之间连接的部位因老化或密封处不紧密导致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提高盖体安装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家电具有更多的功能,辅助人们生活,例如自动洗碗机、热水器以及饮水机等,可实现通过泵体驱动水流的同时,对泵体内的液体加热,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
在现有技术中,家用电器中的加热泵由泵壳和泵盖构成,二者通过焊接、卡合等方式安装,需保证密合连接,但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泵盖和泵体之间连接部位不可避免发生老化,导致连接部位发生泄露的情况,为用户生产使用带来麻烦。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家用电器中的加热泵中,泵壳和泵盖的连接部位老化后,容易发生液体泄露的情况,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加热泵盖包括:
一种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加热泵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法兰盘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法兰盘的外侧,且与所述法兰盘一体连接,所述密封件的横截面为阶梯状;所述法兰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液体接触;
控温组件,所述控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加热体,所述加热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贯穿所述法兰盘,且与所述法兰盘密封连接,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与所述控温组件电路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设置,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与所述凸起部对应,且贯穿、密封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中。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凸起部设置有一个,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所述凸起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密合连接;
或,所述凸起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所述凸起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密合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凸起部上还设置有包裹部,所述包裹部在所述凸起部上延伸设置。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密封件包括:
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限制所述盖体与泵壳的安装位置;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环形,所述加强件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沿预设角度连接,所述加强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横截面呈“Z”字形状布置,所述加强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一体设置。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密封件还包括: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外侧,所述第二折弯部用于卡合泵壳。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密封件上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尺寸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宽度尺寸适配,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第二折弯部上环周设置有若干导装片,若干所述导装片之间间隔预定距离,且向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外侧沿倾斜角度设置。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倾斜角度的范围为1°至89°。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加热体包括:
加热管;
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加热管沿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
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加热管沿所述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贯穿所述法兰盘,且与所述控温组件电路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加热管为单层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法兰盘间隔预定距离设置;
或,所述加热管为多层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法兰盘间隔预定距离,且沿螺旋状均匀设置。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梯形以及矩形中的一种。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环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外侧或内侧。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挡水板上设置有若干疏水孔,若干所述疏水孔贯穿所述挡水板。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导温件,所述导温件包括卡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加热体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贴合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控温组件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基板为导温基板;
控温器,所述控温器的底部贴合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温度安全装置,所述温度安全装置的底部贴合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控制插头,所述控制插头固定设置在所述控温器和所述温度安全装置上,所述控制插头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热管的端部与所述控制插头两侧设置的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电路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所述基板的位置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向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凹陷设置,所述沉槽内设置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基板上与所述连接柱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若干通孔或若干缺口,所述基板沿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连接柱上,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控制插头包括第三插片和第四插片,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分别与所述控温器和所述温度安全装置电路连接。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之间的距离为5mm±1mm。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第三插头上设置有第一防脱孔,所述第一防脱孔贯通所述第三插片;
所述第四插片上设置有第二防脱孔,所述第二防脱孔贯通所述第四插片。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法兰盘的中心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沿所述进水口环周连续布置。
所述的加热泵盖,其中,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若干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接地片固定贴合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
一种加热泵,其中,所述加热泵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泵盖。
所述的加热泵,其中,所述加热泵还包括:
泵壳,所述泵壳包括连接口和出水口,所述盖体扣设在所述连接口上。
所述的加热泵,其中,所述密封件包括:
第一折弯部;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外侧;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可拆卸套设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
所述连接口的外侧环周设置有安装部,所述连接口的端部卡合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内,所述安装部套设卡合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且与所述密封圈的一侧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泵盖在盖体上法兰盘的外侧设置密封件,该密封件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在与泵体安装后可实现多层次的卡合密封,有效避免盖体与泵体之间连接的部位因老化或密封处不紧密导致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提高盖体安装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的横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中控温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中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与泵壳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与泵壳组合后的横剖面图。
在图1至图6中:100、盖体;110、法兰盘;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20、密封件;121、加强件;122、第一折弯部;123、第二折弯部;124、密封圈;125、导装片;130、凸起部;131、包裹部;140、沉槽;141、连接柱;142、连接件;150、进水口;151、围边;160、接地片;170、挡水板;171、疏水孔;200、控温组件;210、基板;220、控制插头;221、第一插片;222、第二插片;223、第三插片;223a、第一防脱孔;224、第四插片;224a、第二防脱孔;225、加强筋;230、控温器;240、温度安全装置;300、加热体;310、加热管;320、第一连接端;330、第二连接端;400、导温件;410、卡合部;420、连接部;500、泵壳;510、连接口;520、出水口;53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现有技术中,家用电器中的加热泵由泵壳500和泵盖构成,二者通过焊接、卡合等方式安装,需保证密合连接,但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泵盖和泵体之间连接部420位不可避免发生老化,导致连接部420位发生泄露的情况,为用户生产使用带来麻烦。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泵盖,如图1和图2所示,该加热泵盖包括:盖体100,盖体100包括法兰盘110和密封件120,密封件120设置在法兰盘110的外侧,且与法兰盘110一体连接,密封件120的横截面为阶梯状;法兰盘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用于与液体接触;控温组件200,控温组件200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加热体300,加热体300设置在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且加热体300的端部贯穿法兰盘110,且与法兰盘110密封连接,加热体300的端部与控温组件200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泵盖在盖体100上法兰盘110的外侧设置密封件120,该密封件120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在与泵体安装后可实现多层次的卡合密封,有效避免盖体100与泵体之间连接的部位因老化导致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提高盖体100安装的密封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加热泵盖的主体为盖体100,该盖体100包括法兰盘110和密封件120,其中,密封件120设置在法兰盘110的外侧,并与法拉法兰盘110一体成型制作,密封件120的截面形状被设置为阶梯形状,在实际使用时,盖体100安装在加热泵的泵体上,通过阶梯状的密封件120与泵体的开口进行配合,实现多层次的密封结构,当盖体100随使用时间老化后,密封件120依旧能够通过多层次的密封结构与泵体形成配合,大大减少因盖体100松动导致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
为便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法兰盘110的两侧命名为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其中,第一表面111与泵体的内侧对应,用于与液体进行接触,第二表面112设置在第一表面111的相对一侧,用于安装加热泵盖的其他功能结构。
具体地,上述加热泵盖还包括控温组件200,控温组件200用于对盖体100的温度进行监控,从而能够在温度不足时控制提高温度,当温度过高时及时降低温度或关闭加热泵盖,避免对加热泵盖造成损坏。
上述加热泵盖还包括加热体300,加热体300用于地第一表面111一侧的液体加热,加热体300的端部贯穿上述法兰盘110,并与法兰盘110之间密封连接,加热体300的端部,穿出法兰盘110的部位与上述控温组件200电路连接,可实现通过控温组件200进行供电,以及对加热体300供电的控制,实现通过控温组件200自动关闭加热体300的效果。
具体地,在实际设置时,如图1所示,在法兰盘110上设置有凸起部130,凸起部130从法兰盘110上的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凸出设置,在实际制造时可通过压制等方式进行制作,使凸起部130在实现凸起形状的同时,与法兰盘110保持一体完整性。加热体300的端部对应安装在凸起部130上,且贯穿、密封设置在凸起部130中,避免第一表面111中的液体沿加热体300端部流出法兰盘110外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凸起部130可设置有一个,上述加热体300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凸起部130设置,并与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密合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30可设置较大的范围,加热体300的端部中可将其中一个端部从凸起部130的位置贯出,或同时将两个端部从凸起部130的位置贯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还可将凸起部130设置为两个,上述加热体300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端部从凸起部130的位置贯出,或同时将两个端部分别从凸起部130的位置贯出。
本实用新型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安装加热体300时,加热体300的端部与主体之间需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折,以实现使加热体300的主体与盖体100近似平行对应,为保证弯折后的加热体300不会损坏,在加热体300端部弯折的部位需尽可能保留一定尺寸的折角,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法兰盘110上设置凸起部130,凸起部130可实现对加热体300端部弯折的部位进行避让,从而使加热体300在安装后与法兰盘110的位置更为紧凑,缩小安装空间,以实现进一步缩小加热泵盖在电器中的安装空间的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上述凸起部130上还设置有包裹部131,包裹部131沿上述凸起部130延伸设置,且对加热体300的端部进行包裹,并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增大了凸起部130与加热体300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加热体300端部穿过凸起部130的同时与凸起部130之间保持密合,防止液体沿加热体300的端部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密封件120中包括第一折弯部122,和加强件121,其中,第一折弯部122折弯设置,在实际安装时,第一折弯部122用于限制泵壳500的安装位置,从而与泵壳500之间形成配合;加强件121具体设置为环形,加强件121的两侧分别与法兰盘110和第一折角沿预设角度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加强件121、法兰盘110和第一折弯部122安装后的横截面呈“Z”字形连接,且盖体100的整体法兰盘110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折弯部122的水平高度,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件121增加盖体100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盖体10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加强件121增加与泵壳50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盖体100安装更为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密封件120还包括第二折弯部123,第二折弯部123设置在第一折弯部122的外侧,并与第一折弯部122之间密合连接,第二折弯部123用于对泵壳500进行卡合,第一折弯部122和第二折弯部123的截面形状形似阶梯状,可保证第一折弯部122对泵壳500的连接位置折弯贴合的同时,通过第二折弯部123进行进一步地卡合,形成第二道密合保障。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密封件120还包括一密封圈124,密封圈124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在实际设置时,密封圈124的截面尺寸与第二折弯部123的宽度尺寸适配,在实际安装时,密封圈124套设在第二折弯部123内,并与泵壳500的外表面形成贴合,可形成对泵壳500外侧的又一道密封保障,进一步避免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第二折弯部123上还环周设置有若干个导装片125,若干个导装片125之间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且向第二折弯部123的外侧沿倾斜角度设置,本实用新型设置导装片125的好处在于可便于工作人员对盖体100安装,在用电器中,加热泵安装的空间较为紧凑,因此在安装盖体100时十分不便,通过设置导装片125,可对第二折弯部123、第一折弯部122的安装位置进行导向,以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在实际设置时,上述倾斜角度的范围应当保持在1°至89°之间,即应为锐角,缩减安装空间的同时保障导装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加热体300具体包括:加热管310、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加热管310、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一体设置,第一连接端320与加热管310沿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第二连接端330与加热管310沿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且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贯穿法兰盘110,与上述法兰盘110上设置的凸起部130形成配合,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折弯过渡的部位对应在凸起部130内,实现凸起部130对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让位的效果,从而实现缩减加热管310与法兰盘110之间安装距离的效果,在实际设置时,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贯穿法兰盘110的部位与控温组件200电路连接,控温组件200可对加热管310进行电路控制,实现调节发热温度、紧急关闭加热管310等操作。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实际设置时,上述加热管310为单层加热管310,如图2所示,该加热管310与法兰盘110之间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且加热管310与法兰盘110之间近似平行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保证加热管310与法兰盘110第一表面111的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障加热效率,避免加热管31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法兰盘110上造成法兰盘110与泵体内液体热量不均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用户的使用需求为更高加热效率的加热泵盖时,还可将上述加热管310替换为多层加热管310,多层加热管310成螺旋状设置,且多层加热管310的管体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同样地,多层加热管310中与法兰盘110对应的一侧与法兰盘110之间间隔预定距离设置,以提高液体与加热管310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管310可采用多种类型,例如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梯形、弧形以及矩形的不同类型的加热管310,以满足不同制作工艺时对加热管310制作的需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法兰盘110的第一表面111上与还设置有一导温件400,导温件400设置的位置与上述控温组件200设置的位置对应,导温件400用于将法兰盘110第一表面111一侧加热后的液体的热量传递到控温组件200中,从而使控温组件200能够对加热体300对液体的加热温度进行精准监控。
在实际设置时,上述导温件400包括卡合部410和连接部420,卡合部410和连接部420之间一体成型设置,且采用易于导温的材料制成,例如铝、铜等,加热体300与卡合部410之间卡合连接,连接部420与法兰盘110上的第一表面111贴合连接,即通过卡合部410可实现对加热管310的一侧固定,加热管310的另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与法兰盘110安装固定,从而实现对加热管310安装角度的固定,另一方面,导温件400通过与加热管310和液体接触,能够向控温组件200传导加热管310的实时温度,从而实现对加热管310的温度进行监控的效果,防止加热管310温度过高导致的加热泵盖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上述法兰盘110的第一表面111一侧还设置有挡水板170,挡水板170用于对加热管310进行保护并改变水流的形式,在实际设置时,挡水板170环周设置在加热管310的外侧或内侧,且连续布置,挡水板170可实现对通过盖体100的液体进行聚拢的作用,从而保证液体与加热管310之间能够进行充足的接触,另一方面,在异常情况下如加热管310干烧时能够确保加热管310周边整体受热均匀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引起起火等风险。
进一步地,为实现对经过盖体100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减小层流,在本实施例中还在挡水板170上设置若干个疏水孔171,若干个疏水孔171贯穿挡水板170设置,并且若干个疏水孔171在挡水板170上阵列布置,经过加热后的液体可沿疏水孔171设置的位置进行疏导,从而保证液体流动时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控温组件200中,包括基板210、控温器230、温度安全装置240和控制插头220,其中,基板210贴合设置在法兰盘110的第二表面112上,且该基板210为导温基板210,通过该基板210可实现将上述导温件400传导的温度继续传导,导向至温控器和温度安全装置240中,以实现温度监控,控温器230的底部贴合设置在基板210上,控温器230是一种主要由感温元件与控制电路相结合而成的自动控温器230,其特征是它可以根据等效电阻RT的大小及小于或大于门限电阻值Rm与否来决定可控硅[SCR]的导通角及导通或关断的状态。温度安全装置240的底部贴合设置在基板210上,温度安全装置240可具体设置为保险丝等,用于对加热管310的电路进行切断,通过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可实现对加热体300温度实时控制的效果。
控制插头220固定设置在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上,在实际设置时,控制插头220可具体采用RAST5等接头进行设置,以实现与电源连接的效果,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通过控制插头220的外壳将上述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进行包裹,从而保证安装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插头220的两侧还设置有加强筋225,加强筋225用于对控制插头220的两侧进行支撑,避免因长期应力集中导致控制插头220变形的情况发生;在控制插头220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插片221和第二插片222,第一插片221和第二插片222分别与加热体300的第一连接端320和第二连接端330电路连接,并与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电路连接,实现通过电路控制加热体300温度的效果。
为实现对上述基板210以及基板210上控温器230、温度安全装置240以及控制插头220固定在法兰盘110上,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法兰盘110上与基板210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若干沉槽140,若干沉槽140向上述第一表面111的一侧凹陷设置,在沉槽140内朝向第二表面112的一侧还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柱141,在基板210上与若干个连接柱141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或缺口,通过将基板210沿与法兰盘110第二表面112平行的方向套设在若干个连接柱141中,可将基板210的水平位置进行固定,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还在连接柱141上设置了适配的连接件142,通过将连接件142与连接柱141组合,可实现将基板210的垂直位置进行固定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基板210与法兰盘110相对位置的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设置沉槽140的好处在于使连接柱141的根部设置在法兰盘110第二表面112的下方,避免连接柱141的根部对基板210造成干涉,导致基板210与法兰盘110第二表面112贴合不够紧密的情况发生,从而尽可能减少因结构安装问题导致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对加热体300温度监控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控制插头220还包括第三插片223和第四插片224,第三插片223和第四插片224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三插片223和第四插片224分别与控温器230和温度安全装置240电路连接,通过第三插片223和第四插片224,可实现与外部电源进行连接,输出、输入电信号等操作。在实际设置时,第三插片223和第四插片224之间的距离应限制在5mm±1mm,以实现与配合的电源接头进行配合的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三插头上还设置有第一防脱孔223a,第一防脱孔223a贯通设置在第三插头上,通过第一防脱孔223a,可实现与配合电源插头的紧密连接,防止发生脱落;对应地,在第四插头上还设置有第二防脱孔224a,第二防脱孔224a贯通设置在第四插头上,通过第二防脱孔224a,同样可实现配合电源插头紧密连接的防脱落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上述法兰盘110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有进水口150,通过该进水口150可向加热泵内灌注液体,为保证进水口150连接的管线密合安装,避免液体沿进水口150的边缘流出,在上述进水口150上还环周设置有围边151,围边151沿进水口150环周连续布置,通过围边151可增大进水口150与进水口150连接的管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对进水口150更佳的封堵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上述法兰盘110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接地片160,在接地片160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接地片160采用易于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通过该接地片160上的连接孔,可实现将加热泵盖固定在用电器中,并且通过接地片160将电流导出,避免发生短路、电伤用户的情况。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加热泵,如图4和图5所示,该加热泵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泵盖,此外,该加热泵还包括泵壳500,泵壳500与加热泵盖相互适配,在泵壳500上还设置有连接口510和出水口520,上述盖体100扣设在泵壳500上的连接口510处,形成加热泵的整体,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加热泵盖上的进水口150输入液体,并通过加热体300对液体进行加热,再通过泵壳500上设置的出水口520将加热后的液体释放,进行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盖体100中的密封件120包括第一折弯部122、第二折弯部123和密封圈,其中,第一折弯部122设置在法兰盘110的外侧,第二折弯部123设置在第一折弯部122的外侧,密封圈套设在第二折弯部123内侧,第一折弯部122和第二折弯部123密合连接,且横截面的形状为阶梯状,密封圈的直径尺寸与第二折弯部123的宽度尺寸适配。对应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泵壳500上的连接口510的外侧还环周设置有安装部530,安装部530为一环形构件,在实际安装时,将连接口510的端部卡合设置在第一折弯部122内,将安装部530套设卡合在第二折弯部123内,密封圈的上侧被第二折弯部123限位,下侧与安装部530的上表面抵接,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折弯部123和泵壳500的外表面贴合,实现固定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折弯部122地泵壳500连接口510的端面位置进行限位,形成限制液体流出的第一道屏障、第二折弯部123和泵壳500连接的位置卡合固定,形成限制液体流出的第二道屏障,密封圈与第二折弯部123和泵壳500的表面贴合,形成限制液体流出的第三道屏障,从而避免加热泵因结构老化导致容易漏水的情况发生,大大降低了加热泵的漏水损坏概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其中,该加热泵盖包括:盖体100,盖体100包括法兰盘110和密封件120,密封件120设置在法兰盘110的外侧,且与法兰盘110一体连接,密封件120的横截面为阶梯状;法兰盘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用于与液体接触;控温组件200,控温组件200设置在第二表面112上;加热体300,加热体300设置在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且加热体300的端部贯穿法兰盘110,且与法兰盘110密封连接,加热体300的端部与控温组件200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泵盖在盖体100上法兰盘110的外侧设置密封件120,该密封件120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在与泵体安装后可实现多层次的卡合密封,有效避免盖体100与泵体之间连接的部位因老化导致液体泄露的情况发生,提高盖体100安装的密封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泵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法兰盘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法兰盘的外侧,且与所述法兰盘一体连接,所述密封件的横截面为阶梯状;所述法兰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液体接触;
控温组件,所述控温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加热体,所述加热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贯穿所述法兰盘,且与所述法兰盘密封连接,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与所述控温组件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设置,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与所述凸起部对应,且贯穿、密封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设置有一个,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所述凸起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密合连接;
或,所述凸起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加热体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所述凸起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密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上还设置有包裹部,所述包裹部在所述凸起部上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
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限制所述盖体与泵壳的安装位置;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环形,所述加强件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沿预设角度连接,所述加强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横截面呈“Z”字形状布置,所述加强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第一折弯部一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还包括: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外侧,所述第二折弯部用于卡合泵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尺寸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宽度尺寸适配,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上环周设置有若干导装片,若干所述导装片之间间隔预定距离,且向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外侧沿倾斜角度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角度的范围为1°至8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
加热管;
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加热管沿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
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加热管沿所述预定角度光滑过渡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贯穿所述法兰盘,且与所述控温组件电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为单层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法兰盘间隔预定距离设置;
或,所述加热管为多层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法兰盘间隔预定距离,且沿螺旋状均匀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梯形以及矩形中的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环周连续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外侧或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上设置有若干疏水孔,若干所述疏水孔贯穿所述挡水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导温件,所述导温件包括卡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加热体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贴合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组件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基板为导温基板;
控温器,所述控温器的底部贴合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温度安全装置,所述温度安全装置的底部贴合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控制插头,所述控制插头固定设置在所述控温器和所述温度安全装置上,所述控制插头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热管的端部与所述控制插头两侧设置的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电路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所述基板的位置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向所述法兰盘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凹陷设置,所述沉槽内设置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基板上与所述连接柱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若干通孔或若干缺口,所述基板沿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连接柱上,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插头包括第三插片和第四插片,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分别与所述控温器和所述温度安全装置电路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插片和所述第四插片之间的距离为5mm±1mm。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片上设置有第一防脱孔,所述第一防脱孔贯通所述第三插片;
所述第四插片上设置有第二防脱孔,所述第二防脱孔贯通所述第四插片。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的中心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沿所述进水口环周连续布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若干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接地片固定贴合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
23.一种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泵盖。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泵还包括:
泵壳,所述泵壳包括连接口和出水口,所述盖体扣设在所述连接口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加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
第一折弯部;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外侧;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可拆卸套设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
所述连接口的外侧环周设置有安装部,所述连接口的端部卡合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内,所述安装部套设卡合在所述第二折弯部内,且与所述密封圈的一侧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67127.2U CN217055695U (zh) | 2022-01-20 | 2022-01-20 |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EP22175880.8A EP4215100A1 (en) | 2022-01-20 | 2022-05-27 | Heating pump cover and heating pump |
US17/828,852 US20230228454A1 (en) | 2022-01-20 | 2022-05-31 | Heating pump cover and heating pump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67127.2U CN217055695U (zh) | 2022-01-20 | 2022-01-20 |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55695U true CN217055695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1851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67127.2U Active CN217055695U (zh) | 2022-01-20 | 2022-01-20 |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28454A1 (zh) |
EP (1) | EP4215100A1 (zh) |
CN (1) | CN217055695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90127B (zh) * | 2014-05-20 | 2019-10-11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加热泵 |
IT201600078782A1 (it) * | 2016-07-27 | 2018-01-27 | Irca Spa | Coperchio per pompa centrifuga |
CN206903949U (zh) * | 2017-05-10 | 2018-01-19 | 佛山吉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水泵 |
CN110529392B (zh) * | 2018-05-25 | 2025-01-14 | 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 泵 |
CN109681473B (zh) * | 2019-03-04 | 2021-04-13 | 贝克电热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流体泵及家用电器 |
CN113775529A (zh) * | 2021-10-13 | 2021-12-10 | 德清三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洗碗机一体化循环热泵动力系统 |
-
2022
- 2022-01-20 CN CN202220167127.2U patent/CN217055695U/zh active Active
- 2022-05-27 EP EP22175880.8A patent/EP421510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31 US US17/828,852 patent/US20230228454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15100A1 (en) | 2023-07-26 |
US20230228454A1 (en) | 2023-07-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208893U (zh) | 泵用加热器 | |
US4326121A (en) | Electric immersion heater for heating corrosive liquids | |
JP2019200981A (ja) | はんだレス電気コネクタを有する窓組立体 | |
CN217055695U (zh) | 一种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
KR20190123620A (ko) | 배관 동파 방지 장치 | |
CN216507940U (zh) | 一种充电枪冷却系统及充电枪 | |
CN211550009U (zh) | 集热泵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 |
CN219913497U (zh) | 水箱组件及热水器 | |
KR100322279B1 (ko) | 매설형 전열 장치 | |
CN115808018A (zh) | 一种集成有出水结构的加热模块及电热水器 | |
CN216080420U (zh) | 一种ptc电加热装置 | |
CN212011032U (zh) | 电子器件 | |
CN110573366B (zh) | 冷却剂加热器 | |
CN108461871B (zh) | 扁管接头、加热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 |
EP4215757A1 (en) | Heating pump cover and heating pump | |
CN215818654U (zh) | 一种厚膜发热管端子固定结构 | |
KR20160125081A (ko) | 온수전열기의 과열방지장치 | |
CN114738321B (zh) | 一种刀片式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
RU2816941C1 (ru) |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й распылительный сердечник | |
CN216667992U (zh) | 热水器 | |
CN222527964U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卫浴设备 | |
CN220138792U (zh) | 一种电子延长线连接装置 | |
CN210989745U (zh) | 加热装置 | |
CN116696833B (zh) | 一种刀片加热式的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 |
CN218000752U (zh) | 穿管组件及包括其的燃料电池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