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196374U -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96374U
CN215196374U CN202120561054.0U CN202120561054U CN215196374U CN 215196374 U CN215196374 U CN 215196374U CN 202120561054 U CN202120561054 U CN 202120561054U CN 215196374 U CN215196374 U CN 215196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inlet
cavity
mixing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610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孝发
林孝山
刘祖华
徐鹏
林根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omo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Komo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Komo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Komo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610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96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96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96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设有密闭地存有空气的混合腔以及连通至混合腔的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排液通道;第一进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一进液口以将第一液体引入混合腔;第二进液通道一端连通输液泵,另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二进液口以将第二液体引入混合腔;排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排液口以将混合液引出混合腔;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与排液口的最高点之间存在高度差,高度差被配置为使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在脱离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排液通道排出;该液体混合装置,不需要通过单向膜片,就能实现防回流。

Description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体混合装置,为了防止混合液体倒流回待混合液体输送管道,通常是通过设置单向膜片,由于单向膜片的进出口间隙较小,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单向膜片堵塞的问题,经常需要清理或更换,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通过单向膜片,就能实现防回流的液体混合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所述液体混合装置设有密闭地存有空气的混合腔以及连通至混合腔的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排液通道;所述第一进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一进液口以将第一液体引入混合腔;所述第二进液通道一端连通输液泵,另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二进液口以将第二液体引入混合腔;所述排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排液口以将混合液引出混合腔;所述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与所述排液口的最高点之间存在高度差,所述高度差被配置为使所述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在脱离所述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所述排液通道排出。
进一步地,包括箱体和设于所述箱体上的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排液管;所述箱体设有所述混合腔,所述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排液管分别贯穿所述箱体的壁并形成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排液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管从所述箱体的顶壁贯穿所述箱体;所述第二进液管从所述箱体的底壁贯穿所述箱体并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合腔中;所述排液管从所述箱体的顶壁贯穿所述箱体并向下延伸至所述混合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上盖板和下箱体;所述下箱体设有向上的开口,所述上盖板密封地盖设于所述下箱体的开口上构成所述箱体的顶壁;所述下箱体的底壁与所述上盖板平行,所述下箱体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所述下箱体底壁的第一隔壁,所述第一隔壁将所述下箱体分隔形成混合腔和储存腔;所述下箱体底壁形成所述箱体的底壁;所述储存腔用于容纳第二液体,并始终与大气连通,所述下箱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输液泵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腔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所述下箱体底壁,且从所述混合腔的第一侧腔壁垂直地延伸而成的第二隔壁,所述第二隔壁与相对第一侧腔壁的腔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隔使所述混合腔在所述下箱体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呈U形,所述U形的两臂形成彼此连通且与所述储存腔并列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均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排液管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排液管均设于所述上盖板靠近所述第一侧腔壁的位置;所述第二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位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间隔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上还设有与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三进液管和空气口;所述第三进液管供所述第一液体流入储存腔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液盖;所述下箱体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一排液孔和第二排液孔;所述排液盖与所述第一排液孔和第二排液孔均适配。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液体通过第一进液通道进入混合腔,通过输液泵将第二液体从第二进液通道输送至混合腔内与第一液体混合得到混合液;混合液通过排液通道,将混合液引出混合腔。在液体混合装置使用时,混合液的液面逐渐升高,当液面还未覆盖排液口的位置,此时混合液无法流出排液口,且混合腔内的气压与排液管外端的气压相同;当液面覆盖排液口的位置时,此时混合腔内的空气无法从排液口排出,则随着液面的升高,混合腔内的气体被不断压缩,当被压缩空气的气压大于排液口外端的气压时,由于压强差的存在混合液会从排液口排出。由于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与排液口的最高点之间存在高度差,且该高度差使得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在脱离第二进液口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排液通道排出,因此无论在液体混合装置工作还是暂停工作的状态,混合液的液面都无法高于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因此混合液无法从第二进液通道回流,因此无需安装单向膜片来防止混合液回流至第二进液通道内。
2、第二进液管从箱体的底壁向上延伸,排液口从箱体的底壁向下延伸,因此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高于排液口的最高点,将第一进液管设置在箱体的顶壁上,且不伸入混合腔内,因此第一进液口高于第二进液口,使得混合液体也不会回流至第一进液管内。
3、在箱体内设置储存腔来储存第二液体,直接通过输液泵将储存腔内的第二液体输送至混合腔内,使得储存腔和混合腔一体设置结构更紧凑,使用更方便,将箱体设置成可拆分的上盖板和下箱体,方便清洗混合腔和储存腔。
4、在混合腔内设置第二隔壁,使混合腔在下箱体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呈U形,且U形的两臂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并将第一进液口和排液口设置在上盖板靠近第一侧腔壁的位置,使得第一进液口和排液口分别位于U形的两端,并将第二进液口设置在混合腔内位于第一进液口和第一间隔之间,使得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能充分混合后再流向排液口。
5、设置第三进液口,使得不需要打开上盖板就能补充储存腔内的第二液体;设置空气口,使储存腔始终与大气连通,以保证储存腔内外的压强差,使输液泵能更容易地将第二液体输送至混合腔内。
6、设置第一排液孔和第二排液孔,方便排出多余的液体,同时也方便排出清洗时的污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中液体混合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液体混合装置在第一状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下箱体的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液体混合装置防回流原理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箱体1;下箱体11;第一隔壁111;储存腔112;第一腔113;第二腔114;第一侧腔壁115;第二隔壁116;第一间隔117;第一排液孔118;第二排液孔119;上盖板12;安装孔121;空气口122;
第一进液管2;第一进液口21;
第二进液管3;第二进液口31;
第三进液管4;
第一出液管5;
排液管6;排液口61;
第一连接管7;
第二连接管8;
输液泵9;
排液盖10;
混合液液面100;
空气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和图2,液体混合装置包括箱体1、第一进液管2、第二进液管3、第三进液管4、第一出液管5、排液管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输液泵9和排液盖10。
箱体1,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下箱体11和上盖板12,将箱体1设置成可拆分的上盖板12和下箱体11,方便清洗混合腔和储存腔112。
如图1至图3所示,下箱体11,其为开口向上的箱体1结构,下箱体11的底壁形成所述箱体1的底壁。下箱体11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底壁的第一隔壁111,第一隔壁111将下箱体11分隔为混合腔和储存腔112。储存腔112,用于容纳第二液体,在箱体1内设置储存腔112来储存第二液体,直接通过输液泵9将储存腔112内的第二液体输送至混合腔内,使得储存腔112和混合腔一体设置结构更紧凑,使用更方便。
混合腔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底壁且从混合腔的第一侧腔壁115垂直地延伸而成的第二隔壁116,第二隔壁116与相对第一侧腔壁115的腔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隔117;第二隔壁116使混合腔在其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呈U形,U形的两臂形成彼此连通的第一腔113和第二腔114。下箱体11内的第一腔113、第二腔114和储存腔112并列设置。
下箱体11的外底壁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腔113和储存腔112连通的第二进液管3和第一出液管5。第二进液管3贯穿下箱体11的底壁,并向上延伸至第一腔113中;第二进液管3形成一端与输液泵9连通,另一端开口于混合腔的第二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位于混合腔内的开口形成第二进液口31,以将第二液体引入混合腔。下箱体11的外底壁上还设有与混合腔连通的第一排液孔118、与储存腔112连通的第二排液孔119和输液泵9的安装架。设置第一排液孔118和第二排液孔119,方便排出多余的液体,同时也方便排出清洗时的污水。
如图1至图3所示,上盖板12,其密封地盖设于下箱体11的开口上构成箱体1的顶壁,使得混合腔形成密闭地存有空气200的腔室,且上盖板12与下箱体11的底壁平行。上盖板12上设有与第一腔113连通的第一进液管2和与第二腔114连通的排液管6;第一进液管2和排液管6均设于上盖板12靠近第一侧腔壁115的位置,上述第二进液管3设于第一腔113内位于第一进液管2和第一间隔117之间的位置。第一进液管2贯穿上盖板12的壁,形成一端开口与第一腔113的第一进液通道;第一进液管2在上盖板12的开口形成第一进液口21,以将第一液体引入第一腔113内。排液管6贯穿上盖板12的壁,并向下延伸至第二腔114中;排液管6形成一端开口于第二腔114的排液通道,排液管6在上盖板12的开口形成排液口61,以将混合液引出第二腔114。
将第一进液口21和排液口61设置在上盖板12靠近第一侧腔壁115的位置,使得第一进液口21和排液口61分别位于U形的两端,并将第二进液口31设置在混合腔内位于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间隔117之间,使得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能充分混合后再流向排液口61。
上盖板12上还设有与储存腔112连通的安装孔121和空气口122。安装孔121用于安装第三进液管4,以供第二液体流入储存腔112内,使得不需要打开上盖板12就能补充储存腔112内的第二液体;空气口122使得储存腔112始终与大气连通,以保证储存腔112内外的压强差,使输液泵9能更容易地将第二液体输送至混合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进液口31的最低点高于排液口61的最高点,第二进液口31和排液口61之间的高度差被配置为使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200在脱离第二进液口31的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所述排液通道排出。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管7,其用于连接第一出液管5和输液泵9。
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管8,其用于连接第二进液管3和输液泵9。
如图1所示,输液泵9,其进液端通过第一连接管7与第一出液管5连通,出液端通过第二连接管8与第二进液管3连通,以将储存腔112内的第二液体输送至第一腔113内。
如图2所示,排液盖10,其与排液口61第一排液孔118和排液口61第二排液孔119均适配,并密封地装设于排液口61第一排液孔118和排液口61第二排液孔119上。
本实施例的液体混合装置在装配时;如图1至图3所示,首先,将输液泵9装设于下箱体11底壁的安装架上。然后将第一连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出液管5连通,另一端与输液泵9的进液端连通。接着将第二连接管8的一端与第二进液管3连通,另一端与输液泵9的出液端连通。接着,将排液盖10密封的安装在第一排液孔118和排液口61第二排液孔119上。之后,将上盖板12密封地盖设于下箱体11的开口上,然后将第三进液管4安装在上盖板12的安装孔121上,安装完成。
本实施例的液体混合装置在使用前,如图1至图4所示,首先需要将第二液体通过第三进液管4倒进储存腔112内,将第一液体通过第一进液管2流进混合腔内。液体混合装置在使用时,将抽水泵打开。此时,第二液体由抽水泵从储存腔112输送至第一腔113内。由于第一腔113与第二腔114连通,因此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在第一腔113混合后,流向第二腔114。混合后的液体可经由排液管6输送出去。在液体混合装置使用时,混合液的液面逐渐升高,当混合液液面100还未覆盖排液口61的位置,此时混合液无法流出排液口61,且混合腔内的气压与排液管6外端的气压相同;当混合液液面100覆盖排液口61的位置时,此时混合腔内的空气200无法从排液口61排出,则随着液面的升高,混合腔内的气体被不断压缩,当被压缩空气200的气压大于排液口61外端的气压时,由于压强差的存在混合液会从排液口61排出。
由于第二进液口31的最低点高于排液口61的最高点,第二进液口31与排液口61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200在脱离第二进液口31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排液通道排出,因此无论在液体混合装置工作还是暂停工作的状态,混合液液面100都无法高于第二进液口31的最低点,因此混合液不可能从第二进液通道回流,因此无需安装单向膜片来防止混合液从第二进液管3回流至储存腔112内。由于将第一进液管2设置在箱体1的顶壁上,且不伸入混合腔内,因此第一进液口21高于第二进液口31,使得混合液也不会回流至第一进液管2内。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混合装置设有密闭地存有空气的混合腔以及连通至混合腔的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排液通道;
所述第一进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一进液口以将第一液体引入混合腔;所述第二进液通道一端连通输液泵,另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第二进液口以将第二液体引入混合腔;
所述排液通道一端开口于混合腔形成排液口以将混合液引出混合腔;
所述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与所述排液口的最高点之间存在高度差,所述高度差被配置为使所述混合腔中存有的空气在脱离所述第二进液口的最低点前就将混合液压迫至从所述排液通道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设于所述箱体上的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排液管;所述箱体设有所述混合腔,所述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排液管分别贯穿所述箱体的壁并形成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和排液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从所述箱体的顶壁贯穿所述箱体;所述第二进液管从所述箱体的底壁贯穿所述箱体并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合腔中;所述排液管从所述箱体的顶壁贯穿所述箱体并向下延伸至所述混合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上盖板和下箱体;所述下箱体设有向上的开口,所述上盖板密封地盖设于所述下箱体的开口上构成所述箱体的顶壁;
所述下箱体的底壁与所述上盖板平行,所述下箱体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所述下箱体底壁的第一隔壁,所述第一隔壁将所述下箱体分隔形成混合腔和储存腔;所述下箱体底壁形成所述箱体的底壁;
所述储存腔用于容纳第二液体,并始终与大气连通,所述下箱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输液泵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内设有垂直地固接于所述下箱体底壁,且从所述混合腔的第一侧腔壁垂直地延伸而成的第二隔壁,所述第二隔壁与相对第一侧腔壁的腔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隔使所述混合腔在所述下箱体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呈U形,所述U形的两臂形成彼此连通且与所述储存腔并列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
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均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排液管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排液管均设于所述上盖板靠近所述第一侧腔壁的位置;
所述第二进液管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位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一间隔之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上还设有与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三进液管和空气口;所述第三进液管供所述第一液体流入储存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液盖;
所述下箱体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储存腔连通的第一排液孔和第二排液孔;所述排液盖与所述第一排液孔和第二排液孔均适配。
CN202120561054.0U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Active CN215196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1054.0U CN215196374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1054.0U CN215196374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96374U true CN215196374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43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61054.0U Active CN215196374U (zh) 2021-03-18 2021-03-18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96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6587B (zh) 洗碗机以及用于洗碗机的投放器和门组件
CN215196374U (zh)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
WO2023050839A1 (zh) 处理剂投放装置及洗衣机
CN201593508U (zh) 双射流自吸泵装置
CN215211363U (zh) 一种液体混合装置及用于马桶的发泡装置
CN211725691U (zh) 一种咪唑啉沥青乳化剂反应装置
CN217222865U (zh) 一种水箱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8474558U (zh) 浮动件、水箱以及清洗机器人
CN215664878U (zh) 一种带缺液检测的泵头
CN216962344U (zh) 基站及清洗系统
CN221400807U (zh) 一种便携式手动抽吸泵
CN217887069U (zh) 一种二氯甲烷溶液分层罐
CN219769026U (zh) 油箱及成型设备
CN222507945U (zh) 电池注液装置及电池注液设备
CN212799607U (zh) 真空保鲜取水系统及真空保鲜取水器
CN216358933U (zh) 一种可调节除菌过滤器
CN115110616B (zh) 一种带有排气功能的储液装置及智能马桶
CN221268158U (zh) 一种定量取料的糖浆桶
CN217267803U (zh) 闭式系统及供液装置
CN214456746U (zh) 液体分装装置
CN212661644U (zh) 一种带有空气过滤的抽水装置
CN221294699U (zh) 储水罐及净水器
CN216349724U (zh) 一种轻型连接取样器
CN221039087U (zh) 样品中转装置
CN218910000U (zh) 一种新型还原剂溶液箱加药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