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0071U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40071U CN216140071U CN202121865532.3U CN202121865532U CN216140071U CN 216140071 U CN216140071 U CN 216140071U CN 202121865532 U CN202121865532 U CN 202121865532U CN 216140071 U CN216140071 U CN 2161400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plate
- panel
- assembly
- side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本公开提供的后侧围结构包括上边梁组件、D柱组件、顶盖后横梁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形成有中空腔体,所述上边梁组件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D柱组件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中空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后侧围结构。本公开通过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分别与中空腔体连接在一起,使白车身在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增强了抵抗疲劳强度的能力,缓解了白车身扭转刚度低和后背门扭转模态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产业的讯速发展,人们对车辆的整车性能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车辆的零部件设计也向着高强度、轻量化的目标进行设计。
传统的白车身D柱接头为单方向连续贯通腔体,即D柱腔体与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组成的顶盖后横梁腔体形成单方向连续贯通腔体。而在上边梁位置,则仅仅是上边梁内板单层板与D柱腔体搭接,从而导致车辆在D柱处的强度不足、容易出现疲劳破坏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结构,包括:上边梁组件、D柱组件、顶盖后横梁组件和连接件;
其中,所述连接件形成有中空腔体,所述上边梁组件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D柱组件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中空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中空腔体内设有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用于支撑所述中空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边缘设有连接边,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连接边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外板和连接内板;
所述连接外板和所述连接内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中空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中空腔体包括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和第三子腔体;
所述第一子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子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子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外板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连接内板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边梁组件包括上边梁内板和上边梁加强板,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
所述连接内板与所述上边梁内板搭接,所述连接外板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D柱组件包括D柱内板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连接内板与所述D柱内板搭接,所述连接外板与D柱加强板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横梁内板和横梁外板,所述横梁内板和所述横梁外板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三腔体;
所述连接内板与所述横梁内板搭接,所述连接外板与所述横梁外板搭接。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侧围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包括上边梁组件、D柱组件、顶盖后横梁组件和连接件。连接件形成有中空腔体,提高了连接件连接处的疲劳强度,减少了连接件连接处发生开裂、变形的可能性。上边梁组件形成有第一腔体,可以提高上边梁组件的稳定性。D柱组件形成有第二腔体,可以提高D柱组件的稳定性。顶盖后横梁组件形成有第三腔体,可以提高顶盖后横梁组件的稳定性。中空腔体分别与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连通,可以形成上边梁组件、D柱组件和顶盖后横梁组件的整体贯通,使得连接件承受的载荷能够有效地向车身各个方向传递,有利于传力和分散冲击力,能将外力较快的通过连接件分散至上边梁组件、D柱组件和顶盖后横梁组件,可以减小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提升了白车身后部的连接强度、连接刚度、扭转模态和扭转刚度,缓解了白车身扭转刚度低和后背门扭转模态低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后侧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后侧围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后侧围结构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后侧围结构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E-E向剖视图;
图6为图2的F-F向剖视图;
图7为图2的G-G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1、上边梁组件;11、上边梁内板;12、上边梁加强板;13、第一腔体;2、D柱组件;21、D柱内板;22、D柱加强板;23、第二腔体;3、顶盖后横梁组件;31、横梁内板;32、横梁外板;33、第三腔体;4、连接件;41、连接外板;411、第一翻边;42、连接内板;421、第二翻边;43、加强板;431、连接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后侧围结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对车辆的扭转刚度、强度和整车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地设置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可以提升车辆的性能和刚度。
结合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包括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顶盖后横梁组件3和连接件4,连接件4分别与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和顶盖后横梁组件3连接。连接件4形成有中空腔体,提高了连接件4的疲劳强度,减少了连接件4连接处发生开裂、变形的可能性,减少车身受到冲击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上边梁组件1形成有第一腔体13,可以提高上边梁组件1的稳定性。D柱组件2形成有第二腔体23,可以提高D柱组件2的稳定性。顶盖后横梁组件3形成有第三腔体33,可以提高顶盖后横梁组件3的稳定性。中空腔体分别与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23和第三腔体33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通过中空腔体分别与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23和第三腔体33连通,可以形成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和顶盖后横梁组件3的整体贯通,使得连接件4承受的载荷能够有效地向车身各个方向传递,有利于传力和分散冲击力。具体的,通过连接件4将外力较快的分散至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和顶盖后横梁组件3,可以减小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提升了白车身后部的连接强度、连接刚度、扭转模态和扭转刚度。
换言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通过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23和第三腔体33分别与中空腔体连接在一起,缓解了白车身扭转刚度低和后背门扭转模态低的问题,使白车身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增强了抵抗疲劳强度的能力。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可以将整车扭转刚度从22500Nm/deg提升到24500Nm/deg,后背门扭转模态可以从31HZ提升到33HZ。
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连接件4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呈三角形设置,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通过中空结构相互连通,其中,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第一腔体13连接,第二连接端用于与第二腔体23连接,第三连接端用于与第三腔体33连接。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中空腔体内设有加强板43,加强板43可以呈片状,加强板43与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用于支撑中空腔体,通过在中空腔体内设置加强板43,可以提升白车身后部的连接强度、连接刚度、扭转模态和扭转刚度,缓解了白车身扭转刚度低和后背门扭转模态低的问题,使白车身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增强了抵抗疲劳强度的能力。可选的,加强板43与中空腔体的内壁通过焊接连接。可选的,加强板43与中空腔体的内壁通过结构胶连接。
如图4所示,加强板43的边缘设有连接边431,加强板43通过连接边431与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可以减少连接边431与中空腔体连接处产生撕裂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安装精度。当加强板43与中空腔体的内壁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边431与中空腔体的内壁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连接边431上,从而提高了加强板43与中空腔体的内壁之间的焊接质量。
如图3所示,连接件4采用分体式结构,连接件4包括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连接,可以降低加工难度,减少加工成本。可选的,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可以通过焊接连接。通过连接内板42和连接外板41共同围合形成的中空腔体,使得连接件4承受的载荷能够有效地向车身各个方向传递,提高了连接件4与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和顶盖后横梁组件3安装连接处的疲劳强度,减少了连接件4发生开裂、变形的问题,延长了使用寿命。连接内板42和连接外板41形成的中空腔体,可以减小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提高白车身的扭转刚度。
可选的,加强板43与连接外板41连接,可选的,加强板43与连接外板41通过结构胶或焊接连接,较佳的,加强板43与连接外板41通过焊接连接。
可选的,加强板43与连接内板42连接,可选的,加强板43与连接内板42通过结构胶或焊接连接,较佳的,加强板43与连接内板42通过焊接连接。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外板41设有远离连接内板42的第一凹陷部,可有效增加连接外板41的强度和刚度,改善模态,缓和冲击。连接内板42设有远离连接外板41的第二凹陷部,可有效增加连接内板42的强度和刚度,改善模态,缓和冲击。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形成中空腔体,能满足连接件4与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和顶盖后横梁组件3连接处的刚度和强度需求。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中空腔体包括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和第三子腔体;第一子腔体与第一腔体13连通,第二子腔体与第二腔体23连通,第三子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33连通,不仅可以使连接件4承受更强的力,而且可以减小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提高白车身的扭转刚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外板41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411,连接内板42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421,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连接。一方面,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可以增加连接外板41与连接内板42连接处的叠加量,提高安装精度,增加连接内板42与连接外板41的连接强度,减少连接外板41与连接内板42连接处产生撕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能够缓解连接外板41与连接内板42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缓和冲击力。当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通过焊接连接时,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上,从而提高了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之间的焊接质量。当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通过结构胶连接时,第一翻边411与第二翻边421之间可以增加结构胶的涂覆范围,使结构胶涂抹均匀,提高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的连接强度。
结合体图2和图5所示,上边梁组件1包括上边梁内板11和上边梁加强板12,上边梁内板11和上边梁加强板1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第一腔体13。第一腔体13一方面可以提高上边梁组件1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抵抗和传递从车身下方传递过来的振动,缓解应力集中,缓和冲击力。
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的强度。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内板42与上边梁内板11之间的焊接质量。
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的强度。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外板41与上边梁加强板12之间的焊接质量。
结合体图2和图6所示,D柱组件2包括D柱内板21和D柱加强板22,D柱内板21和D柱加强板2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第二腔体23。第二腔体23一方面可以提高D柱组件2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抵抗和传递从车身下方传递过来的振动,缓解应力集中,缓和冲击力。
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的强度。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内板42与D柱内板21之间的焊接质量。
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的强度。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之间的焊接质量。
结合体图2和图7所示,顶盖后横梁组件3包括横梁内板31和横梁外板32,横梁内板31和横梁外板3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第三腔体33。第三腔体33一方面可以提高顶盖后横梁组件3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抵抗和传递从车身下方传递过来的振动和力。
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的强度。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内板42与横梁内板31之间的焊接质量。
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搭接,搭接后,可以通过焊接或结构胶等方式将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连接在一起,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同时又增加了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的强度。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搭接,可以提高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当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通过焊接连接时,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之间焊接的焊点能够很均匀的分布到搭接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连接外板41与横梁外板32之间的焊接质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车辆包括后侧围结构,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车辆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后侧围结构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边梁组件(1)、D柱组件(2)、顶盖后横梁组件(3)和连接件(4);
所述连接件(4)形成有中空腔体,所述上边梁组件(1)形成有第一腔体(13),所述D柱组件(2)形成有第二腔体(23),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3)形成有第三腔体(33),所述中空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13)、所述第二腔体(23)和所述第三腔体(3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内设有加强板(43);
所述加强板(43)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用于支撑所述中空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3)的边缘设有连接边(431),所述加强板(43)通过所述连接边(431)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内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连接外板(41)和连接内板(42);
所述连接外板(41)和所述连接内板(42)共同围合形成所述中空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包括第一子腔体、第二子腔体和第三子腔体;
所述第一子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13)连通,所述第二子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23)连通,所述第三子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3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外板(41)的边缘设有第一翻边(411),所述连接内板(42)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421),所述第一翻边(411)与所述第二翻边(42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组件(1)包括上边梁内板(11)和上边梁加强板(12),所述上边梁内板(11)和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13);
所述连接内板(42)与所述上边梁内板(11)搭接,所述连接外板(41)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2)搭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组件(2)包括D柱内板(21)和D柱加强板(22),所述D柱内板(21)和所述D柱加强板(2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23);
所述连接内板(42)与所述D柱内板(21)搭接,所述连接外板(41)与D柱加强板(22)搭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3)包括横梁内板(31)和横梁外板(32),所述横梁内板(31)和所述横梁外板(32)连接,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三腔体(33);
所述连接内板(42)与所述横梁内板(31)搭接,所述连接外板(41)与所述横梁外板(32)搭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65532.3U CN216140071U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65532.3U CN216140071U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40071U true CN216140071U (zh) | 2022-03-29 |
Family
ID=80804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65532.3U Active CN216140071U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4007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0024A (zh) * | 2022-08-15 | 2022-10-14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c柱接头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384623A (zh) * | 2022-08-29 | 2022-11-25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c柱上接头连接结构 |
CN115571227A (zh) * | 2022-09-30 | 2023-01-0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d柱上接头总成及其装配方法 |
-
2021
- 2021-08-10 CN CN202121865532.3U patent/CN2161400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0024A (zh) * | 2022-08-15 | 2022-10-14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c柱接头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180024B (zh) * | 2022-08-15 | 2023-12-0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c柱接头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384623A (zh) * | 2022-08-29 | 2022-11-25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c柱上接头连接结构 |
CN115571227A (zh) * | 2022-09-30 | 2023-01-0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d柱上接头总成及其装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140071U (zh)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110341805B (zh) | 一种白车身框架总成 | |
JP3335781B2 (ja) | 車両のセンタピラー部全周閉断面構造 | |
JPH05319308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CN107487370B (zh) |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 |
WO2021104468A1 (zh) | 用于车身后部的加强结构 | |
WO2017163307A1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215851491U (zh) | 双环后部车身结构 | |
WO2015025572A1 (ja) |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 |
CN105365894B (zh) | 一种车身后部斜撑结构 | |
CN111017034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217294685U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0149420U (zh) | 一种轻量化后扭梁 | |
JPS58128967A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15230826B (zh) | 一种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 |
CN215285013U (zh) | 一种后轮罩区域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022679U (zh) | A柱总成和车辆 | |
CN212667500U (zh) | 轻量化车身b柱加强结构 | |
CN209776577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板结构 | |
CN209719727U (zh) | 一种汽车车身铰链柱支撑结构 | |
CN21745613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地板后段总成结构 | |
JP2022030062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4735083B (zh) | 一种车身c柱总成及汽车 | |
CN220640022U (zh) |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和车辆 | |
CN218577882U (zh) | 后地板加强组件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