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2532U -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82532U CN215982532U CN202122559758.7U CN202122559758U CN215982532U CN 215982532 U CN215982532 U CN 215982532U CN 202122559758 U CN202122559758 U CN 202122559758U CN 215982532 U CN215982532 U CN 2159825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 fire cover
- seat
- hole
- bu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为节省用料,并提升燃烧效率。本实用新型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固定座、至少一个喷嘴、火盖座以及火盖。至少一个喷嘴设置于固定座上。火盖座与固定座抵接,火盖座具有至少一个混气腔,其中,一个喷嘴朝向一个混气腔,且喷嘴的喷口与混气腔朝向喷嘴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火盖设于混气腔远离固定座的一侧,且与火盖座相连,火盖上开设有多个火孔。本实用新型用于燃气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燃气灶使用的旋火燃烧器一般都是分内、外两环火盖,由于火盖用料多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一般内环热负荷小,外环热负荷大,这样一来,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会过多的用来加热火盖,而不能被锅具吸收,导致热效率较低。并且大热负荷的外环由于和外界空气接触多,热量会散失到空气中,同样也会影响热效率。
旋火燃烧器的炉头引射管部分通常采用水平方向布置,管道部分较长,燃气及空气的混合气体在较长的管道中能量损失较大,也会降低旋火燃烧器的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简化了引射管部分,结构简单从而用料少成本低、效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应用于燃气灶,燃烧器包括:
固定座;
至少一个喷嘴,设置于固定座上;
火盖座,与固定座抵接,火盖座具有至少一个混气腔,其中,一个喷嘴朝向一个混气腔,且喷嘴的喷口与混气腔朝向喷嘴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以及,
火盖,火盖设于混气腔远离固定座的一侧,且与火盖座相连,火盖上开设有多个火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喷嘴的喷口与混气腔朝向喷嘴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引射管部分,喷嘴的空气可在此处补充并由此喷入到混气腔从而进行燃烧。本申请简化炉头引射管部分,减少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的能量损失,提升能效,并且结构简单,用料成本低。
进一步地,火孔包括多个第一火孔以及多个第二火孔;
火盖远离固定座的表面包括:
第一环面,倾斜设置,第一环面的内环靠近火盖座,第一环面的外环远离火盖座,第一火孔开设于第一环面上;以及,
第二环面,嵌套于第一环面外,第二环面的内环与第一环面的外环相连;第二环面倾斜设置,第二环面的内环远离火盖座,第二环面的外环靠近火盖座,第二火孔开设于第二环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火孔的轴线与第二火孔的轴线相交。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火孔分为多个第一火孔组,每个第一火孔组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火孔;多个第一火孔组沿第一环面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
多个第二火孔分为多个第二火孔组,每个第二火孔组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二火孔;多个第二火孔组沿第二环面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
其中,多个第一火孔组的旋向与多个第二火孔组的旋向相同。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混气腔包括第一混气腔和第二混气腔;
火盖座中心开设有火盖座孔,在火盖座靠近火盖一侧,环绕火盖座孔向外依次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的外槽壁与第二环形凹槽内槽壁相连为一体;
火盖座还包括第一凸块以及第二凸块;火盖座靠近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在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上分别开设第一壁腔和第二壁腔;
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一壁腔连通形成第一混气腔;
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二壁腔连通形成第二混气腔;
其中,第一混气腔与第一火孔相连通,第二混气腔与第二火孔相连通,第一环面的中心孔与火盖座孔连通。
进一步地,固定座还包括:
固定座本体;
多个支撑柱,一端与固定座本体靠近火盖座的一侧相连,另一端抵接在火盖座上。
进一步地,火盖座靠近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
固定座还包括:
至少一个固定柱,一个固定柱的一端与固定座本体相连,另一端抵接在定位凹槽内。
进一步地,支撑柱与固定柱靠近火盖座的端部均为半球形。
进一步地,火盖还包括:
凸块,与火盖靠近火盖座的一侧相连;
火盖座还包括:
卡位凹槽,与火盖座靠近火盖的一侧相连;
其中,卡位凹槽与凸块卡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能够获得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座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座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的AA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仰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行业内的旋火燃烧器火盖一般都用不锈钢板,做成内、外两环,内环热负荷较小,外环热负荷较大,并且出火孔一般为条形火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可以包括燃烧器001、燃气灶面板、点火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等,其中,燃烧器001可以卡在燃气灶面板上或设置于燃气灶面板上方,可以根据燃气灶的型号进行安装。
现有技术中,001燃烧器的喷嘴2将燃气和空气进行混合然后喷入引射管部分从而到达火盖4处燃烧,由于引射管通常采用水平方向布置,管道部分较长,燃气及空气的混合气体在较长的管道中能量损失较大,导致效率较低。
因此,为了简化炉头引射管的部分,减少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的能量损失,从而提升能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应用于燃气灶,如图1所示,该燃烧器001可以包括固定座1、至少一个喷嘴2、火盖座3以及火盖4,至少一个喷嘴2,设置于固定座1上。火盖座3与固定座1抵接,火盖座3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混气腔31,其中,一个喷嘴2朝向一个混气腔31,且喷嘴2的喷口与混气腔31朝向喷嘴2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火盖4设于混气腔31远离固定座1的一侧,且与火盖座3相连,如图2所示,火盖4上还开设有多个火孔4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喷嘴2的喷口与混气腔31朝向喷嘴2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引射管部分,该间隙距离可以设置为8mm到12mm,该间隙距离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一次空气的引射量不足,造成不充分燃烧。喷嘴2的空气可在此处补充并由此喷入到混气腔31从而进行燃烧。本申请省略了引射管的结构,并且结构简单,用料成本低。
以下对上述提及的固定座1的具体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1的材质可以选择ADC12,即12号铝料,本申请实施例对固定座1的材质不作限定。如图3所示,该固定座1可以包括固定座本体11以及多个支撑柱12,多个支撑柱1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支撑柱12一端与固定座本体11靠近火盖座3的一侧相连,另一端抵接在火盖座3上。当火盖座3卡接于燃气灶面板上时,该固定座1位于燃气灶面板的下方,同时固定座1的支撑柱12可以对火盖座3形成支撑,从而减轻燃气灶面板的受力和保证整个燃烧器001的稳定,如图4所示,喷嘴2底部在固定座1的下方露出与燃气管路连通,从而为整个燃烧器提供燃气。
为了保证喷嘴2的混合气体能够进入到火盖座3内,以下对上述提及的火盖座3的具体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火盖座3可以包括第一凸块34以及第二凸块35,火盖座3靠近固定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块34和第二凸块35,在第一凸块34和第二凸块35上分别开设第一壁腔341和第二壁腔351。火盖座3下方的两个喷嘴2与上方的第一壁腔341和第二壁腔351分别相对应,因此,当喷嘴2喷出混合气体时,可以对应的喷入到相应的壁腔内,从而为整个燃烧器001的燃烧提供混合燃气补充。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以燃气作为举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煤气等能够燃烧的气体。
为了保证两个喷嘴2能够分别正对第一壁腔341和第二壁腔351,固定座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柱13,一个固定柱13的一端与固定座本体11相连,火盖座3靠近固定座1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36,从而固定柱13的另一端抵接在定位凹槽36内。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精准定位。
为了减少火盖座3对固定座1进行的热传导,支撑柱11与固定柱12靠近火盖座3的端部均为半球形。使得火盖座3和固定座12或支撑柱12之间为点接触,可以有效降低火盖座3向喷嘴2、固定座1的传热,保证燃烧产生的热量更多的被锅具吸收。
由于燃气灶的型号可能不同,当需要固定座1位于燃烧器面板的上方时,为了保证固定座1和火盖座3之间的稳定性,固定柱13和定位凹槽36可以设置至少三组,从而保证固定座1与火盖座3之间的稳定性,放置火盖座3从固定座1上滑落。
在此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火盖座3中心开设有火盖座孔301,用于放置温度传感器等构件,当然火盖座孔301也可以为整个燃烧器001的燃烧补充空气。在火盖座3靠近火盖4一侧,环绕火盖座孔301向外依次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32和第二环形凹槽33,第一环形凹槽32的外槽壁与第二环形凹槽33内槽壁相连为一体。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环形凹槽32与第一壁腔341连通形成第一混气腔311。第二环形凹槽33与第二壁腔351连通形成第二混气腔312。第一混气腔311和第二混气腔312构成上述提及的至少一个混气腔31。
这样一来,进入到第一混气腔311内的混合气体就可以进入到第一环形凹槽32内,进入到第二混气腔312内的混合气体就可以进入到第二环形凹槽33内,由于第一环形凹槽32与第二环形凹槽33均为环形结构,因此,在火盖座3的上方就会形成内外两股环形的混合气体然后进入火盖4内。
以下对上述提及的火盖4的具体结构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火盖4材质可以为HPb59-1铅黄铜,采用该材质不易变形,导热系数大,有利于燃烧器的性能参数。为了保证火盖4与火盖座3连接的稳定性,如图8所示,火盖4与火盖座3之间的连接处可以采用类似于企口似的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结构,能够满足火盖4和火盖座3之间的连接处能够契合密封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为了放置火盖4在火盖座3上旋转,如图9所示,火盖4可以包括凸块44,与火盖4靠近火盖座3的一侧相连。
火盖座3可以包括卡位凹槽37,与火盖座3靠近火盖4的一侧相连。其中,卡位凹槽37与凸块44卡接。这样一来,在火盖4的圆周方向进行了限位,保证了火盖4的稳定性并且保证火盖4和火盖座3的安装正确,并且能保证喷嘴2喷出的燃气及引射的空气不会正对火盖3的火孔,避免了正对火盖3火孔造成的离焰情况发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火盖4锻压时可以一体成型,用料少成本低,并且减少了火盖吸收的热量,有利于提升效率。
基于上述基础,在火盖4远离火盖座3的表面,火盖4远离固定座1的表面包括第一环面42以及第二环面43。第一环面42倾斜设置,第一环面42的中心孔与火盖座孔301连通,第一环面42的内环靠近火盖座3,第一环面42的外环远离火盖座3,第一火孔411开设于第一环面42上。第二环面43嵌套于第一环面42外,第二环面43的内环与第一环面42的外环相连;第二环面43倾斜设置,第二环面43的内环远离火盖座3,第二环面43的外环靠近火盖座3,第二火孔412开设于第二环面43上。第一混气腔311与第一火孔411相连通,第二混气腔312与第二火孔412相连通。第一火孔411的轴线与第二火孔412的轴线相交。
由上述可知,火盖座3内的混合气体分别进入了第一火孔411或第二火孔412燃烧,而第一火孔411的轴线与第二火孔412的轴线相交,第二火孔412向内有一定角度,从而使得第二火孔412火焰可以加热第一火孔411火焰,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火孔411火焰离焰。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焰可以采用大流量喷嘴2,外焰可以采用小流量喷嘴2,这样一来,第一火孔411火焰热负荷可以占总热负荷的80%到90%,第二火孔412火焰负荷可以占总热负荷的10%到20%,火力集中于燃烧器001中间部位,向四周空气的散热量很少,中间部位温度较高,有利于提升效率。
以下对第一火孔411和第二火孔412的布置进行进一步说明,多个第一火孔411分为多个第一火孔组401,每个第一火孔组401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火孔411;多个第一火孔组401沿第一环面42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多个第二火孔412分为多个第二火孔组402,每个第二火孔组402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二火孔412;多个第二火孔组402沿第二环面43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其中,多个第一火孔组401的旋向与多个第二火孔组402的旋向相同。其中,多个第一火孔411以及多个第二火孔412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火孔41。
基于以上基础,第一火孔41的孔轴线与第一火盖面31的径向方向夹角可以为30°~60°,第一火孔组401与第一火盖面31的径向方向夹角可以为0°~90°。第二火孔42的孔轴线与第二火盖面32的径向方向夹角可以为30°~60°,第二火孔组402与第二火盖面32的径向方向夹角可以为0°~90°。其中,第一火孔组401的连线延长线相交于第二火孔组402的连线延长线。以上角度既能保证烟气不超标,又能保证一定的效率,当然本实用新型对上述角度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应用于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
固定座;
至少一个喷嘴,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火盖座,与所述固定座抵接,所述火盖座具有至少一个混气腔,其中,一个所述喷嘴朝向一个所述混气腔,且所述喷嘴的喷口与所述混气腔朝向所述喷嘴一侧的入口之间具有间隙;以及,
火盖,火盖设于所述混气腔远离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且与所述火盖座相连,所述火盖上开设有多个火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包括多个第一火孔以及多个第二火孔;
所述火盖远离所述固定座的表面包括:
第一环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环面的内环靠近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一环面的外环远离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一火孔开设于所述第一环面上;以及,
第二环面,嵌套于所述第一环面外,所述第二环面的内环与所述第一环面的外环相连;所述第二环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环面的内环远离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二环面的外环靠近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二火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火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火孔的轴线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火孔分为多个第一火孔组,每个第一火孔组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火孔;多个所述第一火孔组沿所述第一环面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
所述多个第二火孔分为多个第二火孔组,每个第二火孔组包括成列排布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火孔;多个所述第二火孔组沿所述第二环面内环的周向螺旋排布;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火孔组的旋向与多个所述第二火孔组的旋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混气腔包括第一混气腔和第二混气腔;
所述火盖座中心开设有火盖座孔,在所述火盖座靠近所述火盖一侧,环绕所述火盖座孔向外依次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外槽壁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槽壁相连为一体;
所述火盖座还包括第一凸块以及第二凸块;所述火盖座靠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上分别开设第一壁腔和第二壁腔;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壁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混气腔;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壁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混气腔;
其中,所述第一混气腔与所述第一火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混气腔与所述第二火孔相连通,所述第一环面的中心孔与所述火盖座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座还包括:
固定座本体;
多个支撑柱,一端与所述固定座本体靠近所述火盖座的一侧相连,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火盖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座靠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凹槽;
所述固定座还包括:
至少一个固定柱,一个所述固定柱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相连,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定位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固定柱靠近所述火盖座的端部均为半球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还包括:
凸块,与所述火盖靠近所述火盖座的一侧相连;
所述火盖座还包括:
卡位凹槽,与所述火盖座靠近所述火盖的一侧相连;
其中,所述卡位凹槽与所述凸块卡接。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59758.7U CN215982532U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59758.7U CN215982532U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82532U true CN215982532U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573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59758.7U Active CN215982532U (zh) | 2021-10-22 | 2021-10-22 |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82532U (zh) |
-
2021
- 2021-10-22 CN CN202122559758.7U patent/CN2159825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049921U (zh) |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5982532U (zh) | 一种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110469849A (zh) |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 |
CN201593789U (zh) | 大气式燃烧器 | |
CN210179623U (zh) |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 |
CN216814166U (zh) | 一种上进风防风式灶具燃烧器 | |
CN107327845B (zh) |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及燃气灶 | |
CN216384179U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3542468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01028520Y (zh) | 带多火盖的燃气灶具燃烧器 | |
CN213630423U (zh) | 燃气灶 | |
CN212377969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113551227B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04513404U (zh) | 一种用于内焰式聚能立管燃烧系统的隔热圈 | |
CN211060115U (zh) |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 |
CN206247340U (zh) | 分火器及燃气灶 | |
CN222732819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7685001U (zh) | 火盖及燃烧器 | |
CN217503658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951405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6010836U (zh) | 一种猛火炉燃烧器 | |
CN219913046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892457U (zh) | 一种夹层挡火圈及炉头 | |
CN217082650U (zh) | 一种聚能环锅架组件和燃气灶 | |
CN220186890U (zh) | 一种蓄热式燃烧器以及安装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