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1088U - 一种中药穴位贴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药穴位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41088U CN217041088U CN202123168472.2U CN202123168472U CN217041088U CN 217041088 U CN217041088 U CN 217041088U CN 202123168472 U CN202123168472 U CN 202123168472U CN 217041088 U CN217041088 U CN 2170410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raditional chinese
- chinese medicine
- acupoint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穴位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中药穴位贴,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底部固定有调温层,所述调温层的底部设有隔离膜,所述隔离膜套设在调温层的外部,所述调温层的底部固定有中药层,所述防护层的底部固定有防粘膜,所述防护层底部的外圈固定粘黏有粘黏胶,所述中药层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此装置通过调温层和穴位刺激体的设置,从而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丰富了穴贴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实现完成“单药+单穴”的组合方式而使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大化,从而有利于中药层在使用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穴位刺激体,可以辅助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有利于加速药物被人体吸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穴位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药穴位贴。
背景技术
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中药配合穴位理论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磨成细末,用蜂蜜、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制成软膏,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再直接贴敷于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方便的穴位疗法。
现有技术公开了部分中药穴位贴方面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891196.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中药穴位贴,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穴位贴包括长条形的底面胶贴和位于底面胶贴胶面一侧中央的透明膜,所述透明膜中央预置有向底面胶贴非胶面一侧凹陷的药槽,所述底面胶贴上位于药槽所在位置处开设有与药槽直径匹配的通孔。
现有技术中,中药穴位贴在使用时只是通过中药的作用对穴位进行药敷,而对于一些中药的药敷,在使用时为了使得药敷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现有的中药穴位贴直接对皮肤进行粘贴,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药物进行刺激,刺激强度有限,并且现有的中药穴位贴功能单一,不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中药穴位贴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中药穴位贴。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穴位贴,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底部固定有调温层,所述调温层的底部设有隔离膜,所述隔离膜套设在调温层的外部,所述调温层的底部固定有中药层,所述防护层的底部固定有防粘膜,所述防粘膜包覆在中药层的外部,所述防护层底部的外圈固定粘黏有粘黏胶,所述粘黏胶位于防护层和防粘膜之间,所述中药层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工作时,现有技术中,中药穴位贴在使用时只是通过中药的作用对穴位进行药敷,而对于一些中药的药敷,在使用时为了使得药敷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现有的中药穴位贴直接对皮肤进行粘贴,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药物进行刺激,刺激强度有限,并且现有的中药穴位贴功能单一,不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防护层能够对调温层的温度进行隔热防护,防护层能够通过底部的粘黏胶粘黏在使用者的皮肤上,从而辅助穴位贴粘黏在患者皮肤上进行使用,中药层能够针对常见病进行调配,调温层能够对穴位贴敷的过程进行温度调节的辅助,使得穴位贴能够根据中药选择的不同,选择不同材料的调温层,从而有利于避免中药药敷由于温度不适而丧失疗效,隔离膜能够对调温层和中药层进行隔离,从而有利于避免中药层与调温层的材料混合,从而有利于避免穴位贴由于材料的混合的失去使用效果,防粘膜能够对防护层底部的粘黏胶进行保护,在穴位贴未使用时能够通过防粘膜防护,在使用时能够撕去防粘膜并通过粘黏胶在皮肤上进行粘黏使用,从而有利于穴位贴的稳定使用,使得穴位贴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中药层选用的中药种类进行温度的变化,从而有利于中药层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药敷,从而有利于中药层在使用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中药层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所述穴位刺激体的底部突出部分贯穿中药层延伸出去,所述穴位刺激体的突出部分位于中药层和防粘膜之间;工作时,穴位刺激体的突出部分位于中药层的中间,使得穴位贴在粘黏在使用者皮肤上进行使用时,穴位刺激体能够对穴位进行刺激,从而使得穴位被按压刺激后能够协助中药层的吸收,有利于穴位贴在使用时中药层通过穴位的刺激促进药效的吸收。
优选的,所述穴位刺激体为小钢珠;工作时,穴位刺激体能够选用小钢珠,通过小钢珠的凸出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小钢珠的外壁圆滑,从而有利于避免造成皮肤的受损。
优选的,所述穴位刺激体为皮内针,所述皮内针的长度缩短,所述皮内针的针尖设为圆弧;工作时,穴位刺激体能够选用皮内针,通过皮内针对穴位进行刺激,同时对皮内针的针尖进行抹平,使得皮内针的针尖设为圆弧形,使得皮内针在对穴位进行刺激的同时不至于刺破皮肤,从而使得皮内针对穴位进行刺激,并且将皮内针的长度缩短,使得皮内针能够固定在中药层的中部,并且能够置于防粘膜与中药层之间方便使用,从而有利于通过刺激穴位辅助穴位贴敷时中药药效的吸收。
优选的,所述调温层为加热层或者降热层;工作时,将调温层设置为加热层时,使得在使用需要通过加热提高药效的中药进行药敷时,通过加热层对中药层药敷时的周边温度进行提高,使得中药层在温度提高后的环境中进行药敷,从而有利于需要在加热环境下使用的中药能够良好的发挥药效,加热层通过选用普通硅藻土、高温烧制硅藻土、焦炭、精盐、水和还原铁粉为原材料,使得防粘膜撕去后,加热层能够在接触空气后进行发热,同时根据加热层的透气度不同进行热量的释放,使得加热层能够对穴位贴敷时中药层周围的温度进行提高,从而有利于中药层药效的吸收,将调温层设置为降温层时,使得在使用需要通过降低温度提高药效的中药进行药敷时,通过降温层对中药层药敷时的周边温度进行降低,使得中药层在温度降低后的环境中进行药敷,从而有利于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中药能够良好的发挥药效,降温层以冰片和薄荷为原材料制作;工作时,降温层通过选用冰片和薄荷为原材料,使得穴位贴敷时通过冰片和薄荷与皮肤的接触后达到清凉的效果,使得中药层附近的温度降低,从而有利于辅助中药层药效的挥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温层和穴位刺激体的设置,从而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丰富了穴贴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实现完成“单药+单穴”的组合方式而使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大化,从而有利于中药层在使用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穴位刺激体,可以辅助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有利于加速药物被人体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6中C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护层;2、调温层;3、隔离膜;4、中药层;5、穴位刺激体; 6、防粘膜;7、粘黏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中药穴位贴,包括防护层1,防护层1的底部固定有调温层2,调温层2的底部设有隔离膜3,隔离膜3套设在调温层2的外部,调温层2的底部固定有中药层4,防护层1的底部固定有防粘膜6,防粘膜6包覆在中药层4的外部,防护层1底部的外圈固定粘黏有粘黏胶7,粘黏胶7位于防护层1和防粘膜6之间,中药层4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5;工作时,现有技术中,中药穴位贴在使用时只是通过中药的作用对穴位进行药敷,而对于一些中药的药敷,在使用时为了使得药敷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现有的中药穴位贴直接对皮肤进行粘贴,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药物进行刺激,刺激强度有限,并且现有的中药穴位贴适用情况单一,不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防护层1 能够对调温层2的温度进行隔热防护,防护层1能够通过底部的粘黏胶7粘黏在使用者的皮肤上,从而辅助穴位贴粘黏在患者皮肤上进行使用,中药层4能够针对常见病进行调配,调温层2能够对穴位贴敷的过程进行温度调节的辅助,使得穴位贴能够根据中药选择的不同,选择不同材料的调温层2,隔离膜3能够对调温层2和中药层4进行隔离,从而有利于避免中药层4与调温层2的材料混合,从而有利于避免穴位贴由于材料的混合的失去使用效果,防粘膜6能够对防护层1底部的粘黏胶7进行保护,在穴位贴未使用时能够通过防粘膜6防护,在使用时能够撕去防粘膜6并通过粘黏胶7在皮肤上进行粘黏使用,从而有利于穴位贴的稳定使用,使得穴位贴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中药层4选用的中药种类进行温度的变化,从而根据需要选择热贴和冷贴,从而有利于中药层4 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药敷,从而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丰富了穴贴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实现完成“单药+单穴”的组合方式而使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大化,从而有利于中药层4在使用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穴位刺激体5,可以辅助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有利于加速药物被人体吸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药层4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5,穴位刺激体5的底部突出部分贯穿中药层4延伸出去,穴位刺激体5的突出部分位于中药层4和防粘膜6之间;工作时,穴位刺激体5的突出部分位于中药层4 的中间,使得穴位贴在粘黏在使用者皮肤上进行使用时,穴位刺激体5能够对穴位进行刺激,从而使得穴位被按压刺激后能够协助中药层4的吸收,有利于穴位贴在使用时中药层4通过穴位的刺激促进药效的吸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穴位刺激体5为小钢珠;工作时,穴位刺激体5能够选用小钢珠,通过小钢珠的凸出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小钢珠的外壁圆滑,从而有利于避免造成皮肤的受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所示,穴位刺激体5为皮内针,皮内针的长度缩短,皮内针的针尖设为圆弧;工作时,穴位刺激体5能够选用皮内针,通过皮内针对穴位进行刺激,同时对皮内针的针尖进行抹平,使得皮内针的针尖设为圆弧形,使得皮内针在对穴位进行刺激的同时不至于刺破皮肤,从而使得皮内针对穴位进行刺激,并且将皮内针的长度缩短,使得皮内针能够固定在中药层4的中部,并且能够置于防粘膜6与中药层4之间方便使用,从而有利于通过刺激穴位辅助穴位贴敷时中药药效的吸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调温层2为加热层或者降温层;工作时,将调温层2设置为加热层时,使得在使用需要通过加热提高药效的中药进行药敷时,通过加热层对中药层4药敷时的周边温度进行提高,使得中药层4在温度提高后的环境中进行药敷,从而有利于需要在加热环境下使用的中药能够良好的发挥药效,加热层通过选用普通硅藻土、高温烧制硅藻土、焦炭、精盐、水和还原铁粉为原材料,使得防粘膜6撕去后,加热层能够在接触空气后进行发热,同时根据加热层的透气度不同进行热量的释放,使得加热层能够对穴位贴敷时中药层4周围的温度进行提高,从而有利于中药层4药效的吸收,将调温层2设置为降温层时,使得在使用需要通过降低温度提高药效的中药进行药敷时,通过降温层对中药层4药敷时的周边温度进行降低,使得中药层4在温度降低后的环境中进行药敷,从而有利于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中药能够良好的发挥药效,降温层以冰片和薄荷为原材料制作;工作时,降温层通过选用冰片和薄荷为原材料,使得穴位贴敷时通过冰片和薄荷与皮肤的接触后达到清凉的效果,使得中药层4附近的温度降低,从而有利于辅助中药层4药效的挥发。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中药穴位贴在使用时只是通过中药的作用对穴位进行药敷,而对于一些中药的药敷,在使用时为了使得药敷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现有的中药穴位贴直接对皮肤进行粘贴,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药物进行刺激,刺激强度有限,并且现有的中药穴位贴适用情况单一,不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防护层1能够对调温层2的温度进行隔热防护,防护层1能够通过底部的粘黏胶7粘黏在使用者的皮肤上,从而辅助穴位贴粘黏在患者皮肤上进行使用,中药层4能够针对常见病进行调配,调温层2能够对穴位贴敷的过程进行温度调节的辅助,使得穴位贴能够根据中药选择的不同,选择不同材料的调温层2,隔离膜3能够对调温层2和中药层4进行隔离,从而有利于避免中药层4与调温层2的材料混合,从而有利于避免穴位贴由于材料的混合的失去使用效果,防粘膜6能够对防护层1底部的粘黏胶7进行保护,在穴位贴未使用时能够通过防粘膜6防护,在使用时能够撕去防粘膜6并通过粘黏胶7在皮肤上进行粘黏使用,从而有利于穴位贴的稳定使用,使得穴位贴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中药层4选用的中药种类进行温度的变化,从而根据需要选择热贴和冷贴,从而有利于中药层4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药敷,从而便于根据穴贴的功能多样化进行调整,丰富了穴贴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实现完成“单药+单穴”的组合方式而使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大化,从而有利于中药层4在使用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设置穴位刺激体5,可以辅助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有利于加速药物被人体吸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中药穴位贴,包括防护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1)的底部固定有调温层(2),所述调温层(2)的底部设有隔离膜(3),所述隔离膜(3)套设在调温层(2)的外部,所述调温层(2)的底部固定有中药层(4),所述防护层(1)的底部固定有防粘膜(6),所述防粘膜(6)包覆在中药层(4)的外部,所述防护层(1)底部的外圈固定粘黏有粘黏胶(7),所述粘黏胶(7)位于防护层(1)和防粘膜(6)之间,所述中药层(4)中心处固定有穴位刺激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刺激体(5)的底部突出部分贯穿中药层(4)延伸出去,所述穴位刺激体(5)的突出部分位于中药层(4)和防粘膜(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药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刺激体(5)为小钢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药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穴位刺激体(5)为皮内针,所述皮内针的长度缩短,所述皮内针的针尖设为圆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层(2)为加热层或者降温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68472.2U CN217041088U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中药穴位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68472.2U CN217041088U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中药穴位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41088U true CN217041088U (zh) | 2022-07-26 |
Family
ID=82477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68472.2U Active CN217041088U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中药穴位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41088U (zh) |
-
2021
- 2021-12-16 CN CN202123168472.2U patent/CN2170410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04267A (zh) | 一种蕲艾灸贴 | |
CN201431559Y (zh) | 一种理疗保健贴 | |
CN205215495U (zh) | 一种一次性自动发热恒温敷灸贴 | |
CN201320240Y (zh) | 外用恒温中药经皮给药贴 | |
CN203954167U (zh) | 一种组合式自热灸疗贴 | |
CN106924032A (zh) | 一种自发热穴位贴及其加工方法和应用 | |
CN217041088U (zh) | 一种中药穴位贴 | |
CN213698533U (zh) | 一种石墨烯加热中药贴 | |
CN201823086U (zh) | 艾叶膏贴 | |
CN209734516U (zh) | 耳穴处方贴及治疗心绞痛耳穴处方贴套装 | |
WO2012097584A1 (zh) | 新型磁吸灸疗五行针 | |
CN110507794A (zh) | 一种远红外热敷疗法用中药包 | |
CN207477688U (zh) | 一种腕关节专用艾灸贴 | |
CN109077924A (zh) | 一种艾灸泥贴膏 | |
CN104922791B (zh) | 无创针灸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6675711U (zh) | 一种穴位贴敷治疗贴 | |
CN105413046A (zh) | 一种穴位贴敷治疗贴 | |
CN2905098Y (zh) | 一种生物电药物贴片 | |
CN205964448U (zh) | 一种耳穴贴 | |
CN206453990U (zh) | 一种穴位贴 | |
CN208525666U (zh) | 新型远红外加热理疗模组 | |
CN207477687U (zh) | 一种膝痛贴 | |
CN2902239Y (zh) | 中药治疗眼罩 | |
CN2226454Y (zh) | 新型速效暖脐药贴 | |
CN218552901U (zh) | 一种新型液灸穴位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