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06748U -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06748U CN215406748U CN202121063586.8U CN202121063586U CN215406748U CN 215406748 U CN215406748 U CN 215406748U CN 202121063586 U CN202121063586 U CN 202121063586U CN 215406748 U CN215406748 U CN 215406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composite
- low wall
- frame
- fema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结构矮墙,属于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复合结构矮墙包括多个矮墙单元及数个结构柱;每个矮墙单元的底部均通过角码而与地面进行固定连接,且多个矮墙单元以预设方式拼接成一墙体;每个结构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该结构柱的上部对应与一个矮墙单元相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是通过多个矮墙单元以拼接方式形成,此种结构可极大地提高装修施工效率;同时,借助分布在矮墙单元当中的结构柱,能极大地增强整个墙体的稳固性,避免发生墙体晃动、移位及倾倒等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背景技术
矮墙结构是一种对室内空间进行分隔的墙,矮墙本身具备一定的承重力,且高度一般低于1米5,因此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常用在酒店、餐厅、办公室等场合。
传统的矮墙结构一般采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形成,此种矮墙结构耗费较多的人工及建材,且装修周期较长,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现场较为脏乱,不符合现代装修短平快及环保的需求。另一种现场拼装的矮墙结构,虽然解决了速度和环保的问题,但此种矮墙结构存在结构不稳,常常出现晃动、移位甚至倾倒的现象,影响使用安全性。
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至少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包括多个矮墙单元及数个结构柱;
每个所述矮墙单元的底部均通过角码而与地面进行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矮墙单元以预设方式拼接成一墙体;
每个所述结构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该结构柱的上部对应与一个所述矮墙单元相结合。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矮墙单元包括轻质框架及连接在该轻质框架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墙板。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墙板通过挂件而挂装在所述轻质框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挂件包括公头挂件和母头挂件,所述轻质框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固定有所述公头挂件,所述母头挂件固定在所述墙板的安装面上;
所述公头挂件具有朝上的对接槽,所述母头挂件具有朝下的对接槽,安装时,所述公头挂件和所述母头挂件的对接槽相互插置在一起。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墙板的顶边缘高出于对应轻质框架的顶边缘,高出的部分与该轻质框架的顶边缘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顶板,且所述顶板与所述墙板的顶边缘平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轻质框架包括木质框架、塑料框架或钢框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轻质框架包括拼装在一起的多个横向梁和多个竖向梁,所述轻质框架的底部设有连接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矮墙单元具有上下贯通的浇筑孔,所述浇筑孔内插置有数根植筋,所述结构柱由浇筑在所述浇筑孔内的混凝土和所述植筋构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相邻两个所述矮墙单元的拼接边处还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所述公端插接件和所述母端插接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墙板的边缘,所述公端插接件和所述母端插接件均具有相对延伸的对接部,安装时,两个所述对接部相互插置在一起。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收口件,所述收口件包覆在所述墙体的顶边缘和侧边缘。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带来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包括多个矮墙单元及数个结构柱,每个矮墙单元的底部均通过角码而与地面进行固定连接,且多个矮墙单元以预设方式拼接成一墙体,每个结构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该结构柱的上部对应与一个矮墙单元相结合,由此可知,本复合结构矮墙的墙体是通过多个矮墙单元以拼接方式形成,此种结构可极大地提高装修施工效率;同时,借助分布在矮墙单元当中的结构柱,能极大地增强整个墙体的稳固性,避免发生墙体晃动、移位及倾倒等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复合结构矮墙的结构示意图(多层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的底部断面图;
图4示出了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轻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局部);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轻质框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局部);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轻质框架挂装墙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局部剖面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收口件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收口件的横截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复合结构矮墙-100;矮墙单元-101;浇筑孔-1011;结构柱-102;角码-103;轻质框架-104;横向梁-1041;竖向梁-1042;连接脚-1043;墙板-105;挂件-106;公头挂件-1061;母头挂件-1062;对接槽-1063;凹槽-107;植筋-108;收口件-109;踢脚线-110;地面-F。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结构矮墙100,其应用场合为餐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以下内容之后,容易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100还可以应用在诸如酒店、办公室、会议室等场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复合结构矮墙100包括多个矮墙单元101及数个结构柱102,每个矮墙单元101的底部均通过角码103而与地面F进行固定连接,且多个矮墙单元101以预设方式拼接成一墙体;需要说明的是,矮墙单元101是模块化的产品,可以在工厂进行预制,再在装修现场进行拼接;上述预设方式为根据室内空间灵活设定,例如可以是工字型、T形或其它形状。
每个结构柱10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地面F上,该结构柱102的上部对应与一个矮墙单元101相结合。
由上可知,本复合结构矮墙100的墙体通过多个矮墙单元101以拼接方式形成,由于矮墙单元101是模块化产品,可以在工厂进行预制,再在装修现场进行拼接,此种结构可极大地提高装修施工效率;同时,借助分布在矮墙单元101当中的结构柱102,能极大地增强整个墙体的稳固性,避免发生墙体晃动、移位及倾倒等情况。
请参阅图1、图6至图8,具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矮墙单元101包括轻质框架104及连接在该轻质框架104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墙板105。
轻质框架104可采用木质框架、塑料框架或钢框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木质框架,木质材料成本低、方便加工,且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满足矮墙在强度上的需求。
请参阅9,进一步的,墙板105是通过挂件106而挂装在轻质框架10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此种结构及其装修方式可极大地便利矮墙单元101的装修,提高装修效率,且施工难度低,有利于节省劳动力成本。示范性的,墙板105的面积与轻质框架104的面积相当,即矮墙单元101仅需要在轻质框架104的前后面挂装一块墙板105即可实现,简化矮墙单元101的制作工序。
具体的,挂件106包括公头挂件1061和母头挂件1062,轻质框架10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固定有公头挂件1061,母头挂件1062固定在墙板105的安装面上;公头挂件1061具有朝上的对接槽1063,母头挂件1062具有朝下的对接槽1063,安装时,公头挂件1061和母头挂件1062的对接槽1063相互插置在一起,从而将墙板105稳固地挂装在轻质框架104的前后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墙板105与轻质框架104之间的制作方式不限定于上述优选方案,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用螺丝钉等连接部件将墙板105固定在轻质框架104的前后表面,此种结构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墙板105的顶边缘高出于对应轻质框架104的顶边缘,高出的部分与该轻质框架104的顶边缘之间形成凹槽107,凹槽107内安装有顶板(图未示),且顶板与墙板105的顶边缘平齐。具体在装修时,可将顶板设置为横跨相邻的两个矮墙单元101,也可在设置在两个矮墙单元101的转角处,此种结构可进一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请参阅图6及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轻质框架104包括拼装在一起的多个横向梁1041和多个竖向梁1042,整个轻质框架104呈井字形,且轻质框架104的底部设有连接脚1043。连接脚1043竖直向下延伸,用于与固定在地面F上的角码103进行连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脚1043与竖向梁1042底部合成一体。
由于轻质框架104是木质材料构成,因此通过螺丝便可实现连接脚1043与角码103的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塑料框架或钢框架的情形下,则可在连接脚1043上预先制作连接孔,从而也可实现连接脚1043与角码103的连接。
请参阅图4及图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矮墙单元101具有上下贯通的浇筑孔1011,浇筑孔1011内插置有数根植筋108,结构柱102由浇筑在浇筑孔1011内的混凝土和植筋108构成。
矮墙单元101的主体结构为轻质框架104,上述浇筑孔1011实际上就是形成在轻质框架104上的通孔,通孔的壁用作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具体在施工时,植筋108下端通过高强度植筋胶固定连接在地面F上,植筋108上部位于浇筑孔1011内。植筋108的数目可视情况灵活设置,例如在浇筑孔1011内均匀设置四根植筋108。四根植筋108竖直设置,与通孔的延伸方向一致,此后,再从浇筑孔1011的上端开口进行混凝土浇筑、捣制,待混凝土凝固后便可形成结构柱102,结构柱102下端连接地面F、上部与矮墙单元101相结合,从而可极大地增强墙体的结构稳固性,避免出现晃动、移位及倾倒现象。
更具体的,相邻两个矮墙单元101的拼接边处还设有插接件(图未示),插接件进一步包括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墙板105的边缘,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均具有相对延伸的对接部,安装时,两个对接部相互插置在一起。
具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均具有条形板状结构,公端插接件的条形板沿上下方向设置有数个公端对接部,母端插接件的条形板沿上下方向设置有数个母端对接部,公端对接部与母端对接部一一对应插置在一起,从而实现两个矮墙单元101的紧密连接。
请参阅图1、图10及图11,多个矮墙单元101拼装在一起形成墙体后,墙体的顶边缘和侧边缘均暴露在外,为了使整个矮墙外观更加美观整洁,本实施例的复合结构矮墙100还包括收口件109,收口件109的整体外形与墙体的外轮廓一致,收口件109的横截面呈半包围形(如图11所示),安装时,收口件109包覆在墙体的顶边缘和侧边缘,从而对墙体内部结构进行遮蔽和保护,同时起到美观作用。一般的,收口件109采用金属材料制得,且收口件109表面涂覆有防腐、防划漆层。
请参阅图1,另外,墙体与地面F相连的根部设有踢脚线110,用以防止墙根受损,同时提高矮墙的美观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矮墙上还安装有插座(图中未标识)等电气设备,装修时,仅需要在安装完轻质框架104后,将线路穿设于轻质框架104内部,预留好线头;再将墙板105安装到轻质框架104上,此时,墙板105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插座面板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100的装修施工流程大致如下:
1、在室内地面F上标线:划定复合结构矮墙100底部的占地区间,并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划定每个角码103的安装位置。
2、安装角码103:按照第1步中划定的位置将角码103用膨胀螺栓或化学锚栓固定在地面F上。
3、安装轻质框架104:将轻质框架104的连接脚1043与地面F上的角码103一一对齐,然后通过螺丝将二者进行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轻质框架104按照分批顺序进行安装:先将第一批轻质框架104对齐角码103,然后将其固定连接在地面F上,第一批轻质框架104间隔设置;第二批轻质框架104对齐上述间隔从上往下安装,以使得第二批轻质框架104与第一批轻质框架104的边缘通过插接件连接起来,插置到位后,再将第二批轻质框架104的连接脚1043与对应的角码103进行连接。
4、安装墙板105:即通过挂件106将墙板105挂装在轻质框架104的前后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该步骤4可在步骤3之前进行操作。
5、布线及插座安装:线路从地面F引出,穿设在轻质框架104内,并将线头从墙板105上的安装孔中导出;再在安装孔位置安装插座及插座面板,其中插座与线头连接。
6、建造结构柱102:在浇筑孔1011对应的地面F打孔、注胶,并将植筋108固连在地面F上;需要说明的是,浇筑孔1011的下端与地面F之间预留一定空间,该空间在植筋108与孔进行对齐的过程中便于工人观察及操作。植筋108固定在地面F上后,再借助外部模板对该空间进行封闭,以形成完整的浇筑空间;混凝土从浇筑孔1011的上端注入,经过捣制,最终凝固形成结构柱102。
结构柱102形成后,撤掉外部模板。
7、墙体顶部处理:在墙板105与轻质框架104的顶边缘之间形成的凹槽107内安装顶板,使整个墙体结构更加稳固,同时保持墙体顶部的整洁。
8、安装收口件109及踢脚线110:在墙体的顶边缘及侧边缘包覆一层收口件109,收口件109为一体结构,从而可进一步增强整个墙体的稳固性。
在墙根处安装踢脚线110,以保护墙体底部结构,同时提升美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矮墙100通过多个矮墙单元101以拼接方式形成墙体,此种结构可极大地提高装修施工效率;同时,借助分布在矮墙单元101当中的结构柱102,能极大地增强整个墙体的稳固性,避免发生墙体晃动、移位及倾倒等情况。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矮墙单元及数个结构柱;
每个所述矮墙单元的底部均通过角码而与地面进行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矮墙单元以预设方式拼接成一墙体;
每个所述结构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该结构柱的上部对应与一个所述矮墙单元相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墙单元包括轻质框架及连接在该轻质框架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墙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通过挂件而挂装在所述轻质框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挂件包括公头挂件和母头挂件,所述轻质框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固定有所述公头挂件,所述母头挂件固定在所述墙板的安装面上;
所述公头挂件具有朝上的对接槽,所述母头挂件具有朝下的对接槽,安装时,所述公头挂件和所述母头挂件的对接槽相互插置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的顶边缘高出于对应轻质框架的顶边缘,高出的部分与该轻质框架的顶边缘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顶板,且所述顶板与所述墙板的顶边缘平齐。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框架包括木质框架、塑料框架或钢框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框架包括拼装在一起的多个横向梁和多个竖向梁,所述轻质框架的底部设有连接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矮墙单元具有上下贯通的浇筑孔,所述浇筑孔内插置有数根植筋,所述结构柱由浇筑在所述浇筑孔内的混凝土和所述植筋构成。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矮墙单元的拼接边处还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公端插接件和母端插接件,所述公端插接件和所述母端插接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墙板的边缘,所述公端插接件和所述母端插接件均具有相对延伸的对接部,安装时,两个所述对接部相互插置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矮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口件,所述收口件包覆在所述墙体的顶边缘和侧边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63586.8U CN215406748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63586.8U CN215406748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06748U true CN215406748U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9675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63586.8U Active CN215406748U (zh) | 2021-05-18 | 2021-05-18 |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06748U (zh) |
-
2021
- 2021-05-18 CN CN202121063586.8U patent/CN2154067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19984B1 (en) | Interconnectable formwork elements | |
US9234349B1 (en) | Concrete panel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components | |
CN105756369B (zh) | 一种结构内置保温装饰集成一体化装配式房屋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704712B (zh) | 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整体浴室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8824648A (zh) | 空间模块化房屋 | |
MX2007007608A (es) | Pared de encofrado modular con conectores de junta de cola de milano. | |
JP6896217B2 (ja) | 柱と梁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木造建築物の柱と梁の接合方法 | |
CN108252508A (zh) | 一种建筑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5406748U (zh) | 一种复合结构矮墙 | |
CN211873409U (zh) | 一种墙板结构 | |
US20100095628A1 (en) | Wall system | |
CN108661179A (zh) | 一种集装箱房屋箱底 | |
CN104963414B (zh) | 一种立柱节点的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CN208996190U (zh) | 一种型材钢结构房屋 | |
CN215630614U (zh) | 一种新型预制隔墙板阴阳榫加固连接装置 | |
CN206308804U (zh) | 集成式活动房集成结构 | |
CN213508961U (zh) | 一种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结构 | |
CN205637241U (zh) | 一种复合墙板及其安装结构 | |
CN209817356U (zh) | 叠合剪力墙预制装饰线脚及其与叠合剪力墙的装配结构 | |
WO2001077456A1 (en) | A building system | |
CN222500845U (zh) | 一种装配式楼梯 | |
CN219138217U (zh) | 一种装配式装修墙板结构 | |
CN210887268U (zh) | 墙板与基础连接组件 | |
CN220080268U (zh) | 一种装配式阳台预制隔墙板结构装置 | |
KR101830357B1 (ko) | 벽체 시공용 블록을 이용한 코너 연결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