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60715U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60715U CN215460715U CN202023109610.5U CN202023109610U CN215460715U CN 215460715 U CN215460715 U CN 215460715U CN 202023109610 U CN202023109610 U CN 202023109610U CN 215460715 U CN215460715 U CN 2154607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heter
- side opening
- lumen
- elongate body
- examp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21—Constructional aspect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5/003—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least one lumen located at the distal part of the catheter, e.g. filters, plugs or val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53—Interfaces between patient blood circulation and extra-corporal blood circuit
- A61M1/3659—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 A61M1/3661—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haemodialy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5/0032—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at least one unconventionally shaped lumen, e.g. polygons, ellipsoids, wedges or shapes comprising concave and convex par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5/007—Side holes, e.g. their profiles or arrangements; Provisions to keep side holes unblock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5/0071—Multiple separate lume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5/003—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least one lumen located at the distal part of the catheter, e.g. filters, plugs or valves
- A61M2025/0031—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least one lumen located at the distal part of the catheter, e.g. filters, plugs or valves characterized by lumina for withdrawing or delivering, i.e. used for extracorporeal circuit treat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61M25/0026—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 A61M2025/0037—Multi-lumen catheters with stationary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lumina being arranged side-by-sid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7/00—Methods of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在一些实例中,一种导管包括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一个或多个内腔,并且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内腔中的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例如以限定双凹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导管。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用于与各种医疗程序一起使用的限定至少一个内腔的医疗导管。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医疗导管可以用于从受试者的体腔、管、血管和其它中空解剖结构中抽出流体并且向其中引入流体。作为实例,可以在血液透析程序中使用导管,在所述血液透析程序中,从患者的血管中抽出血液进行处理并且然后使血液返回到血管中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一些方面,本公开描述了示例导管,所述导管包含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一个或多个侧开口,所述侧开口的形状被配置成使流体在例如血液透析程序期间能够通过相应的侧开口高效地流进和流出导管主体的内腔。本文描述的侧开口形状可以被称为双凹形状,因为当细长主体笔直时,侧开口各自在两侧是凹的。在一些实例中,双凹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第一侧以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各自从近侧端部延伸到远侧端部并且在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作为实例,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以各自限定连续曲线,所述连续曲线在朝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的方向上朝第一侧或第二侧中的另一个弯曲。另外,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可以是曲线的。
除了具有双凹形状外,在一些实例中,当细长主体笔直时,侧开口相对于细长主体的纵轴是歪斜的,这可以进一步有助于为如血液透析程序等一种或多种医疗程序实现期望的流体流动性质。当例如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在细长主体笔直时未沿着与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彼此对准并且在细长主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周向地偏移时,侧开口相对于细长主体纵轴可以是歪斜的。侧开口相对于细长主体的纵轴,以及在一些实例中相对于流过细长主体的内腔的流体的方向的这种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通过侧开口流进和流出导管主体的内腔的流体的效率。
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包含具有双凹形状的两个侧开口,每个侧开口与导管的相应内腔流体连通。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可以沿直径彼此相对并且可以沿着细长主体的纵轴轴向对准,或者在其它实例中可以沿着细长主体的纵轴彼此轴向偏移。
在一些实例中,除了本文所描述的侧开口之外或代替所述侧开口,导管包含限定尖端内腔的导管尖端,所述尖端内腔与导管的仅一个内腔流体连通,即使在导管包含多个内腔的实例中也是如此。在导管尖端仅具有一个内腔的实例中,与一些现有血液透析导管的导管尖端相比,导管尖端可以是不对称的和/或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较小体积的尖端可以增加导管的无创伤属性和/或可以改善导管通过患者的脉管系统到目标部位的可导航性。
在以下的附图和说明中阐述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细节。本公开中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从说明书和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至少一个与相应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示例导管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透视图。
图3A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侧立面视图。
图3B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另一个侧立面视图,并且展示了导管的与图3A中所示的侧不同的侧。
图3C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另一个侧立面视图,并且展示了导管的与图3A和3B中所示的侧不同的侧。
图4展示了具有双凹形状的示例侧开口。
图5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横截面是沿图3A中的线5-5截取的。
图6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横截面是沿图3A中的线6-6截取的。
图7是图1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端视图,并且展示了在近侧方向上观察导管时的远侧部分的端部。
图8是包含未沿直径相对的侧开口的导管的另一个示例远侧部分的侧立面视图。
图9是图8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横截面是在与图8所示的图像平行的平面上截取的。
图10是图1的导管和示例导管尖端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的导管尖端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导管尖端的端视图,并且展示了导管尖端的与图7所示的端部相对的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所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通常都具有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
冠词“一个”和“一种”用于指代一个或多于一个(即,至少一个)所述冠词的语法宾语。例如,“要素”意指一个/种要素或多个/种要素。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轴线”是指固定参考线。
术语“至少”是指不少于或最少。例如,“至少一个”可以是一个或多于一个的任何数量。
在一些实例中,如当用于描述数值时,“约”或“大约”是指由制造公差产生的数值内和/或数值的1%、5%或10%内的范围。例如,约10mm的长度是指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的10mm的长度,或者在各种实例中10mm+/-0.1mm、+/-0.5mm或+/-1mm的长度。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双凹”是指在两侧是凹的,例如,在导管中的单个开口的两侧是凹的。例如,双凹形状可以指包含在一些实例中可以彼此相对的至少两个凹侧(如仅两个凹侧)的几何形状。当形状投影到平面上时,例如在立面视图中,侧可以是凹状的。
在一些实例中,“连续曲线”是指沿着开口的边缘形成的不间断曲线。在一些实例中,连续曲线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在其它实例中,连续曲线具有多个曲率半径。另外或者替代地,在一些实例中,连续曲线可以不包含尖锐点,所述尖锐点可以是开口中两条分离的曲线相交的点。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远侧”是指朝患者或组织部位和/或远离临床医生的方向。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细长主体”是指长度大于其宽度(例如,宽度为直径或另一种横截面尺寸,其中横截面是在与细长主体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的结构(例如,管状构件)。在一些实例中,细长主体限定被配置成收纳流体、医疗装置或流体和医疗装置两者的至少一个内腔(例如,一个内腔、两个内腔、三个内腔或更多)。细长主体可以包含例如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引入患者的脉管系统中的导管主体。
在一些实例中,“细长双凹形状”是指长度大于其宽度的双凹形状,其中在侧开口的情况下,形状的长度是沿着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延伸的轴线测量的,并且宽度是与轴线正交测量的。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内腔”是指由结构(例如,细长主体或与细长主体分离并且被配置成机械连接到细长主体的导管尖端)限定的空腔、通道或孔。在细长主体的情况下,“内腔”也可以称为“主体内腔”,并且在导管尖端的情况下,“内腔”也可以称为“尖端内腔”。空腔、通道或孔可以由所述结构的表面限定。在一些实例中,“主体内腔”可以分别具体指“第一主体内腔”和“第二主体内腔”或单个主体内腔。
在一些实例中,术语“近侧”是指远离患者或组织部位或朝临床医生。
在一些实例中,导管的“侧开口”是指通孔,例如穿过导管的侧壁的通孔,其中所述开口允许导管内的流体通过导管的侧壁离开导管到外部环境或允许流体通过导管的侧壁进入导管。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具体可以指由导管的细长主体限定的第一侧开口或第二侧开口,其中侧开口限定相应的孔口、间隙或其它开放空间,流体可以通过所述相应的孔口、间隙或其它开放空间进入或离开由细长主体限定的相应内腔。
在一些实例中,导管的“侧壁”是指导管主体的壁,例如,从导管主体的近侧端部延伸到远侧端部并且可以限定导管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的壁。
在本文所描述的实例中,导管包含限定与导管的至少一个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本文所描述的导管的配置(包含侧开口的形状)可以实现流体通过侧开口进入和离开导管的内腔的高效流动,例如,在血液透析程序期间的高效血流交换。如下文进一步详细讨论的,当细长主体笔直(例如,不弯曲或折弯以便相对于细长主体笔直时使侧开口的形状歪斜)时,侧开口具有双凹形状。例如,侧开口可以各自在侧开口的相对侧上均具有凹侧。当流体(例如,血液)通过双凹侧开口流进导管内腔和/或通过双凹侧开口流出导管内腔时,在侧开口处可以观察到相对较低的流体剪切应力。相对较低的流体剪切应力可以帮助最小化甚至消除对患者体内流体流动的不良影响(例如,称为溶血的血流中红细胞的分解)。
在具有本文所描述的双凹形状的侧开口(在本文中也称为“双凹侧开口”)的实例中,侧开口的凹侧可以由朝侧开口的侧开口轴线向内弯曲的侧来限定,所述侧开口轴线在开口的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延伸。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轴线也可以被称为中心轴线。例如,一些示例侧开口各自具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各自从相应的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延伸到相应的侧开口的远侧端部并且在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作为实例,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以各自限定连续曲线,所述连续曲线在朝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的方向上朝第一侧或第二侧中的另一个弯曲并且在远离中点的方向上远离第一侧或第二侧中的另一个弯曲。在一些实例中,双凹形状的限定相应的连续曲线(例如,不间断曲线)的侧具有多个拐点以及用于曲率变化的多个半径。
在一些实例中,双凹形状可以关于侧开口的侧开口轴线对称。在其它实例中,双凹形状可以关于侧开口的侧开口轴线不对称。例如,侧开口的凹侧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曲率半径。
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包含沿直径彼此相对,例如在导管(例如,导管的细长主体)的中心纵轴的相对侧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开口。侧开口可以各自具有双凹形状。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的近侧端部、远侧端部或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两者沿着导管的中心纵轴对准。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均对准的实例中,侧开口可以具有轴向对称性。在其它实例中,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两者均未沿着导管主体的中心纵轴对准。在这些实例以及仅侧开口的近侧端部或远侧端部未沿着导管的中心纵轴对准的实例中,侧开口可以具有轴向不对称性。
本文所描述的侧开口的双凹形状通常通过在流体通过侧开口流进或流出内腔时提供相对较低的压降和较低的剪切应力来使流体能够通过侧开口高效地流进和流出导管的内腔。例如,对于通过内部横截面大小为3.256平方毫米(mm2)(静脉内腔)和3.281mm2(动脉内腔)的导管内腔并且进入/离开大小为24.183mm2的侧开口的约200毫升/分钟(mL/min)的流体流量,双凹侧开口的最大外壁剪切应力(在导管的细长主体的与侧开口直接相邻的外表面处)可以为约35帕斯卡(Pa)到约39Pa,并且最大侧壁剪切应力(在内细长主体表面与外细长主体表面之间延伸的侧开口的表面处)为约47Pa到约50Pa。据信,这些壁剪切应力以及最大内壁剪切应力(在细长主体的与侧开口直接相邻的内表面处)低于在其它导管侧开口形状,如具有笔直侧而非如本文所描述的凹侧的类似大小的侧开口的情况下观察到的剪切壁应力。
另外,由于侧开口的形状以及在一些情况下侧开口之间的轴向不对称性和/或侧开口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导管的细长主体的纵轴的朝向,本文所描述的导管可以帮助减少血液透析程序期间导管的两个内腔之间的再循环。当离开导管的一个内腔(在一些实例中称为静脉内腔)的净化血液被直接抽出到导管的另一个内腔(在一些实例中称为动脉内腔)中,使得净化血液返回到透析装置(在一些实例中称为透析器)时,会发生再循环。再循环可能增加完成血液透析程序所需的时间,因为已经行进通过透析器的血液可能会再次行进通过透析器,这对于实现血液透析程序的预期结果可能是不必要的。在本文所描述的实例中,至少部分由于侧开口(血液通过所述侧开口被引入到导管内腔中并且通过所述侧开口离开导管内腔)的配置,进入与导管的动脉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血流与离开与静脉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血流分离,使得流体再循环的程度最小化。例如,沿着导管的远侧部分的侧开口的沿直径相对的定位以及侧开口的细长双凹形状使离开静脉内腔的流体流与进入动脉内腔的流体流之间的间隔能够增大,这可以最小化导管的静脉内腔与动脉内腔之间的净化血液再循环的程度。
在一些实例中,除了本文所描述的侧开口之外或代替所述侧开口,导管包含无创伤远侧导管尖端,所述无创伤远侧导管尖端限定与导管的仅一个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与一些现有血液透析导管(所述现有血液透析导管包含限定与所述导管的相应内腔流体连通的多个内腔的导管尖端)相比,所述尖端配置可以具有较小的体积(例如,可以相对较短和/或狭窄),这可以增加其无创伤属性并且可以改善导管通过患者的脉管系统到目标部位的可导航性。另外,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形状被配置成与具有更长和/或更宽的尖端的导管相比,改善通过与导管尖端的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的血液流出。
图1是示例导管10的透视图,所述导管包含限定与由细长主体12限定的内腔(图1中未示出)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侧开口14的细长主体12。导管10限定与细长主体12的纵轴平行的纵轴A,并且因此在本文可以互换地称为细长主体12的纵轴A。在一些实例中,纵轴A也是导管10和细长主体12的中心纵轴。导管10进一步包括定位在细长主体12的近侧端部12A处的毂16和导管尖端26。
毂16位于导管10的近侧部分处,并且被配置成以流体方式将由导管10限定的一个或多个内腔连接到另一个装置,如血液透析装置(例如,透析器)。毂16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附接到细长主体12,如通过在近侧端部12A处将毂16的主体注射模制到细长主体12上。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毂16包含延伸管18、20和适配器22、24。每个延伸管18、20通过延伸穿过毂16的相关流体通道与细长主体12的相应内腔流体连通。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延伸管18、20将装置,如血液透析装置流体联接到细长主体12。适配器22、24可以分别定位在延伸管18、20的与延伸管的固定到毂16的端部相对的远侧端部上,以便于将装置连接到延伸管18、20。例如,适配器22、24可以是或以其它方式包含鲁尔锁(Luer-lock)适配器。
在一些实例中,细长主体12也可以被称为导管主体。取决于导管10的类型,细长主体12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管状),并且可以由提供期望性质的任何合适材料如但不限于聚合物(例如,聚氨酯和/或硅酮)制成,并且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尺寸。细长主体12是柔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工艺,如但不限于注射模制或挤出形成。在一些实例中,在没有外力施加于细长主体12以改变其形状的情况下,细长主体12在其“静止”状态下基本上是笔直的(例如,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是笔直的或接近笔直的)。在其它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具有预成型弯曲,以便于符合细长主体12将被定位于其中的内部体腔或血管。尽管本文主要提及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细长主体12(所述横截面是在与纵轴A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但是在其它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任何合适的横截面形状,如但不限于椭圆、方形、三角形等。
细长主体12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尺寸。例如,在一些情况下,细长主体12的外径为约4弗伦奇(French)到约12弗伦奇(其中1弗伦奇为1/3mm),如约5弗伦奇。
细长主体12限定一个或多个被配置成收纳流体的内腔。内腔的数量可以取决于导管10的功能。例如,在意图将导管10用作血液透析导管的一些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两个内腔或三个内腔。在细长主体12限定两个或更多个内腔的实例中,导管10可以用于同时进行将流体(例如,血液)从患者中抽出和将所述流体引入或回流。
例如,导管10可以被配置成用于对患者执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过滤、超滤等,其中从患者的身体去除毒素。导管10的至少一个远侧部分可以插入患者体内,并且导管10的近侧部分可以如通过延伸管18、20和适配器22、24连接到透析单元(例如,透析器)。血液可以通过由细长主体12限定的一个内腔(在一些实例中称为动脉内腔)从患者体内抽出,并且供应给透析单元,所述透析单元对血液进行透析或清洁以去除废物和多余的水。透析后的血液通过由细长主体12限定的不同内腔(在一些实例中称为静脉内腔)返回给患者。
细长主体12包含限定一个或多个侧开口14的侧壁28,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侧开口血液或其它流体可以进入或离开细长主体12的内腔。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并且如图5中更佳地示出,如下所述),细长主体12限定两个内腔40、42(图5)和两个侧开口14,所述两个侧开口各自与相应的内腔40和42流体连通。在其它实例中,两个或更多个侧开口可以与细长主体12的同一个内腔流体连通,或者细长主体12的内腔之一仅可以在细长主体12的最远侧端部12B的远侧开口处敞开,并且无法通过由侧壁28限定的侧开口14向细长主体12的外部敞开。
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任何合适数量的侧开口14。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细长主体12限定两个侧开口14。在其它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以仅包含一个侧开口或三个或更多个侧开口。尽管本文主要提及双内腔导管10,但在其它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仅一个内腔或多于两个内腔(例如,三个内腔),并且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腔可以通过相应的侧开口与导管10的外部流体连通,所述相应的侧开口可以具有根据本文所描述的实例的至少一种双凹形状或另一种形状。
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侧开口14定位在细长主体12的不同侧上,使得两个侧开口14未周向地对准(仅示出一个开口14)。例如,侧开口14可以沿直径彼此相对,并且因此定位在纵轴A的彼此相对的侧上。侧开口14可以沿着纵轴A具有彼此间合适的对准,在本文中称为轴向对准。例如,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侧开口14的远侧端部14B或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两者可以沿着纵轴A对准(在本文中的一些实例中称为“轴向对准”)。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沿着纵轴A彼此纵向对准,使得两个侧开口14轴向对准并具有轴向对称性。在其它实例中,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和/或远侧端部14B未沿着纵轴A彼此纵向对准,使得侧开口14具有轴向不对称性。在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和14A和远侧端部14B两者都不彼此纵向对准的实例中,侧开口14可以被称为彼此纵向偏移。
如图2-4所示,侧开口14各自在两侧是凹的,并且因此各自具有双凹形状。图2是导管10的远侧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展示了细长主体12的远侧部分30和导管尖端26。导管10的远侧部分包含细长主体12的远侧部分和导管尖端26,所述导管尖端限定导管10的最远侧端部。图3A-3C是图2所示的细长主体12的远侧部分30的侧立面视图,并且展示了处于不同旋转位置(旋转的轴线平行于纵轴A)的细长主体12。图4展示了侧开口14在平面中的投影,并且展示了示例双凹形状。图1-6所示的示例导管10的侧开口14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例如,长度和宽度)。因此,一个侧开口14的描述适用于另一个侧开口14。在其它实例中,侧开口14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不同的大小(例如,不同的最大宽度和/或不同的最大长度)。
如图2-4所示,侧开口14具有近侧端部14A、远侧端部14B、第一侧34和与第一侧34相对的第二侧36。侧34、36各自在近侧端部14A与远侧端部14B之间延伸。近侧端部14A、远侧端部14B以及侧34、36在导管的纵向方向上限定侧开口14的外周边,所述侧开口本身由细长主体12的侧壁28物理地限定。近侧端部14A可以是侧开口14的最末端部分,而远侧端部14B可以是侧开口14的与近侧端部14A相对的最末端部分。侧开口轴线38(图3B和4)在近侧端部14A与远侧端部14B之间延伸,例如与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两者相交。在侧开口轴线38平行于细长主体12的纵向轴线A使得图3中所示的角α为0°的实例中,近侧端部14A是侧开口14的最靠近细长主体12的近侧端部12A的部分(例如,点),并且远侧端部14B是侧开口14的最靠近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的部分(例如,点)。也就是说,在侧开口轴线38平行于细长主体12的纵轴A的实例中,近侧端部14A是侧开口14的最近侧部分,而远侧端部14B是侧开口14的最远侧部分。
在侧开口14相对于细长主体12的纵轴A歪斜(如图2-3C的实例所示),使得侧开口轴线38不平行于纵轴A而是横向于纵轴A并且图3B中所示的角度α例如大于0°(其中最大旋转等于15°)的实例中,并且其中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不是侧开口14的最靠近细长主体12的近侧端部12A的部分(例如,点),并且远侧端部14B不是侧开口14的最靠近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的部分(例如,点)。进一步地,在这些实例中,近侧端部14A未沿着与纵轴A平行的轴线与远侧端部14B对准。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14相对于纵轴A朝向,使得侧开口轴线38相对于纵轴A处于约5°到约15°,如约11°到约15°或约11.2°的角度α。角度α可以被选择成使得侧开口14仅对导管10的一个内腔40或42敞开而不会交叉而对导管的另一个内腔敞开。
侧开口14可以各自被定位在距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任何合适的距离处。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的远侧端部14B距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约1mm到约15mm,如约3mm到约10mm或约6mm的距离D。
如以上所讨论的,在一些实例中,图1-3C的实例中所示的两个侧开口14的远侧端部14B和/或近侧端部14A可以对准。在其它实例中,例如因为图1-3C的实例中所示的两个侧开口14的远侧端部14B和/或近侧端部14A未对准,侧开口14彼此轴向移位。至少部分沿直径相对的侧开口14之间的轴向位移可以使导管10的内腔之间的流体再循环能够最小化,如下文进一步详细讨论的。
如图3C所示,在一些实例中,一个侧开口14的远侧端部14B相对于另一个侧开口的远侧端部14B轴向移位(沿着纵轴A)约1mm到约10mm(如约2mm到约5mm,或者约3mm)的距离D远侧。另外或替代地,在一些实例中,一个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相对于另一个侧开口的近侧端部14A轴向移位(沿着纵轴A)约1mm到约10mm(如约2mm到约5mm,或者约3mm)的距离D近侧。距离D远侧和D近侧在实例中可以相同,并且在其它实例中可以不同。在距离D远侧和D近侧中的一个或两个均大于零并且侧开口14位于纵轴A的相对侧的实例中,侧开口14可以被认为是部分沿直径相对的。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例中,距离D远侧和D近侧中的一个或两个基本上为零(例如,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为零或接近零)。在距离D远侧和D近侧均基本上为零并且侧开口14位于纵轴A的相对侧的实例中,侧开口14可以被认为是完全沿直径相对的。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例中,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是曲线的,所述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也可以被称为“圆形”端部。在图2-4所示的实例中,近侧端部14A具有曲率半径RP,并且远侧端部14B具有曲率半径RD。在一些实例中,曲率半径RP和RD基本上彼此相等(例如,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彼此相等)。在其它实例中,曲率半径RP和RD彼此不同。在一些实例中,近侧端部曲率半径RP和远侧端部曲率半径RD各自为约1毫米(mm)到约1.5mm,如约1mm到约1.25mm或者约1.15mm。在其它实例中,其它曲率半径可以用于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
侧开口14的侧34、36朝侧开口轴线38弯曲,以限定双凹侧开口14的相应凹侧。也就是说,侧34、36各自在远离侧开口14的近侧端部14A和远侧端部14B两者的方向上朝侧开口轴线38弯曲。侧34、36可以各自限定连续(不间断的)曲线,例如,如图2-4所示,但是所述侧可以具有包含拐点的不同的曲线。在一些实例中,侧34、36在朝侧开口14的中点M的方向上朝彼此弯曲,并且随后在远离中点M的方向上彼此远离弯曲。例如,侧34、36可以从近侧端部14A朝中点M朝彼此弯曲,并且然后从中点M到远侧端部14B彼此远离弯曲。中点M可以是例如侧开口14的纵向中心。在这些实例中,侧34、36在中点M处彼此最接近。在其它实例中,侧34、36可以在沿着侧开口轴线38的除中点M之外的点处彼此最接近。
在一些实例中,由侧34、36限定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使得侧34、36关于侧开口轴线38对称。在其它实例中,侧34、36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使得侧34、36关于侧开口轴线38不对称。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14关于横向于侧开口轴线38的轴线(例如,横向于侧开口轴线38延伸并穿过中点M的轴线)对称。在其它实例中,如在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分别具有不同曲率半径RP和RD的实例中,侧开口14关于横向于侧开口轴线38的轴线不对称。
侧开口14具有沿着侧开口轴线38从近侧端部14A到远侧端部14B测量的任何适合的总长度LT(在本文中也称为最大长度)。可以基于如但不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因素来选择本文描述的侧开口14的总长度LT以及其它长度:导管10的期望流体流动性质、由细长主体12限定的内腔40、42(图5)的大小以及细长主体12的(沿着纵轴A从近侧端部12A到远侧端部12B测量的)总长度。当流体通过具有较长长度LT的相应侧开口离开导管的内腔40或42时,较长长度LT可以有助于降低压降。在一些实例中,侧开口14的长度LT在约5mm到约25mm的范围内,如约10mm到约20mm,或者约14mm。
侧开口14的侧34、38具有任何适合的长度LS,所述长度小于侧开口14的长度LT并且是沿着侧开口轴线38在近侧端部14A与远侧端部14B之间测量的。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例中,每个侧34、38的长度是总长度LT减去近侧端部14A的曲率半径RP并减去远侧端部14B的曲率半径RD。也就是说,可以沿着侧开口轴线38从曲率半径RP的曲率中心到曲率半径RD的曲率中心测量每个侧34、38的长度LS。在一些实例中,侧34、38的长度LS在约2mm到约23mm的范围内,如约8mm到约16mm,或者约12mm。
侧开口14具有任何适合的最大宽度WMAX,所述最大宽度是沿着与侧开口轴线38正交的轴线测量的。在一些实例中,在近侧端部14A的最远侧部分和远侧端部14B的最近侧部分处,例如在端14A、14B开始弯曲的地方,侧开口14最宽,并且因此,最大宽度WMAX出现。在一些实例中,最大宽度WMAX为约1mm到约3mm,如约2mm到约2.5mm,或者约2.3mm。
侧开口14的宽度沿其长度变化。侧开口14限定了最小宽度WMIN,所述最小宽度是沿着与侧开口轴线38正交的轴线测量的。如以上所讨论的,侧34、36朝侧开口轴线38弯曲,并且因此在一些实例中,在侧34、36彼此最接近的地方,侧开口14最窄,并且因此具有其最小宽度WMIN。在一些实例中,如在侧34、36在其相应的中点(沿着侧开口轴线38)处彼此最接近并且近侧端部14A、远侧端部14B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曲率半径(例如,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的实例中,侧开口的最小宽度WMIN出现在侧开口38的沿着侧开口轴线38的中点处。在一些实例中,最小宽度WMIN为约0.2mm到约2.2mm,如约1mm到约1.5mm,或者约1.2mm。在其它实例中,侧开口14可以具有其它尺寸。在一些实例中,对于其它导管大小,可以与导管的直径成比例地增大或减小侧开口14的大小。例如,如果对于12弗伦奇导管,侧开口具有特定的宽度和长度(以上提供的是针对12弗伦奇导管的),则对于4弗伦奇导管,可以按0.3325的比率缩放宽度和长度。
侧开口14的双凹形状可以在血液透析程序期间实现高效的血流交换。例如,侧开口14的形状被配置成在血液通过相应的侧开口14流入细长主体12的内腔期间和/或在血液通过相应的侧开口14从内腔流出期间提供相对较低的血液剪切应力。侧开口的形状还提供相对较低的压降。
另外,由于侧开口14的形状和侧开口14的相对位置,导管10被配置成减少由细长主体12限定的动脉内腔与静脉内腔之间的再循环。如以上所讨论的,在血液透析程序期间当离开导管的静脉内腔的净化血液被直接抽出到动脉内腔中,使得净化血液返回到透析器时,会发生再循环。如此,再循环会增加完成血液透析程序所需的时间。由于在图2-3所示的实例中侧开口14的不对称配置,进入与导管的动脉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血流和离开与静脉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血流分离,使得流体再循环的程度最小化。例如,侧开口14的至少部分沿直径相对的定位、侧开口14的细长形状以及侧开口轴线38横向于纵轴A的朝向可以使离开静脉内腔的流体流与进入动脉内腔的流体流之间的间隔能够增加,这使得导管的静脉内腔与动脉内腔之间的净化血液再循环的程度最小化。
图5是导管10的远侧部分30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所述横截面是沿导管10的中心纵向轴线A沿图3A中的线5-5截取的。如图5所示,细长主体12限定了至少一个内腔,图5中示出的内腔为两个内腔40、42,所述两个内腔各自与至少一个侧开口14流体连通,以使来自至少一个内腔的流体能够进入和离开细长主体12。在细长主体12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内腔的一些实例中,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或以其它方式包含隔膜44,所述隔膜沿着细长主体12的长度延伸并且限定两个或更多个内腔的至少一部分。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隔膜44与侧壁28一起限定了内腔40、42。在其它实例中,如以上所讨论的,导管10可以具有单个内腔或多于两个内腔。例如,细长主体12可以限定用于收纳导丝等的第三内腔。
内腔40、42各自限定导管10的流体管道。在一些实例中,内腔40、42各自从细长主体12的近侧端部12A延伸穿过细长主体12到远侧端部12B,并且终止于远侧端部12B。可以在导管10的近侧部分处经由毂16流体进入内腔40、42。例如,当毂16正确地连接到细长主体12时,内腔40可以与延伸管20和适配器24流体连通,并且内腔42可以与延伸管18和适配器22流体连通。
侧开口14被配置成使得流体流F、F'能够在细长主体12外部的环境(如患者的脉管系统或其它中空解剖结构等)与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42之间行进。侧开口14可以具有轮廓边缘,所述轮廓边缘例如通过激光切割、与细长主体12一起模制而形成,和/或以其它方式将轮廓边缘变得平滑以最小化血流中断(或溶血)和血栓形成。轮廓边缘可以例如位于细长主体12的外表面46与限定侧开口14的侧表面48之间的接合部处,其中侧表面48在细长主体12的外表面46与内表面50之间延伸。内表面50可以限定例如内腔40、42的至少一部分。
由于细长主体12的配置,在血液透析程序期间,内腔40、42中的任一个内腔可以用作动脉内腔或静脉内腔。因此,导管10可以是可逆的血液透析导管。流体可以通过一个内腔40或42在一个轴向方向上流出,并且通过另一个内腔42或40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上流动。进入与内腔42流体连通(并且不与内腔40流体连通)的侧开口14的血流F'和离开与另一个内腔40流体连通(并且不与内腔42流体连通)的侧开口14的血流F分离,使得流体再循环的程度最小化。也就是说,细长主体12的外表面46提供了两个侧开口14之间的间隔,所述间隔基本上使离开充当动脉的内腔40的流体流F朝进入充当静脉内腔的内腔42的流体流F'的迁移最小化。
内腔40、42可以具有任何适合的横截面形状和大小,所述形状和大小提供了通过内腔的期望的流体流动特性。在一些实例中,内腔40、42可以包含长方形、肾形和/或D形横截面配置。
图6是细长主体12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所述横截面是沿着图3A中的线6-6在正交于纵轴A的方向上截取的。在图6所示的实例中,内腔42具有肾形的横截面,并且内腔40具有由圆形横截面中的肾形占据而产生的形状。图6中还示出了由导管尖端26限定的内腔60,所述导管尖端在以下参考图7和图10-12进一步详细描述。在其它实例中,内腔40、42可以各自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内腔40 42中的一个内腔或两个内腔可以具有“D”形横截面(例如,由细长主体12的相应纵向半部限定),可以具有“C”形横截面,可以具有肾形横截面,可以具有圆形横截面,可以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等。
尽管图2-3C和5展示了包含沿直径相对的侧开口14的示例导管10,但是在其它实例中,导管的侧开口不是沿直径相对的(例如,沿纵轴A共同延伸的),而是完全彼此纵向移位。图8是导管的细长主体的另一个示例远侧部分80的示例侧立面视图,所述图是图1所示的细长主体12和导管10的实例。因此,图8所示的细长主体将被称为细长主体12。图9是图8的导管的远侧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中横截面是在与图8所示的图像平行的平面上截取的。图9还展示了导管尖端26,例如,如参考图5的类似横截面视图所述。
在图8和9所示的实例中,细长主体12限定了侧开口82、84,除了侧开口相对于彼此位于纵轴A的相对侧上的位置之外,所述侧开口与侧开口14相同。因此,图8所示的侧开口82、84在形状上与图1-6中的侧开口14相同,但是侧开口82、84不是沿直径相对的,而是彼此完全纵向移位。也就是说,与图1-6的侧开口14相比,侧开口82、84不是沿细长主体12的纵轴A共同延伸的。侧开口82的近侧端部82A与侧开口84的远侧端部84B隔开距离D分隔,所述距离是沿纵轴A测量的。在一些实例中,距离D分隔为约1mm到约25mm,如约5mm到约10mm,或者约2mm。
侧开口82、84之间的轴向分隔距离D分隔有助于侧开口82的远侧端部82B与侧开口84的远侧端部84B之间的轴向位移(距离D远侧)以及侧开口82的近侧端部82A与侧开口84的近侧端部84A之间的轴向位移(距离D近侧)。在远侧部分80的一些实例中,距离D远侧为约15mm到约39mm,如约15mm到约20mm,或者约16mm,并且距离D近侧为约15mm到约39mm,如约15mm到约20mm,或者约16mm。
如图8和9所示,侧开口82、84彼此完全纵向移位并且沿着纵轴A不重叠,使得进入内腔42的流体流F与离开内腔40的流体流F'之间的间隔能够增加,这可以最小化血液透析期间导管10的静脉内腔与动脉内腔之间的净化血液再循环的程度。因此,侧开口82、84的非沿直径相对的定位和侧开口82、84的双凹可以帮助将离开静脉内腔的流体流F与进入动脉内腔的流体流F'分离,这可以促成更好的治疗结果或者至少缩短透析疗程的持续时间。
如图1-3B以及图6、7和9-12所示,在一些实例中,导管10包含导管尖端26,所述导管尖端定位于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处。图7是在朝导管尖端26的近侧端部62的方向上观察导管尖端26的远侧端部64的导管尖端26的端视图。图10是导管10的远侧部分30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展示了与细长主体12对准但不机械连接到所述细长主体的导管尖端26。图11是导管尖端26的侧立面视图。
导管尖端26限定了导管10的最远侧部分,并且因此,所述导管尖端可以被配置成帮助将导管10插入患者体内。例如,导管尖端26的外表面66向远侧逐渐变细,以有助于将导管10插入患者的脉管系统或另一个中空解剖结构中。虽然导管尖端26的远侧端部64被示出为具有圆形、钝的外形,但是也可以使用远侧端部64的其它形状和外形。在一些实例中,远侧端部64具有例如由远侧锥形部和圆形远侧端部64限定的相对无创伤外形。
导管尖端26的外表面66和细长主体12的外表面46可以具有类似的配置,使得当将导管尖端26和细长主体12进行正确组装时,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之间的接合部相对平滑(例如,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外周边,如基本上相同的外径)。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之间的相对平滑的过渡可以有助于降低由于血流穿过接合部而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并且还可以有助于提供与患者组织接合的更平滑的表面。
导管尖端26可以由适合医疗应用的材料(包含例如聚合物、硅酮和/或聚氨酯)制成。另外,导管尖端26由与细长主体12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分开形成,并且固定到细长主体12的远侧部分,如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在其它实例中,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一体地或整体地形成。细长主体12的至少远侧部分和导管尖端26的近侧部分具有基本上相似的外部尺寸,以提供细长主体12与导管尖端26之间的平滑过渡。
导管尖端26限定了内腔60,所述内腔从导管尖端26的近侧端部62延伸到远侧端部64。如图11所示,内腔60终止于导管尖端26的最远侧端部64处的远侧开口67。远侧开口67可以是导管10的最远侧开口。在一些实例中,当细长主体12和导管尖端26被正确组装时,导管尖端26的内腔60仅与细长主体12的一个内腔40、42流体连通并对准。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当细长主体12和导管尖端26被正确组装时,导管尖端26的内腔60与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流体连通。在这些实例中,细长主体12的内腔42不与导管尖端26的任何内腔(包含内腔60)流体连通。因此,导管10被配置成使得经由毂16从内腔42抽出的流体只可以通过相应的侧开口14进入内腔42,并且流体只可以通过相应的侧开口14在细长主体12的远侧部分30处进入内腔42。
由于导管尖端26限定了比细长主体12更少的内腔(例如,仅一个内腔,而细长主体限定了两个或更多个内腔),所以在不会不利地影响通过导管10的流体流的情况下,特别是与导管尖端26限定了与细长主体12相同数量的内腔的实例和/或导管尖端26限定了两个内腔的实例相比,由导管尖端26占据的空间的总体积和导管尖端26的外形可以相对较小。例如,导管尖端26的最远侧部分的外部横截面尺寸小于细长主体12的最远侧部分(例如,在远侧端部12B处)的外部横截面尺寸,所述横截面是在正交于导管10的纵轴A的方向上截取的。在细长主体12是管状的并且导管尖端26限定管状最远侧部分的实例中,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在这些实例中,由于导管尖端26向远侧逐渐变细,如图11所示,导管尖端26可以限定圆形(不对称)锥形或另一种不对称形状(其中对称线是导管10的纵轴A)。
在将导管10引入患者体内或以其它方式导航通过患者的脉管系统时,导管尖端26的远侧锥形部可以例如通过减少与患者组织的不利相互作用来帮助最小化导管10的侵入性。在一些实例中,在导管尖端26的近侧部分处,远侧锥形部至少部分地由复合曲率半径限定。例如,在导管尖端26的具有连接构件70(如下所述)的侧上的导管尖端26的至少近侧部分可以限定多个曲率半径RB、RC和RD。在一些实例中,曲率半径RB为约15mm到约20mm,如约18mm,曲率半径RC为约1mm到约5mm,如约2.55mm,并且曲率半径RD为约8mm到约15mm,如约11.5mm。
在其它实例中,导管尖端26可以限定两个或更多个内腔,并且每个导管尖端内腔可以与细长主体12的相同或相应的内腔40、42流体连通。在这些实例中的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可以具有比图10和11中所示的形状更对称的形状,如基本上对称的形状(例如,在制造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对称)。
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限定了无创伤远侧端部64,所述无创伤远侧端部弯曲以在将导管10引入患者体内或以其它方式导航通过患者的脉管系统时,帮助降低与患者组织的任何不利相互作用。在一些实例中,远侧端部64具有约0.25mm到约1mm,如约0.60mm的曲率半径RA。
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技术将导管尖端26机械地和流体地连接到细长主体12。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和细长主体12通过对接接头连接,将导管尖端的近侧端部62直接邻近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放置。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和细长主体12经由配合部分连接。例如,如图10和11所示,在一些实例中,导管尖端26包含或以其它方式连接到一对向近侧延伸的连接构件68、70,所述连接构件被配置成在组装(和机械地连接)细长主体12和导管尖端26时插入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42中。因此,在一些实例中,连接构件68、70可以具有多种形状,所述形状与内腔40、42相对应并且被配置成收纳在所述内腔中且与所述内腔配合。例如,在图10和11所示的实例中,连接构件68被配置成收纳在内腔40中,并且因此具有椭圆形(例如,尖椭圆形或透镜形)横截面形状,并且连接构件70被配置成收纳在内腔42中,并且因此具有肾形横截面形状,所述横截面是在与导管尖端26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当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被正确组装时,所述纵轴可以平行于导管10的纵轴A。
连接构件68、70彼此间隔开,以限定细长主体12的隔膜44可以收纳在其中的空间。在当细长主体12和导管尖端26被正确组装时导管尖端26的内腔60与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流体连通并且细长主体12的内腔42不与导管尖端26的任何内腔流体连通的实例中,连接构件68可以限定被配置成将导管尖端26的内腔60与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流体连接的通道72。另外,在这些实例中,连接构件70可以被配置成配合在细长主体12的内腔42内,这可以有助于在组装导管10时对准导管尖端26和细长主体12。在一些实例中,连接构件70可以被配置成部分或完全阻挡或以其它方式阻塞内腔42,以便在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之间提供不透流体的密封,并且有助于防止流体在细长主体12的远侧端部12B处(例如,在导管尖端26与细长主体12之间的界面处)从内腔42泄漏。
在当细长主体12和导管尖端26被正确组装时导管尖端26限定多个被配置成与细长主体12的内腔40、42中的相应一个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的实例中,两个连接构件68、70可以限定相应的通道72,所述通道被配置成将导管尖端26的内腔与细长主体12的相应的内腔40、42流体连接。
在本文所述的实例中的任何实例中,连接构件68、70可以以过盈配合或摩擦配合的方式接合细长主体内腔40、42,从而与内腔40、42形成基本上不透流体的密封。可替代地或另外,可以使用化学粘合剂或机械联接(如通过焊接)将连接构件68、70固定在内腔40、42内。
连接构件68、70可以具有任何适合的(沿导管10的纵轴A测量的)长度。例如,尽管连接构件68被示出为具有比连接构件70短的长度,但是在其它实例中,连接构件68可以比连接构件70长。进一步地,尽管在图10和11中示出了具有不同长度的连接构件68、70,但是在其它实例中,连接构件68、70可以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长度(例如,如制造公差所允许的相同的长度)。
图12是导管尖端26的端视图,并且展示了导管尖端26的与图6所示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如图12所示。为了深度感知,以交叉影线示出了导管尖端26的远离连接构件68、70的部分。
虽然在用于流体施用的医疗导管方面,并且更具体地说,在血液透析导管方面来讨论示例导管,但是本文所述的导管可以用于一系列应用,包含受试者的疾病和身体不适的其它外科治疗、诊断治疗和相关治疗。本文所述的导管的示例应用包含血液透析应用、心脏应用、腹部应用、泌尿应用、肠道应用、慢性应用和/或急性应用。
实例
将包含各自具有双凹形状的两个侧开口的第一导管(例如,如图1-5所示)的流体流动特性与包含具有平行侧而非凹侧的两个侧开口的第二导管的流体流动特性进行比较。第一导管的侧开口和第二导管的侧开口具有相似的长度和最大宽度。第一导管的侧开口部分地沿直径相对(例如,如图3A所示),并且第二导管的侧开口完全沿直径相对,从而限定侧开口的对称布置,对称线为第二导管的纵轴。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各自限定两个D形内腔,其中一个与相应的侧开口流体连通。
使用可购自宾夕法尼亚州卡农斯堡的Ansys公司(Ansys Inc.of Canonsburg,Pennsylvania)的ANSYS 2019R2模拟软件模拟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内腔(相对于侧开口的流进和流出方向)并且进入或离开相应的侧开口的血液流动。具体地,ANSYS CFX计算流体动力学工具、ANSYS SpaceClaim 3D建模应用以及ANSYS Meshing软件被用来执行流体流动模拟。网格元件的平均大小为1e-4m。
除了以下所述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分析之外,执行稳态分析以测定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流体流动参数。以下血液流动方案假设用于模拟:Carreau-Yasuda粘度模型的非牛顿流体、血浆和血细胞比容值的不可压缩流体密度函数(Hct=40%→血液平均密度=1051千克/立方米(kg/m3))以及4毫米汞柱(mmHg)的相对压力范围,所述相对压力范围是在一些患者心动周期的舒张期期间的右心房内的典型平均值;考虑到在血液处理程序期间可以为患者设定的多个位置,未考虑浮力效应。另外,使用200mL/min的通过导管的内腔的入口/出口流量,使用2000mL/min的入口上腔静脉(SVC)流量,并且使用相对压力为0帕斯卡(Pa)的出口SVC打开条件。对于RTD分析,使用扩散率值为1e-18m2/s的无源示踪剂。
第一导管的外径为3.9878mm(12弗伦奇导管),并且侧开口各自的面积为24.183mm2。第一导管限定具有3.256mm2的横截面面积的静脉内腔和具有3.281mm2的横截面面积的动脉内腔,所述横截面是在与第一导管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第一导管包含联接到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静脉内腔和动脉内腔)的导管尖端,并且导管尖端限定与动脉内腔流体连通并且具有0.893mm2的横截面面积和1.066mm的直径的尖端内腔,所述横截面是在与第一导管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
第二导管的外径为3.988mm(12弗伦奇导管),并且侧开口各自的面积为20.811mm2。第二导管限定具有3.211mm2的横截面面积的静脉内腔和具有3.211mm2的横截面面积的动脉内腔,所述横截面是在与第二导管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第二导管包含联接到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静脉内腔和动脉内腔)的导管尖端,并且导管尖端限定与动脉内腔流体连通并且具有0.894mm2的横截面面积和1.067mm的直径的尖端内腔,所述横截面是在与第二导管的纵轴正交的方向上截取的。
使用上述软件模拟离开每个导管的相应静脉内腔并且进入相应导管的动脉内腔的流体流动。模拟表明,对于第二导管,在侧开口的远侧端部处的最大外壁剪切应力为48.8Pa,而对于第一导管,在侧开口的远侧端部处的最大外壁剪切应力为38.06Pa。对于具有D形内腔和肾形内腔(例如,如图6所示)而非两个D形内腔的另一个第一导管,在侧开口的远侧端部处的最大外壁剪切应力为35.70Pa。最大外壁剪切应力是在相应导管的面向外部的壁处测量(通过模拟)的剪切应力。据信,相对于不包含双凹侧开口的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侧开口的双凹形状有助于将外壁剪切应力减小22%或27%。如以上所讨论的,降低剪切应力可能是期望的,因为较低的剪切应力在透析期间引起的溶血可能会较少。
模拟还表明,对于第二导管,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附近的最大侧壁剪切应力为140.34Pa,而对于第一导管,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附近的最大侧壁剪切应力为49.32。对于具有D形内腔和肾形内腔的另一个第一导管,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附近的最大侧壁剪切应力为47.20Pa。最大侧壁剪切应力是在限定侧开口的侧表面(例如,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侧表面48的侧表面)处测量(通过模拟)的剪切应力。据信,相对于不包含双凹侧开口的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侧开口的双凹形状有助于将最大侧壁剪切应力减小65%或68%。模拟还表明,相对于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侧开口的双凹形状可以将侧开口的远侧端部附近的最大侧壁剪切应力减小16%或18%。
模拟表明,相对于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在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处的最大内壁剪切应力显示出略有增加(约4%到约9%)。最大内壁剪切应力是在相应导管的面向内部的壁处测量(通过模拟)的剪切应力。
为了测定双凹侧开口对血液再循环的影响,模拟了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停留时间分布。对于停留时间分布模拟,使用脉冲注入方法(注入时间为0.05秒)以及扩散率系数可忽略不计(1e-18m2/s)的无源示踪剂来检测再循环。对示踪剂执行了瞬态分析。发现相对于在第二导管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再循环,包含双凹侧开口的第一导管减少了再循环量。具体地,第二导管的再循环百分比被测定为0.000000043%,而对于第一导管,再循环百分比被测定为0.00000000016%或0.00000000031%。模拟表明,相对于第二导管,第一导管可以将再循环减少99.62%或99.28%。
实例1:在一些实例中,一种导管包括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侧开口具有双凹形状。
实例2:在实例1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
实例3:在实例2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实例4:在实例2或实例3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限定与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相交的侧开口轴线,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各自限定朝所述侧开口轴线向内弯曲的曲线。
实例5:在实例4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曲线在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处最靠近所述侧开口轴线。
实例6:在实例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在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延伸的侧开口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侧开口轴线的横向轴线,并且其中所述侧开口关于所述横向轴线对称。
实例7:在实例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实例8:在实例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实例9:在实例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实例10:在实例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实例11:在实例1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对准。
实例12:在实例1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导管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实例13:在实例12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实例14:在实例12或13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纵轴不对称。
实例15:在实例12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部分分离并且固定到所述远侧部分。
实例16:在实例12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与所述细长主体一体形成。
实例17:在一些实例中,一种导管包括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并且其中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实例18:在实例17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以限定双凹形状。
实例19:在实例17或18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纵轴平行的所述轴线对准。
实例20:在实例17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远侧端部周向地偏移。
实例21:在实例17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实例22:在实例17到2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实例23:在实例22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实例24:在实例22或2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实例25:在实例22到2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对准。
实例26:在实例17到2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导管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实例27:在实例26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实例28:在实例26或27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所述纵轴不对称。
实例29:在一些实例中,一种导管包括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每一个限定连续曲线,所述连续曲线在朝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的方向上朝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中的另一个弯曲。
实例30:在实例29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以限定双凹形状。
实例31:在实例29或30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实例32:在实例29到3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远侧端部周向地偏移。
实例33:在实例29到3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实例34:在实例29到3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实例35:在实例34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实例36:在实例34或35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实例37:在实例34到3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对准。
实例38:在实例29到3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导管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实例39:在实例38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实例40:在实例38或实例39所述的导管的一些实例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纵轴不对称。
实例41:一种使用实例1到40所述的导管中的任一种导管的方法。
实例42:一种制作实例1到40所述的导管中的任一种导管的方法。
已经描述了各个实例。这些以及其它实例在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40)
1.一种导管,其包括:
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侧开口具有双凹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限定与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相交的侧开口轴线,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各自限定朝所述侧开口轴线向内弯曲的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曲线在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处最靠近所述侧开口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在所述侧开口的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延伸的侧开口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侧开口轴线的横向轴线,并且其中所述侧开口关于所述横向轴线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8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近侧端部对准。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纵轴不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12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部分分离并且固定到所述远侧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2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与所述细长主体一体形成。
17.一种导管,其包括:
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当所述细长主体笔直时,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并且其中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以限定双凹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纵轴平行的所述轴线对准。
20.根据权利要求17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远侧端部周向地偏移。
21.根据权利要求17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7到2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权利要求23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25.根据权利要求22到2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所述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对准。
26.根据权利要求17到2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权利要求27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所述纵轴不对称。
29.一种导管,其包括:
细长主体,所述细长主体限定主体内腔,其中所述细长主体包括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侧开口的侧壁,所述侧开口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并且从所述近侧端部延伸到所述远侧端部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每一个限定连续曲线,所述连续曲线在朝相应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中点的方向上朝所述第一侧或所述第二侧中的另一个弯曲。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远侧端部之间朝彼此弯曲以限定双凹形状。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权利要求30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和所述远侧端部未沿着与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平行的轴线对准。
32.根据权利要求29到3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与所述侧开口的所述远侧端部周向地偏移。
33.根据权利要求29到3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侧开口限定圆形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
34.根据权利要求29到3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权利要求35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开口沿直径相对。
37.根据权利要求34到3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未沿着所述细长主体的纵轴与所述第二侧开口的所述近侧端部对准。
38.根据权利要求29到3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进一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位于所述细长主体的远侧端部处,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限定与所述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尖端内腔。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内腔是第一主体内腔并且所述侧开口是第一侧开口,所述细长主体进一步限定第二主体内腔,其中所述侧壁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第二侧开口,并且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不限定与所述第二主体内腔流体连通的内腔。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权利要求39所述的导管,其中所述锥形导管尖端关于所述导管的纵轴不对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PCT/IT2019/000121 | 2019-12-27 | ||
PCT/IT2019/000121 WO2021130786A1 (en) | 2019-12-27 | 2019-12-27 | Catheter with biconcave side opening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60715U true CN215460715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697240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09610.5U Active CN215460715U (zh) | 2019-12-27 | 2020-12-22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CN202011542356.XA Pending CN113041423A (zh) | 2019-12-27 | 2020-12-22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42356.XA Pending CN113041423A (zh) | 2019-12-27 | 2020-12-22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15088A1 (zh) |
EP (1) | EP4081286A1 (zh) |
CN (2) | CN215460715U (zh) |
WO (1) | WO202113078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41423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贝尔克股份公司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0214618A1 (de) * | 2020-11-19 | 2022-05-19 | B. Braun Melsungen Aktiengesellschaft | Weichelastische Katheterspitz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06318A1 (en) * | 2002-07-02 | 2004-01-08 | Ramanathan Periakaruppan | Side hole in catheter |
US20050182352A1 (en) * | 2004-02-12 | 2005-08-18 | Dimatteo Kristian | Dialysis catheter tip |
US9168355B2 (en) * | 2006-09-29 | 2015-10-27 | Covidien Lp | Acute hemodialysis catheter assembly |
US8066660B2 (en) * | 2007-10-26 | 2011-11-29 | C. R. Bard, Inc. | Split-tip catheter including lateral distal openings |
CN101918067B (zh) * | 2007-11-01 | 2013-04-10 | C·R·巴德股份有限公司 | 包括三个内腔末端的导管组件 |
CA2715857A1 (en) * | 2009-09-30 | 2011-03-30 |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 Medical catheter having a design providing low recirculation and reversibility |
US8636682B2 (en) * | 2011-09-29 | 2014-01-28 | Covidien Lp | Catheter with articulable septum extension |
US9155862B2 (en) * | 2012-09-28 | 2015-10-13 | Covidien Lp | Symmetrical tip acute catheter |
KR102579711B1 (ko) * | 2015-07-20 | 2023-09-15 | 프리스틴 어세스 테크놀로지스 리미티드 | 주름형 팁을 갖는 혈액투석 카테터 |
EP4081286A1 (en) * | 2019-12-27 | 2022-11-02 | Bellco S.r.l. | Catheter with biconcave side opening |
-
2019
- 2019-12-27 EP EP19856483.3A patent/EP4081286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12-27 WO PCT/IT2019/000121 patent/WO2021130786A1/en unknown
- 2019-12-27 US US17/783,883 patent/US2023001508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12-22 CN CN202023109610.5U patent/CN215460715U/zh active Active
- 2020-12-22 CN CN202011542356.XA patent/CN11304142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41423A (zh) * | 2019-12-27 | 2021-06-29 | 贝尔克股份公司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015088A1 (en) | 2023-01-19 |
EP4081286A1 (en) | 2022-11-02 |
WO2021130786A1 (en) | 2021-07-01 |
CN113041423A (zh) | 2021-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54247B2 (en) | Symmetrical tip acute catheter | |
EP0555780B1 (en) | Multiple-lumen catheter | |
US9056183B2 (en) | Catheter with articulable septum extension | |
EP2574364B1 (en) | Catheter with tapering surfaces | |
EP2872197A1 (en) | Self-centering catheter with anti-occlusion features | |
JP6529905B2 (ja) | マルチルーメン・カテーテル | |
CN215460715U (zh) | 具有双凹侧开口的导管 | |
JP2018523515A (ja) | 波形の先端を備える血液透析カテーテル | |
EP2857058B1 (en) | Multiple lumen catheters | |
AU2015201947B2 (en) | Symmetrical tip acute cathet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