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6188U - 螺母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母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46188U CN217046188U CN202220830443.3U CN202220830443U CN217046188U CN 217046188 U CN217046188 U CN 217046188U CN 202220830443 U CN202220830443 U CN 202220830443U CN 217046188 U CN217046188 U CN 2170461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ut
- fixing
- holding
- matching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螺母固定装置,其中的螺母固定装置的调节部件和夹持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进行调整,螺母固定装置可用于不同作业空间下的螺母固定。在后续进行螺栓的拆卸时,螺母不易发生随动,减少了螺母因发生与螺栓的随动而无法被拆卸的情况发生。并且,所述螺母固定装置操作简便,便于使用,所述固定部件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六角螺母,适用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柴油发电机组维修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发电机组的检修工作中经常需要反复拆装螺栓,在对螺栓进行拆卸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螺母跟随螺栓转动的情况,造成螺栓无法拆卸,此时必须使用L型扳手人为固定螺母,但柴油发电机组包含众多设备,一些螺栓位置复杂,操作空间有限,无法使用L型扳手固定或者使用时非常别扭,只能先拆除螺栓周围妨碍的设备后才能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螺母固定装置,以解决螺栓拆卸时螺母跟转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螺母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件、调节部件以及夹持部件。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固定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至一螺母;所述调节部件具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连接;所述夹持部件具有夹持端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夹持端朝向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夹持端能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部件;当所述夹持端靠近所述固定部件时,所述夹持端和所述固定部件能够夹持于一承载物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为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相对的固定壁和抵止壁,其中所述抵止壁为弧面且所述固定壁为直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壁具有相交的第一固定壁和第二固定壁,所述第一固定壁和第二固定壁之间的夹角为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止壁上朝向所述固定壁设有若干固定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连接;所述夹持端朝向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位置,且另一者能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若干第二连接位置,且另一者能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或者磁吸配合结构或者卡扣配合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或者磁吸配合结构或者卡扣配合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螺纹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螺纹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件上还设有向外凸出的承载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具有一第一锁紧面,所述夹持端具有一第二锁紧面,所述第一锁紧面与所述第二锁紧面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件呈L形,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别位于所述调节部件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件上设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处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加长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长部件沿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所述螺母固定装置中,螺母固定装置的调节部件和夹持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进行调整,螺母固定装置可用于不同作业空间下的螺母固定。在后续进行螺栓的拆卸时,螺母不易发生随动,减少了螺母因发生与螺栓的随动而无法被拆卸的情况发生。并且,所述螺母固定装置操作简便,便于使用,所述固定部件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六角螺母,适用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母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母固定装置的使用流程示意图。
图4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母固定装置的使用示意图1。
图5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母固定装置的使用示意图2。
图6示例性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母固定装置的使用示意图3。
本申请中主要元件标记如下:
固定部件 110 第一配合部 121
固定部 111 第二配合部 122
固定壁 1111 夹持部件 130
第一固定壁 11111 夹持端 131
第二固定壁 11112 第二锁紧面 1311
抵止壁 1112 第二连接部 132
第一连接部 112 连接端 133
承载部 113 承载物 300
第一锁紧面 1131 螺栓 310
调节部件 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螺母固定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由于操作空间的有限,使用L型扳手人为固定螺母较为不便。尤其是对于大规格的螺栓,例如使用于大功率柴油机发电机组中的螺栓,由于螺栓规格较大,对应型号的扳手宽大笨重,手柄较长,进一步增大了其使用的难度。同时,大规格螺栓的拧紧力矩相应较大,人为手握固定基本难以实现,因此,就需要采用具有卡槽的卡片等结构,以通过卡片结构将螺栓与现场的基座结构等固定设备相固定。但是,卡片等结构无法适应不同的显示场景需求,并且在完成螺栓的拆装后,扳手和卡片结构等常常卡死在基座结构上,需要进行不断的锤击和反复松动才能取下,浪费人力、物力,并且影响了拆卸周期。
为此,请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螺母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件110、调节部件120以及夹持部件130。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110具有固定部111和第一连接部112。此处,所述固定部111用于与螺母相接触并使螺母与所述固定部111形成卡接等配合,以便对螺母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用于与所述调节部件120配合连接。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固定部件110大致呈杆状,所述固定部111为一固定孔,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11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2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110的另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111还可以采用具有磁性的材质制成,以便更好地连接至螺母。
所述调节部件120具有第一配合部121和第二配合部122,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112,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则用于与所述夹持部件130配合连接。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调节部件120大致呈L形的杆状,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分别位于所述调节部件120的两端。
在此,所述调节部件120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的配合,实现了与所述固定部件110之间的可移动式配合。即,所述调节部件120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110发生位置变化,相应地,与所述调节部件120配合连接的所述夹持部件130(其具体结构请容后再述)也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110发生位置变化。从而,所述调节部件120和所述夹持部件130与所述固定部件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进行调整,所述螺母固定装置可用于不同作业空间下的螺母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所述夹持部件130具有夹持端131和第二连接部132。所述夹持端131朝向所述固定部件110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22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夹持端131能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部件110。
在此,当所述夹持端131向所述固定部件110靠近时,所述夹持端131和所述固定部件110位于一承载物300(请见图4至图6)的两侧,并且所述夹持端131向所述承载物施加指向所述固定部件110的作用力,以使所述螺母固定装置被夹紧固定在承载物上。此处,由于需要被固定的螺母通过卡接等方式被配合连接至所述固定部111,因此就使得螺母也相应地被固定在承载物300上。在后续进行螺栓的拆卸时,螺母不易发生随动,减少了螺母因发生与螺栓的随动而无法被拆卸的情况发生。并且,所述螺母固定装置操作简便,便于使用,不会卡在承载物3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固定部111为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相对的固定壁1111和抵止壁1112。具体地,所述固定壁1111具有相交的第一固定壁11111和第二固定壁11112,所述第一固定壁11111和第二固定壁11112之间的夹角为120°。圆弧状的所述抵止壁1112位于所述固定壁1111的相对一侧,并且其上朝向所述固定壁1111均匀分布有若干大小相等、呈锯齿状的固定凸起。此处,对于不同尺寸的六角头螺母,其顶角处的角度是相同的,因此六角头螺母的一个顶角可以被大致地卡接在所述固定壁1111处。而由于所述抵止壁1112为弧面,从而所述抵持面与所述固定壁1111的端部之间具有若干不同的距离,六角头螺母的一个顶角的相对一侧可以被适应性的卡接在对应距离的位置处,以实现良好的卡接固定。示例性地,如图2中位置a处的六角头螺母,其尺寸较小,一平边大致地与所述固定壁1111接触且一顶角与所述抵止壁1112相接触,该六角头螺母被卡接在其内。又如图2中位置b处的六角头螺母,该六角头螺母的一平边与第二固定壁11112相贴靠,且一顶角与所述抵止壁1112相接触,其固定效果较佳。再如图2中位置c处的六角头螺母,该六角头螺母的一平边与第二固定壁11112相贴靠、另一平边与第一固定壁11111相贴靠,且一顶角与所述抵止壁1112相接触,其固定效果更佳。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111也可以为固定槽等,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
可知,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部件110对六角头螺母的固定具有通用性,可固定不同型号六角头螺母。在拆卸不同尺寸的螺栓时,不需要频繁更换不同的固定部件110,有助于提高了螺栓和螺母的拆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固定部件1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α,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为一具有外螺纹的螺纹段,所述螺纹段沿着所述第一方向α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为一中空柱形结构,所述中空柱形结构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之间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此处,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位置,即所述第一连接位置为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连接部112的配合位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配合后,相对所述固定部件110转动所述调节部件120,所述调节部件120即能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110移动,并能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上的任一第一连接位置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21的结构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可以为一具有内螺纹孔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可以为一螺纹段。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可移动的配合连接。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形成磁吸配合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为一磁性段,所述磁性段上形成有若干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位置,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为一永磁体,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被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又如,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形成卡扣配合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若干卡槽以形成若干第一连接位置,所述第一配合部121为一卡扣,所述卡扣可以卡接配合在任一所述卡槽内。
此处,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夹持端131朝向第二方向β,所述第二方向β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调节部件120和所述夹持部件130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110移动时,所述夹持部件130的夹持端131始终指向所述固定部件110,以便实现所述螺母固定装置与承载物之间的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32为一沿第二方向β设置的螺纹段,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为一中空柱形结构,所述中空柱形结构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β延伸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2之间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此处,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形成有若干第二连接位置,即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为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二连接部132的配合位置。在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2配合后,相对所述固定部件110和调节部件120转动所述夹持部件130,所述夹持部件130即能沿所述第二方向β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110移动,并能被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32上的任一第二连接位置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的结构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可以为一具有内螺纹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可以为一螺纹段。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可移动的配合连接。例如,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形成磁吸配合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32为一磁性段,所述磁性段上形成有若干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为一永磁体,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被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又如,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形成卡扣配合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若干卡槽以形成若干第二连接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122为一卡扣,所述卡扣可以卡接配合在任一所述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固定部件110上还设有向外凸出的承载部113,此处所述承载部113可以大致地位于所述固定部件110的中段,并且所述承载部113具有一第一锁紧面1131,所述第一锁紧面1131面向所述夹持端131。同时,所述夹持端131具有一第二锁紧面1311,所述第二锁紧面1311面向所述第一锁紧面1131,即所述第一锁紧面1131与所述第二锁紧面1311相对。此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锁紧面1131和所述第二锁紧面1311可以使得其锁紧效果较为稳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面1131和所述第二锁紧面1311也可以不为正对状态,两者可以交错地相对设置。
在狭窄的环境中,对所述夹持部件130的转动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夹持部件130上设有连接端133,所述连接端133处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处可以插接一大致呈杆状的加长部件,此处该加长部件沿所述固定部件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长部件的外端能够延伸至较为宽阔的空间,以便对其进行操作并带动所述夹持部件13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件130与所述加长部件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可拆卸的连接,例如卡扣连接、磁吸连接、螺纹连接等,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相应地,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该螺母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请参阅图3所示,该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S500。
在步骤S100中,提供有前述的螺母固定装置,以用于实现螺母的固定。
在步骤S300中,请结合图4至图6所示,通过所述固定部111固定一螺母,而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21将所述调节部件120装配至所述固定部件110上。
在步骤S500中,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3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22调节所述夹持部件130的位置,以使所述夹持部件130的夹持端131与所述固定部件110夹持于一承载物300的两侧。
此处,所述夹持部件130可以在步骤S300之前预先装配至所述调节部件120上,也可以在步骤S300之后再装配至所述调节部件120上。
此后,可以转动螺栓310使其与螺母相分离,进而完成螺栓310和螺母的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母固定还包括步骤S400,在步骤S400中,在所述夹持部件130的连接端133上连接一加长部件,以更便捷地实现对所述夹持部件130的位置调整。
应用示例一
在应用示例一中,提供有前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具体地,所述螺母固定装置的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一配合部121、第二连接部132和第二配合部122均为螺纹连接结构,通过旋转的方式即可便捷地沿第一方向调节所述调节部件120和所述固定部件11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沿第二方向调节所述夹持部件130的夹持端131和所述固定部件110之间的位置关系。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固定L型扳手,其不需要人为持续的把持,操作简便、更为稳定,能够适用于拧紧力矩较大的场合,并且可适用于不便手持的狭小空间内。同时,其也不会卡在承载物上无法取下,使用与拆卸均十分便捷。
应用示例二
在应用示例一中,提供有前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具体地,所述固定部111为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相对的固定壁1111和抵止壁1112,所述固定壁1111用于固定六角头螺母的一个顶角,所述抵止壁1112为弧面且位于所述固定壁1111的相对一侧。所述固定部111可以用于固定不同型号的六角头螺母,无需频繁更换所述固定部件110,有助于提高操作效率。
应用示例三
在应用示例三中,前述的螺母固定装置被应用至柴油发电机组的拆卸与安装中,柴油发电机组包括基座面板,位于基座面板下侧的基座肘板以及连接在基座面板和基座肘板上的螺栓与螺母。
以拆卸位于基座面板上的螺栓为例,与螺栓相对应的螺母位于基座面板的下方。使用时,首先将固定部111移向需要固定的螺母并初步确定固定位置,而后将调节部件120连接至固定部件110上,并调整调节部件120的位置使其与固定部件110处于合理位置。而后,调节夹持部件130的位置使其夹持端131不断下降,直到夹持端131与固定部件110完全夹紧基座面板的两侧。必要时,可以在夹持部件130上连接加长部件,以便于调节夹持端131的位置。在夹持锁紧后螺母即被固定,在拆卸螺栓时,螺母不会发生跟转。因此,本装置在使用时不需人为把持,节省了人力,也解决了复杂、狭小空间人力无法操作的问题。
此外,使用时在将固定部件110移向需要固定的螺母后,也可以使固定部件110的端部抵住所需固定螺母的周围结构,例如基座肘板。此时,在不使用调节部件120和夹持部件13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螺母的固定。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螺母固定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件,具有固定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至一螺母;
调节部件,具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连接;以及
夹持部件,具有夹持端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夹持端朝向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夹持端能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部件;
其中,当所述夹持端靠近所述固定部件时,所述夹持端和所述固定部件能够夹持于一承载物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具有相对的固定壁和抵止壁,其中所述抵止壁为弧面且所述固定壁为直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壁具有相交的第一固定壁和第二固定壁,所述第一固定壁和第二固定壁之间的夹角为12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止壁上朝向所述固定壁设有若干固定凸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连接;
所述夹持端朝向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位置,且另一者能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处;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若干第二连接位置,且另一者能固定在任一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或者磁吸配合结构或者卡扣配合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螺纹配合结构或者磁吸配合结构或者卡扣配合结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螺纹段。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螺纹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上还设有向外凸出的承载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具有一第一锁紧面,所述夹持端具有一第二锁紧面,所述第一锁紧面与所述第二锁紧面相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呈L形,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别位于所述调节部件的两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件上设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处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加长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长部件沿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30443.3U CN217046188U (zh) | 2022-04-06 | 2022-04-06 | 螺母固定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30443.3U CN217046188U (zh) | 2022-04-06 | 2022-04-06 | 螺母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46188U true CN217046188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70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30443.3U Active CN217046188U (zh) | 2022-04-06 | 2022-04-06 | 螺母固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46188U (zh) |
-
2022
- 2022-04-06 CN CN202220830443.3U patent/CN2170461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35755B1 (en) | Joint mechanism for structural members | |
CN217046188U (zh) | 螺母固定装置 | |
CN1040353C (zh) | 螺栓紧固型连接器 | |
CN210232823U (zh) | 一种通用型梅花扳手 | |
CN212653352U (zh) | 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活动扳手 | |
CN212527776U (zh) | 夹紧机构 | |
KR19990042031U (ko) | 플랜지 정렬용 공구 | |
CN211490218U (zh) | 一种管材夹持机构 | |
CN210550918U (zh) | 分体式射频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工具 | |
CN106141969B (zh) | 一种可调钩头扳手 | |
CN219366543U (zh) | 一种螺母及螺栓 | |
CN219521943U (zh) | 一种螺栓套筒工具 | |
CN219444918U (zh) | 一种用于阀门的扳手 | |
CN214323373U (zh) | 一种机械手指打磨用抱具夹支架 | |
CN223146475U (zh) | 用于气动机车速度传感器的拆卸夹具 | |
CN214081150U (zh) | 一种夹持扳手 | |
CN214135731U (zh) | 一种夹紧器 | |
CN221569164U (zh) | 一种紧固件装配用弹性约束套筒 | |
CN222315591U (zh) | 一种螺纹紧固件 | |
TW201617181A (zh) | 星型起子系統 | |
CN219325208U (zh) | 一种电动机端盖拆卸夹具及装置 | |
CN210819397U (zh) | 一种简易拆卸装置 | |
CN219987254U (zh) | 一种加工定位冶具 | |
CN220719385U (zh) | 角度调节机构和取放装置 | |
CN223164844U (zh) | 一种快速定位紧固的方形安装螺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after: The 71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Corp. Address before: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