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玻璃幕墙的隐形翻窗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玻璃幕墙的隐形翻窗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墙壁预设位置处的固定框以及设置在固定框内的窗框,窗框内设置有窗户玻璃,窗框与固定框之间转动连接,窗框的内部隐藏式设置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设置成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锁定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使窗框与固定框之间锁定,锁定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撤销窗框与固定框之间的锁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靠近地面的水平框边为锁紧框边,锁紧框边朝向室内的侧面设置有锁孔;
所述窗框靠近地面的水平框边为安装框边,安装框边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锁定机构的安装区,安装框边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安装区接通的推拉孔,安装框边朝向室内的侧面设置有插孔,并且当窗户被关闭时,插孔与锁孔相互接通。
进一步的,所述推拉孔的上孔口处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门帘。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区内设置有支架,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导杆,导杆的引导方向垂直于设置在窗框内的窗户玻璃,导杆上滑动连接有控制架,控制架呈上下两端开口的矩形壳体结构,导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a与弹簧b,其中,弹簧a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做靠近插孔的移动,弹簧b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做远离插孔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支架上且与导杆相互平行的滑杆,滑杆上滑动连接有锁杆,锁杆位于控制架的下方且锁杆与插孔位于同一直线上,锁杆背离插孔的端部朝上延伸有抵触台阶,抵触台阶位于控制架背离插孔的一侧且两者相互贴合,并且当本翻窗关闭时,锁杆的自由端穿过插孔并位于锁孔内,使锁定机构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滑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c,弹簧c的压缩弹力驱使锁杆做靠近插孔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抵触台阶上固定设置有与导杆相互平行的齿条a,控制架背离插孔的侧面固定设置有与导杆相互平行的齿条b,齿条b沿自身延伸方向分为靠近控制架的光滑段、远离控制架的啮齿段,支架上安装有转轴,转轴的端部设置有齿轮,初始状态下,齿轮位于齿条a、齿条b的光滑段之间,且齿轮与齿条a啮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中,窗框的安装框边设置一个安装区,锁定机构设置在安装区内,隐藏式设计更为美观;
2、本方案中,用户通过手指穿过推拉孔伸入安装区内,轻轻拨动控制架即可使锁定机构的状态发生切换,手部发力即可打开或关闭翻窗,整个过程操作动作简单易上手并且发力时,通过手掌虎口向外推动窗框或多个手指向内拉动窗框,更便于用户发力,不会出现手滑、费力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7所示,一种玻璃幕墙的隐形翻窗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墙壁预设位置处的固定框10以及设置在固定框10内的窗框20,窗框20内设置有窗户玻璃,其中,窗框20与固定框10之间转动连接,构成现有技术中的翻窗结构,向外推动窗框20可以使得窗户被打开,向内拉动窗框20可以使窗户被关闭,为现有常规技术手段,不再赘述。
窗框20内部设置有锁定机构30,锁定机构30设置成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处于关闭状态时,使窗框20与固定框10之间锁定,处于打开状态时,撤销窗框20与固定框10之间的锁定;由于锁定机构30设置在窗框20内部,即为隐藏式设计,故而整个窗户结构更加美观,另外,相比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窗框20上设置一个把手,把手上设置卡板,通过把手旋转卡板,通过卡板与固定框10框边之间的配合对窗框20进行锁定或者撤销锁定,用户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手上的皮肉被夹住手上的情况而言,本方案中的锁定机构30的控制操作方式也较为方便,并且不会出现手被夹住的情况。
如图2所示,固定框10靠近地面的水平框边为锁紧框边,锁紧框边朝向室内的侧面设置有锁孔11。
如图3-6所示,窗框20靠近地面的水平框边为安装框边,安装框边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锁定机构30的安装区,安装框边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安装区接通的推拉孔21,安装框边朝向室内的侧面设置有插孔22,并且当窗户被关闭时,插孔22与锁孔11相互接通。
优选的实施例,为了防止灰尘、雨水等通过推拉孔21进入安装区内,影响锁定机构30内部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润滑性,即使锁定机构30内部零部件之间的连动动作出现阻碍或使锁定机构30内部的零部件生锈,影响锁定机构30的使用,如图4所示,推拉孔21的上孔口处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门帘23,门帘23能够在不影响用户通过推拉孔21将手部伸入安装区内的前提下,阻碍灰尘雨水等通过推拉孔21进入安装区内。
如图6-7所示,安装区内设置有支架。
锁定机构30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导杆32,导杆32的引导方向垂直于设置在窗框20内的窗户玻璃,导杆32上滑动连接有控制架31,控制架31呈上下两端开口的矩形壳体结构。
导杆32的外部套设有弹簧a33a、弹簧b33b,其中,弹簧a33a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31做靠近插孔22的移动,弹簧b33b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31做远离插孔22的移动。
如图8-9所示,锁定机构30还包括安装在支架上且与导杆32相互平行的滑杆35,滑杆35上滑动连接有锁杆34。
锁杆34位于控制架31的下方且锁杆34与插孔22位于同一直线上,锁杆34背离插孔22的端部朝上延伸有抵触台阶,抵触台阶位于控制架31背离插孔22的一侧且两者相互贴合,当本翻窗结构关闭,锁定机构3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杆34的自由端穿过插孔22并位于锁孔11内,由于窗框20打开时,其运动轨迹呈弧形,在锁杆34插入至锁孔11内的部分与锁孔11之间的配合下,窗框20以及窗户玻璃被限制不能被打开。
滑杆35的外部套设有弹簧c36,弹簧c36的压缩弹力驱使锁杆34做靠近插孔22的移动。
抵触台阶上固定设置有与导杆32相互平行的齿条a39a,控制架31背离插孔22的侧面固定设置有与导杆32相互平行的齿条b39b,齿条b39b沿自身延伸方向分为靠近控制架31的光滑段、远离控制架31的啮齿段。
支架上安装有转轴37,转轴37的端部设置有齿轮38,初始状态下,齿轮38位于齿条a39a、齿条b39b的光滑段之间,且齿轮38与齿条a39a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本翻窗结构关闭,锁定机构3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杆34的自由端穿过插孔22并位于锁孔11内,由于窗框20打开时,其运动轨迹呈弧形,故而在锁杆34插入至锁孔11内的部分与锁孔11之间的配合下,窗框20以及窗户玻璃被限制不能被打开;
本翻窗的打开过程,具体为:
用户拇指穿过推拉孔21并位于控制架31内部,手掌的虎口朝向室外,通过拇指拨动控制架31,使控制架31做远离插孔22的移动,弹簧a33a被压缩,控制架31移动通过抵触台阶牵引锁杆34同步移动,使锁杆34脱离锁孔11,锁定机构30切换为打开状态;
接着,用户手掌用力,推动窗框20移动,使本翻窗被打开,打开之后,用户手部收回,弹簧a33a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31做靠近插孔22的移动,使锁定机构30在安装区内的相对位置恢复;
另外,翻窗被打开后,通过设置在翻窗侧边的阻尼或其它结构使翻窗不因自身重力而反转关闭,此为现有技术,不是本方案中的创新,此处不作赘述;
另外,用户也可以使用合适自身的手掌姿势使锁定机构30切换为打开状态并推开窗框20。
本翻窗的关闭过程,具体为:
用户除拇指外的其余手指穿过推拉孔21并位于控制架31内部,手掌的虎口朝向室内,手指拨动控制架31,使控制架31做靠近插孔22的移动,弹簧b33b被压缩,同时该过程中,齿条b39b的啮齿段跟随控制架31同步移动并与齿轮38啮合,通过齿条b39b、齿轮38、齿条a39a三者之间的配合,牵引锁杆34做远离插孔22的移动,使锁杆34缩回安装区内,弹簧c36被压缩;
接着,用户手掌用力,拉回窗框20,使本翻窗被关闭,关闭之后,用户手部收回,弹簧b33b的压缩弹力驱使控制架31做远离插孔22的移动,使控制架31恢复在安装区内的位置,弹簧c36的压缩弹力驱使锁杆34做靠近插孔22的移动,使锁杆34的自由端穿过插孔22并位于锁孔11内,锁定机构30切换为关闭状态;
另外,用户也可以使用合适自身的手掌姿势拨动控制架31移动,使翻窗被关闭,锁定机构30切换为关闭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法的目的。
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关联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自收纳车用声音采集设备,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法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法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法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