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9198U -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09198U CN217009198U CN202220429108.2U CN202220429108U CN217009198U CN 217009198 U CN217009198 U CN 217009198U CN 202220429108 U CN202220429108 U CN 202220429108U CN 217009198 U CN217009198 U CN 2170091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pixel
- display panel
- barrier
- pixel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5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区,像素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和多个第二像素区,多个第一像素区与多个第二像素区交替分布,第一像素区包括:第一电荷产生层,第一电荷产生层延伸到第二像素区内;阻隔体,阻隔体贯穿第一电荷产生层,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与第二像素区之间,本实用新型和相关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阻隔体的设置,实现第一像素区与第二像素区之间第一电荷产生层的隔断,避免第一像素区或第二像素区发光时,与其相邻的像素区的第一电荷产生层因横向漏流而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避免出现因本不该发光的像素区发光而造成的混色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串联式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将多个的传统的OLED通过电荷产生层(Charge Generating Layer,CGL)互相串联叠加而成,其具有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结构强度高、短路概率低等优点。
但是由于电荷产生层延伸到不同的像素区内,使得未显示的像素可能会受到相邻发光像素的影响,导致画面混色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和多个第二像素区,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像素区包括: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延伸到所述第二像素区内;阻隔体,所述阻隔体贯穿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可选的,所述像素区还包括:多个第三像素区;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交替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三像素区交替分布;在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三像素区交替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间隔分布;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三像素区之间;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区与所述第三像素区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所述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所述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所述第一像素的发光效率。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剖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面,所述梯形的上底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面。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位于非发光区域。
可选的,所述像素区包括:阳极;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阳极上;第一蒸镀层,所述第一蒸镀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阳极的一侧,所述第一蒸镀层与所述阳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蒸镀层远离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第一蒸镀层;第二蒸镀层,所述第二蒸镀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远离所述第一蒸镀层的一侧,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第二蒸镀层;阴极,所述阴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蒸镀层远离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蒸镀层、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阻隔体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阻隔体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材料相同。
可选的,位于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蒸镀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均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沿所述阳极到所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位于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蒸镀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包括: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沿所述阳极到所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阻隔体贯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蒸镀层,所述第三蒸镀层设置在所述阻隔体远离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的一侧;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设置在所述第三蒸镀层远离所述阻隔体的一侧;第四蒸镀层,所述第四蒸镀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远离所述第三蒸镀层的一侧。
可选的,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三蒸镀层和所述第四蒸镀层均包括: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空穴阻挡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二电子传输层沿所述阳极到所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显示面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和相关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通过阻隔体的设置,实现第一像素区与第二像素区之间第一电荷产生层的隔断,避免第一像素区或第二像素区发光时,与其相邻的像素区的第一电荷产生层因横向漏流而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避免出现因本不该发光的像素区发光而造成的混色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相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第一像素区,2、第二像素区,3、第三像素区,4、第一电荷产生层,5、阻隔体,6、第二电荷产生层,7、像素定义层,8、阳极,9、第一蒸镀层,10、第二蒸镀层,11、阴极,12、第三蒸镀层,13、第四蒸镀层,14、发光区域,15、非发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相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串联式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像素区,像素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1和多个第二像素区2,多个第一像素区1与多个第二像素区2交替分布,第一像素区1包括:第一电荷产生层4(ChargeGenerating Layer,CGL),第一电荷产生层4延伸到第二像素区2内。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像素区1和多个第二像素区2相配合发光,实现不同颜色光的发出。
基于上述的串联式OLED结构,其电流发光效率随着串联器件的个数增加而呈倍数增长,换言之,与单独的OLED相比,在相同的初始亮度下,串联式OLED结构所需的驱动电流极小,同时,串联式OLED结构的驱动电压也会随着器件串联的个数增加而呈倍数增长。
第一像素区1发光时,由于第一电荷产生层4由第一像素区1延伸到第二像素区2内,且第一像素区1的驱动电压较大,使得第一电荷产生层4易于出现横向漏流,导致位于第二像素区2内的第一电荷产生层4上产生少量的电子空穴对,最终造成本不该发光的第二像素区2进行发光,出现混色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区和阻隔体5(可以称为DAM,本文中简称为DM),像素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1和多个第二像素区2,多个第一像素区1与多个第二像素区2交替分布,第一像素区1包括:第一电荷产生层4(Charge Generating Layer,CGL),第一电荷产生层4延伸到第二像素区2内,阻隔体5贯穿第一电荷产生层4,阻隔体5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阻隔体5的设置,实现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隔断,避免第一像素区1或第二像素区2发光时,与其相邻的像素区的第一电荷产生层4因横向漏流而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避免出现因本不该发光的像素区发光而造成的混色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像素区1是指显示面板上第一像素所在的区域,第二像素区2是指显示面板上第二像素所在的区域。
横向漏流是指第一电荷产生层4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漏出的电流。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区还包括多个第三像素区3,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多个第一像素区1与多个第二像素区2交替分布,多个第二像素区2与多个第三像素区3交替分布,在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上,多个第一像素区1与多个第三像素区3交替分布,多个第二像素区2间隔分布,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垂直,第一方向分别与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第二方向分别与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
其中,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为垂直于显示面板发光面的方向,而显示面板的发光面是指显示面板发射出光线的面。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三像素区3的设置,使显示面板发出颜色光的种类更为丰富,且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使第一像素区1、第二像素区2和第三像素区3能够在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上均匀分布,由此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阻隔体5可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电荷产生层4。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阻隔体5可以绕设在第一像素区1周边。
阻隔体5可全部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也可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全部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阻隔体5完全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能够更好的起到隔断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作用,避免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出现混色问题。
阻隔体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上述的设置方式下,如图3所示,阻隔体5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可为矩形。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连,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阻隔体5的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依然能够起到隔断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作用,避免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出现混色问题,同时,阻隔体5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其还能够避免第一像素区1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出现混色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阻隔体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上述的设置方式下,阻隔体5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可为V型结构,V型结构的端部延伸到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还包括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连,第三部分设置在第二像素区2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阻隔体5的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同时,阻隔体5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阻隔体5的第三部分设置在第二像素区2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其还能够避免第二像素区2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出现混色问题,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阻隔体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上述的设置方式下,如图4所示,阻隔体5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可为四角星形,四角星形的角分别延伸到第一像素区1与第二像素区2之间以及第二像素区2与第三像素区3之间。
第一像素区1、第二像素区2和第三像素区3的发光颜色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第一像素区1的发光效率较低且第二像素区2的发光效率较高时,第二像素区2在少量电子空穴对的作用下更易于发光,使得混色问题更为明显。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第一像素的发光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像素区1发光时,阻隔体5能够有效阻隔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横向漏流,避免易于发光的第二像素区2发光,避免混色问题的出现,此种设置方式,使阻隔体5的阻隔效率更高,阻隔效果更好。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区1为蓝光像素区(Blue,B),第二像素区2为绿光像素区(Green,G),第三像素区3为红光像素区(Red,R)。
可以理解的是,当蓝光像素区发出蓝光时,未开启的绿光像素区由于阻隔体5的设置无法发光,避免混色问题的出现。
阻隔体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剖面为梯形,梯形的下底靠近显示面板的发光面,梯形的上底远离显示面板的发光面。
可以理解的是,倒梯形的设计不仅使阻隔体5能够更好的隔断第一电荷产生层4,而且还能够避免阻隔体5两侧的多层结构在依次蒸镀时出现分层混乱。
需要说明的是,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剖面是指该剖面的平面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位于非发光区域15。
可以理解的是,将阻隔体5设置在非发光区域15上,在不影响像素区发光的情况下实现对横向漏流的阻隔,保证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区域14是指能够发出光线的区域,即如图2所示的阳极8到阴极11的区域,非发光区域15是指在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上位于发光区域14之外的区域。
每个像素区均包括发光区域14和非发光区域15,非发光区域15与发光区域14相连。
示例地,阻隔体5可位于某一个像素区的非发光区域15,例如:阻隔体5位于第一像素区1的非发光区域15。
示例地,阻隔体5也可同时位于某两个像素区的非发光区域15,例如:阻隔体5同时位于第一像素区1和第二像素区2的非发光区域15。
示例地,阻隔体5也可同时位于某三个像素区的非发光区域15,例如:阻隔体5同时位于第一像素区1、第二像素区2和第三像素区3的非发光区域15。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第一像素的发光效率,因此可设置第一像素区1的发光区域14在显示面板平面方向上的面积最大,第二像素区2的发光区域14在显示面板平面方向上的面积最小。
第一像素区1、第二像素区2和第三像素区3的的发光区域14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区1的发光区域14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为正方形,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与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平行;
第二像素区2的发光区域14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为类矩形,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像素区2,其发光区域1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位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像素区2,其发光区域1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第三像素区3的发光区域14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为正方形,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与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沿显示面板平面方向的剖面是指该剖面的平面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平行。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区还包括阳极8、像素定义层7、第一蒸镀层9、第二蒸镀层10和阴极11,像素定义层7设置在阳极8上,第一蒸镀层9设置在像素定义层7远离阳极8的一侧,第一蒸镀层9与阳极8相连,第一电荷产生层4设置在第一蒸镀层9远离像素定义层7的一侧,阻隔体5的至少部分贯穿第一蒸镀层9,第二蒸镀层10设置在第一电荷产生层4远离第一蒸镀层9的一侧,阻隔体5的至少部分贯穿第二蒸镀层10,阴极11设置在第二蒸镀层10远离像素定义层7的一侧。
其中,蒸镀层是指通过蒸镀工艺形成的层结构,例如,蒸镀层可为发光材料层(Electroluminescence,EL)。
可以理解的是,由阳极8和阴极11注入的空穴和电子与由第一电荷产生层4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复合,形成两对激子并使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发光,从而实现第一像素区1的发光;
阻隔体5贯穿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在阻隔第一电荷产生层4上横向漏流的同时还对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蒸镀时的模板(mask)进行支撑,从而取代隔离柱(Pillar Separation,PS),降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
其中,阻隔体5可全部贯穿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也可部分贯穿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设置阻隔体5时,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在进行蒸镀时,需设置隔离柱,以进行模板的支撑。
其中,除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外,如第一电荷产生层4、像素定义层7等其他层均为整面蒸镀。
当阻隔体5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剖面为上述的倒梯形时,阻隔体5与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及第二蒸镀层10的连接面为倾斜面,从而避免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及第二蒸镀层10依次蒸镀时沿该连接面生长导致分层混乱,保证了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及第二蒸镀层10的有效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柱的厚度约为2.5um,为防止后续工艺中阻隔体5对封装层造成影响,可设置阻隔体5的密度大于隔离柱的密度,且阻隔体5的厚度可为1.5um-2um。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和第二蒸镀层10的厚度之和小于阻隔体5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此种结构的设置使阻隔体5能够延伸到第二蒸镀层10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一侧,从而在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蒸镀时有效支撑mask。
在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和第二蒸镀层10蒸镀时,可将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遮盖,以使阴极11蒸镀时直接覆盖在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上;
同时,在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和第二蒸镀层10蒸镀时,也可不遮盖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以使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和第二蒸镀层10依次覆盖在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上。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蒸镀层12、第二电荷产生层6和第四蒸镀层13,第三蒸镀层12设置在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一侧,第二电荷产生层6设置在第三蒸镀层12远离阻隔体5的一侧,第四蒸镀层13设置在第二电荷产生层6远离第三蒸镀层1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镀层9、第一电荷产生层4和第二蒸镀层10蒸镀时,不遮盖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从而在阻隔体5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侧面上形成第三蒸镀层12、第二电荷产生层6和第四蒸镀层13,此种方式在设置阻隔体5的同时减少新工艺的增加,保证显示面板保持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较高的制造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在蒸镀阴极11时,阴极11同时蒸镀在第二蒸镀层10和第四蒸镀层13远离第一电荷产生层4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与像素定义层7的材料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阻隔体5与像素定义层7的材料相同,便于在蒸镀像素定义层7后形成阻隔体5,从而减少新工艺的增加,保证显示面板保持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较高的制造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体5和像素定义层7的材料均为亚克力材料。
其中,可在显示面板的制造工艺过程中,在蒸镀像素定义层7后增加一道mask,通过光刻工艺形成阻隔体5。
由于阻隔体5的设置,使得阴极11蒸镀完成后整体厚度的均一性较差,容易影响后续触控模组的金属布线,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大了薄膜封装层(Thin FilmEncapsulation,TFE)中的有机层厚度,其中,有机层可为喷墨打印层(Ink Jet Printing,IJP)。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喷墨打印层中油墨的流动性来填平由于阻隔体5的引入而造成的厚度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墨打印层的厚度可增大2um。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发光区域14的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均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第一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第一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arrier Layer,EBL)、发光层(Luminescent Material Layer,EML)、第一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ing Layer,HBL)和第一电子传输层(ElectronTransport Layer,ETL),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沿阳极8到阴极11的方向依次设置;
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一蒸镀层9和第二蒸镀层10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沿阳极8到阴极11的方向依次设置;
其中,阻隔体5贯穿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一蒸镀层9及第二蒸镀层10与位于发光区域14的第一蒸镀层9及第二蒸镀层10的区别在于,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一蒸镀层9及第二蒸镀层10均不包括发光层,从而形成了像素区的发光区域14和非发光区域15。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三蒸镀层12和第四蒸镀层13均包括: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空穴阻挡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空穴阻挡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沿阳极8到阴极11的方向依次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三蒸镀层12及第四蒸镀层13与位于发光区域14的第一蒸镀层9及第二蒸镀层10的区别在于,位于非发光区域15的第三蒸镀层12及第四蒸镀层13均不包括发光层,从而形成了像素区的发光区域14和非发光区域15。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层在显示面板发光面上的正投影与阳极8在显示面板发光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如图1和图2所示,像素区还包括基板(Glass)、缓冲层(Buffer)、半导体层(Poly)、P+层(正极)、第一栅极绝缘层(Grid Insulation,GI1)、栅极层(Grid Electrode,GE1)、第二栅极绝缘层(GI2)、层间绝缘层(Inter Level Dielectrics,ILD)、金属层(SourceDrain,SD)和平坦层(Planarizing,PLN);
其中,缓冲层设置在基板上,半导体层和P+层设置在缓冲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半导体层与P+层相连,第一栅极绝缘层设置在半导体层、P+层和缓冲层远离基板的一侧,栅极层设置在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第二栅极绝缘层设置在第一栅极绝缘层和栅极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层间绝缘层设置在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金属层设置在层间绝缘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金属层依次贯穿层间绝缘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及第一栅极绝缘层后与P+层相连,平坦层设置在金属层和层间绝缘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阳极8设置在平坦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阳极8贯穿平坦层后与金属层相连,像素定义层7设置在阳极8和平坦层远离基板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半导体层、P+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等的设置形成了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动阳极的空穴以及阴极的电子在发光层复合,以实现发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素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和多个第二像素区,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像素区包括: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延伸到所述第二像素区内;
阻隔体,所述阻隔体贯穿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区还包括:多个第三像素区;
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交替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三像素区交替分布;
在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像素区与多个所述第三像素区交替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区间隔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的夹角为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三像素区之间;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区与所述第二像素区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还包括:
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区与所述第三像素区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所述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所述第三像素的发光效率大于所述第一像素的发光效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剖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面,所述梯形的上底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位于非发光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区包括:
阳极;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阳极上;
第一蒸镀层,所述第一蒸镀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阳极的一侧,所述第一蒸镀层与所述阳极相连,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蒸镀层远离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第一蒸镀层;
第二蒸镀层,所述第二蒸镀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远离所述第一蒸镀层的一侧,所述阻隔体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第二蒸镀层;
阴极,所述阴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蒸镀层远离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镀层、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阻隔体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体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材料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位于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蒸镀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均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第一空穴阻挡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沿所述阳极到所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
位于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蒸镀层和所述第二蒸镀层包括: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沿所述阳极到所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
其中,所述阻隔体贯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一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三蒸镀层,所述第三蒸镀层设置在所述阻隔体远离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的一侧;
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设置在所述第三蒸镀层远离所述阻隔体的一侧;
第四蒸镀层,所述第四蒸镀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远离所述第三蒸镀层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非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三蒸镀层和所述第四蒸镀层均包括: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电子阻挡层、第二空穴阻挡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电子阻挡层、所述第二空穴阻挡层和所述第二电子传输层沿阳极到阴极的方向依次设置。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29108.2U CN217009198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29108.2U CN217009198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09198U true CN217009198U (zh) | 2022-07-19 |
Family
ID=82395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29108.2U Active CN217009198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091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94939A (zh) * | 2022-09-06 | 2022-11-25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2-28 CN CN202220429108.2U patent/CN2170091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94939A (zh) * | 2022-09-06 | 2022-11-25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47160B1 (ko) | 픽셀간의 누설전류를 방지하여 발광 품질을 향상시킨 유기발광소자 | |
JP6155020B2 (ja) |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050242712A1 (en) | Multicolor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 |
CN109524437B (zh) | Oled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
US7633218B2 (en) |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fetime and resolution | |
CN110993806A (zh) |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346778A (zh) | Woled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US11653522B2 (en)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resolution and reliability | |
US9099416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 |
CN1638562A (zh) | 双面板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7009198U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
US20220190297A1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 |
CN109860416B (zh) | 像素结构及具有该像素结构的oled显示面板 | |
JP2014197466A (ja) | 表示装置 | |
US9123682B2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 |
KR102755528B1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5355644B (zh) | 一种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5568251B (zh) | 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和终端 | |
CN11286420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24426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CN111584584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374197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panel having isolator assemblies for preventing light leakage | |
CN115050800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KR101744874B1 (ko) | 유기발광소자 | |
WO2015190550A1 (ja) | 有機素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