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99395U -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 Google Patents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99395U CN216199395U CN202121329052.5U CN202121329052U CN216199395U CN 216199395 U CN216199395 U CN 216199395U CN 202121329052 U CN202121329052 U CN 202121329052U CN 216199395 U CN216199395 U CN 2161993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 axis
- pivot shaft
- servo
- piv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装置(1),该旋转装置包括旋转元件(2),旋转元件借助于基本上垂直于倾斜轴线的倾斜力而能够围绕倾斜轴线倾斜。枢转轴(12)基本上平行于倾斜轴线,倾斜力能够对枢转轴进行致动且枢转轴包括枢转轴轴线(15)。枢转轴轴线是布置在枢转轴(12)上的圆柱形的、凸形的或凹形的滑动表面(3)的对称轴线。旋转装置还包括在枢转轴(12)的相对侧的两个旋转杆(7;9),每个旋转杆具有第一端部(8;11),第一端部借助于枢转轴(12)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并固定到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由此可以在基本上垂直于枢转轴轴线(15)的方向上对旋转杆(7;9)中的一个施加倾斜力,倾斜力使枢转轴(12)位移并使旋转元件(2)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装置,尤其是用于液压应用的旋转装置,例如适用于具有伺服单元的液压单元的旋转装置,所述伺服单元设定该液压单元的旋转组件的排量体积。
背景技术
旋转元件被用于不同的技术领域,例如,用作液压可变排量单元的排量设定元件、或用作飞机应用中的襟翼控制装置。这些旋转元件常常由线性驱动装置致动,在液压应用的情况下,该线性驱动装置常常被配置为伺服单元的伺服活塞。另外,可以在旋转元件处布置抵抗该线性致动装置的致动力的恢复装置,例如弹簧,以便在降低致动力时迫使该旋转元件回到中性位置。
在液压单元的情况下,存在如何能够将旋转元件与伺服系统组合的不同设计选项。一种选项是,旋转元件包括伺服臂,该伺服臂与双作用伺服活塞功能连接,该双作用伺服活塞借助于预加载的弹簧而被预张紧至其中性位置。另一种选项是,两个单独的伺服活塞可以作用在旋转元件的枢转轴线的相对侧,并且由此能够使该旋转元件在任一方向上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伺服活塞常常被布置成与位于旋转元件的倾斜轴线的同一侧的弹簧成一直线。由此,伺服活塞的移动被在枢转轴线的相对侧的弹簧抵抗,该弹簧主要借助于另一个伺服活塞被压缩。
与旋转元件和伺服活塞的设计和布置无关,旋转元件与伺服机构之间的接头联接器必须将力从致动系统传递到旋转元件,并且反之亦然。该接头联接器的对旋转元件的操作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的自由度应当被阻止,而所有其他的自由度应是自由的。
该功能性不限于液压单元或静液压单元的领域,而是存在许多其他应用领域,在这些应用领域中,接头联接器用作旋转元件和致动系统(例如,旋转杆)之间的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旋转元件与一个或多个旋转杆之间具有接头的旋转装置,在考虑到所有所需的自由度的情况下,该旋转装置允许对力进行可靠的传递,并且该旋转装置同时易于安装,且设计简单,并且该旋转装置可以将不同的部件组合在一个公共的枢转点处。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和根据权利要求16的液压单元来实现。在它们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优选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包括旋转元件,该旋转元件借助于基本上垂直于倾斜轴线的倾斜力而能够围绕该倾斜轴线倾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元件可以例如是可变静液压单元的作为旋转斜盘的排量调节装置、或飞机的襟翼装置、或不同类型的可倾斜元件。该旋转装置还包括枢转轴,倾斜力可以对该枢转轴进行致动。该枢转轴包括枢转轴轴线,该枢转轴轴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倾斜轴线布置并且是布置在该枢转轴上的圆柱形的、凸形的或凹形的滑动表面的对称轴线。在该枢转轴的相对侧的两个旋转杆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借助于所述枢转轴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并且被固定到该旋转元件的侧表面,使得在基本上垂直于枢转轴轴线的方向上施加到所述旋转杆中的一个旋转杆的倾斜力使所述枢转轴位移并且使所述旋转元件倾斜。
优选地,每个所述旋转杆具有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中的纵向轴线。这意味着,旋转杆或者更确切地说旋转杆的纵向轴线,不必以共线的方式布置,而是可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地布置。
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可以被成形为与布置在枢转轴处的滑动表面互补。因此,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可以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抵接所述枢转轴的滑动表面。被固定至所述枢转轴和所述第一端部的夹紧装置可以在枢转轴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保持该旋转杆。结果,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枢转轴之间的力在径向方向上基本上无间隙地传递,所述径向方向是所述倾斜力需要起作用的方向。然而,所述旋转杆之间的相对角度的改变是允许的。因此,被认为不会使所述旋转元件倾斜或被认为不会被反馈到所述旋转杆的力和转矩,不会被接头联接器刚性地支撑并且因此不被传递。
在下文中,借助于液压单元来解释本发明构思。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也可应用于不同的技术领域。如前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元件例如可以是液压单元的旋转斜盘,该旋转斜盘借助于倾斜力而能够围绕该旋转斜盘的倾斜轴线倾斜,该倾斜力由用作所述两个旋转杆中的一个旋转杆的伺服活塞来施加。在伺服活塞的相对侧,例如,可以在弹簧引导杆上布置弹簧。该弹簧引导杆的第一端部和伺服活塞的第一端部借助于枢转轴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并且被固定到旋转元件的侧表面,该枢转轴基本上平行于倾斜轴线定向。优选地,伺服弹簧和伺服活塞的纵向轴线两者都位于同一平面中,并因此不必同轴地布置,而是可以彼此成相对角度地布置。伺服活塞的第一端部和伺服弹簧引导杆的第一端部被成形为与旋转斜盘的枢转轴上的滑动表面互补,从而使得所述伺服活塞的第一端部和伺服弹簧引导杆的第一端部可以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即,在朝向枢转轴轴线的方向上)抵接所述枢转轴的滑动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设置夹紧装置,该夹紧装置固定到枢转轴以及伺服活塞的第一端部和伺服弹簧引导杆的第一端部,并且该加紧装置能够将伺服弹簧引导杆和伺服活塞在径向向外的方向(即,背离枢转轴轴线的方向)上固定。尽管以上使用在枢转轴的相对侧布置伺服弹簧和伺服活塞来解释了本发明构思,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该构造,例如,两个伺服活塞(每个伺服活塞与平衡伺服弹簧成一直线)布置在枢转轴的相对侧也被本发明构思所覆盖。
在优选实施例中,枢转轴包括球形头部,并且旋转杆的第一端部是凹形的,使得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可以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抵接所述枢转轴的球形头部。由此,提供了在两个旋转杆与枢转轴的球形头部之间的互补的连接。旋转杆的凹形的端部借助于滑动表面而被径向地支撑,而枢转轴轴线与旋转杆的纵向轴线之间的角度仍然可以改变。
进一步优选地,旋转杆的凹形的第一端部的开口角度小于180度。如果在枢转轴的球形头部处布置两个以上的旋转杆,则这可能是很重要的。凹形的第一端部的开口角度可以适应于由枢转轴的数量和典型移动所施加的几何形状的限制。
另外,凹形的第一端部和枢转轴的球形头部可以被设计成使得该球形头部阻止该凹形的第一端部在枢转轴轴线的方向上的移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旋转元件或该旋转元件的枢转轴连接到所述两个旋转杆而没有任何平移自由度。通过球形与凹形表面组合阻止了所述凹形的第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球形头部在枢转轴轴线的方向上的移动;而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通过夹紧装置并且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借助于枢转轴的滑动表面,阻止了活塞杆的径向运动。然而,所述枢转轴与所述旋转杆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仍然是可能的,并且由该旋转运动所施加的力和转矩不会通过接头联接器而被传递。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枢转轴包括球形环状元件,固定螺栓可以穿过该球形环状元件。当所述固定螺栓被拧入到所述旋转元件的螺纹孔中时,螺栓头将所述球形环状元件和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在所述枢转轴的轴向方向上固定。根据该实施例,枢转轴引导表面和枢转轴在旋转元件上的固定件被设置为单独的部件,即借助于球形环状元件和固定螺栓,使得在磨损、维护或保养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更换这些部件。
夹紧装置可以是垫片,该垫片布置在螺栓头下面且具有轴环,该轴环平行于所述枢转轴轴线并且面向所述旋转杆,以便所述轴环与形成在所述旋转杆上的互补凹槽接合。轴环与互补凹槽之间的形状配合锁定(positive locking)固定了所述旋转杆相对于滑动表面的位置,并因此不仅阻止了旋转杆的径向向外的相对移动,而且还至少在不考虑制造公差的情况下确保了旋转杆与滑动表面保持接触。在旋转杆与枢转轴之间所建立的无间隙的连接能够直接传递倾斜力,并因此提供了由伺服单元所产生的致动力向旋转元件的快速且直接的传递。
优选地,包括轴环的上述垫片与螺栓头一体地形成。具有本领域相关技术的人员将根据他的知识来选择用于垫片、轴环和螺栓头的一体式组合的制造方法,例如车削或金属成型。显然,垫片也可以被设置为单独的部件,该单独的部件同时用作旋转杆与枢转轴之间的互锁部件,并且用作螺栓头和枢转轴的各部分之间的垫圈。
可替代地,夹紧装置可以是夹持箍,该夹持箍可以由金属、塑料、和 /或增强塑料材料、和/或具有相关领域的技术的人员评估为适当的任何其他材料制成。该夹持箍被附接到旋转杆和枢转轴,并且将这些部件在径向方向上相对彼此的位置固定。夹持箍可以被配置为单独的部件,该单独的部件作为可移动布置的部件的固定件被安装。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夹紧装置被设计为旋转杆上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与形成在旋转元件的侧表面中的互补凹槽接合。
与特定的实施例无关,容纳突出部或轴环的凹槽可以关于枢转轴轴线被形成为圆形的/环形的。所述凹槽与枢转轴轴线同心。这使得在突出部/ 轴环与凹槽之间能够绕枢转轴轴线进行相对旋转。例如,当在组装或操作期间需要所述枢转轴转动时,或者当在组装过程期间将具有成一体的垫片和轴环的枢转轴拧入到旋转元件中的螺纹孔中时,凹槽的圆形形状是优选的。
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每一个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包括通孔,该通孔垂直于旋转杆的纵向轴线布置。换句话说:所述通孔的纵向轴线垂直于所述旋转杆的纵向轴线。旋转杆的第一端部可以通过通孔借助于枢转轴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固定至所述旋转斜盘的侧表面。因此,除了枢转轴和旋转杆之外,不需要额外的部件来将所述旋转杆在径向向内的方向或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固定至所述旋转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装置优选地适用于具有伺服单元的液压单元,该伺服单元用于设定该液压单元的旋转组件的排量体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元件可以是旋转斜盘,所述旋转杆中的一个旋转杆可以是伺服活塞杆,而另一个旋转杆可以是伺服弹簧引导杆。布置与所述旋转元件连接的一个以上的伺服活塞杆和/或一个以上的伺服弹簧引导杆也由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覆盖。活塞杆或引导杆甚至可以连接至所述旋转元件 /旋转斜盘的同一枢转轴。
下面的方案也是本发明构思的一部分:将根据该实施例的适用于液压单元的旋转装置与上述接头联接器中的一个接头联接器或上述接头联接器的组合相结合,以便将一个或多个伺服活塞杆和一个或多个伺服弹簧引导杆与所述旋转斜盘固定并以接头的方式铰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伺服单元的伺服活塞的伺服活塞裙部可以被形成为球形,并且弹簧座可以被形成在/被附接至伺服弹簧引导杆的第二端部处,以便容纳该伺服弹簧。当伺服活塞被加压并且伺服单元将所述旋转斜盘在朝向伺服弹簧的方向上位移时,该伺服弹簧被压缩,并因此在该旋转斜盘上施加恢复力,该恢复力抵抗伺服活塞的致动力。当伺服活塞的致动力降低到弹簧的力以下时,该恢复力朝向旋转斜盘的中性位置推动旋转斜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可以是旋转斜盘类型的液压单元的一部分,该液压单元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
在以下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单元的旋转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精神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实施例可以彼此组合,其中未用附图示出的组合也被本实用新型覆盖。此外,所提出的实施例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且如上所指出的,即使在与液压单元无关的技术应用中,所提出的实施例也可以被应用于任何旋转元件。
为了更好的可追溯性,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等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记。具有本领域相关技术的人员将容易得出,这并不限制所提出的构思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五实施例;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以及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旋转装置1,该旋转装置1包括旋转元件2。在图1的实施例中,在静液压可变排量轴向活塞单元的情况下,旋转元件2是旋转斜盘。静液压单元的旋转组件绕旋转轴线20旋转,该旋转轴线20同时是旋转斜盘 2的中心轴线。旋转斜盘2包括滑动表面22,静液压单元的往复排量活塞(未示出)被支撑在该滑动表面22上。当该静液压单元处于运转中时,改变该旋转斜盘的角度会导致滑动表面22的倾斜角度的变化,并因此导致所述旋转斜盘、活塞和在旋转轴线20的方向上静止的缸(未显示)之间的相对运动。
旋转斜盘2的倾斜角度可以借助于旋转杆7、9来改变,所述旋转杆7、 9沿纵向轴线10布置。在图1的实施例中,纵向轴线10平行于旋转元件2的旋转轴线20。枢转轴轴线15垂直于纵向轴线10布置并且构成枢转轴12的旋转对称轴线。枢转轴12是连接元件,所述旋转杆7、9借助于该连接元件连接到旋转元件/旋转斜盘2。
枢转轴12包括球形环状元件16,该球形环状元件16借助于螺栓头18被压向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螺栓头18例如与枢转轴12一体地形成,并且还展示有垫片25,该垫片25从枢转轴轴线15径向向外延伸。轴环27平行于枢转轴轴线15从该垫片25突出。轴环27与侧表面24上的互补凹槽26以及旋转杆7和9相互作用,使得该旋转杆7和9不能相对于枢转轴轴线15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移动。旋转杆7和9的径向向内的移动受到球形环状元件16的限制,该球形环状元件16与布置在旋转杆7的第一端部8上的凹形端部14和布置在相对的旋转杆9的第一端部11上的凹形端部14相接触。结果,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1的这种构造中,旋转杆7、9无法在不使旋转元件2 倾斜的情况下在任何平移方向上移动。通过凹形端部14与球形环状元件16 的连接,来阻止在径向方向上朝向或背离该枢转轴轴线15的运动或在轴向方向上沿着该枢转轴轴线15的运动。然而,旋转杆7、9与枢转轴轴线15之间的角度可以改变,并且在轴环27与互补凹槽26之间提供间隙。因此,凹形端部14可以沿着球形环状元件16上的接触表面滑动。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类似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根据图2的旋转装置1包括旋转元件2,该旋转元件2能够通过施加在枢转轴12上的致动力而倾斜。然而,没有布置在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中的互补凹槽26。旋转杆7的第一端部8和旋转杆9的第一端部11包括通孔29,该通孔29的中心轴线被布置成垂直于旋转杆的纵向轴线10并且平行于枢转轴轴线15。
当组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1时,将枢转轴12穿过旋转杆7的通孔29和旋转杆9的通孔29,并且然后拧入到被布置在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 处的螺纹孔中。从而,因为所述旋转杆7和9在一侧被螺栓头18所保持,并且在另一侧被侧表面24所保持,因此所述枢转轴12的螺栓头18将所述旋转杆7和9在枢转轴轴线15的方向上固定。所述通孔29的直径大于枢转轴12的对应部分的直径。因此,可以在径向方向(即,垂直于枢转轴轴线15的方向)上提供小间隙(出于图示说明原因,在图2中被示出为较大),并且旋转杆7和9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移动微小距离,并且也能够稍微倾斜。
在图3中,示出了包括伺服单元30和旋转元件/旋转斜盘2的旋转装置1。图3未完整示出的实施例的伺服单元30包括:伺服活塞31的伺服活塞杆37 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所述伺服活塞杆37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至少在图3 所示的状态下沿一个纵向轴线10布置。所述伺服活塞杆37的第一端部8以及所述伺服弹簧引导杆39的第一端部11被形成为中空球形并且具有凹形的形状。所述伺服活塞杆37的第一端部8以及所述伺服弹簧引导杆39的第一端部11与球形环状元件16的外表面相互作用,该球形环状元件16通过枢转轴12的螺栓头18的接触力而被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当枢转轴12被拧入到布置在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处的螺纹孔中时,所述接触力增加。
由此,伺服活塞杆37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朝向枢转轴轴线15的运动受到所述球形环状元件16的凸形的外表面的限制。通过轴环27与被布置在伺服活塞杆37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中的互补凹槽26的相互作用,阻止了逐渐向外的运动,即背离枢转轴轴线15的移动。伺服活塞杆37在第二端部处包括具有伺服活塞裙部32的伺服活塞头6,该伺服活塞裙部32能够密封伺服缸(未示出)中的压力室。伺服弹簧引导杆39在其面向外的第二端部34上包括弹簧座33,该弹簧座33被配置成接纳伺服弹簧,该伺服弹簧被设置成产生抵抗由伺服室内的伺服压力所产生的致动力的反作用力。
通过将伺服活塞杆37、伺服弹簧引导杆39和球形环状元件16保持在期望的组装位置,并且然后将枢转轴12拧入到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中的螺纹孔中,可以容易地组装所提出的旋转装置1。互补凹槽26包括圆形的形状,该圆形的形状在图3的剖视图中不可见,该圆形的形状使得能够在相应的轴环27的引导下绕所述枢转轴12进行相对旋转。当轴环27与互补凹槽 26相互作用并且枢转轴12被拧入到旋转元件2中的螺纹孔中时,所有的部件以铰接的方式被保持在一起。
图4示出了图3的实施例的镜像布置,其中在伺服活塞杆37与伺服弹簧引导杆39之间提供了不同的铰接连接。由枢转轴12的球形头部13提供凸形的球形表面,该枢转轴12还配备有固定螺栓17,该固定螺栓17拧入到布置在旋转元件2中的螺纹孔中。球形头部13与伺服活塞杆37的第一端部8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的第一端部11接触。此外,在伺服活塞杆37上和伺服弹簧引导杆39上设置突出部28,所述突出部28与所述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中的凹槽26相互作用,从而限制该伺服活塞杆37和该伺服弹簧引导杆39在纵向轴线10的方向上的运动。
另外,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活塞头6的伺服活塞裙部32在伺服单元30的壳体中的布置。该活塞头6将缸孔中的压力室4封闭,该缸孔布置在伺服单元30的壳体中。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1的第五实施例,该旋转装置1 包括两个伺服单元30,所述两个伺服单元30双侧地布置在旋转元件2的相对侧。除了轴环27没有与枢转轴12的螺栓头18一体地设置之外,该伺服单元30的设计类似于图3所示的设计。根据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轴环27是单独的部件,该轴环27布置在螺栓头18与球形环状元件16之间。由于轴承载荷和支撑载荷对称地分布,因此两个伺服单元30与旋转元件2的双侧布置使得能够非常精确地控制该旋转元件2的倾斜角度,并且是更加优选的。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1的第六实施例。类似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该枢转轴包括球形头部13,该球形头部13与伺服活塞杆37的第一端部8的凹形表面14以及伺服弹簧引导杆39的第一端部11的凹形表面 14接触。借助于夹紧装置19,所述第一端部8和11压靠在球形头部13上,该夹紧装置19夹持在设置在该第一端部8和11处的肩部周围。在根据图6的实施例中,夹紧装置19被形成为夹持箍,该夹持箍例如具有多圈,然而也可以使用一个以上的夹持箍,或者可以应用仅一个具有单圈的夹持箍。
图7示出了包括旋转元件2的静液压单元,两个伺服弹簧引导杆39借助于凹形端部与球形环状元件16相互作用而被固定到该旋转元件2,所述球形环状元件16通过枢转轴12的螺栓头18而附接到该旋转元件2上的枢转轴 12。伺服弹簧引导杆39配备有弹簧座33,该弹簧座33用于接纳弹簧,该弹簧座被容纳在壳体中,用于实现弹簧的恢复力,该恢复力迫使旋转元件2 进入其中性位置。
附图标记列表
1 旋转装置
2 旋转元件/旋转斜盘
3 凸形的滑动表面
4 压力室
5 活塞头
7 旋转杆
8 旋转杆的第一端部
9 旋转杆
10 纵向轴线
11 旋转杆的第一端部
12 枢转轴
13 球形头部
14 凹形端部
15 枢转轴轴线
16 球形环状元件
17 固定螺栓
18 螺栓头
19 夹紧装置
20 旋转轴线
22 旋转斜盘的滑动表面
24 侧表面
25 垫片
26 互补凹槽
27 轴环
28 突出部
29 通孔
30 伺服单元
31 伺服活塞
32 伺服活塞裙部
33 弹簧座
34 伺服弹簧引导杆的第二端部
37 伺服活塞杆
39 伺服弹簧引导杆。
Claims (16)
1.一种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元件(2),所述旋转元件(2)借助于基本上垂直于倾斜轴线的倾斜力而能够围绕所述倾斜轴线倾斜;
-枢转轴(12),所述倾斜力能够对所述枢转轴(12)进行致动,所述枢转轴(12)包括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倾斜轴线的枢转轴轴线(15),所述枢转轴轴线(15)是被布置在所述枢转轴(12)上的圆柱形的、凸形的或凹形的滑动表面(3)的对称轴线;
-两个旋转杆(7;9),所述两个旋转杆(7;9)在所述枢转轴(12)的相对侧,每个旋转杆(7;9)具有第一端部(8;11),所述第一端部(8;11)借助于所述枢转轴(12)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并且被固定到所述旋转元件(2)的侧表面(24),使得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枢转轴轴线(15)的方向上施加到所述旋转杆(7;9)中的一个旋转杆的倾斜力使所述枢转轴(12)位移并且使所述旋转元件(2)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旋转杆(7;9)具有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中的纵向轴线(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被成形为与所述滑动表面(3)互补,使得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能够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抵接所述枢转轴(12)的所述滑动表面(3),并且其中被固定至所述枢转轴(12)和所述第一端部(8;11)的夹紧装置(19)能够在所述枢转轴(12)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固定所述旋转杆(7;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轴(12)包括球形头部(13),并且其中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是凹形的,使得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能够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抵接所述枢转轴(12)的所述球形头部(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7;9)的凹形的所述第一端部(8;11)的开口角度小于1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凹形的所述第一端部(8;11)和所述枢转轴(12)的所述球形头部(13)被设计成使得所述球形头部(13)阻止凹形的所述第一端部(8;11)在所述枢转轴轴线(15)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轴(12)包括球形环状元件(16),固定螺栓(17)能够穿过所述球形环状元件(16),使得当所述固定螺栓(17)拧入所述旋转元件(2)中的螺纹孔中时,螺栓头(18)将所述球形环状元件(16)和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在所述枢转轴(12)的轴向方向上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装置(19)是垫片(25),所述垫片(25)布置在螺栓头(18)的下面且具有轴环(27),所述轴环(27)平行于所述枢转轴轴线(15)并且面向所述旋转杆(7;9),以便所述轴环(27)与形成在所述旋转杆(7;9)上的互补凹槽(26)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轴环(27)的所述垫片(25)与所述螺栓头(18)一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装置(19)是夹持箍,所述夹持箍由金属和/或塑料和/或增强塑料材料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装置(19)被设计为所述旋转杆(7;9)上的突出部(28),以便与形成在所述旋转元件(2)的所述侧表面(24)中的互补凹槽(26)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8、9或11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6)绕所述枢转轴轴线(15)形成为圆形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旋转杆(7)的第一端部(8)包括垂直于所述旋转杆的纵向轴线(10)的通孔(29),通过所述通孔(29),所述旋转杆(7;9)的所述第一端部(8;11)能够借助于所述枢转轴(12)而被以接头的方式铰接固定至所述旋转元件(2)的所述侧表面(24)。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1)适用于具有伺服单元(3)的液压单元,所述伺服单元(3)用于设定所述液压单元的旋转组件的排量体积,其中:
-所述旋转元件(2)是旋转斜盘;
-所述旋转杆(7;9)中的一个旋转杆是伺服活塞杆(37);以及
-所述旋转杆(7;9)中的另一个旋转杆是伺服弹簧引导杆(39)。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转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单元(30)的伺服活塞(5)的伺服活塞裙部(32)被形成为球形的,并且其中弹簧座(33)位于或被形成在所述伺服弹簧引导杆(39)的第二端部(34)处,用于容纳伺服弹簧(10)。
16.一种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单元是旋转斜盘型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装置(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29052.5U CN216199395U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29052.5U CN216199395U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99395U true CN216199395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859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2905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199395U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9939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79061A (zh) * | 2021-06-15 | 2022-12-16 | 丹佛斯动力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复式接头 |
-
2021
- 2021-06-15 CN CN202121329052.5U patent/CN21619939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79061A (zh) * | 2021-06-15 | 2022-12-16 | 丹佛斯动力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复式接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27303B2 (ja) | 調節手段を有する斜板構造の軸流ピストン装置 | |
US4232563A (en) | Laminated elastomeric end bearings for articulating links | |
US20090211390A1 (en) | Joint For Industrial Robots | |
CN216199395U (zh) | 旋转装置和液压单元 | |
US9091256B2 (en) | Hydrostatic axial piston machine | |
US8025576B2 (en) | Precision ball joint | |
US5845559A (en) | Axial piston pump neutral centering mechanism | |
US6257119B1 (en) | Ball joint for servo piston actuation in a bent axis hydraulic unit | |
JPH04282014A (ja) | クレビス継手 | |
US5184646A (en) | Pilot valve | |
US20210008950A1 (en) | Stabilizer device | |
CA1237294A (en) | Wobble plate engine stabiliser mechanism | |
CN115479061A (zh) | 复式接头 | |
JPS61167774A (ja) | ピストン機関 | |
JPH0475403B2 (zh) | ||
US6106431A (en) | Toroidal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US20040216603A1 (en) |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in particular CO2 compressor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s | |
US5626054A (en) | Load decoupler | |
KR101893243B1 (ko) | 로터 블레이드 제어 장치 | |
US5305149A (en) | Zoom lens drive mechanism | |
JPS6245401B2 (zh) | ||
JP3480135B2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US4270439A (en) | Fluid rotary machine | |
US11725639B2 (en) | Swash plate-type axial, piston pump | |
CN108026894B (zh) | 斜轴式液压泵马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