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721185U -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1185U
CN216721185U CN202123155468.2U CN202123155468U CN216721185U CN 216721185 U CN216721185 U CN 216721185U CN 202123155468 U CN202123155468 U CN 202123155468U CN 216721185 U CN216721185 U CN 216721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ush
plate
pull
move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54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连望
范建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t Power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vt Power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t Power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vt Power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54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1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1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1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变频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机芯结构及变频器,机芯结构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设有基板;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上,且设置为L形;整流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逆变模块的L形开口处。变频器包括机芯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逆变模块呈L形布局在基板上,且将整流模块布局在逆变模块的L形开口处,使得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更加合理地布局在基板上,解决了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因尺寸相差较大导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保证基板的空间利用率,如此,有助于减小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的布局成本。

Description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变频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背景技术
变频器的布局设计中,通常需要将功率组件的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设置在散热器上,实现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以保证功率组件的使用寿命。
常规方案中,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在散热器上的布局方式为将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呈线性间隔排布在同一个散热器上,由于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的尺寸相差较大,导致散热器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从而致使该布局成本较高。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目前还通常将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分别布局在两个尺寸不同的散热器上,这样,增多了散热器的数量,不利于散热器、整流模块以及逆变模块整体在变频器上的安装,并且该布局同样会导致成本的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机芯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基板的空间利用率低导致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机芯结构,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设有基板;
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上,且设置为L形;
整流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逆变模块的L形开口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机箱,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均收容于所述机箱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箱包括:
框架,设于所述基板上,且框在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的外周;
两个侧板,分设于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
推拉板,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侧板推拉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推拉板在所述第一状态将所述机箱分成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均位于所述第一层空间内,且所述推拉板在所述第二状态打开所述第一层空间;
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推拉板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拉板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推拉板沿其推拉方向依次分布,且能够相向或背向推拉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板的相对侧均安装有转接架,所述推拉板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转接架,并能够在所述转接架上推拉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箱还包括转动板,所述基板、所述推拉板以及所述转动板依次间隔分布;所述转动板的一侧铰接于两个所述侧板,所述转动板的另一侧可拆卸地锁合于所述侧板或所述框架,所述转动板能够在相对所述侧板转动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层空间;
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二电路板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和/或所述框架设有扎线件,所述扎线件位于所述转动板与所述侧板铰接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转动板、所述推拉板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扎线件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电容模块,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整流模块电性连接,并位于所述机箱外。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频器,包括所述机芯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芯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通过将逆变模块呈L形布局在基板上,且将整流模块布局在逆变模块的L形开口处,使得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更加合理地布局在基板上,解决了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因尺寸相差较大导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保证基板的空间利用率,如此,有助于减小逆变模块和整流模块的布局成本。相应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通过采用上述布局合理的机芯结构,有助于保证变频器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变频器的部件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芯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机芯结构的功率组件配合基板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提供的机芯结构配合推拉板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提供的机芯结构配合第一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提供的机芯结构配合转动板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提供的机芯结构配合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提供的机芯结构在转动板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提供的机芯结构配合电容模块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散热器;101-隔爆区域;11-散热器主体;12-基板;2-功率组件;21-逆变模块;211-第一模块;212-第二模块;22-整流模块;3-机箱;31-框架;32-侧板;33-推拉板;34-转接架;341-安装部;342-转接部;35-转动板;3501-过线孔;36-扎线件;4-第一电路板组件;5-第二电路板组件;6-电容模块;7-枢转轴;8-固定件;y1-第一方向;x1-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2-第四方向;x2-第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芯结构包括散热器1和功率组件2。其中,散热器1的一侧设有基板12;可以理解的,散热器1包括散热器主体11和基板12,基板12设于散热器主体11的一侧。功率组件2包括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逆变模块21设于基板12的一侧,且设置为L形。整流模块22与逆变模块21设于基板12的同一侧,且位于逆变模块21的L形开口处。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逆变模块21包括第一模块211和第二模块212,第一模块211沿第一方向y1延伸设置,第二模块212设置在第一模块211于第二方向x1上的一侧,使得第一模块211和第二模块212大致围合形成L形;逆变模块21和第二模块212设置在第一模块211于第二方向x1上的相同侧,逆变模块21和第一模块211沿第二方向x1相邻设置,且逆变模块21与第二模块212沿第一方向y1相邻设置,如此,使得逆变模块21位于第一模块211和第二模块212围合形成的L形开口处。其中,第一方向y1为第一模块211的大致延伸方向,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均设置在基板12于第三方向z上的其中一侧,第一方向y1、第二方向x1以及第三方向z均设置为两两大致垂直。
可选地,当该机芯结构应用于防爆变频器中时,基板12划分出一个隔爆区域101,且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均位于该隔爆区域101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逆变模块21呈L形布局在基板12上,且将整流模块22布局在逆变模块21的L形开口处,使得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更加合理地布局在基板12上,解决了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因尺寸相差较大导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保证基板12的空间利用率,如此,有助于减小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的布局成本。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机芯结构使得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的布局更加合理,使得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能够合理地分布于同一个散热器1的基板12上,如此减少了散热器1的数量,利于机芯结构的组装和布局操作,有助于进一步保证机芯结构的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机芯结构还包括机箱3,机箱3设于基板12上,且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均收容于机箱3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对功率组件2的防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以及图4,机箱3包括框架31、两个侧板32以及推拉板33。框架31设于基板12上,且框在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的外周。两个侧板32分设于框架31的相对两侧,使得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均位于两个侧板32之间。推拉板33设于两个侧板32之间,并能够相对侧板32推拉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推拉板33在第一状态下将机箱3分成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均位于第一层空间内,且推拉板33在第二状态打开第一层空间。
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推拉板33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4。如图4所示,当推拉板33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电路板组件4位于第二层空间内;当然,根据实际需求,第一电路板组件4此时也可以位于第一层空间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侧板32分设在框架31于第四方向y2上的相对两侧,且推拉板33能够沿第五方向x2相对两个侧板32推拉活动。第三方向z、第四方向y2以及第五方向x2设置为两两大致垂直;其中,本实施例中,第四方向y2平行于第一方向y1,相应的,第五方向x2平行于第二方向x1;当然,根据实际的设置需求,第四方向y2也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y1,相应的,第五方向x2垂直于第二方向x1。
如图3和图4所示,推拉板33位于第一状态下,此时推拉板33盖设于功率组件2沿第三方向z上的一侧,从而将机箱3的内部空间分成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沿第三方向z分布;可以理解的,推拉板33在第一状态下关闭第一层空间。其中,推拉板33将机箱3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推拉板33在第一状态下关闭第一层空间,并不认为推拉板33实现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的密封,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大致由推拉板33划分开,此时的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可相通设置,利于第一电路板组件4和功率组件2之间的接线。当推拉板33位于第二状态下(图中未示出),此时推拉板33已沿第五方向x2相对侧板32活动,并活动至第一层空间外,以打开第一层空间,从而露出第一层空间内的功率组件2。可以理解的,推拉板33在第五方向x2上的推拉活动,使得推拉板33的设计类似于抽屉,使得推拉板33能够拉出第一层空间外以打开第一层空间,或者被推动至关闭第一层空间。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推拉板33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4和功率组件2之间连接有线缆时,可将线缆设置为预定长度,使得第一电路板组件4在推拉板33的推拉活动下与推拉板33同时移动时能够保证线缆的接线结果。
一般的,在常规的方案中,功率组件2和电路板组件通常层叠放置在基板12上,在需求维修功率组件2或者电路板组件时,需要将电路板组件一层一层地拆开,且功率组件2和电路板组件的结构均较为复杂,这样,使得功率组件2和电路板组件的维修工作量非常大。而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板33能够相对侧板32推拉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这样,可将推拉板33拉出第一层空间外,以打开第一层空间,从而露出功率组件2,利于功率组件2的维修工作,无需将电路板组件和功率组件2一层一层地拆开,简化了机芯结构的维修工作,节省了维修时间,保证了机芯结构的维修效率,且简化了机芯结构的安装操作,节省了成本;同时,基于第一电路板组件4设于推拉板33上,将推拉板33拉出第一层空间外后,也利于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维修工作,也能够实现第一电路板组件4和功率组件2的同时维修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推拉板33设置为两个,两个推拉板33沿其推拉方向依次分布,且能够相向或背向推拉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两个推拉板33能够相向推拉活动,以共同关闭第一层空间,且两个推拉板33能够背向推拉活动,以共同打开第一层空间;这样,可根据实际需求将一个或两个推拉板33进行推拉活动,使得功率组件2、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维修工作更加灵活;并且,两个推拉板33的设置,减小了每个推拉板33沿其推拉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能够防止推拉板33被拉出第一层空间外时无法得到支撑的现象,保证了推拉板33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3以及图4,两个侧板32的相对侧均安装有转接架34,推拉板3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转接架34,并能够在转接架34上推拉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侧板32通过转接架34实现对推拉板33的支撑作用,则推拉板33能够在转接架34上实现推拉活动,保证推拉板33的推拉活动效果。
可选地,推拉板33和转接架34之间可通过螺丝或卡扣等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拆开推拉板33和转接架34时,可实现推拉板33被拉动至第一层空间外;当将推拉板33推动至盖住第一层空间时,可通过螺丝或卡扣等结构实现推拉板33和转接架34的连接。
如图5所示,转接架34包括安装于侧板32的安装部341和设于安装部341的转接部342,推拉板33承托于转接部34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机箱3还包括转动板35,基板12、推拉板33以及转动板35依次间隔分布。转动板35的一侧铰接于两个侧板32,转动板35的另一侧可拆卸地锁合于侧板32或框架31,转动板35能够在相对侧板32转动时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层空间。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此时转动板35关闭第二层空间,如图8所示,此时转动板35打开第二层空间。
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转动板35上的第二电路板组件5。第二电路板组件5设置在转动板35背向第二层空间的一侧上,也即是,如图7所示,当转动板35处于关闭第二层空间的状态下,第二电路板组件5设于第二层空间外;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当转动板35处于关闭第二层空间的状态下,第二电路板组件5此时也可以位于第二层空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35可相对侧板32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层空间;这样,当需要维修第一电路板组件4时,可转动转动板35,使得转动板35打开第二层空间,此时第二层空间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4露出,利于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维修工作;当然,此时也可以直接将推拉板33拉出第一层空间外,实现对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维修工作。当需要维修功率组件2时,可转动转动板35,使得转动板35打开第二层空间,且将推拉板33拉出第一层空间外,如此使得功率组件2露出外部,便于功率组件2的维修工作,无需将第一电路板组件4、第二电路板组件5甚至功率组件2一层一层地拆开,简化了机芯结构的维修工作,节省了维修时间,保证了机芯结构的维修效率,且简化了机芯结构的安装操作,节省了成本;同时,当转动板35打开第二层空间,且推拉板33拉出第一层空间外时,可同时对第一电路板组件4、第二电路板组件5以及功率组件2进行维修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转动板35的一侧通过枢转轴7铰接于侧板32上,实现转动板35在侧板32上的转动;并且,转动板35的另一侧通过螺丝、卡扣等固定件8可拆卸地固定于侧板32或者框架31上,如此能够保证转动板35对第二层空间的关闭,实现对机箱3内部的第一电路板组件4、功率组件2的防护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转动板35上开设有过线孔3501,使得第二电路板组件5的线缆能够穿过过线孔3501,以与功率组件2和/或第一电路板组件4形成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6至图8,侧板32和/或框架31设有扎线件36,扎线件36位于转动板35与侧板32铰接的一侧,并分别与转动板35、推拉板33间隔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扎线件36位于转动板35与侧板32铰接的一侧,且与转动板35间隔分布,则从第二电路板组件5上延伸出的线缆能够捆扎在扎线件36上,这样,当转动板35相对侧板32转动时,线缆不会被转动板35拉扯,如此能够在无需拆除线缆的情况下实现转动板35的转动操作,进一步便于机芯结构的维护工作。
扎线件36与推拉板33间隔分布,在实际的操作中,操作人员可将扎线件36和推拉板33之间设置预设间距,使得推拉板33和扎线件36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高度,这样,使得扎线件36不会干涉推拉板33的推拉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图6至图8,扎线件36连接于两个侧板32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扎线件36连接于两个侧板32之间,则扎线件36的延伸方向与转动板35的延伸方向相同,则扎线件36能够更好地捆扎从转动板35上的第二电路板组件5的各个位置延伸出来的线缆,利于线缆的合理化布局和捆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转动板35设置为两个,两个转动板35均能够相对于侧板32转动,以打开第二层空间或者共同关闭第二层空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根据实际需求转动一个或两个转动板35,以打开第二层空间,使得功率组件2、第一电路板组件4的维修工作更加灵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机芯结构还包括电容模块6,电容模块6与整流模块22电性连接,并位于机箱3外。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电容模块6外挂在机箱3上,并位于机箱3的外部;当然,根据实际需求,电容模块6也可设置为与机箱3间隔分布。
其中,电容模块6可直接通过导线与整流模块22实现电性连接,也可通过第一电路板组件4或第二电路板组件5实现与整流模块22的电性连接。
常规方案中,电容模块6安装于机箱3内,使得电容模块6、功率组件2、第一电路板组件4、第二电路板组件5的布局难以最合理化,从而致使整个机芯结构的体积非常大,且使得机芯结构的维护工作十分繁琐费时;而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容模块6设置在机箱3外,可有效地减小了机芯结构整体的体积,且利于机芯结构的安装、维护工作,降低了机芯结构的安装、维护成本。
基于上述构思,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频器,该变频器包括机芯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机芯结构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机芯结构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机芯结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对机芯结构的设计,使得机芯结构的布局更加合理化,解决了逆变模块21和整流模块22因尺寸相差较大导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有助于保证变频器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变频器的部件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设有基板;
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上,且设置为L形;
整流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设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逆变模块的L形开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机箱,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均收容于所述机箱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包括:
框架,设于所述基板上,且框架在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的外周;
两个侧板,分设于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
推拉板,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侧板推拉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推拉板在所述第一状态将所述机箱分成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所述逆变模块和所述整流模块均位于所述第一层空间内,且所述推拉板在所述第二状态打开所述第一层空间;
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推拉板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板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推拉板沿其推拉方向依次分布,且能够相向或背向推拉活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板的相对侧均安装有转接架,所述推拉板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转接架,并能够在所述转接架上推拉活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还包括转动板,所述基板、所述推拉板以及所述转动板依次间隔分布;所述转动板的一侧铰接于两个所述侧板,所述转动板的另一侧可拆卸地锁合于所述侧板或所述框架,所述转动板能够在相对所述侧板转动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层空间;
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二电路板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和/或所述框架设有扎线件,所述扎线件位于所述转动板与所述侧板铰接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转动板、所述推拉板间隔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扎线件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结构还包括电容模块,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整流模块电性连接,并位于所述机箱外。
10.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机芯结构。
CN202123155468.2U 2021-12-15 2021-12-15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Active CN216721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5468.2U CN216721185U (zh) 2021-12-15 2021-12-15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5468.2U CN216721185U (zh) 2021-12-15 2021-12-15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1185U true CN216721185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83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5468.2U Active CN216721185U (zh) 2021-12-15 2021-12-15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11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67891B2 (en) Computer chassis for dual offset opposing main boards
CN113923923A (zh) 服务器、液冷服务器设备、边缘节点和数据处理集群
CN216721185U (zh) 机芯结构及变频器
JP5454339B2 (ja) 電装筐体の取付方法および電装筐体装置
JP2011233803A (ja) 電装筐体の取付方法および電装筐体装置
CN217523096U (zh) 一种便于排线的机箱机柜
CN216162604U (zh) 变频器、空调机组
CN203119777U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212846632U (zh) 一种方便装配的micro电源外壳
CN216162603U (zh) 变频器、空调机组
CN217241208U (zh) 模块化风冷设备和冷却系统
CN214504329U (zh) 计算机用拆卸式散热机箱
CN217115291U (zh) 适应性强的室内电力柜
CN214592323U (zh) 一种逆变器及具有其的集成平台
CN215808913U (zh) 安装支架及空调器
CN214959305U (zh) 一种挂壁式逆变器结构备电储能柜
CN209896926U (zh) 一种电源装置及自助设备
CN210608068U (zh) 一种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柜
CN210608899U (zh) 变流器功率单元
KR102172197B1 (ko) 서버실 온도 관리를 위한 통신장비용 랙
CN208046001U (zh) 不间断电源
CN113746301A (zh) 变频器、空调机组
CN110450671A (zh) 充电桩及其充电功率模块安装箱
CN213367067U (zh) 组合式电气控制柜
CN221428309U (zh) 一种储能交流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