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214460U -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4460U
CN216214460U CN202122683188.2U CN202122683188U CN216214460U CN 216214460 U CN216214460 U CN 216214460U CN 202122683188 U CN202122683188 U CN 202122683188U CN 216214460 U CN216214460 U CN 216214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plug
terminal
cylindric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831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王紫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831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4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4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446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9020 priority patent/WO202307824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所述过渡连接的端子包括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插接端子(1)含有依次设置的外接插部(11)和接插配合部(13),过渡端子(2)含有依次设置的过渡配合部(21)和导线连接部(23),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可拆卸连接。该过渡连接的端子含有可拆卸连接的插接端子和过渡端子,当插接端子损坏时,仅更换插接端子即可,从而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效果,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领域,具体的是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还是一种充电插座,更是一种充电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汽油燃料的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为新能源电池补充能量的充电系统也越来越快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充电系统中的充电座,大多采用充电座体安装在汽车上,端子连接线缆、固定卡子固定端子,后盖穿过线缆后固定在充电座体上,当充电座的部分端子由于插拔次数过多,或者由于电路短路引起的端子损坏,需要维修更换端子时,需要将充电座所有的线缆从车身上先拆卸下来,然后将充电座的后盖拆开,将固定卡子拆开,将连接线缆的端子取出,由于端子连接线缆一般采用压接或焊接,因此需要将损坏的端子剪掉,又由于线缆长度设定没有修理余量,可能还需要更换线缆,还需要将整个线缆的外装、胶带全部拆除,才能对充电座进行维修,工时很长,需要拆卸的零部件较多,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全部更换充电座,维修成本很高。
因此,电气连接领域急需一种可以快速拆卸的过渡连接端子,以及带这种过渡连接端子的充电插座或充电插头,能够对部分损坏零件进行更换,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端子的快速维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该过渡连接的端子含有可拆卸连接的插接端子和过渡端子,当插接端子损坏时,仅更换插接端子即可,从而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效果,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包括插接端子和过渡端子,插接端子含有依次设置的外接插部和接插配合部,过渡端子含有依次设置的过渡配合部和导线连接部,接插配合部与过渡配合部可拆卸连接。
接插配合部与过渡配合部螺纹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
接插配合部包含柱状插接部或筒状接插部,对应的过渡配合部包含所述筒状接插部或所述柱状插接部,接插配合部的筒状接插部和过渡配合部的柱状插接部匹配连接,或接插配合部的柱状插接部和过渡配合部的筒状接插部匹配连接。
所述柱状插接部的一端的端部边缘设有倒角或倒圆。
所述筒状接插部含有多个外接插片,多个外接插片沿周向布置并在内部构成柱状腔体。
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为入口端,所述柱状插接部能够从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插入,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的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柱状腔体的另一端的断面面积。
所述柱状插接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筒状接插部的内周面设有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凸起匹配连接。
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25%-100%。
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所述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与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之间的关系式为:
(r1-r2)/r1×100%=N;
r1为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单位为mm;
r2为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0.5%≤N≤20%。
外接插部和接插配合部之间设有接插连接部,接插连接部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二环形凹槽。
过渡配合部和导线连接部之间设有过渡连接部,过渡连接部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三环形凹槽。
导线连接部为筒形结构或片状结构或径向开口结构。
插接端子和/或过渡端子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
过渡端子上具有镀层,过渡配合部上镀层的材质和导线连接部上镀层的材质不同。
一种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包括上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连接有导线。
一种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上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连接有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过渡连接的端子含有可拆卸连接的插接端子和过渡端子,当插接端子损坏时,仅更换插接端子即可,从而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效果,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过渡配合部的过渡端子,使接插配合部能够适应过渡端子的加工误差,使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端子与过渡端子结合力更大,保证更多的接触面积,实现更好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
3.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端子,外接插条一侧的厚度小于另一侧的厚度,外接插条的另一侧的厚度增大,并且减小外接插条的另一侧内部的角度,使对配端插入后,胀开的外接插条的另一侧内部平面与对配端表面形成面接触,增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插接端子的电气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筒状接插部含有柱状腔体,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的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柱状腔体的另一端的断面面积,柱状插接部插入后可以让外接插片胀起时,与柱状插接部表面形成更大的接触面积。
5.本实用新型的柱状插接部的一端设置倒角或倒圆,能够方便插入;本实用新型的过渡端子上可以设置弹性套件,当过渡端子本身因设计原因弹性不足时,可以使用弹性套件补充过渡端子对接插配合部的抓紧力。
6.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端子和过渡端子采用了镀层,能够更好的增加防腐性能。
7.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端子,通过将外接插条设置为波纹状结构,既增大了外接插条与对配端的接触面积,增强了插接端子的电学性能,又能对对配端起到轴向定位效果,防止对配端从插接端子中脱出,提高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过渡连接的端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过渡连接的端子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插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环形凹槽与环形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弹性套件的工作状态剖视图。
图6是充电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1、插接端子;2、过渡端子;3、充电插座;
11、外接插部;12、接插连接部;13、接插配合部;
21、过渡配合部;22、过渡连接部;23、导线连接部;24、弹性套件;
111、外接插条;121、第二环形凹槽;131、倒角或倒圆;132、第一环形凹槽;
211、外接插片;212、渐缩段;213、第一凸环段;214、凹环段;215、第二凸环段;221、第三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包括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插接端子1含有依次设置的外接插部11和接插配合部13,过渡端子2含有依次设置的过渡配合部21和导线连接部23,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可拆卸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
外接插部11用于与其它的端子连接,接插配合部13用于与过渡端子2连接,过渡配合部21用于与插接端子1连接,导线连接部23用于与导线连接。当插接端子1 损坏时,可以仅更换插接端子1,而不用更换过渡端子2,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进一步的,接插配合部13套设于过渡配合部21内,或接插配合部13套设于过渡配合部21外。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是过渡配合部21套接在接插配合部 13外部,也可以是接插配合部13套接在过渡配合部21的外部,只要能将接插配合部13和过渡配合部21套接,从而使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完成连接,都是可行的方案。
例如,接插配合部13包含柱状插接部或筒状接插部,对应的过渡配合部21则包含所述筒状接插部或所述柱状插接部。当接插配合部13包含柱状插接部,过渡配合部21包含筒状接插部时,接插配合部13的柱状插接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筒状接插部匹配插接;当接插配合部13包含筒状接插部,过渡配合部21包含柱状插接部时,接插配合部13的筒状接插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插接部匹配插接。
下面先以接插配合部13套设于过渡配合部21内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部11呈筒形结构,外接插部11含有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外接插条111。外接插条111呈长条形结构,相邻的两个外接插条111之间存在缝隙,如图1至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条111在长度方向上呈波纹状延伸。所述长度方向与插接端子1的轴线方向相同。通过将外接插条111设置为波纹状结构,既增大了外接插条 111与对配端的接触面积,增强插接端子1的电学性能,又能够对对配端起到轴向定位效果,防止对配端从插接端子1脱出,提高安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条111的一侧朝向接插配合部13,外接插条111的另一侧的厚度大于外接插条111的一侧的厚度。即外接插条111的左侧朝向接插配合部 13,外接插条111的右侧的厚度大于外接插条111的左侧的厚度,如图1所示。外接插条111前端的厚度增大,使对配端插入后,胀开的外接插条111前端内部平面与对配端表面形成面接触,增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插接端子1的电气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螺纹连接是所述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分别具有螺纹结构,能够互相螺接在一起,或者使用单独的螺柱和螺母连接在一起。螺纹连接的优点是可拆卸性,能够反复进行组装和拆卸,适用于需要经常拆卸的场景。插接是所述接插配合部13 与过渡配合部21连接处有嵌入式结构,能够将两者插接装配在一起。优点是不需要使用工具,只需要将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装配到一起就可以,适用于维修维护等场景。螺钉连接是在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上分别设置连接孔,螺钉穿过连接孔,将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部11和接插配合部13之间设有接插连接部12,接插连接部12呈圆柱状结构,接插连接部12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二环形凹槽121。密封圈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121内,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能够防止尘埃、水或水雾从接插连接部12进入外接插部11,影响外接插部11的电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接插配合部13包含柱状插接部,对应的过渡配合部21包含筒状接插部,接插配合部13的柱状插接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筒状接插部匹配插接。所述柱状插接部的一端的端部边缘设有倒角或倒圆131。倒角或倒圆131能够对接插配合部13其引导作用,方便其插入过渡配合部21。
在本实施例中,插接端子1为一体式结构,外接插部11、接插连接部12和接插配合部13沿插接端子1的轴线方向依次连接,接插连接部12用于连接外接插部11 和接插配合部13,如图1和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插接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32,所述筒状接插部的内周面设有环形凸起,如图4所示,第一环形凹槽132与所述环形凸起匹配连接。接插配合部13的柱状插接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筒状接插部匹配插接,所述柱状插接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接插部的内周面设有环形凸起,当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插接后,第一环形凹槽132能够和过渡配合部21内的环形凸起配合防止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配合部21呈筒形结构,过渡配合部21含有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外接插片211,多个外接插片211沿周向布置并在过渡配合部21内部构成柱状腔体。外接插片211呈长条形结构,相邻的两个外接插片211之间存在缝隙,使得外接插片211能够具有弹性,从而方便接插配合部13的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为入口端,所述柱状插接部能够从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插入所述柱状腔体内,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的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柱状腔体的另一端的断面面积,即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的左侧朝向导线连接部23,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的左侧的断面面积大于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的右侧的断面面积,如图1所示。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的内径与接插配合部13外径完全一样的话,由于公差配合的原因,两者会出现接插配合部13插不进过渡配合部21 的柱状腔体的情况,或者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与接插配合部13有大部分接触不到的区域,导致无法实现电气导通,或者接触面积小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线路温升过高等情况。因此发明人设置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腔体的内部为开口小,后端大的锥形,使接插配合部13能够插入到过渡配合部21内,同时可以使外接插片211有更大的变形空间,使过渡配合部21与对接插配合部13对插后获得更大的抓紧力。
进一步的,沿导线连接部23向过渡配合部21的方向,过渡配合部21的外表面含有渐缩段212,如图1所示。沿导线连接部23向过渡配合部21的方向,渐缩段212 的外径逐渐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渐缩段212的末端还依次设置有第一凸环段213、凹环段214和第二凸环段215。其中,第一凸环段213的外径等于第二凸环段215的外径,第一凸环段213的外径大于凹环段214的外径,第一凸环段213、凹环段214 和第二凸环段215能够增加过渡配合部21的强度,保证过渡配合部21的与接插配合部13的连接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环段214外匹配地套设有弹性套件24,如图5所示,当过渡端子2由于使用环境的原因,壁厚设计过薄,或者开口数量较多,或者与接插配合部13直径差距较大时,过渡端子2对接插配合部13的抓紧力会不足,会导致过渡端子2与接插配合部13的接触面积小,电学性能差。当过渡端子2本身因设计原因弹性不足时,可以使用弹性套件24补充过渡端子2对接插配合部13的抓紧力。弹性套件24可以是弹性橡胶体,也可以是含有开口的弹性刚体。过渡端子2的过渡配合部21可以继续向外扩展,增大过渡配合部21对接插配合部13的抓紧力。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配合部21和导线连接部23之间设有过渡连接部22,过渡连接部22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三环形凹槽221。将密封圈设置在第三环形凹槽221处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能够防止尘埃、水或水雾从过渡连接部22进入过渡配合部21,影响过渡配合部21的电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导线连接部23为筒形结构或片状结构或径向开口结构。导线连接部23可以根据对配导线的截面形状或者对应的连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形状,其截面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开口环形、U型、平板形或多边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25%-100%。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插接,可以是完全的插入过渡配合部21,也可以是部分与过渡配合部21插接,但是如果接插配合部13太短则接触面积不够,会导致电阻增加。如果接插配合部13太长则浪费原料,也不利于密封设置。为了保证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有良好的电性连接,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接触面积是关键的特性,接触面积越大,电压降就会越小,为了验证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长度的比例与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之间的电压降的关系,发明人选用了10组不同长度的所述柱状插接部与相同的所述柱状腔体进行试验,然后通电流测试不同的所述柱状插接部与所述柱状腔体之间的电压降,将结果记录在表1之中。在本实施例中,电压降值大于4mV为不合格。
表1:所述柱状插接部与柱状腔体长度的比例对电压降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20124320000081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当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与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百分比小于25%时,电压降大于4mV,电压降过大会导致电压的损耗,影响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传输效率,浪费了电力能源,因此电压降大于4mV为不合格;而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与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百分比大于25%时,电压降优于合格值,并且比例越大,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长度的电学性能越好,因此,发明人设定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与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百分比为25%-1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所述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与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之间的关系式为:
(r1-r2)/r1×100%=N;
r1为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单位为mm;
r2为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0.5%≤N≤20%。
也就是说r1大于r2,这样在插入后金属的张力会使过渡配合部21更有力的抓紧接插配合部13。
为了测试N值对端子间抓力及接触电阻的影响,发明人选用了十组N值不同的接插配合部13和过渡配合部21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抓紧力的测试方法为:使用薄片压电式测力计,附着在接插配合部13上,使附着薄片压电式测力计的接插配合部13的外径=r1,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 进行对插,然后读取薄片压电式测力计上的数值,为插接端子的抓紧力,在本实施例中,抓紧力大于30N为理想值。
插接端子接触电阻的测试方法为:使用微电阻测量仪,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接触位置上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读取微电阻测量仪上的数值,接插配合部13 与过渡配合部21之间的接触电阻,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电阻小于50μΩ为理想值。
表2:不同的N的值对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的抓紧力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2012432000009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N的值小于0.5%时,端子间的抓紧力太小,小于理想值要求,容易造成端子间的插接不牢固,并且端子间的接触电阻过大,超过理想值要求,会导致连接处的温升过高,降低安全性,减少用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当N的值大于 20%时,由于所述柱状插接部与所述柱状腔体的外径相差太大,导致接插配合部13 无法插入,无法进行正常导电。因此,发明人选择N的值范围在0.5%到20%之间,既保证接插配合部13在插入过渡配合部21时比较轻松,也能保证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之间的抓紧力和接触电阻符合理想值要求,极大的保证端子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延长了端子的使用寿命。
下面再以接插配合部13套设于过渡配合部21外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接插配合部13包含筒状接插部,对应的过渡配合部21包含所述柱状插接部,所述筒状接插部含有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外接插片211,多个外接插片211 沿周向布置并在接插配合部13内部构成柱状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片211在长度方向上呈波纹状延伸。外接插片211的一侧朝向外接插部11,外接插片211的另一侧的厚度大于外接插片211的所述一侧的厚度。过渡配合部21的端部边缘设有倒角或倒圆131。
进一步的,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螺纹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
更进一步的,沿外接插部11向接插配合部13的方向,接插配合部13的外表面含有渐缩段212。
更进一步的,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25%-100%。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插部11呈筒形结构,外接插部11含有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外接插条111。外接插条111呈长条形结构,相邻的两个外接插条111之间存在缝隙,外接插条111在长度方向上呈波纹状延伸。外接插条111的一侧朝向接插配合部13,外接插条111的另一侧的厚度大于外接插条111的一侧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插接端子1和/或过渡端子2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即插接端子1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或过渡端子2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或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镀层是为了提高耐腐蚀性,提高导电性能,增加接插次数,能够更好的延长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镀层采用多层镀的方法,所述插接端子1和/或过渡端子2在加工后,其实表面微观界面下,还是存在很多缝隙和孔洞,这些缝隙和孔洞是所述插接端子1和/或过渡端子2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和腐蚀的最大原因,因此需要在插接端子1和/或过渡端子2的表面,先镀一层底层,填补表面的缝隙和孔洞,使插接端子 1和/或过渡端子2的表面平整无孔洞,然后再镀表层镀层,就会结合更加牢固,也会更加平整,镀层表面无缝隙和孔洞,使插接端子的耐磨性能、抗腐蚀性能、电学性能更优,极大的延长端子的使用寿命。
所述底层材质为金、银、镍、锡、锡铅合金和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表层材质为金、银、镍、锡、锡铅合金、银锑合金、钯、钯镍合金、石墨银、石墨烯银和银金锆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层厚度为0.01μm-15μm。优选的,所述底层厚度为 0.1μm-9μm。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表层厚度为0.5μm-55μm。优选的是,所述表层厚度为 1μm-35μm。
为了论证底层镀层厚度变化对插接端子整体性能的影响,发明人使用相同规格、材质,采用不同镀镍底层厚度,相同的镀银表层厚度的插接端子样件,利用同种规格的对配接插件做一系列温升和耐腐蚀性时间测试,实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下表3中的温升测试是将对插后的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通相同的电流,在封闭的环境下检测通电前和温度稳定后的插接端子相同位置的温度,并做差取绝对值。在本实施例中,温升大于50K认为不合格。
表3:不同底层镀层厚度对温升和耐腐蚀性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2012432000010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20124320000111
从上表3可以看出,当底层镀镍层厚度小于0.01μm时,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温升虽然合格,但是由于镀层太薄,插接端子的耐腐蚀性周期数小于80次,不符合插接端子的性能要求。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整体性能和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造成产品寿命骤减甚至失效燃烧事故。当底层镀镍层厚度大于15μm 时,由于底层镀层较厚,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来,使插接端子的温升不合格,而且镀层较厚反而容易从端子表面脱落,造成耐腐蚀性周期数下降。因此,发明人选择底层镀层厚度为0.01μm-15μm。优选的,发明人发现底层镀层厚度为0.1μm-9μm时,插接端子的温升及耐腐蚀性的综合效果更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实用性,优选底层镀层厚度为0.1μm-9μm。
为了论证表层镀层厚度变化对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整体性能的影响,发明人使用相同规格、材质,采用相同镀镍底层厚度,不同的镀银表层厚度的插接端子样件,利用同种规格的对配接插件做一系列温升和耐腐蚀性时间测试,实验结果如下表4 所示。
实验方法与上述实验方法相同。
表4:不同表层镀层厚度对温升和耐腐蚀性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20124320000112
从上表4可以看出,当表层镀银层厚度小于0.5μm时,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 2的温升虽然合格,但是由于镀层太薄,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的耐腐蚀性周期数小于80,不符合插接端子的性能要求。对接插件的整体性能和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造成产品寿命骤减甚至失效燃烧事故。当表层镀银层厚度大于55μm时,由于底层镀层较厚,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来,使插接端子的温升不合格,而且镀层较厚反而容易从端子表面脱落,造成耐腐蚀性周期数下降。并且,由于表层镀层金属较贵,因此使用较厚的镀层,性能没有上升,不存在使用价值。因此,发明人选择表层镀银层厚度为0.1μm-55μm。
优选的,发明人发现表层镀层厚度为1μm-35μm时,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 的温升及耐腐蚀性的综合效果更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实用性,优选表层镀层厚度为1μm-3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端子2上具有镀层,例如过渡配合部21上具有镀层,导线连接部23上具有镀层,过渡配合部21上镀层的材质和导线连接部23上镀层的材质可以不同。
由于过渡配合部21是经常插拔的位置,也是与插接端子1电气导通的位置,因此,此处的镀层材料,一般选用导电性和稳定性以及耐磨性等性能都要优异的金属材料,但是此类金属一般都是贵金属,价格较高。导线连接部23是与线缆的导体进行电性连接的位置,对稳定性和耐磨性要求不高,可以选用部分性能优异,但是价格便宜并且可以批量使用的金属材料作为镀层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端子2为一体式结构,过渡配合部21、过渡连接部22和导线连接部23沿过渡端子2的轴线方向依次连接,过渡连接部22用于连接过渡配合部 21和导线连接部23,如图1和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当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连接时,插接端子1的轴线与过渡端子2的轴线重合。
下面介绍一种充电插座3,所述充电插座3包括上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23连接有导线,如图6所示。
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分别设置在该充电插座3的不同部分内。当插接端子1 损坏时,可以仅卸下并更换插接端子1,而不用更换过渡端子2及所述充电插座3的其它部件,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效果,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下面介绍一种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上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23连接有导线。
当插接端子1损坏时,可以仅卸下并更换插接端子1,而不用更换过渡端子2及所述充电插头的其它部件,实现了快速安装、维修、更换等效果,降低了总体更换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Claims (16)

1.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的端子包括插接端子(1)和过渡端子(2),插接端子(1)含有依次设置的外接插部(11)和接插配合部(13),过渡端子(2)含有依次设置的过渡配合部(21)和导线连接部(23),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接插配合部(13)与过渡配合部(21)螺纹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接插配合部(13)包含柱状插接部或筒状接插部,对应的过渡配合部(21)包含所述筒状接插部或所述柱状插接部,接插配合部(13)的筒状接插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柱状插接部匹配连接,或接插配合部(13)的柱状插接部和过渡配合部(21)的筒状接插部匹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插接部的一端的端部边缘设有倒角或倒圆(13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接插部含有多个外接插片(211),多个外接插片(211)沿周向布置并在内部构成柱状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为入口端,所述柱状插接部能够从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插入,所述柱状腔体的一端的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柱状腔体的另一端的断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插接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32),所述筒状接插部的内周面设有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凹槽(132)与所述环形凸起匹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插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柱状腔体的长度的25%-10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所述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与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之间的关系式为:
(r1-r2)/r1×100%=N;
r1为所述柱状插接部插入柱状腔体的部分的外径,单位为mm;
r2为所述柱状腔体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0.5%≤N≤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外接插部(11)和接插配合部(13)之间设有接插连接部(12),接插连接部(12)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二环形凹槽(12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过渡配合部(21)和导线连接部(23)之间设有过渡连接部(22),过渡连接部(22)外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三环形凹槽(22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导线连接部(23)为筒形结构或片状结构或径向开口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插接端子(1)和/或过渡端子(2)的至少部分表面上具有镀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过渡端子(2)上具有镀层,过渡配合部(21)上镀层的材质和导线连接部(23)上镀层的材质不同。
15.一种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23)连接有导线。
16.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渡连接的端子,导线连接部(23)连接有导线。
CN202122683188.2U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Active CN216214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83188.2U CN216214460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PCT/CN2022/129020 WO2023078246A1 (zh) 2021-11-04 2022-11-01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83188.2U CN216214460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4460U true CN216214460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0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83188.2U Active CN216214460U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4460U (zh)
WO (1) WO202307824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8246A1 (zh) * 2021-11-04 2023-05-11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97954Y (zh) * 2009-03-10 2010-02-03 镇江通达电子有限公司 快速插合同轴连接器
DE102016105470A1 (de) * 2016-03-23 2017-09-28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Leistungselektrische Kontakteinrichtung; austauschbares, leistungselektrisches Kontaktmodul sowie leistungselektrischer Verbinder
DE102018100831A1 (de) * 2018-01-16 2019-07-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tecker für Elektroautos und dessen Herstellung
CN208093815U (zh) * 2018-03-06 2018-11-13 深圳市思科赛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端子连接器
CN208461044U (zh) * 2018-06-27 2019-02-01 深圳市白狐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插针组件、充电枪可更换枪头机构
CN216214460U (zh) * 2021-11-04 2022-04-05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8246A1 (zh) * 2021-11-04 2023-05-11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8246A1 (zh) 2023-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01368B1 (en) Battery module
CN216214460U (zh) 一种过渡连接的端子、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
WO2023174247A1 (zh) 一种电能传输连接装置及车辆
CN113922124A (zh) 一种连接机构、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CN113922138A (zh) 一种扁带式连接机构、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CN114069284A (zh) 一种电连接结构
US20240322473A1 (en) Plug-in terminal, mating plug-in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plug-in terminal assembly
US10734761B1 (en) Anti-vibratio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220021681U (zh) 一种电能传输机构
CN205051058U (zh) 圆形电连接器插头
CN219498243U (zh) 一种筒状端子、导电结构及充电座
CN114171956B (zh) 换电连接器及电动汽车
CN219739422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15579365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4625447U (zh) 一种用于充电插座的充电连接端子及充电插座
WO2023051767A1 (zh) 一种连接机构、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CN111106477B (zh) 一种连接铝基导线的电源连接器
CN209804946U (zh) 充电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193280B (zh) 连接器
CN219203656U (zh) 一种高压线缆对接接头
CN21873188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698931U (zh) 一种弹性内卡卡环、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20066155U (zh) 一种导电弹环及其连接器
CN218242293U (zh) 一种插接端子
CN220797314U (zh) 一种充电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57, Shunda Road, Gaoxin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00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Jie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00, 1st floor, 957 Shunda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oyang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JIEYI AUTO PART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