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552679U -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2679U
CN215552679U CN202121301854.5U CN202121301854U CN215552679U CN 215552679 U CN215552679 U CN 215552679U CN 202121301854 U CN202121301854 U CN 202121301854U CN 215552679 U CN215552679 U CN 215552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vehicle
seat
driving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018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娇
陈博
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018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2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2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2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座椅总成包括设在车辆上的滑轨,可滑动地设于滑轨上的座垫部,以及可转动地设于座垫部上的靠背部。其中,靠背部上设有连接座,车辆的车身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连接座铰接相连,并且,靠背部承接于驱动机构的驱使,可相对于车身摆动,并同步带动座垫部沿滑轨滑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总成,当靠背部受到驱动机构的驱使而摆动时,靠背部因自身姿态的变化会带动与其铰接的座垫部前后滑动,从而实现座垫部和靠背部的联动调整,整体的座椅结构简洁高效、便于构造实施,可实现车辆座椅姿态和位置的调节。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总成。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集人机工程学、机械振动和控制工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产品,其生产制造涉及冲压、焊接、注塑、缝纫、组装、发泡等工艺。座椅的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智能性均是其重要的性能考量内容;其中,座椅的安全智能、环保舒适以及轻量化设计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座椅的发展趋势。
汽车座椅的作用主要含四方面:给乘客提供支撑、提供合适的乘坐位置和姿态、提供良好的乘坐舒适性、给乘客提供良好的约束。座椅应该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客,让乘客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位置和舒适的姿态下。
因此,在一些高档的车辆座椅中,均设置有调节机构,以改变座椅的位置和角度姿态,以便于给乘员的头部、手臂及腿部提供合适的位置,防止乘客在无意中的前后左右移动,防止乘客头部在碰撞过程中头部受伤。当意外发生时,座椅应能配合安全约束系统防止乘客移动受伤。
为了提升乘客、尤其是后排座椅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各车企的后排座椅多采用多重色彩、仿麂皮面料、航空头枕、记忆头枕、双硬度发泡等措施,增加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在皮卡、SUV等车型上,座椅性能的提升多体现在色彩、面料、发泡软硬度调整等方面,轿车、MPV等车型则较多提升座椅的面料、扶手、功能配置等方面。
除了上述的改进,座椅乘坐的舒适性改进方面更为重要,它要保证能满足乘客的坐姿,适应不同人体,同时还要求适当的支撑和定位。如果乘客舒适的坐姿无法得到满足,长时间乘坐,会感受到疼痛、疲劳,引起顾客抱怨。
尤其是后排座椅,现有的车辆后排座椅基本只有靠背放倒的功能,而乘坐的姿态和位置均不能改变,如果按照驾驶座椅的调节方式,需要配备多个电机及相应的传动结构,则成本过高,难以在后排座椅上广泛采用。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可实现姿态和位置调节、并便于构造实施的座椅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座椅总成,以提供一种可实现姿态和位置调节且便于构造实施的座椅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包括设于车辆上的滑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轨上的座垫部,以及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座垫部上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上设有连接座,所述车辆的车身上设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连接座铰接相连,且承接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所述靠背部可相对于所述车身摆动,并同步带动所述座垫部沿所述滑轨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以及与所述驱动部传动相连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构成所述驱动端,且由所述驱动部驱使,所述驱动杆可推拉所述靠背部,以驱使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设于所述车身上的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的传动座,以及设于所述传动座中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上设有螺纹孔,并可被所述电机驱使而于所述传动座中转动;所述驱动杆为穿设于所述传动座上的螺杆,且所述螺杆螺接于所述螺纹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球铰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上设有固定架;所述电机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设于所述靠背部背面侧,并靠近所述靠背部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连接座的后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部包括靠背骨架,并于所述靠背骨架上设有靠背竖管;所述靠背骨架与所述座垫部转动相连;所述连接座设于所述靠背竖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包括固设于所述车身上的下轨,以及可滑动地设于所述下轨上的上轨;所述座垫部固连于所述上轨上。
进一步的,所述座垫部包括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固连的座垫骨架;所述底座与所述上轨固连;所述靠背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采用滑轨结构实现座垫部的前后滑动,并且,座垫部和滑轨之间无需设置锁止结构,而是通过被铰接于车身上的靠背部所限制,而固定在一个位置;当靠背部受到驱动机构的驱使而摆动时,靠背部因自身姿态的变化会带动与其铰接的座垫部前后滑动,从而实现座垫部和靠背部的联动调整,整体的座椅结构简洁高效、便于构造实施,可实现车辆座椅姿态和位置的调节。
此外,通过配置可对靠背部形成推拉驱动的驱动杆,实现对靠背部摆动的驱使,便于驱动机构的构造实施;而且,简洁的推拉驱动结构,可降低驱动机构的设计和构造难度,有助于缩减驱动机构的整体尺寸。采用电机驱动传动件,通过丝杠结构,由旋转的传动件上的螺纹孔驱动螺杆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对连接座的推拉;具备传动稳定性高、驱动力大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配置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具有上述的车辆座椅总成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座垫部和靠背部之间夹角最小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座垫部和靠背部之间夹角最大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滑轨;10、下轨;11、上轨;
2、枢转柱;200、紧固件;
3、座垫部;30、底座;300、枢转孔;31、座垫骨架;311、座垫钢丝;
400、固定架;401、电机;402、螺杆;403、连接座;
5、靠背部;50、靠背骨架;500、靠背连接架;501、靠背钢丝;502、靠背竖管;503、头枕管;
6、车身地板;7、后侧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总成,设置于车辆内的车身上,可实现座椅的姿态和位置调整,且结构简洁、便于构造实施。
该车辆座椅总成包括设于车辆上的滑轨,可滑动地设于滑轨上的座垫部,以及可转动地设于座垫部上的靠背部。其中,靠背部上设有连接座,车辆的车身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连接座铰接相连,靠背部承接驱动机构的驱使而可相对于车身摆动,并同步带动座垫部沿滑轨滑动。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总成当然适用于车辆上的各个座椅,尤其适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本实施例以车辆的后排座椅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车辆座椅总成安装在车身上,此处的车身提供的安装基础包括车身地板6和后侧钣金7。其中,滑轨1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布置于车身地板6上,优选左右对称的布置两组滑轨1,以提高对座椅的支撑稳定性。
由于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靠背部5上的连接座403铰接相连。此刻,在驱动机构的驱使下,驱动端会对连接座403形成推拉,迫使靠背部5相对于车身摆动。而且,该驱动端是铰接于连接座403上的,靠背部5和座垫部3之间的转动连接点需要适应连接座403的位置变化而水平移动,从而使得靠背部5会带动座垫部3平移滑动,从而实现了座垫部3和靠背部5的联动。这样,即可通过驱动机构的一处驱动来调整座椅的姿态和位置。
当然,上述的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设计形式,如可以采用气缸、电机带动摆轮和连杆等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驱动杆的形式。具体来说,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传动相连的驱动杆;驱动杆的端部构成驱动端。由于驱动部的驱使,驱动杆可推拉靠背部5,以驱使靠背部5相对于车身摆动,并带动座垫部3移位。
通过配置可对靠背部5形成推拉驱动的驱动杆,实现对靠背部5摆动的驱使,便于驱动机构的构造实施;而且,简洁的推拉驱动结构,可降低驱动机构的设计和构造难度,有助于缩减驱动机构的整体尺寸。
上述的驱动部包括设在车身上的电机401、与电机401相连的传动座、以及设在传动座中的传动件。在传动件上设有螺纹孔,该传动件可被电机驱使而在传动座中转动。上述的驱动杆则被配置为穿设于传动座上的螺杆402,螺杆402螺接于螺纹孔中;当传动件旋转,而螺杆402的一端铰接于连接座403上,不会随传动件转动,从而可使螺杆402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对连接座403的推拉。采用电机驱动传动件,通过丝杠结构传动,具备传动稳定性高、驱动力大的优势。
对于驱动杆和连接座403的铰接方式,可以是限制于一个平面内的相对转动的普通铰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球铰相连。当然,采用球铰连接时,应通过限制球铰的范围、或在驱动机构中设置限制螺杆402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结构,以防止螺杆402随着传动件一同转动。在连接座403和驱动杆的驱动一端设置球铰连接结构,则驱动杆的布置方向可以更为灵活,使靠背部5可以适应不同方向上的推拉驱使力而摆动。
相应地,在车身一侧,为便于电机401的安装,在车身的后侧钣金7上设有固定架400;电机401可以固装于固定架400上。当然,电机401也可以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固定架400上。将电机401可以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架400上,驱动杆的布置方向可以随着靠背部5摆动姿态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可改善驱动杆在驱动机构和靠背部5之间的力传递效果,有利于降低驱动杆受到的弯折力。
基于上述的结构,在调节座椅的过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螺杆402位于最高位置时,靠背部5和座垫部3之间的夹角呈最小角度a;当螺杆402位于最低位置时,靠背部5和座垫部3之间的夹角呈最小角度b。在驱动螺杆402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移动的过程中,靠背部5和座垫部3之间的夹角在角度a和角度b之间变化,同时座垫部3的前后位置也相应的变动。通过增加螺杆402的长度,或者调整螺杆402的布置方向,可以进一步增加调整的角度范围。
如图1所示,上述的连接座403应该安装于靠背部5的背面侧,优选地,靠近靠背部5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驱动部则优选设置于连接座403的后下方。将连接座403设置在靠背部5背面侧中部位置,利于靠背部5和座垫部3的受力均衡;采用倾斜向下的布置,可沿着靠背部5后下方的方向对其形成推拉驱动,可改善座垫部3与靠背部5的联动效果,从而使座垫部3前后滑动的距离和靠背部5倾角调整的大小两者之间的程度更为匹配。
为了便于构造靠背部5,本实施例的靠背部5包括框架状的靠背骨架50,靠背骨架50包括用于和座垫部3铰接相连的靠背连接架500。在靠背骨架50上设有靠背竖管502,还设有靠背钢丝501。基于此,上述的连接座403可设在靠背竖管502上。在靠背部5的靠背骨架50上加设靠背竖管502,可提高靠背骨架50的整体强度,且靠背竖管502的设置,可为连接座403的安装提供适宜的安装位置和基础。
其中,靠背连接架500为对称布置的两个,通过冲压工艺实现成型,并与座垫部3的两个底座30之间通过两个枢转柱2形成铰接,枢转柱2可以使用M10螺栓。靠背骨架50中的下横管和靠背竖管502可通过冲切工艺实现,优选采用Q345材质、直径φ19、壁厚2mm的管材。靠背骨架50的主体部分,即上弯管可通过折弯工艺实现,优选采用Q345材质、直径φ25、壁厚2mm的管材。上述各部件可采用焊接方式固连为一体。同时,可在靠背骨架50上搭设多个靠背钢丝501,靠背钢丝501可采用Q195材质、直径φ5的钢丝,通过折弯实现成型,各靠背钢丝501焊接于靠背骨架50上,和靠背骨架50共同形成对座椅靠背的支撑。在靠背骨架50的上部,还可固装头枕管503,头枕管503可参照靠背竖管502的材质构造,采用焊接工艺固设于靠背骨架50上。
对于本实施例的滑轨1,采用现有的产品即可。如图2所示,滑轨1包括固设于车身上的下轨10,以及可滑动地设于下轨10上的上轨11;座垫部3固连于上轨11上。采用下轨10和上轨11配合的滑轨结构,具有良好的滑动导向效果,且具备技术成熟可靠的优势。
此外,本实施例中座垫部3的构造可参照靠背部5进行。具体而言,座垫部3包括底座30,以及与底座30固连的座垫骨架31。其中,底座30与上轨11通过螺栓等紧固件200紧固相连。靠背部5以铰接形式可转动地设于底座30上;在底座30上设有枢转孔300,靠背部5通过枢转柱2铰接安装于枢转孔300内。为座垫部3设置底座30,不仅便于座垫部3在上轨11上的装配,且为座垫骨架31的组装,以及靠背骨架50的铰接安装提供了良好的装配基础,便于车辆座椅总成的构造实施。
在座垫部3中,座垫骨架31首先焊接到底座30上,通过4个M10螺母与上轨11连接。座垫骨架31的前横管材质为Q235、φ25、壁厚1.5mm,焊接于座垫骨架31上,起支撑和防下潜作用。座垫骨架31底部设有座框前支架,材料为B340L,成型工艺为冲压,主要起到连接座垫骨架31和滑轨的功能,同时满足座椅强度要求。
座垫骨架31材质为Q235、φ25、壁厚1.5mm,焊接于底座30上,起支撑和连接作用。
座垫骨架31的座框加强管材质为Q345,φ19,壁厚2mm,焊接于座垫骨架31的后横管和前横管之间,起加强作用。同时,在座垫骨架31上搭设有座垫钢丝311,座垫钢丝311为Q195材质、直径φ5的钢丝,通过折弯实现成型。上述各组件通过焊接固连为一体,用于支撑人体,并实现安全防下潜功能。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采用滑轨1结构实现座垫部3的前后滑动,并且,座垫部3和滑轨1之间无需设置锁止结构,而是通过被铰接于车身上的靠背部5所限制,而固定在一个位置;当靠背部5受到驱动机构的驱使而摆动时,靠背部5因自身姿态的变化会带动与其铰接的座垫部3前后滑动,从而实现座垫部3和靠背部5的联动调整,进而,以一种较为简洁高效的结构实现了车辆座椅姿态和位置的调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配置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该车辆座椅总成具体安装在车身的车身地板6和后侧钣金7上,车辆座椅总成中,通过调节靠背部5,在改变靠背部5的倾角的同时,可带动座垫部3滑动而前后移位,实现了座垫部3和靠背部5的联动调整,以一种较为简洁高效的结构实现了车辆座椅姿态和位置的调节,可为乘员提供良好的座椅乘坐感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包括设于车辆上的滑轨(1),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轨(1)上的座垫部(3),以及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座垫部(3)上的靠背部(5),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部(5)上设有连接座(403),所述车辆的车身上设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连接座(403)铰接相连,且承接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所述靠背部(5)可相对于所述车身摆动,并同步带动所述座垫部(3)沿所述滑轨(1)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以及与所述驱动部传动相连的驱动杆;
所述驱动杆构成所述驱动端,且由所述驱动部驱使,所述驱动杆可推拉所述靠背部(5),以驱使所述靠背部(5)相对于所述车身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设于所述车身上的电机(401),与所述电机(401)相连的传动座,以及设于所述传动座中的传动件;
所述传动件上设有螺纹孔,并可被所述电机驱使而于所述传动座中转动;
所述驱动杆为穿设于所述传动座上的螺杆(402),且所述螺杆(402)螺接于所述螺纹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403)球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上设有固定架(400);
所述电机(40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架(400)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座(403)设于所述靠背部(5)背面侧,并靠近所述靠背部(5)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
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连接座(403)的后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部(5)包括靠背骨架(50),并于所述靠背骨架(50)上设有靠背竖管(502);
所述靠背骨架(50)与所述座垫部(3)转动相连;
所述连接座(403)设于所述靠背竖管(50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轨(1)包括固设于所述车身上的下轨(10),以及可滑动地设于所述下轨(10)上的上轨(11);
所述座垫部(3)固连于所述上轨(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垫部(3)包括底座(30),以及与所述底座(30)固连的座垫骨架(31);
所述底座(30)与所述上轨(11)固连;
所述靠背部(5)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30)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配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
CN202121301854.5U 2021-06-10 2021-06-10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5552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1854.5U CN215552679U (zh) 2021-06-10 2021-06-10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1854.5U CN215552679U (zh) 2021-06-10 2021-06-10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2679U true CN215552679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16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01854.5U Active CN215552679U (zh) 2021-06-10 2021-06-10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2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9419B2 (en) Anthropomorphic pivotable upper seatback support
US20060131945A1 (en) Vehicular seat
JP2008540224A (ja) 車両シート
US10744911B2 (en) Seating assembly with suspension
CN216636262U (zh) 一种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US10166887B2 (en) Seatback lift mechanism for a supine mot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CN114179688A (zh) 低坐姿的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CN215552679U (zh)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US20080100113A1 (en) Power seat motor mounting assembly
US10513204B2 (en) Seating assembly pivot bracket
CN215513370U (zh) 座椅电动脚踏机构及汽车
KR102411246B1 (ko) 숄더 조절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시트 백
CN215552678U (zh) 车辆座椅总成
CN212098555U (zh) 汽车座椅骨架
CN116039462A (zh) 一种可翻折汽车座椅骨架
JPH05301560A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スルーガイド構造
CN114516292A (zh) 用于车辆的头枕位置调节装置
CN209921132U (zh) 六向调节头枕及汽车
CN218805344U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伸展调节机构及汽车座椅
JPH035142Y2 (zh)
CN219325753U (zh) 一种可左右调节的汽车座椅扶手
CN22125095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电动屏幕结构及汽车座椅
JP2931452B2 (ja) パワー式ヘッドレスト構造
CN220298345U (zh) 后排坐垫调节装置、后排坐垫调节总成及车辆
CN221137764U (zh) 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