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734187U -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34187U
CN216734187U CN202122578793.3U CN202122578793U CN216734187U CN 216734187 U CN216734187 U CN 216734187U CN 202122578793 U CN202122578793 U CN 202122578793U CN 216734187 U CN216734187 U CN 216734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hamber
air
air curtain
su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787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孔福
刘宗华
张爱民
张涛
谢文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787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34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34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34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包括气帘前段和气帘后段;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分别设于气帘前段和气帘后段内且相互连通的气室前段和气室后段;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前段连通管,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后段连通管,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前段连通管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前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另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后段连通管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后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使得侧气帘结构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对前排乘员、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进行均衡、可靠的保护。

Description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的侧气帘结构大多配置单发生器,对于具有三排座椅的车型(如MPV),车身较长,若采用单气体发生器设计,则侧气帘结构展开速度慢,前后充气不均衡,难以满足侧气帘结构充满和前后均衡到位的时间要求,对乘员头部保护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保护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包括用于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帘前段,以及用于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的气帘后段;
所述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设于所述气帘前段内的气室前段,以及设于所述气帘后段内的气室后段;所述气室前段与所述气室后段连通;
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前段连通管,所述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前段充气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后端出气;
所述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另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后段连通管,所述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后段充气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后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后端出气。
可选地,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位于所述前段前出气口前方的第一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自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缝合部的背离所述前段前出气口的一侧到汽车顶棚与A柱分缝处的距离≥30mm;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在小重叠刚性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的SORB碰撞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50mm。
可选地,所述气室前段包括前段前腔室和前段后腔室,所述前段前腔室和所述前段后腔室均上下连通;
所述前段前腔室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下端连通所述前段前腔室的下端。
可选地,所述气室后段包括后段前腔室、后段中腔室和后段后腔室,所述后段前腔室和所述后段前腔室均上下连通,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和下端隔断;
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后出气口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上端,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下端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下端。
可选地,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二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的下侧,第二缝合部的中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向下延伸;
第二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二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35mm。
可选地,所述侧气帘结构上设有第三缝合部,所述第三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和所述后段连通管之间,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所述第三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方,且厚度≥165mm。
可选地,所述第三缝合部包括第一缝合框、第一前线型缝合部和第一后线型缝合部;
所述第一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
可选地,所述气帘后段上设有第四缝合部,所述第四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中段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所述第四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所述气室后段对应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且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与第四缝合部之间,且厚度≥135mm。
可选地,所述第四缝合部包括第二缝合框、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第二后线型缝合部和第三后线型缝合部;
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缝合框和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
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和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
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一个气室、前段连通管和后段连通管,使得侧气帘结构可连接两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由两个外界气体发生器同时为一个气室充气,具体地,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前段连通管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前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另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后段连通管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后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提高气室充气速度,使得碰撞事故中侧气帘结构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保证侧气帘结构具有足够的内压,对前排乘员、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进行均衡、可靠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的乘员保护范围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气帘前段;11、气室前段;111、前段前腔室;112、前段后腔室;
12、前段连通管;121、前段前出气口;122、前段后出气口;
13、第一缝合部;14、第二缝合部;
2、气帘后段;21、气室后段;211、后段前腔室;212、后段中腔室;213、后段后腔室;
22、后段连通管;221、后段前出气口;222、后段后出气口;
23、第四缝合部;231、第二缝合框;232、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3、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4、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5、第三后线型缝合部;
24、第五缝合部;
3、第三缝合部;31、第一缝合框;32、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3、第一后线型缝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包括用于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帘前段1,以及用于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的气帘后段2;其中,前排乘员指就座于汽车第一排座椅上的乘员,中排乘员指就座于汽车第二排座椅上的乘员,后排乘员指就座于汽车第三排座椅上的乘员;
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设于气帘前段1内的气室前段11,以及设于气帘后段2内的气室后段21;气室前段11与气室后段21连通,即气室前段11与气室后段21是气室的不同充气区域,并不是两个独立封闭空腔;
气帘前段1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前段连通管12,前段连通管12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气室前段11充气的前段前出气口121和前段后出气口122,前段前出气口121朝向气室前段11的前端出气,前段后出气口122朝向气室前段11的后端出气;
气帘后段2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另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后段连通管22,后段连通管22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气室后段21充气的后段前出气口221和后段后出气口222,后段前出气口221朝向气室后段21的前端出气,后段后出气口222朝向气室后段21的后端出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一个气室、前段连通管12和后段连通管22,使得侧气帘结构可连接两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由两个外界气体发生器同时为一个气室充气,具体地,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前段连通管12的前段前出气口121和前段后出气口122同时向气室前段11的前端和后端充气,另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后段连通管22的后段前出气口221和后段后出气口222同时向气室后段21的前端和后端充气,提高气室充气速度,使得碰撞事故中侧气帘结构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保证侧气帘结构具有足够的内压,对前排乘员、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进行均衡、可靠的保护。
优选地,气室前段11和气室后段21的体积相同或相近,以保证气帘前段1和气帘后段2的充满时间基本相同。如气室前段11的体积为34.3L,气室后段21的体积为35.5L。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帘前段1上设有位于前段前出气口121前方的第一缝合部13,第一缝合部13自气帘前段1的顶部向下延伸,第一缝合部13的背离前段前出气口121的一侧到汽车顶棚与A柱分缝处的距离≥30mm。
充气时,从前段前出气口121导出的气流向下流动至第一缝合部13的下端,再绕过第一缝合部13向上充至第一缝合部13的背向前段前出气口121的一侧,避免气帘前段1的前侧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冲向A柱内饰,有效降低侧气帘结构冲碎A柱内饰的风险。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气室前段11的用于在小重叠刚性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的SORB碰撞区域B1位于第一缝合部13下方,且厚度≥150mm。第一缝合部13避开SORB碰撞区域B1设置,保证SORB碰撞区域B1满足CIASI(即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SOB保护范围和气帘厚度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室前段11包括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均上下连通,即前段前腔室111的内部空间上下连通,前段后腔室112的内部空间上下连通;
前段前腔室111上端连通前段前出气口121,前段后腔室112的上端连通前段后出气口122,前段后腔室112的下端连通前段前腔室111的下端。
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是气室前段11的不同充气区域,并不是两个独立封闭空腔;前段前腔室111由气体发生器经前段前出气口121充气,前段后腔室112由气体发生器经前段后出气口122充气,保证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前段后腔室112的下端连通前段前腔室111的下端,使得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保持相通,乘员碰撞气帘前段1时,气流能够在气室前段11的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之间流动,在气室前段11与气室后段21之间流动,从而更好地保护前排乘员。
优选地,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的体积相同或相近,以保证前段前腔室111和前段后腔室112的充满时间基本相同。如前段前腔室111的体积为17.7L,前段后腔室112的体积为16.6L。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室后段21包括后段前腔室211、后段中腔室212和后段后腔室213,后段前腔室211和后段后腔室213均上下连通,即后段前腔室211的内部空间上下连通,后段后腔室213的内部空间上下连通,后段中腔室212的上端和下端隔断;
后段前腔室211的上端连通后段前出气口221,后段中腔室212的上端连通后段后出气口222和后段后腔室213的上端,后段中腔室212的下端分别连通后段前腔室211的下端和后段后腔室213的下端。
后段前腔室211、后段中腔室212和后段后腔室213是气室后段21的不同充气区域,并不是三个独立封闭空腔;后段前腔室211由气体发生器经后段前出气口221充气,后段中腔室212的上端由气体发生器经后段后出气口222充气,后段后腔室213再由后段中腔室212的上端的气流流入而实现充气,后段中腔室212的下端由后段前腔室211和后段后腔室213的气流流入而实现充气,保证后段前腔室211、后段中腔室212和后段后腔室213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后段中腔室212的下端连通后段前腔室211的下端和后段后腔室213的下端,使得后段前腔室211、后段中腔室212和后段后腔室213保持相通,乘员碰撞气帘后段2时,气流能够在后段前腔室211、后段中腔室212和后段后腔室213之间流动,在气室后段21与气室前段11之间流动,从而更好地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
优选地,后段前腔室211的体积、后段后腔室213和后段中腔室212的体积依次减小,便于外界气体发生器就近充气。如后段前腔室211的体积为15.5L,后段后腔室213的体积为10.5L,后段中腔室212的体积为9.5L;其中,后段中腔室212的体积中的4.6L由后段前出气口221充气,4.9L由后段后出气口222充气。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帘前段1上设有第二缝合部14;第二缝合部14位于前段连通管12的下侧,第二缝合部14的中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向下延伸;
第二缝合部14的前端位于前段前腔室111,后端位于前段后腔室112。
第二缝合部14能够保护前段连通管12,防止充气时前段连通管12撕裂,两端还能在充气时对气流进行导向,引导气流向下流动。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气室前段11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即SID II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A1位于第二缝合部14下方,且厚度≥135mm。第二缝合部14避开侧碰区域设置,保证气室前段11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A1满足CIASI 50MDB气帘厚度要求。
同时设有第一缝合部13和第二缝合部14时,从前段前出气口121流出的气流在第一缝合部13和第二缝合部14之间向下流动后,再分流,一部分向前下方流动,一部分绕过第一缝合部13向上流动,一部分绕过第二缝合部14向后方流动。
具体地,图1中,第二缝合部14的前端朝向前下方斜向延伸,后端朝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气帘结构上设有第三缝合部3,第三缝合部3位于前段连通管12和后段连通管22之间,第三缝合部3的前端位于前段后腔室112,后端位于后段前腔室211;第三缝合部3的顶部与侧气帘结构的内顶部之间,以及第三缝合部3的底部与侧气帘结构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第三缝合部3起到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
第三缝合部3包括第一缝合框31、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2和第一后线型缝合部33;
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第一后线型缝合部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第一缝合框31的前端位于前段后腔室112,后端位于后段前腔室211。第一缝合框31为碰撞事故时乘员不会接触的区域,在此设置第一缝合框31,既具有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又能保证气帘用于保护乘员的区域能够快速充气;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2和第一后线型缝合部33具有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第三缝合部3还能在充气时对气流进行引导,从前段后出气口122流出的气流的一部分向后流向第三缝合部3的顶部与侧气帘结构的内顶部之间,另一部分向下流动。
同时设有第二缝合部14和第三缝合部3时,从前段后出气口122流出的气流的一部分沿第二缝合部14和第三缝合部3之间向下流动,再分流,一部分向前方流动,另一部分向后方流动。
气室前段11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A2位于第三缝合部3的前方,且厚度≥165mm。第三缝合部3避开WS假人头部质心碰撞部位设置,保证气室前段11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满足CNCAP(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50AEMDB气帘厚度要求。
同时设有第二缝合部14和第三缝合部3时,气室前段11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A2位于第三缝合部3与第二缝合部14之间。
具体地,图1中,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前侧的顶部并向前延伸,另一端朝向前下方斜向延伸;
第一后线型缝合部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后侧的顶部并向后延伸,另一端朝向后下方斜向延伸,以使侧气帘结构在第一缝合框31与第一前线型缝合部32之间以及第一缝合框31与第一后线型缝合部33之间形成梨形腔室,用于乘员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帘后段2上设有第四缝合部23,第四缝合部23位于后段连通管22的下侧;第四缝合部23的前端位于后段前腔室211,中段位于后段中腔室212,后端位于后段后腔室213;第四缝合部23的顶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顶部之间,以及第四缝合部23的底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第四缝合部23起到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同时引导气流,使后段前腔室211的下端和后段后腔室213的下端优先充气,有利于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保护。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气室后段21对应于后段前腔室211且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A3,位于第三缝合部3与第四缝合部23之间,且厚度≥135mm。第三缝合部3和第四缝合部23避开模拟中排乘员的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碰撞部位设置,保证气室后段21对应于中排乘员保护区域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满足CNCAP 50AEMDB气帘厚度要求和CIASI 50MDB气帘厚度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四缝合部23包括第二缝合框231、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和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
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缝合框231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第二缝合框231和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位于后段中腔室212;
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的前端位于后段前腔室211,后端位于后段中腔室212;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和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位于后段连通管22的下侧;
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的前端位于后段中腔室212,后端位于后段后腔室213;
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位于后段后腔室213。
第二缝合框231为碰撞事故时乘员不会接触的区域,在此设置第二缝合框231,既具有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又能保证侧气帘结构用于保护乘员的区域能够快速充气;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具有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和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能够保护后段连通管22,防止充气时后段连通管22撕裂;
第四缝合部23还能在充气时对气流进行引导,从后段前出气口221流出的气流的一部分向前流向第三缝合部3的顶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顶部之间,另一部分先沿第三缝合部3和第四缝合部23之间向下流动,再分流,一部分向第三缝合部3的底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底部之间流动,另一部分向第四缝合部23的底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底部之间流动;从后段后出气口222流出的气流沿第四缝合部23的顶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顶部之间向后流动,再沿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与气帘后段2的后侧之间向下流动,再沿第四缝合部23的底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底部之间向前流动;从而使得碰撞事故中气帘后段2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对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具有均衡的保护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前排乘员保护区域B2位于第一缝合框31之前,中排乘员保护区域B3位于第一缝合框31和第二缝合框231之间,后排成员保护区域B4位于第二缝合框231之后,符合CNCAP对成员保护范围要求。
具体地,图1中,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缝合框231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的顶部并向前延伸,另一端朝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缝合框31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朝向后下方斜向延伸;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的顶部并向后延伸,另一端朝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从而使得侧气帘结构在第二缝合框231与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之间,第二前线型缝合部232与第三前线型缝合部233之间,第二缝合框231与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第二后线型缝合部234与第三后线型缝合部235之间形成充气腔室,用于乘员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帘后段2上设有第五缝合部24,第五缝合部24自气帘后段2的后侧斜向上延伸。第五缝合部24具有维持气帘扁平形状的作用,同时还能引导气流,从后段后出气口222流出的气流,向后流动时,一部分进入第五缝合部24与气帘后段2的后侧之间,一部分沿第五缝合部24的前侧向下流动,减少充气气流对气帘后段2后侧的冲击。
同时设有第四缝合部23和第五缝合部24时,部分充气气流沿第四缝合部23的后侧与第五缝合部24的前侧之间向下流动,再沿第四缝合部23的底部与气帘后段2的内底部之间向前流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帘前段,以及用于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的气帘后段;
所述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设于所述气帘前段内的气室前段,以及设于所述气帘后段内的气室后段;所述气室前段与所述气室后段连通;
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前段连通管,所述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前段充气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后端出气;
所述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另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后段连通管,所述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后段充气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后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后端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位于所述前段前出气口前方的第一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自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缝合部的背离所述前段前出气口的一侧到汽车顶棚与A柱分缝处的距离≥30mm;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在小重叠刚性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的SORB碰撞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前段包括前段前腔室和前段后腔室,所述前段前腔室和所述前段后腔室均上下连通;
所述前段前腔室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下端连通所述前段前腔室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后段包括后段前腔室、后段中腔室和后段后腔室,所述后段前腔室和所述后段前腔室均上下连通,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和下端隔断;
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后出气口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上端,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下端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二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的下侧,第二缝合部的中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向下延伸;
第二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二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3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帘结构上设有第三缝合部,所述第三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和所述后段连通管之间,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所述第三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方,且厚度≥16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缝合部包括第一缝合框、第一前线型缝合部和第一后线型缝合部;
所述第一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后段上设有第四缝合部,所述第四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中段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所述第四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所述气室后段对应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且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与第四缝合部之间,且厚度≥13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缝合部包括第二缝合框、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第二后线型缝合部和第三后线型缝合部;
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缝合框和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
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和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
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
CN202122578793.3U 2021-10-25 2021-10-25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6734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8793.3U CN216734187U (zh) 2021-10-25 2021-10-25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8793.3U CN216734187U (zh) 2021-10-25 2021-10-25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34187U true CN216734187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2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78793.3U Active CN216734187U (zh) 2021-10-25 2021-10-25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34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8660B (zh) 一种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US5570900A (en) Side impact head air bag
US8226114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CN104093606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2414054B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512043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891704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4285167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119270A1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nd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8523222B2 (en)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1216218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5611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511734A (ja) エアバッグ
CN105946778B (zh) 安全气囊
JP579990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3543883U (zh) 一种改进的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US7243943B2 (en) Air-bag arrangement
JP2011126413A (ja) シート付け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32927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6734187U (zh)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CN220842460U (zh) 侧气囊和座椅
JP200324625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222522619U (zh) 侧面气帘
CN116118662B (zh) 具有框式充气区域的侧面气帘
CN211139244U (zh) 双层结构中央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