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0473U -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10473U CN216110473U CN202122196656.3U CN202122196656U CN216110473U CN 216110473 U CN216110473 U CN 216110473U CN 202122196656 U CN202122196656 U CN 202122196656U CN 216110473 U CN216110473 U CN 2161104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tain
- lifting
- pulleys
- control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包括帘体底杆、帘框和位于所述帘框边侧的升降控制件,所述升降控制件通过拉绳与所述帘体底杆连接,所述升降控制件包括若干动滑轮、若干定滑轮和控制块,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上,所述定滑轮固定在所述帘框处,所述拉绳一端连接所述帘体底杆,另一端依次间隔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所述控制块远离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连接有恒力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若干动滑轮和定滑轮,实现减少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解决操控大尺寸升降帘时需要长距离移动升降控制件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控制块设置恒力弹簧,提供用于抵消帘体底杆重力的弹力,使控制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帘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背景技术
升降帘设置在透光玻璃门窗上,不仅可以为我们隔绝窗外的紫外线、噪音,还能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且因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备受市场青睐。众所周知,升降帘通过升降控制件控制帘体底杆的升降,实现升降帘的收起或放下,故升降控制件的移动距离等于帘体底杆的移动距离。
当升降帘的尺寸较大时,如落地窗升降帘,其升降幅度较大,若要实现升降帘完全收起或完全放下,则需要长距离地操作升降控制件,十分不方便。
另外,当升降帘尺寸较大时,其帘体底杆的重量也比较大,当该重量超过拉绳与滑轮的摩擦力,就会发生帘体底杆滑落、控制块不自主地移动,影响升降控制件的操控性。
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包括帘体底杆、帘框和位于所述帘框边侧的升降控制件,所述升降控制件通过拉绳与所述帘体底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件包括若干动滑轮、若干定滑轮和控制块,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上,所述定滑轮固定在所述帘框处,所述拉绳一端连接所述帘体底杆,另一端依次间隔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所述控制块远离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连接有恒力弹簧。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件包括至少一个定滑轮和至少两个动滑轮,且所述动滑轮的数量比所述定滑轮的数量多一个。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动滑轮和若干所述定滑轮均竖直排列。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所述控制块靠近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边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帘框的底框设有滑动槽,所述控制块设有控制把手,所述控制把手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动滑轮和若干所述定滑轮横向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拉绳的末端连接所述定滑轮。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帘框的底框内设有连接杆,若干所述定滑轮固定在所述连接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设有加固杆。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转向滑轮,所述转向滑轮包括位于所述帘框的顶框内的第一转向滑轮和位于其底框内的第二转向滑轮。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块设有磁铁组。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若干动滑轮和定滑轮,实现减少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解决操控大尺寸升降帘时需要长距离移动升降控制件的缺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控制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控制块设置恒力弹簧,提供用于抵消帘体底杆重力的弹力,使控制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帘体底杆因自身重量过大而自动滑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升降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升降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升降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升降控制件;11、控制块;110、控制把手;12、动滑轮;13、定滑轮;14、恒力弹簧;
2、拉绳;
3、帘体底杆;
41、第一转向滑轮;42、第二转向滑轮;
5、连接杆;51、加固杆;
6、帘框;61、滑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包括帘体底杆3、帘框6和位于帘框6边侧的升降控制件1,升降控制件1通过拉绳2与帘体底杆3连接,升降控制件1包括若干动滑轮12、若干定滑轮13和控制块11,动滑轮12设置在控制块11上,定滑轮13固定在帘框6处,拉绳2一端连接帘体底杆3,另一端依次间隔绕过动滑轮12和定滑轮13,具体地,拉绳2先后绕过第1个动滑轮、第1个定滑轮、第2个动滑轮、第2个定滑轮、……、第n-1个动滑轮、第n-1个定滑轮、第n个动滑轮,其中n为自然数。
控制块11远离定滑轮13的一侧连接一恒力弹簧14,提供用于抵消帘体底杆重力的弹力,使控制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帘体底杆因自身重量过大而自动滑落。
在现有技术中,升降控制件的移动距离等于帘体底杆的移动距离,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升降控制件每增设一个动滑轮,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减半,例如,当升降控制件上设有两个动滑轮,则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为帘体底杆移动距离的四分之一;当升降控制件上设有三个动滑轮,则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为帘体底杆移动距离的六分之一,参照图3。
原理为:动滑轮每移动一个单位距离,动滑轮两侧的拉绳均拉动一个同等单位距离,导致一个动滑轮总共拉动两个单位距离,即帘体底杆移动两个单位距离;当升降控制件设有n个动滑轮,则升降控制件每移动一个单位距离,帘体底杆移动2n个单位距离(其中n为自然数)。
本实用新型中的若干定滑轮,与若干动滑轮配套,定滑轮用于改变拉绳的方向,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升降控制件1包括至少一个定滑轮13和至少两个动滑轮12,且动滑轮12的数量比定滑轮13的数量多一个。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若干动滑轮和定滑轮,实现减少升降控制件的移动控制距离,解决操控大尺寸升降帘时需要长距离移动升降控制件的缺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操控方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帘框6的底框设有滑动槽61,控制块11设有控制把手110,控制把手110与滑动槽61滑动连接,滑动槽61限定了控制块11的移动方向,便于用户操作,使用时,通过抓握控制把手即可操控控制块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块设有磁铁组,可通过磁控器移动升降控制件。
在本实施例中,若干动滑轮12和若干定滑轮13均竖直排列,即若干动滑轮12竖直排列成一条直线,若干定滑轮13竖直排列呈另一条直线,且两条直线平行;相邻两个动滑轮12的间隙对应一个定滑轮13,使得拉绳跟随着动滑轮和定滑轮S型绕绳,该结构利于操控控制块时更加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若干动滑轮12设置在控制块11靠近定滑轮13的一侧边上,该结构设计便于查看、检修及更换控制块上的动滑轮。
在本实施例中,帘框6的底框内设有连接杆5,定滑轮13固定在连接杆5上。连接杆5远离定滑轮13的一侧设有加固杆51,加固杆51与控制块11位于连接杆5的两侧,可以施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避免长期拉动升降控制件后造成连接杆歪斜,导致拉绳在升降控制件处发生松弛、脱线,进而影响升降帘的操控性。优选地,加固杆51与连接杆5组成三角形状,三角形结构提升了连接杆的稳固性,使其在长期使用之后仍保持笔直。
如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拉绳2的末端固定在连接杆5上,使得连接杆5从头端到尾端均受到均衡的拉力,可避免连接杆5受力不均而偏斜。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结构同实施例一,区别在于:若干动滑轮12和若干定滑轮13横向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拉绳2的末端连接在定滑轮13上。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每个定滑轮直接连接在框体内壁上,取代连接杆,避免多个横向排列的定滑轮的合力作用在连接杆的一个点上,导致连接杆和定滑轮组偏斜,影响控制块的操控性。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帘还包括若干转向滑轮,转向滑轮包括位于顶框内的第一转向滑轮41和位于底框内的第二转向滑轮42,用于改变拉绳2的方向,更好地进行拉绳2的布线。具体地,拉绳2连接帘体底杆3,向上穿过帘体上的帘布或帘片,接着绕过顶框内的第一转向滑轮41后转向边侧,通过拐角的第一转向滑轮41后方向朝,最后经过底框的第二转向滑轮42实现转向并与升降控制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升降控制件可设置在框体的上边或下边,还可以设置在框体的左边或右边,根据实际升降帘的尺寸和形状而定,以方便操控升降控制件为主,而无论采用何种设置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包括帘体底杆3、帘框6和位于帘框6左侧或右侧的升降控制件1,升降控制件1通过拉绳2与帘体底杆3连接,升降控制件1包括若干动滑轮12、若干定滑轮13和控制块11,动滑轮12设置在控制块11上,定滑轮13固定在帘框6处,拉绳2一端连接帘体底杆3,另一端依次间隔绕过动滑轮12和定滑轮13,控制块11的底部连接一配重块。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控制块设置配重块,提供用于抵消帘体底杆重量的重力,其技术效果同上述实施例:使控制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帘体底杆因自身重量过大而自动滑落。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包括帘体底杆、帘框和位于所述帘框边侧的升降控制件,所述升降控制件通过拉绳与所述帘体底杆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控制件包括若干动滑轮、若干定滑轮和控制块,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上,所述定滑轮固定在所述帘框处,所述拉绳一端连接所述帘体底杆,另一端依次间隔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所述控制块远离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连接有恒力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件包括至少一个定滑轮和至少两个动滑轮,且所述动滑轮的数量比所述定滑轮的数量多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动滑轮和若干所述定滑轮均竖直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动滑轮设置在所述控制块靠近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帘框的底框设有滑动槽,所述控制块设有控制把手,所述控制把手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动滑轮和若干所述定滑轮横向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的末端连接在所述定滑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帘框的底框内设有连接杆,若干所述定滑轮固定在所述连接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定滑轮的一侧设有加固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块设有磁铁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96656.3U CN216110473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96656.3U CN216110473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10473U true CN216110473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732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96656.3U Active CN216110473U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104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73654A (zh) * | 2022-12-08 | 2023-01-06 | 湖南兴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百叶窗用牵引结构 |
-
2021
- 2021-09-10 CN CN202122196656.3U patent/CN2161104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73654A (zh) * | 2022-12-08 | 2023-01-06 | 湖南兴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百叶窗用牵引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46509B2 (en) | Blind with looped blind sheet for adjusting opacity | |
US8708023B2 (en) | Cordless blind assembly | |
US20140069592A1 (en) | Control assembly for cordless window curtains | |
CN216110473U (zh) | 一种可自平衡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
CA2410834C (en) | Vertical retractable blind | |
CN102108833A (zh) | 一种上展式卷帘及应用 | |
CN201650088U (zh) | 一种无拉绳吊帘机构 | |
CN105370188B (zh) | 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升降结构 | |
CN216110474U (zh) | 一种便捷控制的升降帘 | |
CN111155918A (zh) | 一种多控制窗帘 | |
CN215859897U (zh) | 一种窗帘 | |
CN211115698U (zh) | 一种无拉绳日夜帘 | |
CN109356512A (zh) | 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内操控结构 | |
CN209067002U (zh) | 遮阳篷和娱乐设施及其组件 | |
CN212027612U (zh) | 一种多控制窗帘 | |
KR20190098450A (ko) | 수평방향 개폐형 허니컴 블라인드 | |
CN210682902U (zh) | 一种电梯轿顶护栏 | |
CN209523684U (zh) | 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帘片翻转牵引绳涨紧装置 | |
CN208885163U (zh) | 双操控暖边框中空玻璃百叶窗 | |
CN209469343U (zh) | 改进结构的双操控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 |
CN2517854Y (zh) | 自动卷轴装置及自动卷轴窗帘、掛帘、遮阳篷、车篷、帐篷 | |
CN216110477U (zh) | 一种用于升降窗帘的自锁结构及升降帘 | |
TWM460148U (zh) | 一種省力中空百葉窗 | |
CN221481810U (zh) | 一种防风卷帘的防坠落机构 | |
CN2644651Y (zh) | 一种带平衡装置的卷帘式纱门、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