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0691U -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80691U CN216580691U CN202123057938.1U CN202123057938U CN216580691U CN 216580691 U CN216580691 U CN 216580691U CN 202123057938 U CN202123057938 U CN 202123057938U CN 216580691 U CN216580691 U CN 2165806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m
- bearing
- axial
- radial
- adjust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35874 Excori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该间隙调整机构包括:驱动元件;蜗杆,蜗杆设置在驱动元件的驱动轴轴线方向上,且蜗杆与驱动元件之间具有驱动间隙;蜗轮,蜗轮与蜗杆啮合传动;轴向调整机构,轴向调整机构为弹性机构且设置在驱动间隙内,轴向调整机构的一端与驱动元件连接,另一端与蜗杆连接,且轴向调整机构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驱动间隙的宽度;径向调整机构,径向调整机构设置在蜗杆的远离驱动元件的一端,且径向调整机构适于对蜗杆施加朝向蜗轮的作用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间隙调整机构,通过设置轴向调整机构和径向调整机构,可以很好地对蜗杆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进行补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间隙调整机构、具有该间隙调整机构的助力转向器以及具有该助力转向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助力机构多数采用助力电机与蜗轮蜗杆结合使用,通过蜗轮蜗杆机构的降速、增扭,放大助力电机的扭矩,给汽车转向系统提供助力。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所采用的蜗轮蜗杆机构均使用尼龙材质蜗轮和金属蜗杆配合,蜗轮蜗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制造精度、结构特性以及长时间使用磨损会存在啮合间隙,随着间隙变大,还会产生异响,因此常常给蜗杆增加间隙调整机构,用于消除蜗轮蜗杆在运行时产生的间隙。
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间隙调整机构,可以有效补偿蜗杆径向的间隙变化,即对于蜗轮蜗杆磨损产生的间隙可以提供有效的补偿,但对于蜗杆的轴向间隙,即冲击产生的间隙无明显补偿效果,并且蜗轮蜗杆长时间大负载运行后,会造成间隙调整机构刚度减弱,间隙补偿效果衰减。此外,间隙达到一定边界值会造成主观不可接受的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间隙调整机构,可以很好地对蜗杆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进行补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间隙调整机构,包括:驱动元件;蜗杆,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轴轴线方向上,且所述蜗杆与所述驱动元件之间具有驱动间隙;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传动;轴向调整机构,所述轴向调整机构为弹性机构且设置在所述驱动间隙内,所述轴向调整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元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蜗杆连接,且所述轴向调整机构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所述驱动间隙的宽度;径向调整机构,所述径向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蜗杆的远离所述驱动元件的一端,且所述径向调整机构适于对所述蜗杆施加朝向所述蜗轮的作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隙调整机构还包括壳体、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蜗杆的朝向所述驱动元件的一端被所述第一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蜗杆的远离所述驱动元件的一端被所述第二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蜗轮位于所述壳体内。
具体地,所述径向调整机构包括:调整衬套,所述调整衬套包括衬套主体和分离开的两个定位支臂,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分离开的两个夹持面,两个所述夹持面适于从径向两侧夹持所述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能够相对于所述夹持面靠近或远离所述蜗轮;径向调整元件,所述径向调整元件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支臂之间,所述径向调整元件适于向所述第二轴承施加朝向所述蜗轮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调整衬套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的缓冲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定位支臂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中,且所述定位支臂的靠近所述驱动元件的一侧与所述限位槽的槽侧壁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衬套主体为非封闭圆且具有调节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径向调整元件为弹簧,且所述弹簧的一端止抵所述壳体,另一端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止抵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或,所述径向调整元件为柱塞,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柱塞安装孔,所述柱塞的外端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柱塞的内端穿设所述柱塞安装孔后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止抵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所述柱塞进入所述壳体内的长度可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向调整机构包括:第一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适于与所述驱动元件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二联轴器适于与所述蜗杆的朝向所述驱动元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轴向弹性元件,所述轴向弹性元件包括弹性本体、设置在所述弹性本体上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朝向所述第一联轴器且适于与所述第一联轴器定位配合,所述第二凸台朝向所述第二联轴器且适于与所述第二联轴器定位配合,所述弹性本体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卡槽,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的卡爪适于与所述定位卡槽卡接配合,所述弹性本体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宽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通过设置轴向调整机构以及径向调整机构,可以很好地对蜗杆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进行补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助力转向器,其包括上述的间隙调整机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助力转向器,通过设置上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可以减小蜗杆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进而使得助力转向器的工作可靠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助力转向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助力转向器,使得车辆的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调整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调整衬套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调整衬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的径向调整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轴向弹性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驱动元件1、轴向调整机构2、轴向弹性元件21、弹性本体211、第一凸台212、定位卡槽213、第一轴承3、第一内圈31、第一外圈32、第一滚动体33、蜗杆4、径向调整机构56、调整衬套5、衬套主体51、夹持面511、第一限位部512、第二限位部513、定位支臂52、调节缺口53、缓冲圈54、圈本体541、圈连接段542、径向调整元件6、第二轴承7、第二内圈71、第二外圈72、第二滚动体73、密封盖8、壳体9、蜗轮1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7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间隙调整机构可以包括:驱动元件1、蜗杆4、蜗轮10、轴向调整机构2以及径向调整机构56。
其中,蜗杆4设置在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轴线方向上,且蜗杆4与驱动元件1之间具有驱动间隙,蜗轮10与蜗杆4啮合传动。驱动元件1用于驱动蜗杆4传动,蜗杆4转动时带动蜗轮10转动,以实现减速增扭的目的。
可选地,驱动元件1可以是驱动电机。
轴向调整机构2为弹性机构,且轴向调整机构2设置在蜗杆4与驱动元件1之间的驱动间隙内,轴向调整机构2的一端与驱动元件1连接,另一端与蜗杆4连接。也就是说,驱动元件1通过轴向调整机构2实现对蜗杆4的驱动。换言之,驱动元件1的驱动力通过轴向调整机构2传递给蜗杆4。
轴向调整机构2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蜗杆4与驱动元件1之间的驱动间隙的宽度,这样,在将轴向调整机构2安装在驱动间隙内时,轴向调整机构2在轴向上被挤压,使轴向调整机构2被挤压后的厚度与驱动间隙相等,在弹力恢复力作用下,轴向调整机构2适于对驱动元件1和蜗杆4施加使驱动元件1和蜗杆4远离彼此的弹性力,从而减小甚至消除蜗杆4与蜗轮10之间的沿蜗杆4轴线方向的轴向间隙(简称蜗杆4轴向间隙),即对沿蜗杆4轴线方向的轴向间隙进行补偿,使蜗杆4与蜗轮10啮合良好,此外,蜗杆4轴向间隙减小也可以减小蜗杆4与蜗轮10的啮合噪声及冲击噪声。
径向调整机构56设置在蜗杆4的远离驱动元件1的一端,参照图1所示,驱动元件1和轴向调整机构2设置在蜗杆4的左端,径向调整机构56设置在蜗杆4的右端,轴向调整机构2和径向调整机构56分开布置,可以使得间隙调整机构的整体布局合理。
径向调整机构56适于对蜗杆4施加朝向蜗轮10的作用力,使得蜗杆4始终具有靠近蜗轮10的运动趋势,由此可以减小甚至消除蜗杆4与蜗轮10之间的朝向蜗轮10方向的径向间隙(简称蜗杆4径向间隙),即对朝向蜗轮10方向的径向间隙进行补偿,使蜗杆4与蜗轮10啮合良好,此外,蜗杆4径向间隙减小也可以减小蜗杆4与蜗轮10的啮合噪声及冲击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径向调整机构56对蜗杆4施加的朝向蜗轮10的作用力可以垂直于蜗杆4的轴线,这样能够更好地补偿蜗杆4径向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调整机构,通过设置轴向调整机构2和径向调整机构56,可以很好地对蜗杆4轴向间隙和蜗杆4径向间隙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蜗杆4与蜗轮10啮合良好,同时还可以减小蜗杆4与蜗轮10的啮合噪声及冲击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间隙调整机构还可以包括壳体9、第一轴承3和第二轴承7,蜗杆4的朝向驱动元件1的一端被第一轴承3支撑在壳体9内,蜗杆4的远离驱动元件1的一端被第二轴承7支撑在壳体9内,即蜗杆4的左端被第一轴承3支撑在壳体9内,蜗杆4的右端被第二轴承7支撑在壳体9内。这样,在驱动元件1的驱动作用下,蜗杆4可以绕其轴线顺利转动,且第一轴承3和第二轴承7的设置,使得蜗杆4的转动平稳。蜗杆4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9内,壳体9可以对蜗杆4进行防护。
蜗轮10位于壳体9内,壳体9可以对蜗轮10进行防护。
壳体9上还设置有驱动安装口,驱动元件1安装在驱动安装口处,驱动元件1固定在壳体9上,壳体9能够对驱动元件1进行支撑。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位于壳体9内,这样可以对驱动元件1与轴向调整机构2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护。
参照图1-图3所示,第一轴承3包括第一内圈31、第一外圈32以及第一滚动体33,第一外圈32位于第一内圈31的外周围,第一滚动体33位于第一内圈31、第一外圈32之间,第一内圈31套设在蜗杆4的左端,第一外圈32固定于壳体9,例如第一外圈32与壳体9内壁过盈配合。可选地,第一滚动体33可以是滚珠,也可以是滚柱体。
类似地,第二轴承7包括第二内圈71、第二外圈72以及第二滚动体73,第二外圈72位于第二内圈71的外周围,第二滚动体73位于第二内圈71、第二外圈72之间,第二内圈71套设在蜗杆4的右端。可选地,第二滚动体73可以是滚珠,也可以是滚柱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径向调整机构56可以包括调整衬套5和径向调整元件6。结合图4,调整衬套5可以包括衬套主体51和分离开的两个定位支臂52,定位支臂52与衬套主体51相连接,且定位支臂52从衬套主体51向外伸出。
衬套主体51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夹持面511,两个夹持面511相互分离开,两个夹持面511适于从径向两侧夹持第二轴承7,主要是夹持第二轴承7的第二外圈72,由此可以防止第二轴承7在调整衬套5内随意晃动,同时也可以防止蜗杆4沿蜗轮10的轴线方向摆动。第二轴承7能够相对于夹持面511靠近或远离蜗轮10,也就是说,当第二轴承7受到朝向蜗轮10的作用力时,第二轴承7能够相对于夹持面511靠近蜗轮10,从而带动蜗杆4同步靠近蜗轮10;当第二轴承7受到背离蜗轮10的作用力时,第二轴承7能够相对于夹持面511远离蜗轮10,从而带动蜗杆4同步远离蜗轮10。
可选地,两个夹持面51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平面。
径向调整元件6位于两个定位支臂52之间,径向调整元件6适于向第二轴承7施加朝向蜗轮10的作用力,这样,第二轴承7始终具有朝向蜗杆4所在方向移动的趋势,保证蜗杆4沿径向靠近蜗轮10,使得蜗杆4的径向间隙得以减小甚至消除。
径向调整元件6向第二轴承7施加朝向蜗轮10的作用力可以是15N±2N,由此可以保证间隙调整机构在生命周期内始终能够补偿蜗杆4与蜗轮10长时间运行产生的径向磨损间隙。若该作用力过大会造成蜗杆4与蜗轮10磨损加剧,过小则无法保证磨损后期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力值。该作用力可以是恒定力。
两个定位支臂52平行设置,两个定位支臂52的相对表面为径向元件限位面,径向调整元件6位于两个径向元件限位面之间,径向调整元件6至少与其中一个径向元件限位面贴合,以实现径向调整元件6在两个定位支臂52之间的定位,防止径向调整元件6在沿蜗轮10轴线的方向上窜动产生噪声。
衬套主体51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512、第二限位部513,第一限位部512位于夹持面511的远离蜗轮10的一侧,第二限位部513位于夹持面511的靠近蜗轮10的一侧,如图4所示,第一限位部512位于夹持面511的上侧,第二限位部513位于夹持面511的下侧。第二轴承7安装在衬套主体51所围的空间内,且第二轴承7的第二外圈72与第一限位部51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以是0~0.1mm,该间隙可保证第二轴承7受力撞击第一限位部512时,不产生噪声或者噪声较小。
参照图4-图5所示,调整衬套5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缓冲圈54,缓冲圈54适于与壳体9的内壁贴合。缓冲圈54作为调整衬套5与壳体9之间的缓冲结构,可以吸收蜗杆4运行过程中高频率振动产生的噪声,例如第一轴承3和第二轴承7旋转时的沙沙噪声、蜗轮10与蜗杆4的摩擦噪声,同时可以吸收蜗杆4所受冲击力的部分能量,降低蜗杆4撞击噪声。
在具体实施例中,调整衬套5的外周面上可以设置有缓冲槽,缓冲槽环绕调整衬套5的轴线布置,缓冲圈54可以安装在缓冲槽内,例如缓冲圈54可以粘贴在缓冲槽内。缓冲槽的设置可以对缓冲圈54进行轴向限位,防止缓冲圈54与调整衬套5分离。
参照图4-图5所示,缓冲圈54可以包括多个圈本体541,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圈本体541环绕调整衬套5的轴线设置,相邻两个圈本体541之间通过圈连接段542相连接,圈连接段542可以沿调整衬套5的轴线方向设置。缓冲圈54可以注塑或硫化粘贴在调整衬套5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4所示,壳体9上开设有限位槽,定位支臂52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中,且定位支臂52的靠近驱动元件1的一侧与限位槽的槽侧壁贴合。也就是说,壳体9上的限位槽可以对调整衬套5进行轴向定位。
壳体9上可以开设操作口,操作口位于蜗杆4的远离驱动元件1的一端,且操作口与蜗杆4正对,操作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盖8,密封盖8可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安装在操作口处。通过拆卸密封盖8,可以对蜗杆4右端的调整衬套5和径向调整元件6进行调整,从而使径向调整元件6对第二轴承7的作用力维持在合适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衬套主体51为非封闭圆,且衬套主体51具有调节缺口53,如图4所示,调节缺口53设置在第二限位部513的底部。在调整衬套5安装过程中,调节缺口53收缩,使得调整衬套5外径变小,便于将调整衬套5安装壳体9内。当调整衬套5安装在壳体9内后,调节缺口53部分复原,使得调整衬套5外的缓冲圈54与壳体9的内壁更好地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6所示,径向调整元件6为弹簧,且弹簧的一端止抵壳体9,另一端沿第二轴承7的径向止抵第二轴承7的外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由弹性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或者由弹性足够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簧由弹性金属材料制作且在金属表面增加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可以减小弹簧与壳体9、弹簧与第二轴承7接触时的摩擦噪声,也可以提升弹簧的耐腐蚀性能。弹簧装配在壳体9与第二轴承7之间,装配完成后,弹簧提供恒定15N±2N力,该力沿径向顶住第二轴承7,使蜗杆4始终和蜗轮10保持零间隙,由此可以补偿蜗杆4与蜗轮10长时间运行产生的磨损间隙,避免因蜗轮10蜗杆4啮合间隙产生冲击异响。
弹簧可以是图6所示的方形弹簧,也可以是图中未示出的螺旋弹簧或特殊形状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径向调整元件6可以为柱塞,壳体9上设置有柱塞安装孔,柱塞的外端位于壳体9外,柱塞的内端穿设柱塞安装孔后沿第二轴承7的径向止抵第二轴承7的第二外圈72,柱塞进入壳体9内的长度可调节。通过调节柱塞进入壳体9内的长度,可以改变柱塞对第二外圈72的止抵力,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该止抵力的大小,补偿蜗杆4的径向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所示,轴向调整机构2可以包括:第一联轴器、第二联轴器以及轴向弹性元件21,第一联轴器适于与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第二联轴器适于与蜗杆4的朝向驱动元件1的一端固定连接。
轴向弹性元件21包括弹性本体211、设置在弹性本体211上的第一凸台212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212朝向第一联轴器,且第一凸台212适于与第一联轴器定位配合,第二凸台朝向第二联轴器,且第二凸台适于与第二联轴器定位配合,弹性本体211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卡槽213,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的卡爪适于与定位卡槽213卡接配合。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联轴器同步转动,第一联轴器带动轴向弹性元件21同步转动,轴向弹性元件21又带动第二联轴器同步转动,第二联轴器带动蜗杆4同步转动,由此将驱动元件1的驱动力传递至蜗杆4。
弹性本体211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宽度。可选地,轴向弹性元件21可以是具有一定硬度的橡胶件,这样,轴向弹性元件21可以在受到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以提供一定的弹力,此弹力作用于蜗杆4轴向方向,从而抵消蜗杆4的轴向间隙,对于蜗杆4受轴向逆向冲击力,轴向弹性元件21具有缓冲和吸收作用,故轴向弹性元件21可以抵消蜗杆4轴向所产生的冲击噪声。轴向弹性元件21具有一定硬度,可以保证轴向弹性元件21能够向蜗杆4传递驱动元件1的驱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助力转向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间隙调整机构。该助力转向器能够降低蜗轮10和蜗杆4自身运行噪声、吸收外力冲击能量,同时实现蜗轮10和蜗杆4运行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的自动调整。并且助力转向器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性能表现优异,可有效降低助力转向器生产成本,提高转向系统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助力转向器,助力转向器工作可靠性较高,使得车辆的工作可靠性较高,操纵稳定性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元件(1);
蜗杆(4),所述蜗杆(4)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轴线方向上,且所述蜗杆(4)与所述驱动元件(1)之间具有驱动间隙;
蜗轮(10),所述蜗轮(10)与所述蜗杆(4)啮合传动;
轴向调整机构(2),所述轴向调整机构(2)为弹性机构且设置在所述驱动间隙内,所述轴向调整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元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蜗杆(4)连接,且所述轴向调整机构(2)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所述驱动间隙的宽度;
径向调整机构(56),所述径向调整机构(56)设置在所述蜗杆(4)的远离所述驱动元件(1)的一端,且所述径向调整机构(56)适于对所述蜗杆(4)施加朝向所述蜗轮(10)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调整机构还包括壳体(9)、第一轴承(3)和第二轴承(7),所述蜗杆(4)的朝向所述驱动元件(1)的一端被所述第一轴承(3)支撑在所述壳体(9)内,所述蜗杆(4)的远离所述驱动元件(1)的一端被所述第二轴承(7)支撑在所述壳体(9)内,所述蜗轮(10)位于所述壳体(9)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调整机构(56)包括:
调整衬套(5),所述调整衬套(5)包括衬套主体(51)和分离开的两个定位支臂(52),所述衬套主体(51)的内壁上设置有分离开的两个夹持面(511),两个所述夹持面(511)适于从径向两侧夹持所述第二轴承(7),所述第二轴承(7)能够相对于所述夹持面(511)靠近或远离所述蜗轮(10);
径向调整元件(6),所述径向调整元件(6)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支臂(52)之间,所述径向调整元件(6)适于向所述第二轴承(7)施加朝向所述蜗轮(10)的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3)的外圈固定于所述壳体(9),所述调整衬套(5)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壳体(9)的内壁贴合的缓冲圈(5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9)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定位支臂(52)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中,且所述定位支臂(52)的靠近所述驱动元件(1)的一侧与所述限位槽的槽侧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主体(51)为非封闭圆且具有调节缺口(5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调整元件(6)为弹簧,且所述弹簧的一端止抵所述壳体(9),另一端沿所述第二轴承(7)的径向止抵所述第二轴承(7)的外圈;或,
所述径向调整元件(6)为柱塞,所述壳体(9)上设置有柱塞安装孔,所述柱塞的外端位于所述壳体(9)外,所述柱塞的内端穿设所述柱塞安装孔后沿所述第二轴承(7)的径向止抵所述第二轴承(7)的外圈,所述柱塞进入所述壳体(9)内的长度可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调整机构(2)包括:
第一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适于与所述驱动元件(1)的驱动轴固定连接;
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二联轴器适于与所述蜗杆(4)的朝向所述驱动元件(1)的一端固定连接;
轴向弹性元件(21),所述轴向弹性元件(21)包括弹性本体(211)、设置在所述弹性本体(211)上的第一凸台(212)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212)朝向所述第一联轴器且适于与所述第一联轴器定位配合,所述第二凸台朝向所述第二联轴器且适于与所述第二联轴器定位配合,所述弹性本体(211)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卡槽(213),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的卡爪适于与所述定位卡槽(213)卡接配合,所述弹性本体(211)在未受到挤压时的原始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宽度。
9.一种助力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调整机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力转向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57938.1U CN216580691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57938.1U CN216580691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80691U true CN216580691U (zh) | 2022-05-24 |
Family
ID=81610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57938.1U Active CN216580691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8069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630409A (en) * | 2023-10-27 | 2024-11-27 | Versaffix Ltd | A tiltrotator for an excavator |
WO2025066022A1 (zh) * | 2023-09-28 | 2025-04-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传动装置、转向机构和车辆 |
-
2021
- 2021-12-07 CN CN202123057938.1U patent/CN2165806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66022A1 (zh) * | 2023-09-28 | 2025-04-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传动装置、转向机构和车辆 |
GB2630409A (en) * | 2023-10-27 | 2024-11-27 | Versaffix Ltd | A tiltrotator for an excavat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42421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16580691U (zh) | 间隙调整机构、助力转向器以及车辆 | |
US8087830B2 (en) | Radially mobile floating bearing | |
US8381868B2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
US7478574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CN102712335B (zh)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KR20160087004A (ko) | 자동차의 감속기 | |
JP2013523508A (ja)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 |
JP2007247734A (ja) | ウォーム式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140494B2 (ja) | 操舵補助装置のウォーム支持構造 | |
JP5038377B2 (ja) | ブッシュ | |
JP4755363B2 (ja) | ウォーム減速装置のバックラッシュ調整装置 | |
CN103269940B (zh)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JP2013184502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2189374B1 (ko) | 차량용 전동 스티어링 장치의 안티래틀장치 | |
JP7222263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230027923A1 (en) | Worm Drive | |
KR101423949B1 (ko) |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 |
CN113847339A (zh) | 一种衬套及助力转向系统 | |
KR20110064018A (ko) | 전동식 파워스티어링 장치 | |
JP2013006517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4699799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22192054U (zh) | 一种基于单向自锁电机原理的装置 | |
CN218172384U (zh) | 车辆的转向机构及车辆 | |
CN217994220U (zh) | 汽车座椅驱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0 Address after: 868 Gangxing Road, Yang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eehive intelligent steering system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in yard 75, Dongsheng Road, Jiaozhuang Township,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aoding Branch of honeycomb intelligent steering system (Jiangsu)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