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0916U -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70916U CN215470916U CN202121605908.7U CN202121605908U CN215470916U CN 215470916 U CN215470916 U CN 215470916U CN 202121605908 U CN202121605908 U CN 202121605908U CN 215470916 U CN215470916 U CN 2154709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power tool
- sliding
- connecting portion
- body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包括:输出轴,用于连接工具;壳体,包括主壳体部和把手,所述主壳体部和所述把手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输出轴;连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结构简单,且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结构简单,且在安装于电动工具后,减震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背景技术
大部分手持式电动工具利用电机输出旋转或直线运动,在机壳间或机壳内部件间会产生一定的震动,如电钻、冲击钻、电锤等。以电锤为例,电锤是依靠锤击对工作介质进行移除的工具,通常包括壳本体和握持壳,操作人员手持握持壳进行作业,若电锤锤击过程产生的反作用力大部分作用在人体的话,易造成握持手指产生麻木、发白等现象。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握持部的减震感,在壳本体和握持壳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但是现有的减震组件的结构复杂,且减震效果较差。因此,亟待需要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工具,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件。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输出轴,用于连接工具;
壳体,包括主壳体部和把手,所述主壳体部和所述把手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输出轴;
连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本体部以及设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滑动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本体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滑动部活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滑动部包括止挡板以及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止挡板间形成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在所述止挡板和本体部之间沿所述滑槽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套壳,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侧壁,所述凸起部能沿所述滑槽滑动。
可选地,所述凸起部设有通孔,所述滑动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止挡板设于所述通孔远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止挡板的直径,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套壳的开口处设有限位筋,使得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容纳腔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件的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卡槽,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设置有对应形状的卡件,所述卡件与所述卡槽连接。
可选地,所述把手能够进行弹性形变。
一种连接件,安装于电动工具上,所述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包括主壳体部和把手,所述主壳体部和所述把手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和使用手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锤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锤壳体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锤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
1-主壳体部;11-第一连接部;111-套壳;112-容纳腔;113-凸起部;1131-通孔;114-限位筋;115-间隙;
2-把手;21-第二连接部;211-卡槽;2111-挡板壳;2112-底板;2113-安装孔;
3-连接件;31-本体部;32-固定部;33-滑动部;331-止挡板;332-滑槽;333-支撑片;
4-输出轴;
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和电动工具,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工具包括壳体、输出轴4和电机5,电机5设置在壳体内,输出轴4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内并用于连接工具,其中工具可以为锤钻或冲击钻等,电机5驱动输出轴4运动从而带动工具进行作业。具体地,壳体包括主壳体部1和把手2,电机5和输出轴4安装于主壳体部1内,把手2用于握持,把手2呈C型结构,C型结构的中间竖直部分供操作人员握持。把手2的一端为第二连接部21,另一端与主壳体部1上除去第一连接部11以外的部分连接。优选地,如图2所示,电动工具还包括连接件3,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件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1,连接件3第二端能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运动。
把手2包括连接部22,把手2与主壳体部1之间通过连接部22连接,连接部22下方设有用于安装电池包(图中未画出)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把手2可以进行弹性形变,进一步地,把手2相对于连接部22及主壳体部1之间发生弹性形变。把手2的外壳可以为具有韧性的硬质材质,把手2外壳内也可以设有弹性装置。具体的,弹性装置为大致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弹片,弹片两端固定在外壳内壁上。在使用者使用过程中,把手2的中间部分被握持,则视觉上是把手2静止,而连接部22和主壳体部1发生相对移动。
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在电机5驱动输出轴4工作并使第一连接部11产生震动时,此时第一连接部11能先相对于连接件3的第二端移动一定距离,即允许第一连接部11具有一定的震动范围,此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1能在主壳体部1的其他结构的限位作用下先进行自行降速,接着当第一连接部11与连接件3的端面抵接后,连接件3再通过变形对壳第一连接部11进行进一步的减速降震,从而使得连接件3在减震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降低,进而使握持把手2的操作者受到的冲击力降低,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减震效果好,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3也可以是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第一端能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运动,这种设置方式与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减震效果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连接件3整体呈柱体结构,且连接件3的轴向与滑槽332的方向以及输出轴4的方向相平行。进一步地,连接件3可以是由橡胶或者其他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硬质的塑胶材料,优选为一体成型制成,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为硬质材料,由于把手2具有变形能力,所以连接件3不主要提供弹性减震的作用,主要起到把手的运动导向作用。连接件3整体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输出轴4平行(包括共轴)或具有较小的夹角,该夹角小于等于20°,保证把手2的运动方向与振动的方向完全一致或相接近,以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把手2不能发生弹性形变,则连接件3可以为弹性材质,具体的,连接件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结构,螺纹结构主要设置在本体部31,螺纹结构能够提高连接件3的变形能力,从而保证良好的减震效果。本体部31也可以与其他部分采用不同材质,如本体部31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而其他部分采用硬性材质。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3包括本体部31以及设于本体部31两端的滑动部33和固定部32,固定部32与第二连接部21连接,本体部31设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之间,第一连接部11与滑动部33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33可为把手2的运动提供导向作用。滑动部33和第一连接部11的配合能够对第一连接部11的震动方向进行导向限位,避免主壳体部1和把手2之间发生其他方向的错位移动而导致其他结构的损伤。在其他把手2固定的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部11受到震动后,第一连接部11能够沿滑动部33运动,且当第一连接部11与本体部31靠近滑动部33的端面抵接后,能够压缩本体部31以进一步进行减震。
具体地,如图3所示,滑动部33包括止挡板331以及在本体部31和止挡板331间形成的滑槽332,第一连接部11能在止挡板331和本体部31之间沿滑槽332运动。止挡板331和本体部31分别位于滑槽332的两端,以分别对第一连接部11进行限位,保证第一连接部11在合理的运动范围内震动。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滑槽332的长度范围为0~20mm,优选为0~7mm,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滑槽332的长度可以对应电动工具的实际尺寸选择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1包括套壳111和凸起部113,其中套壳111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112,滑动部33至少部分设于容纳腔112内,凸起部113设置在容纳腔112的侧壁,凸起部113能沿滑槽332滑动。凸起部113与滑槽332的配合,能够保证第一连接部11与连接件3相对滑动方向的准确性。本实施例中,在电动工具不工作的状态,即第一连接部11静止状态时,本体部31靠近止挡板331的一端容纳在套壳111内的容纳腔112中,在第一连接部11震动过程中,本体部31更多地伸入到容纳腔112中,即滑槽332始终位于容纳腔112中,从而能避免灰尘或者外部杂质落入到滑槽332,保证第一连接部11与滑槽332能始终顺畅滑动。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体部31的长度大于等于滑槽332的长度,故在第一连接部11相对于滑槽332滑动时,能够避免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之间发生碰撞干涉。其他实施例中,在电动工具不工作的状态,即第一连接部11处于静止状态时,本体部31完全位于套壳111的外侧,且部分滑动部33也位于套壳111的外部,仅在第一连接部11和连接件3相对运动的过程中,部分本体部31能够伸入到容纳腔112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凸起部113设有通孔1131,滑动部33穿过通孔1131,止挡板331设于通孔1131远离本体部31的一侧,通孔1131的直径小于止挡板331的直径,且通孔1131的直径小于本体部31的直径。从而保证凸起部113能沿滑槽332滑动,且能分别与本体部31的端面和止挡板331抵接以进行限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止挡板331的直径”、“通孔1131的直径”中的直径仅表示对应结构的最大轮廓的尺寸,并不限定于对应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件3还包括支撑片333,支撑片333连接在本体部31和滑动部33之间,以形成滑槽332,支撑片333穿设通孔1131以使止挡板331和本体部31分别位于通孔113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支撑片333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筋板,筋板将止挡板331和本体部31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四个滑槽332,对应地,凸起部113也被通孔1131分隔为四部分,每部分对应能在一个滑槽332内滑动,一方面,通过四个滑槽332分别与凸起部113的四部分的配合,使第一连接部11和连接件3相对运动的方向更为精确平稳;另一方面,筋板的也起到加强的作用,使连接件3的结构强度更高,在本体部31和止挡板331对凸起部113限位的过程中保证结构连接件3不易损坏。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片333是仅包括一个筋板或多个交叉设置的筋板组成,或者是柱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套壳111的开口处设有限位筋114,使得开口的直径小于等于容纳腔112的直径。限位筋114能对连接件3的外周面进行限位,从而进一步对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部11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导向,保证两者相对运动方向的准确性。具体地,限位筋114与连接件3的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115,间隙115的设置能避免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部11相对运动过程中发生摩擦或卡顿,保证两者相对运动过程的流畅性。本实施例中,整个滑动部33始终完全位于容纳腔112中,即间隙115位于限位筋114和本体部31的外周之间,本实施例中本体部31的直径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滑动部33的直径,当本体部31的直径小于滑动部33的直径时,需要保证滑动部33的直径小于容纳腔112的直径,进一步保证连接件3和第一连接部11之间相对运动顺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静止状态时,滑动部33靠近本体部31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12的外部(未图示),则在第一连接部11震动过程中,连接件3的本体部31和滑动部33均会通过限位筋114的开口处,此时,需要保证限位筋114的开口略大于本体部31和滑动部33中直径较大的一个,而间隙115可能存在与限位筋114与本体部31之间,也可能位于限位筋114与滑动部33之间。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卡槽211,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设置有对应形状的卡件,所述卡件与所述卡槽211连接。具体的,卡槽211为T型卡槽,连接件3的第一端设置有T型台,即固定部32为T型台,T型台卡接于T型卡槽,从而保证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1之间定位准确、连接可靠,且不必借助其他紧固件进行连接,结构简单。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1上设置有底板2112和挡板壳2111,挡板壳2111朝向本体部3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2113,挡板壳2111扣设在底板2112上后形成卡槽211,卡件一端位于卡槽211内另一端穿过安装孔2113后于本体部31连接。
本实施例中,壳体由两个半壳扣合形成的,则对应的,卡槽211是由两个半壳上的结构扣合后形成,从而使卡件能够方便地安装于卡槽211内,同样地,套壳111和凸起部113也均是由两个半壳上的结构扣合而成,从而保证滑动部33能够方便地穿设通孔1131,从而使壳体与连接件3的连接更方便。
在本实用的另一实施例中,电动工具还包括散热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与上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采用相同标号,在此只描述与上一实施例具有区别之处。本实施例中,电机5上方设有风扇6,电机5的下方设有电路板组件7。具体的,风扇6和电机5同轴设置。电路板组件7上设有散热片70,即散热片70设于电路板与电机5之间。电路板组件70位于主壳体部1的下端,即远离于第一连接部11的一端,该端部形成一个容纳电路板组件70的空腔,该空腔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低于把手2,使得电池包安装在该空腔与连接部22之间的空间内。连接部22的表面设有第一散热口221,优选的,第一散热口221设于连接部22的上表面。主壳体部1上设有第二散热口12,第二散热口12靠近风扇6处设置,具体的,第二散热口12可沿主壳体部1的周向或径向设有若干个。进一步地,根据风扇的设置方向,第一散热221口作为进风口,第二散热口12作为出风口,气流为图5所示的流向,从连接部22进入,经过电路板组件7后,穿过电机5与壳体间的空隙,从主壳体部1流出。该散热结构可同时给电路板组件7和电机5散热,由于连接部22内不过多设置元件,具有较大范围的空腔,可以保证进入的气流具有较好的流速和流量,散热效果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轴(4),用于连接工具;
壳体,包括主壳体部(1)和把手(2),所述主壳体部(1)和所述把手(2)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
电机(5),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驱动所述输出轴(4);
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包括本体部(31)以及设于所述本体部(31)两端的滑动部(33)和固定部(32),所述固定部(3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连接,所述本体部(31)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滑动部(33)活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33)包括止挡板(331)以及在所述本体部(31)和所述止挡板(331)间形成的滑槽(332),所述第一连接部(11)能在所述止挡板(331)和本体部(31)之间沿所述滑槽(332)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
套壳(111),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112),所述滑动部(33)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112)内;
凸起部(113),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2)的侧壁,所述凸起部(113)能沿所述滑槽(332)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13)设有通孔(1131),所述滑动部(33)穿过所述通孔(1131),所述止挡板(331)设于所述通孔(1131)远离所述本体部(31)的一侧,所述通孔(1131)的直径小于所述止挡板(331)的直径,所述通孔(1131)的直径小于所述本体部(31)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111)的开口处设有限位筋(114),使得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容纳腔(112)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件(3)的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11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卡槽(211),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设置有对应形状的卡件,所述卡件与所述卡槽(211)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2)能够进行弹性形变。
10.一种连接件(3),安装于电动工具上,所述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包括主壳体部(1)和把手(2),所述主壳体部(1)和所述把手(2)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1),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活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05908.7U CN215470916U (zh) | 2021-07-15 | 2021-07-15 |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05908.7U CN215470916U (zh) | 2021-07-15 | 2021-07-15 |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70916U true CN215470916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26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605908.7U Active CN215470916U (zh) | 2021-07-15 | 2021-07-15 |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70916U (zh) |
-
2021
- 2021-07-15 CN CN202121605908.7U patent/CN2154709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34466B (zh) |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附件设备和集尘盒 | |
US20220314413A1 (en) | Impact tool | |
US10751868B2 (en) | Impact tool | |
US20150104250A1 (en) | Electric tools | |
CN110293525B (zh) | 作业工具 | |
EP2732914A1 (en) | Dust collecting device and power tool having the same | |
EP1889692A2 (en) | Power tool with handle with elastic body | |
JP4793755B2 (ja) | 電動工具 | |
CN206040735U (zh) |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蓄电池组和手持式工具机 | |
GB2475997A (en) | Nailer device compris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rotation of striking rod | |
JP6981803B2 (ja) | 打撃工具 | |
JP2022024097A (ja) | 打撃工具 | |
EP2384859A2 (en) | Power tool | |
EP2898992A1 (en) | Power tool with rear hand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rt of a handle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and method of disassembling a part of a handle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 |
JP6831742B2 (ja) | 電動工具 | |
CN114083493A (zh) | 钻孔工具 | |
CN104245238A (zh) | 带有外壳的手持式工具机 | |
CN215470916U (zh) | 一种电动工具及连接件 | |
CN208662602U (zh) | 一种防止碎屑飞溅的电锤冲击钻 | |
CN106553160B (zh) | 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 | |
CN211029860U (zh) | 电动工具 | |
CN209950620U (zh) | 电动清洁刷 | |
JP7145012B2 (ja) | 作業工具 | |
CN118578339A (zh) | 手工引导加工设备 | |
JP2017001149A (ja) | 充電式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52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