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4942U - 除湿机组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44942U CN216844942U CN202123177481.8U CN202123177481U CN216844942U CN 216844942 U CN216844942 U CN 216844942U CN 202123177481 U CN202123177481 U CN 202123177481U CN 216844942 U CN216844942 U CN 2168449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 indoor heat
- air inlet
- in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湿机组,包括: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再热冷凝器和第一风机,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对应进风口并排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室内换热器设于其中一个进风通道内,再热冷凝器设于另一个进风通道内;室外机,其内设有室外换热器和第二风机;压缩机,设于壳体内或室外机内,压缩机与室内换热器、再热冷凝器以及室外换热器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风量调节阀,设于再热冷凝器所在的进风通道内;控制器,与风量调节阀电性连接;其中,室内换热器被配置为至少具有制冷工况。上述的除湿机组能够以线性调节的方式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补偿,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除湿机组的工作原理为:室内空气在室内风机的驱动下,首先经过蒸发器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此时空气中的水分被析出,降低了空气的绝对含湿量,除湿后的空气经过再热冷凝器进行加热补偿后由室内风机送入室内,从而达到调温除湿的效果,其中,再热冷凝器利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作为热源弥补空气因除湿而损失的热量。
市面上现存有一些除湿机组,其室内的再热冷凝器与室外的冷凝器在冷媒系统中为并联的关系,通过设置电磁阀使得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要么供给室内的再热冷凝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补偿,要么供给室外的冷凝器,即通过开关调节的方式选择性地利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从而会产生以下的问题:无法按照实际需求调节对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的利用率,当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供给室内的再热冷凝器时,再热冷凝器很容易对除湿后的空气过度补偿,导致除湿后的空气过热,以致于室内的空气温度高于设定值,此时需要通过调节电磁阀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供给室外的冷凝器,使得除湿后的空气失去加热补偿,但是除湿机组运行一段时间后室内的空气温度将低于设定值,此时又需要通过调节电磁阀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供给室内的再热冷凝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补偿,如此循环,无法保证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组,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组,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再热冷凝器和第一风机,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进风口并排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其中一个进风通道内,所述再热冷凝器设置于另一个进风通道内;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内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和第二风机;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室外机内,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再热冷凝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风量调节阀,所述风量调节阀设置于所述再热冷凝器所在的进风通道内;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量调节阀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被配置为至少具有制冷工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室内换热器处于制冷工况时,室内空气在所述第一风机的驱动下于所述进风口处通过两个进风通道进入所述壳体内,进入所述室内换热器所在的进风通道的空气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时能够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被析出,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同时,进入所述再热冷凝器所在的进风通道的空气流经所述再热冷凝器时能够得到加热,随后,通过两个进风通道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于所述壳体内混合后在所述第一风机的驱动下由所述出风口送入室内,其中,通过在所述再热冷凝器所在的进风通道内设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风量调节阀,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流经所述再热冷凝器的风量,即能够以线性调节的方式利用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对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补偿,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换热器还具有制热工况,所述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再热冷凝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循环回路上对应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均设置有膨胀阀,每个所述膨胀阀均并联有一单向阀,以使所述室内换热器能够在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能够检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检测装置为温湿度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风机为调速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换热器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剂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换热器处于制热工况时制冷剂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室内机100、壳体110、进风口111、出风口112、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第一风机140、风量调节阀150、控制器160、检测装置170、过滤器180、室外机200、室外换热器210、第二风机220、压缩机300、四通换向阀400、膨胀阀500、单向阀600、压力传感器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第一、第二等词,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组,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压缩机300、风量调节阀150和控制器160。
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以及设置于壳体110内的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和第一风机140,壳体110上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壳体110内对应进风口111并排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室内换热器120设置于其中一个进风通道内,再热冷凝器130设置于另一个进风通道内,室外机200内设置有室外换热器210和第二风机220,压缩机300设置于壳体110内或室外机200内,压缩机300与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以及室外换热器210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风量调节阀150设置于再热冷凝器130所在的进风通道内,控制器160与风量调节阀150电性连接,控制器160还与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第一风机140、室外换热器210、第二风机220以及压缩机300电性连接,其中,室内换热器120被配置为至少具有制冷工况。
室内换热器120处于制冷工况时,室内空气在第一风机140的驱动下于进风口111处通过两个进风通道进入壳体110内,进入室内换热器120所在的进风通道的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120时能够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被析出,具体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于室内换热器120的表面并汇流至接水盘排出机组,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同时,进入再热冷凝器130所在的进风通道的空气流经再热冷凝器130时能够得到加热,随后,通过两个进风通道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于壳体110内混合后在第一风机140的驱动下由出风口112送入室内,其中,通过在再热冷凝器130所在的进风通道内设置与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风量调节阀150,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流经再热冷凝器130的风量,即能够以线性调节的方式利用压缩机300排出的高温气体所提供的热量对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补偿,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精度。
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20还具有制热工况,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四通换向阀400,四通换向阀400分别与压缩机300、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以及室外换热器210相连,循环回路上对应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外换热器210均设置有膨胀阀500,每个膨胀阀500均并联有一单向阀600,以使室内换热器120能够在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设置有四通换向阀400的循环回路的具体管路结构为本领域内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具体的,当四通换向阀400断电时,压缩机300排出的高温气体依次流经再热冷凝器130、室外换热器210和室内换热器120后回流至压缩机300内,此时室内换热器120处于制冷工况(室内换热器120作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210作为冷凝器),可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当四通换向阀400通电时,压缩机300排出的高温气体依次流经再热冷凝器130、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外换热器210后回流至压缩机300内,此时室内换热器120处于制热工况(室内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210作为蒸发器),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
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1处设置有与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检测装置170,检测装置170能够检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器160能够将检测装置170检测到的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根据检测装置170检测到的数据智能切换室内换热器120的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170为温湿度传感器,其体积小,便于集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也可以为相互独立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在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压力传感器700,第二风机220为调速风机,具体的,第二风机220为轴流风机,当室内换热器120处于制冷工况时,压力传感器700能够检测循环回路的冷凝压力并反馈给控制器160,控制器160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700的检测结果自动调节第二风机220的转速,从而维持循环回路的稳定性,当室内换热器120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器160将第二风机220的转速调至最大,从而防止室外换热器210结霜。
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1处设置有过滤器180,能够过滤由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以及“一些示例”等参考术语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100),所述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10)内的室内换热器(120)、再热冷凝器(130)和第一风机(140),所述壳体(110)上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所述壳体(110)内对应所述进风口(111)并排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进风通道,所述室内换热器(120)设置于其中一个进风通道内,所述再热冷凝器(130)设置于另一个进风通道内;
室外机(200),所述室外机(200)内设置有室外换热器(210)和第二风机(220);
压缩机(300),所述压缩机(300)设置于所述壳体(110)内或所述室外机(200)内,所述压缩机(30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20)、所述再热冷凝器(130)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210)通过管路构成循环回路;
风量调节阀(150),所述风量调节阀(150)设置于所述再热冷凝器(130)所在的进风通道内;
控制器(160),所述控制器(160)与所述风量调节阀(150)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120)被配置为至少具有制冷工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120)还具有制热工况,所述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四通换向阀(400),所述四通换向阀(400)分别与所述压缩机(300)、所述室内换热器(120)、所述再热冷凝器(130)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210)相连,所述循环回路上对应所述室内换热器(120)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10)均设置有膨胀阀(500),每个所述膨胀阀(500)均并联有一单向阀(600),以使所述室内换热器(120)能够在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之间进行切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1)处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检测装置(170),所述检测装置(170)能够检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70)为温湿度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回路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160)电性连接的压力传感器(700),所述第二风机(220)为调速风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1)处设置有过滤器(1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77481.8U CN216844942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除湿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77481.8U CN216844942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除湿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44942U true CN216844942U (zh) | 2022-06-28 |
Family
ID=8210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77481.8U Active CN216844942U (zh) | 2021-12-15 | 2021-12-15 | 除湿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44942U (zh) |
-
2021
- 2021-12-15 CN CN202123177481.8U patent/CN2168449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062276A (en) | Humidity control for variable speed air conditioner | |
US7975495B2 (en) | Control scheme for coordinating variable capacity components of a refrigerant system | |
US7062930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hot gas re-heat for humidity control | |
CN109196287B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KR101702884B1 (ko) | 히트 펌프형 냉난방 시스템 | |
EP3318808A1 (en) | Multi-split typ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controlling bot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KR101409855B1 (ko) | 히트 펌프식 열풍 건조기 | |
US20050115254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hot gas reheat for humidity control | |
JP272395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6545977B (zh) | 分流式风冷型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2213470A (zh) | 一种辐射及新风混合空调系统 | |
CN104990146A (zh) | 恒温恒湿空调机 | |
CN110953755B (zh) | 可调温除湿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H09329371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216844942U (zh) | 除湿机组 | |
JPH0712382A (ja) | 換気用熱交換装置 | |
CN211119681U (zh) | 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595841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939998A (zh) | 空调系统、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
CN107023961B (zh) |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6839347B (zh) |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US20220107109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11261005U (zh) | 一种单冷热源新风调湿机组 | |
CN217559951U (zh) | 空调机组 | |
CN107084484B (zh) |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