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8079U -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68079U CN215268079U CN202121518668.7U CN202121518668U CN215268079U CN 215268079 U CN215268079 U CN 215268079U CN 202121518668 U CN202121518668 U CN 202121518668U CN 215268079 U CN215268079 U CN 2152680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or
- capacitor
- power supply
- switching power
-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包括:单片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第二开关电源模块,均流控制模块,第一电流采样电路,第二电流采样电路,按键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单片机通过与按键模块连接,获取控制指令;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负载;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一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二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单片机通过与显示模块连接,显示系统运行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大大提高空载或轻载时的效率,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电压调整率低、负载调整率低、效率高、输出纹波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开关电源并联常用的方式包括均流方法包括有阻抗调整法、主从电源法等。
而对上述控制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阻抗调整法是利用电流反馈调整各个模块的输出阻抗,使电源的外特性斜率趋于一致,以达到并联模块接近均流的目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精度比较低。
主从电源法是人为指定其中一个开关电源为主模块,其余的电源为从模块。主机为稳压源,从机为稳流源,主机控制从机进行工作。其缺点是系统设计较复杂且电源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电压调整率低、负载调整率低的优点。
系统包括:单片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第二开关电源模块,均流控制模块,第一电流采样电路,第二电流采样电路,按键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单片机通过与按键模块连接,获取控制指令;
单片机通过均流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负载;
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一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二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单片机通过与显示模块连接,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开关电源芯片U1,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流互感器T1,电流互感器T2,光电隔离器U2,稳压芯片U3,光电隔离器U4,光电隔离器U5;
电阻R1第二端,电容C1第二端,电容C2第二端,开关电源芯片U1四脚,电容C3第二端,电容C4第二端,二极管D4阳极,电容C7第二端,电阻R7第二端,电流互感器T1二脚和四脚,光电隔离器U2二脚分别接地;
电阻R1第一端和电容C1第一端分别接开关电源芯片U1一脚;
电容C2第一端,光电隔离器U2一脚,电阻R15第一端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二脚;开关电源芯片U1三脚分别与电容C3第一端和电阻R6第一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五脚通过电阻R5连接三极管Q1一脚;开关电源芯片U1六脚分别与电容C4第一端,电阻R4第一端,二极管D3阳极与二极管D4阴极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八脚,二极管D3阴极,电阻R2第二端,电阻R3第一端,电容C6第一端,电流互感器T2一脚,电容C5第一端分别接电源;电容C5第二端接地;电阻R2第一端接电源;
电阻R3第二端和电容C6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阴极连接;二极管D2 阳极分别与电流互感器T2二脚和三极管Q1二脚连接;电流互感器T2四脚与二极管D1阳极连接;电流互感器T2五脚接地;二极管D1阴极与电容C7 第一端和电阻R4第二端连接;
三极管Q1三脚与电流互感器T1三脚连接;电流互感器T1一脚分别与电阻R6第二端和电阻R7第一端连接;
电流互感器T2七脚第一端,电容C9第一端,电容C10第一端分别接电源;电流互感器T2九脚分别与二极管D5阴极和电容C8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5阳极,电容C8第二端,电容C9第二端,电容C10第二端分别接负极;
光电隔离器U2三脚,电阻R9第一端,电阻R10第一端分别接电源;光电隔离器U2四脚分别与电阻R9第二端和电阻R8第一端连接;电阻R8第二端和电容C11第一端分别连接稳压芯片U3三脚;
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11第二端,稳压芯片U3一脚以及电阻R11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12第一端连接;
稳压芯片U3二脚,电阻R12第二端,光电隔离器U4二脚分别接负极;
光电隔离器U4一脚与电阻R11第二端连接;
光电隔离器U4通过电阻R13接电源;电阻R15第二端与光电隔离器U5 一脚连接;
开关电源芯片U1采用NCP1271;
光电隔离器U2,光电隔离器U4,光电隔离器U5分别采用PC817;
稳压芯片U3采用TL431。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均流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 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一脚分别与电阻R34第一端,电容C33第一端,连接端TP1,电阻R30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二脚分别与电容C31第一端和电阻R31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三脚和电容C32第一端接电源;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四脚,电容C31第二端,电容C32第二端,电阻 R35第二端,接地端子JI01一脚,接地端子JI02一脚分别接地;接地端子JI02 二脚接电源;
电阻R32第二端,电阻R33第二端,电阻R31第二端分别接地;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六脚通过电容C34连接电阻R35第一端;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七脚分别与连接端TP3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 七脚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八脚分别与电阻R34第二端,电容C33第二端和连接端TP2连接;电阻R30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3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一脚分别与电阻R40第一端,电容C36第一端,连接端TP4,电阻R36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二脚分别与电容C34第一端和电阻R37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三脚分别与电容C35第一端,接地端子JI01二脚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四脚,电容C35第二端,电容C34第二端,电阻 R38第二端,电阻R39第二端,电阻R41接地第二端分别接地;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六脚通过电容C37连接电阻R41第一端;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八脚分别与电容C36第二端,电阻R40第二端和连接端TP5连接;电阻R36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8第一端,电阻R39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分别采用UCC39002芯片。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过流保护电路;
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位器R43和电压比较器U13;
电位器R43一脚接电源,二脚接地,三脚与电压比较器U13三脚连接;
电压比较器U13二脚与连接端TP3;电压比较器U13一脚接过流保护电路输出端。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单片机采用STC12C5A32S2单片机。
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显示电路。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中,具有电流检测功能,其中,电流检测通过NCP1271的DC-DC转换电路的互感器、检测电阻R7实现,即通过互感器、检测R7上电压并经过R6和C3构成的低通滤波器输入到 NCP1271的误差放大器实现电流检测。通过互感器来检测电流,可以避免直接接入检测电阻功耗降低开关电源的效率,电流互感器的匝数为1:25,即将 R7的电流降为1/25,电压不变,则功耗变为原来的1/25。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开关电源效率。
均流控制模块采用了最大电流法由输出电流最大的模块自动成为主模块,其他模块自动为从模块,从而自动地进行主从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大大提高空载或轻载时的效率,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电压调整率低、负载调整率低、效率高、输出纹波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示意图;
图2为单片机电路图;
图3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电路图;
图4为均流控制模块电路图;
图5为过流保护电路图;
图6为显示模块电路图;
图7为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中的控制程序流程图;
图8为输出电流、输出电压测试结果图;
图9为效率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单片机1,第一开关电源模块2,第二开关电源模块3,均流控制模块4,第一电流采样电路5,第二电流采样电路6,按键模块7以及显示模块8;
单片机1通过与按键模块7连接,获取控制指令;单片机1通过均流控制模块4分别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2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电源模块2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3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负载9;第一开关电源模块2的反馈端通过第一电流采样电路5连接至单片机;第二开关电源模块3的反馈端通过第二电流采样电路6连接至单片机;单片机1通过与显示模块8连接,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中所描述的技术可以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何组合。所述的各种特征为模块,单元或组件可以一起实现在集成逻辑装置或分开作为离散的但可互操作的逻辑器件或其他硬件设备。在一些情况下,电子电路的各种特征可以被实现为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器件,诸如集成电路芯片或芯片组。
单片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通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SICs),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它等价物把集成电路或离散逻辑电路。因此,术语“处理器,”由于在用于本文时可以指任何前述结构或任何其它的结构更适于实现的这里所描述的技术。另外,在一些方面,本公开中所描述的功能可以提供在软件模块和硬件模块。
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讲,将多个中小功率模块电源并联可以共同承担大功率的输出,组成分布式电源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与传统的集中式电源系统相比,可以通过改变并联模块的数量来满足负载的大功率要求而无须重新设计电源系统。电源并联运行是电源产品模块化、大容量化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电源N+n的冗余并联运行模式可以提高电源系统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机可以采用STC12C5A32S2单片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型号。这里以STC12C5A32S2单片机为例,配合使用开关电源芯片 NCP1271实现单个开关电源的工作控制,均流控制芯片UCC39002实现电流在指定的DC模块间进行电流分配。STC12C5A32S2对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及显示相应的运行参数,通过LCD1602显示均流比例和各模块输出电流测量值等信息。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STC12C5A32S2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核心。单片机最小系统简单,容易制作PCB,算术功能强,软件编程灵活、可以通过串口方式将程序快速下载到芯片,方便的实现程序的更新,自由度大,较好的发挥C语言的灵活性,可用编程实现各种算法和逻辑控制,且STC12C5A32S2系列单片机的工作电压:2.0V~3.8V,正常工作电流 <2.7mA,空闲模式电流<1.3mA,掉电模式电流0.1μA,所以采用STC12C5A32S2作为控制模块核心具有功耗低、体积小、技术成熟和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利用STC12C5A32S2单片机内置的AD电路,将采样得到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输出显示在显示模块上,显示模块可以采用 LCD1602液晶显示屏。STC12C5A32S2单片机利用软件算法,在负载电流大于 4.5A左右时,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断开,经一定的软件延时后再控制继电器吸合。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系统涉及了第一开关电源模块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第一开关电源模块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具有相同的电路形式。其中,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回路和稳压特性有两种方法:电压模式控制和电流模式控制。在电压模式控制中,变换器的占空因数正比于实际输出电压与理想输出电压之间的误差差值;在电流模式控制中,占空因数正比于额定输出电压与变换器控制电流函数之间的误差差值。控制电流可以是非隔离拓扑结构中的开关电流或隔离拓扑结构中的变压器初级电流。
电流模式控制和电压模式控制一样在输出电压与占空因数之间具有相同的反比关系。而且电流模式还具有如下的特点:外(电压)控制环路设置阈值,而在阈值内内(电流)环路调整开关或初级电路中的峰值电流。由于输出电流正比于开关或初级电流,所以在逐个脉冲上控制输出电流,从而电流模式控制具有比电压模式控制更优越的电源电压和负载调整特性。
故而采用电流型PWM控制器NCP1271构成开关稳压电源,电路如图3 所示。通过R9进行电压检测并通过TL431及补偿电容C11将电压误差反映到线性光耦U2,线性光耦的输出作为电流指令输入到NCP1271的误差放大器并为R7上的检测电流进行比较并调整开关管的占空比从而控制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VO决定于TL431的电阻R10和电阻R12
ADJ信号来自为均流控制模块的输出,LATCH信号来自于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R2为NTC电阻,实现开关电源的启动保护;T1为电流互感器,实现电流检测与反馈;R3与C6组成的吸收网络保护MOSFET;PC817工作在线性区,实现反馈信号的隔离。
开关电源模块中具有电流检测功能,其中,电流检测通过NCP1271的 DC-DC转换电路的互感器、检测电阻R7实现,即通过互感器、检测R7上电压并经过R6和C3构成的低通滤波器输入到NCP1271的误差放大器实现电流检测。通过互感器来检测电流,可以避免直接接入检测电阻功耗降低开关电源的效率,电流互感器的匝数为1:25,即将R7的电流降为1/25,电压不变,则功耗变为原来的1/25。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开关电源效率。
此外,均流控制模块的UCC39002的CSO电流检测输出端送到单片机的 AD输入口,实现检测电流大小根据电流大小来调节电流分配。
系统中的电压检测通过TL431及外围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变化时,R10 中的电流会改变,为保持TL431REF端电压不变,TL431导通程度会加深,即流过光耦U2中电流增加,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检测。具体算法为, 2.495:R11=Uo:(R10+R11)。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均流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 C36,电容C37,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
其中,均流控制模块采用了最大电流法由输出电流最大的模块自动成为主模块,其他模块自动为从模块,从而自动地进行主从控制。采用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控制芯片UCC39002,最大电流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在实现过程中,基于UCC39002芯片将不同DC变换模块的LS(负载电流母线)端接在一起,当某模块的电流检测放大器得到的电流误差信号比直流母线LS端电压高时,二极管导通,该模块变为主模块,其他子模块LS电压以该模块输出为信号。从模块的LS端电压通过负载均衡接收器(Load Share Bus Receiver)和误差放大器(ERR Amp)及电流源转换输出ADJ,从而做为反馈信号输入到开关电源控制芯片中,实现电流的均衡反馈控制。同时,电流检测放大的放大倍数可以通过外接的数字电位器实现放大倍数的调整,从而可以实现电流的比例控制。
UCC39002芯片的输入电压Uin(min)=2.7V,Uin(max)=20V,均流精度小于1%,总线采用差分模式,有8个管脚,电流运放倍数为40,工作电流6mA; UC3907的Uin(min)=4.5V,Uin(max)=35V,均流精度为2.5%,总线采用单端模式,有16个管脚,电流运放倍数为20,工作电流6mA;UCC39002的 Uin(min)=4V,Uin(max)=15V,均流精度为小于1%,总线采用单端模式,有 8个管脚,电流运放倍数小于3,工作电流2.5mA。
UCC39002芯片具有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以构成电流控制环,将输出电流最大的模块确定为主模块,然后将产生电流均衡调整信号接入外部电压控制环。在非隔离电流检测模式的应用中,UCC39002可在输出的高压端或低压端(接地参考)任意监测。UCC39002芯片的电流检测放大器补偿网络由用户自定义,在输出电流不同的模块并联应用中只需更改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而无需更改电流检测电路。UCC39002芯片提供了多个独立电源或者DC/DC模块并联均流所需的所有功能。其特点是:①在全负载电流范围内,电流均流误差小于1%;②可设置高端检测输出电流或低端检测电流;③超低失调电压的电流检测放大器;④内有单线的负载均流总线;⑤全量程可调节;⑥适用于Intel SSI负载均流技术要求;⑦备用状态时,与负载均流总线不连接;⑧均流总线可克服对地短路或接电源正极短路;⑨小尺寸8管脚MSOP封装,外围器件少。
均流模块电路如图4所示。两个UCC39002芯片的LS端要接在一起以实现均流。
R32、R33为采样电阻,配合电阻R30及接在R34两端的数字电位器 MCP42050实现电流的实时采样,并通过数字电位器来调整采样电流的放大倍数,以实现电流的准确分配;R34为测试用电阻,数字电位器未工作前可使用 R34来调节放大倍数;C34、R35为补偿网络。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了过流保护电路,其中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位器R43和电压比较器U13;电位器R43一脚接电源,二脚接地,三脚与电压比较器U13三脚连接;电压比较器U13二脚与连接端TP3;电压比较器U13 一脚接过流保护电路输出端。由电压比较器U13也就是LM393、电位器R43和 LS母线信号LS_BUS控制,在实现均流的基础上,负载电流母线LS端信号 LS_BUS可以反映出并联系统的整体电流。LS_BUS信号送电压比较器U13反相输入端,当过流发生时,LS_BUS信号高于比较电压,电压比较器U13输出低电平即LATCH输出低电平,驱动光电隔离器U5导通,将NCP1217的FB拉低小于1V,NCP1271会自动进行电流保护,并延时自动恢复。当原边电流超过5A时,NCP1271可以自动实现限流。
如图6所示,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显示电路。显示模块的EN使能端用来实现片选;RS进行数据和命令选择;R/W进行读写控制;为防止直接加5V 电压烧坏背光灯,在15脚串接一个10的电阻用于限流。液晶3端通过接一个 10K电位器接地来调节显示对比度。数据输入端D0-D7用于电压数据的传送。
本实用新型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中的控制程序可用C语言编写,主要的程序框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还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仪器采用直流稳压源SG1732SL2A、万用表Fluke15B、高精度电压电流表Agilent34410A,示波器TPS3024、功率变阻器。
测试步骤涉及连接好各种测量及功率设备,保持输入电压不变,改变负载电阻获得不同的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为
表1 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电流及效率测试结果
表2 按比例输出电流测试注:N=I2:I1
基于上述方式对系统的测试,由表1,以及图8和图9所示可以看出,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能够保持在+-0.1V的误差范围内。效率由输入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由于负载不变,电流输出变大,使之功率变高,则效率变高。
这样,本实用新型以NCP1271和UCC39002为控制核心,选择反激型开关电源拓扑,实现了开关电源模块的均流及按比例分配电流功能,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了预设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第二开关电源模块,均流控制模块,第一电流采样电路,第二电流采样电路,按键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单片机通过与按键模块连接,获取控制指令;
单片机通过均流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负载;
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一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的反馈端通过第二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单片机通过与显示模块连接,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开关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开关电源芯片U1,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流互感器T1,电流互感器T2,光电隔离器U2,稳压芯片U3,光电隔离器U4,光电隔离器U5;
电阻R1第二端,电容C1第二端,电容C2第二端,开关电源芯片U1四脚,电容C3第二端,电容C4第二端,二极管D4阳极,电容C7第二端,电阻R7第二端,电流互感器T1二脚和四脚,光电隔离器U2二脚分别接地;
电阻R1第一端和电容C1第一端分别接开关电源芯片U1一脚;
电容C2第一端,光电隔离器U2一脚,电阻R15第一端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二脚;开关电源芯片U1三脚分别与电容C3第一端和电阻R6第一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五脚通过电阻R5连接三极管Q1一脚;开关电源芯片U1六脚分别与电容C4第一端,电阻R4第一端,二极管D3阳极与二极管D4阴极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1八脚,二极管D3阴极,电阻R2第二端,电阻R3第一端,电容C6第一端,电流互感器T2一脚,电容C5第一端分别接电源;电容C5第二端接地;电阻R2第一端接电源;
电阻R3第二端和电容C6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阴极连接;二极管D2阳极分别与电流互感器T2二脚和三极管Q1二脚连接;电流互感器T2四脚与二极管D1阳极连接;电流互感器T2五脚接地;二极管D1阴极与电容C7第一端和电阻R4第二端连接;
三极管Q1三脚与电流互感器T1三脚连接;电流互感器T1一脚分别与电阻R6第二端和电阻R7第一端连接;
电流互感器T2七脚第一端,电容C9第一端,电容C10第一端分别接电源;电流互感器T2九脚分别与二极管D5阴极和电容C8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5阳极,电容C8第二端,电容C9第二端,电容C10第二端分别接负极;
光电隔离器U2三脚,电阻R9第一端,电阻R10第一端分别接电源;光电隔离器U2四脚分别与电阻R9第二端和电阻R8第一端连接;电阻R8第二端和电容C11第一端分别连接稳压芯片U3三脚;
电阻R10第二端,电容C11第二端,稳压芯片U3一脚以及电阻R11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12第一端连接;
稳压芯片U3二脚,电阻R12第二端,光电隔离器U4二脚分别接负极;
光电隔离器U4一脚与电阻R11第二端连接;
光电隔离器U4通过电阻R13接电源;电阻R15第二端与光电隔离器U5一脚连接;
开关电源芯片U1采用NCP1271;
光电隔离器U2,光电隔离器U4,光电隔离器U5分别采用PC817;
稳压芯片U3采用TL4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均流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电容C37,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一脚分别与电阻R34第一端,电容C33第一端,连接端TP1,电阻R30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二脚分别与电容C31第一端和电阻R31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三脚和电容C32第一端接电源;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四脚,电容C31第二端,电容C32第二端,电阻R35第二端,接地端子JI01一脚,接地端子JI02一脚分别接地;接地端子JI02二脚接电源;
电阻R32第二端,电阻R33第二端,电阻R31第二端分别接地;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六脚通过电容C34连接电阻R35第一端;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七脚分别与连接端TP3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七脚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八脚分别与电阻R34第二端,电容C33第二端和连接端TP2连接;电阻R30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3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一脚分别与电阻R40第一端,电容C36第一端,连接端TP4,电阻R36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二脚分别与电容C34第一端和电阻R37第一端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三脚分别与电容C35第一端,接地端子JI01二脚连接;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四脚,电容C35第二端,电容C34第二端,电阻R38第二端,电阻R39第二端,电阻R41接地第二端分别接地;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六脚通过电容C37连接电阻R41第一端;
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八脚分别与电容C36第二端,电阻R40第二端和连接端TP5连接;电阻R36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38第一端,电阻R39第一端连接;
第一均流控制芯片U11和第二均流控制芯片U12分别采用UCC39002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过流保护电路;
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位器R43和电压比较器U13;
电位器R43一脚接电源,二脚接地,三脚与电压比较器U13三脚连接;
电压比较器U13二脚与连接端TP3;电压比较器U13一脚接过流保护电路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单片机采用STC12C5A32S2单片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显示模块采用LCD1602显示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18668.7U CN215268079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18668.7U CN215268079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68079U true CN215268079U (zh) | 2021-12-21 |
Family
ID=7948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18668.7U Active CN215268079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6807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06443A (zh) * | 2022-04-28 | 2022-07-05 | 佛山市锐霸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单运放恒压均流控制电路 |
-
2021
- 2021-07-05 CN CN202121518668.7U patent/CN2152680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06443A (zh) * | 2022-04-28 | 2022-07-05 | 佛山市锐霸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单运放恒压均流控制电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68317U (zh) | 无需环路补偿的高pfc恒流控制装置及电压变换器 | |
TWI387194B (zh) | 減少返馳式電源轉換器之待機功耗的裝置及方法 | |
CN205829445U (zh) | 切换式电源供应器及使用其的电源供应设备 | |
CN108631590A (zh) | 电压变换器及其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 |
TW201417466A (zh) | 具初級側回授控制之返馳式電壓轉換器及其電壓控制方法 | |
CN111917152A (zh) | 提高电源效率的方法、终端、存储介质及充电装置 | |
CN117240092A (zh) | 一种多电源模块的并联均流控制方法 | |
CN215268079U (zh) | 一种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 |
US10008946B1 (en) | Primary-side regulated current control system under LLC topology | |
CN111290558A (zh) | 一种服务器供电电源及供电方法 | |
CN216290685U (zh) | 一种高精度大电流的直流电压源电路 | |
US20230067735A1 (en) | Control circuit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thereof | |
CN115693637A (zh) | 直流供电并网装置、系统及方法 | |
TWM523138U (zh) | 切換式電源供應器及使用其之電源供應設備 | |
CN216146251U (zh) |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及其控制装置 | |
CN206452185U (zh) | 一种输出电流限流值动态可调无线充电系统 | |
CN100370388C (zh) | 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反馈电路及实现方法 | |
CN210119719U (zh) | 一种直流电流源 | |
CN210075087U (zh) | 一种高转换效率的直流转换电路和直流转换装置 | |
CN208063054U (zh) | 一种dc-dc直流稳压多路电源输出电路 | |
CN221862674U (zh) | 自适应压降的直流电源电路、直流电源及电源测试系统 | |
CN216531069U (zh) | 均流电路以及显示装置 | |
CN222395565U (zh) | 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213072188U (zh) | 电源转换器及充电器 | |
CN222262174U (zh) | 一种电源并机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