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034900U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4900U
CN216034900U CN202122317356.6U CN202122317356U CN216034900U CN 216034900 U CN216034900 U CN 216034900U CN 202122317356 U CN202122317356 U CN 202122317356U CN 216034900 U CN216034900 U CN 216034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crankcase
catalytic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173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尾尚史
近藤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4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4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抑制催化剂与连结构件的干涉的同时抑制催化剂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在发动机(11)的气缸(41)的下方配置的发动机侧枢轴部(5)、从发动机(11)的曲轴箱(40)延伸至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延伸部(60)、将车架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连结的连结构件(8)、以及配置在气缸(41)与连结构件(8)之间的催化转换器(70),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配置在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催化转换器(70)的全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已知有如下结构:具备配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的下方并经由枢轴将车架与曲轴箱连结的连杆构件,且在发动机侧的枢轴的后方配置有催化剂(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16/002952号)。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抑制催化剂与连杆构件(连结构件)的干涉的同时抑制催化剂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抑制催化剂与连结构件的干涉的同时抑制催化剂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涉及的跨骑型车辆具备:枢轴部5,其配置在发动机11的气缸41的下方;延伸部60,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曲轴箱40延伸至所述枢轴部5;连结构件8,其将车架20与所述枢轴部5连结;以及催化剂70,其配置在所述气缸41与所述连结构件8之间,所述枢轴部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催化剂70的前方,所述催化剂70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所述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
(2)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60具有从所述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60a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61。
(3)在上述(1)或(2)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构件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所述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60的上端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所述枢轴部5朝向后上方延伸。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从所述曲轴箱40延伸的所述延伸部60延伸至比所述催化剂70靠前方的位置,与所述车架20连结的所述连结构件8延伸至比所述催化剂70靠前方的位置。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枢轴部5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60设置有左右一对,所述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所述延伸部60及所述曲轴箱40构成闭合截面结构6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具备在发动机的气缸的下方配置的枢轴部、从发动机的曲轴箱延伸至枢轴部的延伸部、将车架与枢轴部连结的连结构件、以及配置在气缸与连结构件之间的催化剂,枢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催化剂的前方,催化剂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枢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催化剂的前方,由此与将枢轴部配置于催化剂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结构件在摆动时过于接近催化剂的情况。此外,通过将催化剂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由此与催化剂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外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催化剂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因此,能够在抑制催化剂与连结构件的干涉的同时抑制催化剂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此外,延伸部从曲轴箱延伸,由此与延伸部从其他的场所延伸相比,能够缩短延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2)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延伸部具有从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凹部能够使延伸部轻量化。此外,与凹部从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情况相比,能够从车宽方向外侧难以看到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3)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连结构件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枢轴部朝向前上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连结构件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枢轴部朝向前下方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结构件在摆动时过于接近地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构件与地面的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4)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延伸部的上端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枢轴部朝向后上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延伸部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枢轴部朝向后方以同样的上下宽度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延伸部的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从曲轴箱延伸的延伸部延伸至比催化剂靠前方的位置,与车架连结的连结构件延伸至比催化剂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从曲轴箱延伸的延伸部延伸至催化剂的后方且与车架连结的连结构件延伸至催化剂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连结构件的长度,因此能够使连结构件轻量化。此外,连结构件的摆动范围不会必要以上地增大,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构件与地面的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6)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枢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延伸部设置有左右一对,枢轴部、左右一对的延伸部及曲轴箱构成闭合截面结构,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枢轴部、左右一对的延伸部及曲轴箱构成开放截面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包含枢轴部、左右一对的延伸部及曲轴箱的结构(闭合截面结构)的刚性。如上所述,延伸部从曲轴箱延伸,因此存在想要提高刚性的要求,但通过形成为闭合截面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处于1G状态时的包含催化转换器的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包含催化转换器的周边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包含催化转换器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侧枢轴部因摆动而处于最下方位置时的包含催化转换器的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包含催化转换器的周边的相当于图2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来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辆整体>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跨骑型车辆)是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供驾驶员放脚的左右底踏板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2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含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20的前端的头管21。动力单元10的前侧下部经由连结构件8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0的下部的支承托架7。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经由作为缓冲装置的后缓冲件9支承于车架20的后部。
车架20具备:在侧视观察下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头管21;从头管21的下部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上向下框架22;从头管21的下部以比上向下框架22急剧的倾斜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折而延伸的下向下框架23;以及从下向下框架23的后端部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的后框架24。
车架20的周围由车身罩30覆盖。在车身罩30的后部上方设置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28。车身罩30具备:供就座于座椅28的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的底踏板31;在左右底踏板31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32;与中央通道32及左右底踏板31的前方相连的前机体33;以及与中央通道32及左右底踏板31的后方相连的后机体34。在中央通道32的上方,座椅28与车把2之间成为乘员容易跨骑车身的跨骑空间38。
动力单元10是将发动机11与动力传递结构12进行了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动力单元10具备:使可燃性的混合气燃烧来得到输出的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1;作为起动机及发电机来发挥功能的未图示的ACG起动马达(发电机);以及与曲轴14连结而将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向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传递的变速器15(动力传递机构)。
<发动机>
发动机11是使曲轴14沿着车宽方向的单气缸发动机。如图2所示,发动机11具备:将曲轴14(参照图1)支承为能够旋转并对曲轴14进行收容的曲轴箱40;以及从曲轴箱40的前端部朝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41。
气缸41具备:与曲轴箱40的前端部连结的气缸体41a;与气缸体41a的前端部连结的气缸盖41b;以及将气缸盖41b的前端部覆盖的气缸盖罩41c。
在气缸盖41b的上壁连接有未图示的进气管。进气管经由未图示的节气门区及连接管等与空气滤清器57(参照图1)连接。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57支承于动力单元10的上部。由此,空气滤清器57与动力单元10一体摆动。
在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左侧连结有传动箱50。变速器15收容于传动箱50的内部。变速器15的驱动侧的部分与曲轴14连结。曲轴14的左端部从曲轴箱40向车宽方向突出。变速器15具备:装配于曲轴14的左端部的驱动带轮51;装配于从动轴的从动带轮52;以及卷挂在驱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的环状的V带53。即,变速器15是V带式无级变速器。
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右侧连结有发电机箱55。未图示的ACG起动马达(发电机)收容于发电机箱55的内部。
如图1所示,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右方(车身中心侧)突出的后轮车轴4a(后轮4的车轴)。曲轴14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结构12(例如,变速器15、未图示的离心式离合器、从动轴及减速机构)向后轮车轴4a传递。由此,支承于后轮车轴4a的后轮4进行驱动来使车辆行驶。
<催化剂配置结构>
图2是机动二轮车1处于1G状态时的包含催化转换器70的周边的左侧视图。在此,1G状态是指后轮4(参照图1)接地而后缓冲件9(参照图1)下沉了与车重对应的量的状态。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在发动机11的排气口与排气消声器(未图示)之间配置有催化转换器70(催化剂)的催化剂配置结构59。
催化剂配置结构59具备:在发动机11的气缸41的下方配置的发动机侧枢轴部5(枢轴部);从发动机11的曲轴箱40延伸至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延伸部60;将车架20(参照图1)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连结的连结构件8;以及配置在气缸41与连结构件8之间的催化转换器70。在图中,符号73表示将催化转换器70从上方覆盖的罩,符号74表示用于向传动箱50内导入冷却风(例如外部气体)的通道。
发动机侧枢轴部5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摆动轴)。以下,将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中心Pe也称为“发动机侧枢轴中心Pe”。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在侧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观察下)配置于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气缸盖41b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H1。在此,气缸盖41b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H1是指气缸体41a与气缸盖41b的交界线J1(以下也称为“气缸体侧交界线J1”。)和气缸盖41b与气缸盖罩41c的交界线J2(以下也称为“气缸盖罩侧交界线J2”。)之间的范围内。
如图4所示,延伸部60设置有左右一对。在图中,符号60L表示左侧的延伸部,符号60R表示右侧的延伸部。延伸部60从曲轴箱40的前侧下部延伸至发动机侧枢轴部5。延伸部60从曲轴箱40的前侧下部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延伸部60的前端部经由橡胶减震器等缓冲构件(未图示)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连接。延伸部60的后端部与曲轴箱40的前侧下部一体结合。
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的前侧下部构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呈矩形框状的闭合截面结构65。延伸部60在1G状态下的图2的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稍微朝向后上方(大致后方)延伸。延伸部60的下表面60c形成为沿着延伸部60延伸的方向的平面状。
如图4所示,延伸部60具有从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60a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61。凹部61是使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部的一部分向车宽方向内方开放的部分。凹部61设置有上下一对。凹部61沿着延伸部60延伸的方向延伸。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60b为不具有凹部61的平面状。凹部61由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60b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以免从车宽方向外方看到。
如图2所示,连结构件8从车架20的下部的支承托架7(参照图1)延伸至发动机侧枢轴部5。连结构件8从支承托架7(参照图1)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连结构件8在1G状态下的图2的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连结构件8的前端部经由橡胶减震器等缓冲构件(未图示)及车身侧枢轴部与支承托架7(参照图1)连接。车身侧枢轴部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摆动轴)。以下,将车身侧枢轴部的中心Pv也称为“车身侧枢轴中心Pv”。
如图4所示,连结构件8具备左右一对的连结臂8a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8b。
连结臂8a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
横梁8b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与连结臂8a的前端部连结。横梁8b形成为以车身侧枢轴中心Pv(参照图2)为轴心的筒状。
催化转换器70设置在将发动机11的排气口与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相连的排气管80的中途。未图示的排气消声器配置在后轮4(参照图1)的右侧方。如图3所示,排气管80具备: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延伸而与催化转换器70连接的第一排气管81;以及从催化转换器70延伸而与排气消声器(未图示)连接的第二排气管82。
在图3的主视观察下,第一排气管81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朝向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而向前下方延伸之后向左侧方弯曲延伸。然后,第一排气管81朝向催化转换器70的左侧方而向后下方弯曲延伸之后朝向催化转换器70的左侧面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第一排气管81的前端配置在比气缸盖罩侧交界线J2靠后方的位置。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第一排气管81的全部配置于气缸盖41b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H1。
在图3的主视观察下,第二排气管82从催化转换器70的右侧面朝向右侧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而朝向排气消声器(未图示)延伸。在图3的主视观察下,废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二排气管82的上游侧的端部(以下也称为“上游端部”。)隔着催化转换器70而与废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排气管81的下游侧的端部(以下也称为“下游端部”。)对置。
催化转换器70的全部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在此,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是指曲轴箱40的左侧端部与传动箱50的交界线K1(以下也称为“传动箱侧交界线K1”。)和曲轴箱40的右侧端部与发电机箱55的交界线K2(以下也称为“发电机箱侧交界线K2”。)之间的范围内。
在催化转换器70的左侧面与传动箱侧交界线K1之间设有第一排气管81的配置空间。第一排气管81的左侧端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比传动箱侧交界线K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第二排气管82在主视观察下跨发电机箱侧交界线K2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二排气管82在主视观察下从发电机箱侧交界线K2附近至车宽方向外侧的规定范围逐渐缩径。
催化转换器70在主视观察下与车身左右中心线CL重叠。催化转换器70在主视观察下沿车宽方向延伸。催化转换器70在主视观察下以沿车宽方向跨车身左右中心线CL的方式延伸。催化转换器70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气缸41的下表面与曲轴箱40的下表面之间。催化转换器70的中心轴线C1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气缸盖41b的下表面与车身侧枢轴中心Pv之间。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催化转换器70与气缸体侧交界线J1的延长线重叠。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催化转换器70的中心轴线C1配置于气缸体侧交界线J1的延长线的附近。
如图3所示,催化转换器70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的转换器主体71;以及在转换器主体71的内部设置的催化剂体72。在转换器主体71的左端部连接有作为废气导入管的第一排气管81的下游端部。在转换器主体71的右端部连接有经过了催化剂体72的作为废气的排出管的第二排气管82的上游端部。
例如,催化剂体72由涂覆有铂、钯、铑等的多孔质的蜂窝结构体(蜂窝型三效催化剂)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催化剂体72并不局限于蜂窝型三效催化剂,也可以由在冲孔管担载有铂、钯、铑等的热管构成。
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通过第一排气管81而进入催化转换器70的内部。进入到催化转换器70的内部的废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该废气中的烃、一氧化碳及氧化氮除去。然后,废气通过第二排气管82而向排气消声器(未图示)排出。
图5是发动机侧枢轴部5因摆动而处于最下方位置时的包含催化转换器70的周边的左侧视图。在此,发动机侧枢轴部5因摆动而处于最下方位置时是指发动机侧枢轴部5因摆动而移动到最下方且最接近地面时(以下也称为“最接近状态”。)。
如图5所示,最接近状态的气缸41在侧视观察下从曲轴箱40的前端部朝向前上方比1G状态的气缸41(参照图2)更平缓地倾斜突出。最接近状态的气缸41在侧视观察下从曲轴箱40的前端部以比1G状态的气缸41(参照图2)接近水平的倾斜突出。
最接近状态的延伸部60的上端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上方延伸。最接近状态的延伸部60的上端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比1G状态的延伸部60(参照图2)的上端更急剧地向后上方延伸。
最接近状态的连结构件8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最接近状态的连结构件8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以与1G状态的连结构件8(参照图2)大致相同的倾斜向前上方延伸。
最接近状态的连结构件8比1G状态的连结构件8(参照图2)更接近排气管80(第一排气管81)。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侧枢轴部5配置于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由此尽可能地减小最接近状态的连结构件8接近排气管80的量,因此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在发动机11的气缸41的下方配置的发动机侧枢轴部5、从发动机11的曲轴箱40延伸至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延伸部60、将车架20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连结的连结构件8、以及配置在气缸41与连结构件8之间的催化转换器70,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配置在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催化转换器70的全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
根据该结构,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配置在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由此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配置在催化转换器70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结构件8在摆动时过于接近催化转换器70的情况。此外,催化转换器70的全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由此与催化转换器7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外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催化转换器70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因此,能够在抑制催化转换器70与连结构件8的干涉的同时抑制催化转换器70向车宽方向外方的突出。此外,延伸部60从曲轴箱40延伸,由此与延伸部60从其他的场所延伸相比,能够缩短延伸部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伸部60具有从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60a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61,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凹部61能够使延伸部60轻量化。此外,与凹部61从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60b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情况相比,能够难以从车宽方向外侧看见凹部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连结构件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下方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结构件8在摆动时过于接近地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构件8与地面的干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伸部60的上端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上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延伸部60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方以同样的上下宽度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延伸部60的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曲轴箱40延伸的延伸部60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且与车架20连结的连结构件8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从曲轴箱40延伸的延伸部60延伸至催化转换器70的后方且与车架20连结的连结构件8延伸至催化转换器70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连结构件8的长度,因此能够使连结构件8轻量化。此外,连结构件8的摆动范围不会必要以上地增大,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构件8与地面的干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动机侧枢轴部5沿车宽方向延伸,延伸部60设置有左右一对,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构成闭合截面结构65,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构成开放截面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包含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的结构(闭合截面结构65)的刚性。如上所述,延伸部60从曲轴箱40延伸,因此存在想要提高刚性的要求,但通过形成为闭合截面结构65,从而能够提高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催化转换器70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催化转换器70的长度方向沿着与车宽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催化转换器70在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的同时配置在曲轴箱40的附近,因此能够更紧凑地配置催化转换器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延伸部60的下表面60c形成为沿着延伸部60延伸的方向的平面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延伸部60的下表面60c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延伸部60与地面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延伸部60与地面的干涉。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全部配置于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一部分配置于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例如,只要将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催化转换器70的前方即可。例如,只要将发动机侧枢轴中心Pe配置在比催化转换器70的中心轴线C1靠前方的位置即可。例如,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配置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催化转换器70的全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催化转换器70的仅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例如,只要将催化转换器70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延伸部60具有从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60a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6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凹部61也可以从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60b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例如,延伸部60也可以不具有凹部61。例如,延伸部60的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连结构件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连结构件8也可以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方延伸。例如,连结构件8也可以在1G状态及最接近状态中的至少一方,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前下方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延伸部60的上端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上方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延伸部60的上端也可以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方延伸。例如,延伸部60的上端也可以在1G状态及最接近状态中的至少一方,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后下方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从曲轴箱40延伸的延伸部60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且与车架20连结的连结构件8延伸至比催化转换器70靠前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曲轴箱40延伸的延伸部60延伸至催化转换器70的后方,且与车架20连结的连结构件8延伸至催化转换器70的后方。例如,延伸部60延伸的长度及连结构件8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侧枢轴部5沿车宽方向延伸,延伸部60设置有左右一对,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构成闭合截面结构6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发动机侧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延伸部60及曲轴箱40构成开放截面结构。例如,发动机侧枢轴部5并不局限于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单一的枢轴,也可以为沿车宽方向空出间隔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枢轴。例如,发动机侧枢轴部5的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催化转换器70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催化转换器7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着与车宽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催化转换器70的配置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延伸部60的下表面60c形成为沿着延伸部60延伸的方向的平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延伸部60的下表面60c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例如,延伸部60的形状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连结构件8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车身侧枢轴部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连结构件108也可以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至车身侧枢轴部之间朝向前下方弯曲延伸。由此,与连结构件8在侧视观察下从发动机侧枢轴部5朝向车身侧枢轴部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连结构件108在摆动时过于接近排气管80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连结构件108与排气管80的干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11为单气缸发动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发动机11也可以为多气缸发动机。例如,发动机11的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单元摆动式以外的机动二轮车(例如,在车身侧搭载有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变速器15具备驱动带轮51、从动带轮52及V带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变速器15也可以具备能够进行齿轮传递及链条传递等其他的动力传递的构件。例如,变速器15的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变速器15将发动机11的驱动力向后轮4传递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变速器15将发动机11的驱动力向前轮3传递的结构。例如,将发动机11的驱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形态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枢轴部(5),其配置在发动机(11)的气缸(41)的下方;
延伸部(60),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曲轴箱(40)延伸至所述枢轴部(5);
连结构件(8),其将车架(20)与所述枢轴部(5)连结;以及
催化剂(70),其配置在所述气缸(41)与所述连结构件(8)之间,
所述枢轴部(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催化剂(70)的前方,
所述催化剂(70)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配置于所述曲轴箱(40)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W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延伸部(60)具有从所述延伸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60a)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6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连结构件(8)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所述枢轴部(5)朝向前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延伸部(60)的上端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从所述枢轴部(5)朝向后上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从所述曲轴箱(40)延伸的所述延伸部(60)延伸至比所述催化剂(70)靠前方的位置,
与所述车架(20)连结的所述连结构件(8)延伸至比所述催化剂(70)靠前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枢轴部(5)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延伸部(60)设置有左右一对,
所述枢轴部(5)、左右一对的所述延伸部(60)及所述曲轴箱(40)构成闭合截面结构(65)。
CN202122317356.6U 2020-09-29 2021-09-24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2160349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2788 2020-09-29
JP2020162788A JP7285812B2 (ja) 2020-09-29 2020-09-29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4900U true CN216034900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00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17356.6U Active CN216034900U (zh) 2020-09-29 2021-09-24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5812B2 (zh)
CN (1) CN216034900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0311A (ja) 2014-07-04 2017-08-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CN109715912B (zh) 2016-09-21 2021-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JP6922492B2 (ja) * 2017-07-11 2021-08-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714035B2 (ja) 2018-04-18 2020-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831485B2 (ja) * 2020-01-09 2021-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5386A (ja) 2022-04-08
JP7285812B2 (ja)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86526B1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CA2607662C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EP1577207B1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CN112483234B (zh) 鞍乘型车辆
JP48873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51363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JP614970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CN216034900U (zh) 跨骑型车辆
JP715711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CN110461700A (zh) 跨骑型车辆的悬架结构
JP560853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2567115B (zh) 排气系统
JP692433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支持構造
JP2003161149A (ja)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排気装置
JP404287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走行用駆動装置
JP6750649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277555B (en) Two-wheeled vehicle
JP4441389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排気マフラー構造
JP74545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21612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43393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US20250109703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JP3564977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型エンジン搭載の自動二輪車
JP2001097272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311834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