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5827U -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15827U CN216015827U CN202122338926.XU CN202122338926U CN216015827U CN 216015827 U CN216015827 U CN 216015827U CN 202122338926 U CN202122338926 U CN 202122338926U CN 216015827 U CN216015827 U CN 216015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end cover
- shell
- cover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包括连接器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敞口处的端盖。其中,端盖可翻转地设于壳体上,并在壳体和端盖之间设有弹性件和卡接结构。弹性件用于驱使端盖翻转以封盖敞口;随端盖的封盖到位,卡接结构构成端盖和壳体之间的卡接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在连接器的壳体敞口处设置可自行封盖的端盖,并利用设置在壳体和端盖之间的卡接结构将封盖到位的端盖卡接固定在壳体,以保持端盖的封盖防水状态,从而在连接器未插接外部插头时可避免连接器内部进水,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线路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房车,拖车的需求逐渐增多,相应的对房车和拖车之间的电力输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能够连接车与车之间缆线的连接器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到连接器的应用场景时,其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一方面要满足多次插拔要求,且该位置处于底盘下方湿区,经常会接触到雨水或者浸泡,所以要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且能够承受复杂路况的震动,不宜脱落,可承受砂石冲击。另一方面,要考虑顾客不使用时的安全问题,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防水性等。
但是,在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连接器一直通电,存在安全隐患;防水性能不好,存在漏水风险;结构过于简单,不便于灵活装配;防尘效果差,容易引起断路。现有连接器是通过螺栓将钣金和连接器外壳压紧过盈配合进行装配,容易产生密封不严,外壳变形进水、进尘等问题。连接器一直通电,在发生进水时容易产生短路,短接造成整车供电异常、仪表故障灯常亮、甚至发生着火等安全问题。另外,连接器尾部为胶套防护,防冲击效果差,容易引起断裂,会导致漏电等严重后果。连接器的端子尾部为螺栓连接,在连接线路时安装困难,产品一致性差,容易安装不到位,并且,需要先安装线缆再进行安装,操作困难;端子采用传统的过盈配合方式,多次插拔后其电阻升高易引起火灾;连接器整体外形过大,对空间需求大。
而且,在连接器供外部插头插入的敞口处,现有的连接器端盖封盖不牢,经常由于车辆的振动而打开,当有雨水、外部溅水进入时,不仅影响连接器的安全性,且影响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以提升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包括连接器的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敞口处的端盖;所述端盖可翻转地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端盖之间设有弹性件和卡接结构;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端盖翻转以封盖所述敞口;随所述端盖的封盖到位,所述卡接结构构成所述端盖和所述壳体之间的卡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经销轴铰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销轴上的第一扭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构造有抵压于所述端盖上的长臂,另一端抵压于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包括主盖和防水盖;所述主盖设于所述壳体上以形成对所述敞口的封盖;所述主盖的顶部设有容置槽,所述长臂被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防水盖用于封盖所述容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用于穿装所述销轴的铰接架,且所述铰接架上构造有用以遮蔽所述第一扭簧的护板。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构造与所述壳体外周面上的卡块,以及对应所述卡块设于所述端盖上的弹性卡舌;随所述端盖的封盖,所述弹性卡舌越过所述卡块而钩挂于所述卡块上,以形成所述端盖和所述壳体之间的卡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卡舌支架,所述弹性卡舌经卡舌轴可摆动地设于所述卡舌支架上,并于所述卡舌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用以将所述弹性卡舌弹性地约束于可钩挂所述卡块的位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在连接器的壳体敞口处设置可自行封盖的端盖,并利用设置在壳体和端盖之间的卡接结构将封盖到位的端盖卡接固定在壳体,以保持端盖的封盖防水状态,从而在连接器未插接外部插头时可避免连接器内部进水,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同时,采用铰接安装端盖,可方便地实现端盖的翻转扣盖动作;通过第一扭簧的弹性,当未插装外部插头时,端盖可在弹性作用下自行扣盖在壳体上,实现良好的防水密封作用。
此外,卡接结构采用卡块和弹性卡舌相配合的结构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卡接效果,且便于构造加工;通过弹性卡舌的自身形变弹性,当端盖向着上壳体的敞口处扣合时,弹性卡舌可以很好地利用卡块上构造的引导坡面,越过卡块而钩挂在卡块上,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车辆的振动造成的端盖自行开启或松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用连接器,包括具有敞口以供外部插头插入的壳体、以及用于封盖所述敞口的端盖;所述端盖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连接器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连接体,以及插装于所述壳体内的中转连接体;所述主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柱,所述中转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所述连接柱的顶部设有供所述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的插接腔,所述连接端子的底部设有接线部;各所述连接柱和各所述连接端子一一对应,随所述中转连接体于所述壳体内的插装就位,对应的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连接柱形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中转连接体插入的开口,所述车用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封盖所述开口的护壳;所述护壳上开设有排水孔、以及供线路接入的入线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连接器,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可提升车用连接器的防水性能,在不使用该车用连接器时,端盖可自行封盖壳体供外部插头插入的敞口,从而防止外部雨水等水渍的进入,从而提升连接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在连接器底部供中转连接体插入的开口处盖设护壳,可对连接器的线路接入一端形成良好的遮蔽防护,从而对连接器位于车身外壳内侧的部分形成良好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和护壳与壳体的装配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主连接体、壳体和中转连接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连接端子与锁止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0、上壳体;101、挡水沿;11、安装裙边;110、安装部;111、安装孔;12、胶垫;130、支架;131、铰接孔;140、卡块;141、引导坡面;15、下壳体;150、连接体卡槽;151、护壳卡槽;
21、穿线胶套;213、卡接槽;214、防转结构;
3、端盖;30、主盖;300、容置槽;301、铰接架;302、护板;31、销轴;32、第一扭簧;33、防水盖;330、防水盖卡槽;340、卡舌支架;341、弹性卡舌;342、卡舌轴;343、轴孔;344、第二扭簧;35、密封垫;
40、主连接体;400、第一插装孔;41、中转连接体;410、第二插装孔;411、凸台;412、卡头;413、插装槽;42、锁止件;420、穿装孔;421、卡勾;422、导向槽;423、导向条;43、密封圈;430、防水筋;431、定位凸起;44、异形密封圈;
5、连接柱;50、插接腔;51、插头;500、卡置筋;52、插接套管;520、弹片;
6、连接端子;60、插头连接孔;61、接线部;610、压线片;62、锁止部;
7、护壳;70、护壳分体;700、入线口;71、翻边;710、卡置结构;72、排水孔;
80、感应开关;800、安装槽;802、磁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有助于提升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整体而言,该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包括连接器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敞口处的端盖。其中,端盖可翻转地设于壳体上,并在壳体和端盖之间设有弹性件和卡接结构。弹性件用于驱使端盖翻转以封盖敞口;当弹性件驱使端盖封盖到位时,卡接结构可构成端盖和壳体之间的卡接相连。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壳体1和端盖3两部分。
为了便于理解整个方案,首先就连接器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壳体1包括上壳体10和下壳体15,上壳体10和下壳体15以壳体1中部外凸设置的安装裙边11为界,安装裙边11上构造有多个外凸设置的安装部110,安装部110上开设有安装孔111,安装孔111所在的部位和安装部110之间可加设米字形加强筋,以增强安装孔111的安装连接强度。当连接器安装在车身外壳上时,上壳体10位于车身外壳外侧,下壳体15贯穿车身外壳而位于车身外壳内侧,安装裙边11搭设在车身外壳上,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连接器上紧在车身上。
此外,在安装裙边11和车身外壳之间还可夹设胶垫12,以提升连接器和车身外壳之间的密封性和连接效果。
为了达到提升连接器防水性能的目的,重点需要改善端盖3和壳体1上端口的敞口的封盖效果。由于外部插头是从壳体1的敞口处插入,以与连接器连接,当拔出外部插头后,需要盖紧端盖3,防止雨水等进入。但由于遗忘、或者振动造成的端盖3的松动,雨水、外部喷溅的水渍可能会从敞口处进入连接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端盖3可翻转地设置在壳体1上,并在壳体1和端盖3之间设有弹性件和卡接结构。利于弹性件驱使端盖3翻转以封盖敞口;并在端盖3封盖到位时,利于卡接结构形成端盖3和壳体1之间的卡接相连。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端盖3通过销轴31铰接安装在上壳体10周面上构造的上支架130上。在支架130上开设有铰接孔131,端盖3上设有铰接架301,销轴31穿设于铰接架301和铰接孔131中。同时,在销轴31上套设有第一扭簧32。第一扭簧32的一端被构造为抵压于端盖3上的长臂,另一端抵压在壳体1上。
采用铰接安装端盖3,可方便地实现端盖3的翻转扣盖动作;通过第一扭簧32的弹性,当未插装外部插头时,端盖3可在弹性作用下自行扣盖在壳体1上,实现良好的防水密封作用。第一扭簧32的一端设置长臂状,可增大第一扭簧32作用在端盖3上的弹性力度。
仍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端盖3采用分体结构,具体包括主盖30和防水盖33。其中,主盖30设于壳体1上以形成对敞口的封盖,并在主盖30的顶部开设有容置槽300,上述第一扭簧32的长臂被收容于容置槽300内,由防水盖33封盖住容置槽300;在主盖30上可开设333,采用卡接方式将防水盖33卡置于容置槽300中。同时,端盖3上设有用于穿装销轴31的铰接架301,并且铰接架301上构造有用以遮蔽第一扭簧32的护板302。
在端盖3上加设防水盖33,可对第一扭簧32形成封盖,从而可降低第一扭簧32遭受雨水等外部水液的侵蚀,从而增加第一扭簧32的使用寿命。在端盖3上的铰接架301上,构造出护板302,可形成对第一扭簧32主体部分的有效遮蔽,从而进一步改善第一扭簧32的使用条件,降低第一扭簧32遭受外部水液侵蚀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升端盖3和上壳体10之间的防水密封效果,在上壳体10顶部,位于敞口处的壳体1的端面上构造有挡水沿101;并且,端盖3的内侧设有密封垫35。在壳体1的上壳体10的顶部端面上构造出挡水沿101,挡水沿101可以和端盖3的边缘形成交错咬合的关系,可严防水的进入;通过在端盖3内侧加设密封垫35,可进一步改善端盖3和壳体1之间的密封防水效果。
对于上述端盖3和壳体1之间的卡接结构,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卡接结构包括构造与壳体1外周面上的卡块140、以及对应卡块140设在端盖3上的弹性卡舌341。当端盖3封盖时,弹性卡舌341会越过卡块140而钩挂在卡块140上,以形成端盖3和壳体1之间的卡接相连。卡接结构采用卡块140和弹性卡舌341相配合的结构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卡接效果,且便于构造加工;通过弹性卡舌341的自身形变弹性,当端盖3向着上壳体10的敞口处扣合时,弹性卡舌341可以很好地利用卡块140上构造的引导坡面141,越过卡块140而钩挂在卡块140上,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车辆的振动造成的端盖3自行开启或松动的情况。
上述的弹性卡舌341可以一体构造在端盖3上,借助自身的形变变形实现弹性效果;也可采用如下较为优选的方案。在端盖3上设置卡舌支架340,卡舌支架340上开设有轴孔343,将弹性卡舌341通过插设于轴孔343中的卡舌轴342可摆动地设在卡舌支架340上;在卡舌轴342上套设第二扭簧344;第二扭簧344用来将弹性卡舌341弹性地约束于可钩挂卡块140的位置。为弹性卡舌341加设卡舌支架340,便于安装布置弹性卡舌341,在弹性卡舌341的卡舌轴342上加设第二扭簧344,可提升弹性卡舌341的弹性效果,不仅利于弹性卡舌341越过卡块140,且可提高弹性卡舌341钩挂在卡块140上的牢固度。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在连接器的壳体1敞口处设置可自行封盖的端盖3,并利用设置在壳体1和端盖3之间的卡接结构将封盖到位的端盖3卡接固定在壳体1,以保持端盖3的封盖防水状态,从而在连接器未插接外部插头时可避免连接器内部进水,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的防水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连接器,该车用连接器包括具有敞口以供外部插头插入的壳体1、以及用于封盖敞口的端盖3。并且,该车用连接器采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可提升自身的防水性能。在不使用该车用连接器时,端盖3可自行封盖壳体1供外部插头插入的敞口,从而防止外部雨水等水渍的进入,从而提升连接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对于本车用连接器的底部部分,该车用连接器的壳体1具有供中转连接体41插入的开口,同时,该车用连接器还设有用于封盖该开口的护壳7。同时,护壳7上开设有排水孔72、以及供线路接入的入线口700。在连接器底部供中转连接体41插入的开口处盖设护壳7,可对连接器的线路接入一端形成良好的遮蔽防护,从而对连接器位于车身外壳内侧的部分形成良好的防护效果。
排水孔72的设置,可在护壳7内部进入水后供水排出。此刻,为了防止护壳7内的水侵入连接端子6所在的第二插装孔410中,可在第二插装孔410的底部端口处加设橡胶塞、或者胶封处理。
护壳7和下壳体15之间的安装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中,护壳7为对半设置的两个护壳分体70,两个护壳分体70之间卡接扣合相连为一体。在扣合的同时,利用下壳体15上设置的护壳卡槽151、以及护壳7顶部翻边71上设置的卡置结构710,使护壳7卡接固定在壳体1上。
此外,在护壳7上设有穿线胶套21,线路通过穿线胶套21中的穿线孔穿入护壳7内,穿线胶套21的一端设有卡接槽213,入线口700卡置于该231内,实现穿线胶套21在护壳7上的固连。该穿线胶套21优选采用橡胶材质注塑成型,可将穿线胶套21构造为波纹管结构,以提升其承受弯折的性能。同时,在卡接槽213内部和入线口700处可构造出梅花状等形状的防转结构214,以防止穿线胶套21相对护壳7转动。
对于线路和外部插头在连接器内的连接形式,即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如图3、图4、图5并结合实施例一的图1所示,优选采用如下的方案。
整体结构上,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固设在连接器壳体1内的主连接体40,以及插装在壳体1内的中转连接体41。
其中,上壳体10主要和其内部的主连接体40相连,下壳体15主要和中转连接体41相连。主连接体40上设有多个连接柱5,中转连接体41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6。连接柱5的顶部设有供外部插头插入的插接腔50,以供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下部构造有插头51,用于连接连接端子6,连接端子6的底部设有接线部61,用于连接线路中的每根线路。各连接柱5和各连接端子6一一对应,当中转连接体41在壳体1内插装就位时,对应的连接端子6和连接柱5形成连接,从而实现来自车辆的线路和外部插头的电路连通。
为了便于单根线路和连接端子6的连接操作,本实施例中,接线部61采用压线片610的结构。将剥去外皮的线路放入压线片610中,之后弯折压线片610,将线路压紧在连接端子6上。
在本实施例中,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可采用螺栓固定的连接方式,但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装配的方便性,其具体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下壳体15上设有连接体卡槽150,中转连接体41上设有凸台411,且凸台411上构造有卡头412。在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设置的上述的卡接结构,随着中转连接体41的插入,卡头412卡入连接体卡槽150中,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实现连接,并固定于壳体1内。卡接的连接方式,不但保证了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舍去了栓接等连接方式中的多余零件,既减轻了整体结构的重量,又方便装配。
优选的,中转连接体41、主连接体40与壳体1宜选用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PC(聚碳酸酯)混合的材质,该材质抗冲击性能良好,并且有一定的耐热性与拉伸强度。更进一步的,从装配方面考量,本实施例中主连接体40与壳体1宜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设在壳体1内的感应开关80;感应开关80与线路连接,当外部插头插入连接器时,感应开关80感应到连接情况并发送一个相应的信号,线路将是否完成插接的信号传输至车辆内部,车辆内部可根据传递来的信号判断整个插接过程是否完成。若完成,则输送电力,未完成,则不输送电力。通过上述的设置,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外部插头与连接器连接不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并可在未插接外部插头时不对连接器通电,以提升连接器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时,可将感应开关80选用为磁感开关,将感应开关80插装于下壳体15上开设的安装槽800中。考虑到在通常情况下,圆柱形的感应开关80会出现转动的现象,造成各种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感应开关80的尾端可设置呈方形的凸台,该凸台可卡置于下壳体15的限位槽结构中,不易产生转动,固定牢靠。
为了使感应开关80很好的对外部插头的插入动作做出响应,在主连接体40与壳体1之间设置一个环状槽,槽内设置一个异形密封圈44,该异形密封圈44上有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上设置有磁块802,当外部插头插入连接器时,插头提供的力使密封圈的凸起部分下沉,使该磁块802靠近感应开关80而触发感应开关80动作,感应开关80释放一个信号,该信号通过线路传输至车辆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可将异形密封圈44内的磁块802材质选用为钕磁铁;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场景,钕磁铁以其磁力强、适合300摄氏度以下工作的特点被优先选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连接体4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插装孔400,第一插装孔400内分别插装有连接柱5;连接柱5的形状可参考图3,连接柱5内的插接腔50中构造有插接套管52,其侧壁上构造有多个向着插接套管52内部凸起的弹片520;通过上述构造方式,使得外部插头的插接柱和插接套管52之间的接触更加良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因为外部插头与连接体接触不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对应各第一插装孔400,中转连接体41上开设有相同数量且一一对应的第二插装孔410;各连接端子6分别插装在各第二插装孔410内。当中转连接体41在壳体1内插装完毕后,连接柱5底部的插头51,会插接到连接端子6顶部设的插头连接孔60中,以形成连接柱5和连接端子6之间的连接。
如图5所示,为保证连接端子6能被牢固地锁紧在第二插装孔410内,可在中转连接体41上开设插装槽413,插装槽413内插装有锁止件42,锁止件42上开设有和第二插装孔410对应的多个穿装孔420。同时,连接端子6外壁上装有缩径设置的锁止部62。
在插入连接端子6前,首先将锁止件42插入插装槽413内,并使第二插装孔410和穿装孔420对齐。之后连接端子6装入第二插装孔内,锁止件42再顺着插装槽413插入到底,并锁止在插装槽413内。此刻,第二插装孔410和穿装孔420错开,穿装孔420锁紧在锁止部62,从而使连接端子6被锁固在第二插装孔410内。
此外,为提升锁止件42的插入操作效果,可在插装槽413内设置导向槽422,在锁止件42上设置导向条423,以保证锁止件42的导向插入。在锁止件42和中转连接体41之间还可设置卡接结构,通过在锁止件42和插装槽413的入口处设置卡勾421,当锁止件42插入到底时,分设锁止件42和中转连接体41上的卡勾421钩挂相连,以防止锁止件42脱出。
基于上述的设置,为改善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的防水性能,在本实施例中,中转连接体41上套设有密封圈43。该密封圈43密封在中转连接体41的周面和壳体1的内壁之间;而且,密封圈43上设有多条防水筋430,并在密封圈43的内侧设有一个定位凸起431。防水筋430可提升密封圈43的防水性能;而定位凸起431则可以卡在锁止件42上相应设置的缺口中,控制密封圈43的位置,确保密封圈43不会转向。
由于密封圈43的设置,中转连接体41和壳体1之间密封,能够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一般来说,该密封圈43宜采用橡胶制成。
通过上述的设置,将由车辆引入连接器的线路,其中的每根单根线路分别通过接线部61与数量等同的连接端子6连接,连接端子6在锁止件42的作用下,被固定在中转连接器41中。中转连接体41与主连接体40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壳体1来进行固定,线路通过连接端子6和主连接体40内的连接柱5相连,从而实现线路的连接。
另外,连接柱5上可设置多个卡置筋500,以使连接柱5可很好地卡置于第一插装孔400内部。当外部插头插入连接柱5顶部的插接套管52并插接完毕后,感应开关80感应到插接完毕的动作,并通过线路将此信息传输至车辆内部,车辆收到插接完毕的信号后,即可为连接器供电,至此用电回路形成,连接器开始为外部插头供电。
本实施例的车用连接器,通过将线路分股连接在连接端子6上的连接方式,避免了像传统连接方式中,直接将线路通过螺钉紧固连接至壳体1内部的操作所带来的种种不便。除此之外,连接端子6上设有的锁止部62也方便对该股线路进行拆卸更换或维修,因此,综合上述优点,本实施例的车用连接器较传统连接器相比,其连接装配的便捷性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包括连接器的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敞口处的端盖(3);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可翻转地设于所述壳体(1)上,并于所述壳体(1)和所述端盖(3)之间设有弹性件和卡接结构;
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端盖(3)翻转以封盖所述敞口;
随所述端盖(3)的封盖到位,所述卡接结构构成所述端盖(3)和所述壳体(1)之间的卡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经销轴(31)铰接于所述壳体(1)上;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所述销轴(31)上的第一扭簧(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扭簧(32)的一端构造有抵压于所述端盖(3)上的长臂,另一端抵压于所述壳体(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包括主盖(30)和防水盖(33);所述主盖(30)设于所述壳体(1)上以形成对所述敞口的封盖;
所述主盖(30)的顶部设有容置槽(300),所述长臂被收容于所述容置槽(300)内;
所述防水盖(33)用于封盖所述容置槽(30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上设有用于穿装所述销轴(31)的铰接架(301),且所述铰接架(301)上构造有用以遮蔽所述第一扭簧(32)的护板(30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构造与所述壳体(1)外周面上的卡块(140),以及对应所述卡块(140)设于所述端盖(3)上的弹性卡舌(341);
随所述端盖(3)的封盖,所述弹性卡舌(341)越过所述卡块(140)而钩挂于所述卡块(140)上,以形成所述端盖(3)和所述壳体(1)之间的卡接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3)上设有卡舌支架(340),所述弹性卡舌(341)经卡舌轴(342)可摆动地设于所述卡舌支架(340)上,并于所述卡舌轴(342)上套设有第二扭簧(344);
所述第二扭簧(344)用以将所述弹性卡舌(341)弹性地约束于可钩挂所述卡块(140)的位置。
8.一种车用连接器,包括具有敞口以供外部插头插入的壳体(1)、以及用于封盖所述敞口的端盖(3);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采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用连接器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主连接体(40),以及插装于所述壳体(1)内的中转连接体(41);
所述主连接体(40)上设有多个连接柱(5),所述中转连接体(41)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6);
所述连接柱(5)的顶部设有供所述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的插接腔(50),所述连接端子(6)的底部设有接线部(61);
各所述连接柱(5)和各所述连接端子(6)一一对应,随所述中转连接体(41)于所述壳体(1)内的插装就位,对应的所述连接端子(6)和所述连接柱(5)形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具有供所述中转连接体(41)插入的开口,所述车用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封盖所述开口的护壳(7);
所述护壳(7)上开设有排水孔(72)、以及供线路接入的入线口(7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38926.XU CN216015827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38926.XU CN216015827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15827U true CN216015827U (zh) | 2022-03-11 |
Family
ID=8053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38926.XU Active CN216015827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15827U (zh) |
-
2021
- 2021-09-26 CN CN202122338926.XU patent/CN216015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175425C (en) | Closure cap with gaske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 |
EP2619853B1 (en) | Terminal block structure | |
US4861282A (en) | Waterproof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 |
CN216015827U (zh) | 连接器的端盖安装结构及车用连接器 | |
CN216214228U (zh) | 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 | |
US5967819A (en) | Electric junction box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bus bar in same | |
JP3788724B2 (ja) | 保護カバー | |
US6340193B1 (en) | Bracket for installations of subsidiary appliance onto vehicle body | |
CN208028346U (zh) | 车辆电源转换usb插座 | |
CN214477780U (zh) | 一种新型电源搭接结构 | |
CN209904564U (zh) | 7kw随车交流充电桩 | |
CN210668820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用一体式连接器 | |
CN217241169U (zh) | 用于淋浴器的显示屏组件和具有其的淋浴器 | |
CN207809278U (zh) | 一种汽车外后视镜底座与线束接插头连接结构 | |
JP3504442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JP3504441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JPH0591995U (ja) | アース端子の防水構造 | |
CN211700745U (zh) | 防水连接器和车辆 | |
CN215819034U (zh) | 一种高效防水的中央电器盒 | |
CN212485189U (zh) | 一种拉线开关 | |
CN220022227U (zh) | 线束保护盒 | |
CN222705960U (zh) | 低压线束保险插座及车辆 | |
CN218783261U (zh) | 一种免开盖弯式连接器 | |
CN221552362U (zh) | 一种翻盖互锁型高压连接器 | |
CN219591644U (zh) | 天线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