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0831U - 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20831U CN216120831U CN202120867794.7U CN202120867794U CN216120831U CN 216120831 U CN216120831 U CN 216120831U CN 202120867794 U CN202120867794 U CN 202120867794U CN 216120831 U CN216120831 U CN 2161208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ds
- wire
- trace
- ground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0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包括:一塑胶本体,具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收容并固定于多个收容孔中,每一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自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一弹臂以及自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一焊接部,弹臂用以与一外接元件弹性接触;一中介板,位于塑胶本体的下方,中介板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焊盘,多个第一焊盘与多个端子的焊接部一一对应焊接,中介板的下表面具有用以与多个线缆相焊接的多个第二焊盘,第一焊盘的数量大于第二焊盘的数量,每一第一焊盘均与其中一个第二焊盘电性导通,且多个第一焊盘与多个第二焊盘形成非一对一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线对板的信号传输模式,且便于维护、有利于线缆的大小设计和空间布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维护、有利于线缆的大小设计和空间布局的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对板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和多个线缆,每一所述端子的第一端与对应一个所述线缆相焊接,每一所述端子的第二端用以与一主板的接触垫相焊接,由此实现线对板的传输模式。
当所述线对板连接器或所述主板损坏时,只能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和所述主板一起换掉,或者将所述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垫的焊料逐一去除后再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或所述主板换掉,维护成本高且难度大。而且,当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具有高密度的端子布局时,由于所述端子和所述线缆只能一一对应连接,将会导致所述线缆也是高密度布局,容易造成多个所述线缆之间短接而影响了信号传输,且容易造成多个线缆缠绕,端子的位置也限制了线缆的位置,不利于线缆的空间布局。进一步的,由于所述线缆的线芯大小受所述端子的焊接宽度的限制,所述线缆的横截面较小,导致所述线缆的阻抗较大,信号损耗大,不利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尤其对于具有高密度端子的线对板连接器,往往对所述线缆的大小要求更为严苛,设计难度大。因此,现有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不利于后续维护和所述线缆的空间布局,设计难度大,且尤其不适用于高密度端子传输的应用场景中。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线对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通过端子的弹臂与外接元件弹性接触,便于线对板连接器与外接元件之间拆分进行后续维护,且端子焊接于中介板的上表面、线缆焊接于中介板的下表面,第一焊盘的数量大于第二焊盘的数量,使得端子与中介板连接稳固、线缆的大小不受端子的焊接宽度的限制,第二焊盘的数量较少能为第二焊盘的大小、线缆的大小和布局提高较大的设计空间,即使是在高密度端子传输的应用场景中,也能减小对线缆的大小、布局空间的限制,降低设计难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包括:一塑胶本体,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塑胶本体的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收容并固定于多个所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弹臂用以与一外接元件弹性接触;一中介板,位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下方,所述中介板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焊盘,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与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一一对应焊接,所述中介板的下表面具有用以与多个线缆相焊接的多个第二焊盘,所述第一焊盘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焊盘均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焊盘电性导通,且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与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形成非一对一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的多个信号线焊盘、位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个接地线焊盘以及位于第三区域的至少一个电源线焊盘,多个信号线焊盘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沿左右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焊盘还包括位于第四区域的一屏蔽层焊盘,所述屏蔽层焊盘和所述接地线焊盘通过所述中介板内部迹线相导通,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四区域沿前后方向相邻设置,所述屏蔽层焊盘用以与多个所述线缆中的信号线缆的屏蔽层相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中介板包括一顶层迹线、一底层迹线和位于所述顶层迹线和所述底层迹线之间的至少一层中间层迹线,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位于所述顶层迹线,所述第二焊盘位于所述底层迹线;多个所述第一焊盘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焊盘、多个接地端子焊盘和多个电源端子焊盘,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与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焊盘。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焊盘至少排布成两排,每一排的所述第一焊盘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布,多个信号端子焊盘分布于相邻两排的所述第一焊盘中,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包括多对差分端子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端子焊盘与其它的所述信号端子焊盘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焊接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的所述端子的数量大于焊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的所述线缆的数量;所述顶层迹线还包括均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地迹线和一第二接地迹线,所述第一接地迹线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均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相连通,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地迹线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底层迹线还包括接地走线,所述接地走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接地线焊盘,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包括多对差分线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线焊盘均被所述接地走线包围。
进一步的,对于每一所述端子,所述弹臂用以供所述外接元件向下压接接触且与所述主体部呈钝角设置,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凸设有一第一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凸设有一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干涉配合且均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进一步的,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的一第三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外侧缘凸设有一第四固定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折部呈钝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四固定部均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大致位于同一高度;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板面和一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接触,所述弹臂和所述弯折部均朝所述第二板面的朝向方向弯折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弹臂用以供所述外接元件向下压接接触,所述塑胶本体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塑胶本体的左右两端设有两个固定孔,两个所述固定孔用以供两个锁紧元件穿过以固定于所述外接元件;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加强件,所述塑胶本体设有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收容空间,每一所述收容空间对应收容一个所述加强件。
进一步的,自所述塑胶本体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一凹槽,多个所述收容孔向上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凹槽在所述上下方向的投影完全错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所述端子的弹臂与所述外接元件弹性接触,进行后续维护时,便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与所述外接元件之间拆分,无需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和所述外接元件一起替换,也无需去除所述线对板连接器与所述外接元件之间的焊料;且相比于所述端子与所述中介板是压接接触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的焊接部焊接于所述中介板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中介板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阻抗低,信号损耗减小,且使用时直接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整体接触于所述外接元件即可,无需再对所述端子和所述中介板进行压接安装,使用方便;进一步的,相比于所述端子和所述线缆均焊接于所述中介板的同一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和所述线缆分别焊接于所述中介板的上下表面,有利于减小所述中介板的面积,让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结构更紧凑,且利于第一焊盘与第二焊盘在上下方向导通,缩短传输路径,减少信号在所述中介板内的损耗;同时,所述端子和所述线缆通过所述中介板间隔开,使得多个线缆的排布与多个端子的排布能够相对独立,避免所述线缆的大小和空间布局被所述端子的大小、位置、数量限制;相比于所述第一焊盘和所述第二焊盘一一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较少能为所述第二焊盘的大小、所述线缆的大小和布局提供较大的设计空间,即使是在高密度端子传输的应用场景中也同样适用,降低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的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一个应用场景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多个端子的位置分布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端子组装于塑胶本体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端子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端子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介板的俯视图;
图11为沿A-A剖切的立体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介板移除了第一阻焊层后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介板的仰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介板移除了第二阻焊层后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线对板连接器100 | |||
塑胶本体1 | 收容孔11 | 台阶部111 | 收容空间12 |
凹槽13 | 固定孔14 | ||
端子2 | 弹臂21 | 主体部22 | 第一板面221 |
第二板面222 | 焊接部23 | 第一固定部24 | 第二固定部25 |
第三固定部26 | 弯折部27 | 第四固定部271 | 连料部28 |
加强件3 | 平板部31 | 突出部32 | 干涉部33 |
中介板4 | 第一阻焊层41 | 顶层迹线42 | 第一焊盘421 |
信号端子焊盘4211 | 接地端子焊盘4212 | 电源端子焊盘4213 | 预留端子焊盘4214 |
第一接地迹线422 | 第二接地迹线423 | 第一中间层迹线43 | 第二中间层迹线44 |
底层迹线45 | 信号线焊盘451 | 接地走线452 | 接地线焊盘4521 |
屏蔽层焊盘4522 | 电源线焊盘453 | 预留线焊盘454 | 第一绝缘层46 |
第二绝缘层47 | 第三绝缘层48 | 第二阻焊层49 | 通孔50 |
线缆5 | 信号线缆51 | 屏蔽层511 | 信号线芯512 |
接地线缆52 | 电源线缆53 | 预留线缆54 | |
第一区域Q1 | 第二区域Q2 | 第三区域Q3 | 第四区域Q4 |
第五区域Q5 | 外接元件6 | 接触垫61 | |
托架7 | 锁紧元件8 | ||
信号端子S | 电源端子P | 接地端子G | 预留端子CC |
前后方向X | 左右方向Y | 上下方向Z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前后方向,Y轴定义为左右方向,Z轴定义为上下方向。
请参阅图1和图2,此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100,包括一塑胶本体1、固定于所述塑胶本体1的多个端子2、以及与多个所述端子2电性连接的一中介板4。其中,所述塑胶本体1沿所述左右方向Y延伸,所述塑胶本体1具有沿所述上下方向Z贯穿所述塑胶本体1的多个收容孔11,多个所述端子2对应收容并固定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1中,每一所述端子2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所述中介板4的下表面用以焊接多个线缆5。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S、多个接地端子G、多个电源端子P和多个预留端子CC,多个所述信号端子S中包括多对差分端子,所述预留端子CC是预留的供用户自定义功能的端子2。
请查阅图3和图4,此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其中一种应用场景,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多个所述端子2的弹臂21接触于一外接元件6的接触垫61,并通过一个托架7以及两个锁紧元件8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外接元件6相固定。所述外接元件6可以是如图所示一主板,也可以是芯片模组(未图示),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元件。所述锁紧元件8可以是如图所示螺钉,也可以是其它可以固定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元件,例如卡扣元件(未图示)等,所述托架7也可以替换成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螺母(未图示)等。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只示意了每一所述线缆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所述线缆5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另一个连接器,例如每一所述线缆5的另一端连接一个USB Type-C连接器、或另一个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或一背板连接器,又或者其它类型的连接器均可。由此,当多个线缆 5构成的一线束时,所述线束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和另一个连接器。多个所述线缆5包括多个信号线缆51、至少一个接地线缆52、至少一个电源线缆53以及多个预留线缆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缆52有两条,所述电源线缆 53也有两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缆52和所述电源线缆53的数量均可以一个或超过两个,在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信号线缆51均具有一屏蔽层511,所述屏蔽层511与所述信号线缆51的信号线芯512通过绝缘材料(未图示)绝缘隔离。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7,所述塑胶本体1的左右两端还设有两个固定孔14,两个所述固定孔14用以供两个所述锁紧元件8穿过以固定于所述外接元件6,所述塑胶本体1还设有两个收容空间12,每一所述收容空间12均沿所述左右方向Y延伸,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还进一步包括两个加强件3,每一所述加强件3沿所述左右方向Y延伸,并收容于对应一个所述收容空间12中。由此,当所述塑胶本体1通过所述锁紧元件8固定于所述外接元件6后,所述塑胶本体1的中间部分可能会发生拱曲,通过所述加强件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2,能增强所述塑胶本体1的强度,减小所述塑胶本体1 的拱曲程度,同时降低了因所述塑胶本体1拱曲而导致所述端子2与所述中介板4的所述第一焊盘421之间的焊料断裂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12自所述塑胶本体1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形成。所述加强件3具有一平板部31、自所述平板部31向上延伸的多个突出部32。相比于所述加强件3只由所述平板部31构成,本实施例的加强件3在增加所述塑胶本体1的强度的同时,多个所述突出部32之间的间隔能允许所述加强件3具有一定的拱曲弹性,防止所述塑胶本体1拱曲时带动所述加强件3拱曲而造成所述加强件3断裂。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3的左右两端设有两个干涉部33用以与所述收容空间12的内壁干涉配合。进一步的,自所述塑胶本体1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一凹槽13,多个所述收容孔11向上与所述凹槽13连通,所述加强件3和所述凹槽 13在所述上下方向Z的投影完全错开。由此,通过所述凹槽13能增大所述端子2的弹臂21与所述塑胶本体1的表面的距离,防止所述端子2在下压组装到所述收容孔11时、或者所述端子2的被所述外接元件6压接时抵接到所述塑胶本体1而损坏,同时也为所述端子2的弹臂21提供足够的弹性形变空间;而所述加强件3与所述凹槽13在所述上下方向Z的投影完全错开,能够避免所述凹槽13的设置削减了所述加强件3周围的塑胶材料的厚度,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加强件3能连同较厚的塑胶材料更好地提高所述塑胶本体1的强度。
请参阅图5、图7至图9,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主体部22、自所述主体部22向上延伸的一弹臂2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22向下延伸的一焊接部23。自所述主体部22的第一侧凸设有一第一固定部24,自所述主体部22的第二侧凸设有一第二固定部25,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均与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均与所述主体部2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其中,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所述弹臂21用以与所述外接元件6向下压接接触,所述弹臂21与所述主体部22之间呈钝角设置。由此,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将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收容孔11中,且能让所述主体部22尽可能地保持在竖直平面上,进而能够降低所述弹臂21下压时,所述主体部22发生拱曲而形变的风险,从而能为所述端子2提供足够的正向接触力,更好地与所述外接元件6、所述第一焊盘 421相接触;同时,能让所述塑胶本体1对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施加的两个作用力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两个作用力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错开而导致所述端子2产生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扭矩,避免所述端子2发生偏转,进一步确保所述主体部22在所述竖直平面上,以为所述端子2提供足够的正向接触力,防止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与所述第一焊盘421之间的焊料断裂。
进一步的,自所述主体部22的第一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Z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4间隔设置的一第三固定部26,自所述主体部22的第二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Z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5间隔设置的一弯折部27,所述弯折部27的外侧缘凸设有一第四固定部 271,所述主体部22和所述弯折部27呈钝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5和所述第四固定部271均与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三固定部26与所述主体部22 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三固定部26与所述第四固定部271大致位于同一高度。所述主体部2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板面221和一第二板面222,所述第一板面221与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接触,所述弹臂21和所述弯折部27均朝所述第二板面222的朝向方向弯折延伸。由此,能通过所述第三固定部26、所述第四固定部271进一步将所述端子2固定在所述收容孔11中,且由于所述主体部22和所述弯折部27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板面221与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接触,使得所述塑胶本体1施加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6、所述第四固定部271的作用力,能让所述主体部22更好地抵住收容孔11的内壁,进一步防止所述主体部22拱曲;同时,所述第三固定部26和所述第四固定部271大致位于同一高度,进一步防止所述端子2产生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扭矩而发生偏转损坏。
请参阅图5、图7至图9,每一所述端子2的所述弯折部27与所述加强件3平行设置,即使所述凹槽13的下方的没有设置所述加强件3,多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弯折部 27也能共同增加所述塑胶本体1中间部分的强度,进一步防止所述塑胶本体1发生拱曲。进一步的,相比于所述主体部22与所述左右方向Y垂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 的所述主体部22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Y倾斜设置,能进一步增加所述塑胶本体1的强度,减少当所述塑胶本体1的两端锁紧时所述塑胶本体1的中间部分发生拱曲的概率。进一步的,自所述端子2的所述弯折部27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料部28,所述连料部28用以连接料带,由此所述连料部28平行于所述左右方向Y,平行于所述塑胶本体1的侧边,当所述端子2组装到多个所述收容孔11后,能便于对多个所述端子2进行折料。进一步的,所述收容孔11内还具有一台阶部111,所述弯折部27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部111的上表面,以限制所述端子2过度下移而被损坏或者无法与所述外接元件6 接触。
请参阅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个所述端子2中所述信号端子S、所述接地端子 G、所述电源端子P和所述预留端子CC的位置分布图,由于多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与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一一对应连接,由此,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的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中的信号端子焊盘4211、接地端子焊盘4212、电源端子焊盘4213和预留端子焊盘4214的位置分布也与图6相对应,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的端子位置分布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分布的一种实施例,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所述端子2的唯一位置分布方式,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图10至图14,所述中介板4位于所述塑胶本体1的下方,所述中介板 4具有四层内部线路,即一顶层迹线42、两个中间层迹线和一个底层迹线45,所述中介板4还具有电性连接各层内部线路的通孔50,两个所述中间层迹线分别为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第二中间层迹线44。更具体的,所述中介板4自上往下设有一第一阻焊层41、所述顶层迹线42、一第一绝缘层46、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一第二绝缘层47、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一第三绝缘层48、所述底层迹线45和一第二阻焊层49,所述顶层迹线42和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通过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46的通孔50相连接,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通过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47的通孔50相连接,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和所述底层迹线45通过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48的通孔 50相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层的迹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通孔50直接跳到与其不相邻的层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中介板4的内部线路的层数不一定是四层,可以根据实际的中介板4的面积、所需线对板连接器100 的性能要求以及不同层数线路的布线难易程度、成本因素等设计相应层数的线路,只要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即可,本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述顶层迹线42设有多个第一焊盘421、一条第一接地迹线422以及一条第二接地迹线423,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显露出所述第一阻焊层 41,除了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外的其它走线均被所述第一阻焊层41遮蔽,由此,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位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与多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一一对应焊接。进一步的,所述底层迹线45设有多个第二焊盘,多个所述第二焊盘用以与多个所述线缆5相焊接,所述第一焊盘42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焊盘421均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焊盘电性导通,且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与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形成非一对一的电性连接关系。由此,通过所述端子2的弹臂21与所述外接元件6弹性接触,进行后续维护时,便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外接元件6之间拆分,无需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和所述外接元件6一起替换,也无需去除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外接元件6之间的焊料;且相比于所述端子2与所述中介板4是压接接触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2的焊接部23 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端子2与所述中介板4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阻抗低,信号损耗减小,且使用时直接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整体接触于所述外接元件 6即可,无需再对所述端子2和所述中介板4进行压接安装,使用方便;进一步的,相比于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均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同一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分别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下表面,有利于减小所述中介板4的面积,让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结构更紧凑,且利于第一焊盘421与第二焊盘在上下方向 Z导通,缩短传输路径,减少信号在所述中介板4内的损耗;同时,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通过所述中介板4间隔开,使得多个线缆5的排布与多个端子2的排布能够相对独立,避免所述线缆5的大小和空间布局被所述端子2的大小、位置、数量限制;相比于所述第一焊盘421和所述第二焊盘一一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较少能为所述第二焊盘的大小、所述线缆5的大小和布局提供较大的设计空间,即使是在高密度端子传输的应用场景中也同样适用,降低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设计难度。
请参阅图10至图12,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焊盘4211、多个接地端子焊盘4212、多个电源端子焊盘4213以及多个预留端子焊盘4214,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多个信号线焊盘451、一个接地线焊盘4521以及一个电源线焊盘453。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与多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一一对应焊接,具体的,多个所述信号端子S的所述焊接部23对应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相焊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焊接部23对应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相焊接,多个所述电源端子 P的所述焊接部23对应与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4213相焊接,多个所述预留端子CC 的所述焊接部23对应与多个所述预留端子焊盘4214相焊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端子2也可以是传输其它功能信号的端子,只要多个所述端子2与多个所述第一焊盘421一一对应焊接即可,在此不作限定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端子功能。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均沿所述左右方向Y延伸,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均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 相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以及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均与所述中间层迹线相连接,由此,实现了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相连通。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一焊盘 421排布成三排,每一排的所述第一焊盘421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布,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分布于相邻两排的所述第一焊盘421中,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包括多对差分端子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端子焊盘与其它的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Y的前后方向X位于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之间。由此,每一对所述差分端子焊盘与其它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之间都具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间隔开,能够在所述顶层迹线42上减少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之间的干扰,而由于所述第一焊盘421和所述端子2是一一对应关系,同理也将减少所述信号端子S 之间的干扰;同时,所述第一接地迹线422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423能在所述前后方向 X为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屏蔽干扰信号,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同时,焊接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的所述端子2的数量大于焊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的所述线缆5的数量,即能实现所述接地端子G的数量小于所述接地线缆52的数量,由此,减少了所述线缆5的数量,降低了多个所述线缆5焊接时短接的风险,且有利于相对增大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的大小,有利于所述接地线缆52焊接于较大的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上,增加所述接地线缆52与所述中介板4的连接稳定性。同理,焊接于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4213的所述端子2的数量大于焊接于所述电源线焊盘453 的所述线缆5的数量,即能实现所述电源端子P的数量小于所述电源线缆53的数量,同理能降低多个所述线缆5焊接时短接的风险,且增加所述电源线缆53与所述中介板4 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有利于相对增加所述电源线缆53的横截面,通过较粗的所述电源线缆53传输电能,有利于大功率供电。
请参阅图13和图14,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Q1的多个信号线焊盘451、位于第二区域Q2的一个接地线焊盘4521以及位于第三区域Q3的一个电源线焊盘453,多个信号线焊盘451在所述第一区域Q1内沿左右方向Y排布,所述第一区域Q1、所述第二区域Q2和所述第三区域Q3沿所述左右方向Y间隔设置。由于所述第一区域Q1 至所述第三区域Q3间隔设置,使得所述信号线焊盘451、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和所述电源线焊盘453分区域间隔设置,相比于所述三者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能让所述信号线缆51相对集中排列分布,减少对外界设备的干扰攻击;而且,各类型第二焊盘分区域设置,能让各类型的线缆5分区域隔开,便于技术人员快速确认各类型的第二焊盘所处位置,便于将对应的线缆5焊接于对应的第二焊盘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区域 Q1是所述信号线焊盘451相对集中的区域,但是也可以个别地插入几个其它类型的焊盘,只要所述信号线焊盘451不会过于分散即可,例如在所述第一区域Q1中,除了十个所述信号线焊盘451外,还有两个其它焊盘插入其中,本实施例是有2个预留线焊盘 454插入到10个信号线焊盘451中,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依然是相对集中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Q1的所述第二焊盘可以仅有所述信号线焊盘4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只设置一个,两个接地线缆52共同连接到一个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上;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域Q2的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的数量可以设为大于1,例如多根接地线缆52分别连接到多个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同理,所述第三区域Q3的所述电源线焊盘453的数量可以设为大于1,在此不作限定。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位于第四区域Q4的一屏蔽层焊盘4522,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而后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通过所述中介板4内部迹线相导通,具体的,所述底层迹线45包括接地走线452,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和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均为所述接地走线452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底层迹线45中,除了所述第二焊盘之外其它走线均被所述第二阻焊层49遮蔽。所述第一区域Q1与所述第四区域Q4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邻设置,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用以与多个所述线缆5中的信号线缆51的屏蔽层511相焊接。由此,所述接地端子G、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以及所述信号线缆51的屏蔽层511能导通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接地屏蔽结构,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焊盘还包括位于第五区域Q5的多个预留线焊盘454,用以与相应的预留线缆54相焊接。进一步的,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451包括多对差分线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线焊盘均被所述接地走线452包围。由此,能通过所述接地走线452对每一对所述差分线焊盘屏蔽干扰信号,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请参阅图10至图14,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4211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的至少一者与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451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的至少一者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4213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的至少一者共同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焊盘453,多个所述预留端子焊盘4214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迹线43和所述第二中间层迹线44的至少一者与多个所述预留线焊盘454一一对应连接。由此,实现所述第一焊盘421和所述第二焊盘的多对少数量关系,且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使得多个所述接地端子G、以及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所述中间层迹线和多个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所述接地线缆52都导通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屏蔽结构,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端子2的弹臂21与所述外接元件6弹性接触,进行后续维护时,便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外接元件6之间拆分,无需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和所述外接元件6一起替换,也无需去除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外接元件6之间的焊料;且相比于所述端子2与所述中介板4是压接接触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2的焊接部23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端子2与所述中介板4之间的连接更稳固,阻抗低,信号损耗减小,且使用时直接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整体接触于所述外接元件6即可,无需再对所述端子2和所述中介板4进行压接安装,使用方便;进一步的,相比于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均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同一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分别焊接于所述中介板4的上下表面,有利于减小所述中介板4的面积,让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结构更紧凑,且利于第一焊盘421与第二焊盘在上下方向Z导通,缩短传输路径,减少信号在所述中介板4内的损耗;同时,所述端子2和所述线缆5通过所述中介板4间隔开,使得多个线缆5的排布与多个端子2的排布能够相对独立,避免所述线缆5的大小和空间布局被所述端子2的大小、位置、数量限制;相比于所述第一焊盘421和所述第二焊盘一一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较少能为所述第二焊盘的大小、所述线缆5的大小和布局提供较大的设计空间,即使是在高密度端子传输的应用场景中也同样适用,降低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 的设计难度。
2、由于所述第一区域Q1至所述第三区域Q3间隔设置,使得所述信号线焊盘451、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和所述电源线焊盘453分区域间隔设置,相比于所述三者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能让所述信号线缆51相对集中排列分布,减少对外界设备的干扰攻击;而且,各类型第二焊盘分区域设置,能让各类型的线缆5分区域隔开,便于技术人员快速确认各类型的第二焊盘所处位置,便于将对应的线缆5焊接于对应的第二焊盘上。
3、所述第一区域Q1与所述第四区域Q4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邻设置,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用以与多个所述线缆5中的信号线缆51的屏蔽层511相焊接,使得所述接地端子G、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所述屏蔽层焊盘4522以及所述信号线缆51的屏蔽层 511能导通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接地屏蔽结构,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4521,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4213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焊盘453,实现所述第一焊盘421和所述第二焊盘的多对少数量关系,使得多个所述接地端子G、以及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4212、所述中间层迹线和多个所述接地线焊盘 4521、所述接地线缆52都导通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屏蔽结构,改善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4、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将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收容孔11中,且能让所述主体部22尽可能地保持在竖直平面上,进而能够降低所述弹臂21下压时,所述主体部22发生拱曲而形变的风险,从而能为所述端子2提供足够的正向接触力,更好地与所述外接元件6、所述第一焊盘421相接触;同时,能让所述塑胶本体1 对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施加的两个作用力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两个作用力在所述上下方向Z上错开而导致所述端子2产生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扭矩,避免所述端子2发生偏转,进一步确保所述主体部22在所述竖直平面上,以为所述端子2 提供足够的正向接触力,防止所述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3与所述第一焊盘421之间的焊料断裂。
5、能通过所述第三固定部26、所述第四固定部271进一步将所述端子2固定在所述收容孔11中,且由于所述主体部22和所述弯折部27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板面221 与所述收容孔11的内壁接触,使得所述塑胶本体1施加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6、所述第四固定部271的作用力,能让所述主体部22更好地抵住收容孔11的内壁,进一步防止所述主体部22拱曲;同时,所述第三固定部26和所述第四固定部271大致位于同一高度,进一步防止所述端子2产生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扭矩而发生偏转损坏。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塑胶本体,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塑胶本体的多个收容孔;
多个端子,收容并固定于多个所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一弹臂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弹臂用以与一外接元件弹性接触;
一中介板,位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下方,所述中介板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焊盘,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与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焊接部一一对应焊接,所述中介板的下表面具有用以与多个线缆相焊接的多个第二焊盘,所述第一焊盘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焊盘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焊盘均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焊盘电性导通,且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与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形成非一对一的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焊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的多个信号线焊盘、位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个接地线焊盘以及位于第三区域的至少一个电源线焊盘,多个信号线焊盘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沿左右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焊盘还包括位于第四区域的一屏蔽层焊盘,所述屏蔽层焊盘和所述接地线焊盘通过所述中介板内部迹线相导通,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四区域沿前后方向相邻设置,所述屏蔽层焊盘用以与多个所述线缆中的信号线缆的屏蔽层相焊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介板包括一顶层迹线、一底层迹线和位于所述顶层迹线和所述底层迹线之间的至少一层中间层迹线,多个所述第一焊盘位于所述顶层迹线,所述第二焊盘位于所述底层迹线;
多个所述第一焊盘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焊盘、多个接地端子焊盘和多个电源端子焊盘,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与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多个所述电源端子焊盘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共同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焊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焊盘至少排布成两排,每一排的所述第一焊盘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布,多个信号端子焊盘分布于相邻两排的所述第一焊盘中,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包括多对差分端子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端子焊盘与其它的所述信号端子焊盘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焊接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的所述端子的数量大于焊接于所述接地线焊盘的所述线缆的数量;
所述顶层迹线还包括均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地迹线和一第二接地迹线,所述第一接地迹线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均通过所述中间层迹线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焊盘相连通,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焊盘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接地迹线和所述第二接地迹线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迹线还包括接地走线,所述接地走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接地线焊盘,多个所述信号线焊盘包括多对差分线焊盘,每一对所述差分线焊盘均被所述接地走线包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一所述端子,所述弹臂用以供所述外接元件向下压接接触且与所述主体部呈钝角设置,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凸设有一第一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凸设有一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干涉配合且均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间隔设置的一第三固定部,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设有沿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间隔设置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外侧缘凸设有一第四固定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折部呈钝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四固定部均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主体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板面和一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收容孔的内壁接触,所述弹臂和所述弯折部均朝所述第二板面的朝向方向弯折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用以供所述外接元件向下压接接触,所述塑胶本体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塑胶本体的左右两端设有两个固定孔,两个所述固定孔用以供两个锁紧元件穿过以固定于所述外接元件;
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加强件,所述塑胶本体设有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收容空间,每一所述收容空间对应收容一个所述加强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塑胶本体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一凹槽,多个所述收容孔向上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凹槽在所述上下方向的投影完全错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67794.7U CN216120831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线对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67794.7U CN216120831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线对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20831U true CN216120831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68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67794.7U Active CN216120831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线对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20831U (zh) |
-
2021
- 2021-04-26 CN CN202120867794.7U patent/CN2161208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7874B2 (en) | High-density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transmission | |
CN109411957B (zh) | 高速互连组件 | |
KR100886639B1 (ko) | 실드케이블의 전기커넥터, 그 커넥터 본체 및 이 전기커넥터의 제조방법 | |
CN108092015B (zh) | 缆线、缆线组件以及将缆线连接到基板的方法 | |
CN110071386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430990B (zh)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 |
US11329409B2 (en) | Housing for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 |
US6832933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a conductive wire interconnecting power terminals of the connector | |
US12114425B2 (en) | Cable assembly, signal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6623301B2 (en) | Plug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
CN110034430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JP2017535973A (ja) |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アセンブリ | |
JP2010092811A (ja) |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2412347U (zh) | 电连接器 | |
US10700454B1 (en) | Cable connector an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system | |
CN216120831U (zh) | 线对板连接器 | |
CN113948918B (zh)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
US6116925A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CN11143100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7813732A (zh) | 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及插头连接器 | |
CN116565595A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US700824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TWI866278B (zh) | 小型高電流電連接器 | |
CN218275327U (zh) | 一种高密度板对线印制电路连接器 | |
JP2011165357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