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610795U -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10795U
CN216610795U CN202220016139.5U CN202220016139U CN216610795U CN 216610795 U CN216610795 U CN 216610795U CN 202220016139 U CN202220016139 U CN 202220016139U CN 216610795 U CN216610795 U CN 216610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ld
plate
warm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61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蕾
余兆开
蒋鹭
穆景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61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107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10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10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的第一冷暖风门和第二冷暖风门。第一冷暖风门和第二冷暖风门均包括冷流板和暖流板,冷流板上设有挡风板,挡风板包括相连接的挡风一部和挡风二部,挡风一部正对空调箱的后吹面出口,挡风二部正对空调箱的中吹面出口,挡风一部的高度小于挡风二部的高度,通过改变冷风量,以调整各吹面出口的温度。暖流板上设有导流孔,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第一导流孔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的后吹脚出口的热风量,第二导流孔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的前吹脚出口的热风量,各个导流孔的位置不同,可以精准调节各吹脚出口的温度。还公开一种空调箱,包括上述冷暖风门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空调出风温度的调节,汽车空调通常需要设置有用于调节冷、热风混合比例的冷暖风门,经过制冷设备冷却的冷风被冷暖风门分流,即通过调节冷暖风门的开度,让一部分冷风流入热风室经过制热设备变为热风,而后从热风通道进入混合室,另一部分冷风直接通过风道进入混合室,冷热风在混合室内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其中,进入制热设备的风量与总风量的比值即为混风比,现有的空调箱混风比往往通过空调箱初始布局来控制,但由于冷气流阻力小,热气流会经过芯体阻力大,因此混分比偏低,导致各模式线性存在明显温差。而且现有的许多空调箱因开发周期较短,或开发前期主要考虑风量及风量分配等性能,未校核各模式温度线性是否合理,而在开模后若温度线性差(要求在升温过程中,温度控制曲线应呈线性或接近线性变化),也会因模具已锁定,而不能再设计专用的冷热通道调节线性。
因此,亟需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暖风门结构,能够在不改变空调箱壳体的基础上调节温度线性,解决空调箱混风比低的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设置于空调箱内,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的第一冷暖风门和第二冷暖风门,所述第一冷暖风门和所述第二冷暖风门均包括冷流板和暖流板,所述冷流板用于对经过制冷设备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所述暖流板用于对经过制热设备加热的暖风进行分流;
所述冷流板上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相连接的挡风一部和挡风二部,所述挡风一部正对所述空调箱的后吹面出口,所述挡风二部正对所述空调箱的中吹面出口,所述挡风一部的高度小于所述挡风二部的高度;
所述暖流板上设置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导流孔用于增大所述空调箱的后吹脚出口的热风量,所述第二导流孔用于增大所述空调箱的前吹脚出口的热风量。
可选地,所述挡风二部为阶梯状结构,包括矩形一板和矩形二板,所述矩形一板通过所述矩形二板连接于所述挡风一部,所述矩形一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矩形二板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挡风一部为矩形板。
可选地,所述挡风一部(131)的高度范围为5-10mm,所述矩形一板(1321)的高度范围为10-15mm,所述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范围为6-10mm。
可选地,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冷流板背离所述暖流板的一面具有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为冷暖风门张角的一半。
可选地,每个所述暖流板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导流孔和一个第一导流半孔,相邻两个所述暖流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半孔拼接成为一个所述第一导流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孔(121)和所述第二导流孔(122)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长度范围均为15-30mm。
可选地,所述冷流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上均设置有卡接口,所述挡风板卡设于所述卡接口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暖风门和所述第二冷暖风门还包括安装轴,所述冷流板和所述暖流板通过所述安装轴连接,且所述冷暖风门结构通过所述安装轴设置于所述空调箱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箱,能够在不改变空调箱壳体的基础上,解决空调箱初始设计混风比较低,各模式线性存在明显温差的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箱,包括上述的冷暖风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冷暖风门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的第一冷暖风门和第二冷暖风门,且第一冷暖风门和第二冷暖风门均包括能够对经过制冷设备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的冷流板和能够对经过制热设备加热的暖风进行分流的暖流板。而为改善空调箱初始设计混风比低以及温度线性差的问题,在冷流板上设置挡风板,该挡风板包括相连接的挡风一部和挡风二部,挡风一部正对空调箱的后吹面出口,挡风二部正对空调箱的中吹面出口,挡风一部的高度小于挡风二部的高度,通过改变冷风量,以调整各吹面出口的温度。而在暖流板上设置导流孔,以减小热风侧阻力,调节混风比,且该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第一导流孔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的后吹脚出口的热风量,第二导流孔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的前吹脚出口的热风量,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导流孔,以精准调节各吹脚出口的温度。即将该冷暖风门结构设置于空调箱内,可实现在不改变空调箱壳体的基础上对空调箱各模式下温度线性的调节,解决空调箱初始设计混风比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箱,包括上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具有较优的温度线性以及较高的混风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暖风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暖风门结构与空调箱出口的位置关系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箱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箱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箱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空调箱;10、冷暖风门结构;20、制冷设备;30、制热设备;40、后吹面出口;50、中吹面出口;60、侧吹面出口;70、前吹脚出口;80、后吹脚出口;
1、第一冷暖风门;11、冷流板;111、加强筋;12、暖流板;121、第一导流孔;122、第二导流孔;13、挡风板;131、挡风一部;132、挡风二部;1321、矩形一板;1322、矩形二板;14、安装轴;15、绕流板;2、第二冷暖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暖风门结构10,设置于空调箱100内,可实现在不改变空调箱100的壳体的基础上对空调箱100各模式下温度线性的调节,解决空调箱100初始设计混风比较低的问题。
具体地,冷暖风门结构1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的第一冷暖风门1和第二冷暖风门2,也即冷暖风门是成组设置,两者相互配合以实现冷暖风门结构10的各项性能。其中第一冷暖风门1和第二冷暖风门2均包括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第一方向为图中所示的X方向。
如图3至图5所示,当冷暖风门结构10设置于空调箱100内,冷流板11用于对经过制冷设备20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而暖流板12则对经过制热设备30加热的暖风进行风流。在空调箱100的初始设计中,因为进入侧吹面和后吹面通道的热风偏多,这导致侧吹面出口60和后吹面出口40的温度会高于中吹面出口50的温度,因此会出现驾驶员左边温度高,右边温度低,副驾乘客左边温度低,右边温度高,以及前后排乘客温度感受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在后吹面和中吹面的冷风进口位置增加挡风板13,以调节进入后吹面和中吹面的通道内的冷风量。具体地,如图2所示,将挡风板13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于冷流板11上,且该挡风板13包括相连接的挡风一部131和挡风二部132,挡风一部131正对空调箱100的后吹面出口40,挡风二部132正对空调箱100的中吹面出口50。可知的,设置挡风板13将会减少冷风的进入量,且挡风板13越高,冷风的进入量越少,温度越高,因此为解决中吹面出口50的温度低的问题,需设置正对空调箱100的中吹面出口50的挡风二部132的高度高于正对空调箱100的后吹面出口40的挡风一部131的高度。另外,因为在初始设计时,空调箱100的侧吹面出口60的气体的温度最高,因此,未设置挡风板13遮挡进入空调箱100侧吹面通道的冷风,即进入侧吹面通道的冷风量最大。
进一步地,因为热风侧阻力越小混风比越高,但在空调箱100初始设计时,热风侧阻力较大,热流道喉口被冷暖风门末端遮挡较多,因而可通过在冷暖风门上开设导流孔以控制热风侧阻力,从而达到调节混风比的作用。具体地,如图1所示,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121和第二导流孔122,可通过调整第一导流孔121和第二导流孔122的开孔位置来控制前吹脚出口70和后吹脚出口80的热风比例,从而实现前吹脚出口70和后吹脚出口80的温度控制。其中,第一导流孔121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100的后吹脚通道的热风量,第二导流孔122用于增大进入空调箱100的前吹脚通道的热风量。如图4所示,热风是先流经前吹脚出口70而后流至后吹脚出口80,且根据空调箱100的结构设计,前吹脚出口70从两侧进风,而后吹脚出口80从中部进风。因此,沿第一方向将第一导流孔121设置于冷暖风门结构10的中部,而将第二导流孔122设置于冷暖风门结构10的侧边,在此设置之下,即使通过第一导流孔121的热风会先流经前吹脚出口70,也将受自身动能的影响而将有大部分热风会流至后吹脚出口80,以实现对后吹脚出口80热风量的增加。
进一步地,基于空调箱100自身的结构设计,参照图2可知,后吹面出口40位于中吹面出口50的中部,则有部分冷风位于边界,即可能进入后吹面通道,也可能进入中吹面通道。而本实施例将挡风二部132设置为阶梯状,具体地,挡风二部132包括矩形一板1321和矩形二板1322,矩形一板1321通过矩形二板1322连接于挡风一部131,矩形一板1321的高度高于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另外,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也将高于挡风一部131的高度,这一阶梯状结构设计可进一步改善位于边界处的流场分布,通过改变气体流向,以使进入中吹面的冷风流量保持恒定。
本实施例中,挡风一部131也为矩形板。可选地,挡风一部131的高度范围为5-10mm,矩形一板1321的高度范围为10-15mm,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范围为6-10mm,即可在前述各自的范围内选择挡风板13各部分的高度,只需要保证其高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矩形一板1321>矩形二板1322>挡风一部131即可。可选地,挡风板1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范围为75-80mm。
可选地,冷流板11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11,加强筋1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加强筋111上均设置有卡接口,挡风板13卡设于卡接口内。加强筋111的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冷流板11的强度,另外挡风板13卡设于加强筋111的各卡接口内,挡风板13的两侧也将受到加强筋111的限制,可保证挡风板13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挡风板13安装于冷流板11上,其与冷流板11背离暖流板12的一面具有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为冷暖风门张角的一半。冷暖风门张角为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之间的夹角,该夹角小于180°,要说明的是,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可以都是平板结构,或者也可以如图1所示,设置暖流板12远离安装轴14的一侧为弧线型,但是无论何种结构,冷暖风门夹角均是表示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非弧线型部分之间的夹角。另外,基于现有的冷暖风门的结构,其一般在第一冷暖风门1或第二冷暖风门2的暖流板12上还设置有如图1所示的绕流板15,挡风板13与该绕流板15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因为冷暖风门结构10由第一冷暖风门1和第二冷暖风门2组成,因此在设计时可在每个冷暖风门的暖流板12上均设置一个第二导流孔122和一个第一导流半孔,即一个第一导流半孔设置在第一冷暖风门1靠近第二冷暖风门2的侧边上,另一个第一导流半孔设置在第二冷暖风门2靠近第一冷暖风门1的侧边上,这样当两个冷暖风门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时,两个第一导流半孔即可拼接成为一个第一导流孔121。
可选地,导流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无论是第一导流孔121还是第二导流孔122其沿第一方向的延伸范围均为15-30mm。可选地,设置导流孔为矩形孔。
为实现冷暖风门结构10的安装和固定,第一冷暖风门1和第二冷暖风门2还包括安装轴14,安装轴14的轴向即为第一方向,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通过该安装轴14连接,而且该冷媒风门结构也是通过安装轴14固定于空调箱100内。可选地,冷流板11、暖流板12和安装轴14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箱100,包括前文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10。其可在不改变空调箱100的壳体的基础上调节温度线性,改善空调箱100混风比较低、各模式线性存在明显温差等问题,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冷暖风门结构,设置于空调箱(100)内,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抵接的第一冷暖风门(1)和第二冷暖风门(2),所述第一冷暖风门(1)和所述第二冷暖风门(2)均包括冷流板(11)和暖流板(12),所述冷流板(11)用于对经过制冷设备(20)冷却的冷风进行分流,所述暖流板(12)用于对经过制热设备(30)加热的暖风进行分流;
所述冷流板(11)上设置有挡风板(13),所述挡风板(13)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相连接的挡风一部(131)和挡风二部(132),所述挡风一部(131)正对所述空调箱(100)的后吹面出口(40),所述挡风二部(132)正对所述空调箱(100)的中吹面出口(50),所述挡风一部(131)的高度小于所述挡风二部(132)的高度;
所述暖流板(12)上设置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包括第一导流孔(121)和第二导流孔(122),所述第一导流孔(121)用于增大所述空调箱(100)的后吹脚出口(80)的热风量,所述第二导流孔(122)用于增大所述空调箱(100)的前吹脚出口(70)的热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二部(132)为阶梯状结构,包括矩形一板(1321)和矩形二板(1322),所述矩形一板(1321)通过所述矩形二板(1322)连接于所述挡风一部(131),所述矩形一板(1321)的高度高于所述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一部(131)为矩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一部(131)的高度范围为5-10mm,所述矩形一板(1321)的高度范围为10-15mm,所述矩形二板(1322)的高度范围为6-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13)与所述冷流板(11)背离所述暖流板(12)的一面具有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为冷暖风门张角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暖流板(12)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导流孔(122)和一个第一导流半孔,相邻两个所述暖流板(12)上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半孔拼接成为一个所述第一导流孔(12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任一项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孔(121)和所述第二导流孔(122)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长度范围均为15-3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流板(11)上设置有加强筋(111),所述加强筋(111)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111)上均设置有卡接口,所述挡风板(13)卡设于所述卡接口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暖风门(1)和所述第二冷暖风门(2)还包括安装轴(14),所述冷流板(11)和所述暖流板(12)通过所述安装轴(14)连接,且所述冷暖风门结构(10)通过所述安装轴(14)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00)内。
10.一种空调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暖风门结构(10)。
CN202220016139.5U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Active CN2166107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6139.5U CN216610795U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6139.5U CN216610795U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10795U true CN216610795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88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6139.5U Active CN216610795U (zh) 2022-01-06 2022-01-06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107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79766U (zh)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101603710A (zh) 一种汽车空调器
CN209819694U (zh) 空调器
CN216610795U (zh) 一种冷暖风门结构及空调箱
CN205579764U (zh)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EP2127923B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216659507U (zh) 一种空调分配箱导流结构及空调分配箱
CN220524219U (zh) 空调器
CN205836446U (zh) 一种用于调节车载空调线性度的均流结构
CN205818869U (zh) 一种用于车载空调的非对称扇形混合风门
CN201569119U (zh) 一种调节温度线性的汽车空调箱
JP200334134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19201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818859U (zh) 一种空调箱流道及汽车空调
CN206073395U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柜机
CN112297765B (zh) 一种具有混风导流机构的汽车空调箱
CN212765579U (zh) 一种汽车空调分配箱
CN210617793U (zh) 一种用于电动乘用车的双温区空调装置
CN220524220U (zh) 空调器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240352U (zh) 车辆空调的导流结构及车辆空调
CN211519190U (zh) 车用空调的壳体及车用空调
JP3676578B2 (ja) 空調用ダンパ構造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352843A (zh)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CN207334907U (zh) 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