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97458U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97458U CN215597458U CN202121421823.3U CN202121421823U CN215597458U CN 215597458 U CN215597458 U CN 215597458U CN 202121421823 U CN202121421823 U CN 202121421823U CN 215597458 U CN215597458 U CN 2155974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body
- plate
- fixing plate
- bent portion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板,并公开了具有固定板的出风组件及风管机,其中固定板,包括板体,板体设有用于连接风机的安装部,安装部设有与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设于所述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体的一侧。固定板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第一翻边结构,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体的一侧,能够提供更大的压紧力,有效压紧玻璃棉,提高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流从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缝隙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美式风管机的风轮固定板固定在底盘中间,用以固定风轮电机组,形成风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板需要承受风轮电机组的重量,并且需要与底盘四周形成良好的密封。
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保温及密封,底盘四个面均粘贴玻璃棉,虽然风轮固定板的周沿形成有与玻璃棉抵接的翻边结构,但玻璃棉与底盘或风轮固定板之间还是会出现间隙,导致密封性不良,使风管机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固定板,能够提高玻璃棉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固定板的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固定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设有用于连接所述风机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设于所述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体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固定板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第一翻边结构,能够有效加强固定板的强度,同时,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体的一侧,能够提供更大的压紧力,有效压紧玻璃棉,提高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流从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缝隙流出。并且第一翻边结构固定了玻璃棉的位置,防止玻璃棉中间凸起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弯折部沿垂直于所述板体的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另一侧,并沿垂直于所述板体的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板体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分别设于所述板体的相邻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部设有第三翻边结构,所述第三翻边结构设于所述通孔处,所述第三翻边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板体的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用于支撑所述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翻边结构包括第五弯折部和第六弯折部,所述连接于第五弯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四弯折部,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六弯折部,所述第六弯折部用于辅助支撑所述板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组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固定板、风机和风道组件,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所述风道组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并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导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固定板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第一翻边结构,能够有效加强固定板的强度,同时,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体的一侧,能够提供更大的压紧力,有效压紧玻璃棉,提高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流从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缝隙流出。并且第一翻边结构固定了玻璃棉的位置,防止玻璃棉中间凸起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壳体和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固定板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第一翻边结构,能够有效加强固定板的强度,同时,第二弯折部位于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体的一侧,能够提供更大的压紧力,有效压紧玻璃棉,提高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流从固定板与壳体之间的缝隙流出。并且第一翻边结构固定了玻璃棉的位置,防止玻璃棉中间凸起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风管机的一个方向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风管机的另一个方向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与风道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与风道组件与壳体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与风道组件安装于壳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与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壳体;102、风机;103、电控部件;104、蒸发器部件;105、固定板;
201、板体;202、通孔;203、第一翻边结构;204、第一弯折部;205、第二弯折部;206、第三弯折部;207、连接孔;208、第二翻边结构;209、第三翻边结构;210、第四弯折部;211、第五弯折部;212、第六弯折部;
301、玻璃棉;
501、螺钉;
601、风道组件;602、导风通道;
701、底盘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壳体101、出风组件、电控部件103和蒸发器部件104。
壳体101上设置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出风口(图中未示出),进风口位于风管机的底部,出风口位于风管机的顶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风道(图中未示出)。
蒸发器部件104包括换热器和接水盘,出风组件包括固定板105、风机102和风道组件601,风机102连接于固定板105的一侧,风道组件601连接于固定板105的另一侧。换热器和风机102沿风道的进风方向依次设于风道内,风机102驱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并通过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过固定板105和风道组件601,最后从出风口向室外吹出,从而使风管机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控制。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板105包括板体201,板体201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用于连接风机102,风机102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和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固定在安装部上,并且安装部设置有通孔202,通孔202与风机102的出风口连通。固定板105固定在壳体101中间,用以固定风机102,形成风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板105需要承受风机102的风轮和电机组的重量,并且需要与壳体101四周形成良好的密封。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体201设置有第一翻边结构203,第一翻边结构203设置在板体201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且第一翻边结构203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
具体地,第一翻边结构203包括第一弯折部204和第二弯折部205,第一弯折部204连接于板体201,第二弯折部205的一侧连接于第一弯折部204,并位于第一弯折部204的远离板体20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单纯的平板式钣金强度较低,特别是较软和较薄的材料;同时平板式钣金在受力时容易变形,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体201通过设置第一翻边结构203,具有至少两个折弯边,能够能起到筋条的加强作用,有效加强板体201侧边的强度,进而提高固定板105的整体强度,降低在遭受倾倒跌落等冲击后出现变形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钣金件设置一个折弯边,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加强强度的作用和压紧作用,但具体应用在安装风机102时,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强度和压紧作用仍不能满足需求。在尝试多种其他结构,效果不理想,然后创新性地将第一翻边结构203设置为具有至少两个折弯边,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和压紧力。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1的内壁设置有密封隔热件。密封隔热件可以是玻璃棉301、一般EPDM(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防火海绵等。一般设置密封隔热件,用来填充固定板105和壳体101之间的间隙,防止气流从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缝隙流出,减少风量散失,保证出风效率。同时,密封隔热件设置壳体101的内壁,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并且减少壳体101内外侧的温差,减少壳体101外侧凝露的现象。
下面以密封隔热件为玻璃棉301进行说明。
壳体101的边角处也会设置翻边及部分压条,用于压住玻璃棉301,但仅能压住玻璃棉301的一部分,仍有部分玻璃棉301变形凸起,凸起后的玻璃棉301有可能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而且,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虽布置有玻璃棉301密封,但由于钣金件之间配合会出现间隙,以及玻璃棉301本身,在压缩之后也会出现间隙,这些间隙无法消除,导致密封性不良,性能下降。
由于第一翻边结构203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并且第一翻边结构203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第一翻边结构203能够压紧玻璃棉301,提高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流从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缝隙流出。并且第一翻边结构203固定了玻璃棉301的位置,防止玻璃棉301中间凸起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结构203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可以是第一弯折部204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即第一弯折部204朝向板体201的外侧延伸,使得第一弯折部204与板体201构成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
第一弯折部204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使得第一翻边结构203能够进一步压紧位于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玻璃棉301。此时,第二弯折部205位于第一弯折部204的远离板体201的一侧,通过第二弯折部205进一步压紧位于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玻璃棉301,增强压紧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结构203凸出于板体201的侧边,也可以是第一弯折部204可以沿平行于通孔202的轴线方向设置,即第一弯折部204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一弯折部204起到增强固定板105强度的作用和一定的压紧玻璃棉301的作用。
此时,第二弯折部205位于第一弯折部204的远离板体201的一侧,通过第二弯折部205进一步压紧位于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玻璃棉301,增强压紧效果。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结构203还包括第三弯折部206,第二弯折部205的一侧连接于第一弯折部204,第二弯折部205的另一侧连接于第三弯折部206,第三弯折部206沿垂直于板体201的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
即第三弯折部206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三弯折部206沿平行于通孔202的轴线方向设置,也即第三弯折部206与第一弯折部204平行。
通过设置第三弯折部206,进一步增加固定板105的强度,提高固定板105的抗变形能力。并且,由于第二弯折部205位于第一弯折部204的远离板体201的一侧,第二弯折部205的一侧连接于第一弯折部204,第二弯折部205的另一侧连接于第三弯折部206。因此,第三弯折部206也位于第一弯折部204的远离板体201的一侧。
第三弯折部206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即与壳体101的壁面平行,增大压接在固定板105与壳体101之间的玻璃棉301的受力面积,使得玻璃棉301受力更加均匀,不易产生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的局部压缩凸起,从而避免玻璃棉301与其他零部件异常接触。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弯折部204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一弯折部204上设置有连接孔207,从而方便使用连接件连接固定板105和壳体101。同时,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板体201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相垂直,第一弯折部204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使得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提高连接件的连接性能。例如,当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左侧的壁面倾斜时,连接件沿垂直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的方向安装,此时,连接件与第一弯折部204的平面有间隙,容易松动。并且,对连接件有剪切力,容易造成连接件的断裂。因此,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能够有效防止连接件松动,并且减少连接件受到的剪切力,防止连接件断裂。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并通过螺钉501连接固定,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之间设置有玻璃棉301。第三弯折部206也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第三弯折部206压接在玻璃棉301上。第二弯折部205朝向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倾斜设置,保证整个第一翻边结构203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在保证第一弯折部204与第三弯折部206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也不会使得第一弯折部204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之间的间距过大。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第二弯折部205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垂直设置,第二弯折部205朝向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倾斜设置,在第一弯折部204与第三弯折部206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第二弯折部205倾斜设置使得整个第一翻边结构203距离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的长度更长,从而具有更好的弹性,达到更好的压紧效果。
另外,第三弯折部206相比于第一弯折部204更加靠近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即第三弯折部206增加了第一翻边结构203与玻璃棉301的干涉量,能够更好地压紧玻璃棉301,并固定玻璃棉301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弯折部206可以是在制作成零件的时候,就设置为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垂直,即第三弯折部206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也可以是在制作成零件的时候,与板体201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大于90°小于135°,在将固定板105装配到壳体101上后,通过壳体101的反作用力进行矫正,使得第三弯折部206能够与壳体101左右方向的壁面平行。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板体201设置有第二翻边结构208,第二翻边结构208和第一翻边结构203分别设置于板体201的相邻的两侧。例如,板体20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翻边结构203,板体20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翻边结构208。
通过在板体201的四周侧设置第一翻边结构203和第二翻边结构208,使得板体201的四周侧边的强度得到加强,进一步提高固定板105的抗变形能力,也提高了固定板105的承载能力。伴随风机102运转或运输搬运等过程出现的震动,固定板105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承受着较大的应力,四周的翻边结构能够较为有效的加强固定板105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风道组件601和风机102分别连接于固定板105的不同的两侧,具体地,风机102位于固定板105的一侧,并且连接于安装部,安装部设置有与风机102的出风口连通的通孔202。参照图6所示,风道组件601连接于固定板105的另一侧,并设置有与通孔202连通的导风通道602。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结构203朝向风机102所在的一侧翻折延伸,第二翻边结构208朝向风道组件601所在的一侧翻折延伸。安装风机102的时候,风机102从固定板105的上方滑移到安装部的位置,第二翻边结构208朝向风道组件601所在的一侧翻折延伸,能够避让风机102,使得风机102能够顺利装配。
参照图7至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1包括底盘组件701。风管机装配时,固定板105首先与风道组件601装成为一体,然后自上而下地装配到底盘组件701中。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保护玻璃棉301及配合紧密,底盘组件701的两侧会拉开一个小角度,再将固定板105与风道组件601放入。此时翻边结构装配到位,压紧玻璃棉301。
参照图2和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设置有第三翻边结构209,第三翻边结构209设置于通孔202处,第三翻边结构209包括连接于板体201的第四弯折部210,即第四弯折部210从通孔202的边缘处翻折而出,第四弯折部210用于支撑风机102。
第四弯折部210能够支撑风机102,使得固定板105和风机102不易产生相对的晃动,稳定整体结构,减少固定板105变形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翻边结构209还包括第五弯折部211和第六弯折部212,第五弯折部211的一侧连接于第四弯折部210,另一侧连接于第六弯折部212,第六弯折部212用于辅助支撑板体201。
即固定板105安装在壳体101上后,第六弯折部212能够抵接壳体101或壳体101上的玻璃棉301,由壳体101给第六弯折部212提供的反作用力支撑板体201,使得板体201除了板体201自身的底边支撑,还增加了一个支撑点,使得固定板105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固定板,用于安装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设有用于连接所述风机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通孔;
第一翻边结构,设于所述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沿垂直于所述板体的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另一侧,并沿垂直于所述板体的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和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分别设于所述板体的相邻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第三翻边结构,所述第三翻边结构设于所述通孔处,所述第三翻边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板体的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用于支撑所述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包括第五弯折部和第六弯折部,所述连接于第五弯折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四弯折部,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六弯折部,所述第六弯折部用于辅助支撑所述板体。
7.出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板;
风机,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安装部;
风道组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并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导风通道。
8.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密封隔热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压接于所述密封隔热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21823.3U CN215597458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21823.3U CN215597458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97458U true CN215597458U (zh) | 2022-01-21 |
Family
ID=7987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21823.3U Active CN215597458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97458U (zh) |
-
2021
- 2021-06-24 CN CN202121421823.3U patent/CN2155974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5654B (zh) | 空调装置 | |
US11624514B2 (en)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with water receiving pan and filter screen support | |
US12123613B2 (en) |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5597458U (zh)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
CN211400080U (zh) | 空调 | |
CN211551815U (zh) | 空调扫风组件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8302648B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1684966A (zh) |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的底盘底脚 | |
CN205316482U (zh) | 轴流柜机 | |
CN212390597U (zh) | 空调器 | |
CN219735661U (zh) | 蒸发器侧面固定结构、蒸发器及空调室内机 | |
CN222378422U (zh) | 一种换热器固定结构及空调 | |
CN213020204U (zh) | 地暖空调一体机电控组件的固定结构 | |
CN216203738U (zh) | 机壳和具有该机壳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326585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内部機器支持構造 | |
CN113007815A (zh) | 空调 | |
CN21888414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580888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旋插件 | |
CN220083184U (zh) |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器 | |
CN117781464A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设备 | |
CN210267530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033363U (zh) | 空气处理设备 | |
CN210197604U (zh) | 空调器的电控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597531U (zh) | 风管机及空调器 | |
CN216114634U (zh) | 空调器的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