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8340U - 空气流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流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08340U CN216308340U CN202122344410.6U CN202122344410U CN216308340U CN 216308340 U CN216308340 U CN 216308340U CN 202122344410 U CN202122344410 U CN 202122344410U CN 216308340 U CN216308340 U CN 2163083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flow
- shutter member
- flow control
- contact
- sh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空气流控制装置,该空气流控制装置具有:风扇马达,其产生空气流;闸门部件,其对空气流路进行开闭;闸门马达,其使闸门部件旋转;壳体;以及限制部,其限制闸门部件的旋转角度。限制部具有:限制片,其设置于闸门部件,朝向壳体突出;突起部,其设置于壳体,朝向闸门部件突出,随着闸门部件的旋转而与限制片接触;第1接触部,其配置于突起部的周向一端部,限制第1旋转角度;以及第2接触部,其配置于突起部的周向另一端部,限制第2旋转角度。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相对于第2中心轴线配置于闸门马达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在冰箱中进行冷却后的空气的分配,利用对空气分配路进行开闭的空气调整装置(风门装置)。空气调整装置使内圈相对于外圈转动,控制内圈的流出口与外圈的空气分配口的连通关系。内圈通过具有旋转轴的驱动装置而转动,该旋转轴固定有内圈的中心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0800号公报
在利用内圈开闭外圈的空气分配口的情况下,需要在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各自的状态下限制内圈的转动。因此,在内圈的周向上,需要将内圈与外圈的接触部位设置于2处(打开位置、关闭位置)。此时,例如在使内圈转动的驱动装置位于内圈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若内圈的周向上的内圈与外圈的接触部位处于远离驱动装置(被施加旋转力的部位)的位置,则在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处的内圈与外圈的接触时振动以及噪音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的空气流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具有:风扇马达,其具有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中心轴线旋转的叶轮,该风扇马达产生空气流;闸门部件,其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线旋转而对空气流路进行开闭;闸门马达,其使所述闸门部件旋转;壳体,其沿所述闸门部件的轴向设置;以及限制部,其限制所述闸门部件的旋转角度。所述限制部具有:限制片,其设置于所述闸门部件,朝向所述壳体突出;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闸门部件突出,随着所述闸门部件的旋转而与所述限制片接触;第1接触部,其配置于所述突起部的周向一端部,通过与所述限制片接触来限制第1所述旋转角度;以及第2接触部,其配置于所述突起部的周向另一端部,通过与所述限制片接触来限制第2所述旋转角度。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2中心轴线配置于所述闸门马达这一侧。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位于相对于半径线呈45度的所述旋转角度的范围内,该半径线从所述第2中心轴线朝向所述闸门马达沿径向延伸。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限制片和所述突起部中的一方沿周向延伸。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限制片相对于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的接触角度为直角。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闸门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沿径向突出并且与另一方的周面相对地滑动的径向凸部。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闸门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沿轴向突出并且与另一方的轴向端面相对地滑动的轴向凸部。
在上述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中,所述第1中心轴线和所述第2中心轴线沿着相同的直线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提供能够实现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的空气流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空气流控制装置的风扇马达中心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闸门部件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变形例1的空气流控制装置的闸门部件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1的空气流控制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空气流控制装置的闸门部件和罩部件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空气流控制装置的局部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空气流控制装置;2:风扇马达;3:保持部件;4:闸门部件;5:闸门马达;6:齿轮;7:壳体;8:限制部;21:叶轮;22:轴;23:转子;24:定子;25:轴承;31:筒部;41:环状部;42:闸门;71:基座部件;72:罩部件;73:连结部;81:限制片;82:突起部;83:第1接触部;84:第2接触部;85:限制片;86:突起部;87:第1接触部;88:第2接触部;211:杯部;212:圆板部;213:叶片;214:支承框;231:转子轭;232:磁铁;241:定子铁芯;242:绝缘件;243:线圈;411:齿轮部;711:环状基座部;712:肋部;713:马达基座部;714:轴向凸部;721:圆板罩部;722:肋部;723:马达罩部;724:连接部;725:固定部;726:径向凸部;7231:开口;7241:侧壁;7242:上盖;C:中心轴线(第1中心轴线、第2中心轴线);Lr:半径线;θ1:旋转角度;θ2:接触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在本说明书中,将空气流控制装置的风扇马达的中心轴线以及闸门部件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风扇马达的中心轴线与闸门部件的中心轴线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齐在一条相同的直线上。另外,风扇马达的中心轴线和闸门部件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也可以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以该中心轴线为中心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为空气流控制装置的上下方向来说明各部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此外,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空气流控制装置在使用时的朝向以及位置关系。例如,在将空气流控制装置设置于冰箱的背面的情况下,空气流控制装置的轴向有时沿冰箱的水平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轴向(上下方向)平行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平行”、“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表示平行、垂直,而是包含大致平行、大致垂直。
<1.空气流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纵剖视图。图2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风扇马达2的中心部的局部纵剖视图。空气流控制装置1具有风扇马达2、保持部件3、闸门部件4、闸门马达5、齿轮6以及壳体7。
<1-1.风扇马达的结构>
风扇马达2位于闸门部件4的后述的环状部41的径向内侧。风扇马达2具有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的叶轮21。风扇马达2还具有轴22、转子23、定子24以及轴承2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马达2的中心轴线(第1中心轴线)和闸门部件4的中心轴线(第2中心轴线)沿着相同的直线延伸。详细而言,风扇马达2的中心轴线和闸门部件4的中心轴线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一致。根据该结构,旋转轴相对于壳体7为1处,因此能够实现与风扇马达2以及闸门部件4的旋转相关的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第1中心轴线的位置与第2中心轴线的位置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
叶轮21位于转子23以及定子24的上侧以及径向外侧。叶轮21具有杯部211、圆板部212、多个叶片213以及支承框214。
杯部211位于叶轮21的径向中央部。杯部211呈在上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在杯部211的内侧固定有轴22和转子23。
圆板部212位于叶轮21的下部。圆板部212与杯部211的下端部连接。圆板部212从杯部211的下端部相对于中心轴线C向径向外侧扩展。
多个叶片213配置在圆板部212的上侧。多个叶片213的下端部与圆板部212的上表面连接。叶片213沿相对于杯部211向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叶片21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叶片213的径向外端部是风扇马达2的排气部。
支承框214位于叶轮21的上部且径向外周部。支承框214形成为沿周向延伸的圆形。支承框214配置于多个叶片213的径向外端部。支承框214连结多个叶片213的上部。支承框214的径向内侧是风扇马达2的吸气部。
轴22沿着中心轴线C配置。轴22例如由不锈钢、铝等金属构成,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22被轴承25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C旋转。轴22绕中心轴线C旋转。在轴22的上端部固定有叶轮21。
转子23位于定子24的上侧以及径向外侧。转子23相对于定子24绕中心轴线C旋转。转子23具有转子轭231和磁铁232。
转子轭231是由磁性体构成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轭231固定于叶轮21的杯部211的径向内侧。磁铁232为圆筒状,固定于转子轭231的径向内侧。磁铁232配置于定子24的径向外侧,与定子24在径向上对置。在磁铁232的内周侧的磁极面,N极以及S极在周向上交替地排列。
定子24位于转子23的下侧以及径向内侧。定子24与磁铁232在径向上对置。另外,定子24固定于保持部件3的外周面。定子24具有定子铁芯241、绝缘件242以及线圈243。
定子铁芯241例如通过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构成。绝缘件242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绝缘件242以包围定子铁芯241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线圈243由隔着绝缘件242卷绕于定子铁芯24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轴承25配置于保持部件3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5是套筒轴承。轴承25也可以是上下配置的一对球轴承。轴承25将轴2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24旋转。
在上述结构的风扇马达2中,当向定子24的线圈243供给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241产生径向的磁通。由定子24的磁通产生的磁场和由磁铁232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转子23的周向上产生扭矩。通过该扭矩,转子23以及叶轮21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当叶轮21旋转时,通过多个叶片213产生空气流。风扇马达2产生以上侧为吸气侧、以径向外侧为排气侧的空气流。
<1-2.保持部件的结构>
保持部件3位于风扇马达2的径向中央部。保持部件3在下部支承于壳体7。保持部件3由合成树脂构成。保持部件3具有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31。在保持部件3的筒部31的径向内侧收纳并保持有轴承25。在保持部件3的筒部31的径向外侧保持有定子铁芯241。
<1-3.闸门部件的结构>
闸门部件4位于叶轮21的径向外侧。闸门部件4支承于壳体7。闸门部件4经由齿轮6通过闸门马达5而旋转。闸门部件4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闸门部件4具有环状部41和闸门42。
环状部41位于闸门部件4的下部且径向外周部。环状部41沿周向延伸。另外,环状部41呈沿径向延伸的板状。环状部41具有齿轮部411。
齿轮部411位于环状部41的下部且径向外周部。齿轮部411沿着环状部41在周向上延伸。齿轮部411具有多个齿。齿轮部411的多个齿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周向排列。齿轮部411与齿轮6啮合。
闸门42配置于环状部41的上侧。闸门42从环状部41沿上下方向突出。闸门42沿周向弯曲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闸门部件4具有3个闸门42。3个闸门4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闸门42与环状部41一起沿周向旋转而对空气流路(未图示)进行开闭。
闸门部件4与风扇马达2独立地相对于壳体7绕中心轴线C旋转。详细而言,闸门部件4绕中心轴线C旋转,对空气流路进行开闭。
<1-4.闸门马达以及齿轮的结构>
闸门马达5和齿轮6位于闸门部件4的径向外侧。闸门马达5和齿轮6支承于壳体7。闸门马达5和齿轮6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闸门马达5由步进马达构成。齿轮6配置在闸门马达5的下侧。齿轮6与闸门马达5的输出轴(未图示)连结。另外,齿轮6与闸门部件4的齿轮部411啮合。即,闸门部件4的环状部41与闸门马达5连接。闸门马达5经由齿轮6以及齿轮部411使闸门部件4旋转。
<1-5.壳体的结构>
壳体7沿闸门部件4的上下方向设置。壳体7由合成树脂构成。壳体7对保持部件3、闸门部件4、闸门马达5以及齿轮6进行保持。壳体7具有基座部件71、罩部件72以及连结部73。
基座部件71位于壳体7的下部。基座部件71具有环状基座部711、肋部712以及马达基座部713。
环状基座部711位于闸门部件4的环状部41的下侧。另外,环状基座部711位于罩部件72的后述的圆板罩部721的径向外周部的下侧。环状基部711沿周向延伸。并且,环状基座部711呈沿径向延伸的板状。闸门部件4的齿轮部411的下端部与环状基座部711的上表面接触。另外,齿轮部411的下端部是以在径向上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曲面。环状基座部711从下侧支承闸门部件4。
肋部712配置于环状基座部711的径向内端部。肋部712从环状基部711向上侧突出。肋部712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肋部712位于罩部件72的圆板罩部721的下侧。肋部712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圆板罩部721的下表面对置。
马达基座部713相对于环状基座部711位于径向外侧。马达基座部713位于罩部件72的后述的马达罩部723的下侧。马达基部713位于闸门马达5和齿轮6的下侧。马达基部713从下侧支承闸门马达5和齿轮6。
罩部件72位于壳体7的上部。罩部件72具有圆板罩部721、肋部722、马达罩部723、连接部724以及固定部725。
圆板罩部721位于风扇马达2的叶轮21的下侧且闸门部件4的3个闸门42的径向内侧。另外,圆板罩部721的径向外周部位于基座部件71的环状基座部711的上侧、且闸门部件4的环状部41的上侧。圆板罩部721相对于中心轴线C沿径向扩展。
肋部722配置于圆板罩部721的径向外周部。肋部722从圆板罩部721朝向下侧突出。肋部722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肋部722位于基座部件71的环状基座部711的上侧。肋部722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与环状基座部711的上表面对置。
肋部722与基座部件71的肋部712的径向外侧嵌合。肋部722和肋部712在径向上对置。连结部73设置于肋部722和肋部712。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7具有4个连结部73。4个连结部73沿周向排列。连结部73例如具有搭扣配合构造。连结部73通过搭扣配合将肋部722与肋部712连结。换言之,基座部件71以及罩部件72在连结部73连结。
马达罩部723相对于圆板罩部721以及连接部724位于径向外侧。马达罩部723位于基座部件71的马达基座部713的上侧。马达盖部723位于闸门马达5和齿轮6的上侧。马达盖部723与闸门马达5和齿轮6的上侧重叠地进行覆盖。马达盖部723具有供闸门马达5的电源缆线等通过的开口7231。
连接部724相对于圆板罩部721位于径向外侧且相对于马达罩部723位于径向内侧。连接部724位于圆板罩部721的径向外周部的上侧。连接部724在周向上弯曲地延伸。连接部724的从周向观察的纵截面为U字形状。详细而言,连接部724具有2个侧壁7241和上盖7242。
2个侧壁7241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周向上弯曲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盖7242在径向上连接2个侧壁7241的上端部,在周向上呈弧状延伸。在径向内侧的侧壁7241的下端部连接有圆板罩部721。在径向外侧的侧壁7241的径向外周面连接有马达罩部723。连接部724将圆板罩部721与马达罩部723连接。此外,在2个侧壁7241的径向的间隙供沿周向旋转的闸门42通过。
固定部725设置于罩部件72的圆板罩部721。固定部725位于圆板罩部721的径向中央部。固定部725固定保持部件3。
<2.闸门部件周边的详细结构>
<2-1.限制部>
图5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闸门部件4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基座部件71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基座部件71的俯视图。
空气流控制装置1具有限制部8。限制部8限制闸门部件4的旋转角度。限制部8具有限制片81、突起部82、第1接触部83以及第2接触部84。
限制片81设置于闸门部件4。限制片81配置于环状部41的下表面。限制片81从环状部41朝向下侧突出。限制片81与基座部件71的环状基座部71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即,限制片81朝向壳体7突出。限制片81沿径向延伸。
突起部82设置于壳体7的基座部件71。突起部82配置于基座部件71的环状基座部711的底部的上表面。突起部82从环状基部711的底部向上侧突出。突起部82与闸门部件4的环状部4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即,突起部82朝向闸门部件4突出。突起部82呈沿上下方向和周向延伸的板状。另外,突起部82随着闸门部件4的旋转而与限制片81接触。
第1接触部83配置于突起部82的周向一端部。第2接触部84配置于突起部82的周向另一端部。第1接触部83通过与限制片81接触来限制闸门部件4的第1旋转角度。第2接触部84通过与限制片81接触来限制闸门部件4的第2旋转角度。闸门部件4的第1旋转角度以及第2旋转角度是通过闸门部件4开闭的空气流路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各自的状态下的闸门部件4的旋转角度。
如图7所示,第1接触部83和第2接触部84相对于中心轴线C配置在闸门马达5侧。根据该结构,第1接触部83和第2接触部84位于闸门马达5的附近。即,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的接触部位位于对闸门部件4施加旋转力的部位的附近。由此,能够实现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接触时的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另外,当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的接触部位位于对闸门部件4施加旋转力的部位的附近时,能够防止限制片81向突起部82上抬起。
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第1接触部83和第2接触部84位于相对于半径线Lr呈45度的旋转角度θ1的范围内,该半径线Lr从中心轴线C朝向闸门马达5沿径向延伸。根据该结构,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的接触部位相对于对闸门部件4施加旋转力的部位更接近。因此,能够提高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接触时的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
另外,突起部82沿周向延伸。根据该结构,突起部82能够确保从第1接触部83到第2接触部84绕中心轴线C延伸的长度。由此,突起部82能够确保即使限制片81与第1接触部83以及第2接触部84接触也难以变形的强度。
限制片81相对于第1接触部83以及第2接触部84的接触角度为直角。换言之,如图7所示,突起部82与限制片81的接触角度θ2为直角。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的接触部位处的滑动、位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限制片81与突起部82接触时的振动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
<2-2.限制部的变形例>
限制片和突起部的形状和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图8是变形例1的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闸门部件4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限制片85也可以是从环状部41向下侧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板状。
图9是变形例1的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基座部件71的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突起部86也可以是从基座部件71向上侧突出并沿径向延伸的形状。第1接触部87配置于突起部86的周向一端部。第2接触部88配置于突起部86的周向另一端部。
<2-3.径向凸部>
图10是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闸门部件4以及罩部件72的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壳体7的罩部件72具有径向凸部726。
径向凸部726配置于肋部722的径向外周部。径向凸部726从肋部722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径向凸部726沿上下方向延伸。罩部件72具有多个径向凸部726。多个径向凸部72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
径向凸部726的径向外端部与闸门部件4的环状部41的径向内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在闸门部件4旋转时,环状部41的径向内周面相对于径向凸部726滑动。即,径向凸部726朝向闸门部件4沿径向突出,与环状部41的径向内周面相对地滑动。
根据该结构,在径向上,能够减小闸门部件4与壳体7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降低径向的滑动摩擦阻力。另外,径向凸部也可以设置在闸门部件4侧。
<2-4.轴向凸部>
图11是变形例2的空气流控制装置1的局部纵剖视图。此外,变形例2的基本结构与使用图1至图10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有时对共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之前相同的标号或者与之前相同的名称而省略其说明。
在变形例2的空气流控制装置1中,壳体7的基座部件71具有轴向凸部714。轴向凸部714配置于基座部件71的底部的上表面。轴向凸部714从基座部件71的底部向上侧突出。轴向凸部714沿周向延伸。基座部件71具有多个轴向凸部714。多个轴向凸部71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
轴向凸部714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轴向)上与闸门部件4的齿轮部411的下端面对置。当闸门部件4旋转时,齿轮部411的下端面相对于轴向凸部714滑动。即,轴向凸部714朝向闸门部件4在上下方向上突出,与齿轮部411的下端面相对地滑动。
根据该结构,在轴向上,能够减小闸门部件4与壳体7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降低轴向的滑动摩擦阻力。另外,轴向凸部也可以设置在闸门部件4侧。
<3.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各种变更来实施。
例如,闸门42、限制片81、突起部82、径向凸部726以及轴向凸部714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排列并不限定于之前说明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大小、数量以及排列。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流控制装置例如搭载于冰箱,能够用于冷气的流通路径的切换。
Claims (7)
1.一种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流控制装置具有:
风扇马达,其具有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中心轴线旋转的叶轮,该风扇马达产生空气流;
闸门部件,其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中心轴线旋转而对空气流路进行开闭;
闸门马达,其使所述闸门部件旋转;
壳体,其沿所述闸门部件的轴向设置;以及
限制部,其限制所述闸门部件的旋转角度,
所述限制部具有:
限制片,其设置于所述闸门部件,朝向所述壳体突出;
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闸门部件突出,随着所述闸门部件的旋转而与所述限制片接触;
第1接触部,其配置于所述突起部的周向一端部,通过与所述限制片接触来限制第1所述旋转角度;以及
第2接触部,其配置于所述突起部的周向另一端部,通过与所述限制片接触来限制第2所述旋转角度,
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2中心轴线配置于所述闸门马达这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位于相对于半径线呈45度的所述旋转角度的范围内,该半径线从所述第2中心轴线朝向所述闸门马达沿径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片和所述突起部中的一方沿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片相对于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的接触角度为直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闸门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沿径向突出并且与另一方的周面相对地滑动的径向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闸门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沿轴向突出并且与另一方的轴向端面相对地滑动的轴向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心轴线和所述第2中心轴线沿着相同的直线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6452 | 2020-09-30 | ||
JP2020166452A JP7459749B2 (ja) | 2020-09-30 | 2020-09-30 | 空気流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08340U true CN216308340U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110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44410.6U Active CN216308340U (zh) | 2020-09-30 | 2021-09-27 | 空气流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59749B2 (zh) |
CN (1) | CN216308340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49496A (ja) | 2001-05-30 | 2002-12-04 | Taiyo Denki:Kk | 送風方向制御機能付き送風機及びこの送風機を備えた乾燥設備 |
CN106168426B (zh) | 2015-08-28 | 2018-03-23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分路送风装置及具有该分路送风装置的冰箱 |
CN209672684U (zh) | 2019-02-28 | 2019-11-22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及其风道结构 |
-
2020
- 2020-09-30 JP JP2020166452A patent/JP745974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44410.6U patent/CN21630834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59749B2 (ja) | 2024-04-02 |
JP2022057933A (ja) | 2022-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8780A (zh) | 离心风扇 | |
US9800118B2 (en) | Self-cooled motor | |
US9800117B2 (en) | Self-cooled motor | |
EP2083506A1 (en) | Motor-operated fan apparatus | |
US11300137B2 (en) | Centrifugal fan | |
US20120201670A1 (en) | Blower fan | |
US10734849B2 (en) | Stator of motor having upper and lower insulator | |
CN216308340U (zh) | 空气流控制装置 | |
JP5334529B2 (ja) | 永久磁石モータ | |
AU2019460693A1 (en) | Moto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 |
WO2021203909A1 (zh) | 电动工具、电机及其转子 | |
JP6260320B2 (ja) | 電動送風機 | |
CN216477924U (zh) | 空气流控制装置 | |
CN216342918U (zh) | 空气流控制装置 | |
EP3364527B1 (en) | Electric motor and blower | |
JP2015149855A5 (zh) | ||
JP2016200251A (ja) | 軸受装置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06087244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21011867A (ja) | ファン装置 | |
US12180971B2 (en) | Blower device | |
EP4236037A1 (en) | Rotor, motor using ro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7400596B2 (ja) | 永久磁石電動機 | |
WO2022158000A1 (ja) | インペラ、モータ、および掃除機 | |
JP2018014845A (ja) | 空調用ブロア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2023095177A (ja) | 送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