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5506U - 外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外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65506U CN216365506U CN202122252425.XU CN202122252425U CN216365506U CN 216365506 U CN216365506 U CN 216365506U CN 202122252425 U CN202122252425 U CN 202122252425U CN 216365506 U CN216365506 U CN 2163655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external application
- pipe
- cavity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敷装置,该外敷装置包括外敷件和供液组件,外敷件设有容腔,外敷件用于与待外敷部位接触并进行传热,供液组件包括热腔、冷腔和调温件,热腔与容腔之间循环有第一流体,冷腔与容腔之间循环有第二流体,调温件分别与热腔和冷腔接触并进行传热,用于加热第一流体以及制冷第二流体。热腔内的第一流体通过在容腔与热腔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的温度升高,以对待外敷部位的热敷,冷腔内的第二流体通过在容腔与冷腔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的温度降低,以对待外敷部位的冷敷。调温件不仅用于加热第一流体,还用于制冷第二流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使得外敷装置的结构得到了简化且体积得到了缩小,便于使用及携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治疗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敷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冷热刺激的方式引起人体皮肤、内脏血管的反射性收缩或扩张,改变机体各系统的循环和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有的外敷装置中,通常包括外敷件、冷循环组件和热循环组件,利用冷循环组件为外敷件提供低温流体,利用热循环组件为外敷件提供高温流体,但是,因冷循环组件具有独立的储液及制冷机构,以及热循环组件具有独立的储液及制热机构,从而使得外敷装置的结构复杂且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及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简化外敷装置的结构,以提高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外敷装置,所述外敷装置包括:
外敷件,所述外敷件设有容腔,所述外敷件用于与待外敷部位接触并进行传热;
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包括热腔、冷腔和调温件,所述热腔与所述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一流体,所述冷腔与所述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二流体,所述调温件分别与所述热腔和所述冷腔接触并进行传热,用于加热所述第一流体以及制冷所述第二流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敷装置,供液组件与外敷件连接,其中,冷腔与容腔连通,热腔也与容腔连通,热腔内的第一流体通过在容腔与热腔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的温度升高,以实现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的目的,冷腔内的第二流体通过在容腔与冷腔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的温度降低,以实现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的目的。调温件不仅用于加热第一流体,还用于制冷第二流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从而使得外敷装置的结构得到了简化且体积得到了缩小,便于使用及携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敷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包括:
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调温件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热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
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调温件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冷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温件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加热侧与所述第一箱体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侧与所述第二箱体接触并进行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管路组,所述第一箱体通过所述第一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接,以使所述热腔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路组,所述第二箱体通过所述第二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接,以使所述冷腔与所述容腔连通;
驱动泵,所述驱动泵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和所述第二管路组配合,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的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一出口连通;
第三管路,所述驱动泵的第一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四管路,所述驱动泵的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三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二出口连通;
第三管体,所述驱动泵的第三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四管体,所述驱动泵的第四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阀,所述第一阀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阀,所述第二阀设于所述第三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阀,所述第三阀设于所述第四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三通件,所述外敷件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一三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管路组的出口连接;
第二三通件,所述外敷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三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管路组的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一三通件连通;
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部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一出口连通;
第三管部,所述驱动泵的第一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部与所述第二三通件连通;
第四管部,所述驱动泵的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部与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三通件连通;
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二出口连通;
第三管段,所述驱动泵的第三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三通件连通;
第四管段,所述驱动泵的第四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三通断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三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一三通件;
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二三通件,所述第一切换阀和所述第二切换阀设置为将所述第一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通或设置为将所述第二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四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并且/或者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四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循环阀和第二循环阀,所述第一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二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三循环阀和第四循环阀,所述第三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三管段,所述第四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
或者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循环阀和第二循环阀,所述第一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二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三循环阀和第四循环阀,所述第三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四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供液组件电连接;
并且/或者所述外敷件为硅胶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外敷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外敷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外敷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外敷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外敷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敷装置的控制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外敷装置;
10为外敷件;
20为供液组件;
201为第一三通件,202为第二三通件,203为第一切换阀,204为第二切换阀;
21为第一箱体;
211为热腔;
22为第二箱体;
221为冷腔;
23为调温件;
24为驱动泵;
241为第一进口,242为第三进口,243为第一出口,244为第二进口,245为第四进口,246为第二出口;
25为第一管路组;
251为第一管路,252为第二管路,253为第三管路,254为第四管路,255为第一控制阀,256为第二控制阀,257为第三控制阀;
251’为第一管部,252’为第二管部,253’为第三管部,254’为第四管部,255’为第一通断阀,256’为第二通断阀,257’为第三通断阀,257”为第一阀门;
258为第一循环阀,259为第二循环阀;
26为第二管路组;
261为第一管体,262为第二管体,263为第三管体,264为第四管体,265为第一阀,266为第二阀,267为第三阀;
261’为第一管段,262’为第二管段,263’为第三管段,264’为第四管段,265’为第一开关阀,266’为第二开关阀,267’为第三开关阀,267”为第二阀门;
268为第三循环阀,269为第四循环阀;
30为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外敷装置100,外敷装置100包括外敷件10和供液组件20,外敷件10设有容腔,外敷件10用于与待外敷部位接触并进行传热,供液组件20包括热腔211、冷腔221和调温件23,热腔211与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一流体,冷腔221与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二流体,调温件23 分别与热腔211和冷腔221接触并进行传热,用于加热第一流体以及制冷第二流体。
具体地,供液组件20与外敷件10连接,其中,冷腔221与容腔连通,热腔211也与容腔连通,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通过在容腔与热腔211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10的温度升高,以实现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的目的,冷腔221内的第二流体通过在容腔与冷腔221之间的循环,使得外敷件10的温度降低,以实现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的目的。调温件23不仅用于加热第一流体,还用于制冷第二流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从而使得外敷装置100的结构得到了简化且体积得到了缩小,便于使用及携带。
需要理解的是,调温件23具有加热功能和制冷功能,可对第一流体进行加热,以及对第二流体进行制冷,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通过热腔211与调温件23的接触并进行传热而温度升高,容腔内的第一流体因外敷件10与待外敷部位的接触并进行传热而温度降低,冷腔221内的第二流体通过冷腔221与调温件23的接触并进行传热而温度降低,容腔内的第二流体因外敷件10与待外敷部位的接触并进行传热而温度升高。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流体可以为水或油等流体,第二流体也可以为水或油等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均为水,从而能够降低外敷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容腔分别与冷腔221和热腔211连通,在使用过程中,仅设置成一种流体与容腔之间进行循环,即第一流体在容腔与热腔211之间循环,或者第二流体在容腔与冷腔221之间循环,以保证外敷装置100对待外敷部位的敷设效果。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5所示,供液组件20包括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第一箱体21与调温件23接触并进行传热,热腔211设置在第一箱体21内,第二箱体22 与调温件23接触并进行传热,冷腔221设置在第二箱体22内。具体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分别与调温件23配合,并且调温件23分别与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接触并进行传热,调温件23启动后,利用调温件23的加热功能对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同时利用调温件23的制冷功能对冷腔221内的第二流体进行制冷,通过设置两个水箱以及一个调温件23,从而减少了调温件23的数量,使得外敷装置100的结构能够得到简化,以实现减小外敷装置100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相邻设置,并且调温件23设置在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可以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件,也可以为一个部件的两个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件,并且分别与调温件23配合,从而便于对箱体的加工制造,另外,便于对两个箱体进行空间布局。
另外,第一箱体21与第二箱体22设置成两者不进行热交换,以避免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产生热交换而影响两种流体的温度。同时,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铝、铁、铜等),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塑料、陶瓷等)。
此外,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的外部可以设置保温结构(例如敷设保温棉等),以降低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温度损失,使得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外敷效果得到了保证。
进一步地,调温件23为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加热侧与第一箱体21接触并进行传热,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侧与第二箱体22接触并进行传热。具体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分别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相反两侧配合,并且设置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加热侧与第一箱体21接触并进行传热,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侧与第二箱体22接触并进行传热,以便于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分别对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进行加热以及冷腔221内的第二流体进行制冷。将调温件23设置为半导体制冷片,在保证加热以及制冷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小调温件23的体积,进一步简化了外敷装置100的结构,使得外敷装置100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
需要理解的是,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后,加热功能和制冷功能同时启动,通过将第一箱体21与半导体加热侧接触并进行传热,以及将第二箱体22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侧接触并进行传热,从而能够实现同时加热以及制冷功能,进而能够降低外敷装置100的能耗。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供液组件20还包括第一管路组25、第二管路组26和驱动泵24,第一箱体21通过第一管路组25与外敷件10连接,以使热腔211与容腔连通,第二箱体22通过第二管路组26与外敷件10连接,以使冷腔221与容腔连通,驱动泵24 分别与第一管路组25和第二管路组26配合,用于驱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动。具体地,第一箱体21通过第一管路组25和驱动泵24实现与外敷件10的容腔之间的连通,使得第一流体能够在容腔与热腔211之间循环,同时第二箱体22通过第二管路组26和驱动泵24实现与外敷件10的容腔之间的连通,使得第二流体能够在容腔与冷腔221之间循环。驱动泵24不仅实现了对第一流体流动的驱动,还实现了对第二流体流动的驱动,即设置一个驱动泵24实现了对两种流体的驱动,从而进一步简化了外敷装置100的结构,使得外敷装置100的体积得到了进一步的缩小,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及携带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外敷件10为硅胶件。具体地,硅胶件的贴合性和亲肤性较佳,能够提高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另外,硅胶件的热传递效果佳,能够保证对待外敷部位的冷敷及热敷的效果。
进一步地,外敷装置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与供液组件电连接,以实现对供液组件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管路组25包括第一管路251、第二管路252、第三管路253和第四管路254,第一箱体21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路251与容腔连通,第一箱体21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252与驱动泵24的第一出口243连通,驱动泵24的第一进口241通过第三管路253与容腔连通,驱动泵24的第二进口244通过第四管路254与第一箱体21的出液口连通。具体地,容腔、第一管路251、第一箱体21、第二管路252、驱动泵24和第三管路253之间构成热输出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时,该热输出循环启动,驱动泵24驱动第一流体在热输出循环内流动,从而实现对待外敷部位热敷的目的;第一箱体21、第四管路254、驱动泵24和第二管路252之间构成热储能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时,第二流体通过第二管路组26在容腔与冷腔221之间循环,并且调温件23对第二流体进行制冷,在调温件23对第二流体进行制冷时,调温件23同时对第一箱体21的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此时的第一流体在热储能循环中循环,以实现对热能的储备,从而避免了调温件23 能耗的损失。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管路组25还包括第一控制阀255、第二控制阀256和第三控制阀257,第一控制阀255设于第一管路251,用于控制第一管路251的接通或断开,第二控制阀256设于第三管路253,用于控制第三管路253的接通或断开,第三控制阀257 设于第四管路254,用于控制第四管路254的接通或断开。具体地,利用第一控制阀255、第二控制阀256和第三控制阀257的控制,实现了热输出循环和热储能循环之间的切换,当热输出循环启动时,第一控制阀255和第二控制阀256开启,第三控制阀257关闭,当热储能循环启动时,第一控制阀255和第二控制阀256关闭,第三控制阀257开启。通过三个控制阀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外敷装置100状态的切换,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功能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管路组26包括第一管体261、第二管体262、第三管体263和第四管体264,第二箱体22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体261与容腔连通,第二箱体22 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体262与驱动泵24的第二出口246连通,驱动泵24的第三进口242 通过第三管体263与容腔连通,驱动泵24的第四进口245通过第四管体264与第二箱体 22的出液口连通。具体地,容腔、第一管体261、第二箱体22、第二管体262、驱动泵24 和第三管体263之间构成冷输出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时,该冷输出循环启动,驱动泵24驱动第二流体在冷输出循环内流动,从而实现对待外敷部位冷敷的目的;第二箱体22、第四管体264、驱动泵24和第二管体262之间构成冷储能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时,第一流体通过第一管路组25在容腔与热腔211之间循环,并且调温件23对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在调温件23对第一流体进行加热时,调温件23同时对第二箱体22的冷腔221内的第热流体进行制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此时的第二流体在冷储能循环中循环,以实现对冷能的储备,进一步地避免了调温件23能耗的损失。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一阀265、第二阀266和第三阀267,第一阀265设于第一管体261,用于控制第一管体261的接通或断开,第二阀266设于第三管体263,用于控制第三管体263的接通或断开,第三阀267设于第四管体264,用于控制第四管体264的接通或断开。具体地,利用第一阀265、第二阀266和第三阀267的控制,实现了冷输出循环和冷储能循环之间的切换,当冷输出循环启动时,第一阀265和第二阀266开启,第三阀267关闭,当冷储能循环启动时,第一阀265和第二阀266关闭,第三阀267开启。通过三个阀的有效配合,进一步实现了外敷装置100状态的切换,进一步保证了外敷装置100功能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外敷装置100的控制器30分别与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控制阀255、第二控制阀256、第三控制阀257、第一阀265、第二阀266和第三阀267 电连接。具体地,利用控制器30分别对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控制阀255、第二控制阀256、第三控制阀257、第一阀265、第二阀266和第三阀267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为待外敷部位提供热敷和冷敷功能的顺利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供液组件20还包括第一三通件201和第二三通件202,外敷件10的入口通过第一三通件201分别与第一管路组25的出口和第二管路组26的出口连接,外敷件10的出口通过第二三通件202分别与第一管路组25的入口和第二管路组26的入口连接。具体地,第一三通件201设置在外敷件10的入口位置,第二三通件202设置在外敷件10的出口位置,其中,第一三通件201的一个接口与外敷件10入口连通,第一三通件201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第一管路组25合第二管路组26连通,第二三通的一个接口与外敷件10的出口连通,第二三通件202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第一管路组25合第二管路组26连通,通过设置第一三通件201和第二三通件202,从而减少了外敷件10上管路连接的数量,从而简化了外敷件10的结构,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管路组25包括第一管部251’、第二管部252’、第三管部253’和第四管部254’,第一箱体21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部251’与第一三通件 201连通,第一箱体21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部252’与驱动泵24的第一出口243连通,驱动泵24的第一进口241通过第三管部253’与第二三通件202连通,驱动泵24的第二进口244通过第四管部254’与第一箱体21的出液口连通。具体地,容腔、第一管部251’、第一箱体21、第二管部252’、驱动泵24和第三管部253’之间构成热输出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时,该热输出循环启动,驱动泵24驱动第一流体在热输出循环内流动,从而实现对待外敷部位热敷的目的;第一箱体21、第四管部254’、驱动泵24和第二管部252’之间构成热储能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时,第二流体通过第二管部252’组在容腔与冷腔221之间循环,并且调温件23对第二流体进行制冷,在调温件 23对第二流体进行制冷时,调温件23同时对第一箱体21的热腔211内的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此时的第一流体在热储能循环中循环,以实现对热能的储备,从而避免了调温件23能耗的损失。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管路组26包括第一管段261’、第二管段262’、第三管段263’和第四管段264’,第二箱体22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段261’与第一三通件 201连通,第二箱体22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段262’与驱动泵24的第二出口246连通,驱动泵24的第三进口242通过第三管段263’与第二三通件202连通,驱动泵24的第四进口245通过第四管段264’与第二箱体22的出液口连通。具体地,容腔、第一管段261’、第二箱体22、第二管段262’、驱动泵24和第三管段263’之间构成冷输出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冷敷时,该冷输出循环启动,驱动泵24驱动第二流体在冷输出循环内流动,从而实现对待外敷部位冷敷的目的;第二箱体22、第四管段264’、驱动泵24和第二管段262’之间构成冷储能循环,当需要对待外敷部位进行热敷时,第一流体通过第一管路组25在容腔与热腔211之间循环,并且调温件23对第一流体进行加热,在调温件23 对第一流体进行加热时,调温件23同时对第二箱体22的冷腔221内的第热流体进行制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此时的第二流体在冷储能循环中循环,以实现对冷能的储备,进一步地避免了调温件23能耗的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管路组25还包括第一通断阀255’、第二通断阀256’和第三通断阀257’,第一通断阀255’设于第一管部251’,用于控制第一管部251’的接通或断开,第二通断阀256’设于第三管部253’,用于控制第三管部253’的接通或断开,第三通断阀257’设于第四管部254’,用于控制第四管部254’的接通或断开。具体地,利用第一通断阀255’、第二通断阀256’和第三通断阀257’的控制,实现了热输出循环和热储能循环之间的切换,当热输出循环启动时,第一通断阀255’和第二通断阀256’开启,第三通断阀257’关闭,当热储能循环启动时,第一通断阀255’和第二通断阀256’关闭,第三通断阀257’开启。通过三个通断阀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外敷装置100状态的切换,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功能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一开关阀265’、第二开关阀266’和第三开关阀267’,第一开关阀265’设于第一管段261’,用于控制第一管段261’的接通或断开,第二开关阀266’设于第三管段263’,用于控制第三管段263’的接通或断开,第三开关阀267’设于第四管段264’,用于控制第四管段264’的接通或断开。具体地,利用第一开关阀265’、第二开关阀266’和第三开关阀267’的控制,实现了冷输出循环和冷储能循环之间的切换,当冷输出循环启动时,第一开关阀265’和第二开关阀266’开启,第三开关阀267’关闭,当冷储能循环启动时,第一开关阀265’和第二开关阀266’关闭,第三开关阀267’开启。通过三个开关阀的有效配合,进一步实现了外敷装置100 状态的切换,进一步保证了外敷装置100功能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地,外敷装置100的控制器30分别与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通断阀255’、第二通断阀256’、第三通断阀257’、第一开关阀265’、第二开关阀266’和第三开关阀 267’电连接。具体地,利用控制器30分别对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通断阀255’、第二通断阀256’、第三通断阀257’、第一开关阀265’、第二开关阀266’和第三开关阀 267’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为待外敷部位提供热敷和冷敷功能的顺利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供液组件20还包括第一切换阀203和第二切换阀204,第一切换阀203设于第一三通件201,第二切换阀204设于第二三通件202,第一切换阀203和第二切换阀204设置为将第一管路组25与外敷件10连通或设置为将第二管路组26与外敷件10连通。具体地,利用第一切换阀203对第一三通件201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并且利用第二切换阀204对第二三通件202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实现第一管路组25与外敷件10连通或者实现第二管路组26与外敷件10的连通。
当需要启动热输出循环时,第一切换阀203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一管部251’与外敷件10连通,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一管段261’与外敷件10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切换阀204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三管部253’与外敷件10连通,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三管段 263’与外敷件10处于断开状态,驱动泵24启动,第一流体在第一箱体21与外敷件10 之间循环,以为用户提供热敷。
当需要启动冷输出循环时,第一切换阀203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一管部251’与外敷件10断开,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一管段261’与外敷件10处于连通状态,第二切换阀204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三管部253’与外敷件10断开,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三管段 263’与外敷件10处于连通状态,驱动泵24启动,第二流体在第二箱体22与外敷件10 之间循环,以为用户提供冷敷。
进一步地,第一管路组25还包括第一阀门257”,第一阀门257”设于第四管部254’,用于控制第四管部254’的接通或断开,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二阀门267”,第二阀门267”设于第四管段264’,用于控制第四管段264’的接通或断开。通过第一阀门257”、第二阀门267”、第一切换阀203和第二切换阀204的有机配合,从而实现了外敷装置100 热输出循环、热储能循环、冷输出循环和冷储能循环之间的有效切换,以满足用户冷敷或热敷的需求,同时减少了阀的数量,简化了外敷装置100的结构,降低了外敷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当需要启动热输出循环时,第一切换阀203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一管部251’与外敷件10连通,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一管段261’与外敷件10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切换阀204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三管部253’与外敷件10连通,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三管段 263’与外敷件10处于断开状态,第一阀门257”断开,第二阀门267”接通,驱动泵 24启动,第一流体在第一箱体21与外敷件10之间循环,以为用户提供热敷,第二流体在驱动泵24与第二箱体22之间循环,以实现冷储能循环。
当需要启动冷输出循环时,第一切换阀203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一管部251’与外敷件10断开,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一管段261’与外敷件10处于接通状态,第二切换阀204将第一管路组25的第三管部253’与外敷件10断开,此时第二管路组26的第三管段 263’与外敷件10处于接通状态,第一阀门257”接通,第二阀门267”断开,驱动泵 24启动,第二流体在第二箱体22与外敷件10之间循环,以为用户提供冷敷,第一流体在驱动泵24与第一箱体21之间循环,以实现热储能循环。
进一步地,外敷装置100的控制器30分别与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阀门257”、第二阀门267”、第一切换阀203和第二切换阀204电连接。具体地,利用控制器30分别对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阀门257”、第二阀门267”、第一切换阀203和第二切换阀204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为待外敷部位提供热敷和冷敷功能的顺利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管路组25还包括第一循环阀258和第二循环阀259,第一循环阀258设于第一管部251’,第二循环阀259设于第四管部254’,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第三循环阀268设于第三管段 263’,第四循环阀269设于第四管段264’。利用第一循环阀258、第二循环阀259、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外敷装置100状态的切换,进而满足了用户冷敷或热敷的需求。
具体地,当需要启动热输出循环时,第一循环阀258打开,第二循环阀259关闭、第三循环阀268关闭,第四循环阀269打开,此时,第一管路组25与外敷件10连通,在驱动泵24的驱动下,第一流体在第一箱体21与外敷件10之间循环,以实现对用户的热敷,并且热敷过程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第二流体在驱动泵24和第二箱体22之间循环,以实现冷储能循环。
当需要启动冷输出循环时,第一循环阀258关闭,第二循环阀259打开、第三循环阀268打开,第四循环阀269关闭,此时,第二管路组26与外敷件10连通,在驱动泵24的驱动下,第二流体在第二箱体22与外敷件10之间循环,以实现对用户的冷敷,并且冷敷过程中,在驱动泵24的作用下,第一流体在驱动泵24和第一箱体21之间循环,以实现热储能循环。
进一步地,外敷装置100的控制器30分别与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循环阀258、第二循环阀259、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电连接。具体地,利用控制器30分别对调温件23、驱动泵24、第一循环阀258、第二循环阀259、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外敷装置100为待外敷部位提供热敷和冷敷功能的顺利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管路组25还包括第一循环阀258和第二循环阀259,第一循环阀258设于第三管部253’,第二循环阀259设于第四管部254’,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第三循环阀268设于第一管段 261’,第四循环阀269设于第四管段264’。该示例的实施方式与前一示例(第一管路组 25还包括第一循环阀258和第二循环阀259,第一循环阀258设于第一管部251’,第二循环阀259设于第四管部254’,第二管路组26还包括第三循环阀268和第四循环阀269,第三循环阀268设于第三管段263’,第四循环阀269设于第四管段264’)的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见前一示例的实施方式,在此,本示例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外敷装置100可以为外敷面罩或外敷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敷装置100为外敷面罩,该外敷面罩的的其它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装置包括:
外敷件,所述外敷件设有容腔,所述外敷件用于与待外敷部位接触并进行传热;
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包括热腔、冷腔和调温件,所述热腔与所述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一流体,所述冷腔与所述容腔之间选择性地循环有第二流体,所述调温件分别与所述热腔和所述冷腔接触并进行传热,用于加热所述第一流体以及制冷所述第二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包括:
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调温件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热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
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调温件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冷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件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加热侧与所述第一箱体接触并进行传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侧与所述第二箱体接触并进行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管路组,所述第一箱体通过所述第一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接,以使所述热腔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路组,所述第二箱体通过所述第二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接,以使所述冷腔与所述容腔连通;
驱动泵,所述驱动泵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和所述第二管路组配合,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的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一出口连通;
第三管路,所述驱动泵的第一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四管路,所述驱动泵的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三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的接通或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二出口连通;
第三管体,所述驱动泵的第三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容腔连通;
第四管体,所述驱动泵的第四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阀,所述第一阀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阀,所述第二阀设于所述第三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阀,所述第三阀设于所述第四管体,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体的接通或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三通件,所述外敷件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一三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管路组的出口连接;
第二三通件,所述外敷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三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组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管路组的入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一三通件连通;
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部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一出口连通;
第三管部,所述驱动泵的第一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部与所述第二三通件连通;
第四管部,所述驱动泵的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部与所述第一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组包括:
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三通件连通;
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箱体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驱动泵的第二出口连通;
第三管段,所述驱动泵的第三进口通过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三通件连通;
第四管段,所述驱动泵的第四进口通过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出液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三通断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
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三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
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一三通件;
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二三通件,所述第一切换阀和所述第二切换阀设置为将所述第一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通或设置为将所述第二管路组与所述外敷件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四管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部的接通或断开;
并且/或者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四管段,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段的接通或断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循环阀和第二循环阀,所述第一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二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三循环阀和第四循环阀,所述第三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三管段,所述第四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
或者所述第一管路组还包括第一循环阀和第二循环阀,所述第一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二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部,所述第二管路组还包括第三循环阀和第四循环阀,所述第三循环阀设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四循环阀设于所述第四管段。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外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供液组件电连接;
并且/或者所述外敷件为硅胶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52425.XU CN216365506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外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52425.XU CN216365506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外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65506U true CN216365506U (zh) | 2022-04-26 |
Family
ID=81242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52425.XU Active CN216365506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外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6550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60969B (zh) * | 2024-06-13 | 2024-11-01 | 美商普瑞和利公司 | 冷熱敷件裝置 |
-
2021
- 2021-09-16 CN CN202122252425.XU patent/CN2163655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60969B (zh) * | 2024-06-13 | 2024-11-01 | 美商普瑞和利公司 | 冷熱敷件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22082B (zh)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6365506U (zh) | 外敷装置 | |
CN115179717B (zh) | 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08466532A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温度控制系统 | |
CN111336713B (zh) | 一种用于冷热水供应的热泵系统 | |
CN115366619A (zh) | 一种汽车热泵系统、热管理方法及汽车 | |
CN212339677U (zh) | 一种用于冷热水供应的热泵系统 | |
CN218792714U (zh) | 外敷装置 | |
CN202051891U (zh) | 智能冷热敷机系统 | |
CN202010229U (zh) | 医用脉冲冷敷系统 | |
CN212732248U (zh) | 恒温水浴箱 | |
CN210425377U (zh) | 一种便携式触体温调装置 | |
CN210153994U (zh) | 利用外部循环实现制冷制热的冷暖空调系统 | |
CN217091098U (zh) | 一种医用冷热敷机 | |
CN204555774U (zh) | 冷热双储节能系统 | |
CN210602320U (zh) | 空气源热泵能源装置 | |
CN208272072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电池组温度调节系统及混合动力车 | |
CN118418661B (zh) | 集成热管理系统、方法及电动车辆 | |
CN201268251Y (zh) | 车用智能制冷凉垫 | |
CN218448088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冷却液换向结构及冷却系统 | |
CN211918427U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 | |
CN117067858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8154430U (zh) | 水暖毯 | |
JP3636505B2 (ja) | 冷水温水供給装置 | |
CN215080736U (zh) | 一种分体式多功能热泵冰敷枕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