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1113U -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61113U CN216561113U CN202122433090.1U CN202122433090U CN216561113U CN 216561113 U CN216561113 U CN 216561113U CN 202122433090 U CN202122433090 U CN 202122433090U CN 216561113 U CN216561113 U CN 2165611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cover
- optical fiber
- bottom cover
- intellig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包括底盖、中盖、上盖、光纤适配器和信息显示结构,所述底盖、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依次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底盖与所述中盖适于合围形成容纳光缆的容纳腔;所述光纤适配器设置在所述中盖的侧壁上,用于连接所述光缆,所述上盖适于遮盖所述光纤适配器;所述信息显示结构适于设置在所述中盖或所述上盖上并显示所述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底盖、中盖和上盖依次可拆卸连接,提升了智能光纤面板盒拆装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通过设置信息显示结构,实现在无需打开甚至拆卸上盖或中盖的情况下观察到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面板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背景技术
网络已经遍及我们的生活每个角落,光纤网络的部署、室内光缆的布放成端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众多的网络设备中,光纤面板盒已经成为光纤到户的重要设备。
随着通信线路密度不断增加,对光纤面板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有的光纤面板盒多存在以下问题:拆卸不便,影响后续光缆光纤的连接及维护;设置在光纤面板盒中的光纤的连接使用情况需要拆卸盒体才能观察到,操作繁琐且光纤面板盒的拆卸容易影响光纤连接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光纤面板盒拆装的便捷性、以及在无需拆卸光纤面板盒的情况下获得光纤连接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包括底盖、中盖、上盖、光纤适配器和信息显示结构,所述底盖、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依次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底盖与所述中盖适于合围形成容纳光缆的容纳腔;所述光纤适配器设置在所述中盖的侧壁上,用于连接所述光缆,所述上盖适于遮盖所述光纤适配器;所述信息显示结构适于设置在所述中盖或所述上盖上并显示所述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
可选地,所述信息显示结构适于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被移动通信终端扫描时显示所述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
可选地,所述上盖与所述中盖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和轴孔中的一种,所述上盖与所述中盖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轴孔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底盖包括底盖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底盖本体上并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中盖在所述第四侧壁处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二侧壁处与所述底盖卡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壁或所述底盖本体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中盖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对应的侧壁处凸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四侧壁或所述底盖本体上设有第二卡扣,所述中盖与所述第二卡扣相对应的侧壁处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卡扣朝向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转轴适于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卡扣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盖的侧壁上设有过线孔。
可选地,所述中盖的侧壁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适配器卡口,所述光纤适配器设置在所述适配器卡口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中盖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光缆入口,和/或,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中盖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光缆入口。
可选地,所述底盖还包括光缆绕线柱、第一导向板和挡片,所述光缆绕线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板均凸设在底盖本体朝向所述中盖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板围绕所述光缆绕线柱设置;所述挡片设置在所述光缆绕线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板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光缆绕线柱、所述第一导向板、所述挡片和所述底盖本体合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光缆的第一线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底盖、中盖和上盖依次可拆卸连接,以提升智能光纤面板盒拆装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以及便于智能光纤面板盒内光纤光缆的连接(或熔接)、固定等。底盖与中盖合围形成的容纳腔用于容纳、固定从外部引入智能光纤面板盒内的光纤光缆,光纤适配器设置在中盖的侧壁上,用于位于容纳腔内的光纤光缆的引出入户。上盖则设置在光纤适配器处并用于遮盖光纤适配器,以对光纤适配器以及光纤适配器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起到保护作用。信息显示结构设置在中盖或上盖上,用于显示全部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以在无需打开甚至拆卸上盖或中盖的情况下观察到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的使用情况,避免频繁打开上盖或中盖而影响到光纤适配器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且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光纤面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光纤面板盒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纤适配器设置在中盖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纤适配器设置在中盖上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盖,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底盖本体,16-第一卡槽,17-第二卡扣,171-第二卡槽,18a-光缆绕线柱,18b-第一导向板,18c-挡片,18d-第二导向板;2-中盖,21-轴孔,22-第一卡扣,23-第二转轴,24-适配器卡口;3-上盖,31-第一转轴,32-过线孔;4-光纤适配器;5-信息显示结构;6-容纳腔;7-第一光缆入口,8-第二光缆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XYZ坐标轴中,X轴的正向代表前方,X轴的反向代表后方,Y轴的正向代表右方,Y轴的反向代表左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包括底盖1、中盖2、上盖3、光纤适配器4和信息显示结构5,底盖1、中盖2和上盖3依次可拆卸连接,且底盖1与中盖2适于合围形成容纳光缆的容纳腔6;光纤适配器4设置在中盖2的侧壁上,用于连接光缆,上盖3适于遮盖光纤适配器4;信息显示结构5适于设置在中盖2或上盖3上并显示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
本实施例中,智能光纤面板盒用于光缆的引出入户,具有分歧、分光、配线等功能。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底盖1、中盖2和上盖3沿图1中Z轴正向依次可拆卸连接,以提升智能光纤面板盒拆装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以及便于智能光纤面板盒内光纤光缆的连接(或熔接)、固定等。底盖1与中盖2合围形成的容纳腔6用于容纳、固定从外部引入智能光纤面板盒内的光纤光缆,光纤适配器4设置在中盖2的侧壁上,用于位于容纳腔6内的光纤光缆的引出入户;具体地,光纤适配器4朝向容纳腔6的一端用于连接位于容纳腔6内的光纤光缆(通过光纤连接器、尾纤等连接),光纤适配器4的另一端延伸至智能光纤面板外并用于连接入户光纤光缆。上盖3则设置在光纤适配器4处并用于遮盖光纤适配器4,以对光纤适配器4以及光纤适配器4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起到保护作用。信息显示结构5设置在中盖2或上盖3上,用于显示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例如直接显示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连接情况)信息,或以二维码等能够反映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连接情况)的信息进行显示,如此,以在无需打开甚至拆卸上盖3或中盖2的情况下观察到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避免频繁打开上盖3或中盖2而影响到光纤适配器4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且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可选地,信息显示结构5还适于显示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光纤适配器4的规格参数。
可选地,信息显示结构5适于显示二维码,二维码被移动通信终端扫描时显示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
由于信息显示结构5直接显示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信息需要较大的显示面板才能够清晰观察,这会增加智能光纤面板盒的生产制造成本及维护成本。本实施例中,优选信息显示结构5通过显示二维码来反映智能光纤面板盒的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的信息,用户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例如手机等)扫描智能光纤面板盒上的二维码来获取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以避免通过打开上盖3或中盖2来获取全部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时影响到光纤适配器4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且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可选地,结合图3-图6所示,上盖3与中盖2分别设有第一转轴31和轴孔21中的一种,上盖3与中盖2通过第一转轴31和轴孔2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上盖3上设有第一转轴31,中盖2上设有轴孔21;也可以是上中盖2上设有第一转轴31,上盖3上设有轴孔21;还可以是上盖3上设有第一转轴31和轴孔21,中盖2上设有与上盖3上第一转轴31对应的轴孔21以及与上盖3上轴孔21对应的第一转轴31。通过上盖3上第一转轴31(轴孔21)与中盖2上轴孔21(第一转轴31)的插接配合,实现上盖3与中盖2的转动连接;如此,在用户需安装相应光纤光缆至光纤适配器4上或从光纤适配器4上拔下相应光纤光缆时,相对中盖2转动上盖3至打开时(即光纤适配器4露出时)即可进行相应操作;在用户操作完成后,相对中盖2转动上盖3至关闭以遮盖光纤适配器4,从而保护光纤适配器4以及光纤适配器4与相应光纤光缆的连接。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上盖3的侧壁上设有过线孔32。
本实施例中,上盖3的侧壁上设置的过线孔32用于通过入户光纤光缆。过线孔32设有多个,以便于通过并区分多条入户光纤光缆,避免多条入户光纤光缆相互缠绕。
可选地,结合图3-图5所示,中盖2的侧壁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适配器卡口24,光纤适配器4设置在适配器卡口24处。
本实施例中,多个适配器卡口24在中盖2的侧壁上呈阵列分布,以合理且有效利用中盖2侧壁上空间,同时使得设置在多个适配器卡口24处的多个光纤适配器4同样呈阵列分布,以便于智能光纤面板盒盒内与盒外相应光纤光缆的区分及布置,避免发生多条光纤光缆相互缠绕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底盖1包括底盖本体15和设置在底盖本体15上并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第二侧壁12与第四侧壁14相对设置,中盖2在第四侧壁14处与底盖1转动连接并在第二侧壁12处与底盖1卡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设置在底盖本体15朝向中盖2的一侧的边缘,且第二侧壁12与第四侧壁1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相对设置。中盖2在第四侧壁14处与底盖1转动连接并在第二侧壁12处与底盖1卡接配合,如此,在打开中盖2在第二侧壁12处与底盖1的卡接配合后即可相对底盖1转动中盖2,以便于对容纳腔6内相应结构进行操作;在完成相应操作后,相对底盖1转动中盖2至中盖2与底盖1在第二侧壁12处卡接配合即可保证中盖2与底盖1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2-图5所示,第二侧壁12或底盖本体15上设有第一卡槽16,中盖2与第一卡槽16相对应的侧壁处凸设有第一卡扣22,第一卡扣22与第一卡槽16卡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或底盖本体15靠近第二侧壁12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卡槽16,中盖2与第一卡槽16对应的位置处凸设有第一卡扣22,中盖2在第二侧壁12处与底盖1通过第一卡槽16与第一卡扣22卡接配合,以便于实现中盖2与底盖1在第二侧壁12处的连接或分离。
可选地,结合图1、图3-图5所示,第四侧壁14或底盖本体15上设有第二卡扣17,中盖2与第二卡扣17相对应的侧壁处设有第二转轴23;第二卡扣17朝向第二转轴23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71,第二转轴23适于卡接在第二卡槽171内并与第二卡扣17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四侧壁14或底盖本体15靠近第四侧壁1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卡扣17,中盖2与第二卡扣17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转轴23,第二转轴23适于卡接在第二卡扣17上的第二卡槽171中并与第二卡扣17转动连接,一方面,第二转轴23与第二卡槽171的卡接适于拆卸,以提升中盖2与底盖1之间拆装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第二转轴23卡接在第二卡槽171中后适于相对第二卡扣17转动,实现了中盖2与底盖1的转动连接,方便了中盖2在底盖1上的拆装。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和图7所示,第一侧壁11和中盖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光缆入口7,和/或,第三侧壁13和中盖2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光缆入口8。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仅设置第一光缆入口7或第二光缆入口8,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光缆入口7和第二光缆入口8。第一光缆入口7和第二光缆入口8用于从外部引入光纤光缆至智能光纤面板盒内。其中,第一光缆入口7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中盖2的连接处,第二光缆入口8设置在第三侧壁13和中盖2的连接处,以避免第一光缆入口7(或第二光缆入口8)设置在第二侧壁12和中盖2的连接处时影响中盖2在第二侧壁12处与底盖1的卡接配合,避免第一光缆入口7(或第二光缆入口8)设置在第四侧壁14和中盖2的连接处时影响中盖2在第四侧壁14处与底盖1的转动连接。
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底盖1还包括光缆绕线柱18a、第一导向板18b和挡片18c,光缆绕线柱18a和第一导向板18b均凸设在底盖本体15朝向中盖2的一侧,第一导向板18b围绕光缆绕线柱18a设置;挡片18c设置在光缆绕线柱18a和第一导向板18b中的至少一个上,光缆绕线柱18a、第一导向板18b、挡片18c和底盖本体15合围形成用于容纳光缆的第一线槽。
本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呈弧形的第一导向板18b围绕光缆绕线柱18a设置,并与光缆绕线柱18a具有一定间距;挡片18c设置在光缆绕线柱18a远离底盖本体15的一端,和/或,挡片18c设置在第一导向板18b远离底盖本体15的一端。如此,光缆绕线柱18a、第一导向板18b、挡片18c和底盖本体15合围形成用于容纳光缆的第一线槽,以用于容纳、固定经第一光缆入口7(或第二光缆入口8)引入容纳腔6的光纤光缆。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缆绕线柱18a设有多个,挡片18c、底盖本体15和多个光缆绕线柱18a合围形成用于容纳光缆的第一线槽。
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底盖1还包括凸设在底盖本体15朝向中盖2的一侧的第二导向板18d,光缆绕线柱18a和多个第二导向板18d沿第二侧壁12的长度方向(即图7中X轴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二导向板18d与底盖本体15合围形成第二线槽,第一线槽与第二线槽连通。
本实施例中,光缆绕线柱18a和多个第二导向板18d沿第二侧壁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向板18d围成多个第二线槽,容纳、固定在第一线槽处的相应光纤光缆在第二线槽处熔接、固定。例如,在两个光纤进行熔接后,两个光纤的熔接连接处套设上热熔管,并通过热熔管固定在第二线槽处,以保证熔接的稳固。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盖(1)、中盖(2)、上盖(3)、光纤适配器(4)和信息显示结构(5),所述底盖(1)、所述中盖(2)和所述上盖(3)依次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底盖(1)与所述中盖(2)适于合围形成容纳光缆的容纳腔(6);所述光纤适配器(4)设置在所述中盖(2)的侧壁上,用于连接所述光缆,所述上盖(3)适于遮盖所述光纤适配器(4);所述信息显示结构(5)适于设置在所述中盖(2)或所述上盖(3)上并显示所述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显示结构(5)适于显示二维码,所述二维码被移动通信终端扫描时显示所述光纤适配器(4)的使用情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与所述中盖(2)分别设有第一转轴(31)和轴孔(21)中的一种,所述上盖(3)与所述中盖(2)通过所述第一转轴(31)和所述轴孔(21)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包括底盖本体(15)和设置在所述底盖本体(15)上并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所述第二侧壁(12)与所述第四侧壁(14)相对设置,所述中盖(2)在所述第四侧壁(14)处与所述底盖(1)转动连接并在所述第二侧壁(12)处与所述底盖(1)卡接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12)或所述底盖本体(15)上设有第一卡槽(16),所述中盖(2)与所述第一卡槽(16)相对应的侧壁处凸设有第一卡扣(22),所述第一卡扣(22)与所述第一卡槽(16)卡接配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壁(14)或所述底盖本体(15)上设有第二卡扣(17),所述中盖(2)与所述第二卡扣(17)相对应的侧壁处设有第二转轴(23);所述第二卡扣(17)朝向所述第二转轴(23)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71),所述第二转轴(23)适于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171)内并与所述第二卡扣(17)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的侧壁上设有过线孔(32)。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盖(2)的侧壁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适配器卡口(24),所述光纤适配器(4)设置在所述适配器卡口(24)处。
9.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中盖(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光缆入口(7),和/或,所述第三侧壁(13)和所述中盖(2)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光缆入口(8)。
10.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光纤面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还包括光缆绕线柱(18a)、第一导向板(18b)和挡片(18c),所述光缆绕线柱(18a)和所述第一导向板(18b)均凸设在底盖本体(15)朝向所述中盖(2)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板(18b)围绕所述光缆绕线柱(18a)设置;所述挡片(18c)设置在所述光缆绕线柱(18a)和所述第一导向板(18b)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光缆绕线柱(18a)、所述第一导向板(18b)、所述挡片(18c)和所述底盖本体(15)合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光缆的第一线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33090.1U CN216561113U (zh) | 2021-10-09 | 2021-10-09 |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33090.1U CN216561113U (zh) | 2021-10-09 | 2021-10-09 |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61113U true CN216561113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33090.1U Active CN216561113U (zh) | 2021-10-09 | 2021-10-09 |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6111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73242A1 (en) * | 2022-09-30 | 2024-04-04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Optical fiber management system |
-
2021
- 2021-10-09 CN CN202122433090.1U patent/CN2165611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73242A1 (en) * | 2022-09-30 | 2024-04-04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Optical fiber management syste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203974B1 (en) | Low profile optical fibre network interface enclosure | |
US9513451B2 (en) | Optical fibre distribution enclosure | |
US7970251B2 (en) | Outlet device | |
US8488934B2 (en) | High density fiber distribution hub | |
EP3327477B1 (en) | Optical fiber fusion module, optical fiber fusion frame | |
EP3221731B1 (en) | Optical termination module, optical termina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 cabinet | |
CN216561113U (zh) | 一种智能光纤面板盒 | |
KR101694313B1 (ko) | 이동 가능한 광분기어댑터가 수용되는 광케이블 단자함 | |
CN110568572B (zh) | 一种终端盒 | |
JP4960047B2 (ja) |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 | |
RU196705U1 (ru) | Оптическая муфта | |
CN211718581U (zh) | 一种新型高密度mpo型托盘式48芯配线模块 | |
JP4614864B2 (ja) | 通信機器 | |
RU203156U1 (ru) | Корпус модуля опт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етвителя | |
CN216561114U (zh) | 一种帽式光纤接头盒 | |
RU202124U1 (ru) | Корпус модуля опт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етвителя | |
JP5415905B2 (ja) | 二芯光コンセント | |
JP5653661B2 (ja) | 光線路の収容構造 | |
CN216646910U (zh) | 一种可作为现场连接器使用的分光分纤盒 | |
JP5653660B2 (ja) | 光線路の収容構造 | |
CN219777992U (zh) | 一种光铜混合插座面板盒 | |
RU133624U1 (ru) | Блок модулей волоконно-оптическ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 |
JP4597872B2 (ja) | 光接続箱 | |
CN210534373U (zh) | 光纤熔接柜 | |
RU164512U1 (ru) | Плата для волоконно-оптическ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