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6374U - 电机及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机及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16374U CN216216374U CN202122785219.5U CN202122785219U CN216216374U CN 216216374 U CN216216374 U CN 216216374U CN 202122785219 U CN202122785219 U CN 202122785219U CN 216216374 U CN216216374 U CN 2162163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air
- motor
- air holes
- bla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机及电器,电机包括主体和端盖,主体包括转动设置的转子总成和定子总成,转子总成具有转子端,转子端凸设有沿其径向内外延伸的风叶,风叶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内缘和外缘;端盖与主体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腔体,端盖设有连通至腔体的气孔,气孔包括对应转子端设置的第一气孔;转子端在内缘所在圆周线与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第一区域,第一气孔在转子端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区域内。本实用新型有助于气体更为顺畅地进出第一气孔,增加第一气孔的通风量,从而形成风量足够、流速稳定的散热气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及电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电机广泛应用在很多电器中。电机一般包括定子总成和转子总成。在电机运行过程中,转子总成中的转子铁芯相对定子总成旋转,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发散出去或者散热效果不佳时,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对电机的性能产生损害,影响电机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机及电器,旨在解决传统电器中的电机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机,包括:
主体,包括内外套接并相对转动设置的转子总成和定子总成,所述转子总成的至少一端为转子端,所述转子端凸设有沿其径向内外延伸的风叶,所述风叶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内缘与外缘;以及,
端盖,与所述主体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腔体,所述端盖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的气孔,所述气孔包括对应所述转子端设置的第一气孔;
其中,所述转子端在所述内缘所在圆周线与所述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气孔在所述转子端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端盖呈凹型设置,以形成底壁和侧壁,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底壁;所述腔体包括位于所述底壁与所述转子端之间的腔室;
所述气孔还包括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设于所述侧壁,且朝向所述底壁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腔室处。
可选地,在靠近所述转子端的周缘的方向上,所述风叶朝所述转子总成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风叶与所述转子端的周缘连接以形成连接点,所述风叶包括连接所述连接点的风叶段;
所述风叶段的延伸线与所述连接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且不小于0°。
可选地,所述风叶沿所述转子端的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风叶中,相距最远的所述内缘和所述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区域。
可选地,多个所述风叶的形状相同;和/或,
多个所述内缘位于同一圆周线上;和/或,
多个所述外缘位于同一圆周线上。
可选地,所述气孔沿所述端盖的周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和/或,
所述第一气孔沿所述端盖的径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和/或,
所述端盖呈凹型设置,以形成底壁和侧壁,所述气孔还包括设于所述侧壁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沿所述端盖的轴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
可选地,所述转子总成包括:
旋转轴,贯穿所述定子总成的相对两端;
转子铁芯,套接在所述旋转轴上,且相对所述定子总成可转动设置;以及,
端环,连接至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
其中,至少所述端环的端部构成所述转子端。
可选地,所述端盖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端盖分设在所述主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定子总成的侧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被夹持固定在两个所述端盖之间。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包括:
主体,包括内外套接并相对转动设置的转子总成和定子总成,所述转子总成的至少一端为转子端,所述转子端凸设有沿其径向内外延伸的风叶,所述风叶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内缘与外缘;以及,
端盖,与所述主体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腔体,所述端盖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的气孔,所述气孔包括对应所述转子端设置的第一气孔;
其中,所述转子端在所述内缘所在圆周线与所述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气孔在所述转子端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转子端凸设有风叶,使得当转子总成转动时,能够带动风叶同步转动,并在转子端附近形成散热气流;端盖与主体共同限定出腔体,且端盖设有气孔,有助于散热气流经由气孔在腔体内外循环流通,使得主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机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而将第一气孔在转子端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区域内,有效防止第一气孔产生风堵,使得气体能够更为顺畅地进出第一气孔,有助于增加第一气孔的通风量,从而形成风量足够、流速稳定的散热气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转子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转子总成的轴向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定子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端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端盖的轴向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二端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二端盖的轴向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电机的纵剖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如今,电机广泛应用在很多电器中。电机一般包括定子总成和转子总成。在电机运行过程中,转子总成中的转子铁芯相对定子总成旋转,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发散出去或者散热效果不佳时,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对电机的性能产生损害,影响电机的可靠性。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应用在电器中,所述电器可以是任意采用电机提供所需驱动力的产品及设备,例如可以是家用电器、生活电器等,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9,附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电机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与图1及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电机1包括主体100以及端盖200,其中,所述主体100包括转动设置的转子总成110和定子总成120,所述转子总成110沿其轴向上的至少一端为转子端113a,所述转子端113a凸设有沿内外延伸的风叶114,所述风叶114具有在内向外上呈相对设置的内缘114a和外缘114b;所述端盖200与所述主体100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腔体210,所述端盖200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210的气孔220,所述气孔220包括对应所述转子端113a设置的第一气孔221;其中,所述转子端113a在所述内缘114a所在圆周线和所述外缘114b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第一区域115,所述第一气孔221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的正投影限定出投影区域,所述投影区域落在所述第一区域115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转子端113a凸设有风叶114,使得当转子总成110转动时,能够带动风叶114同步转动,并在转子端113a附近形成散热气流;端盖200与主体100共同限定出腔体210,且端盖200设有气孔220,有助于散热气流经由气孔220在腔体210内外循环流通,使得主体100产生的热量与电机1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而将投影区域设置为落在第一区域115内,有效防止第一气孔221产生风堵,使得气体能够更为顺畅地进出第一气孔221,有助于增加第一气孔221的通风量,从而形成风量足够、流速稳定的散热气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1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1、图4及图9,所述定子总成120一般包括定子铁芯121和定子绕组122,所述定子铁芯121大致呈筒状,中部沿其轴线贯穿设置;所定子绕组122穿设在所述定子铁芯121的贯穿处,且与所述定子铁芯121固定连接;所述定子绕组122的中部同样沿其轴线贯穿设置有通孔。
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转子总成110一般包括旋转轴112和转子铁芯111,所述旋转轴112与所述转子铁芯111连接,且贯穿所述转子铁芯111。所述转子铁芯111大致呈筒状设置,且与所述旋转轴112同轴心设置。所述旋转轴112的相对两端一般突出于所述主体100的对应端的端部,以与例如皮带轮300等机构进行连接。所述旋转轴112及所述转子铁芯111穿设在所述定子绕组122的通孔处,也即,所述旋转轴112、所述转子铁芯111、所述定子绕组122以及所述定子铁芯121依次套接,且大致呈同轴心设置。并且,转子总成110与定子总成120磁耦合。
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及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及其各个构件分别具有径向、轴向及周向,其中,各个构件的径向相当于所述旋转轴112的径向,也即各构件的中心与其周缘之间方向,当各个构件如上所述进行内外套接时,所述径向与所述内外向大致相同;各个构件的轴向相当于所述旋转轴112的轴向,也即所述旋转轴112的长度方向;各个构件的周向,也即绕其中心环绕的环周方向。
此外,在以下及以上实施例中,为便于理解,定义所述电机1及其各个构件位于其轴向上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部位为端部,各构件上连接其两个端部的部位为侧部。
所述转子总成110的相对两个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被设置为转子端113a。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转子总成110如上所述包括转子铁芯111和旋转轴112时,所述转子端113a一般指的是所述转子铁芯111的至少一个端部。所述转子总成110还包括风叶114,所述风叶114突出于所述转子端113a的端面设置,且所述风叶114沿内外向延伸布设。
具体而言,所述风叶114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多个,其中,当所述风叶114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风叶114沿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向间隔布设,使得相邻的每两个所述风叶114之间限定出一风道段,以供散热气流经过所述风道段并带走所在位置处的热量。
由于所述风叶114沿内外向延伸,所述风叶114具有位于内外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内缘114a和外缘114b,其中,所述内缘114a靠近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设置,所述外缘114b靠近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设置。
所述内缘114a可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具体例如为圆心)连接、或者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相间隔但朝向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设置,此时,所述风叶114的延伸方向同样为所述转子端113a的径向。尤其当设置有多个风叶114时,可使得多个风叶114限定出的多个风道段均能够将散热气流在转子端113a的中部和周缘之间流通,有助于将散热气流均匀分散在转子端113a的各个部位,也即分散在主体100端部的各个部位,有助于提高散热效果。
当然,所述内缘114a也可位于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旁侧,使得多个风叶114限定出的多个风道段能够引导散热气流在转子端113a的中部和周缘之间流通的同时,使得自转子端113a周缘至其中部的散热气流形成涡旋,增加散热气流在转子端113a处的流通路径长及散热时长,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外缘114b可延伸至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连接,或者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处保持间隔。其中,请参阅图3,当所述外缘114b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处连接时,所述外缘114b构成连接点,所述风叶114包括连接所述连接点的风叶段114c;所述风叶段114c的延伸线与所述连接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θ不大于90°,且不小于0°。
在本设计中,所述风叶114的设置形状不作限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叶114可沿内外向呈直线形延伸布设,使得散热气流始终保持沿同一方向流通。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叶114可沿内外向呈弧线形延伸布设,使得散热气流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指定方向进行换向,有助于在有限面积的所述转子端113a内,形成更长的流通路径长,对更大的面积区域进行散热作用。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的方向上,所述风叶114朝所述转子总成110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延伸。如此设置,使得当所述转子铁芯111转动时,所述风叶114形成的所述风道段方向与转子铁芯111的旋转方向相同,风叶114对散热气流的有效做功面积增大,能够增加对周围气流的扰动,同时配合端盖200的气孔220,形成与外部环境之间较大的空气压差,增大风量,提高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叶114大致呈现为三段式,也即,在其长度方向上经过三次弯折设置,有助于在扩大风道段的长度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增加通风量并降低风阻。其中,所述风叶段114c大致呈直线状延伸至与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缘连接。
此外,所述风叶114在沿轴向远离所述转子端113a的方向上,可与所述转子端113a大致垂直,也可相对所述转子端113a朝一侧倾斜延伸。
当所述风叶114如上所述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风叶114各自的形状、尺寸、制成材质等可作相同设置。当然,多个所述风叶114中,至少部分地所述风叶114的形状、尺寸、制成材质等也可设置为不同,以适配转子端113a不同部位处的不同散热需求。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多个风叶114可沿所述转子端113a的周向的同一侧倾斜延伸,使得形成的多个风道段的延伸形状保持一致。
和/或,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风叶114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的布设位置可统一设置,例如,多个风叶114的内缘114a大致位于转子端113a的同一圆周线(为便于理解,以下定义为第一圆周线)上、多个风叶114的外缘114b大致位于转子端113a的同一圆周线(为便于理解,以下定义为第二圆周线)上。此时,所述第一圆周线及所述第二圆周线分别设置为一个,且二者沿转子端113a的内外向间隔设置,使得二者的间隔处可限定出第一区域115。
由于当电机1工作时,所述转子总成110相对所述定子总成120转动,而能够在转子端113a处限定出圆心以及不同半径的圆周线,当所述风叶114设于所述转子端113a,风叶114上的的各个部位分别对应有各个相同或者不同的圆周线。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风叶114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的布设位置沿内外向错开设置,该错开设置可以是有规律的依次交替错开设置,也可以是局部部位朝内或者朝外伸出设置。或者,多个风叶114的长度可差异化设置。基于此,多个所述风叶114的内缘114a限定出的第一圆周线可以在其径向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风叶114的外缘114b限定出的第二圆周线同样也可以在其径向上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圆周线和多个第二圆周线上,相距最远的第一圆周线和第二圆周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区域115。
上述中,所述风叶114可以直接形成在所述转子铁芯111上,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子总成110还包括端环113,所述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或者设置在转子铁芯111的端部并直接构成所述转子端113a。所述端环113可与所述转子铁芯111分体设置,二者通过例如螺钉固定、粘接固定、卡扣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端环113可与所述转子铁芯111一体成型设置。所述风叶114突出设置在所述端环113背对所述转子铁芯111的一端,并且,所述风叶114也可如上所述,与所述端环113分体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设置,尤其当所述转子铁芯111、所述端环113以及所述风叶114的制成材质相同时,三者可一体浇铸成型。
此外,所述风叶114、所述端环113及所述转子铁芯111均可直接容设在所述定子总成120的通孔内,但至少所述风叶114限定出的风道段可与腔体210内的气流进行连通,且可扰动腔体210内的气流。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端盖200盖设在所述主体100的端部,并至少与所述主体100的端部共同围合限定出腔体210,所述转子端113a、所述风叶114容设在所述腔体210内,所述旋转轴112穿过所述端盖200,并伸出至所述端盖200外,所述旋转轴112与所述端盖200之间的穿设处一般还设置有轴承130,以使得所述转子总成110可相对所述定子总成120、所述端盖200转动。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4至图8,所述端盖200呈凹型设置,以形成底壁200a和侧壁200b。所述底壁200a正对着对应的所述转子端113a设置,且与所述转子端113a之间一般间隔设置,并在二者的间隔处形成腔室211,所述腔室211构成所述腔体210的部分腔段;所述侧壁200b正对这主体100的侧部,可与所述转子铁芯111、所述端环113、所述定子铁芯121中的至少一个套接固定。当然,所述侧壁200b可与例如所述转子铁芯111和/或所述端环113的侧部相间隔并限定出腔体210的部分腔段。
所述第一气孔221设于所述底壁200a。所述第一气孔221可设置为一个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多个。其中,当所述第一气孔221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气孔221可沿所述底壁200a的周向间隔布设。多个所述第一气孔221的形状、尺寸可作相同设置,或者至少部分地所述第一气孔221的形状、尺寸设置为不同。
所述第一气孔221在所述转子端113a上的投影区域落在所述第一区域115内。具体而言,请参阅图3及图6,当所述风叶114的内缘114a距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距离为D1、所述风叶114的外缘114b距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距离而D2、所述第一气孔221靠近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一孔缘距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距离为D3、以及所述第一气孔221远离所述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一孔缘距转子端113a的中心的距离为D4时,D1不大于D3,且,D2不小于D4。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气孔221沿径向的长度不大于风叶114的径向长度,使得经由第一气孔221进入腔体210的气流能够与风叶114限定出的风道段连通,尽可能多地增加第一气孔221的通风量的同时,避免由于第一气孔221设置过大而产生风堵,降低通风效率。
第一气孔221的形状不作限制,请参阅图5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221可大致呈现为内孔缘小于外孔缘的形状,且内孔缘与外孔缘为与端盖200的底壁200a相适配的同心圆弧段。所述第一气孔221可沿所述底壁200a的轴线间隔布设有多个,和/或,所述第一气孔221可沿所述底壁200a的径向间隔布设有多层。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气孔220还包括第二气孔222,所述第二气孔222设于所述侧壁200b。所述第一气孔221和所述第二气孔222分设在所述端盖200的不同侧,使得第一气孔221和第二气孔222的朝向不同,当外界环境中的气流自第一气孔221和第二气孔222其中之一进入腔体210,流经各个风道段后,自第一气孔221和第二气孔222其中另一排出至外界环境,形成循环流通的散热气流。而一般地,气流自第一气孔221进入,并最终由第二气孔222排出。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腔体210包括位于所述底壁200a与所述转子端113a之间的腔室211,所述第二气孔222设于所述侧壁200b,且朝向所述底壁200a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腔室211处,也即所述第二气孔222的至少部分孔段设于所述腔室211的腔壁上。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气流被吸入腔体210后,可以较好的从腔室211处流出,增强电机1的散热能力。
与上述同理地,所述第二气孔222的形状不作限制,请参阅图5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孔222沿所述侧壁200b的周向呈纵长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气孔221和所述第二气孔222在相邻两侧孔壁之间的连接处可作圆滑过渡,以形成更为圆滑的过风口,有助于气流更为稳速地、低阻力地通过。
所述第二气孔222沿所述侧壁200b的周向同样可以间隔布设有多个,和/或,所述第二气孔222沿所述侧壁200b的轴向间隔布设有多个,有助于扩大所述第二气孔222的总过风面积。
鉴于上述可知,上述设置的转子端113a可在所述转子总成110的相对两端设有两个,所述端盖200可与两个所述转子端113a一一对应设有两个,两个端盖200的形状、尺寸、材质可作相同设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不同。例如,当两个所述端盖200其中之一为第一端盖201,其中另一为第二端盖202时,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的第一端盖201、以及图7至图8所示的第二端盖202,其中,所述第一端盖201与所述第二端盖202的底壁200a及侧壁200b的设置基本相同。而所述端盖200一般自所述侧壁200b的周缘朝旁侧弯折延伸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端盖200的环周方向环绕成环状。所述连接部一般用于形成足够的抵接面积,供其他构件进行稳固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定子总成120的侧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121a,所述环形台阶121a可由定子铁芯121的侧壁直接侧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端盖200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环形台阶121a连接,且所述环形台阶121a被夹持固定在两个所述端盖200的连接部之间,三者的夹持处可通过例如螺钉固定、卡扣固定、粘贴固定或者吸附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固定方式实现。
所述第一端盖201的连接部沿径向上的相对两侧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形成足够的连接板面,该连接板面例如可与所述电机1所安装的电器进行连接固定,增加电机1的安装稳固。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器,所述电器包括电机1,还可包括所述电机1。需要说明的是,电器内的电机1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电机1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器中使用了上述电机1,因此,本实用新型电器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电机1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电器例如可以是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包括转动设置的转子总成和定子总成,所述转子总成的至少一端为转子端,所述转子端凸设有沿其径向内外延伸的风叶,所述风叶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内缘与外缘;以及,
端盖,与所述主体连接并共同限定出腔体,所述端盖设有连通至所述腔体的气孔,所述气孔包括对应所述转子端设置的第一气孔;
其中,所述转子端在所述内缘所在圆周线与所述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第一区域,所述第一气孔在所述转子端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呈凹型设置,以形成底壁和侧壁,所述第一气孔设于所述底壁;所述腔体包括位于所述底壁与所述转子端之间的腔室;
所述气孔还包括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设于所述侧壁,且朝向所述底壁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腔室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转子端的周缘的方向上,所述风叶朝所述转子总成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与所述转子端的周缘连接以形成连接点,所述风叶包括连接所述连接点的风叶段;
所述风叶段的延伸线与所述连接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且不小于0°。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沿所述转子端的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风叶中,相距最远的所述内缘和所述外缘所在圆周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叶的形状相同;和/或,
多个所述内缘位于同一圆周线上;和/或,
多个所述外缘位于同一圆周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沿所述端盖的周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和/或,
所述第一气孔沿所述端盖的径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和/或,
所述端盖呈凹型设置,以形成底壁和侧壁,所述气孔还包括设于所述侧壁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沿所述端盖的轴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总成包括:
旋转轴,贯穿所述定子总成的相对两端;
转子铁芯,套接在所述旋转轴上,且相对所述定子总成可转动设置;以及,
端环,连接至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
其中,至少所述端环的端部构成所述转子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端盖分设在所述主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定子总成的侧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被夹持固定在两个所述端盖之间。
10.一种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85219.5U CN216216374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电机及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85219.5U CN216216374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电机及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16374U true CN216216374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91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85219.5U Active CN216216374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电机及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16374U (zh) |
-
2021
- 2021-11-12 CN CN202122785219.5U patent/CN2162163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65393B (zh) | 一种电机 | |
BRPI0716803A2 (pt) | Máquina elétrica com um rotor internamente resfriado | |
US20140062232A1 (en) | Fan and electric machine assembly and methods therefor | |
CN211880253U (zh) | 电机结构 | |
JP2020020320A (ja) | インペラ、遠心ファン | |
CN213185787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JP6638427B2 (ja) |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 | |
CN216216374U (zh) | 电机及电器 | |
CN213185708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CN213185786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WO2024051359A1 (zh) | 电机及高速风机 | |
WO2016117374A1 (ja) | 送風機 | |
JP7075836B2 (ja) | 内扇ファンを備えた電動機 | |
CN213185729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JP2015228768A (ja) | 回転機械 | |
CN213185788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CN213185739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
EP0062680B1 (en) | Cooling unit for a normal and reversely rotatable motor | |
CN211880254U (zh) | 转子结构和电机结构 | |
US20210254634A1 (en) | Fan with cover plate on the rotor bell | |
CN110630536A (zh) | 风扇和电力机械总成及其方法 | |
CN112865353B (zh) | 电机和吸油烟机 | |
JP2007315346A (ja) | 電動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
CN222215430U (zh) | 外转子电机、风机部件和空调器 | |
CN213879547U (zh) |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