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6846U - 内转子电机 - Google Patents
内转子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36846U CN217036846U CN202121960197.5U CN202121960197U CN217036846U CN 217036846 U CN217036846 U CN 217036846U CN 202121960197 U CN202121960197 U CN 202121960197U CN 217036846 U CN217036846 U CN 2170368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cover
- stator core
- rotor motor
- end cap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转子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壳体、绕组、定子铁芯、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定子铁芯包括轴向贯通的环形部、设在环形部内侧的绕线部以及设在环形部外侧的凸起的间隔分布的多个散热筋,绕组缠绕在绕线部上,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固定连接定子铁芯的轴向两端,第一端盖和定子铁芯设在壳体中;转子包括转轴以及设在转轴上的位于定子铁芯中的主体部,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转动配合,以供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内转子电机中,绕组和定子铁芯上的绕线部紧密贴合,所以绕组上的热量可以很快的传导到定子铁芯的散热筋上,散热筋可以增大散热面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电机可分为内转子和外转子两类。内转子电机的转子被定子包围,即转子在内。外转子电机的转子包围住定子,即转子在外。
内转子电机在运转时会产生热量,需要及时散热才能确保正常运转。尤其是内转子无刷电机,由于其具有结构强度可靠,效率高的特点,对于IP防护等级高的应用场景有较大的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由于更高IP防护等级带来的散热困难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需要即满足高防护等级又提高散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内转子电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提供一种内转子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壳体、绕组、定子铁芯、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轴向贯通的环形部、设在所述环形部内侧的绕线部以及设在所述环形部外侧的凸起的间隔分布的多个散热筋,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绕线部上,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端,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定子铁芯设在所述壳体中;所述转子包括转轴以及设在所述转轴上的位于所述定子铁芯中的主体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转动配合,以供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转动。
优选地,每一所述散热筋的平行于轴向设置,各个所述散热筋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筋的凸起高度超过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转子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端盖的端面处的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外并位于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端盖外并与所述风扇连接,以带动所述风扇旋转;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端盖保留用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间隙,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内外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风扇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通风间隙和所述散热筋间隙相连形成通风道,以供所述风扇带动气流通过所述通风道。
优选地,所述风扇是径流式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的位置与所述风扇的中心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风孔由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端盖的侧面界定形成,所述第二通风孔包括多个第二通风孔并周向布置于与所述通风间隙对应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端面部以及环形的侧面部,所述第一通风孔设在所述端面部上,所述环形部的一端与所述端面部边缘相连,另一端开放并与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设在周向布置在所述环形部外侧的凸起的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以及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筋。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散热筋的截面,所述第一端盖以及所述第二端盖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盖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所述侧面部固定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该内转子电机中,绕组和定子铁芯上的绕线部紧密贴合,所以绕组上的热量可以很快的传导到定子铁芯的散热筋上,散热筋可以增大散热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转子电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内转子电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内转子电机的爆炸图。
图4是图1的内转子电机的爆炸图。
图5是图1的内转子电机的正投影视图。
图6是图5中A-A位置的剖视图(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
图中的标号表示:定子1,壳体11,端面部111,侧面部112,定子铁芯12,环形部121,散热筋122,连接部123,绕线部124,第一端盖13,第二端盖14,通风间隙15,第一通风孔16,第二通风孔17,转子2,转轴21,
主体部22,风扇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文中出现“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果文中出现“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如果文中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内转子电机,包括定子1和转子2,定子1包括壳体11、绕组、定子铁芯12、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定子铁芯12包括轴向贯通的环形部121、设在环形部121内侧的绕线部124以及设在环形部121外侧的凸起的间隔分布的多个散热筋122,绕组缠绕在绕线部124上,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分别固定连接定子铁芯12的轴向两端,第一端盖13和定子铁芯12设在壳体11中;转子2包括转轴21以及设在转轴21上的位于定子铁芯12中的主体部22,转轴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转动配合,以供转子2相对于定子1转动。
通常内转子电机中发热主要在绕组上,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子电机中,绕组和定子铁芯12上的绕线部124紧密贴合,所以绕组上的热量可以很快的传导到定子铁芯12的散热筋122上,散热筋122一方面可以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散热筋122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地形成风道供冷却风通过,带走热量,从而使整个内转子电机的温升维持在一个相对低的状态。
优选地,每一散热筋122的平行于轴向设置,各个散热筋122周向间隔设置,散热筋122的凸起高度超过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的侧面。
优选地,转子2包括设在第一端盖13的端面处的风扇23,风扇23位于定子铁芯12、第二端盖14和第二端盖14之外并位于第一端盖13与壳体11之间,转轴21的一端伸出第一端盖13外并与风扇23的中心连接,以带动风扇23旋转;壳体11的内壁与第一端盖13保留用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间隙15,壳体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内外的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7,第一通风孔16与风扇23的位置对应,第一通风孔16、通风间隙15和散热筋122间隙相连形成通风道,以供风扇23带动气流通过通风道,将散热筋122散发的热量带出壳体11外。优选地,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7分别为进风孔和出风孔。采用此种散热方式可以做到在不影响电机密封的前提下,使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通过外部风冷对密封的内转子电机散热。
优选地,风扇23是径流式的。
优选地,第一通风孔16的位置与风扇23的中心对应。第二通风孔17由壳体11与第二端盖14的侧面界定形成,第二通风孔17包括多个第二通风孔17并周向布置于与通风间隙15对应的位置。
优选地,壳体11包括端面部111以及环形的侧面部112,第一通风孔16设在端面部111上,环形部121的一端与端面部111边缘相连,另一端开放并与第二端盖14固定连接。
优选地,定子铁芯12包括设在周向布置在环形部121外侧的凸起的多个连接部123,每一连接部123轴向设置,连接部123从环形部12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连接部123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13以及第二端盖14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定子铁芯12、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的组合。
优选地,相邻两个连接部123之间设有多个散热筋122。
优选地,连接部123的截面尺寸大于散热筋122的截面,第一端盖13以及第二端盖14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定子铁芯12的连接部123固定连接,第二端盖14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壳体11的侧面部112固定连接。
优选地,定子铁芯12是一体成型的。
综上,该内转子电机的定子铁芯12包括散热筋122,散热筋122一方面可以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散热筋122之间的空隙,可以有效地形成风道供冷却风通过,带走热量,从而使整个内转子电机的温升维持在一个相对低的状态;此外,该内转子电机的散热设计可以做到在不影响电机密封的前提下,使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通过外部风冷对密封的内转子电机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1)和转子(2),所述定子(1)包括壳体(11)、绕组、定子铁芯(12)、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所述定子铁芯(12)包括轴向贯通的环形部(121)、设在所述环形部(121)内侧的绕线部(124)以及设在所述环形部(121)外侧的凸起的间隔分布的多个散热筋(122),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绕线部(124)上,所述第一端盖(13)和所述第二端盖(14)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定子铁芯(12)的轴向两端,所述第一端盖(13)和所述定子铁芯(12)设在所述壳体(11)中;所述转子(2)包括转轴(21)以及设在所述转轴(21)上的位于所述定子铁芯(12)中的主体部(22),所述转轴(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13)和所述第二端盖(14)转动配合,以供所述转子(2)相对于所述定子(1)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散热筋(122)的平行于轴向设置,各个所述散热筋(122)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筋(122)的凸起高度超过所述第一端盖(13)和所述第二端盖(14)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2)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端盖(13)的端面处的风扇(23),所述风扇(23)位于所述定子铁芯(12)、所述第二端盖(14)和所述第二端盖(14)之外并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3)与所述壳体(11)之间,所述转轴(21)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端盖(13)外并与所述风扇(23)连接,以带动所述风扇(23)旋转;所述壳体(11)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端盖(13)保留用于供气流通过的通风间隙(15),所述壳体(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内外的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7),所述第一通风孔(16)与所述风扇(23)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通风孔(16)、所述通风间隙(15)和所述散热筋(122)间隙相连形成通风道,以供所述风扇(23)带动气流通过所述通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23)是径流式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16)的位置与所述风扇(23)的中心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孔(17)由所述壳体(11)与所述第二端盖(14)的侧面界定形成,所述第二通风孔(17)包括多个第二通风孔(17)并周向布置于与所述通风间隙(15)对应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端面部(111)以及环形的侧面部(112),所述第一通风孔(16)设在所述端面部(111)上,所述环形部(121)的一端与所述端面部(111)边缘相连,另一端开放并与所述第二端盖(14)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12)包括设在周向布置在所述环形部(121)外侧的凸起的多个连接部(123),所述连接部(123)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13)以及所述第二端盖(14)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123)之间设有多个所述散热筋(12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3)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散热筋(122)的截面,所述第一端盖(13)以及所述第二端盖(14)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所述连接部(1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盖(14)通过轴向的螺纹连接件与所述侧面部(112)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60197.5U CN217036846U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内转子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60197.5U CN217036846U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内转子电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36846U true CN217036846U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2411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60197.5U Active CN217036846U (zh) | 2021-08-19 | 2021-08-19 | 内转子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36846U (zh) |
-
2021
- 2021-08-19 CN CN202121960197.5U patent/CN2170368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06264B2 (en) | Motor and cooling fan with a circuit board having a heat-conducting insulator | |
CN109831053B (zh) | 外转子电机驱动器的散热结构、电机和离心风机 | |
CN109904985A (zh) | 一种内置散热的无铁芯盘式电机 | |
CN112186952A (zh) | 一种永磁牵引电机 | |
CN107086713B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风冷定转子电机 | |
CN110545012A (zh) | 一种全封闭自然冷却牵引电机 | |
JP4183814B2 (ja) | かご形電動機 | |
CN103915943A (zh) | 用于机器的冷却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 |
CN216077729U (zh) |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 |
CN217036846U (zh) | 内转子电机 | |
CN114094742A (zh) | 一种外转子电机 | |
CN212115109U (zh) | 一种外转子电机 | |
CN220915064U (zh) | 用于磁悬浮风机的散热结构 | |
US20220190673A1 (en) | Heat transfer array and the electric machine made therewith | |
CN210780410U (zh) | 风冷式电机 | |
CN215860991U (zh) |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 |
CN212162986U (zh) |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及其罩壳 | |
CN210578129U (zh) | 电机 | |
CN201656642U (zh) | 一种无刷外转子电机 | |
JP4101607B2 (ja) | 発電機能付き軸受 | |
CN217401215U (zh) | 散热风扇及具有其的逆变器 | |
CN218913203U (zh) | 一种高效离心式鼓风机 | |
CN222191995U (zh) | 一种无刷电机 | |
CN220291818U (zh) | 高速风冷电机 | |
CN218829277U (zh) | 电机以及风干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