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38366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38366U CN215838366U CN202122403283.2U CN202122403283U CN215838366U CN 215838366 U CN215838366 U CN 215838366U CN 202122403283 U CN202122403283 U CN 202122403283U CN 215838366 U CN215838366 U CN 2158383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pot body
- coil panel
- cooking appliance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能够盖设于煲体上;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盖体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饭煲通常在上盖上设置电阻丝进行上盖加热,然而,利用电阻丝加热效率低、传热慢,且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能够盖设于煲体上;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盖体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和加热组件,具体而言,盖体能够盖设在煲体上,可以理解的是,盖体能够打开煲体,从而可实现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取放。当需要进行烹饪时,待烹饪食材放置在锅体内,并将装有待烹饪食材的锅体放入煲体的容纳腔内,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控制加热组件工作,从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且至少一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上,可以理解的是,当烹饪器具的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至少一部分盖体上会产生涡流,使至少一部分盖体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利用设置在盖体上的至少一个线圈盘在烹饪器具的烹饪过程中进行辅助加热。也就是说,在烹饪器具的底部或侧部还设有线圈盘,可以理解的是,底部的线圈盘设置在锅体的底部和煲体之间,侧部的线圈盘设置在锅体的侧部和煲体之间,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侧部或底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底部的线圈盘和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侧部和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上的线圈盘与底部的线圈盘可以并联设置,加热组件还包括切换开关,利用切换开关来切换是盖体上的线圈盘通电还是底部的线圈盘通电,以及盖体上的线圈盘的导通时间和底部的线圈盘的导通时间,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位置的线圈盘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其中,盖体上的线圈盘可以设置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煲体的底部。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底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底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当锅体放置在煲体的容纳腔时,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锅体的底部和煲体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底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煲体的侧部。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当锅体放置在煲体的容纳腔时,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锅体的侧部和煲体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侧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盖体上、煲体的底部和煲体的侧部均设置线圈盘,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侧部和底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底部的线圈盘和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侧部和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两个线圈盘包括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第一线圈盘设于盖体上,第二线圈盘设于煲体的底部,第一线圈盘与第二线圈盘并联设置;加热组件还包括切换开关,切换开关能够与第一线圈盘和/或第二线圈盘导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加热组件还包括切换开关,具体而言,至少两个线圈盘包括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其中,第一线圈盘设置在盖体上,第二线圈盘与第一线圈盘并联设置,第二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进一步地,切换开关能够切换至与第一线圈盘导通,或者切换开关能够切换至与第二线圈盘导通,当然,切换开关也可以切换至与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同时导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烹饪器具的控制器对切换开关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盖体加热和/或锅体的底部加热。通过设置切换开关,实现加热组件对烹饪器具不同位置加热需求的灵活切换,丰富烹饪器具的加热形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可以控制切换开关的切换时间,也就是说,控制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和/或第二线圈盘的导通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过程进行灵活控制,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应用中,切换开关可以为单开开关,可以理解的是,单开开关只能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导通,或使切换开关与第二线圈盘导通。从而实现盖体加热或锅体的底部加热。
此外,切换开关还可以为双开开关,双开开关可以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导通,或使切换开关与第二线圈盘导通,也可以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同时导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三线圈盘,第三线圈盘设于煲体的侧部,第三线圈盘与第一线圈盘串联设置。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三线圈盘,具体而言,第三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且第三线圈盘与第一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当锅体放置在煲体的容纳腔时,第三线圈盘位于锅体的侧部和煲体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侧部的第三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三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四线圈盘,第四线圈盘设于煲体的侧部,第四线圈盘与第二线圈盘串联设置。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四线圈盘,具体而言,第四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且第四线圈盘与第二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侧部,当锅体放置在煲体的容纳腔时,第四线圈盘位于锅体的侧部和煲体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侧部的第四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四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换开关为单开开关。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切换开关为单开开关,可以理解的是,单开开关只能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导通,或使切换开关与第二线圈盘导通。从而实现盖体加热或锅体的底部加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换开关为双开开关。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切换开关为双开开关,具体而言,双开开关可以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导通,或使切换开关与第二线圈盘导通,也可以使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同时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设置于煲体内,并与切换开关相连。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器,具体而言,控制器设置在煲体内,且控制器与切换开关连接,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控制切换开关的开关状态以及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和/或第二线圈盘的导通时间。通过设置控制器与切换开关相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加热组件对烹饪器具不同位置加热需求的灵活切换,丰富烹饪器具的加热形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效果。
此外,控制器可以控制切换开关的切换时间,也就是说,控制切换开关与第一线圈盘和/或第二线圈盘的导通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过程进行灵活控制,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组件还包括谐振电容和高频开关,其中,谐振电容与至少一个线圈盘并联设置,高频开关与谐振电容和至少一个线圈盘串联设置。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加热组件还包括谐振电容和高频开关,具体而言,谐振电容和至少一个线圈盘并联设置,高频开关与谐振电容和至少一个线圈盘串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有线圈盘均与谐振电容并联设置,且所有线圈盘与谐振电容并联后再与高频开关串联设置。从而在高频开关进行高频通断时,能够使谐振电容与线圈盘产生谐振,并与盖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耦合,从而使盖体的至少一部分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从而确保谐振电容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体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耦合,使盖体的至少一部分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盖体包括盖本体和盖板,其中,盖板设于盖本体朝向煲体的一侧,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盖本体朝向盖板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盖体包括盖本体和盖板,具体而言,盖板设置在盖本体朝向煲体的一侧,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本体朝向盖板的一侧,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板和盖本体之间,当烹饪器具的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盖板上会产生涡流,使盖板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盖板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盖板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板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盖板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也就是说,盖板为金属板。从而确保谐振电容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板进行耦合,使盖板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盖板为金属板。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盖板为金属板,从而确保谐振电容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板进行耦合,使盖板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煲体具有容纳腔;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锅体设于煲体,并位于容纳腔内,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煲体的底部和锅体之间。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具体而言,锅体设置在煲体的容纳腔内,且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和煲体之间,也就是说,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的底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底部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底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的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其中,设置在煲体底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体设有烹饪腔;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于盖板的外边缘,盖体盖设于煲体上,盖板能够将烹饪腔密封。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具体而言,密封件设置在盖板的外边缘,从而在将盖体盖设在煲体上时,盖板与锅体之间能够形成密封,进而使烹饪腔密封。能够在提高待烹饪食材烹饪效果的同时,防止烹饪腔内的食材从盖板与锅体之间的间隙流出,实现防溢。
在具体应用中,密封件可以为硅胶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供电装置,供电装置与至少一个线圈盘电连接。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烹饪器具还包括供电装置,具体而言,供电装置与至少一个线圈盘电连接,从而在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至少一部分盖体上会产生涡流,使至少一部分盖体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煲体,120盖体,121盖本体,122盖板,130加热组件,131第一线圈盘,132第二线圈盘,133第三线圈盘,134第四线圈盘,135切换开关,136谐振电容,137高频开关,140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盖体120,能够盖设于煲体110上;加热组件130,加热组件130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盖体120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盖体120和加热组件130,具体而言,盖体120能够盖设在煲体110上,可以理解的是,盖体120能够打开煲体110,从而可实现烹饪器具100的锅体140的取放。当需要进行烹饪时,待烹饪食材放置在锅体140内,并将装有待烹饪食材的锅体140放入煲体110的容纳腔内,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控制加热组件130工作,从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30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且至少一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120上,可以理解的是,当烹饪器具100的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120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至少一部分盖体120上会产生涡流,使至少一部分盖体120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120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利用设置在盖体120上的至少一个线圈盘在烹饪器具100的烹饪过程中进行辅助加热。也就是说,在烹饪器具100的底部或侧部还设有线圈盘,可以理解的是,底部的线圈盘设置在锅体140的底部和煲体110之间,侧部的线圈盘设置在锅体140的侧部和煲体110之间,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侧部或底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底部的线圈盘和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侧部和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20上的线圈盘与底部的线圈盘可以并联设置,加热组件130还包括切换开关135,利用切换开关135来切换是盖体120上的线圈盘通电还是底部的线圈盘通电,以及盖体120上的线圈盘的导通时间和底部的线圈盘的导通时间,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位置的线圈盘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其中,盖体120上的线圈盘可以设置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煲体110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120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底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110底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当锅体140放置在煲体110的容纳腔时,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锅体140的底部和煲体110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110底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煲体110的侧部。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120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当锅体140放置在煲体110的容纳腔时,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锅体140的侧部和煲体110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盖体120上、煲体110的底部和煲体110的侧部均设置线圈盘,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侧部和底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底部的线圈盘和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侧部和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线圈盘包括第一线圈盘131和第二线圈盘132,第一线圈盘131设于盖体120上,第二线圈盘132设于煲体110的底部,第一线圈盘131与第二线圈盘132并联设置;加热组件130还包括切换开关135,切换开关135能够与第一线圈盘131和/或第二线圈盘132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加热组件130还包括切换开关135,具体而言,至少两个线圈盘包括第一线圈盘131和第二线圈盘132,其中,第一线圈盘131设置在盖体120上,第二线圈盘132与第一线圈盘131并联设置,第二线圈盘132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进一步地,切换开关135能够切换至与第一线圈盘131导通,或者切换开关135能够切换至与第二线圈盘132导通,当然,切换开关135也可以切换至与第一线圈盘131和第二线圈盘132同时导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烹饪器具100的控制器对切换开关135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盖体120加热和/或锅体140的底部加热。通过设置切换开关135,实现加热组件130对烹饪器具100不同位置加热需求的灵活切换,丰富烹饪器具100的加热形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可以控制切换开关135的切换时间,也就是说,控制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和/或第二线圈盘132的导通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过程进行灵活控制,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应用中,切换开关135可以为单开开关,可以理解的是,单开开关只能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导通,或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二线圈盘132导通。从而实现盖体120加热或锅体140的底部加热。
此外,切换开关135还可以为双开开关,双开开关可以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导通,或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二线圈盘132导通,也可以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和第二线圈盘132同时导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三线圈盘133,第三线圈盘133设于煲体110的侧部,第三线圈盘133与第一线圈盘131串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三线圈盘133,具体而言,第三线圈盘133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且第三线圈盘133与第一线圈盘131串联设置,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线圈盘133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当锅体140放置在煲体110的容纳腔时,第三线圈盘133位于锅体140的侧部和煲体110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第三线圈盘13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三线圈盘133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如图3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四线圈盘134,第四线圈盘134设于煲体110的侧部,第四线圈盘134与第二线圈盘132串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至少两个线圈盘还包括第四线圈盘134,具体而言,第四线圈盘134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且第四线圈盘134与第二线圈盘132串联设置,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侧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侧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线圈盘134设置在煲体110的侧部,当锅体140放置在煲体110的容纳腔时,第四线圈盘134位于锅体140的侧部和煲体110之间。其中,设置在煲体110侧部的第四线圈盘1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四线圈盘134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切换开关135为单开开关。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切换开关135为单开开关,可以理解的是,单开开关只能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导通,或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二线圈盘132导通。从而实现盖体120加热或锅体140的底部加热。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切换开关135为双开开关。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切换开关135为双开开关,具体而言,双开开关可以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导通,或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二线圈盘132导通,也可以使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和第二线圈盘132同时导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设置于煲体110内,并与切换开关135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控制器,具体而言,控制器设置在煲体110内,且控制器与切换开关135连接,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控制切换开关135的开关状态以及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和/或第二线圈盘132的导通时间。通过设置控制器与切换开关135相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加热组件130对烹饪器具100不同位置加热需求的灵活切换,丰富烹饪器具100的加热形式,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效果。
此外,控制器可以控制切换开关135的切换时间,也就是说,控制切换开关135与第一线圈盘131和/或第二线圈盘132的导通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待烹饪食材的加热过程进行灵活控制,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三: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30还包括谐振电容136和高频开关137,其中,谐振电容136与至少一个线圈盘并联设置,高频开关137与谐振电容136和至少一个线圈盘串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加热组件130还包括谐振电容136和高频开关137,具体而言,谐振电容136和至少一个线圈盘并联设置,高频开关137与谐振电容136和至少一个线圈盘串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有线圈盘均与谐振电容136并联设置,且所有线圈盘与谐振电容136并联后再与高频开关137串联设置。从而在高频开关137进行高频通断时,能够使谐振电容136与线圈盘产生谐振,并与盖体12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耦合,从而使盖体120的至少一部分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120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2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从而确保谐振电容136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体12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耦合,使盖体120的至少一部分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实施例四: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盖体120包括盖本体121和盖板122,其中,盖板122设于盖本体121朝向煲体110的一侧,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盖本体121朝向盖板12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盖体120包括盖本体121和盖板122,具体而言,盖板122设置在盖本体121朝向煲体110的一侧,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本体121朝向盖板122的一侧,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板122和盖本体121之间,当烹饪器具100的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120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盖板122上会产生涡流,使盖板122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盖板122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盖板122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板122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盖板12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也就是说,盖板122为金属板。从而确保谐振电容136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板122进行耦合,使盖板122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盖板122为金属板。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盖板122为金属板,从而确保谐振电容136与线圈盘产生谐振时,能够与盖板122进行耦合,使盖板122发热,进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煲体110具有容纳腔;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锅体140,锅体140设于煲体110,并位于容纳腔内,至少一个线圈盘位于煲体110的底部和锅体14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锅体140,具体而言,锅体140设置在煲体110的容纳腔内,且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和煲体110之间,也就是说,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线圈盘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盖体120上,至少一个线圈盘设置在煲体110的底部。从而在所有线圈盘都通电时,能够在顶部和底部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进行立体加热,有效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间。且设置在煲体110底部的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使锅体140的底部直接发热,进一步减小热量传递,且能够提高待烹饪食材受热的均匀性,确保待烹饪食材的烹饪效果。
其中,设置在煲体110底部的至少一个线圈盘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线圈盘串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20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锅体140设有烹饪腔;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于盖板122的外边缘,盖体120盖设于煲体110上,盖板122能够将烹饪腔密封。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密封件,具体而言,密封件设置在盖板122的外边缘,从而在将盖体120盖设在煲体110上时,盖板122与锅体140之间能够形成密封,进而使烹饪腔密封。能够在提高待烹饪食材烹饪效果的同时,防止烹饪腔内的食材从盖板122与锅体140之间的间隙流出,实现防溢。
在具体应用中,密封件可以为硅胶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供电装置,供电装置与至少一个线圈盘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烹饪器具100还包括供电装置,具体而言,供电装置与至少一个线圈盘电连接,从而在供电装置为至少一个线圈盘供电时,位于盖体120上的线圈盘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至少一部分盖体120上会产生涡流,使至少一部分盖体120发热,从而实现对锅体140内待烹饪食材的烹饪。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利用电阻丝加热而言,利用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能够减少热传递,进而显著提高加热效率,传热快,且加热均匀。此外,由于至少一部分盖体120直接发热,从而还可以有效减少盖体120内侧的冷凝水,提升用户对烹饪器具100的使用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
盖体,能够盖设于所述煲体上;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线圈盘,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盖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线圈盘中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煲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线圈盘中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煲体的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线圈盘包括第一线圈盘和第二线圈盘,所述第一线圈盘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盘设于所述煲体的底部,所述第一线圈盘与所述第二线圈盘并联设置;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切换开关,能够与所述第一线圈盘和/或所述第二线圈盘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三线圈盘,所述第三线圈盘设于所述煲体的侧部,所述第三线圈盘与所述第一线圈盘串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第四线圈盘,所述第四线圈盘设于所述煲体的侧部,所述第四线圈盘与所述第二线圈盘串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开关为单开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开关为双开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煲体内,并与所述切换开关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谐振电容,与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盘并联设置;
高频开关,与所述谐振电容和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盘串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盖本体;
盖板,设于所述盖本体朝向所述煲体的一侧,所述至少一个线圈盘设于所述盖本体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为金属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煲体具有容纳腔;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锅体,设于所述煲体,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煲体的底部和所述锅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设有烹饪腔;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密封件,设于所述盖板的外边缘,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煲体上,所述盖板能够将所述烹饪腔密封。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电装置,与至少一个所述线圈盘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3283.2U CN21583836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3283.2U CN21583836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38366U true CN215838366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60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03283.2U Active CN21583836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38366U (zh)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22403283.2U patent/CN2158383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56656B2 (en) | Cooking appliance | |
JP5887234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8024404B (zh) | 电磁加热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US20220330388A1 (en) |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
JP2013149470A (ja) | 誘導加熱装置 | |
CN104697014A (zh) | 一种多功能兼容的家用电磁炉 | |
JP4887085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03468297U (zh) | 一种自动烹饪控制系统 | |
JP4909817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909979B2 (ja) | 高周波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15838366U (zh) | 烹饪器具 | |
US20230022790A1 (en) | Pef cook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same | |
GB2348750A (en) | Induction cooking hob | |
CN211961814U (zh) | 一种多功能烤箱 | |
CN20880813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629417U (zh) | 一种智能电饭煲 | |
CN206434182U (zh) | 一种分格式电饭锅 | |
KR101253578B1 (ko) | 전기밥솥 | |
CN204722868U (zh) | 烹饪器具 | |
JPH04123790A (ja) | 水蒸気発生装置付き加熱調理器 | |
JP2015162317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20800813U (zh) | 空气炸锅 | |
CN222565581U (zh) | 一种锅装置及其电加热锅 | |
CN207561724U (zh) | 分体式烹饪器具 | |
CN208740668U (zh) | 烹饪器具及电磁炉炊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