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4363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644363U CN216644363U CN202121394777.2U CN202121394777U CN216644363U CN 216644363 U CN216644363 U CN 216644363U CN 202121394777 U CN202121394777 U CN 202121394777U CN 216644363 U CN216644363 U CN 2166443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pipe
- indoo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一冷媒气管,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冷媒气管,第一冷媒气管和第二冷媒气管均与第一室内联机管连通,第一室内联机管位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冷媒控制装置设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第一冷媒口与第二室内联机管连通,第二室内联机管位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第一冷媒口可切换地与第二冷媒口和第三冷媒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减小空调器室内机的体积,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布局更加合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室内机是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电器产品,空调器室内机对于室内温度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多个换热器和多个冷媒装置时,空调器室内机的冷媒装置一般设置在对应的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这就导致空调器室内机的整体长度较长,增加了空调器室内机的体积,且空调器室内机中的部件分布较为分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空间,有效地减小了空调器室内机的体积,且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多个风道组件,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壳内,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具有第一出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具有第二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多个风机,多个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上,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机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一冷媒气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冷媒气管,所述第一冷媒气管和所述第二冷媒气管均与第一室内联机管连通,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冷媒控制装置,所述冷媒控制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冷媒口、第二冷媒口和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第二室内联机管连通,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一冷媒液管相连,所述第三冷媒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液管相连,所述第一冷媒口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将第一室内联机管、冷媒控制装置和第二室内联机管设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由此,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空调器室内机的体积,且有利于机壳内其它部件的布局,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布局更加合理,方便了第二冷媒口与第一冷媒液管、第三冷媒口与第二冷媒液管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之间限定出避让口,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和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穿过所述避让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形成在所述冷媒控制装置的底部;所述避让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的顶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和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穿过所述避让口后先向下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的底壁、再水平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连接组件相连,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冷媒控制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风轮,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均相连且将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压紧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三通管、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三通管包括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设在所述三通管的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在所述三通管的与所述第三冷媒口连通的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两个风道组件、两个换热器、两个风机、冷媒控制装置和连接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两个风道组件、两个换热器、两个风机和冷媒控制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两个风道组件、两个换热器、两个风机、冷媒控制装置和连接组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两个换热器、冷媒控制装置和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室内机;
1:机壳;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
2:风道组件;21:第一风道组件;211:第一出风通道;
22:第二风道组件;221:第二出风通道;23:避让口;
3:风机;31:第一风机;311:第一电机;312:第一风轮;
32:第二风机;321:第二电机;322:第二风轮;
4:换热器;41:第一换热器;411:第一冷媒液管;
412:第一冷媒气管;413:第一换热端板;42:第二换热器;
421:第二冷媒液管;422:第二冷媒气管;423:第二换热端板;
5:第一室内联机管;6:第二室内联机管;7:冷媒控制装置;
71:第一冷媒口;72:第二冷媒口;73:第三冷媒口;
74:三通阀;8:连接组件;81:第一连接件;8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空调器室内机100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空调器室内机,而不限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1、多个风道组件2、多个风机3、多个换热器4和冷媒控制装置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而言,机壳1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多个风道组件2均设在机壳1内,多个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第一风道组件21具有第一出风通道211,第一出风通道211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第二风道组件22具有第二出风通道221,第二出风通道221与第二出风口12连通。多个风机3包括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第一风机31设在第一风道组件21上,第二风机32设在第二风道组件22上。多个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第一换热器41设在进风口和第一风机31之间,第二换热器42设在进风口和第二风机32之间。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进风口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顶部。机壳1上形成有两个出风口,两个出风口分别为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且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可以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相应地,风道组件2、换热器4和风机3分别为两个,两个风道组件2分别为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两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两个风机3分别为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且第一风道组件21与第二风道组件22、第一换热器41与第二换热器42以及第一风机31与第二风机32均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当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可以驱动室内空气流动,以便室内空气可以经进风口进入机壳1的第一出风通道211和/或第二出风通道221内,并与机壳1内的第一换热器41或第二换热器42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可以经第一出风口11或第二出风口12吹至室内,以调节室内温度。
第一换热器41包括第一冷媒液管411和至少一个第一冷媒气管412,第二换热器42包括第二冷媒液管421和至少一个第二冷媒气管422,第一冷媒气管412和第二冷媒气管422均与第一室内联机管5连通,第一室内联机管5位于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冷媒控制装置7设在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冷媒控制装置7包括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第一冷媒口71与第二室内联机管6连通,第二室内联机管6位于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第二冷媒口72与第一冷媒液管411相连,第三冷媒口73与第二冷媒液管421相连,第一冷媒口71可切换地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其中,第一冷媒口71可以仅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此时对应的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中的其中一个工作;或者,第一冷媒口71也可以同时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连通,此时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均工作。
当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工作,且用户位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左侧或右侧中的任意一侧时,第一冷媒口71可以仅切换至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此时可以仅对应的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中的其中一个工作,且与上述工作的换热器4相对的风机3工作,以及与上述工作的换热器4相对的出风口打开。其中,工作的换热器4可以为用户所在区域对应的换热器4,例如,空调器室内机100为制冷模式,且用户位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左侧时,第一冷媒口71可以仅与第二冷媒口72连通,与空调器室外机(图未示出)相连的第二室内联机管6内的冷媒可以经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一冷媒液管411流入第一换热器41内,并与第一换热器41附近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第一风机31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11吹向室内,从而可以快速调节用户所在区域的温度,且可以减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能耗。第一换热器41内换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一冷媒气管412经第一室内联机管5流向空调器室外机。
当然,工作的换热器4也可以为用户所在区域相反一侧的换热器4,例如,空调器室内机100为制冷模式,且用户位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左侧时,第一冷媒口71可以仅与第三冷媒口73连通,与空调器室外机相连的第二室内联机管6内的冷媒可以经第一冷媒口71、第三冷媒口73和第二冷媒液管421流入第二换热器42内,并与第二换热器42附近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第二风机32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出风口12吹向室内,从而可以避免气流直吹用户。第二换热器42内换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二冷媒气管422经第一室内联机管5流向空调器室外机。
当用户分散在室内各个位置处或用户在室内动态活动时,第一冷媒口71可以同时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连通,此时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同时工作,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同时工作,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均打开,从而可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具体工作状态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冷媒控制装置7,可以实现冷媒的分流,使从同一第一冷媒口71流入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分别流入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实现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工作。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冷媒口71与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的连通和隔断控制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可以独立工作,从而可以增加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模式,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中,通过将第一室内联机管5、冷媒控制装置7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设置在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体积,且有利于机壳1内其它部件的布局,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布局更加合理。另外,上述第一室内联机管5、冷媒控制装置7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排布方式,使得冷媒控制装置7与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的距离均较小,从而方便第二冷媒口72与第一冷媒液管411、第三冷媒口73与第二冷媒液管421的连接。
图1中显示了两个风道组件2、两个换热器4和两个风机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风道组件2、换热器4和风机3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将第一室内联机管5、冷媒控制装置7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设置在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由此,充分地利用了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体积,且有利于机壳1内其它部件的布局,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布局更加合理,方便了第二冷媒口72与第一冷媒液管411、第三冷媒口73与第二冷媒液管421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之间限定出避让口23,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穿过避让口23。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1的邻近第二风道组件2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开口,第二风道组件22的邻近第一风道组件2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共同构成避让口23。如此设置,方便了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走向排布,可以避免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与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发生干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均形成在冷媒控制装置7的底部。避让口23形成在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的顶部之间。由于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设置在冷媒控制装置7的下方,通过将避让口23设在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的顶部之间,可以避免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与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发生干涉,方便了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走向排布,且将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均设在冷媒控制装置7的底部,可以避免第一冷媒液管411和第二冷媒液管421与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发生干涉,且可以使各个管路的布局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穿过避让口23后先向下延伸至邻近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的底壁、再水平延伸。由此,可以有效地利用风道组件2的底壁与机壳1之间的空间,以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布局更加紧凑。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6,第一室内联机管5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横截面积。当空调器室内机100为制冷模式时,第一室内联管机中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的压缩、空调器室外机的换热器的热交换以及节流装置例如毛细管的节流降压作用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将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排出至第二室内联机管6。其中,由于压缩机吸入的气态冷媒的压强小于排出的气态冷媒的压强,第一室内联机管5的横截面积较大可以缓解冷媒在压缩机中的压降,且为了维持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冷媒量,第一室内联机管5的横截面积较大能够维持更大的进气量。另外,气态冷媒的流阻与液体冷媒的流阻不同故冷媒在第一室内联机管5和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流速一定的条件下,第二室内联机管6的横截面积可以设置得较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通过连接组件8相连,连接组件8包括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均连接在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冷媒控制装置7位于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之间。例如,在图1、图5和图6的示例中,第一换热器41的邻近第二换热器42的一端设有第一换热端板413,第二换热器42的邻近第一换热器41的一端设有第二换热端板423,第一连接件81可以位于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邻近风机3的一侧,且第一连接件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端板413和第二换热端板423相连,第二连接件82可以位于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远离风机3的一侧,且第二连接件8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端板413和第二换热端板423相连,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相对位置的稳定。其中,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可以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冷媒控制装置7可以位于该容纳空间内。由此,充分利用了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之间的容纳空间,保证了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紧凑,且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连接件82可以限定冷媒控制装置7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从而保证了冷媒控制装置7的位置的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31包括第一电机311和第一风轮312,第二风机32包括第二电机321和第二风轮322,第一电机311和第二电机321位于第一风轮312和第二风轮322之间,第一连接件81与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均相连且将第一电机311和所述第二电机321分别压紧在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组件22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电机311连接在第一风轮312的右侧,第二电机321连接在第二风轮322的左侧。第一连接件8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多个安装孔。安装时,可以将第一连接件81放置在第一电机311和第二电机321上,之后,多个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等可以分别穿过第一连接件81的多个安装孔,以将第一连接件81固定在第一风道组件21和第二风道件组件上,此时第一电机311可以被压紧在第一连接件81和第一风道组件21之间,第二电机321被压紧在第一连接件81和第二风道组件22之间,由此,可以有效地保证第一电机311和第二电机321的位置的稳定,且简化了第一电机311和第二电机321的安装方式,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00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41的远离第二换热器4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风道组件21上,第二换热器42的远离第一换热器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风道组件22上。如此设置,可以更加稳定地将第一换热器41固定在第一风道组件21上,以及第二换热器42固定在第二风道组件22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位置的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冷媒控制装置7可以包括三通阀74,三通阀74包括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其中,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这样可以使三通阀74的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布置。
可选地,第一冷媒气管412和第二冷媒气管42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冷媒气管412和多个第二冷媒气管422可以均与第一室内联管机5相连,这样可以减小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换热流程,且可以增强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换热效果。
由此,通过使冷媒控制装置7包括三通阀74,可以通过控制从第一冷媒口71流入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的冷媒量来控制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送风温度,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的温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当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气流具有不同的温度时,两股不同温度的气流可以使室内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温度,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对室内的分区控温,进而可以满足室内不同区域用户的需求。当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气流的温度大致相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均匀。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冷媒控制装置7还可以包括三通管(图未示出)、第一电子膨胀阀(图未示出)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图未示出),三通管包括第一冷媒口71、第二冷媒口72和第三冷媒口73,第一电子膨胀阀设在三通管的与第二冷媒口72连通的管路上,第二电子膨胀阀设在三通管的与第三冷媒口73连通的管路上。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三通管、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可以控制第二冷媒口72的通断,第二电子膨胀阀可以控制第三冷媒口73的通断,从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控制第一换热器41和/或第二换热器42进行换热。而且,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可以控制流入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冷媒量,同样可以使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对室内的分区控温,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多个风道组件,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壳内,多个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组件和第二风道组件,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具有第一出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具有第二出风通道,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多个风机,多个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上,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
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机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一冷媒气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冷媒液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冷媒气管,所述第一冷媒气管和所述第二冷媒气管均与第一室内联机管连通,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冷媒控制装置,所述冷媒控制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冷媒口、第二冷媒口和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第二室内联机管连通,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第一冷媒液管相连,所述第三冷媒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液管相连,所述第一冷媒口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之间限定出避让口,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和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穿过所述避让口;
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形成在所述冷媒控制装置的底部;
所述避让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的顶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和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穿过所述避让口后先向下延伸至邻近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的底壁、再水平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联机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室内联机管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连接组件相连,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冷媒控制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风轮,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均相连且将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压紧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组件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风道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控制装置包括三通管、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三通管包括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和所述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设在所述三通管的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的管路上,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在所述三通管的与所述第三冷媒口连通的管路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94777.2U CN216644363U (zh) | 2021-06-21 | 2021-06-21 | 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94777.2U CN216644363U (zh) | 2021-06-21 | 2021-06-21 | 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644363U true CN216644363U (zh) | 2022-05-31 |
Family
ID=81722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94777.2U Active CN216644363U (zh) | 2021-06-21 | 2021-06-21 | 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644363U (zh) |
-
2021
- 2021-06-21 CN CN202121394777.2U patent/CN21664436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02175U (zh) | 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494940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094711U (zh) |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580884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64436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24460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5443044B (zh) | 户外一体化能源柜 | |
CN216769648U (zh) | 空调器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1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1644462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675477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542655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500191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49493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1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1464041A (zh) | 吊顶式空调器四风口导风叶片结构 | |
CN115548550A (zh) | 户外一体化能源柜 | |
CN113310112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82870U (zh) | 空调器 | |
CN2166443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482865U (zh) | 空调器 | |
CN215929935U (zh) | 一种设有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 |
CN217584635U (zh) | 空调器 | |
CN213687066U (zh) |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