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6756U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66756U CN215366756U CN202120334992.7U CN202120334992U CN215366756U CN 215366756 U CN215366756 U CN 215366756U CN 202120334992 U CN202120334992 U CN 202120334992U CN 215366756 U CN215366756 U CN 2153667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 transverse
- plate
- web
- structur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33400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ri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包括:围成一空间的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纵横梁结构体系,纵横梁结构体系设置在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围成的空间内,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纵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顶板结构体系,顶板结构体系包括顶板、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顶板加劲肋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肋。本实用新型作为平交口桥梁的上部梁体结构,可以应用于不规则形状的多方向交叉道口在道路中央的平交口,有效地缓解不同方向上车辆和行人在城市平交口处存在交叉冲突的问题,缓解了交通拥堵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桥梁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其中,对于城市道路中的平面交叉路口(即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道路在同一平面交互交叉的部位,简称平交口),有各条相交道路上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和行人在此交汇,极易出现行车速度减缓、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行车安全。
为了缓解平面交叉路口处交通拥堵等问题,普遍采用拓宽路口、增设行车道数量、建立互通式立交桥、简易平交口临时桥梁结构等方式。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城市市内道路布置已经完成、道路拓宽空间受限、土地价格昂贵、简易平交口临时桥梁结构使用寿命短、简易平交口临时结构无法应对复杂路况、互通式立交造价昂贵等原因,上述方式无法有效的进行应用实施,难以长时间解决各条相交道路上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和行人在城市的平面交叉道口处存在的交叉冲突的问题。
因此,目前需要开发出一种技术,其可以有效的缓解各条相交道路上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和行人在城市的平面交叉道口处存在的交叉冲突的问题,缓解平面交叉道口处的交通拥堵情况,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同时,该技术具有使用寿命较长、容易维修、双向承载能力性能优良等优点,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作为平交口桥梁的上部梁体结构,可以应用于不规则形状的多方向交叉道口在道路中央的平交口,有效地缓解不同方向上车辆和行人在城市平交口处存在交叉冲突的问题,缓解了交通拥堵的情况。同时该新型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跨度大、易维修、施工工期短等优点,有利于广泛地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意义。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包括:
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围成一空间;
纵横梁结构体系,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设置在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围成的空间内,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纵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均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以及,
顶板结构体系,所述顶板结构体系包括顶板、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顶板加劲肋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肋;所述顶板覆盖在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和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的顶面,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所述顶板加劲肋和所述横肋的顶端均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底面上,所述顶板加劲肋和所述横肋的两端部均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包括第一横隔板,所述第一横隔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底面上,所述纵梁、所述横梁、所述顶板加劲肋和所述横肋的两端部均与所述第一横隔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还包括:
第二横隔板,所述第二横隔板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底面上,并且,所述第二横隔板与所述第一横隔板平行布置;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横隔板和所述第二横隔板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一横隔板、所述第二横隔板和所述顶板共同形成压重室;
至少一个沿所述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的底板加劲肋,当所述底板加劲肋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底板加劲肋在所述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底板加劲肋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至少一个沿所述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的压重室顶板加劲肋,当所述压重室顶板加劲肋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压重室顶板加劲肋在所述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压重室顶板加劲肋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压重室内的所述顶板的底面上;以及,
压重物,所述压重物放置在所述压重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平交口桥梁的下部结构的中间墩柱布置在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交叉处,其中,
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为设置在所述中间墩柱上的纵梁,其余纵梁为第二纵梁;
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为设置在所述中间墩柱上的横梁,其余横梁为第二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为T型梁,包括纵梁腹板和纵梁翼缘板,所述纵梁腹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腹板加劲肋,当所述腹板加劲肋设置有多个时,多个腹板加劲肋在竖向方向上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与所述横肋的交叉处设置有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所述腹板局部加劲肋为T型钢;所述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分别设置在所述纵梁的纵梁腹板的两侧,每个所述腹板局部加劲肋均与所述横肋的横肋翼缘板、所述纵梁的纵梁翼缘板和所述纵梁的纵梁腹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为T型梁,包括横梁腹板和横梁翼缘板;所述横梁腹板上设置有沿竖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竖向加劲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梁腹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点加劲肋,所述支点加劲肋为T型钢,每个所述支点加劲肋均与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梁翼缘板和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梁腹板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梁翼缘板的底面连接有支座预埋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梁的腹板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纵梁的腹板厚度,所述第一纵梁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纵梁的翼缘板厚度;所述第一横梁的腹板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横梁的腹板厚度,所述第一横梁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横梁的翼缘板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横肋和所述顶板加劲肋均为T型钢,所述横肋的腹板高度大于所述顶板加劲肋的腹板高度、所述横肋的翼缘板宽度大于所述顶板加劲肋的翼缘板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以使桥梁上部结构承担不同方向的移动荷载。同时该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合理的减少了截面的刚度,降低了支座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减少了结构的配筋率,降低了结构的造价。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可以让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以及行人在平交口实现快速通过,从而降低了地面上车辆通行的压力,因此可以有效地缓解车辆在城市平交口处存在交叉冲突的问题,降低平交口处的交通压力,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方便人们的安全出行,有利于广泛地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破坏现有的道路整体布置,利用桥下空间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了平面交叉路口多个方向的车辆交叉冲突,缓解了交叉口处的交通压力。同时本方案为永久性桥梁结构,主要由钢材和型材构成,具有耐久性好,造价低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的第二横梁位置处的横向断面示意图(结构尺寸较小的方向,为1/2断面);
图3:本实用新型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的横肋位置处的横向断面示意图(结构尺寸较小的方向,为1/2断面);
图4:本实用新型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的第二纵梁位置处的纵向断面示意图(结构尺寸较大的方向,为1/2断面);
图5:本实用新型的纵横梁结构体系三维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断面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横肋位置处的纵梁断面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一横梁断面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二横梁断面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结构体系三维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顶板加劲肋横断面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的横肋断面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的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三维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的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横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注:
1——顶板;2——顶板加劲肋;
3——横肋;4——第一横隔板;
5——第二横隔板;6——底板;
7——底板加劲肋;8——压重室顶板加劲肋;
9——第一纵梁;10——第二纵梁;
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
13——纵梁腹板;14——纵梁翼缘板;
15——腹板加劲肋;16——腹板局部加劲肋;
17——横梁腹板;18——横梁翼缘板;
19——横梁竖向加劲肋;20——支点加劲肋;
21——支座预埋钢板;22——横肋腹板;
23——横肋翼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附图1至图14所示,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应用于各条相交道路上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和行人在城市的平面交叉道口处。本实用新型作为永久性平交口桥梁的上部梁体结构,主要应用于桥上多个方向不同的交叉部位,包括纵横梁结构体系、顶板结构体系、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三部分。
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围成一空间。纵横梁结构体系设置在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围成的空间内,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纵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纵梁和横梁的两端部均与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顶板结构体系包括顶板1、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顶板加劲肋2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肋3;顶板1覆盖在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和纵横梁结构体系的顶面,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纵横梁结构体系、顶板加劲肋2和横肋3的顶端均连接在顶板1的底面上,顶板加劲肋2和横肋3的两端部均与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
(一)纵横梁结构体系
如图5至图9所示,纵横梁结构体系由4种类型的构件组成:第一纵梁9、第二纵梁10、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平交口桥梁下部结构的中间墩柱布置在纵梁和横梁的交叉处,具体布置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中间墩柱与纵横梁结构体系之间设置中间支座。第一纵梁9为设置在中间墩柱上的纵梁,其余纵梁为第二纵梁10;第一横梁11为设置在中间墩柱上的横梁,其余横梁为第二横梁12。
纵梁为T型梁,包括纵梁腹板13和纵梁翼缘板14,纵梁腹板1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腹板加劲肋15,用于提高局部稳定性,当腹板加劲肋15设置有多个时,多个腹板加劲肋15在竖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纵梁与横肋3的交叉处设置有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16,腹板局部加劲肋16为T型钢;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16分别设置在纵梁的纵梁腹板13的两侧,腹板局部加劲肋16的腹板与纵梁腹板13、纵梁翼缘板14均垂直,腹板局部加劲肋16的翼缘板与纵梁腹板13平行、并且与纵梁翼缘板14垂直;每个腹板局部加劲肋16均与横肋翼缘板23、纵梁翼缘板14和纵梁腹板13连接。
横梁为T型梁,包括横梁腹板17和横梁翼缘板18,横梁腹板17上设置有沿竖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竖向加劲肋19。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点加劲肋20,支点加劲肋20为T型钢,支点加劲肋20的腹板与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均垂直,支点加劲肋20的翼缘板与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平行、并且与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垂直;每个支点加劲肋20均与顶板1、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和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连接。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的底面连接有支座预埋钢板21。
此外,第一纵梁9的腹板厚度大于第二纵梁10的腹板厚度,第一纵梁9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纵梁10的翼缘板厚度;第一横梁11的腹板厚度大于第二横梁12的腹板厚度,第一横梁11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横梁12的翼缘板厚度。
第一纵梁9、第二纵梁10、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第一纵梁9承担三部分荷载:(1)直接作用在第一纵梁9上的荷载;(2)其余第二纵梁10和第二横梁12传递过来的荷载;(3)相邻顶板1沿横向传递过来的荷载。并将三部分荷载传递到中间支座。
第二纵梁10承担两部分荷载:(1)直接作用在第二纵梁10上的荷载;(2)相邻顶板1沿横向传递过来的荷载。并将两部分荷载按一定比例传递到第一纵梁9和第一横梁11。
第一横梁11承担三部分荷载:(1)直接作用在第一横梁11上的荷载;(2)其余第二纵梁10和第二横梁12传递过来的荷载;(3)相邻顶板1沿纵向向传递过来的荷载。并将三部分荷载传递到中间支座。
第二横梁12承担两部分荷载:(1)直接作用在第二横梁12上的荷载;(2)相邻顶板1沿纵向传递过来的荷载。并将两部分荷载按一定比例传递到第一纵梁9和第一横梁11上。
(二)顶板结构体系
如图10和图12所示,顶板结构体系由3种类型的构件组成:顶板1、顶板加劲肋2和横肋3。
顶板1主要承担直接作用在顶板1上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纵横梁结构体系上。
顶板加劲肋2主要提高顶板1的局部稳定性和抗扭特性,传递集中力。顶板加劲肋2为T型钢,包括顶板加劲肋腹板和顶板加劲肋翼缘板。
横肋3主要提高顶板1的局部稳定性和抗扭特性,传递集中力。横肋3为T型钢,包括横肋腹板22或横肋翼缘板23。横肋3的两端部均设置有腹板局部加劲肋16,腹板局部加劲肋16与横肋翼缘板23、第一横隔板4和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的底板6连接。
其中,横肋3的腹板高度大于顶板加劲肋2的腹板高度、横肋3的翼缘板宽度大于顶板加劲肋2的翼缘板宽度。
(三)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
如图13至图14所示,边梁结构体系由5种类型的构件组成:第一横隔板4、第二横隔板5、底板系统、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压重物。在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与横梁平行和与纵梁平行的边缘处布置上述5种构件,其余边缘处仅布置第一横隔板4。平交口桥梁下部结构的边墩柱布置在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与纵梁、横梁的交叉处,具体布置位置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确定,边墩柱与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之间设置边支座。
第一横隔板4和第二横隔板5平行布置,并且,两者的顶端均连接在顶板1的底面上;纵梁、横梁、顶板加劲肋2和横肋3的两端部均与第一横隔板4连接。第一横隔板4和第二横隔板5承担两部分荷载:(1)直接作用在第一横隔板4和第二横隔板5上的荷载;(2)相邻顶板1沿横向传递过来的荷载;并将两部分荷载传递到边支座。
底板系统包括底板6和至少一个底板加劲肋7。底板6主要承担压重物荷载,底板6设置在第一横隔板4和第二横隔板5的底面,并与第一横隔板4、第二横隔板5和顶板1共同形成压重室,用于放置压重物。每个底板加劲肋7均连接在底板6上,每个底板加劲肋7沿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当底板加劲肋7设置多个时,多个底板加劲肋7在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主要提高底板6的局部稳定性和抗扭特性,传递集中力。
每个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的顶端连接在压重室内的顶板1的底面上。每个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沿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当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设置多个时,多个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在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由于钢结构的自重较轻,施加荷载之后,结构的部分支座会出现负反力,使结构发生损坏,因此需要设计压重物。压重物放置在压重室内,主要是用来调整结构的自重,避免支座产生负反力。
纵横梁结构体系作为主要承重体系,承担大多数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中间支座。顶板结构体系主要承担双向荷载,并以双向板的受力方式将荷载传递给纵横梁结构体系。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承担部分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边支座。纵横梁结构体系、顶板结构体系、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三个体系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设计时,首先,根据平交口桥下的道路布置平交口桥梁的桥墩位置;其次,根据桥墩位置确定平交口桥梁纵向和横向的跨度,通过跨度计算得到上部结构的梁高;然后,建立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根据设计条件和荷载情况确定各个构件的具体尺寸和间距。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破坏现有的道路整体布置,利用桥下空间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了平面交叉路口多个方向的车辆交叉冲突,缓解了交叉口处的交通压力。同时本方案为永久性桥梁结构,主要由钢材和型材构成,具有耐久性好,造价低等优势。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围成一空间;
纵横梁结构体系,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设置在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围成的空间内,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纵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均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以及,
顶板结构体系,所述顶板结构体系包括顶板(1)、沿纵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顶板加劲肋(2)和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肋(3);所述顶板(1)覆盖在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和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的顶面,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所述纵横梁结构体系、所述顶板加劲肋(2)和所述横肋(3)的顶端均连接在所述顶板(1)的底面上,所述顶板加劲肋(2)和所述横肋(3)的两端部均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包括第一横隔板(4),所述第一横隔板(4)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板(1)的底面上,所述纵梁、所述横梁、所述顶板加劲肋(2)和所述横肋(3)的两端部均与所述第一横隔板(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横隔板及压重结构体系还包括:
第二横隔板(5),所述第二横隔板(5)的顶端连接在所述顶板(1)的底面上,并且,所述第二横隔板(5)与所述第一横隔板(4)平行布置;
底板(6),所述底板(6)设置在所述第一横隔板(4)和所述第二横隔板(5)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一横隔板(4)、所述第二横隔板(5)和所述顶板(1)共同形成压重室;
至少一个沿所述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的底板加劲肋(7),当所述底板加劲肋(7)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底板加劲肋(7)在所述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底板加劲肋(7)连接在所述底板(6)上;
至少一个沿所述压重室长度方向延伸的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当所述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设置有多个时,多个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在所述压重室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压重室顶板加劲肋(8)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压重室内的所述顶板(1)的底面上;以及,
压重物,所述压重物放置在所述压重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交口桥梁的下部结构的中间墩柱布置在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交叉处,其中,
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纵梁(9)和第二纵梁(10),所述第一纵梁(9)为设置在所述中间墩柱上的纵梁,其余纵梁为第二纵梁(10);
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所述第一横梁(11)为设置在所述中间墩柱上的横梁,其余横梁为第二横梁(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为T型梁,包括纵梁腹板(13)和纵梁翼缘板(14),所述纵梁腹板(1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腹板加劲肋(15),当所述腹板加劲肋(15)设置有多个时,多个腹板加劲肋(15)在竖向方向上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横肋(3)的交叉处设置有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16),所述腹板局部加劲肋(16)为T型钢;所述两个腹板局部加劲肋(16)分别设置在所述纵梁的纵梁腹板(13)的两侧,每个所述腹板局部加劲肋(16)均与所述横肋(3)的横肋翼缘板(23)、所述纵梁的纵梁翼缘板(14)和所述纵梁的纵梁腹板(1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为T型梁,包括横梁腹板(17)和横梁翼缘板(18);所述横梁腹板(17)上设置有沿竖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横梁竖向加劲肋(19)。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点加劲肋(20),所述支点加劲肋(20)为T型钢,每个所述支点加劲肋(20)均与所述顶板(1)、所述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和所述第一横梁(11)的横梁腹板(17)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11)的横梁翼缘板(18)的底面连接有支座预埋钢板(2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9)的腹板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纵梁(10)的腹板厚度,所述第一纵梁(9)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纵梁(10)的翼缘板厚度;所述第一横梁(11)的腹板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横梁(12)的腹板厚度,所述第一横梁(11)的翼缘板厚度大于第二横梁(12)的翼缘板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肋(3)和所述顶板加劲肋(2)均为T型钢,所述横肋(3)的腹板高度大于所述顶板加劲肋(2)的腹板高度、所述横肋(3)的翼缘板宽度大于所述顶板加劲肋(2)的翼缘板宽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34992.7U CN215366756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34992.7U CN215366756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66756U true CN215366756U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622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34992.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66756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6675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53915A (zh) * | 2021-02-05 | 2021-05-28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
2021
- 2021-02-05 CN CN202120334992.7U patent/CN21536675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53915A (zh) * | 2021-02-05 | 2021-05-28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18119A1 (zh) | 公铁混合布置的箱-桁组合梁截面 | |
CN106677051B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条件的钢箱板梁混合梁桥 | |
CN111350122A (zh) | 公路铁路两用桥梁 | |
CN215366771U (zh)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混凝土上部结构 | |
CN215366756U (zh)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
CN201406626Y (zh) |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槽形梁 | |
CN111827079A (zh) | 带挑臂的公铁两用箱桁组合梁桥 | |
CN109930469B (zh) | 一种适用于跨座式单轨的钢箱梁薄壁墩刚构斜拉桥 | |
CN212357989U (zh) | 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 |
CN215482227U (zh) | 一种公铁合建钢混组合桁架梁 | |
CN112853915A (zh) | 一种平交口桥梁的双向板受力的纵横梁钢箱上部结构 | |
CN212925729U (zh) | 带挑臂的公铁两用箱桁组合梁桥 | |
CN215482226U (zh) | 一种公铁合建斜拉桥钢桁梁 | |
CN215482228U (zh) | 一种公铁合建三片主桁无横联钢桁梁 | |
CN215857137U (zh) | 一种钢混组合梁及斜拉桥 | |
CN212582389U (zh) | 一种用于公铁合建的钢桁腹结合梁 | |
CN215482233U (zh) | 一种桁架混合梁斜拉桥 | |
CN212335739U (zh) | 一种铁路大跨斜拉桥箱型组合梁 | |
CN212452228U (zh) | 一种波形钢腹板槽型组合梁 | |
CN214005365U (zh) | 一种用于prt的钢结构箱梁桥直线段桥结构 | |
CN212153075U (zh) | 公路铁路两用桥梁 | |
CN212128824U (zh) | 基于核心箱体的组合拼装式桥梁断面 | |
CN213038174U (zh) | 一种π型桁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桥 | |
CN210458908U (zh) | 公铁混合布置的箱-桁组合梁截面 | |
CN217781703U (zh) | 一种并列式公铁两用箱桁组合非对称受载桥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