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76664U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76664U CN215976664U CN202122323110.XU CN202122323110U CN215976664U CN 215976664 U CN215976664 U CN 215976664U CN 202122323110 U CN202122323110 U CN 202122323110U CN 215976664 U CN215976664 U CN 2159766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undation
- layer
- pile
- tubular pile
- pipe gall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在现状地表上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有中粗砂垫层、第一土工格栅层、褥垫层、第二土工格栅层、路基填料层和道路结构层,并在现状地表的两侧层叠形成填方边坡,现状地表中部向下挖设有基坑,基坑内设有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现状地表位于基坑两侧下方及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内均埋设有地基加固体。通过在现状地表内埋设地基加固体,并在基坑内设置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充分发挥二者强度高、质量可控、工期短、不均匀沉降小等优点,大大提高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软基和下卧管廊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尤其适用于道路下方敷设大型地下构筑物、路基沉降变形控制较严格的地基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区域性之间经济互通和联结的重要纽带。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道路路基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地质条件较好或软土较浅地段,常常采用浅层换填法,但是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地区,较多采用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现有的地基处理方法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仅对道路地基进行全断面处理,而有关下卧大型构筑物的地基处理设计尚不多见。随着城市地下管线日趋复杂,将综合管廊构筑物敷设于道路下方对地下管线集中处理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关于下卧综合管廊构筑物的深厚软土区地基处理方案研究尚不够深入,严重制约着城市国民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在现状地表上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有中粗砂垫层、第一土工格栅层、褥垫层、第二土工格栅层、路基填料层和道路结构层,所述中粗砂垫层、第一土工格栅层、褥垫层、第二土工格栅层、路基填料层和道路结构层在所述现状地表的两侧层叠形成填方边坡,所述现状地表位于中粗砂垫层的中部向下挖设有基坑,所述基坑内设有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且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的上端向上伸入至所述路基填料层内,所述现状地表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内均埋设有地基加固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通过在所述现状地表内埋设地基加固体,并在基坑内设置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充分发挥了地基加固体和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强度高、质量可控、工期短、不均匀沉降小等优点,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软基和下卧管廊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尤其适用于道路下方敷设大型地下构筑物、路基沉降变形控制较严格且软土埋深大于15m时的地基处理,为复杂条件下深厚软土区下卧大型地下构筑物的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安全、合理、可靠的解决途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地基加固体包括多根管桩,且多根所述管桩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根管桩,可以与现有地表下方的地基土体形成复合地基处理结构,与地基土层充分结合,形成连续搭接结构,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了软基的不均匀沉降。
进一步:所述管桩包括管桩桩帽和管桩预制件,所述管桩预制件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内,所述管桩桩帽位于所述中粗砂垫层内,所述管桩预制件的上端伸入对应的所述管桩桩帽内,且所述管桩桩帽通过现浇混凝土与所述管桩预制件的上端连接为一体。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管桩预制件的上端与所述管桩桩帽连接,并通过现浇混凝土浇筑连接在整体,同时所述管桩桩帽位于所述中粗砂垫层内,这样可以使得所述管桩桩帽与所述管桩预制件连接为整体,并同时在所述地基土体和中粗砂垫层之间起到承载压力的主动。
进一步:所述管桩桩帽包括桩帽主体和骨架,所述骨架设置于所述桩帽主体内,所述骨架包括桩帽顶部钢筋网和桩帽底部钢筋网,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和桩帽底部钢筋网与所述桩帽主体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所述管桩桩帽。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和桩帽底部钢筋网,并通过混凝土浇筑与所述桩帽主体形成所述管桩桩帽,使得整个管桩桩帽结构强度较高,并且起到连接地基土体和中粗砂垫层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管桩预制件内设有多个弯折钢筋、多个吊筋和支托钢板,所述吊筋的下端与所述支托钢板的边缘连接,所述吊筋的上端挂设于所述管桩预制件的上端,且多个吊筋在所述管桩预制件内竖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弯折钢筋设置在所述支托钢板的上方,且所述弯折钢筋的上端伸出所述管桩预制件并与所述管桩桩帽内的桩帽顶部钢筋网连接固定,所述吊筋与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之间通过浇筑于所述支托钢板上的混凝土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吊筋和支托钢板可以方便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通过固定于混凝土内的所述弯折钢筋与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连接固定,从而使得所述管桩桩帽与所述管桩预制件形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所述管桩桩帽之间位于所述管桩预制件上方纵横交错设置有系梁,且多个所述管桩桩帽与所述系梁之间通过系梁纵筋和系梁箍筋连接,并通过混凝土浇注连接为一体。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多根所述管桩桩帽通过系梁连接为一整体,有利于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
进一步: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包括管廊结构和钢板,所述管廊结构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且所述管廊结构的上端向上伸入所述路基填料层内,所述钢板埋设在所述路基填料层内,且所述钢板分布在所述管廊结构的两侧,所述钢板分别与所述管廊结构对应一侧的顶部搭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管廊结构的顶部两侧分别搭接所述钢板,使得管廊结构与周围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受力系统,可以将管廊结构上部荷载扩散到地基土体中,起到应力扩散和削弱的作用;所述管桩预制件顶部通过管桩桩帽进行连接,并进行混凝土浇筑,所述管桩预制件竖向埋设在地基土体内,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软基和所述管廊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风险,从而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管廊结构为带有钢筋骨架的现浇混凝土构筑物。
进一步: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还包括第三土工格栅层,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位于所述路基填料层中部。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路基填料层内设置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可以使得该部位和周围填料形成整体提高填料基层整体受拉效果,充分发挥了其在纵向、横向和立体方向上较大的拉伸强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第二土工格栅层和第三土工格栅层的质控拉伸模量均不小于185kN/m/2%。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桩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桩桩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桩桩帽配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托钢板与吊筋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系梁与管桩桩帽连接剖面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现状地表,2、填方边坡,3、道路结构层,4、路基填料层,5、第三土工格栅层,6、第二土工格栅层,7、钢板,8、褥垫层,9、第一土工格栅层,10、中粗砂垫层,11、管桩桩帽,12、管桩预制件,13、管廊结构,14、地基土体,15、系梁,16、坡脚线,17、桩帽顶部钢筋网,18、桩帽底部钢筋网,19、混凝土,20、弯折钢筋,21、吊筋,22、支托钢板,23、系梁纵筋,24、系梁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包括在现状地表1上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有中粗砂垫层10、第一土工格栅层9、褥垫层8、第二土工格栅层6、路基填料层4和道路结构层3,所述中粗砂垫层10、第一土工格栅层9、褥垫层8、第二土工格栅层6、路基填料层4和道路结构层3在所述现状地表1的两侧层叠形成填方边坡2,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中粗砂垫层10的中部向下挖设有基坑,所述基坑内设有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且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的上端向上伸入至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均埋设有地基加固体。
本实用新型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通过在所述现状地表1内埋设地基加固体,并在基坑内设置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充分发挥了地基加固体和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强度高、质量可控、工期短、不均匀沉降小等优点,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软基和下卧管廊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尤其适用于道路下方敷设大型地下构筑物、路基沉降变形控制较严格且软土埋深大于15m时的地基处理,为复杂条件下深厚软土区下卧大型地下构筑物的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安全、合理、可靠的解决途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方边坡2坡率为1:1.5-1:2.0,填方边坡2高度为所述现状地表1至所述道路结构层3顶面距离。通过减缓填方边坡2坡率,可以显著降低路堤边坡的滑动力,从而增强了所述填方边坡2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填方边坡2高度低于8m时,路堤边坡坡率为1:1.5;所述填方边坡2高度大于8m时,路堤边坡形式宜采用阶梯形式,分级高度8m,其中,所述填方边坡2高度8-12m时,路堤边坡坡率为1:1.75,所述填方边坡2高度12-20m时,路堤边坡坡率均为1:2;所述填方边坡2高度为所述现状地表1至所述道路结构层3顶面距离。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地基加固体包括多根管桩,且多根所述管桩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通过设置多根管桩,可以与现有地表1下方的地基土体14形成复合地基处理结构,与地基土层充分结合,形成连续搭接结构,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了软基的不均匀沉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桩包括管桩桩帽11和管桩预制件12,所述管桩预制件12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所述管桩桩帽11位于所述中粗砂垫层10内,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伸入对应的所述管桩桩帽11内,且所述管桩桩帽11通过C30现浇混凝土与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连接为一体。通过将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与所述管桩桩帽11连接,并通过C30现浇混凝土浇筑连接在整体,同时所述管桩桩帽11位于所述中粗砂垫层10内,这样可以使得所述管桩桩帽11与所述管桩预制件12连接为整体,并同时在所述地基土体14和中粗砂垫层10之间起到承载压力的主动。
这里,所述管桩桩帽11尺寸为120cm×120cm×35cm,桩帽顶部钢筋网17采用直径12mm、间距100mm×100mm的HRB400级钢筋,所述桩帽底部钢筋网18采用直径10mm、间距100mm×100mm的HPB300级钢筋。
所述管桩预制件12顶部C30现浇混凝土充填厚度为600mm,管桩预制件12之间的桩位水平偏差不大于50mm,垂直偏差不大于0.5%,桩径及桩长应不小于设计值。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桩桩帽11包括桩帽主体和骨架,所述骨架设置于所述桩帽主体内,所述骨架包括桩帽顶部钢筋网17和桩帽底部钢筋网18,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和桩帽底部钢筋网18与所述桩帽主体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所述管桩桩帽11。通过设置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和桩帽底部钢筋网18,并通过混凝土浇筑与所述桩帽主体形成所述管桩桩帽11,使得整个管桩桩帽11结构强度较高,并且起到连接地基土体14和中粗砂垫层10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管桩预制件12内设有多个弯折钢筋20、多个吊筋21和支托钢板22,所述吊筋21的下端与所述支托钢板22的边缘连接,所述吊筋21的上端挂设于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且多个吊筋21在所述管桩预制件12内竖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弯折钢筋20设置在所述支托钢板22的上方,且所述弯折钢筋20的上端伸出所述管桩预制件12并与所述管桩桩帽11内的桩帽顶部钢筋网17连接固定,所述吊筋21与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之间通过浇筑于所述支托钢板22上的混凝土19连接。通过所述吊筋21和支托钢板22可以方便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通过固定于混凝土内的所述弯折钢筋20与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连接固定,从而使得所述管桩桩帽11与所述管桩预制件12形成为一个整体。
具体地,所述管桩预制件12采用预应力PHC桩,A型,外直径为40cm,壁厚9.5cm,管桩离心砼强度为C80。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管桩预制件12之间等间距布置,相邻两个管桩预制件12之间的桩间距2.2m,所述吊筋21为直径12mmHRB400级钢筋,所述支托钢板22型号为Q235,厚度为4mm,所述管桩桩帽11尺寸为120cm×120cm×35cm,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采用直径12mm、间距100mm×100mm的HRB400级钢筋,所述桩帽底部钢筋网18采用直径10mm、间距100mm×100mm的HPB300级钢筋,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位于道路两侧的边坡线16之间,所述管桩桩帽11之间位于所述管桩预制件12上方纵横交错设置有系梁15,且多个所述管桩桩帽11与所述系梁15之间通过系梁纵筋23和系梁箍筋24连接,并通过混凝土19浇注连接为一体。多根所述管桩桩帽11通过系梁15连接为一整体,有利于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这里,所述系梁15为25cmx25cm的C3O钢筋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包括管廊结构13和钢板7,所述管廊结构13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且所述管廊结构13的上端向上伸入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所述钢板7埋设在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且所述钢板7分布在所述管廊结构13的两侧,所述钢板7分别与所述管廊结构13对应一侧的顶部搭接。通过在管廊结构13的顶部两侧分别搭接所述钢板7,使得管廊结构13与周围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受力系统,可以将管廊结构13上部荷载扩散到地基土体14中,起到应力扩散和削弱的作用;所述管桩预制件12顶部通过管桩桩帽11进行连接,并进行混凝土浇筑,所述管桩预制件12竖向埋设在地基土体14内,大大提高了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减少软基和所述管廊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风险,从而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这里,所述钢板7宽度为5m、厚度为5cm,且与所述管廊结构13搭接宽度为1m,所述管桩预制件12进入所述地基土体14中的可塑-硬塑性粘土层或砂层的深度为0.5-1.0m。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廊结构13为带有钢筋骨架的现浇混凝土构筑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还包括第三土工格栅层5,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5位于所述路基填料层4中部。通过在所述路基填料层内4设置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5,可以使得该部位和周围填料形成整体提高填料基层整体受拉效果,充分发挥了其在纵向、横向和立体方向上较大的拉伸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9、第二土工格栅层6和第三土工格栅层5的质控拉伸模量均不小于185kN/m/2%。
施工完成后,所述中粗砂垫层10位于现状地表1上,所述褥垫层8位于所述管桩的顶部。通过在现状地表1铺设中粗砂垫层10,使得地表较为平坦,便于桩体施工,通过桩顶铺设褥垫层8,可以调节桩、土荷载的分担,充分发挥了桩和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有效减小了桩土应力比,降低了地基的不均匀性,使地基达到协调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褥垫层8可选用中砂、粗砂或级配碎石,所述褥垫层8厚度为200-350mm,最佳为300mm,所述褥垫层8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且所述褥垫层8宜采用静力压实法,所述褥垫层8夯实后的厚度与需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9设置在所述管桩桩帽11顶部以上5cm位置,所述第二土工格栅层6设置在所述钢板7的下方5cm位置,并位于所述路基填料层4与所述褥垫层8之间,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5设置在所述钢板7上方的路基填料4中,且与所述第二土工格栅层6之间的距离为60cm,所述土工格栅为聚丙烯三向土工格栅。通过在所述管桩桩帽11顶部设置三向土工格栅,使得管桩预制件12的桩体和桩间土顶部受力更为均匀,同时通过在褥垫层8与路基填料层4分界处以及路基填料层4中分别设置三向土工格栅,使得其和路基填料4完全接触,充分发挥了其在纵向、横向和立体方向上较大的拉伸强度,大大增强了路基土与碎石垫层分界处介质的摩擦力,避免了路基土体颗粒流失现象,继而减少了路基沉降的风险。
具体地,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9、第二土工格栅层6和第三土工格栅层5的断面均为矩形,内孔为等边三角形,外边为正六边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路基填料层4可为级配较好的砾类土或砂类土,所述路基填料层4土应采用分层回填、碾压,每层需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通过对所述路基填料4进行分层回填,分层夯压,使得处理后的路基土达到足够的密实度,提高了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坚固性,保证车辆荷载的安全运行,避免因长年沉落而恶化运营条件,大大减少了路面的不均匀沉降。
具体地,所述路基填料层4的厚度为30-100cm,可根据所述现状地表1与所述道路结构层3顶面高差确定,有机物含量小于10%,严禁将生活垃圾及淤泥质土作为回填土进行路基回填,所述路基填料层4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所述路基填料层4的压实度不低于95%,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弯沉值不大于250(1/100mm)。
本实用新型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踏勘场地,清理影响施工的障碍物,确定施工起始位置、土方施工边界及机械行进路线等。
步骤二:场平至打桩平台标高(桩顶标高)。
步骤三:清除影响桩体施工的植物根系、石块、砖块、混凝土块、地下废弃建(构)筑物等障碍物;
步骤四:铺设所述中粗砂垫层10、压实,然后施工所述管桩预制件12;
步骤五:所述管桩预制件12施工完毕并检测合格后浇筑管桩桩帽11,然后施工所述管廊结构13支护桩,开挖所述管廊结构13对应的基坑,继续施工并完成所述管廊结构13浇筑。
步骤六:继续铺设所述第一层土工格栅9,继续铺设所述褥垫层8、所述第二层土工格栅6、钢板7以及路基填料层4,并对所述路基填料层4进行分层回填、碾压;
步骤七:在距所述第二层土工格栅6上方60cm位置,铺设第三土工格栅层5,继续铺设路基填料层4,并对所述路基填料层4进行分层回填、碾压;
步骤八:所述路基填料层4施工完毕并检测合格后再施工所述道路结构层3及其余道路设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现状地表(1)上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有中粗砂垫层(10)、第一土工格栅层(9)、褥垫层(8)、第二土工格栅层(6)、路基填料层(4)和道路结构层(3),所述中粗砂垫层(10)、第一土工格栅层(9)、褥垫层(8)、第二土工格栅层(6)、路基填料层(4)和道路结构层(3)在所述现状地表(1)的两侧层叠形成填方边坡(2),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中粗砂垫层(10)的中部向下挖设有基坑,所述基坑内设有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且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的上端向上伸入至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均埋设有地基加固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加固体包括多根管桩,且多根所述管桩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包括管桩桩帽(11)和管桩预制件(12),所述管桩预制件(12)竖向平行间隔埋设在所述现状地表(1)位于所述基坑两侧下方以及所述基坑下方的地基土体(14)内,所述管桩桩帽(11)位于所述中粗砂垫层(10)内,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伸入对应的所述管桩桩帽(11)内,且所述管桩桩帽(11)通过现浇混凝土与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桩帽(11)包括桩帽主体和骨架,所述骨架设置于所述桩帽主体内,所述骨架包括桩帽顶部钢筋网(17)和桩帽底部钢筋网(18),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和桩帽底部钢筋网(18)与所述桩帽主体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所述管桩桩帽(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预制件(12)内设有多个弯折钢筋(20)、多个吊筋(21)和支托钢板(22),所述吊筋(21)的下端与所述支托钢板(22)的边缘连接,所述吊筋(21)的上端挂设于所述管桩预制件(12)的上端,且多个吊筋(21)在所述管桩预制件(12)内竖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弯折钢筋(20)设置在所述支托钢板(22)的上方,且所述弯折钢筋(20)的上端伸出所述管桩预制件(12)并与所述管桩桩帽(11)内的桩帽顶部钢筋网(17)连接固定,所述吊筋(21)与所述桩帽顶部钢筋网(17)之间通过浇筑于所述支托钢板(22)上的混凝土(1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桩帽(11)之间位于所述管桩预制件(12)上方纵横交错设置有系梁(15),且多个所述管桩桩帽(11)与所述系梁(15)之间通过系梁纵筋(23)和系梁箍筋(24)连接,并通过混凝土(19)浇注连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结构基础加固体包括管廊结构(13)和钢板(7),所述管廊结构(13)设置在所述基坑内,且所述管廊结构(13)的上端向上伸入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所述钢板(7)埋设在所述路基填料层(4)内,且所述钢板(7)分布在所述管廊结构(13)的两侧,所述钢板(7)分别与所述管廊结构(13)对应一侧的顶部搭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结构(13)为带有钢筋骨架的现浇混凝土构筑物。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土工格栅层(5),所述第三土工格栅层(5)位于所述路基填料层(4)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9)、第二土工格栅层(6)和第三土工格栅层(5)的质控拉伸模量均不小于185kN/m/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23110.XU CN215976664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23110.XU CN215976664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76664U true CN215976664U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509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23110.XU Active CN215976664U (zh) | 2021-09-26 | 2021-09-26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7666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08015A (zh) * | 2022-03-08 | 2022-05-17 | 河南城建学院 | 一种桥头跳车路面增强修补方法 |
CN115305759A (zh) * | 2022-08-08 | 2022-11-08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深层软弱地基的道路基础防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2021
- 2021-09-26 CN CN202122323110.XU patent/CN2159766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08015A (zh) * | 2022-03-08 | 2022-05-17 | 河南城建学院 | 一种桥头跳车路面增强修补方法 |
CN115305759A (zh) * | 2022-08-08 | 2022-11-08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深层软弱地基的道路基础防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10167B (zh) | 一种立体加筋刚柔复合生态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
CN204059124U (zh) | 一种砂桩排水强夯后注浆地基加固结构 | |
CN107447613B (zh) | 一种深厚超软土路堤及施工方法 | |
CN105155558A (zh) | 一种组合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334357B (zh) | 一种高架桥下桩基承台伸入路基的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7905089A (zh) | 一种防治桥头跳车的加强台背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419630A (zh) | 一种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软土地基高填方路堤及施工方法 | |
CN206902488U (zh) | 一种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软土地基高填方路堤 | |
CN110158641B (zh) | 一种锚杆加筋复合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 |
CN103334450B (zh) | 一种带排水沟的桩柱预制板挡土墙的施工方法 | |
CN215976664U (zh)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
CN103835203A (zh) | 一种深厚软基后顶升轻质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2921946A (zh) | 一种可液化场地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堤加固体系及加固方法 | |
CN108677637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管节加筋轻质土的路基填筑方法 | |
CN106676993A (zh) | 一种加筋碎石框架结构路基加固体系及其加固方法 | |
CN206625096U (zh) | 一种加筋碎石框架结构路基加固体系 | |
CN203334154U (zh) | 一种高架桥下桩基承台伸入路基的路堤结构 | |
CN108824412B (zh) | 基于石笼墙加筋土以及强夯联合的软基处理方法 | |
CN215977211U (zh) | 一种管桩联合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
CN220953536U (zh) | 一种下卧管廊构筑物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结构 | |
CN106836034B (zh) | 一种高填方盖板涵柔性减载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07514008A (zh) | 复合地基加筋悬臂式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6275591U (zh) | 一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防沉降结构 | |
CN110172988A (zh) | 一种打桩式复合浇筑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308957B (zh) | 挡墙轻质土拼宽路堤的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