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3252U - 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83252U CN216083252U CN202122387393.4U CN202122387393U CN216083252U CN 216083252 U CN216083252 U CN 216083252U CN 202122387393 U CN202122387393 U CN 202122387393U CN 216083252 U CN216083252 U CN 2160832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group
- zoom
- zoom lens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326510 Phacelia seric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一固定透镜群组、光焦度为负的变焦透镜群组、孔径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二固定透镜群组、光焦度为正的对焦透镜群组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固定透镜群组,所述变焦透镜群组和所述对焦透镜群组均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对焦透镜群组由3枚透镜组成。本实用新型在变焦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前提下,仍能实现大角度、小体积、低畸变,又可实现整个变倍行程中的高分辨率,全焦距段4K成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倍率变焦镜头的望远端分辨率多在2M、4M水平,而且,变焦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难以实现小型化,大角度和低畸变也难以同时实现。此外,为了保证镜头解像使用玻璃非球面难以实现低成本化。
中国专利CN112305731A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该镜头总共包含18枚镜片,采用五群架构的设计,满足高倍率、大光圈、大靶面的性能需求,实现全焦段4K成像。但是,该镜头并没有解决因变焦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相互制约而难以实现小型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弥补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体积小的同时兼顾高分辨率、高低温图像不失真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一固定透镜群组、光焦度为负的变焦透镜群组、孔径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二固定透镜群组、光焦度为正的对焦透镜群组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固定透镜群组,所述变焦透镜群组和所述对焦透镜群组均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对焦透镜群组由3枚透镜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固定透镜群组的焦距FG1满足:1.4≤FG1/FW≤3.6;
其中,FW为变焦镜头广角端的焦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变焦透镜群组的焦距FG2满足:-1.5≤FG2/FW≤-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的焦距FG3满足:1.1≤FG3/FW≤2.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对焦透镜群组的焦距FG4满足:1.3≤FG4/FW≤3.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的焦距FG5满足:7.8≤FG5/FW≤14.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一固定透镜群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透镜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均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凸凸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变焦透镜群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和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
所述第四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凹凹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凸凸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凹凸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八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九透镜、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透镜和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一透镜;
所述第八透镜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九透镜凸凸透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对焦透镜群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十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十三透镜和光焦度为负的第十四透镜;
所述第十二透镜和所述第十三透镜均为凸凸透镜,所述第十四透镜为凹凹透镜;
所述第十三透镜和所述第十四透镜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五透镜和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六透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所述变焦透镜群组、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和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所包含的透镜中,至少有3枚塑胶非球面透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变焦透镜群组的行程D2和所述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14≤|D2/TTL|≤0.2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对焦透镜群组的行程D4和所述变焦透镜群组的行程D2之间满足关系式:0.35≤|D4/D2|≤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b4满足关系式:15≤Vb4≤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变焦透镜群组的焦距FG2与对焦透镜群组的焦距FG4之间满足关系式:-0.50≤FG2/FG4≤-0.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固定群组的最大镜片直径ΦG1与所述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20≤ΦG1/TTL≤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镜头至少有3个胶合镜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视讯会议的变焦镜头。该镜头在实现广角、低畸变、小体积的同时,又可实现整个变倍行程中的高分辨率,并实现全焦段的4K成像,可清晰地突出目标人物和物体,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无暇细节,真实还原。该镜头可适用于视讯实时交互,并可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政府机构等多种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采用光焦度为“正-负-正-正-正”,同时由第一固定透镜群组、变焦透镜群组、第二固定透镜群组、对焦透镜群组和第三固定透镜群组构成的五群架构,解决了变焦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与镜头小型化、大角度、低畸变之间的矛盾,可实现短焦距、景深突出,满足大角度、小体积、低畸变的性能需求的同时,可实现全焦段4K成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合理的光焦度分配和特定玻璃材料的选择,利用光学材料热特性之间的差异,在-40℃~80℃的较大温度范围内,消除温度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此保持像质的稳定,且不虚焦。使全焦段内满足4K分辨率成像,像质稳定、高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合理使用塑胶非球面材料的透镜,实现变焦镜头的低成本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对变焦透镜群组和对焦透镜群组的动作进行调节,分别使变焦透镜群组行程在镜头总长中的占比、对焦透镜群组和变焦透镜群组的行程比例满足一定范围,可使得该变焦镜头快速响应变焦-对焦功能。在具有良好的自动对焦和快速变焦功能的同时,图像细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调整第一固定群组中的最大镜片直径并使其在镜头总长的占比在一定范围内,可使镜头的体积小,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合理使用、调整该变焦镜头中透镜的色散系数,可校正系统色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通过合理设置并调整变焦透镜群组和对焦透镜群主的焦距范围,可调整该镜头的变焦群、对焦群、整体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MTF图;
图3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的MTF图;
图4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5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图6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7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图8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MTF图;
图10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的MTF图;
图11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12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图13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14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图15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MTF图;
图17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的MTF图;
图18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19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图20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40℃的离焦曲线图;
图21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80℃的离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变焦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变焦透镜群组G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具有正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群组G4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其中,对焦透镜群组G4由3枚透镜组成,分别是如图1所示的第十二透镜L12、第十三透镜L13和第十四透镜L14。上述五群架构总共包含16枚透镜。其中,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的光焦度为正,变焦透镜群组G2的光焦度为负,实现大角度和较大的变焦倍率。变焦透镜群组G2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用于该变焦镜头在广角端和望远端之间的光学变焦。对焦透镜群组G4也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用于补偿光学变焦过程中像面位置的变化。
通过上述设置,采用光焦度依次为正、负、正、正、正的五个透镜群组,解决了变焦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与镜头小型化、大角度、低畸变之间的矛盾,可实现短焦距、景深突出,满足大角度、小体积、低畸变的性能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的焦距FG1满足:1.4≤FG1/FW≤3.6;变焦透镜群组G2的焦距FG2满足:-1.5≤FG2/FW≤-0.5;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的焦距FG3满足:1.1≤FG3/FW≤2.6;对焦透镜群组G4的焦距FG4满足:1.3≤FG4/FW≤3.8;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的焦距FG5满足:7.8≤FG5/FW≤14.1。其中,FW为变焦镜头广角端的焦距。采用光焦度依次为正、负、正、正、正的五个透镜群组,通过设置各透镜群组焦距与该变焦镜头广角端焦距之间的比值范围,在变焦透镜群组G2在光轴上的移动实现变焦的同时,对焦透镜群组G4可通过在光轴上的移动来补偿像差,使得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实现全焦段的4K成像。
在本实用新型中,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其中,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凸凹透镜,第二透镜L2为凸凸透镜。变焦透镜群组G2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其中,第四透镜L4为凸凹透镜,第五透镜L5为凹凹透镜,第六透镜L6为凸凸透镜,第七透镜L7为凹凸透镜。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和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其中,第八透镜L8为凸凹透镜,第九透镜L9凸凸透镜。对焦透镜群组G4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其中,第十二透镜L12和第十三透镜L13均为凸凸透镜,第十四透镜L14为凹凹透镜。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依次包括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和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L16。
其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胶合组成一个胶合镜组,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组成一个胶合镜组,第十三透镜L13和第十四透镜L14也胶合组成一个胶合镜组。该镜头至少有上述3个胶合镜组。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将胶合镜组和单个透镜配合使用,且胶合面弯向孔径光阑STO,不仅使第一辅助光线有很好的走向,而且还能矫正高倍位置的球差。采用胶合镜组,可以消除成像部分色差且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变焦透镜群组G2、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和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所包含的透镜中,至少有3枚塑胶非球面透镜,其他剩余的透镜为玻璃球面透镜。通过特定玻璃材料的选择和合理分配,利用光学材料热特性之间的差异,同时与上述光焦度的设置相配合,在-40℃~80℃的较大温度范围内,消除温度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此保持像质的稳定,且不虚焦,使全焦段内满足4K分辨率成像,像质稳定、高清。另外,通过混合使用塑胶材料的透镜,可调节透镜群组的变焦功能或补偿功能,从而实现变焦镜头透镜的轻量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中至少三个胶合镜组与上述透镜材料搭配,可进一步矫正变焦镜头的二级光谱色差。
在本实用新型中,变焦透镜群组G2的行程D2和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14<|D2/TTL|<0.28。对焦透镜群组G4的行程D4和变焦透镜群组G2的行程D2之间满足关系式:0.20<|D4/D2|<0.5。通过对变焦透镜群组和对焦透镜群组的动作进行调节,从而使变焦透镜群组在镜头中的行程比例和对焦透镜群组与变焦透镜群组的行程比例发生变化,使得变焦镜头快速响应变焦-对焦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b4满足关系式:15≤Vb4≤30。通过合理使用和调整透镜的色散系数,可校正镜头的色差。
在本实用新型中,变焦透镜群组G2的焦距FG2与对焦透镜群组G4的焦距FG4之间满足关系式:-0.50≤FG2/FG4≤-0.30。这样设计可调整变焦镜头的变焦群、对焦群和整体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群组G1的最大镜片直径ΦG1与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20≤ΦG1/TTL≤0.40。通过调整第一固定群组中的最大镜片直径并使其在镜头总长的占比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变焦镜头在镜头变倍比与镜头的前端口径和总长存在相互制约的同时保证体积小,满足视讯实时交互的实际应用需求,可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政府机构等多种场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焦度为“正-负-正-正-正”的五群架构,共包含16枚透镜,实现大角度、低畸变。并且,合理设置胶合镜组、合理分配透镜材料,使像差得到良好矫正的同时还可以矫正二级光谱色差。通过合理分配各个透镜群组的焦距,实现全焦距段4K高分辨率成像。通过合理搭配使用玻璃和塑胶材料的透镜,可在-40℃~80℃的较大温度范围内,消除温度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此保持像质的稳定,且不虚焦,还可实现镜头的轻量化、小体积,有效降低成本。
以下以三组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变焦镜头。在下列各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物面记为OBJ,像面记为IMA,胶合镜组的胶合面记为一面。
具体符合上述条件式的各实施方式的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变焦镜头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公式:
在上述公式中,z为沿光轴方向,垂直于光轴的高度为h的位置处曲面到顶点的轴向距离;c表示非球面曲面顶点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分别表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十二阶、十四阶、十六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种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采用共计16枚透镜,其中有3枚塑胶非球面透镜。采用4个胶合镜组,如图1所示,分别是由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第十透镜L10和第十一透镜L11、以及第十三透镜L13和第十四透镜L14胶合而成的胶合镜组。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各透镜的参数包括表面类型、曲率半径(R值)、厚度、材料的折射率、阿贝数,如下表2所示:
表2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系数包括该表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四阶非球面系数A、六阶非球面系数B、八阶非球面系数C、十阶非球面系数D、十二阶非球面系数E,如下表3所示。
面序号 | K | A | B | C | D | E |
S11 | 1.539331 | -1.002E-004 | 2.3482E-005 | -8.230E-007 | 3.7804E-008 | -1.861E-009 |
S12 | -30.030907 | -3.912E-004 | 1.3023E-005 | -2.693E-007 | -1.403E-008 | 6.9158E-010 |
S14 | 0.749365 | -7.066E-005 | 2.5207E-006 | -8.561E-008 | 8.7377E-009 | 3.9594E-010 |
S15 | 25.517627 | 1.5455E-004 | 3.8363E-006 | -9.776E-008 | 9.9321E-009 | 2.2465E-010 |
S28 | -26.947966 | -4.671E-003 | 2.6670E-004 | -1.133E-005 | 1.8127E-007 | -2.037E-008 |
S29 | 1.823440 | -5.570E-003 | 2.6779E-004 | -2.089E-005 | 5.7053E-007 | -5.899E-008 |
表3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和望远端变倍数据,如下表4所示。
广角端 | 望远端 | |
T1 | 0.52 | 9.97 |
T2 | 9.86 | 0.41 |
T3 | 5.25 | 2.94 |
T4 | 1.57 | 3.88 |
表4
结合图1至图7可知,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设置,可矫正420~680nm之间的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紫边小。通过对光学架构的合理构建,使用塑胶非球面透镜,并对不同透镜的光焦度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广角、低畸变、小型化的性能,保证全焦段的4K清晰成像。其中,图2至图7反映了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上述性能表现。
第二种实施方式
参见图8至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采用共计16枚透镜,其中有4枚塑胶非球面透镜。采用3个胶合镜组,如图8所示,分别是由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以及第十三透镜L13和第十四透镜L14胶合而成的胶合镜组。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各透镜的参数包括表面类型、曲率半径(R值)、厚度、材料的折射率、阿贝数,如下表5所示:
表5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系数包括该表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四阶非球面系数A、六阶非球面系数B、八阶非球面系数C、十阶非球面系数D、十二阶非球面系数E,如下表6所示。
表6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和望远端变倍数据,如下表7所示。
广角端 | 望远端 | |
T1 | 0.44 | 9.59 |
T2 | 9.74 | 0.59 |
T3 | 5.34 | 2.85 |
T4 | 1.66 | 4.15 |
表7
结合图8至图14可知,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设置,可矫正420~680nm之间的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紫边小,还可满足全焦距段4K分辨率。通过设置不同结构的透镜组合,并合理分配各个镜片的光焦度,减少渐晕或不设置渐晕,在获得高清分辨率的同时,实现了变焦镜头的低畸变和高相对照度。其中,图9至图14反映了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上述性能表现。
第三种实施方式
参见图15至图21,在本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采用共计16枚透镜,其中有3枚塑胶非球面透镜。采用3个胶合镜组,如图15所示,分别是由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以及第十三透镜L13和第十四透镜L14胶合而成的胶合镜组。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各透镜的参数包括表面类型、曲率半径(R值)、厚度、材料的折射率、阿贝数,如下表8所示:
表8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系数包括该表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四阶非球面系数A、六阶非球面系数B、八阶非球面系数C、十阶非球面系数D、十二阶非球面系数E,如下表9所示。
面序号 | K | A | B | C | D | E |
S11 | 12.842675 | -1.508E-003 | 4.7343E-005 | -8.548E-007 | 8.3369E-009 | 6.3604E-011 |
S12 | -8.085821 | -9.914E-004 | -1.160E-004 | 1.1898E-005 | -1.060E-006 | 4.4875E-009 |
S14 | -16.523284 | 5.0240E-003 | -2.463E-004 | 8.1029E-005 | -3.293E-006 | 2.5678E-007 |
S15 | -5.487714 | 2.4534E-003 | -2.378E-005 | 3.2620E-005 | -1.483E-006 | 1.2293E-007 |
S29 | 26.148552 | -2.249E-004 | 1.2856E-004 | -1.366E-005 | 2.3757E-006 | -1.150E-007 |
S30 | 7.04204 | -3.943E-004 | -2.669E-005 | 1.1580E-005 | -2.317E-006 | 2.4180E-007 |
表9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和望远端变倍数据,如下表10所示。
广角端 | 望远端 | |
T1 | 0.68 | 9.64 |
T2 | 9.53 | 0.57 |
T3 | 5.42 | 2.56 |
T4 | 1.51 | 4.37 |
表10
结合图15至图21可知,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设置,可矫正420~680nm之间的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紫边小,并满足全焦距段4K分辨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可以较好地矫正球差、场曲等像差,提高变焦镜头的分辨率。其中,图16至图21反映了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上述性能表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枚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光焦度为负的变焦透镜群组(G2)、孔径光阑(STO)、光焦度为正的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光焦度为正的对焦透镜群组(G4)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和所述对焦透镜群组(G4)均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群组(G4)由3枚透镜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的焦距(FG1)满足:1.4≤FG1/FW≤3.6;
其中,FW为变焦镜头广角端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的焦距(FG2)满足:-1.5≤FG2/FW≤-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的焦距(FG3)满足:1.1≤FG3/FW≤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焦透镜群组(G4)的焦距(FG4)满足:1.3≤FG4/FW≤3.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的焦距(FG5)满足:7.3≤FG5/FW≤14.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L1)、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透镜(L2)和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L3);
所述第一透镜(L1)和所述第三透镜(L3)均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二透镜(L2)为凸凸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L1)和所述第二透镜(L2)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依次包括光焦度为负的第四透镜(L4)、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L5)、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L6)和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L7);
所述第四透镜(L4)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五透镜(L5)为凹凹透镜,所述第六透镜(L6)为凸凸透镜,所述第七透镜(L7)为凹凸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L5)和所述第六透镜(L6)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八透镜(L8)、光焦度为正的第九透镜(L9)、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透镜(L10)和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一透镜(L11);
所述第八透镜(L8)为凸凹透镜,所述第九透镜(L9)凸凸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对焦透镜群组(G4)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的第十二透镜(L12)、光焦度为正的第十三透镜(L13)和光焦度为负的第十四透镜(L14);
所述第十二透镜(L12)和所述第十三透镜(L13)均为凸凸透镜,所述第十四透镜(L14)为凹凹透镜;
所述第十三透镜(L13)和所述第十四透镜(L14)胶合组成胶合镜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的方向,
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依次包括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五透镜(L15)和光焦度为正或负的第十六透镜(L1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所述第二固定透镜群组(G3)和所述第三固定透镜群组(G5)所包含的透镜中,至少有3枚塑胶非球面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的行程(D2)和所述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14≤|D2/TTL|≤0.28。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透镜群组(G4)的行程(D4)和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的行程(D2)之间满足关系式:0.35≤|D4/D2|≤0.5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b4)满足关系式:15≤Vb4≤30。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群组(G2)的焦距(FG2)与对焦透镜群组(G4)的焦距(FG4)之间满足关系式:-0.50≤FG2/FG4≤-0.30。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透镜群组(G1)的最大镜片直径(ΦG1)与所述变焦镜头的总长(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20≤ΦG1/TTL≤0.40。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至少有3个胶合镜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87393.4U CN216083252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变焦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87393.4U CN216083252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变焦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83252U true CN216083252U (zh) | 2022-03-18 |
Family
ID=80636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87393.4U Active CN216083252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变焦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8325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5322A (zh) * | 2021-09-30 | 2021-12-17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 |
CN114967086A (zh) * | 2022-07-28 | 2022-08-30 |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投影镜头及投影设备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22387393.4U patent/CN2160832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5322A (zh) * | 2021-09-30 | 2021-12-17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 |
CN114967086A (zh) * | 2022-07-28 | 2022-08-30 |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投影镜头及投影设备 |
CN114967086B (zh) * | 2022-07-28 | 2023-01-06 |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投影镜头及投影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05322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3534426B (zh) | 变焦镜头 | |
CN113534423B (zh) | 变焦镜头 | |
CN216083252U (zh) | 变焦镜头 | |
CN111722384A (zh) | 一种变焦镜头 | |
CN215813530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1014817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6351501U (zh) | 投影镜头 | |
CN110488472B (zh) | 变焦距光学系统 | |
CN114089521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3534425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2346227A (zh) | 一种变焦镜头 | |
CN216310400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7879799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7767016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8158534U (zh) | 变焦镜头 | |
CN113885185B (zh) | 投影镜头 | |
CN216927243U (zh) | 变焦镜头 | |
CN114089519B (zh) | 变焦镜头 | |
CN114089523B (zh) | 变焦镜头 | |
CN216351505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4225570U (zh) | 光学系统 | |
CN213482557U (zh) | 一种变焦镜头 | |
CN115236843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4089522A (zh) | 变焦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