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452014U -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52014U
CN215452014U CN202120812251.5U CN202120812251U CN215452014U CN 215452014 U CN215452014 U CN 215452014U CN 202120812251 U CN202120812251 U CN 202120812251U CN 215452014 U CN215452014 U CN 215452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plugging
terminal
limiting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122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双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122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52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52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52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包括插接装置和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与插接装置插接连接,限位装置用于对插接于插接装置上的线束进行限位、固定;插接装置包括具有内部腔体的插接本体,插接本体设有端子插接端部和插头插接端部,端子插接端部与插头插接端部均与内部腔体连通,端子插接端部用于与线束插接,插头插接端部用于与插头插接;插接本体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多个插接通孔,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插接治具固定需要与控制器对接的线束,一次对插即可实现相对应线束的对接、导通,避免操作人员单根集成导线一一对插,大大地提高效率,大大降低了错误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是控制器引出几根线束包括电机线、电源线、转把线等。在控制器使用的时候采用线束公母直接单个对插,一个一个对插使用。现有技术需要拿起一个线束去找对应线束对插,多个线束单个对插效率低,辨识度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前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用于将线束插接在控制器上,包括插接装置和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与插接装置插接连接,限位装置用于对插接于插接装置上的线束进行限位、固定;其中,
插接装置包括具有内部腔体的插接本体,插接本体设有端子插接端部和插头插接端部,端子插接端部与插头插接端部均与内部腔体连通,端子插接端部用于与线束插接,插头插接端部用于与插头插接;
插接本体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多个插接通孔,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一一对应,以便于限位装置插接在插接本体上。
进一步的,插接本体内部腔体内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一个定位孔与相邻插接通孔之间的部分相对应,对线束插接时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设有插接通孔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有多个安装槽,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安装槽一一对应,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安装槽与多个定位孔一一对应设置,便于线束插接。
进一步的,相邻安装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凸台,插接通孔设于凸台上。
进一步的,插接本体还包括与设有插接通孔的侧壁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面向内部腔体的一侧面均设有限位槽,用于对限位装置安装时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位于同一平面,且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呈直线设置,限位槽与多个插接通孔位于同一平面;
多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中,其中一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与限位槽连通。
进一步的,限位装置包括连接板和多个限位杆,多个限位杆的一端均与连接板连接,限位杆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头,相邻限位杆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插接通孔之间的距离相一致,以便于限位装置与插接装置插接时,每一个限位杆上的固定头依次穿过两个侧壁上相对应的一组插接通孔,并与插接本体外侧壁相抵接,或,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上,使得限位装置插接在插接装置上。
进一步的,固定头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均固定安装在限位杆的端部,且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沿着限位杆的轴线相对设置;
在与限位杆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第一固定部相对限位杆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限位杆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固定部相对限位杆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限位杆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且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插接通孔的最大尺寸,以使得固定头将限位杆固定在插接装置上。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截面形状为〈型或し型。
进一步的,固定头与插接本体的外侧壁相抵接时,插接本体的与固定头相抵接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头分别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相抵接。
进一步的,固定头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上时,与固定头相接触的插接通孔的一组相对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设于第二凹槽内且与第二凹槽相抵接。
进一步的,多个定位孔并列设置,端子插接端部与插头插接端部分别位于多个定位孔所在平面的两侧。
一种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包括线束、插头和如上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插接治具的端子插接端部与线束插接,插头插接端部与插头插接,线束与插头插接,插头与控制器壳体连接,将线束集成到插接治具上,以便于线束与控制器一次性插接。
进一步的,线束包括多个相连接的集成导线和端子,集成导线上设有护套,护套相对侧面设有凸起,凸起与插接治具的安装槽插接配合。
进一步的,端子上设有第一密封件,线束与插接治具插接时,端子与定位孔插接配合,第一密封件与定位孔的孔壁相抵接,对端子进行固定、密封。
进一步的,插头包括插头本体,插头本体的外部设有第二密封件,插头与插接治具插接时,第二密封件与插接装置的内壁相抵接,对插头进行固定、密封。
进一步的,插头本体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内部腔体,内部腔体内设有插针或插孔,相应的,端子设有插孔或插针,设置于插头本体内的插针或插孔与设置于端子上的插孔或插针在数量和排布上一一对应。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控制器用插接治具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该插接治具具有插接装置和限位装置,将线束安装在插接装置上,并用限位装置对线束进行限位、固定,将线束集成到插接治具上,将插头安装在控制器壳体上,再将插接治具与插头插接,能够将线束一次插接在插头上,线束上的所有端子一次性与插头对插,实现快速对插;利用插接治具固定需要与控制器对接的线束,一次对插即可实现相对应线束的对接、导通,避免操作人员单根集成导线一一对插,大大地提高效率,大大降低了错误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接治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固定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插接装置 2、限位装置 3、线束
4、插头 5、壳体 100、插接本体
101、插接通孔 102、安装槽 103、限位槽
104、端子插接端部 105、插头插接端部 106、凸台
107、定位孔 108、定位板 109、固定耳
110、固定孔 200、限位杆 201、连接板
202、固定头 202-1、第一固定部 202-2、第二固定部
300、凸起 301、第一密封件 302、端子
303、护套 304、集成导线 400、插针
401、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控制器插接结构,用于电动车控制器使用,将所有集成导线或几根集成导线按照需要的顺序和位置固定、排列,集成到插接治具上,用插接治具与控制器一次性对插,实现对应线束的对接,避免单根集成导线一一对插,提高线束插接效率,降低插接错误概率。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如图1和2所示,用于一次性将线束3插接在控制器上,包括插接装置1和限位装置2,限位装置2与插接装置1插接连接,限位装置2用于对插接于插接装置1上的线束3进行限位、固定,将线束3固定在插接治具上;
其中,插接装置1包括具有内部腔体的插接本体100,插接本体100设有端子插接端部104和插头插接端部105,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插头插接端部105均与内部腔体连通,端子插接端部104用于与线束3插接,插头插接端部105用于与插头4插接,线束3与插头4分别伸入插接本体100的内部腔体里进行插接;
插接本体100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多个插接通孔101,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均一一对应,以便于限位装置2插接在插接本体100上。
上述的线束3包括多个集成导线304,每一个集成导线304的端部均连接有端子302,端子302与控制器插头4插接,线束3在安装在插接治具上时,将线束3中的所有集成导线304按照与控制器插接所需要的顺序、位置进行排列、固定,然后将线束3与插接装置1的端子插接端部104插接,将线束3整体集成在插接治具上;限位装置2通过插接通孔101安装在插接装置1上,对线束3进行限位、固定,然后将插接装置1的插头插接端部105与插头4连接,实现线束3与插头4的一次性插接,提高线束插接效率。
具体地,上述的插接本体100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两端开口分别为端子插接端部104和插头插接端部105,插接本体100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是多边形,或者是梯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该插接本体10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由两组相对设置的侧壁构成。
在插接本体100的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插接通孔101,插接通孔101贯穿每一个侧壁,且两个侧壁上的相对应的一组插接通孔101同轴设置,该插接通孔101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可以是呈直线设置,也可以是呈曲线设置,或者是呈其他形状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但需确保两个侧壁上相对应的每一组插接通孔101均同轴设置,以便于限位装置2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呈直线设置,而且,在每一个侧壁上,多个插接通孔101靠近端子插接端部104的一侧设置,多个插接通孔101所在的直线与该侧壁的端部平行设置,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位于同一平面,以使得限位装置2插接后对插接于插接装置1上的线束3进行限位、固定。
每一个侧壁上,多个插接通孔101可以是等间距设置,也可以是非等间距设置,根据实际线束3中的与每一个集成导线304上的护套303的宽度进行选择。
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可以是呈单排设置,也可以是呈多排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插接本体100内部腔体内设有多个定位孔107,每一个定位孔107与相邻插接通孔101之间部分相对应,对线束3插接时进行定位。线束3在与插接治具连接时,线束3中每一个集成导线304的端子302插入一个定位孔107,控制集成导线304的端子302的插入内部腔体的深度和插入位置,以使得每一个端子302插入准确位置,以便于每一个端子302均能与插头4插接,且插接准确。该定位孔107的形状与端子302的形状相适应,以使得端子302能够插入该定位孔107内;该定位孔107为通孔,在插接本体100的内部腔体内设置有一个定位板108,定位孔107设置在定位板108上,该定位板108的四周与插接本体100的周侧侧壁固定连接,将插接本体100的内部腔体分隔成两个腔体,且一个腔体通过端子插接端部104与外界连通,另一个腔体通过插头插接端部105与外界连通,在设有端子插接端部104的腔体的相对侧壁上设有插接通孔10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定位板108与插接本体100的轴线垂直设置,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插头插接端部105沿着插接本体100的轴线方向设置,且均与插接本体100同轴设置,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插头4插接端部一体成型。
多个定位孔107并列设置,位于同一直线上,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插头插接端部105分别位于多个定位孔107所在平面的两侧,集成导线304的端子302插入定位孔107并延伸出定位孔107,进入插头插接端部105所在的腔体内,以便于端子与插头4插接。
端子插接端部104所在腔体的两个设有插接通孔101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安装槽102,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安装槽102一一对应,构成多组安装槽102,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安装槽102与多个定位孔107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一个定位孔107所在的平面内具有一组安装槽102,每一个侧壁上的安装槽102的数量与定位孔107的数量相一致。安装槽102为侧壁凹陷形成,从侧壁的端部(端子插接端部104)向定位孔107方向延伸,延伸至定位板108处,定位板108对安装槽102进行阻挡,且安装槽102的两侧的槽壁的高度小于定位孔107的孔壁至安装槽102底部的最小距离,使得安装槽102的槽壁不会对定位孔107进行遮挡,则安装槽102为具有三个槽壁的槽体结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和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连接的定位板108部分。
在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安装槽102并列设置,相邻安装槽102之间设置有一个凸台106,安装槽102将每一个侧壁分割成多个凸台106,多个凸台106并列设置,多个凸台106与多个安装槽10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凸台106与安装槽102交错设置,凸台106的位置与相邻定位孔107之间的连接部分相对应,且凸台106的一端与定位板108连接,凸台106的高度小于定位孔107孔壁至安装槽102的底板的最小距离,凸台106不会对定位孔107进行遮挡,使得线束3在插入时集成导线304的端子302沿着安装槽102移动,直接插入定位孔107内,凸台106将相邻集成导线304的端子302隔开,控制端子302直接插入与该安装槽102相对应的定位孔107内,与安装槽102的两个相对槽壁连接的定位板108部分对端子302的插入深度进行定位。
插接通孔101设于凸台106上,每一个凸台106上设置一个插接通孔101,则设有插接通孔101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凸台106,且两个侧壁上的凸台106一一对应,每一组对应的凸台106位于同一平面,每一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的轴线平行设置。
插接本体100还设有与设有插接通孔101的侧壁相连接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面向内部腔体的一侧面均设有限位槽103,用于对限位装置2安装时进行限位,且限位槽103与多个插接通孔10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侧壁上的限位槽103与第二侧壁上的限位槽103相对设置,限位槽103沿着从设有插接通孔101的一侧壁向设有插接通孔101的另一侧壁方向设置,限位槽103的轴线与一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的轴线平行设置。其中,限位槽1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插接通孔101连通,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03与一组与之在纵向方向上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同轴设置,便于限位装置2插接时穿过。
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外侧面设有固定耳109,固定耳109上设有固定孔110,便于插接装置1安装在其他结构上时对其进行固定。
上述的限位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和多个限位杆200,多个限位杆200的一端均与连接板201连接,限位杆200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头202,相邻限位杆20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插接通孔101之间的距离相一致,以便于限位装置2与插接装置1插接时,每一个限位杆200上的固定头202依次穿过两个侧壁上相对应的一组插接通孔101,并与插接本体100的外侧壁相抵接,或,固定头202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上,使得限位装置2插接在插接装置1上。该连接板201为板状结构,多个限位杆200均位于连接板201的一侧,多个限位杆200的设置方式与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插接通孔101的设置方式相适应。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多个限位杆200平行设置,且多个限位杆200呈直线设置,每一个限位杆200与一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相对应,以使得限位装置2与插接装置1连接时,每一个限位杆200插接在一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内,每一个限位杆200上的固定头202均位于插接通孔10内或至少部分延伸至插接本体100的外部或延伸至插接本体100的外部。限位杆200为杆状结构,其截面形状与插接通孔101的形状相适应。当固定头202依次穿过相对应的一组插接通孔101后,固定头202可以穿过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位于插接本体100的外部,并与插接本体100的外侧壁相抵接;或,固定头202可以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的内部,并与该插接通孔101的内侧侧壁相抵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如图3所示,固定头202包括第一固定部202-1和第二固定部202-2,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均固定安装在限位杆200的端部,且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沿着限位杆200的轴线相对设置,固定头202的设置,使得限位杆200插接在插接本体100上后不会从插接本体100上脱出。具体地,在与限位杆200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第一固定部202-1相对限位杆200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限位杆200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且第二固定部202-2相对限位杆200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限位杆200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插接通孔101的最大尺寸,当限位杆200从插接通孔101中脱出时进行阻挡。
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材质均为弹性材料,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利用弹性形变依次穿过相对应的两个插接通孔101后,穿过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位于插接本体100的外部或位于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内时,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恢复原形状,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均与插接本体100的侧壁的外表面相抵接,或,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均与插接通孔101的内侧壁相抵接,固定头202固定在该插接通孔101上,将限位杆200固定在插接装置1上。
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截面形状为〈型或し型,或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当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截面形状为〈型时,第一固定部202-1的转弯部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转弯部相对凸向外侧;当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截面形状为し型时,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自由端相对向外延伸。其中,し型为日文平假名し的形状。
当固定头202穿过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1位于插接本体100的外部时,插接本体100的与固定头202相抵接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固定部202-1和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凹槽内,且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与第一凹槽的内壁相抵接,限制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旋转、移动。
当固定头202穿过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1并位于该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1内时,在固定头202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的内侧壁中,与固定头202相接触的一组相对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固定部202-1和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凹槽内,且第一固定部202-1与一侧壁上的第二凹槽相抵接,第二固定部202-2的与另一侧壁上的第二凹槽相抵接,限制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旋转、移动。
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与限位杆200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优选为一体成型。
上述的插接本体100、限位杆200及连接板201的材质均为塑料。
限位装置2在与插接装置1插接时,限位装置2的各个限位杆200与插接装置1的各组限位孔一一对应,各个限位杆200上的固定头202依次穿过与之对应的一组插接通孔101,固定头202伸出插接本体100的外部,或,位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内;多个限位杆200中,位于两侧的限位杆200在插入时,固定头202穿过第一个插接通孔101,进入限位槽103,并沿着限位槽103移动,进入第二个插接通孔101,穿过该插接通孔101并延伸至插接本体100的外部,或,插接于该插接通孔101上,利用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弹性形变使得固定头202固定在插接本体100上,使得限位装置2准确快速的安装在插接装置1上。在本实施例中,当固定头202插接于插接通孔101内时,固定头202可以完全位于该插接通孔101内,或者,固定头202抵接部分位于该插接通孔101内,固定头202的自由端延伸出该插接通孔101位于插接装置1的外部,根据固定头202的实际结构及尺寸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一种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如图4-6所示,包括线束3、插头4和上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插接治具的两端分别与线束3和插头4连接,线束3与插头4在插接治具内部插接,插头4与控制器壳体5连接,将线束3集成到插接治具上,以便于线束3与控制器一次性插接。
上述的线束3包括多个相连接的集成导线304和端子302,集成导线304上设有护套303,护套303相对侧面设有凸起300,凸起300与插接治具的安装槽102插接配合。护套303设于集成导线304靠近端子302的一端上,护套303套设于集成导线304的外侧,护套303与集成导线304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方式优选为一体成型。该凸起300由护套303的侧面向远离该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该凸起300的形状、尺寸与插接本体100上的安装槽102的形状、尺寸相适应,凸起300的设置,使得端子在空间上位于两个凸起300之间,线束3插接在插接装置1上时,凸起300插入安装槽102内,凸起300与安装槽102插接配合,安装槽102为凸起300的插入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端子能够准确插入定位孔107内。
护套303的宽度大于相邻插接通孔101之间的距离,即,护套303的宽度大于相邻限位杆200之间的距离,当线束3插接在定位孔107后,限位杆200插入与之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内,限位杆200位于插接本体100内部的部分位于护套303的远离端子302一侧的端部,限位杆200与护套303该端部接触,对该护套303进行阻挡,避免集成导线304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定位孔107滑出。
端子302上设有第一密封件301,端子302与定位孔107插接时,第一密封件301与定位孔107的孔壁相抵接,将端子302固定在定位孔107处,在端子302的周侧侧壁上设有凹槽,第一密封件301套装在该凹槽内,且第一密封件301凸出该凹槽,端子插入定位孔107后,第一密封件301与定位孔107的孔壁抵接接触,挤压第一密封件301,对端子302与定位孔107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起到密封、固定、防水的作用。
插头4包括插头本体,插头本体的外部设有第二密封件401,插头4与插接治具插接时,第二密封件401与插接装置1的内壁相抵接。在插头4本体的周侧侧壁上设有凹槽,第二密封件401套装在凹槽内,且第二密封件401凸出凹槽,第二密封件401与插接本体100的内壁抵接接触时,第二密封件401被挤压,对插头本体与插接本体10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起到密封、固定、防水的作用。
第一密封件301与第二密封件401均为密封圈,第一密封件301与第二密封件401的设置,将端子与插头4的插接处密封在一个空间内,对其进行防护、防水。
插头本体的一端与控制器壳体5固定连接,插头本体为中空结构,插头本体的另一端与内部腔体连通,内部腔体内设有插针400,端子302设有插孔,插针400的数量和排布与插孔的数量和排布一一对应,实现端子302与插头4的对插;或者,内部腔体内设有插孔,端子302设有插针,插针的数量和排布与插孔的数量和排布一一对应,实现端子302与插头4的对插。插针400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根据插孔的形状进行选择,插针400的形状与插孔的形状一一对应。
该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在使用时,选择需要与插头4插接的集成导线304,并根据需要的排布顺序进行排布,排布好后,将第一密封件301套装在各个端子302上,构成线束3;将线束3插接在插接装置1上,每一根集成导线304上的护套303上的相对应的两个凸起300分别插入一组相对应的安装槽102内,端子302继续移动,护套303上的凸起300与定位孔107周侧的定位板108的部分相抵接,端子302插入定位孔107内并伸入定位孔107的另一侧,端子302上的第一密封件301与定位孔107的内部相抵接,对端子302进行固定;
各个集成导线304上的端子302插接在定位孔107上后,安装限位装置2,将限位装置2的各个限位杆200与插接本体100一侧的各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一一对应,将限位杆200向插接本体100方向移动,固定头202依次穿过相对应的两个插接通孔101,位于最后穿过的插接通孔101内,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在弹性形变作用下打开,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与插接通孔101相抵接,且位于插接通孔101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凹槽内,利用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的弹性形变使得固定头202固定在该插接通孔101内,将限位装置2固定插接在插接装置1上;或者,各个集成导线304上的端子302插接在定位孔107上后,安装限位装置2,将限位装置2的各个限位杆200与插接本体100一侧的各组相对应的插接通孔101一一对应,将限位杆200向插接本体100方向移动,固定头202依次穿过相对应的两个插接通孔101,并穿过最后一个插接通孔101延伸至插接本体100的外部,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在弹性形变作用下打开,第一固定部202-1与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与插接本体100的侧壁外表面相抵接,位于插接本体100的侧壁外表面上的第一凹槽内,将限位装置2固定插接在插接装置1上。
限位杆200的位于插接本体100内部的部分位于集成导线304的护套303的远离端子的一端,且限位杆200该部分与护套303相接触,相邻集成导线304之间具有一个限位杆200,每一个集成导线304的两侧均具有一个限位杆200,相邻两个限位杆200之间的距离小于护套303的宽度,对护套303进行阻挡,避免集成导线304从插接装置1中脱出;将插接装置1与插头4插接,插头4上的第二密封件401与插接本体100的内壁相抵接,对插头4进行固定,插头4与端子302插接,位于插接本体100的内部,且插头4同时与所有的端子302插接,实现插头4与线束3一次性快速对插。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控制器用插接治具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该插接治具具有插接装置和限位装置,将线束安装在插接装置上,并用限位装置对线束进行限位、固定,将线束集成到插接治具上,将插头安装在控制器壳体上,再将插接治具与插头插接,能够将线束一次插接在插头上,线束上的所有端子一次性与插头对插,实现快速对插;利用插接治具固定需要与控制器对接的线束,一次对插即可实现相对应线束的对接、导通,避免操作人员单根集成导线一一对插,大大地提高效率,大大降低了错误概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用于将线束插接在控制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装置(1)和限位装置(2),所述限位装置(2)与所述插接装置(1)插接连接,所述限位装置(2)用于对插接于所述插接装置(1)上的线束进行限位、固定;其中,
所述插接装置(1)包括具有内部腔体的插接本体(100),所述插接本体(100)设有端子插接端部(104)和插头插接端部(105),所述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所述插头插接端部(105)均与所述内部腔体连通,所述端子插接端部(104)用于与线束(3)插接,所述插头插接端部(105)用于与插头(4)插接;
所述插接本体(100)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多个插接通孔(101),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插接通孔(101)一一对应,以便于限位装置(2)插接在所述插接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本体(100)内部腔体内设有多个定位孔(107),每一个所述定位孔(107)与相邻所述插接通孔(101)之间的部分相对应,对所述线束插接时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插接通孔(101)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有多个安装槽(102),且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安装槽(102)一一对应,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安装槽(102)与多个所述定位孔(107)一一对应设置,便于线束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安装槽(102)之间设置有一个凸台(106),所述插接通孔(101)设于所述凸台(106)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本体(100)还包括与设有插接通孔(101)的侧壁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面向所述内部腔体的一侧面均设有限位槽(103),用于对所述限位装置安装时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两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插接通孔(101)位于同一平面,且每一个侧壁上的多个所述插接通孔(101)呈直线设置,所述限位槽(103)与多个所述插接通孔(101)位于同一平面;
多组相对应的所述插接通孔(101)中,其中一组相对应的所述插接通孔(101)与所述限位槽(10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4和6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2)包括连接板(201)和多个限位杆(200),多个所述限位杆(200)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板(201)连接,所述限位杆(200)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头(202),相邻所述限位杆(20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所述插接通孔(101)之间的距离相一致,以便于所述限位装置(2)与所述插接装置(1)插接时,每一个所述限位杆(200)上的所述固定头(202)依次穿过两个侧壁上相对应的一组所述插接通孔(101),并与所述插接本体(100)外侧壁相抵接,或,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所述插接通孔(101)上,使得所述限位装置(2)插接在所述插接装置(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202)包括第一固定部(202-1)和第二固定部(202-2),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杆(200)的端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沿着所述限位杆(200)的轴线相对设置;
在与所述限位杆(200)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相对所述限位杆(200)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限位杆(200)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相对所述限位杆(200)的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限位杆(200)的侧壁至轴线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插接通孔(101)的最大尺寸,以使得所述固定头(202)将所述限位杆(200)固定在所述插接装置(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的截面形状为〈型或し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202)与所述插接本体(100)的外侧壁相抵接时,所述插接本体(100)的与所述固定头(202)相抵接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相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头(202)插接于最后穿过的所述插接通孔(101)上时,与所述固定头(202)相接触的插接通孔(101)的一组相对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部(20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02-2)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相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定位孔(107)并列设置,所述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所述插头插接端部(105)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定位孔(107)所在平面的两侧。
13.一种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3)、插头(4)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用插接治具,所述插接治具的端子插接端部(104)与所述线束(3)插接,所述插头插接端部(105)与所述插头(4)插接,所述线束(3)与所述插头(4)插接,所述插头(4)与控制器壳体(5)连接,将所述线束(3)集成到所述插接治具上,以便于所述线束(3)与控制器一次性插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3)包括多个相连接的集成导线(304)和端子(302),所述集成导线(304)上设有护套(303),所述护套(303)相对侧面设有凸起(300),所述凸起(300)与所述插接治具的安装槽(102)插接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上设有第一密封件(301),所述线束(3)与所述插接治具插接时,所述端子(302)与所述定位孔(107)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密封件(301)与所述定位孔(107)的孔壁相抵接,对所述端子(302)进行固定、密封。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4)包括插头本体,所述插头本体的外部设有第二密封件(401),所述插头(4)与所述插接治具插接时,所述第二密封件(401)与所述插接装置(1)的内壁相抵接,对所述插头(4)进行固定、密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器端子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内部腔体,所述内部腔体内设有插针(400)或插孔,相应的,所述端子(302)设有插孔或插针(400),设置于所述插头本体内的插针(400)或插孔与设置于所述端子上的插孔或插针在数量和排布上一一对应。
CN202120812251.5U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Active CN215452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12251.5U CN215452014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12251.5U CN215452014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52014U true CN215452014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704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12251.5U Active CN215452014U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520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9244A (zh) * 2018-06-26 2018-10-26 上海晶成电气有限公司 空调风机盘管与控制器的快速连接结构及空调的集控系统
CN113113828A (zh) * 2021-04-20 2021-07-13 天津市松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CN115373085A (zh) * 2022-09-06 2022-11-22 新确精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Mpo连接器的公母切换治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9244A (zh) * 2018-06-26 2018-10-26 上海晶成电气有限公司 空调风机盘管与控制器的快速连接结构及空调的集控系统
CN113113828A (zh) * 2021-04-20 2021-07-13 天津市松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CN115373085A (zh) * 2022-09-06 2022-11-22 新确精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Mpo连接器的公母切换治具
CN115373085B (zh) * 2022-09-06 2024-02-23 新确精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Mpo连接器的公母切换治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52014U (zh)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CN1218441C (zh) 电源连接器
CN100595978C (zh) 推入式接线器
US268812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535513A (en) Method for making surface mountable connectors
CN206364229U (zh) 连接器
CN105742872A (zh)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TWM474284U (zh) 電源連接器插頭及電源連接器插座
US9413095B2 (en) Connector
US2017027182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xtended separating wall portion for preventing insertion of uncut terminals
US20030054691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permitting testing of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terminals in provisional locking position
CN203521679U (zh) 一种扁平导线条形灯的连接器组件
US7479047B2 (en)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the stator windings of an electric motor to the respective power supply
CN104617419A (zh) 连接器
CN211480415U (zh) 电动自行车连接器
KR101121305B1 (ko) 개선된 접촉자 정지부를 갖는 전기 커넥터 하우징 및 상기하우징을 구비한 전기 커넥터
JPH0214137Y2 (zh)
CN205609817U (zh)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CN204497438U (zh) 连接器
CN104103992A (zh)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16085564U (zh) 一种分体式模块化连接的防错插电连接件
CN113113828A (zh) 一种控制器用插接治具及端子插接结构
CN101523667B (zh) 电插接连接器
KR102531943B1 (ko) 검지기능을 가지는 스페이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커넥터
CN222980919U (zh) 插头及锂离子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