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8960U -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78960U CN215778960U CN202121182705.1U CN202121182705U CN215778960U CN 215778960 U CN215778960 U CN 215778960U CN 202121182705 U CN202121182705 U CN 202121182705U CN 215778960 U CN215778960 U CN 2157789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ing
- compressor
- orthotic device
- disposed
- wear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1696 pelvic gird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06010039722 scoli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50296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278 spinal cor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115 thoracic cav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8035 Ba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8930 Low Ba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2904 Musculoskeletal stiff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8907 Spinal deform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0307 Spinal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69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66 juveni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36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428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1580 syndromic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能够以与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调节压迫位置。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包括:外套,穿戴在患者的上半身;弯曲压迫器,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强度调节器,配置于上述外套,通过金属线与上述弯曲压迫器相连接,通过调节上述金属线的卷绕量及解绕量来对上述弯曲压迫器的压迫强度进行调节;以及引导轨道,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上述弯曲压迫器及上述强度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即,可通过穿戴在患者的上半身来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Curve)部和隆凸(Hump)部进行压迫及矫正。
背景技术
通常,脊椎(spine)是指连接人体中的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尾骨部分为止的骨骼。具体地,脊椎分为7块颈椎骨(颈椎)、12块胸椎骨(胸椎)、5块腰椎骨(腰椎)、5块骶椎骨(骶椎)、4块尾椎骨(尾椎)。
另一方面,脊椎内存在从大脑延伸而出的神经束-脊髓(spinal cord),起到连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和作为末梢神经系统的末梢器官的作用。如上所述,脊椎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脊椎疾病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最具代表性的脊椎疾病有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症、腰痛综合征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尤其,脊柱侧弯症(scoliosis)为最具代表性的脊椎变形之一,将对脊椎造成表示“向旁边弯曲的状态”或“侧弯状态”的“弯曲(Curve)”。
这种脊柱侧弯症大多发生在成长期,以至于脊柱侧弯症患者总数的一半为十几岁年龄段的青少年。
虽然需根据侧弯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但很多时候会未察觉到病症或单纯采取观察措施,因而会频繁发生病情加重的情况。
因此,将脊柱侧弯症的治疗目的定位在防止轻度的弯曲进一步发展,对重度以上的弯曲进行矫正,通过在矫正后进行维持来达到身体均衡并在美观上得到改善。
若在早期发现脊柱侧弯症,则还可通过采取穿戴合适的辅助器等的保守方法防止发展成严重弯曲。
但是,现有的辅助器具存在无法根据脊柱侧弯症患者的变形程度进行有效应对的问题,尤其在青少年阶段,由于持续成长,因而存在无法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实现脊椎矫正的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无法向辅助器具的使用感很差的患者赋予充足的辅助器具使用动力,因而存在轻易放弃使用辅助器具的问题。
在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0709731号(2011年10月06日)中公开了“脊椎辅助器”(以下称为“现有技术”)。上述现有技术涉及为了应对脊椎弯曲等脊椎疾病而使得患者以脊椎矫正和恢复为目的来进行穿戴的脊椎辅助器。
上述现有技术中包括:背部,可调节长度及角度,内皮/外皮由功能性纤维组成;以及腰带部,可在背部实现拆/装,设置有牵拉绳固定件,以便可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实现松紧。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结构上很难使患者自主利用上述牵拉绳进行调节,当使用脊椎辅助器时,必须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并且,在上述脊柱侧弯症中,根据不同的患者,在出现上述“弯曲”的同时,会出现作为身体中的向后突出的部分的“隆凸(Hump)”,上述弯曲及上述隆凸根据不同的患者而不同。但是,上述现有技术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即,无法调节用于对上述弯曲及上述隆凸进行压迫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070973号(2011年10月06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能够以与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的位置相符合的方式调节压迫位置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为提供患者可自主轻松调节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强度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限定于以上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可由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以下记述明确理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包括:外套,穿戴在患者的上半身;弯曲压迫器,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强度调节器,配置于上述外套,通过金属线与上述弯曲压迫器相连接,通过调节上述金属线的卷绕量及解绕量来对上述弯曲压迫器的压迫强度进行调节;以及引导轨道,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上述弯曲压迫器及上述强度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
并且,上述弯曲压迫器及上述强度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主体,形成外观形状;支撑板,配置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引导轨道之间,与上述主体相结合;以及轨道移动块,与上述支撑板相结合,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上述引导轨道相结合。
并且,上述强度调节器还可以包括旋钮式调节器,上述旋钮式调节器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主体相结合,用于对上述金属线的卷绕量及解绕量进行调节。
并且,在上述支撑板可以形成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上述第二结合孔可以从上述第一结合孔沿着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延伸,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上述轨道移动块可以通过在插入于上述第一结合孔后朝向上述第二结合孔滑移来与上述支撑板相结合。
并且,上述轨道移动块可以包括:卡定部,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且大于上述第二结合孔的宽度,一面与上述支撑板的外侧面相接触;支撑部,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以及上述第二结合孔的宽度,与上述卡定部的上述一面相向的一面与上述支撑板的内侧面接触;以及结合部,突出形成于上述支撑部的另一面,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上述引导轨道相结合的引导槽。
并且,上述引导轨道可以包括:附着板,与上述外套相结合;以及引导突起,在上述附着板中形成于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侧,通过插入于上述引导槽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
并且,上述引导槽以及上述引导突起可以形成圆形截面。
并且,在上述结合部可以形成由上述引导槽的一侧开口而成的开口部,上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可以小于上述引导槽的直径。
并且,上述强度调节器还可以包括支架固定销,上述支架固定销可以用于使上述主体和上述支撑板相结合,在外周面可以形成有卡定突起,在上述主可以体形成贯通孔,在上述支撑板可以形成向上述贯通孔插入的凸台部,上述支架固定销可以插入于上述凸台部,在上述凸台部的内侧可以形成卡定槽,上述卡定突起可以卡定于上述卡定槽。
并且,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可以包括骨盆带,上述骨盆带配置于上述外套,当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
并且,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可以包括:背部加强板,配置于上述外套的背部内侧面;以及驼峰垫,在上述背部加强板中,附着于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进行压迫。
并且,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可以包括肋部带,上述肋部带配置于上述外套,当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肋部。
并且,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可以包括肋部垫,上述肋部垫在上述肋部带中,附着于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进行压迫。
并且,上述驼峰垫及上述肋部垫可以包括:底部,呈板状,附着于上述背部加强板或上述肋部带;以及缓冲突起,突出形成于上述底部的一面,具备能够压迫身体的缓冲力;在上述底部的边缘内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
并且,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可以包括尖端带,附着于上述外套的任意位置,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有互相隔开的多个金属尖端。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含在详细说明及多个附图中。
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可实现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的弯曲压迫器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可通过以与患者的上述弯曲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调节上述弯曲压迫器的上下位置来矫正上述弯曲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可实现对用于调节上述弯曲压迫器的压迫强度的强度调节器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患者可通过自主操作上述强度调节器来轻松调节上述弯曲压迫器的压迫强度。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骨盆带在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因而可提高上述弯曲压迫器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通过在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附着驼峰垫来在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由上述驼峰垫对在上述任意位置突出的身体的隆凸部进行压迫,因而可提高上述弯曲压迫器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肋部带在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肋部,因而可提高上述弯曲压迫器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通过在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附着肋部垫来在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由上述肋部垫对上述任意位置进行压迫,因而可提高上述弯曲压迫器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由于在上述驼峰垫以及上述肋部垫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且在尖端带配置多个金属尖端,因而将在以穿戴上述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的状态拍摄的X射线照片中显示上述金属材质的金属线以及上述金属尖端,医生可通过在上述X射线照片中观察上述金属线以及上述金属尖端来轻松诊断患者的弯曲部以及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未提及的其他效果可由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中的记述明确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为示出图1及图2所示的强度调节器的设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示出在图3中去除主体之外的其他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根据图3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6及图7为图3所示的主体及支撑板的结合流程图。
图8为示出图1所示的外套的内侧面的图。
图9为示出图8所示的驼峰垫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图8所示的肋部垫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在图1中附着尖端带的状态的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外套 100:强度调节器
100a:弯曲压迫器 105:金属线
110:主体 113:贯通孔
117:支架固定销 117a:卡定突起
120:旋钮式调节器 140:支撑板
143:凸台部 143a:卡定槽
145:轨道移动块 145a:卡定部
145b:支撑部 145c:结合部
145e:引导槽 145f:开口部
147a:第一结合孔 147b:第二结合孔
150:引导轨道 151:附着板
152:引导突起 160:骨盆带
170:背部加强板 180:驼峰垫
181、201:底部 182、202:缓冲突起
183、203:金属线 190:肋部带
200:肋部垫 210:尖端带
215:金属尖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的前方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可包括外套10、弯曲压迫器100a、强度调节器100以及引导轨道150。
外套10可由穿戴在患者上半身的上衣构成。外套10可形成穿戴在患者上半身的马甲形状。外套10可由织物材质形成。外套10可由合成纤维材质形成。
弯曲压迫器100a可配置于外套10。弯曲压迫器100a可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其中,上述身体的弯曲部可以是脊椎的弯曲部。弯曲压迫器100a可通过金属线105来与强度调节器100相连接。
弯曲压迫器100a可大致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弯曲压迫器100a可包括:第一部分,固定于外套10;以及第二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部分相结合,通过被金属线105拉拽并旋转的动作来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
强度调节器100可配置于外套10。强度调节器100可通过金属线105来与弯曲压迫器100a相连接。强度调节器100可通过调节金属线105的卷绕量及解绕量来对弯曲压迫器100a的压迫强度进行调节。
引导轨道150可配置于外套10。引导轨道150可对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当然,引导轨道150还可对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中的至少一个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
在引导轨道150对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情况下,由于可实现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可通过以与患者的上述弯曲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调节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位置来矫正上述弯曲部。
并且,在引导轨道150对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情况下,由于可实现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患者可通过自主操作强度调节器100来轻松调节弯曲压迫器100a的压迫强度。
引导轨道150可使得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中的至少一个从身体的任意位置向特定位置移动。
引导轨道150可由对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轨道150构成,可由对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轨道150构成。但是,引导轨道150不一定为了对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而必须由一对引导轨道150构成,而是可由至少一个引导轨道150构成。并且,引导轨道150不一定为了对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而必须由一对引导轨道150构成,而是可由至少一个引导轨道150构成。
弯曲压迫器100a、强度调节器100以及引导轨道150可结合于外套10。
在外套10中,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可分别配置于作为对因脊柱侧弯症所引起的上述弯曲部进行矫正的部位的与矫正患者的左侧腰部相对应的部位和与矫正患者的右侧腰部相对应的部位。
在外套10的右侧,可配置用于对在矫正患者的右侧腰部侧所设置的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两对引导轨道150。
并且,在外套10的左侧,可配置用于对在矫正患者的左侧腰部侧所设置的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的两对引导轨道150。
因此,可在外套10设置共8个引导轨道150,分别对左侧的弯曲压迫器100a与左侧的强度调节器100以及右侧的弯曲压迫器100a与右侧的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
可在外套10的外侧设置“Y”字形压迫带Y。“Y”字形压迫带Y可包括第一端部Y1、第二端部Y2以及第三端部Y3。第一端部Y1可从矫正患者的背部朝向左侧肩部侧延伸。第二端部Y2能够以从矫正患者的背部开始包围右侧腰部部分的方式从第一端部Y1延伸。第三端部Y3可从第一端部Y1与第二端部Y2之间的中间部分开始分支出来并以从矫正患者的背部开始包围左侧腰部部分的方式延伸。
并且,可在外套10的外侧设置“L”字形压迫带L。“L”字形压迫带L可包括第一端部L1、第二端部L2以及第三端部L3。第一端部L1可从矫正患者的背部朝向右侧肩部侧延伸。第二端部L2能够以包围矫正患者的左侧腰部部分的方式从第一端部L1延伸。第三端部L3能够以包围矫正患者的背部及右侧腰部的方式从第二端部L2延伸。
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弯曲压迫器100a可通过以紧贴与作为矫正患者的需矫正部位的上述弯曲部相对应的身体外部的方式配置来向上述弯曲部施加规定的矫正压力,从而可对矫正患者的上述弯曲部进行矫正。
更详细地,当对强度调节器100的金属线105的卷绕量及解绕量进行调节时,弯曲压迫器100a可调节对矫正患者的身体外部进行压迫的强度。即,若利用强度调节器100来卷绕金属线105,则弯曲压迫器100a能够以高压力对矫正患者的身体外部进行压迫。相反,若利用强度调节器100来解绕金属线105,则弯曲压迫器100a可消除对矫正患者的身体外部所施加的压迫。
在外套10的周围方向上,强度调节器100设置于与弯曲压迫器100a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来执行对通过金属线105相连接的弯曲压迫器100a向身体外部所施加的压迫强度进行调节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还可包括骨盆带160。骨盆带160可配置于外套10的下端部。在外套10中,骨盆带160可通过包围与患者的骨盆相对应的部分来包围患者的骨盆。
当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骨盆带160可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因此,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另一方面,对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以可上下滑移的方式设置于引导轨道15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如上所述,虽然弯曲压迫器100a及强度调节器100起到互不相同的功能,但为了能够以可上下滑移的方式设置于引导轨道150,可设置有共同的结构,即,将在后述内容中说明的主体110、支撑板140以及轨道移动块145。但是,与强度调节器100不同,可在弯曲压迫器100a的主体110不设置将在后述内容中说明的旋钮式调节器120及旋钮外罩13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仅对强度调节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于弯曲压迫器100a的具体结构的说明。
图3为示出图1及图2所示的强度调节器的设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出在图3中去除主体之外的其他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根据图3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图6及图7为图3所示的主体及支撑板的结合流程图。
参照图3至图7,强度调节器100可包括主体110、支撑板140以及轨道移动块145。
主体110可形成强度调节器100的外观形状。支撑板140可配置于主体110与引导轨道150之间。支撑板140可与主体110相结合。轨道移动块145可与支撑板140相结合。轨道移动块145能够以滑动的方式与引导轨道150相结合。
在轨道移动块145方面,可在一个引导轨道150设置一对轨道移动块145。设置于一个引导轨道150的轨道移动块145的数量可有多种变化,可在一个引导轨道150设置至少一个轨道移动块145。
主体110可呈宽度大于一对引导轨道150之间的隔开距离的板状。并且,主体110能够以与矫正患者的身体曲线相对应的方式形成整体朝向外侧突出的形状。
强度调节器100还可包括旋钮式调节器120。旋钮式调节器120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主体110相结合,可调节金属线105的卷绕量及解绕量。
虽然未图示,但旋钮式调节器12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主体110的外侧部,金属线105可卷绕在旋钮式调节器120的外周面或可从旋钮式调节器120的外周面解绕。
强度调节器100还可包括覆盖旋钮式调节器120的旋钮外罩130。旋钮外罩130以在外部盖住旋钮式调节器120的方式设置,可通过朝向一侧或另一侧进行旋转的动作来使旋钮式调节器120旋转。
从强度调节器100延伸的金属线105可与弯曲压迫器100a的一侧相连接。当在强度调节器100的旋钮式调节器120的外周面卷绕金属线105时,弯曲压迫器100a可对作为矫正部位的身体外观部位进行压迫,当从强度调节器100的旋钮式调节器120的外周面解绕金属线105时,可消除弯曲压迫器100a的压迫。
主体110可将支撑板140作为介质来以可滑移的方式固定于一对引导轨道150。
支撑板140可配置于主体110与一对引导轨道150之间。支撑板140的外侧面可与主体110的内侧面相接触,可在支撑板140的内侧面突出配置至少两个轨道移动块145。支撑板140可通过至少两个轨道移动块145来以可滑移的方式与一对引导轨道150相结合。
强度调节器100还可包括支架固定销117。支架固定销117可使主体110和支撑板140相结合。主体110及支撑板140各自的边角部可通过多个支架固定销117相结合。
可在主体110形成贯通孔113。在主体110的边角部各形成一个贯通孔113,从而可在主体110形成多个贯通孔113。可在支撑板140形成向贯通孔113插入的凸台部143。凸台部143可形成于支撑板140的外侧面。凸台部143可在支撑板140中的与主体110相向的外侧面朝向主体110突出。支撑板140可形成形状与主体110相对应的四边形形状,在支撑板140的边角部各形成一个凸台部143,从而可在支撑板140形成多个凸台部143。
可向凸台部143插入支架固定销117。即,在凸台部143插入于主体110的贯通孔113的状态下,支架固定销117可使得除支架固定销117的头部之外的部分从主体110的外侧向在凸台部143所形成的槽插入。在这种状态下,支架固定销117的头部可卡定在主体110的贯通孔113内壁的突起。
可在支架固定销117的外周面形成卡定突起117a。卡定突起117a可形成于支架固定销117中的朝向在凸台部143所形成的槽插入的部分的外周面。
而且,可在凸台部143形成与支架固定销117相紧固的卡定槽143a。可在凸台部143的上述槽的内侧形成卡定槽143a,在支架固定销117的外周面所形成的卡定突起117a卡定于上述卡定槽143a。
作业人员可在向凸台部143的内侧插入支架固定销117后朝向一侧转动支架固定销117来使得支架固定销117的卡定突起117a卡定于凸台部143的卡定槽143a,从而可使主体110和支撑板140相结合。
在一对引导轨道150中,可在一个引导轨道150配置2个轨道移动块145,来与支撑板1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相连接,可在另一个引导轨道150配置2个轨道移动块145,来与支撑板14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相连接。
另一方面,可在支撑板140形成多个安装孔147。多个安装孔147可包括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即,可在支撑板140形成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第二结合孔147b可从第一结合孔147a沿着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延伸。第二结合孔147b的与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一结合孔147a的宽度。轨道移动块145可通过在插入于第一结合孔147a后朝向第二结合孔147b滑移来与支撑板140相结合。
轨道移动块145可包括卡定部145a、支撑部145b以及结合部145c。
卡定部145a的与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可小于第一结合孔147a的宽度。并且,卡定部145a的与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可大于第二结合孔147b的宽度。
支撑部145b的与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可大于第一结合孔147a的宽度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的宽度。
可在卡定部145a与支撑部145b之间形成卡定槽145d,支撑板140中的在第二结合孔147b的两侧所配置的部分插入于上述卡定槽145d。即,在由作业人员将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插入于第一结合孔147a后使其向第二结合孔147b滑移,则支撑板140中的在第二结合孔147b的两侧所配置的部分卡定于卡定槽145d,从而可使得轨道移动块145与支撑板140相结合。
如上所述,在轨道移动块145与支撑板140相结合的状态下,卡定部145a的一面可与支撑板140的外侧面相接触,支撑部145b的一面可与支撑板140的内侧面相接触。其中,卡定部145a的上述一面和支撑部145b的上述一面可以是相向的面。具体地,卡定部145a的上述一面可以是卡定部145a的内侧面,支撑部145b的上述一面可以是支撑部145b的外侧面。
可在支撑板140的多个位置形成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为互相连接的孔,第一结合孔147a的长度及宽度可大于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的长度及宽度,第二结合孔147b的长度及宽度可小于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的长度及宽度。因此,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可贯通第一结合孔147a,但无法贯通第二结合孔147b。
并且,轨道移动块145的支撑部145b的长度及宽度可大于支撑板140的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的长度及宽度。因此,轨道移动块145的支撑部145b完全无法贯通作为相对较大的孔的第一结合孔147a和作为相对较小的孔的第二结合孔147b,可支撑支撑板140的内侧面。
当然,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与支撑部145b之间可通过连接部(未图示附图标记)相连接,优选地,上述连接部的长度及宽度应小于第二结合孔147b的长度及宽度,以便至少使轨道移动块145朝向第二结合孔147b侧滑移。
因此,在通过使轨道移动块145的卡定部145a贯通支撑板140的第一结合孔147a来使得轨道移动块145的支撑部145b对支撑板140的内侧面进行支撑的状态下,在使轨道移动块145朝向第二结合孔147b侧移动之后,若使固定销144贯通在支撑板140所形成的固定孔149并固定,则结束使轨道移动块145与支撑板140相结合的工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在一个支撑板140的4个位置形成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可在每个第一结合孔147a以及第二结合孔147b分别与4个轨道移动块145相结合。
结合部145c可突出形成于支撑部145b的另一面。其中,支撑部145b的另一面可以是支撑部145b的内侧面。可在结合部145c形成引导槽145e,上述引导槽145e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引导轨道150相结合。
引导轨道150可包括附着板151以及引导突起152。
附着板151可与外套10相结合。附着板151可通过缝制及粘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外套10相结合。
引导突起152可在附着板151中形成于与轨道移动块14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侧。引导突起152可通过向在轨道移动块145的结合部145c所形成的引导槽145e插入来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
附着板151坚固地固定于外套10的外侧面,能够以使得引导突起152将附着板151的附着点作为基准来自由转动的方式固定。
在轨道移动块145的结合部145c所形成的引导槽145e和在引导轨道150所形成的引导突起152形成圆形截面,当通过使引导突起152插入于引导槽145e来处于使得轨道移动块145以可上下滑移的方式设置于引导轨道150的状态时,轨道移动块145可顺畅地上下滑移。
可在轨道移动块145的结合部145c形成由引导槽145e的一侧开口而成的开口部145f。当处于引导轨道150的引导突起152插入于引导槽145e的状态时,可使得引导轨道150的附着板151配置于开口部145f。
开口部145f的开口宽度可小于引导槽145e的直径,由此防止引导突起152从引导槽145e内脱离。并且,开口部145f的开口宽度可大于附着板151的厚度,由此可使得轨道移动块145顺畅地上下滑移。
引导突起152的直径可大于附着板151的厚度。引导突起152的直径可小于在轨道移动块145的结合部145c所形成的引导槽145e的直径。
轨道移动块145的结合部145c的截面形状可大致形成圆形。结合部145c的内径可大于引导轨道150的引导突起152的外径,从而在弯曲压迫器100a或强度调节器100进行上下滑移时,轨道移动块145能够以不卡定于引导突起152的方式沿着引导突起152轻松上下滑移。
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可通过配置于矫正患者穿戴在上半身的外套10来对饱受脊柱侧弯症症状痛苦的矫正患者的部分身体进行压迫,能够以可使得弯曲压迫器100a以及强度调节器100中的至少一个沿着引导轨道150滑移的方式配置,从而可使得压迫部位从身体外部的一位置变为特定位置。
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并不限定于穿戴在矫正患者上半身的外套10,还可通过用于穿戴在人体多种部位的服饰或器具来扩大其应用范围。
另一方面,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添加用于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的压迫效率的多个结构,将参照图8至图10来在以下内容中对此进行说明。
图8为示出图1所示的外套的内侧面的图,图9为示出图8所示的驼峰垫的立体图,图10为示出图8所示的肋部垫的立体图。
参照图8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可包括骨盆带160(Pelvis Band)、背部加强板170(Back Reinforcement Plate)、驼峰垫180(Hump Pad)、肋部带190(FlankBand)以及肋部垫200(FlankPad)。
骨盆带160可配置于外套10的下端部。骨盆带160的一部分可配置于外套10的内侧,骨盆带160的剩余部分可配置于外套10的外侧。骨盆带160可在外套10中包围与患者的骨盆相对应的部分进行包围来对患者的骨盆进行包围。骨盆带160可由能够弹性压迫患者骨盆的弹性材质形成。
当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时,骨盆带160可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因此,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背部加强板170可配置于外套10的背部的内侧面。背部加强板170由比外套10的背部更坚硬的材质形成,当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时,可通过坚固地支撑患者的背部部分来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可在背部加强板170形成呈沿着上下长的形状的开口孔174。开口孔174可形成于背部加强板170的左侧与右侧之间的中心。开口孔174可形成于与患者的脊骨相对应的位置。当患者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时,患者的弯曲的脊骨可不与材质坚硬的背部加强板170相接触,而是通过开口孔174,从而患者不会因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而感到不舒适。
驼峰垫180可通过附着于背部加强板170中的与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的隆凸部进行压迫。其中,上述任意位置可以是由患者或医生任意选择的位置。
驼峰垫180可包括底部181以及缓冲突起182。底部181可呈板状。底部181可附着于背部加强板170。缓冲突起182可突出形成于底部181的一面。缓冲突起182可由将可压迫身体的缓冲力具备于其中的材质形成,底部181可由可对缓冲突起182进行支撑的坚硬的材质形成。可在底部181的另一面附着粘扣带,可通过上述粘扣带来将驼峰垫180附着于背部加强板170的任意位置。
另一方面,可在底部181的边缘内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183。由于金属线183为金属材质,若在以使得驼峰垫180附着于背部加强板170的状态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后拍摄X射线照片,则金属线183将以白色显示在所拍摄的X射线照片。由此,医生可通过在X射线照片中观察金属线183来轻松掌握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
肋部带190可配置于外套10。肋部带190的一部分可配置于外套10的内侧,肋部带190的剩余部分可配置于外套10的外侧。肋部带190可在外套10中包围与患者的肋部相对应的部分。肋部带190可由能够弹性压迫患者肋部的弹性材质形成。
当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时,肋部带190可把持上述患者的肋部。因此,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肋部垫200可通过附着于肋部带190中的与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进行压迫。其中,上述任意位置可以是由患者或医生任意选择的位置。
肋部垫200的结构可与驼峰垫180的结构相同。但是,肋部垫200的长度可大于驼峰垫180的长度。肋部垫200只是在形状上与驼峰垫180不同,而结构上相同,从而可包括底部201以及缓冲突起202。
底部201可呈板状。底部201可附着于肋部带190。缓冲突起202可突出形成于底部201的一面。缓冲突起202可由将可压迫身体的缓冲力具备于其中的材质形成,底部201可由可对缓冲突起202进行支撑的坚硬的材质形成。可在底部201的另一面附着粘扣带,可通过上述粘扣带来将肋部垫200附着于肋部带190的任意位置。
另一方面,可在底部201的边缘内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203。由于金属线203为金属材质,若在以使得肋部垫200附着于肋部带190的状态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后拍摄X射线照片,则金属线203将以白色显示在所拍摄的X射线照片。由此,医生可通过在X射线照片中观察金属线203来轻松掌握上述弯曲部以及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在驼峰垫180以及肋部垫200的内部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183、203,因而医生可通过在X射线照片中观察金属线183、203来轻松掌握上述弯曲部以及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为了在上述X射线照片中更具体地掌握上述弯曲部以及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还可包括将在后述内容中说明的尖端带210。以下,将参照图11来说明尖端带210。
图11为示出在图1中附着尖端带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1,可在外套10附着尖端带210。尖端带210可附着于外套10的任意位置。其中,上述任意位置可以是由医生酌情选择的位置。
可在尖端带210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互相隔开的多个金属尖端215。由于金属尖端215由金属材质形成,若在以将尖端带210附着于外套10的状态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后拍摄X射线照片,则金属尖端215将以白色显示在所拍摄的X射线照片中。由此,医生可通过在X射线照片中观察金属尖端215来具体掌握上述弯曲部以及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可实现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的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可通过以与患者的上述弯曲部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调节弯曲压迫器100a的上下位置来矫正上述弯曲部。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可实现对用于调节弯曲压迫器100a的压迫强度的强度调节器100的上下位置调节,因而患者可通过自主操作强度调节器100来轻松调节弯曲压迫器100a的压迫强度。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骨盆带160在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时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因而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通过在与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附着驼峰垫180来在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由驼峰垫180对在上述任意位置突出的身体的隆凸部进行压迫,因而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肋部带190在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肋部,因而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通过在与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附着肋部垫200来在弯曲压迫器100a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由肋部垫200对上述任意位置进行压迫,因而可提高弯曲压迫器100a压迫上述弯曲部的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由于在驼峰垫180以及肋部垫200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183、203且在尖端带210配置多个金属尖端215,因而将在以穿戴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的状态拍摄的X射线照片中显示上述金属材质的金属线183、203以及金属尖端215,医生可通过在上述X射线照片中观察金属线183、203以及金属尖端215来轻松诊断患者的上述弯曲部以及上述隆凸部的位置以及状态。
另一方面,以用于穿戴在矫正患者上半身的外套1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用于穿戴在患者颈椎侧的颈椎服饰部、穿戴在患者腰椎侧的腰椎服饰部、穿戴在患者胳膊或手部的臂部服饰部以及穿戴在患者腿部或脚部的腿部服饰部。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在不改变其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以上所记述的实施例在所有层面均属于示例,应理解为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基于所附的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而不是上述详细说明,从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的含义、范围以及等同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实施方式应解释成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套,穿戴在患者的上半身;
弯曲压迫器,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作为矫正对象的身体的弯曲部进行压迫;
强度调节器,配置于上述外套,通过金属线与上述弯曲压迫器相连接,通过调节上述金属线的卷绕量及解绕量来对上述弯曲压迫器的压迫强度进行调节;以及
引导轨道,配置于上述外套,用于对上述弯曲压迫器及上述强度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的上下滑移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弯曲压迫器及上述强度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主体,形成外观形状;
支撑板,配置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引导轨道之间,与上述主体相结合;以及
轨道移动块,与上述支撑板相结合,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上述引导轨道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强度调节器还包括旋钮式调节器,上述旋钮式调节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主体相结合,用于对上述金属线的卷绕量及解绕量进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撑板形成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上述第二结合孔从上述第一结合孔沿着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延伸,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
上述轨道移动块通过在插入于上述第一结合孔后朝向上述第二结合孔滑移来与上述支撑板相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轨道移动块包括:
卡定部,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且大于上述第二结合孔的宽度,一面与上述支撑板的外侧面相接触;
支撑部,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述第一结合孔的宽度以及上述第二结合孔的宽度,与上述卡定部的上述一面相向的一面与上述支撑板的内侧面接触;以及
结合部,突出形成于上述支撑部的另一面,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上述引导轨道相结合的引导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轨道包括:
附着板,与上述外套相结合;以及
引导突起,在上述附着板中形成于与上述轨道移动块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侧,通过插入于上述引导槽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槽以及上述引导突起形成圆形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结合部形成由上述引导槽的一侧开口而成的开口部,
上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小于上述引导槽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强度调节器还包括支架固定销,上述支架固定销用于使上述主体和上述支撑板相结合,在外周面形成有卡定突起,
在上述主体形成贯通孔,
在上述支撑板形成向上述贯通孔插入的凸台部,上述支架固定销插入于上述凸台部,
在上述凸台部的内侧形成卡定槽,上述卡定突起卡定于上述卡定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骨盆带,上述骨盆带配置于上述外套,当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骨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背部加强板,配置于上述外套的背部内侧面;以及
驼峰垫,在上述背部加强板中,附着于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进行压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肋部带,上述肋部带配置于上述外套,当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时,把持上述患者的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肋部垫,上述肋部垫在上述肋部带中,附着于与上述弯曲压迫器对上述弯曲部进行压迫的位置相关的任意位置,来对身体进行压迫。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驼峰垫及上述肋部垫包括:
底部,呈板状,附着于上述背部加强板或上述肋部带;以及
缓冲突起,突出形成于上述底部的一面,具备能够压迫身体的缓冲力;
在上述底部的边缘内配置金属材质的金属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尖端带,附着于上述外套的任意位置,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有互相隔开的多个金属尖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82705.1U CN215778960U (zh) | 2021-05-28 | 2021-05-28 |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82705.1U CN215778960U (zh) | 2021-05-28 | 2021-05-28 |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78960U true CN215778960U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74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82705.1U Active CN215778960U (zh) | 2021-05-28 | 2021-05-28 |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78960U (zh) |
-
2021
- 2021-05-28 CN CN202121182705.1U patent/CN2157789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32637C (zh) | 穿着合身的矫形器 | |
US6605052B1 (en) | Corset | |
KR102236018B1 (ko) | 착용식 신체 교정 장치 | |
JP2020151003A (ja) | 体幹装具 | |
KR20210072454A (ko) | 착용식 신체 교정 장치 | |
KR20200025903A (ko) | 자세교정벨트 | |
CN215778960U (zh) | 穿戴式人体矫正装置 | |
US4343299A (en) | Stabilizing apparatus for male and female partners | |
CN211131579U (zh) | 一种用于脊柱外科的定位绑定装置 | |
JP2979292B2 (ja) | 腰痛の予防及び緩和用の腰バンド | |
JP7185354B1 (ja) | 着用式身体矯正装置 | |
CN113226227A (zh) | 姿势矫正器具 | |
KR200279878Y1 (ko) | 척추측만증 교정기 | |
KR200318281Y1 (ko) | 자세교정용 벨트 | |
RU2241417C1 (ru) | Корректор осанки | |
KR20230009123A (ko) | 착용식 신체 교정 장치 | |
JPH08317947A (ja) | 腰用サポータ | |
CN215306793U (zh) | 一种胸外科术后体位固定装置 | |
KR200479406Y1 (ko) | 신체용 보조 교정기구 | |
CN213490204U (zh) | 手术用侧卧位体位垫 | |
CN212816675U (zh) | 一种脊柱侧弯矫形支具 | |
KR20160085980A (ko) | 의료용 복대 | |
CN220089719U (zh) | 一种可调节式脊柱托椎带 | |
KR102683049B1 (ko) | 흉요천추 보조기 | |
CN219763668U (zh) | 一种用于上胸弯矫形的脊柱侧凸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