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85106U -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85106U CN215485106U CN202121987281.6U CN202121987281U CN215485106U CN 215485106 U CN215485106 U CN 215485106U CN 202121987281 U CN202121987281 U CN 202121987281U CN 215485106 U CN215485106 U CN 2154851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nt
- multifunctional
- canopy
- main body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其中篷面包括篷面主体以及连接点位,篷面主体为柔性材质设置,连接点位设于篷面主体,连接点位用于张紧架设篷面主体。上述连接点位设有至少四个,连接点位中的至少三个连接有该多功能篷的架设组件。上述篷面主体张紧后,连接有架设组件的连接点位围成该多功能篷的顶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至少四个的连接点位的设置,连接点位中选取至少三个不共面的连接点位即可形成多功能篷的顶面,即如一个篷面以及至少三个架设组件,即可通过架设组件连接不同的连接点位来搭出不同遮挡面积、不同形态的多功能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或天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背景技术
帐篷或天篷,一般指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等以供临时商务应用、休闲、居住等的篷子。现有的帐篷或天篷往往需要复杂的立柱结构、顶棚结构相配合,实现张紧篷面的效果,具体如专利号为ZL201620172594.9、ZL99813405.8等中国专利公开的方案等。上述方案的帐篷或天篷形态、尺寸在生产后就确定,即需要遮阳天篷就购买天篷,需要如1.5m*1.5m顶面大小的遮阳天篷,就购买该大小的,需要更大尺寸就得选购更大尺寸,而需要帐篷就要另外购买帐篷,功能单一、使用成本高。
再有现有用高弹材质做成篷面,而后在帐篷搭建时将,篷面铺设于地面并依靠与篷面一体成型的带状结构固定四角,再通过至少两个杆状体撑起篷面,由于篷面四周固定,因此杆状体撑起后篷面自然延展紧绷,进而得到一个简易帐篷。但是该结构极不牢靠,仅适合小空间且简单遮阳用,仅适用于如沙滩、户外休闲时简单遮阳,在如野营、商用等领域适用性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以解决现有的帐篷或天篷功能单一、形态尺寸单一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篷的篷面,包括篷面主体以及连接点位,篷面主体为柔性材质设置,连接点位设于篷面主体,连接点位用于张紧架设篷面主体。上述连接点位设有至少四个,连接点位中的至少三个连接有该多功能篷的架设组件。上述篷面主体张紧后,连接有架设组件的连接点位围成该多功能篷的顶面。
进一步地:
上述连接点位为用于上述架设组件连接的通孔结构,该连接点位的通孔结构开设于上述篷面主体或者开设于篷面主体的附设的连接绊子。上述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扭转交叉形成,该连接绊子在其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一体连接,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两端端部至邻近该交叉处的区域与篷面主体连接,该连接点位的通孔结构开设于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
上述篷面主体为PG、涤纶、锦纶、氨纶、杜邦徕卡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混纺。
一种多功能篷,包括架设组件以及上述篷面,架设组件设有至少三个,架设组件与上述连接点位连接用于张紧架设篷面。
进一步地:
位于该多功能篷顶面外的上述篷面主体向下折合形成多功能篷的侧挡。
上述篷面主体呈矩形设置,篷面主体中部设有四个上述连接点位且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均与上述架设组件连接,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设置,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围成的矩形的中心位于篷面主体矩形结构的中心设置。该篷面主体四周向下弯折后,篷面主体四周向下弯折部分的两端由拉链连接。
一种多功能篷还包括地垫,地垫铺设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多功能篷侧挡底沿处的上述篷面主体与上述地垫可拆卸连接。
上述地垫侧沿向上弯折后与上述篷面主体可拆卸连接。
上述架设组件包括支撑柱,支撑柱包括至少两个杆体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机构,杆体由上往下依次装配,相邻的两个杆体均通过一个连接机构可相对转动连接。位于底部的该杆体的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顶部的杆体的顶端与上述连接点位连接。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至少四个的连接点位的设置,连接点位中选取至少三个不共面的连接点位即可形成多功能篷的顶面,即如一个篷面以及至少三个架设组件,即可通过架设组件连接不同的连接点位来搭出不同遮挡面积的多功能篷。并且,篷面主体中,通过架设组件连接来张紧架设的部分主要在于多功能篷的顶面,即连接有架设组件的连接点位围成多功能篷顶面,位于多功能篷顶面外的篷面主体可以向下弯折形成侧挡,即该多功能篷可以通过侧挡的拓展形成所需的形态,甚至在多功能篷的每一侧面均形成侧挡令多功能篷整体形成一野营帐篷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及其应用的篷面拓展性能更好,可以根据需要形成所需的形态、尺寸等,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四中本实用新型的篷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考图1,一种多功能篷,包括架设组件以及篷面,架设组件设有至少三个,架设组件用于张紧架设篷面。架设组件为支撑柱和/或辅助安装部2结构。上述支撑柱包括至少两个杆体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机构4,杆体由上往下依次装配,相邻的两个杆体均通过一个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至少一个上述杆体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位于底部的该杆体的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顶部的杆体的顶端与多功能篷的篷面3连接。该杆体可弯曲为用于张紧篷面3的细化设置,具体应用中,通过拉绳等实现篷面3张紧也可以用于替代该结构。
继续参考图1,上述杆体包括第一杆体11以及第二杆体12,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上述第一杆体11与上述第二杆体12中至少一个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上述第二杆体12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撑柱通过第一杆体11和/或第二杆体12的弹性形变张紧篷面3。篷面3包括篷面主体以及连接点位31,连接点位31设有至少四个,其中的至少三个用于张紧篷面3,当然,为了能够形成最少一个不垂直地面的多功能篷顶面,用于张紧篷面3的连接点位31不能共线。篷面3通过连接点位31与上述第一杆体11顶端和/或上述辅助安装部2连接。本实施例以杆体设有两个进行举例,在如第二杆体12地方依次再通过连接机构4设置第三杆体、第四杆体等等,均可参考本实施例的两个杆体设置方式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该篷面主体为柔性材质的篷面主体,如PG、涤纶、锦纶、氨纶、杜邦徕卡等面料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混纺,通常还可带有自洁、防紫外线、防水等涂层。而上述连接点位31为开设于篷面主体的通孔结构,一般为避免连接点位31处篷面3撕裂,连接点位31处常设置有如塑料环、铜环等。
继续参考图1,上述辅助安装部2为可以不设置,也可以在有需要时,配合支撑柱张紧篷面3。常见的辅助安装部2如带地钉的连接绳等,将连接点位31与地插、多功能篷设置处其他结构(如房车、建筑外墙等)连接,用以配合张紧篷面3。具体来说,该支撑柱设有a个,辅助安装部2设有b个,上述连接点位31设有c个,a≥1,c≥4,即连接点位31得至少有三个非共线的,才能面状乃至多面状且与水平面不垂直的遮挡面。当a=1或者a=2时,b≥1,该连接点位31中的至少三个与支撑柱和辅助安装部2连接。当a≥3时,b≥0,连接点位31中的至少三个与支撑柱和/或辅助安装部2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拓展性强,在上述构思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任意组合拓展,本具体实施方式后续实施例也将描述部分使用场景。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篷面3为四边形篷面主体且在篷面3四个角设置连接点位31,其中一个连接点位31与第一杆体11连接,两个连接点位31与辅助安装部2连接,剩余的一个连接点位31空置且自然下垂形成多功能篷的侧挡。而该空置的连接点位31也可以通过上述地钉等结构来固定,即多功能篷的顶面与侧挡更多为多功能篷使用中的相对描述,二者均用于遮挡阳光、风、雨、雪等等,顶面与侧挡在天篷形态的多功能篷中并无绝对区分。侧挡的描述更多是在后续实施例中野营帐篷形态起到侧面围挡中才有相对意义。
参考图2,上述连接机构4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42、张紧连杆43、导向组件、分离弹簧45、限位组件46以及操控手轮47,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以张紧连杆43为轴可相对转动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中的一个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杆体11且另一个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杆体12。该连接机构4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42分别连接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至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杆体11且第二连接部42连接第二杆体12,还是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杆体12且第二连接部42连接第一杆体11,可以根据需要配合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中的可弯曲结构设置进行选择。具体的,本实施采用第一杆体11与第二连接部42相对固定地装配于第二连接部42,第二杆体12可与第一连接部相对移动和转动装配地装配于第一连接部。且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外沿均为圆柱状设置,第一杆体11主体部分为由弹性形变材质一体成型地可弯曲结构,该弹性形变材质常见如竹质、木质、金属材质、纤维材质、注塑材质等。第一杆体11形态上可以为柱状、空心管状甚至整体呈螺旋状等。第二杆体12则为具有一定刚性的管状,当然,也可以对第二杆体12进行如带长度调节等进一步改进。
继续参考图2,上述第一连接部由侧连接部411以及中间连接部412构成,中间连接部412设于侧连接部411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上述张紧连杆43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排布方向延伸且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设置,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夹设于上述第二杆体12外。上述张紧连杆43用于控制上述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该张紧连杆43为螺纹杆结构,该张紧连杆43首端装配于第二连接部42与侧连接部411中的一个,张紧连杆43尾端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第二连接部42且与上述操控手轮47螺纹连接,即操控手轮47位于上述第二连接部42背离上述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或者位于上述侧连接部411背离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设置。张紧连杆43与操控手轮47内的螺母结构通过螺纹连接结构来将施加于操控手轮47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沿张紧连杆43长度方向的移动。而通过操控手轮47与张紧连杆43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改变实现对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的控制。
继续参考图2,上述第二连接部42、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均开设有一个容置通孔401,容置通孔401的孔径与张紧连杆43外径相配适设置,张紧连杆43通过容置通孔401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为便于设置,张紧连杆43可以为常见的螺栓,具体如六角螺栓,张紧连杆43的螺头位置卡入侧连接部411或者第二连接部42的容置通孔401端部。而由于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杆体11连接,在调整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夹角时,往往需要一手手扶第一杆体11而另一手再来旋转操控手轮47,因此优选将第一杆体11与操控手轮47分别设于第二杆体12两侧,即将张紧连杆43的螺头设于第二连接部42内。具体的,第二连接部42的上述容置通孔401位于背离中间连接部412的一端端部呈与张紧连杆43螺头匹配的六角孔状,张紧连杆43螺头嵌入该六角孔状结构内。相应的,操控手轮47位于上述侧连接部411背离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且操控手轮47侧面与侧连接部411侧面邻接。
继续参考图2,上述分离弹簧45两端分别顶持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上述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变大时,上述分离弹簧45通过自身的形变恢复令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先于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的间距发生改变。具体的,上述分离弹簧45套设于上述张紧连杆43外。该中间连接部412的容置通孔401邻近第二连接部42的一段以及该第二连接部42的容置通孔401邻近中间连接部412的一段为弹簧容置处,容置通孔4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增大设置,容置通孔4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与分离弹簧45的外径相配适设置。即分离弹簧45容置在该弹簧容置处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与容置通孔401的孔径改变处。上述导向组件用于限制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发生以上述张紧连杆43为轴的相对转动。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孔441与导向柱442,导向孔441设于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中的一个且导向柱442设于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中的另一个。上述导向柱442呈多棱柱设置,上述导向孔441与导向柱442对应设置,导向柱442卡入导向孔441内设置。
继续参考图2,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分别附设有一个弧形夹板413,弧形夹板的开口截面呈圆弧状设置,两个弧形夹板的开口相向设置。该侧连接部411与该中间连接部412通过上述弧形夹板夹设于上述第二杆体12外。即第二杆体12外周沿呈大致圆柱状,而弧形夹板为具有与第二杆体12外壁接近的弧形开口状,当然为提升夹设效果,弧形夹板内还可以设置防滑结构、柔性垫等等。而由于弧形夹板仅夹设于第二杆体12外,即弧形夹板可沿第二杆体12升降。而第二连接部42附设有连接管421,连接管421一端固设于第二连接部42且另一端开设有盲孔结构的连接孔。上述第一杆体11端部固定插设于上述连接孔内,如第二连接部42连连接管421直接注塑在第一杆体11端部,也可以如第一杆体11插入连接孔内再通过铆钉固定等。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参考第一连接部将第二连接部42拆成两个部件,通过如弧形夹板的结构来连接第一杆体11。
继续参考图2,上述限位组件46设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邻接面,限位组件46通过分别设于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且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陷结构来限制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相对转动。具体如,限位组件46为设于中间连接部41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凹陷配合设于第二连接部4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呈三棱柱状的凸起的结构。通过三棱柱状凸起卡入中间连接部412的凹陷实现对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相对转动的限制,而当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侧面分离至一定间距,即可解除上述限制。
参考图1、图2,上述支撑柱设于上述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内或者投影面外。本实施例采用支撑柱设于投影面外进行描述。该篷面3张紧后,该第一杆体11和/或第二杆体12的可弯曲结构弯曲且其弯曲后形成的弧形结构开口朝向多功能篷内。上述第二杆体12附设有支立组件121,第二杆体12底端通过支立组件121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立组件121为本领域常见的如折叠底座、配重底座、钻地组件,乃至露营地专门的固定支立组件121等等均能应用,结构常见、适用性强。图1为采用折叠结构的支立组件121以及支撑柱设于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外进行演示。该第一杆体11顶端端部附设有顶连接部111,顶连接部111中部设有环形连接凹槽,连接凹槽用于卡住上述连接点位31。为进一步提升使用安全性,顶连接部111附设有一个可拆卸盖帽112,可拆卸盖帽112在连接点位31与顶连接部111连接后将连接点位31卡在顶连接部111处。该支撑柱的应用为先将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调整为具备一定夹角,绑紧辅助安装部2后,通过连接机构4增大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之间夹角令篷面3张紧且第一杆体11弯曲形变。
实施例二:
参考图4,一种多功能篷,包括四个支撑柱以及篷面3,支撑柱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篷面3呈大致方形,四个角由支撑柱张紧架设。上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杆体11、连接机构4以及第二杆体12,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该连接机构4与实施例一的连接机构4一致。上述第二杆体12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第二杆体12为由弹性形变材质一体成型地可弯曲结构,该弹性形变材质常见如木质、金属材质、注塑材质等。而第一杆体11为常见的刚性金属管。上述第二杆体12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上述篷面3附设有四个连接点位31,该篷面3、第一杆体11顶端的顶连接部111、连接点位31等均与实施例一中结构一致。
继续参考图4,上述支撑柱设于上述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内。该篷面3张紧后,该第一杆体11和/或第二杆体12的可弯曲结构弯曲且其弯曲后形成的弧形结构开口朝向多功能篷内。上述第二杆体12附设有支立组件121,第二杆体12底端通过支立组件121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立组件121为钻地组件。该支撑柱的应用为先将第二杆体12沿一定角度倾斜钻入地面,通过连接机构4令顶连接部111插入连接点位31,再配合连接机构4改变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夹角以及推动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令第二杆体12弯曲且张紧篷面3。通过令第二连接部42沿第二杆体12移动的方式,令篷面3整体呈略微倾斜的蝶状结构。该篷面3结构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篷面3结构具有更多调整维度,具体篷面3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其中,篷面3为柔性材质,为便于对篷面3几何面的理解,图4采用平直线条进行简单示意。
实施例三:
参考图5,一种多功能篷,包括四个支撑柱、篷面3以及地垫5,支撑柱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地垫5铺设于多功能篷应用处,篷面3由支撑柱张紧架设。地垫5为户外野营领域常见的地垫5,为了对地垫5进行点位,地垫5还可以通过地钉等固定定位。上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杆体11、连接机构4以及第二杆体12,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该连接机构4与实施例一的连接机构4一致。上述第一杆体11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第一杆体11为由弹性形变材质一体成型地可弯曲结构,该弹性形变材质常见如木质、金属材质、注塑材质等。第二杆体12为常见的刚性金属管、棍。上述第二杆体12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上述第二杆体12附设有支立组件121,第二杆体12底端通过支立组件121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立组件121为钻地组件,该支立组件121为户外野营常见的旋转钻子结构。
参考图5、图6,上述篷面3附设有四个连接点位31,篷面3呈大致正方形,四个连接点位31位于篷面3中部,四个连接点位31位于以篷面3正方形几何中心为中心的正方形的四个角。该连接点位31为开设于篷面主体附设的连接绊子32内的通孔结构。上述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如织带)扭转交叉形成,该连接绊子在其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一体连接,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两端端部至邻近该交叉处的区域与篷面主体连接,该连接点位的通孔结构开设于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该连接绊子与篷面主体的连接如粘接、针车缝合等,该连接绊子在柔性带体扭转处呈用于手拉的提手结构。该第一杆体11的顶连接部111与实施例一中的顶连接部111一致。顶连接部111与该连接点位31在铜环处的连接方式也与实施例一中一致。
参考图5,上述支撑柱设于上述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外。该支撑柱的应用为先将第二杆体12沿一定角度倾斜钻入地面,通过连接机构4令顶连接部111插入连接点位31并锁紧盖帽,再配合连接机构4改变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夹角以及推动第一杆体11令第一杆体11弯曲且张紧篷面3。位于四个连接点位31围成的区域内的篷面3为多功能篷顶面,而其他篷面3向下弯折,形成一个下敞口结构。关于该篷面3的弯折,详见实施例五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同理,上述地垫5由地钉固定四个角后向上弯折,形成一个上敞口结构,且地垫5弯折后的顶沿与篷面3弯折后的底沿可拆卸连接(如拉链、纽扣、魔术贴等)。其中,篷面3、地垫5为柔性材质,为便于对多功能篷最终形态的理解,图5、图6采用平直线条进行简单示意。
实施例四:
参考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连接点位31由实施例四的四个增加至十六个,多出的十二个连接点位31可以在多功能篷应用时自由选择、组合以形成不同的形态、尺寸的多功能篷,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减支撑柱数量乃至引入上述辅助安装部2来进一步拓展多功能篷的应用场合。
继续参考图6,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用于与上述支撑柱连接,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设置,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围成的矩形的中心位于篷面主体矩形结构的中心设置。具体,本实施例采用正方形进行演示。为避免重复描述,实施例四中未涉及篷面3弯折折合的,因此本实施例进一步描述该相关结构。具体的,该篷面3设有四条第一拉链301以及八条第二拉链302,四条第一拉链301分别设于篷面3四周周沿中部,第一拉链301用于篷面3与地垫5之间连接,八条第二拉链302按照一公一母分四组,四组第二拉链302分别设于篷面3的四个角,第二拉链302用于篷面3四周向下折合后将篷面3的四个角沿篷面3对角线折合并用拉链固定,进而形成下敞口结构的四个角的边线。其中,图6中用虚线表示了篷面3弯折的折痕所在位置。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9)
1.一种多功能篷的篷面,包括篷面主体以及连接点位,篷面主体为柔性材质设置,连接点位设于篷面主体,连接点位用于张紧架设篷面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位设有至少四个,连接点位中的至少三个连接有该多功能篷的架设组件;所述篷面主体张紧后,连接有架设组件的连接点位围成该多功能篷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的篷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位为用于所述架设组件连接的通孔结构,该连接点位的通孔结构开设于所述篷面主体或者开设于篷面主体的附设的连接绊子;所述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扭转交叉形成,该连接绊子在其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一体连接,连接绊子由柔性带体两端端部至邻近该交叉处的区域与篷面主体连接,该连接点位的通孔结构开设于柔性带体交叉重叠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的篷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篷面主体为PG、涤纶、锦纶、氨纶、杜邦徕卡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混纺。
4.一种多功能篷,包括架设组件以及篷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篷面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篷面;所述架设组件设有至少三个,架设组件与所述连接点位连接用于张紧架设篷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多功能篷顶面外的所述篷面主体向下折合形成多功能篷的侧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篷面主体呈矩形设置,篷面主体中部设有四个所述连接点位且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均与所述架设组件连接,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设置,该位于篷面主体中部的四个连接点位围成的矩形的中心位于篷面主体矩形结构的中心设置;该篷面主体四周向下弯折后,篷面主体四周向下弯折部分的两端由拉链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垫,地垫铺设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多功能篷侧挡底沿处的所述篷面主体与所述地垫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垫侧沿向上弯折后与所述篷面主体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架设组件包括支撑柱,支撑柱包括至少两个杆体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机构,杆体由上往下依次装配,相邻的两个杆体均通过一个连接机构可相对转动连接;位于底部的该杆体的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顶部的杆体的顶端与所述连接点位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87281.6U CN21548510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87281.6U CN21548510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85106U true CN215485106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6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87281.6U Active CN21548510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85106U (zh) |
-
2021
- 2021-08-23 CN CN202121987281.6U patent/CN2154851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93371A (en) | Portable shelter | |
US5477876A (en) | T-pole support for fabric structure | |
US7178537B2 (en) | Ring and pol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tent corner | |
CN113557344B (zh) | 一种辅助关节炎患者的可一人展开式顶篷 | |
US5345962A (en) | Arch supported fabric structure | |
US6273115B1 (en) | Wind and weather protective device in the form of a folding roof and/or partition | |
US7219681B1 (en) | Canopy tension adjuster | |
JP2543994B2 (ja) | テント構造物及び支持面上の一表面区域を掩蔽する方法 | |
US20190112832A1 (en) | Modular canopy structures that can be fitted with a retractable roof, production methods, assembly methods and corresponding uses | |
US4355650A (en) | Portable shelter | |
CA2022870A1 (en) | Tent movable between a collapsed position and a latched erect position | |
EP0681636A1 (en) | Self-erecting portable fabric structure | |
US6827094B1 (en) | Shielding assembly | |
US20080289673A1 (en) | Foldable expandable shelter | |
WO2021171361A1 (ja) | パラソル | |
US20030000563A1 (en) | Construction frame | |
US5655558A (en) | Multiple configuration tent structure | |
US6085768A (en) | Portable shade device | |
CN215760852U (zh) | 一种支撑柱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
CN215485106U (zh) | 一种篷面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
US20060283103A1 (en) | Gazebo | |
WO1994024392A1 (en) | A structure | |
US6328049B1 (en) | Collapsible tent | |
CN113756649A (zh) | 一种支撑柱及其应用的多功能篷 | |
WO2015009738A1 (en) | Adjustable free standing shelt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