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5013U -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85013U CN216885013U CN202122738749.4U CN202122738749U CN216885013U CN 216885013 U CN216885013 U CN 216885013U CN 202122738749 U CN202122738749 U CN 202122738749U CN 216885013 U CN216885013 U CN 2168850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
- mold
- seat
- insert
- mov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1 mold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21 nitr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其中,该行位机构用于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定模和动模合成模腔,模腔内设有容置镶件的预设区域,行位机构包括行位座、行位件以及斜导柱。行位座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定模,行位座朝向所述动模的一侧设有插孔,行位件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镶件,所述斜导柱固定于所述动模;在合模时,斜导柱插入所述插孔内,并带动所述行位座和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运动,行位件将镶件弹性移动至预设区域内,以使镶件可于预设区域内弹性移动。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位机构,旨在优化行位机构,减少镶件或模具的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位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位机构和应用该行位机构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塑胶制品中,使用行位机构生产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行位机构可以得到结构完整、尺寸精确的塑胶制品,并且注塑生产也能快速地获得批量制品,生产的效率高。在一些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在壳体成型的过程中埋入镶件(例如金属件或磁性件等),以满足壳体性能。在相关技术中,行位机构在合模过程中,行位机构将镶件移动至模腔中的预设区域,由于行位机构和镶件之间没有缓冲,容易造成行位机构将镶件移动至预设区域后任然过度挤压镶件,造成镶件人损坏的情况;或者因镶件自身加工公差原因,可能会出现行位机构不能将镶件移动至预设区域,从而造成镶件不能移动至指定位置,使得壳体不能实现对镶件的包覆,形成了不良制品;这两种情况均造成生产成本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位机构,旨在优化行位机构,减少镶件或模具的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行位机构,用于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合成模腔,所述模腔内设有容置镶件的预设区域,所述行位机构包括:
行位座,所述行位座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定模,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动模的一侧设有插孔;
行位件,所述行位件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镶件;以及
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固定于所述动模;
在合模时,所述斜导柱插入所述插孔内,并带动所述行位座和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运动,所述行位件将所述镶件移动至所述预设区域内,以使所述镶件于所述预设区域内弹性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行位座和所述行位件之间;
所述行位座设有固定孔,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行位座的端面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固定孔和所述连接孔连接,以将所述行位件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设有定位孔,至少部分所述行位件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固定孔与定位孔连通,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的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呈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孔的底壁弹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行位件的端面弹性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力胶;或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变形范围在0.1mm至0.3m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座具有长度方向,所述插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行位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斜导柱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斜导柱插设于一所述插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所述行位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模包括定模扳和固定于所述定模扳的定模仁,所述动模包括动模扳和固定于所述动模扳的动模仁,所述定模仁和所述动模仁合成所述模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固定于所述行位座,并与所述定模仁弹性抵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行位机构用于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定模和动模合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模腔。行位机构包括行位座、行位件以及斜导柱。其中,行位座可移动地设于定模,行位座朝向动模的一侧设有供斜导柱插入的插孔,行位件弹性连接于行位座朝向模腔的一侧,行位件朝向模腔的一端用于固定镶件。斜导柱固定于动模,在合模时,动模朝向定模运动,在此过程中,斜导柱插入插孔内,并带动行位座和行位件朝向模腔运动,以使行位件将镶件移动至模腔的内部的预设区域。由于行位件与行位座为弹性连接,当镶件自身加工公差为正值时,能有效缓解行位件过度挤压镶件,避免将镶件被压受损;当镶件自身加工公差为负值时,由于行位件与行位座为弹性连接,还能使得行位件可相对行位座延伸,以弥补因镶件自身公差问题而不能准确地移动至预设区域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行位件与行位座为弹性连接有效地提升行位机构与镶件之间接触的精度,减少镶件或模具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注塑模具开模状态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隐藏动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行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行位机构100。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行位机构100用于注塑模具200,所述注塑模具200包括定模210和动模230,所述定模210和所述动模230合成模腔(未标示),所述模腔内设有容置镶件70的预设区域,所述行位机构100包括行位座10、行位件30以及斜导柱40,所述行位座10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定模210,所述行位座10朝向所述动模230的一侧设有插孔11,所述行位件30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10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所述行位件30朝向所述模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镶件70,所述斜导柱40固定于所述动模230;在合模时,所述斜导柱40插入所述插孔11内,并带动所述行位座10和所述行位件30朝向所述模腔运动,以使所述行位件30将镶件70移动至所述模腔内的预设区域,以使所述镶件70于所述预设区域内弹性移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行位机构用于注塑模具200,注塑模具200包括定模210和动模230,其中,定模210是固定于注塑机,动模230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相对固定在注射机上的定模210靠近或远离运动,从而实现合模或开模操作。动模230朝向定模210移动并盖合时(即合模时),定模210和动模230可形成用于成型壳体的模腔,熔融状态下塑料注入模腔内,并将送入模腔内的镶件与壳体成型为一体结构,待塑料冷却后,壳体成型完毕;此时动模230朝向远离定模210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模腔(即开模时),此时可将成型后壳体从模腔中取出。
行位机构100包括行位座10、行位件30以及斜导柱40。其中,行位座10可移动地设于定模210,行位座10朝向动模230的一侧设有供斜导柱40插入的插孔11,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弹性连接。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弹性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行位件30和行位座10之间通过弹性件实现弹性连接,也可以是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接触的部分材质为具有弹性的材质,或者是行位座10与行位件30接触部分由弹性材质形成。斜导柱40与动模230固定连接,并凸出动模230的表面设置。合模时,镶件70预固定于行位件30朝向模腔的端部,动模230朝向定模210运动,此时,斜导柱40也朝向定模210运动并插入至行位座10的插孔11内,并带动行位座10和行位件30朝向模腔运动,以使行位件30将镶件70移动至模腔的内部的预设区域内。由于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为弹性连接,当镶件70自身的加工公差为正值时,能有效缓解行位件30过度挤压镶件70,避免镶件70被压受损的情况;而当镶件70自身加工公差为负值时,由于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为弹性连接,还能使得行位件30可相对行位座10延伸,以弥补因镶件70自身公差问题而造成不能移动至预设区域内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设置为弹性连接,可以有效地提升行位机构100与镶件70之间接触的精度,减少镶件70或注塑模具200的损坏。
参照图2,注塑模具200在开模时,动模230朝向远离定模210的方向远动,此时,斜导柱40随着动模230运动,并同时驱动行位座10朝向远离模腔的方向运动,开模时,斜导柱40可以是从插孔11中完全脱离,斜导柱40也可以是不完全脱离插孔11,即斜导柱40还有部分结构插设于插孔11中,只要能实现已注塑成型塑胶件80脱模即可。在已成型塑胶件80脱模的同时,还可以将镶件70预固定于行位件30远离行位座10的端部,以便下次注塑模具200进行合模操作时行位件30能将镶件70移动至模腔内的预设区域,以进行下一个塑胶件80的注塑操作,如此往复。
可以理解地,设置在行位座10上的插孔11为斜孔,该插孔11的中轴线与斜导柱40的中轴线重合。镶件70可以是金属制品,也可以磁性件等制品。行位件30可以是具有磁性的材料,当镶件70放置于行位件30端部时,可以镶件70磁性相吸,以实现对镶件70的固定。
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机构3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0和连接件60,所述第一弹性件50设于所述行位座10和所述行位件30之间;
所述行位座10设有固定孔13,所述行位件30朝向所述行位座10的端面设有连接孔31,所述连接件60分别与所述固定孔13和所述连接孔31连接,以将所述行位件30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10。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行位座10和行位件30之间通过连接件60实现连接,连接件60可以是螺钉,行位件30与连接件60通过螺钉连接,不仅可以提升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之间的可靠性,还使得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为可拆式的连接,以便于后续对行位件30的维护。当然,连接件60除了螺钉外,还可以是销钉等其他形式的连接件60。
第一弹性件50夹设于行位座10和行位件30之间,在镶件70自身的公差为正值时,斜导柱40驱动行位件30朝向模腔运动时,当镶件70运动到位后,行位件30还继续朝向模腔方向运动,此时,第一弹性件50被压缩,从而减小行位件30和模腔的腔壁对于镶件70施加的挤压力,从而避免了镶件70被压坏的情况。在镶件70自身的公差为负值时,斜导柱40驱动行位件30朝向模腔运动时,当行位座10的运动停止后,镶件70还未运动到位,此时,第一弹性件50可延伸,从而驱动行位件30继续朝向模腔方向运动,从弥补了镶件70因加工误差而导致的未运动到位的情况,确保镶件70可以运动到预定位置,从而提升加工的精确性的技术问题。第一弹性件50可以是弹簧、弹力胶、弹性橡胶、弹片等。
进一步,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座10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设有定位孔15,至少部分所述行位件30插设于所述定位孔15内,所述固定孔13与定位孔15连通,所述第一弹性件50设于所述定位孔15内,所述第一弹性件50设有供所述连接件60穿过的通孔(未标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位孔15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方孔,在此不对定位孔15的形状进行限定。行位件30朝向行位座10一端的形状与定位孔15的形状相适配,以便于插设于定位孔15内。定位孔15可以对行位件30进行预固定,以提升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之间的装配效率。并且,定位孔15还可以对第一弹性件50进行固定,以确保第一弹性件50能够弹性抵持于行位件30和行位座10之间,防止第一弹性件50受挤压而发生偏移,影响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之间弹性连接,以提升行位件30与行位座10之间弹性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0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50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孔15的底壁弹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行位件30的端面弹性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弹性件50可以是弹力胶,弹力胶呈筒状结构。弹力胶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在镶件70过度挤压时压缩以对镶件70进行保护,也能在压力不够的情况下通过弹性延伸使镶件70移动到预定的位置,从而提升镶件70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第一弹性件50除了是弹力胶之外,也可以是弹簧等具有弹性的元件。其中,第一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范围在0.1mm至0.3mm之间。即,第一弹性件50被压缩或可延伸距离范围是0.1mm至0.3mm之间任意数值,如此,第一弹性件50可以有效地缓解因镶件70自身的加工公差而造成的损坏或移动不到位的情况。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行位座10具有长度方向,所述插孔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孔11沿所述行位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斜导柱40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斜导柱40插设于一所述插孔11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行位座10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行位座10上设置的插孔11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插孔11沿行位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设置。同样,斜导柱40的数量与插孔11的数量对应设置,合模时,一个斜导柱40插入至一个插孔11内。通过设置多个插孔11和多个斜导柱40,可以使得行位座10各个位置的受力均匀,在朝向模腔移动或远离模腔移动的过程更为平稳。
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一套注射模具可同时形成有多个模腔,即,一套注射模具可同时注射成型多个塑胶制品,此时,一个行位座10上可以同时设置有多个行位件30,多个行位件30沿行位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并且,一套注塑模具20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两组相对设置的行位机构100,以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200,该注塑模具200包括定模210、动模230以及行位机构100,该行位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注塑模具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模210包括定模扳211和固定于所述定模扳211的定模仁213,所述动模230包括动模扳231和固定于所述动模扳231的动模仁233,所述定模仁213和所述动模仁233围合形成所述模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模210板和动模230板的材质为不锈钢,定模仁213和动模仁233的通常选择高硬度、高韧性及耐磨性的材质,例如P20钢、738钢、738H钢、718H钢、2316A钢、S136钢等,并对这类刚才进行氮化处理以提高模具的寿命。通过设置定模仁213和动模仁233,可以降低模具的材料成本,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2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40,所述第二弹性件240固定于所述行位座10,并与所述定模仁213弹性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弹性件240的材质可以是弹簧或弹性橡胶,行位座10设置有安装孔17,第二弹性件240固定于安装孔17内。第二弹性件240的一端弹性地安装孔17的底壁,另一端弹性抵接定模仁213的表面,从而有缓解合模行位座10对定模仁213造成的冲击力,提升模具的使用寿命。第二弹性件240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二弹性件240沿行位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设置,从而可以使得行位座10各个位置的受力均匀,避免出现行位座10倾斜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行位机构,用于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合成模腔,所述模腔内设有容置镶件的预设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机构包括:
行位座,所述行位座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定模,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动模的一侧设有插孔;
行位件,所述行位件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镶件;以及
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固定于所述动模;
在合模时,所述斜导柱插入所述插孔内,并带动所述行位座和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模腔运动,所述行位件将所述镶件移动至所述预设区域内,以使所述镶件于所述预设区域内弹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行位座和所述行位件之间;
所述行位座设有固定孔,所述行位件朝向所述行位座的一端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固定孔和所述连接孔连接,以将所述行位件弹性连接于所述行位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座朝向所述模腔的一侧设有定位孔,至少部分所述行位件插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固定孔与定位孔连通,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的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呈两端开口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孔的底壁弹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行位件的端面弹性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力胶;或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变形范围在0.1mm至0.3mm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行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孔沿所述行位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一所述斜导柱插设于一所述插孔内。
8.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行位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包括定模扳和固定于所述定模扳的定模仁,所述动模包括动模扳和固定于所述动模扳的动模仁,所述定模仁和所述动模仁合成所述模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固定于所述行位座,并与所述定模仁弹性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38749.4U CN216885013U (zh) | 2021-11-09 | 2021-11-09 |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38749.4U CN216885013U (zh) | 2021-11-09 | 2021-11-09 |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85013U true CN216885013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201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38749.4U Active CN216885013U (zh) | 2021-11-09 | 2021-11-09 |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85013U (zh) |
-
2021
- 2021-11-09 CN CN202122738749.4U patent/CN2168850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23558B2 (en) | Injection mold | |
CN216885013U (zh) | 行位机构和注塑模具 | |
CN214773725U (zh) | 一种注塑模具行位机构及注塑模具 | |
KR20040050833A (ko) | 연료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의 성형방법 및 성형금형 | |
CN212400223U (zh) | 侧抽芯机构及注塑模具 | |
CN112277265B (zh) | 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 | |
CN214821054U (zh) | 嵌入式玻纤拉挤模具 | |
CN216139331U (zh) | 一种防碰伤模具 | |
CN208906585U (zh) | 一种塑胶模具的斜顶顶出结构 | |
CN217073177U (zh) | 一种生产汽车零件的注塑模具 | |
CN216139351U (zh) | 用于汽车连接器模具的产品顶出装置 | |
CN220661559U (zh) | 一种传感器模内二次注塑插针结构 | |
CN217047292U (zh) | 模具 | |
CN220163104U (zh) | 具有深腔的塑胶件的成型结构 | |
CN222645256U (zh)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拉模机构及注塑模具 | |
CN213797861U (zh) | 一种注塑产品的双角度倒扣抽芯结构 | |
CN216068449U (zh) | 模具 | |
CN110202740B (zh) | 医用钉仓成型模组及加工模具 | |
CN213291152U (zh) | 一种凸模组件及注塑模具 | |
CN212045818U (zh) | 一种汽车换挡手柄球壳体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214447879U (zh) | 中心管模具 | |
CN210590375U (zh) | 一种行位上斜顶扣位的模具结构 | |
CN219664907U (zh) | 一种模具的定位结构 | |
CN220614811U (zh) | 行位机构及塑胶模具 | |
CN217395563U (zh) | 一种防止钢片损伤的限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