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0279U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10279U CN215210279U CN202120297234.2U CN202120297234U CN215210279U CN 215210279 U CN215210279 U CN 215210279U CN 202120297234 U CN202120297234 U CN 202120297234U CN 215210279 U CN215210279 U CN 2152102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water
- stone
- drainage
- si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包括路沿、透水砖层、石材层、水篦子,在所述透水砖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在所述石材层的下方设置有砂浆层,在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与砂浆层的下方依次设有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土工布层,且在两侧透水砖层下方的级配碎石垫层中均铺设有沿道路方向设置的排水花管,该排水花管与设置在所述水篦子下方的排水沟相连通,在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就近接入周边雨水井。其显著效果是:既解决了传统路面系统中透水铺装荷载能力不足、导致透水盲管被破坏的问题,又因为石材层的铺装解决了因为大面积铺设透水铺装而导致的景观品质降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城市住宅区道路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背景技术
社会的快速进步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而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出现了日益严峻的关键资源缺乏及环境退化等问题,原有天然绿地不断被建筑物和不透水硬化路面所取代,破坏了自然原有的渗透性,导致雨水无法正常下渗阻碍了降水直接补给地下水的途径,造成城市地下水位下降,也影响地表植物生长,同时会带来“热岛效应”、内涝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透水路面由于面层基层均具有孔隙率,可以有效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湿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生态平衡,而对城市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然而,对于一般常用的透水铺装,经过近些年大量的工程实践,逐渐暴露出了荷载性和美观性两个问题。首先是荷载性问题,以常见的小区宅间道路为例,场地内部分道路有机动车经过,需要满足一定的荷载要求,常用的透水铺装由于透水性要求,基层要设置透水盲管,使用期间常出现盲管被压裂的情况。其次,对于部分品质较高的小区,对整体景观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透水砖无论从外观到质感都达不到高品质石材的整体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通过组合透水的铺装结构,既能够解决透水铺装荷载能力不足导致透水盲管被破坏的问题,又能解决因为大面积铺设透水铺装而导致的景观品质降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设于两侧的路沿、靠近两侧路沿铺设的透水砖层以及铺设于两侧透水砖层之间的石材层,在两侧的所述透水砖层上均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水篦子,在所述透水砖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在所述石材层的下方设置有砂浆层,在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与砂浆层的下方依次设有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土工布层,且在两侧透水砖层下方的级配碎石垫层中均铺设有沿道路方向设置的排水花管,该排水花管与设置在所述水篦子下方的排水沟相连通,在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就近接入周边雨水井。
进一步的,所述石材层由两侧的水洗面层以及位于两侧水洗面层之间的烧面层构成,所述水洗面层靠近所述路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石材层在铺设时从中间向两侧横向找坡。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砖层与所述水洗面层采用同一色系的材料铺设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水洗面层采用福鼎黑水洗石材铺设而成,所述烧面层采用芝麻白花岗岩烧面石材铺设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砂浆层与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的厚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砂浆层采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浇筑而成,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采用透水系数不小于2×102的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采用C25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厚度不小于100mm,所述级配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50mm。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水篦子的宽度,该排水沟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花管的管底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花管与排水管均采用硬质PVC管,且外壁上均包覆有土工布层。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
通过石材层、透水砖层、砂浆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等结构构成的组合透水的铺装结构,既解决了传统路面系统中透水铺装荷载能力不足、导致透水盲管被破坏的问题,又因为石材层的铺装解决了因为大面积铺设透水铺装而导致的景观品质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断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B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小区宅间道路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相邻住宅之间依次为私家绿地100、公区绿化200、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300、公区绿化200、私家绿地100,其中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300如图1-3所示,包括设于两侧的路沿1、靠近两侧路沿1铺设的透水砖层2以及铺设于两侧透水砖层2之间的石材层3,一侧或两侧的所述路沿1外侧为公区绿化200,在两侧的所述透水砖层2上均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水篦子4,在所述透水砖层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在所述石材层3的下方设置有砂浆层6,在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与砂浆层6的下方依次设有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级配碎石垫层8、土工布层9,且在两侧透水砖层2下方的级配碎石垫层8中均铺设有沿道路方向设置的排水花管10,该排水花管10与设置在所述水篦子4下方的排水沟11相连通,在所述排水沟11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12,所述排水管12就近接入周边雨水井。
本例中,所述石材层3在铺设时从中间向两侧横向找坡,由两侧的水洗面层31以及位于两侧水洗面层31之间的烧面层32构成,所述水洗面层31靠近所述路沿1设置,且所述水洗面层31与所述透水砖层2采用同一色系的材料铺设而成。同时,石材层的石材类型(大理石水洗面、花岗岩烧面等)均可结合实际项目中的透水砖质感,根据景观设计进行调整,石材类型及颜色不影响透水路面系统的功能。
优选的,为了解决因大面积铺设透水铺装而导致的景观品质降低的问题,所述水洗面层31采用福鼎黑水洗石材铺设而成,所述烧面层32采用芝麻白花岗岩烧面石材铺设而成,且两侧的水洗面层31与烧面层32的宽度比分别为3:16:3。具体实施过程中,石材颜色可按照景观实际设计需求随意调整。
本例中,所述砂浆层6与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的厚度一致,从而便于施工。具体的,所述砂浆层6采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浇筑而成,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采用透水系数不小于2×102的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采用C25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厚度不小于100mm,所述级配碎石垫层8的厚度为150mm。
本例中,所述排水沟11的宽度小于所述水篦子4的宽度,该排水沟11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花管10的管底设置,所述排水花管10与排水管12均采用硬质PVC管,且外壁上均包覆有土工布层9。
在具体实施时,面层方面,在场地硬质铺装区域正常铺设所述石材层3,铺设时从道路中间向两侧横向找坡,坡度根据道路路幅可以有所调整,但应满足雨水能向两侧汇集的要求。靠近公区绿化200的边缘时,即道路横向找坡的最低处,铺设一道与石材层3铺装同尺寸同色系的透水砖层2,且其中透水砖2铺设宽度可根据道路总汇水面积进行灵活调整,透水砖层2所在区域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水篦子4,该水篦子4的作用是在大雨时仍可以优先保证排水,防止内涝,水篦子4可根据道路路幅及道路长度灵活调整数量。
基层方面,中间不透水石材铺装为形成的石材层3的下层铺设30mm厚的1:3干硬性水泥砂浆浇筑而成的砂浆层,砂浆层6的下层为100mm厚的C25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的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如道路有更高荷载需求可采用更高强度的混凝土),再往下为100厚的级配碎石垫层8,最下再设一层土工布层9,两侧透水砖层2的下方设细石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的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其透水系数应不小于2×102,厚度与所述砂浆层6保持一致,再下层与道路中间部分一致,均采用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再下层采用150厚的级配碎石垫层8,级配碎石垫层8的内部设DN100的硬质PVC排水花管10,最下同样设置土工布层9。
两侧的透水砖层2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水篦子4,距离可以根据收水范围不同有所调整,在水篦子4下设置排水沟11,排水沟11的宽度不小于或近似等于水篦子4的宽度,深度低于排水花管10管底,两侧排水花管10接入此排水沟11,另外排水沟11的底部接出一根DN100的排水管12并就近接入周边雨水井,此排水管12可以有效防止在大雨时地面径流大于透水铺装的下渗能力导致的内涝。
小雨情况下,中间石材层3区域横向找坡,地面径流汇入铺装透水砖层2的区域,由于透水砖的渗透性,开始逐渐下渗,由于基层中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均为透水混凝土,下渗的雨水可以横向渗透也可以竖向渗透,保证了渗透性,最终渗透的雨水一部分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排水花管10排进水篦子4下的排水沟11,另外地面一部分径流直接通过水篦子4进入下方排水沟11,最终排水沟11内的水通过排水管12就近排入雨水井,而排水沟11的尺寸根据道路收水范围可以适当调整,保证其过流能力。
大雨情况,地面不透水石材铺装形成的石材层3区域的径流先往周边透水砖层2区域找坡,雨水部分下渗,同时由于雨量过大部分未来得及下渗已经形成径流,此时大量雨水通过水篦子4直接进入排水沟11,再通过排水管12排入雨水井,从而避免内涝。
本实施例通过透水砖层2、石材层3、砂浆层6、第一透水混凝土层5、第二透水混凝土层7、级配碎石垫层8等结构构成的组合透水的铺装结构,既解决了传统路面系统中透水铺装荷载能力不足、导致透水盲管被破坏的问题,又因为石材层3的铺装解决了因为大面积铺设透水铺装而导致的景观品质降低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两侧的路沿、靠近两侧路沿铺设的透水砖层以及铺设于两侧透水砖层之间的石材层,在两侧的所述透水砖层上均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水篦子,在所述透水砖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在所述石材层的下方设置有砂浆层,在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与砂浆层的下方依次设有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级配碎石垫层、土工布层,且在两侧透水砖层下方的级配碎石垫层中均铺设有沿道路方向设置的排水花管,该排水花管与设置在所述水篦子下方的排水沟相连通,在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就近接入周边雨水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材层由两侧的水洗面层以及位于两侧水洗面层之间的烧面层构成,所述水洗面层靠近所述路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材层在铺设时从中间向两侧横向找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层与所述水洗面层采用同一色系的材料铺设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洗面层采用福鼎黑水洗石材铺设而成,所述烧面层采用芝麻白花岗岩烧面石材铺设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浆层与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的厚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浆层采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浇筑而成,所述第一透水混凝土层采用透水系数不小于2×102的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采用C25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厚度不小于100mm,所述级配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的宽度不小于所述水篦子的宽度,该排水沟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花管的管底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花管与排水管均采用硬质PVC管,且外壁上均包覆有土工布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97234.2U CN21521027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97234.2U CN21521027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10279U true CN215210279U (zh) | 2021-12-17 |
Family
ID=7943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297234.2U Active CN215210279U (zh) | 2021-02-02 | 2021-02-02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1027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2215A (zh) * | 2022-09-09 | 2022-10-14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景观道的一体化导水槽及其施工方法 |
CN115418908A (zh) * | 2022-08-29 | 2022-12-02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人行道海绵渗排系统及施工方法 |
-
2021
- 2021-02-02 CN CN202120297234.2U patent/CN2152102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18908A (zh) * | 2022-08-29 | 2022-12-02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人行道海绵渗排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5418908B (zh) * | 2022-08-29 | 2023-08-25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人行道海绵渗排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5182215A (zh) * | 2022-09-09 | 2022-10-14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景观道的一体化导水槽及其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59825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206752614U (zh) | 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106638918A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203295913U (zh) | 一种新型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 |
CN106758638A (zh) | 一种城市海绵砖及其施工工艺 | |
CN215210279U (zh)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 |
CN209338948U (zh) | 一种透水性路面结构 | |
CN108086459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207700330U (zh) | 一种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 | |
CN208105449U (zh) | 一种生态滞留池 | |
CN213804678U (zh) |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 |
CN205917704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公路护坡 | |
CN105178134B (zh) | 一种道路绿色改造方法 | |
CN111749073A (zh) | 一种基于既有道路基层透水改造技术 | |
CN105484125A (zh) | 一种收集利用雨水的台阶 | |
CN214116117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 |
CN213681563U (zh) | 一种人行道雨水疏排再利用结构 | |
CN109487901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排水沟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9323289U (zh) |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 | |
CN210684363U (zh) | 一种市政道路防渗设计结构 | |
CN208486146U (zh) | 一种新型滤渗透园路台阶及下沉式广场铺设结构 | |
CN214992805U (zh) | 一种园林透水混凝土路 | |
CN214694948U (zh) | 一种景观石材铺装暗沟入渗管道透水结构 | |
CN215518229U (zh) | 一种海绵城市景观人行道结构 | |
CN221218372U (zh) | 一种采用下沉式绿地的道路侧分带排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