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2429U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22429U CN215922429U CN201990001346.XU CN201990001346U CN215922429U CN 215922429 U CN215922429 U CN 215922429U CN 201990001346 U CN201990001346 U CN 201990001346U CN 215922429 U CN215922429 U CN 2159224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cu
- control unit
- air cleaner
- disposed
- ac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作为车辆(1)的动力源的发动机(11);利用所述发动机(11)的旋转来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控制所述发动机(11)的第一控制单元(51);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分开设置且控制所述发电机(13)的第二控制单元(52);以及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0),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已知有具备控制单元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具备用于对设置于二轮车的发动机进行冷却的空冷风扇和用于将通过使空冷风扇驱动而产生的冷却风向发动机引导的冷却风通路,控制部配置在冷却风通路内。例如,作为控制单元,存在控制发动机的FI(Fuel Injection:燃料喷射)-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和控制发电机的ACG(AC Generator)-ECU。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7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通过线束将控制单元与车辆部件连接的情况下,要求将线束高效地配置在错综复杂的狭小空间中(提高布线性)。而且,在将FI-ECU与ACG-ECU分体设置的情况下,期望满足FI-ECU及ACG-ECU的要求性能并高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分体的控制单元的跨骑型车辆中满足各控制单元的要求性能并高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作为车辆(1)的动力源的发动机(11);利用所述发动机(11)的旋转来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控制所述发动机(11)的第一控制单元(51);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分开设置且控制所述发电机(13)的第二控制单元(52);以及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0),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2)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用于过滤所述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导入由所述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所述第一壳体(91)具有以能够设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1a),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91)的所述开口部(91a)。
(3)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用于过滤所述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壳体(9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且导入由所述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所述第二壳体(92)具有以能够设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2a),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92)的所述开口部(92a)。
(4)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40)配置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配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0a)。
(5)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与所述空气滤清器(4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传动壳体(39),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配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与所述传动壳体(39)之间。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在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不同的位置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具备控制发动机的第一控制单元和与第一控制单元分开设置且控制发电机的第二控制单元,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使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分体,由此能够将各控制单元配置在考虑到将发动机与第一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以下也称为“发动机用线束”)及将发电机与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以下也称为“发电机用线束”)的各线束长度的最佳位置上。此外,能够使各控制单元的尺寸比单一的控制单元小,容易将各控制单元配置在车辆的无用空间中。此外,由于能够独立设计各控制单元,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开发成本。此外,具备与在后悬架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第二控制单元以沿着空气滤清器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第二控制单元配置在外部气体流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第二控制单元,不易受到由发动机产生的热的影响。此外,与第二控制单元以沿着空气滤清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不易妨碍吸入气体、外部气体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此外,在蓄电池设置于发动机的前方(例如底板下)的情况下,容易缩短将蓄电池与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因此能够降低该线束的振动。因而,在具备分体的控制单元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满足各控制单元的要求性能并高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2)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空气滤清器具备: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以及导入由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以能够设置第二控制单元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开口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脏污侧,因此即便在第二控制单元与开口部之间形成间隙,也无需在意第一壳体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3)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空气滤清器具备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以及配置在比第一壳体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且导入由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以能够设置第二控制单元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开口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第二控制单元在比第一壳体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于洁净侧,因此能够由第一壳体保护第二控制单元以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便是从车宽方向外方向空气滤清器飞溅的飞石等的冲击,第二控制单元也不易受到因所述冲击造成的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4)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空气滤清器配置于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于空气滤清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由空气滤清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保护第二控制单元以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便是从车宽方向外方向空气滤清器飞溅的飞石等的冲击,第二控制单元也不易受到因所述冲击造成的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与空气滤清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传动壳体,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于空气滤清器与传动壳体之间,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将空气滤清器与传动壳体之间的无用空间作为第二控制单元的配置空间来有效利用并同时冷却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6)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第一控制单元在与第二控制单元不同的位置以沿着空气滤清器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于外部气体流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单元,不易受到由发动机产生的热的影响。此外,与第一控制单元以沿着空气滤清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不易妨碍吸入气体、外部气体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此外,由于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于第二控制单元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将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此外,通过缩短将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由此能够减少该线束的振动。因而,在具备分体的控制单元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满足各控制单元的要求性能并更有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摆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ECU配置结构的包含图1的III-III剖面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ECU配置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如无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所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位置的车身左右中心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小型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1。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3、后轮4以及一体化有发动机11和动力传递机构19的摆动单元10。前轮3由车把2来转向。前轮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前叉5的下部。后轮4由包括动力源的摆动单元10来驱动。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1简称为“车辆”。图中符号20表示成为车辆的骨架的车架。
车架20通过将多个钢材利用焊接等一体地接合而形成。车架20具备头管21、主框架22、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3、横向框架24、以及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5。车架20由车身罩30覆盖。
在侧视观察下,头管21以头管21的上端位于后方且头管21的下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主框架22从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
侧框架23具备从主框架22的下部侧面向后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a和从第一延伸部23a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b。
横向框架24以将左右的第二延伸部23b连结的方式呈向前方凸出的U字状地延伸。
座椅框架25从侧框架23的上端向斜后上方延伸。
摆动单元10经由连杆构件26支承于左右侧框架23的后方下部。摆动单元10相对于左右侧框架23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在摆动单元10的后部与车架20的后部之间夹设有后悬架27。
图中符号6表示能够供乘员就座的座椅。座椅6由座椅框架25支承。座椅6一体地具有供驾驶员就座的主座椅6a和供同乘者就座的后座6b。在座椅6的前方且在头管21的后方形成有在乘员上下车时供脚通过的脚通过空间7。在脚通过空间7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供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的底踏板8。
车身罩30通过将树脂制的多个罩构件组合而形成。车身罩30具备前罩31、左右一对的前侧罩32、内罩33、左右一对的下罩34、底盖罩35及左右一对的后侧罩36。
前罩31覆盖车身前侧上部。
前侧罩32与前罩31的侧部相连且覆盖车身前侧的侧部。在侧视观察下,前侧罩32呈L字状。
内罩33以与左右前侧罩32一起包围头管21的方式覆盖左右前侧罩32的后方。
下罩34与前侧罩32的下部相连且构成底踏板8。
底盖罩35覆盖下罩34的下方。
后侧罩36与前侧罩32的后端相连且覆盖下罩34与座椅6之间的空间。
摆动单元10配置在座椅框架25的下方。摆动单元10具备发动机11、变速器12、发电机13、风扇80及罩构件82(参照图2)。
发动机11是车辆的动力源。例如,发动机11是单缸发动机11。如图2所示,发动机11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15、收容曲轴15的曲轴箱16(发动机箱)、以及以从曲轴箱16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突出的气缸17。
曲轴箱16覆盖包括曲轴15在内的发动机11的构成部件。在曲轴箱16的左侧部一体地结合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兼作为摆臂的传动壳体39。
气缸17与曲轴箱16的前部一体地结合。气缸17具备与曲轴箱16的前部结合的气缸体17a、与气缸体17a的前部结合的气缸盖17b、以及覆盖气缸盖17b的前部的气缸盖罩17c。例如,气缸体17a具有多个散热片(未图示)。
变速器12收容于传动壳体39。变速器12与曲轴15的左侧部连结。例如,变速器12是动力传递机构19中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通过变速器12向后轮4传递。
发电机13利用发动机11的旋转来进行发电。发电机13与曲轴15的右侧部连结。例如,发电机13是使用ACG(AC Generator)来使发动机11起动的旋转电机、即所谓的ACG起动马达。
例如,发电机13具备固定于曲轴箱16的定子和与曲轴15连结的外转子(转子)(未图示)。
例如,定子是三相Y型接线的定子。
外转子与曲轴15的旋转连动地旋转。
风扇80是用于冷却发动机11的鼓风机。风扇80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固定于外转子。风扇80经由外转子与曲轴15连结。风扇80通过与外转子(曲轴15)的旋转连动地旋转,由此能够朝向风扇80的径向外侧输送空气。
罩构件82从曲轴15的轴向外侧(右侧方)覆盖风扇80。罩构件82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与曲轴箱16的右侧部结合。罩构件82具有用于将外部气体向风扇80导入的多个开口82h。罩构件82具有面向供外部气体(冷却风)通过的内部空间83的内侧面82a。通过开口82h而导入到内部空间83的冷却风的一部分通过罩构件82的内侧面82a被向气缸体17a的散热片(未图示)引导。
如图1所示,在摆动单元1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对由发动机11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40。在空气滤清器40上连接有向前方延伸的连接管41。连接管41的前端与内装有节气门的节气门区连接。节气门区通过吸气管与气缸盖17b(参照图2)的上表面连接。
在气缸盖17b的下表面连接有用于排出发动机11的排气的排气管44。在排气管44的下游端(后端)连接有消音器45。
在发动机11的前方配置有蓄电池53。蓄电池53配置在座椅6的前下方。例如,蓄电池53通过支承架(未图示)与横向框架24连结。
<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40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以下也称为“簧下”)设置的构件连接。例如,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是支承后悬架27的下端的支承构件。空气滤清器40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左侧部)。空气滤清器40与传动壳体39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空气滤清器40配置在传动壳体39的上侧。
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40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箱状。空气滤清器40具备用于向空气滤清器40内引导吸入气体(外部气体)的吸气通道90、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导入由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
吸气通道90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俯视观察下,吸气通道90以吸气通道90的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吸气通道90的后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过滤器93介于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之间。
第一壳体91构成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第一壳体91向上方平缓地凸出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壳体91呈将车宽方向内侧打开的箱状。第一壳体91在吸入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过滤器93的上游侧(脏污侧)。在第一壳体91的前部设置有支承吸气通道90的通道支承壁94。
第二壳体92构成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内侧部。第二壳体92配置在比第一壳体9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第二壳体92向上方平缓地凸出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壳体92呈将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箱状。第二壳体92在吸入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过滤器93的下游侧(洁净侧)。在第二壳体92的前部安装有连接管41。
空气滤清器40在行驶中从前方向吸气通道90内吸入空气。吸入到吸气通道90内的空气被向第一壳体91内引导。引导到第一壳体91内的空气由过滤器93过滤。由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被向第二壳体92内引导。引导到第二壳体92内的空气通过连接管41被向节气门区(未图示)引导。
<ECU配置结构>
如图3所示,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控制发动机11(参照图2)的FI(Fuel Injection:燃料喷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51和控制发电机13(参照图2)的ACG-ECU52。
FI-ECU51(FI-ECU51)通过根据乘员的操作而从点火开关输出的起动要求及停止要求的信号来控制发动机11的起动及停止。
ACG-ECU52(ACG-ECU52)控制发电机13的发电动作,来任意地变更发电机13的发电量。ACG-ECU52与FI-ECU51分开设置。
FI-ECU51及ACG-ECU52分别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FI-ECU51及ACG-ECU52分别配置在车辆左侧部。FI-ECU51及ACG-ECU52分别配置在后悬架27(参照图1)的簧下。FI-ECU51及ACG-ECU52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第一壳体91具有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1a(以下也称为“脏污侧开口91a”)。脏污侧开口91a配置在第一壳体9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左侧面)。脏污侧开口91a具有沿着ACG-ECU52的外形的矩形形状。
ACG-ECU52设置于脏污侧开口91a。ACG-ECU52的厚度方向中央部以沿着第一壳体9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方式配置。例如,ACG-ECU52被压入固定于脏污侧开口91a。例如,ACG-ECU52的端子部(车宽方向内侧面)配置在第一壳体91内。
第二壳体92具有以能够设置FI-ECU51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2a(以下也称为“洁净侧开口92a”)。洁净侧开口92a配置在第二壳体92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洁净侧开口92a在车宽方向上与脏污侧开口91a对置。洁净侧开口92a具有沿着FI-ECU51的外形的矩形形状。
FI-ECU51设置于洁净侧开口92a。FI-ECU51的厚度方向中央部以沿着第二壳体9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方式配置。例如,FI-ECU51被压入固定于洁净侧开口92a。例如,FI-ECU51的端子部(车宽方向外侧面)配置在第二壳体92内。例如,用于将FI-ECU51与ACG-ECU52连接的配线(图4所示的第一线束61)布设在空气滤清器40内。
如图4所示,FI-ECU51、ACG-ECU52、发电机13、蓄电池53等各要素通过包括第一线束61、第二线束62、第三线束63、第四线束64在内的导体(导线)如下述那样电连接。
FI-ECU51与ACG-ECU52通过第一线束61电连接。
发电机13与ACG-ECU52通过第二线束62电连接。
蓄电池53的高电位侧端子与ACG-ECU52通过第三线束63电连接。
蓄电池53的高电位侧端子与ACG-ECU52通过第四线束64电连接。在第四线束64的中途部设置有熔断器70及开关元件71。
在图4中,符号65表示与FI-ECU51连接的主线束,符号66表示将第一线束61的中途部与发电机13连接的线束,符号67表示与ACG-ECU52连接的接地用的线束,符号68表示与蓄电池53的低电位侧端子连接的接地用的线束。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发动机11、利用发动机11的旋转来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控制发动机11的FI-ECU51、与FI-ECU51分开设置且控制发电机13的ACG-ECU52、以及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0,ACG-ECU52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具备控制发动机11的FI-ECU51和与FI-ECU51分开设置且控制发电机13的ACG-ECU52,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使FI-ECU51与ACG-ECU52分体,由此能够将各控制单元51、52配置在考虑到发动机用线束及发电机用线束的各线束长度的最佳位置上。此外,能够使各控制单元51、52的尺寸比单一的控制单元小,容易将各控制单元51、52配置在车辆的无用空间。此外,由于能够独立设计各控制单元51、52,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开发成本。此外,具备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0,ACG-ECU52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ACG-ECU52配置在外部气体流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ACG-ECU52,不易受到由发动机11产生的热的影响。此外,与ACG-ECU52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不易阻碍吸入气体、外部气体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此外,在蓄电池53设置于发动机11的前方(例如底板下)的情况下,容易缩短将蓄电池53与ACG-ECU52连接的线束(第三线束63),因此能够减少第三线束63的振动。因而,在具备分体的控制单元51、52的机动二轮车1中,能够满足各控制单元51、52的要求性能并高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40具备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用于过滤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导入由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第一壳体91具有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的脏污侧开口91a,ACG-ECU52设置于第一壳体91的脏污侧开口91a,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ACG-ECU52设置于脏污侧,因此即便在ACG-ECU52与脏污侧开口91a之间形成间隙,也无需在意第一壳体91的密封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FI-ECU51在与ACG-ECU52不同的位置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FI-ECU51配置在外部气体流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FI-ECU51,不易受到由发动机11产生的热的影响。此外,与FI-ECU51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不易阻碍吸入气体、外部气体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此外,由于FI-ECU51配置于ACG-ECU52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将FI-ECU51与ACG-ECU52连接的线束(第一线束61),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此外,通过缩短将FI-ECU51与ACG-ECU52连接的第一线束61,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线束61的振动。因而,在具备分体的控制单元51、52的机动二轮车1中,能够满足各控制单元51、52的要求性能并更有效地进行配置/布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FI-ECU51设置于第二壳体92的洁净侧开口92a,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FI-ECU51在比第一壳体9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于洁净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壳体91保护FI-ECU51以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便是从车宽方向外方向空气滤清器40飞溅的飞石等的冲击,FI-ECU51也不易受到因所述冲击造成的损伤。
<变形例>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ACG-ECU52设置于第一壳体91的脏污侧开口9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变形例>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与图3相当的图。例如,如图5所示,ACG-ECU5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92的洁净侧开口92a。
洁净侧开口92a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第一壳体91不具有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脏污侧开口91a)。ACG-ECU52的厚度方向中央部以沿着第二壳体9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方式配置。例如,ACG-ECU52被压入固定于洁净侧开口92a。例如,ACG-ECU52的端子部配置在第二壳体92内。
FI-ECU51配置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上部(以下也称为“簧上”)设置的构件。例如,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上部设置的构件是支承后悬架27的上端的支承构件(车架20)。例如,FI-ECU51安装于车架20。
在本变形例中,ACG-ECU52设置于第二壳体92的洁净侧开口92a,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ACG-ECU52在比第一壳体9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于洁净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壳体91保护ACG-ECU52以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便是从车宽方向外方向空气滤清器40飞溅的飞石等的冲击,ACG-ECU52也不易受到因所述冲击造成的损伤。
在本变形例中,FI-ECU51配置在后悬架27的簧上,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FI-ECU51及ACG-ECU52分别配置在后悬架27的簧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后悬架27的簧下的重量轻量化。因而,能够提高后悬架27的动作性,从而提高路面追随性及不平路面通过性。
<第二变形例>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与图3相当的图。例如,如图6所示,ACG-ECU52也可以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0a上。
第一壳体91及第二壳体92均不具有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脏污侧开口91a及洁净侧开口92a)。ACG-ECU5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以沿着第二壳体9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0a的方式配置。例如,ACG-ECU52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固定于第二壳体92。
FI-ECU51配置于后悬架27的簧上。例如,FI-ECU51安装于车架20。
在本变形例中,ACG-ECU52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0a上,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保护ACG-ECU52以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便是从车宽方向外方向空气滤清器40飞溅的飞石等的冲击,ACG-ECU52也不易受到因所述冲击造成的损伤。
<第三变形例>
图7是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ECU配置结构的左侧视图。例如,如图7所示,ACG-ECU52也可以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与传动壳体39之间。
第一壳体91及第二壳体92均不具有以能够设置ACG-ECU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脏污侧开口91a及洁净侧开口92a)。ACG-ECU52的上表面以沿着空气滤清器40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ACG-ECU52的下表面以沿着传动壳体39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ACG-ECU52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与传动壳体39对置的区域内(前后方向之间且车宽方向之间的区域内)。ACG-ECU52的车宽方向外端配置在比空气滤清器40及传动壳体39各自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例如,ACG-ECU52通过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未图示)紧固连结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
FI-ECU51配置于后悬架27的簧上。例如,FI-ECU51安装于车架20。
在本变形例中,ACG-ECU52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与传动壳体39之间,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将空气滤清器40与传动壳体39之间的无用空间作为ACG-ECU52的配置空间来有效利用并同时冷却ACG-ECU52。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11是空冷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发动机11也可以是水冷式。例如,可以在构成发动机11的气缸体17a及气缸盖17b上设置供冷却水(制冷剂)流通的水冷套。例如,气缸体17a也可以不具有散热片(未图示)。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供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两轮的车辆以外,还包括前两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车辆)
11 发动机
13 发电机
27 后悬架
39 传动壳体
40 空气滤清器
40a 车宽方向内侧面
51 FI-ECU(第一控制单元)
52 ACG-ECU(第二控制单元)
53 蓄电池
91 第一壳体
91a 脏污侧开口(开口部)
92 第二壳体
92a 洁净侧开口(开口部)
93 过滤器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作为车辆(1)的动力源的发动机(11);
利用所述发动机(11)的旋转来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
控制所述发动机(11)的第一控制单元(51);
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分开设置且控制所述发电机(13)的第二控制单元(52);以及
与在后悬架(27)的弹簧的下部设置的构件连接的空气滤清器(40),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
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
用于过滤所述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
导入由所述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
所述第一壳体(91)具有以能够设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1a),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91)的所述开口部(91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
导入外部气体的第一壳体(91);
用于过滤所述外部气体的过滤器(93);以及
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壳体(9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且导入由所述过滤器(93)过滤后的空气的第二壳体(92),
所述第二壳体(92)具有以能够设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的方式开设的开口部(92a),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92)的所述开口部(92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40)配置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部,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配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0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与所述空气滤清器(4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传动壳体(39),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配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与所述传动壳体(39)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在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不同的位置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09693 WO2020183571A1 (ja) | 2019-03-11 | 2019-03-11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22429U true CN215922429U (zh) | 2022-03-01 |
Family
ID=72426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90001346.XU Active CN215922429U (zh) | 2019-03-11 | 2019-03-11 | 跨骑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22429U (zh) |
WO (1) | WO20201835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13095A1 (en) * | 2020-11-29 | 2022-06-02 |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 saddle-ride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power unit,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lers thereof |
WO2022113115A1 (en) * | 2020-11-29 | 2022-06-02 |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 Smart vehicle |
JP7314212B2 (ja) * | 2021-07-05 | 2023-07-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23656A (ja) * | 2004-10-27 | 2006-05-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車両 |
JP5758574B2 (ja) * | 2009-12-29 | 2015-08-0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6894734B2 (ja) * | 2017-03-22 | 2021-06-30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
2019
- 2019-03-11 WO PCT/JP2019/009693 patent/WO20201835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11 CN CN201990001346.XU patent/CN21592242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83571A1 (ja) | 2020-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91949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717722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9484547B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215922429U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216102561U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217893100U (zh) |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 |
JP2014065469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
TWI266708B (en) | Battery holding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 |
JP731421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 |
JP2023013601A (ja) | 電装品配置構造 | |
CN217753957U (zh) |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 |
JP7504067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23053895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23010228A (ja) | 電装品配置構造 | |
CN219192443U (zh) | 跨骑型车辆 | |
WO2021065733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CN219467907U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7354204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217672984U (zh) |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 |
JP734824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