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526612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26612U
CN216526612U CN202123385286.4U CN202123385286U CN216526612U CN 216526612 U CN216526612 U CN 216526612U CN 202123385286 U CN202123385286 U CN 202123385286U CN 216526612 U CN216526612 U CN 216526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
camera
pixel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852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嘉伟
那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852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26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26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26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背光模块、第二背光模块和屏下摄像头;第一背光模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在与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孔,从而屏下摄像头可位于开孔内;第二背光模块设置于屏下摄像头的底座上,第二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件和折光件,发光件设置于底座的内壁上,折光件位于内壁与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之间,折光件用于控制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的与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从而第二背光模块可为显示面板的与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使得显示装置对应第一背光模块开孔的区域也能够提供正常的显示效果,从而实现了全面屏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全面屏,目前多数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开设有开孔,以供屏下摄像头对应放置,其中背光模块可包括光源和导光板等。然而,在屏下摄像头对应地设置于背光模块的开孔中时,由于开孔中未设置有任何光源提供亮度,使得显示装置在使用时,显示装置对应背光模块开孔的区域显示效果不好。
因此,亟需发明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使得显示装置对应背光模块开孔的区域也能够提供正常的显示效果,从而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背光模块、第二背光模块和屏下摄像头;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在与所述屏下摄像头对应区域设有开孔;
所述屏下摄像头位于所述开孔内,所述屏下摄像头根据外界射入的光线实现所述显示装置的前置拍摄;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屏下摄像头的底座上,所述第二背光模块为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其中,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件和折光件,所述发光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内壁上,所述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内壁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折光件位于所述内壁与所述摄像元件之间,所述折光件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射入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
可选地,所述发光件包括多个LED灯珠,多个所述LED灯珠均匀分布于所述内壁上。
可选地,所述内壁上设有与所述LED灯珠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各所述LED灯珠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凹陷部内。
可选地,所述发光件包括LED灯带;所述内壁上设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LED灯带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折光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棱镜片;
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棱镜片均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入光面朝向所述发光件,所述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摄像元件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板用于将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导入所述棱镜片,所述棱镜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光板导入的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对应的第二显示区。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第一扩散片位于所述棱镜片与所述第一导光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棱镜片包括衬底和多个三角棱镜;所述三角棱镜的底面设置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上,所述三角棱镜的棱峰与所述摄像元件相对且其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内壁的周向方向;多个所述三角棱镜沿所述内壁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列,两相邻的所述三角棱镜的底边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除所述第二显示区之外的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像素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面积,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面积;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在所述屏下摄像头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外界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像素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区域入射到所述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在所述显示面板全屏显示时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背光模块至少向所述第二像素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可选地,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沿第一方向,所述红色子像素、所述绿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依次循环排列,同一所述第二像素中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形成一子像素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二区域交替排列;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出光颜色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白色子像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背光模块、第二背光模块和屏下摄像头;第一背光模块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在与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孔,从而屏下摄像头可位于开孔内;第二背光模块设置于屏下摄像头的底座上,其中,第二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件和折光件,发光件设置于底座的内壁上,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设置于底座上且内壁围绕摄像元件设置,折光件位于内壁与摄像元件之间,折光件用于控制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的与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从而第二背光模块可为显示面板的与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提供亮度,使得显示装置对应第一背光模块开孔的区域也能够提供正常的显示效果,从而实现了全面屏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DD’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EE’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FF’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棱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GG’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结合图1至图3,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20、第一背光模块130、第二背光模块140和屏下摄像头150;第一背光模块130位于显示面板120的一侧,且在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区域设有开孔133;屏下摄像头150位于开孔133内,屏下摄像头150根据外界射入的光线实现显示装置10的前置拍摄;第二背光模块140设置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上,第二背光模块140为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其中,显示装置10可包括外壳110、显示面板120和背光模组等,显示面板120和背光模组等安装于外壳110内,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120的远离显示装置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面板12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通过背光模组提供光源。显示面板120一般包括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基板和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阵列基板,以及位于彩色滤光片基板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工作原理为通过施加驱动电压控制液晶层内液晶分子旋转,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透过显示面板12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从显示面板120的液晶层折射出来,并经由彩色滤光片基板产生彩色画面。
具体地,显示面板120包括第二显示区AA2和除第二显示区AA2之外的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与屏下摄像头150相对应,即第二显示区AA2与屏下摄像头相对设置。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的形状,可与屏下摄像头150轮廓的形状相适应,或者与屏下摄像头150接收光线的孔径相适应,一般为矩形区域或者圆形区域,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为矩形区域,相应地,第一背光模块13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区域也为矩形区域。
图2中仅是为了方便对屏下摄像头150进行描述而未将其完全画至开孔133中,实际上,在开孔133的深度相对较大时,可将屏下摄像头150完全容纳,当开孔133的深度不足以完全容纳屏下摄像头150时,屏下摄像头150没有被开孔133所容纳的剩余部分可凸出于第一背光模块130远离显示面板120的表面。第一背光模块130位于显示面板120的远离显示装置10的出光面的一侧,其至少包括光源,可还包括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背板等组件,图2中示例性地示出第一背光模块130包括光源132和第二导光板131,开孔133贯穿光源132和第二导光板131,第二导光板131用于将光源132发出的光线导入至显示面板120。
在第二导光板131将光源132发出的光线导入至显示面板12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背光模块13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区域设置了开孔133,从而第一背光模块130提供的光线难以到达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无法正常显示,很难实现真正的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针对于此,设置第二背光模块140,第二背光模块140具有向显示面板120提供亮度的功能,例如第二背光模块140可包括光源器件、导光器件和折光器件等;第二背光模块140设置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上,而屏下摄像头150位于开孔133内,从而第二背光模块140可以向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提供亮度,使得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也能够正常显示,提供正常的显示效果,由此使得显示面板120显示区的占比较高,显示装置10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背光模块140且设置第二背光模块140位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上,不仅使得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能够接收到正常显示所需的光线,而且相比于对第一背光模块130进行改动以使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区域接收到光线,这种设置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不高,实用性较强,还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10中的其它空间,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轻薄化设计。
基于上述,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屏下摄像头150还包括摄像元件152,摄像元件152设置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上,底座151包括呈圆筒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圆筒)的内壁1510且内壁1510围绕摄像元件152,内壁1510也可以理解为底座151的唇边(底座151可包括本体与唇边),摄像元件152可用于接收外界的光线以实现屏下摄像头150的拍摄功能。结合图4至图5,第二背光模块140包括发光件141和折光件142,发光件141设置于内壁1510上,折光件142位于内壁1510与摄像元件152之间,折光件142用于控制发光件141发出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120的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
具体地,发光件141用于发射光线,而折光件142用于调整光线传播的方向。在发光件141设置于底座151的内壁1510上时,发光件141发出的光线大部分会朝向摄像元件152传播,而将折光件142设置于摄像元件152与内壁1510之间,具体设置于发光件141与摄像元件152之间,从而折光件142可调整朝向摄像元件152传播的光线使其射入显示面板120,具体射入至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接收到正常显示所需的光线。
至此,发光件和折光件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多种,本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地示意以下几种,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DD’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至图7,发光件141包括多个LED灯珠1410,多个LED灯珠1410均匀分布于内壁1510上。
具体地,LED灯珠1410可以是发射白光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灯珠,可将LED灯珠1410直接粘贴于内壁1510上,也可以是将多个LED灯珠1410均先设置于基材上,再将设置有LED灯珠1410的基材粘贴于内壁1510上,图6和图7示例性地示意出了LED灯珠1410直接粘贴于内壁1510上的情况。多个LED灯珠1410发射出的光线经过折光件142后均入射至显示面板120,具体射入至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接收到正常显示所需的光线。在此基础上,多个LED灯珠1410均匀分布于内壁1510上,从而折光件142的各个部位接收到基本相同的光,进而折光件142向显示面板120折射出均匀性较高的光,保证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设置发光件141包括多个LED灯珠1410,LED灯珠1410直接设置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的内壁1510上,从而基于折光件142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显示效果,发光件141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在第一背光模块130中的光源也包括LED灯珠的情况下,设置发光件141包括LED灯珠可使得显示装置在原有光源种类的基础上无需增添新的光源种类,利于节省成本。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EE’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和图9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结合图8至图9,可选地,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的内壁1510上设有与LED灯珠1410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各LED灯珠1410设置于对应的凹陷部内。具体地,可在内壁1510上开设多个与LED灯珠1410一一对应的凹陷部,也即凹坑15100,从而可将LED灯珠1410设置于对应的凹陷部内,避免设置LED灯珠凸出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的内壁1510上而影响到屏下摄像头150的拍摄。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件141包括LED灯带(也称LED灯条),内壁1510上设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凹槽,LED灯带设置于凹槽内。这样,直接在内壁1510上开设凹槽,进而将LED灯带沿着凹槽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凹槽内,LED灯带发射出的光线经过折光件142后入射至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接收到正常显示所需的光线。其中,发光件141包括LED灯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FF’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和图11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可选地,结合图10至图11,折光件142包括第一导光板1421和棱镜片1422;第一导光板1421和棱镜片1422均围绕所述摄像元件152设置,第一导光板1421的入光面朝向发光件141,棱镜片1422位于第一导光板1421的出光面与摄像元件152之间,第一导光板1421用于将发光件141发出的光线导入棱镜片1422,棱镜片1422用于控制第一导光板1421导入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的与屏下摄像头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
具体地,第一导光板1421可以是柔性的导光板,柔性的导光板弯折后围绕摄像元件152设置,棱镜片1422也可以在弯折后围绕摄像元件152设置。第一导光板1421围绕摄像元件152时,第一导光板1421的入光面朝向发光件141,第一导光板1421的出光面朝向摄像元件152。其中,第一导光板1421的入光面与发光件141之间可以没有间距,也可以具有较小的间距,间距过大容易导致发光件141发射出的光线不能大部分入射至第一导光板1421的入光面,进而致使显示面板120接收不到足够的光线从而影响显示效果。棱镜片1422与第一导光板1421的出光面之间的可以没有间距,也可以具有较小间距,间距过大容易导致第一导光板1421出射的光不能大部分入射至棱镜片1422,进而致使显示面板120接收不到足够的光线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发光件141发出的光可以是点光源,经过第一导光板1421后成为面光源,面光源从棱镜片1422的入光面射入棱镜片1422,可以通过调整棱镜片1422在第一导光板1421和摄像元件152之间的角度,从而使得入射到棱镜片1422的光经棱镜片1422出射后射入至显示面板120,具体可射入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显示面板120与屏下摄像头150对应的第二显示区AA2实现正常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折光件142包括第一导光板1421和棱镜片1422,即可向显示面板120提供正常显示光源,使得第二背光模块140的结构设置与第一背光模块130的结构设置相似,相较于第一背光模块130,仅需增添棱镜片1422的设置即可,从而使得第二背光模块140的结构简单,易于设置。
棱镜片1422的结构可以是多种,例如直角棱镜或者三角棱镜等,只要能够将第一导光板1421射入的光线反射或者折射至显示面板120即可。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棱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参考图12所示,棱镜片1422包括衬底14220和多个三角棱镜14221;三角棱镜14221的底面设置于衬底14220远离第一导光板1421的表面上,三角棱镜14221的棱峰与摄像元件152相对且其延伸方向垂直于底座151的内壁1510的周向方向;多个三角棱镜14221沿底座151的内壁1510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列,两相邻的三角棱镜14221的底边相连接。
具体地,棱镜片1422的入光面是衬底14220靠近第一导光板1421的表面,第一导光板1421出射的光射入衬底14220后从三角棱镜14221出射,并射入显示面板120。衬底14220远离第一导光板1421的整个表面上均设置三角棱镜14221,可以使得所有从第一导光板1421出射的光基本上都能够被调整至射入显示面板120,从而保证第二背光模块140具有较高的出光率,显示面板120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光线。三角棱镜14221是本领域的常规棱镜,易于获得,从而使得棱镜片1422的结构易于实现。其中,衬底14220中的多个三角棱镜14221可以是一体成型,衬底14220的材料可以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应地三角棱镜14221的材料可以树脂材料。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背光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二背光模块的沿GG’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和图13中还示意出了屏下摄像头150。可选地,结合图13至图14,折光件142还包括第一扩散片1423,第一扩散片1423围绕摄像元件152设置,第一扩散片1423位于棱镜片1422与第一导光板1421之间。
具体地,第一扩散片1423可以在弯折后围绕摄像元件152设置。设置第一扩散片1423,可以使得入射至棱镜片1422的光更为均匀,从而使得棱镜片1422所出射的光更为均匀,进而显示面板120接收到的光更为均匀,使得显示面板120可以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设置第一背光模块130位于显示面板120的一侧,第一背光模块130可包括光源132、第二导光板131和第二扩散片(图中未示意出)等,设置第二背光模块140位于屏下摄像头150的底座151上,第一背光模块130和第二背光模块140分别向显示面板120的不同区域提供正常显示所需的光源,即可保证显示面板120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而其中的第二背光模块140相较于第一背光模块130仅需增添棱镜片即可,第二背光模块140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15,显示面板120包括第二显示区AA2和除第二显示区AA2之外的第一显示区AA1;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一像素1201,第二显示区AA2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像素1202;
第一像素120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2010,第二像素1202包括第一区域12020和第二区域12021,第一区域12020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20201;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大于第一子像素12010的面积,第二区域120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
第二背光模块140在屏下摄像头150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外界光线经过第二像素1202中的第二子像素120201和第二区域12021入射到屏下摄像头150的摄像元件152;第二背光模块140在显示面板120全屏显示时处于打开状态,第二背光模块140至少向第二像素1202中的第二子像素120201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具体地,第二显示区AA2的形状除了是圆形或者矩形之外还可以是正梯形或者倒梯形等,其中,矩形的顶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弧形的角,梯形的顶角可以是正规的夹角也可以是弧形的角,当然,第二显示区AA2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不规则形状,图1中示例性示意出了第二显示区AA2的顶角是直角的情况。第二显示区AA2和第一显示区AA1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A2部分边缘邻接于第一显示区AA1,也可以是全部边缘邻接于第一显示区AA1,只要两者彼此邻接,从而在两者同时显示时,能够构成完整的显示画面即可,图1中示例性示意出了第二显示区AA2全部边缘邻接于第一显示区AA1。
第一子像素12010和第二子像素120201均可以由滤光片构成。通常,两相邻的子像素之间设置有黑矩阵,本实施例中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12010之间以及两相邻的第二子像素120201之间均设置有黑矩阵。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大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像素12010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两相邻的第二子像素120201之间黑矩阵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12010之间黑矩阵的面积(即当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为相同大小的区域时,第二显示区AA2中黑矩阵的总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AA1中黑矩阵的总面积,)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有利于屏下摄像头150工作时,有更多的外界光线入射至屏下摄像头150,具体入射屏下摄像头150的摄像元件152,即保证屏下摄像头150摄像时可获取到足够的外界光线。
第二区域12021的面积可以等于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相较于第二区域12021的面积等于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若第二区域12021的面积大于第二子像素120201的面积,可使得屏下摄像头150工作时,有更多的外界光线入射至屏下摄像头150,具体入射屏下摄像头150的摄像元件152,保证屏下摄像头150摄像时可获取到足够的外界光线,保证屏下摄像头150的拍摄效果。
屏下摄像头150处于工作状态时说明屏下摄像头150在进行拍摄,此时可关闭第二背光模块140,第二背光模块140不向第二子像素120201和第二区域12021提供光源,而外界光线经过第二区域12021和第二子像素120201入射到屏下摄像头150的摄像元件152。本实施例中,在关闭第二背光模块140时,由于第二背光模块140不向第二子像素120201和第二区域12021提供背光,因此外界光线不仅可以通过第二区域12021射入至屏下摄像头150,还可以通过第二子像素120201射入至屏下摄像头150,从而使得第二像素1202的整体透光率较高,由此使得屏下摄像头150接收到充足的外界光线来实现显示装置的拍摄,显示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拍摄效果。
显示面板120全屏显示时因需要第二背光模块140向第二子像素120201提供光源,此时可打开第二背光模块140,第二背光模块140向第二子像素120201提供光源。而第二背光模块140向第二子像素120201提供光源的同时,还可以向第二区域12021提供光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5,第二子像素120201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沿第一方向x,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依次循环排列,同一第二像素1202中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形成一子像素单元,子像素单元与第二区域12021交替排列;沿第二方向y,第二子像素120201的出光颜色相同;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垂直,第一方向为像素阵列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像素阵列的列方向。
具体地,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可以分别通过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2021包括白色子像素W,白色子像素W不设置滤光片但可以保留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层。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排布方式形成沿第一方向的RGBW循环排列的像素排布方式,这种排布方式可以使得白色子像素W比较集中,有利于外界光线的透过,从而保证屏下摄像头150良好的拍摄效果;并且第一子像素12010也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另外,第二子像素120201还是可是包括白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屏下摄像头150具有更好的拍摄效果。当然,基于类似的设计思路,第二显示区AA2可以设计为其他像素排布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第一背光模块、第二背光模块和屏下摄像头;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在与所述屏下摄像头对应区域设有开孔;
所述屏下摄像头位于所述开孔内,所述屏下摄像头根据外界射入的光线实现所述显示装置的前置拍摄;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屏下摄像头的底座上,所述第二背光模块为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其中,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件和折光件,所述发光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内壁上,所述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内壁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折光件位于所述内壁与所述摄像元件之间,所述折光件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射入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的第二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包括多个LED灯珠,多个所述LED灯珠均匀分布于所述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上设有与所述LED灯珠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各所述LED灯珠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凹陷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包括LED灯带;所述内壁上设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LED灯带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光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棱镜片;
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棱镜片均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入光面朝向所述发光件,所述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出光面与所述摄像元件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板将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导入所述棱镜片,所述棱镜片控制所述第一导光板导入的所述光线射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屏下摄像头对应的第二显示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光件还包括第一扩散片;
所述第一扩散片围绕所述摄像元件设置,所述第一扩散片位于所述棱镜片与所述第一导光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片包括衬底和多个三角棱镜;
所述三角棱镜的底面设置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上,所述三角棱镜的棱峰与所述摄像元件相对且其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座的内壁的周向方向;多个所述三角棱镜沿所述底座的内壁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列,两相邻的所述三角棱镜的底边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除所述第二显示区之外的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像素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面积,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面积;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在所述屏下摄像头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外界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像素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区域入射到所述屏下摄像头的摄像元件;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在所述显示面板全屏显示时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背光模块至少向所述第二像素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沿第一方向,所述红色子像素、所述绿色子像素和所述蓝色子像素依次循环排列,同一所述第二像素中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形成一子像素单元,所述子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二区域交替排列;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出光颜色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白色子像素。
CN202123385286.4U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526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5286.4U CN216526612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5286.4U CN216526612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26612U true CN216526612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13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85286.4U Active CN216526612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266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858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96413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WO2018214422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KR10149370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US9086512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 source and light-guiding plate with reflective plate having a bent portion surrounding the light source
US7507010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529491A (zh) 视频和内容控制的背光
CN109215587A (zh) 一种显示装置、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US9864231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90043799A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5892148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4002895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010995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2768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150366A (ja) 導光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060706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9031726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3211184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GB2544895A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526612U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70168210A1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31041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3037587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12176697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4086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