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7621U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67621U CN215067621U CN202023022679.4U CN202023022679U CN215067621U CN 215067621 U CN215067621 U CN 215067621U CN 202023022679 U CN202023022679 U CN 202023022679U CN 215067621 U CN215067621 U CN 2150676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power supply
- backlight module
- supply structur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胶框,包括挡墙部和设置在所述挡墙部上的承载部;光源组件,包括供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上的发光件,所述供电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且与所述挡墙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供电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参考电压端的第一信号线;静电防护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空隙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第一方向为空隙的宽度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全面屏技术迅速成为显示行业的发展趋势,显示装置的边框越来越窄。在一些窄边框的显示装置中,会取消金属背板的设计。在显示装置进行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测试时,容易导致背光模组中的发光件损坏的情况,从而造成显示异常,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胶框,包括挡墙部和设置在所述挡墙部上的承载部;
光源组件,包括供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上的发光件,所述供电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且与所述挡墙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供电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参考电压端的第一信号线;
静电防护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空隙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空隙的宽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结构包括:
供电层,与所述发光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发光件提供发光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供电层中;
绝缘间隔层,设置在所述供电层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
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绝缘间隔层远离所述供电层的一侧;
第一连接件,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间隔层的第一过孔将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还包括与其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胶框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供电结构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
所述静电防护层还包括与其第二部分连接的第三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反射片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反射片的材料的电阻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材料的热导率大于所述反射片的材料的热导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包括导电本体和包裹所述导电本体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为导体,所述导电本体的材料包括石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层包括:
基底;
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走线层,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层中;
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位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第一走线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走线层包括与所述发光件连接的传输线;
第二连接件,通过至少贯穿所述基底的第二过孔将所述传输线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静电防护条,所述静电防护条与所述传输线间隔设置,且与用于连接所述参考电压端的焊盘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为网格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光板,所述挡墙部环绕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承载部设置在所述挡墙部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胶框之间;所述供电结构与所述承载部和所述导光板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棱镜片组,包括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棱镜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遮光条,设置在所述棱镜片组与所述供电结构之间;
遮光层,位于所述光源组件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遮光条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反射片保护层,其设置在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个对比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平面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静电防护层的展开平面图。
图6为沿图5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光源组件的膜层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走线层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走线层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导电层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这里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术语并非旨在限制和/或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例如,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下面的描述中,当元件或层被称作“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然而,当元件或层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列出项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图1为一个对比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平面图,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该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模组提供背光。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包括:胶框40、光源组件30、导光板10、反射片20、遮光层50、光学膜片组60,胶框40环绕导光板10设置,遮光层50对应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周围的周边区。光源组件30包括供电结构32和设置在供电结构32上的发光件31,例如,发光件31为LED灯。发光件31设置在导光板10与胶框40之间。导光板10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底面、以及连接在出光面和底面之间的入光面,入光面朝向发光件31设置,以接收发光件31所发射的光线。反射片20设置在导光板10远离其出光面的一侧。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可以设置网点结构,发光件31射入导光板10的入光面的光线在导光板10内发生全反射后,从网点结构处射出。当导光板10内的一部分光线从导光板10的底面漏出时,通过反射片20的反光作用,可以将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内,从而提高光透过率。其中,反射片20的材料可以包括银。
发明人发现,图1中的位置a、位置b和位置c为抗静电能力较弱的位置,在进行ESD测试时,在位置a、b、c处,静电电荷沿反射片20进入胶框40所环绕的区域内,或者在位置a和c处,从胶框40与遮光层50之间的间隙进入胶框40所环绕的区域内,从而对发光件31造成损伤,甚至造成发光件31完全损坏。
为了防止发光件31在ESD测试过程中发生损坏,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用于显示装置中,为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提供背光。图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图4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沿对应于图1中A-A’线的剖切位置得到的,如图3和图4所示,背光模组包括:胶框40、光源组件30和静电防护层70。
胶框40包括挡墙部41和设置在挡墙部41上的承载部42。
光源组件30包括供电结构32和发光件31,发光件31设置在供电结构32上,并位于承载部42的一侧。供电结构32的一部分设置在承载部42上,且与挡墙部41之间留有空隙331,供电结构3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参考电压端的第一信号线。参考电压端可以为接地端。供电结构32可以为柔性线路板,发光件31可以采用LED灯。
静电防护层70为导体,静电防护层70包括第一部分701,第一部分701设置在供电结构32远离发光件31的一侧,且与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从而与参考电压端电连接。
其中,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在供电结构3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供电结构32所在平面是指,供电结构32背离发光件31的表面所处的平面。空隙331在供电结构3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第一方向为图4中所标识的方向,即,空隙331的宽度方向。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均沿图4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静电防护层70,空隙331在供电结构3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的正投影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且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与参考电压端连接,因此,在进行ESD测试时,图1中的位置a、b、c处的静电电荷进入供电结构32与挡墙部41之间的空隙后,会转移至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进而传输至参考电压端,从而达到静电释放的效果,以防止ESD测试过程中的静电对发光件31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10和反射片20,胶框40环绕导光板10设置。导光板10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底面、以及连接在出光面和底面之间的入光面,发光件31设置在胶框40与导光板10的入光面之间。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可以设置网点结构,射入导光板10的入光面的光线在导光板10内发生全反射后,从网点结构处射出。供电结构32与承载部42和导光板10均连接。例如,供电结构32通过第一粘结层33与承载部42和导光板10连接。
反射片20的一部分设置在承载部42远离供电结构32的一侧,反射片20可以通过第二粘结层21粘结在承载部42朝向反射片20的表面上。反射片20与导光板10堆叠设置,当导光板10内的一部分光线从导光板10的底面漏出时,通过反射片20的反光作用,可以将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内,从而提高光利用率。其中,反射片20的材料可以包括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静电防护层70还包括与其第一部分701连接的第二部分702,静电防护层70的第二部分702设置在胶框40远离发光件31的一侧。胶框40远离发光件31的一侧的静电电荷可以通过静电防护层70的第二部分702传输至参考电压端,从而有利于更多的静电电荷进行释放。其中,第二部分702可以通过粘结材料与胶框40粘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静电防护层70还包括与第二部分702连接的第三部分703,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三部分703位于反射片20远离承载部42的一侧,且与反射片20电连接。由于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三部分703与反射片20电连接,因此,当反射片20上存在静电电荷时,这些静电电荷会通过静电防护层70传输至参考电压端,从而防止损坏发光件31。
其中,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第二部分702和第三部分703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一部分701、第二部分702和第三部分703均为单一的膜层,且第一部分701、第二部分702和第三部分703形成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静电防护层70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反射片20的材料的电阻率。这样,图1中位置a、b、c处的静电会先传输至静电防护层70,从而可以通过静电防护层70直接释放至空气中,或参考电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静电防护层70的材料的热导率大于反射片20的热导率,从而可以对发光件31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散热,进而降低反射片20因受热而产生褶皱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层70包括多个膜层时,静电防护层70的材料的热导率(或电阻率)是指,静电防护层70的多个膜层的热导率(或电阻率)的平均值。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静电防护层的展开平面图,图6为沿图5中沿B-B’线的剖视图,如图4至图6所示,静电防护层70通过第一导电胶71与反射片20粘结,并通过第二导电胶72与供电结构32粘结。
静电防护层70包括:导电本体70a和包裹导电本体70a的封装层70b。封装层70b为导体,可选地,封装层70b包括位于导电本体70a两侧的第一封装层70b1和第二封装层70b2,例如,第一封装层70b1和第二封装层70b2均为具有导电性的单面胶层,其朝向导电本体70a的表面具有粘性。导电本体70a的材料包括石墨。由于石墨材料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因此,静电防护层70还可以对发光件31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降低反射片20因受热而产生褶皱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一部分701、第二部分702和第三部分703均可以包括导电本体70a、第一封装层70b1和第二封装层70b2。其中,第一部分701的导电本体70a、第二部分702的导电本体70a和第三部分703的导电本体70a为一整层结构,第一部分701的第一封装层70b1、第二部分702的第一封装层70b1和第三部分703的第一封装层70b1为一整层结构,第一部分701的第二封装层70b2、第二部分702的第二封装层70b2和第三部分703的第二封装层70b2为一整层结构。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光源组件的膜层示意图,如图7所示,供电结构32包括:供电层32a、绝缘间隔层325、导电层326、第一连接件324。其中,供电层32a与发光件31电连接,用于为发光件31提供发光信号,该发光信号例如可以包括高电平电压端提供的高电平信号、参考电压端提供的参考电压信号。上述第一信号线321a设置在供电层32a中。
例如,供电层32a包括基底320、第一走线层321、第二走线层322、第二连接件323。图8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走线层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走线层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走线层321设置在基底320上,第一走线层321包括上述第一信号线321a。其中,基底320包括主体部分320a和连接部分320b,连接部分320b上设置有焊盘3201,焊盘3201用于与外部的驱动电路板连接,例如,至少一个焊盘3201与参考电压端连接。第一信号线321a的一端可以通过焊盘3201连接参考电压端,另一端可以连接发光件31。其中,第一信号线321a可以与发光件31间接连接。例如,发光件31和第二走线层322均设置在基底320远离第一走线层321的一侧,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走线层322包括与发光件31连接的传输线322a,第一信号线321a通过第二连接件323与第二走线层322中的传输线322a连接,发光件31与传输线322a连接。第二连接件323通过第二过孔将第一信号线321a与传输线322a连接,第二过孔至少贯穿基底320。
示例性地,传输线322a与第一信号线321a均采用铜箔制成,第二连接件323的材料包括铜,第二连接件323可以采用电镀工艺制成。例如,在基底320上形成第一走线层321和第二走线层322之后,形成贯穿第一信号线321a、基底320和传输线322a的第二过孔,并通过电镀工艺形成第二连接件323,该第二连接件32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过孔中,从而将第一信号线321a与传输线322a连接。
另外,第二走线层322还可以包括静电防护条322b,该静电防护条322b与传输线322a间隔,静电防护条322b与焊盘3202连接,焊盘3202用于连接参考电压端,例如接地端。静电防护条322b可以将静电电荷传导至参考电压端。其中,静电防护条322b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基底320的主体部分320a的边界平齐。
绝缘间隔层325设置在供电层32a远离发光件3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间隔层325包括:第一绝缘层3251和第二绝缘层3252,第一绝缘层3251的材料例如包括粘性材料,其厚度在12μm~17μm之间,例如为15μm;第二绝缘层3252位于第一绝缘层3251远离基底320的一侧,第二绝缘层3252的材料例如包括聚酰亚胺(PI),其厚度在10μm~15μm之间,例如为12.5μm。
导电层326设置在绝缘间隔层325远离供电层32a的一侧,导电层326可以为铜箔层。导电层326的厚度在10μm~15μm之间。上述图4中的静电防护层70通过第二导电胶72与导电层326粘结并实现电性导通。
第一连接件324通过至少贯穿绝缘间隔层325的第一过孔将第一信号线321a与导电层326电连接。第一连接件324的材料包括铜,且第一连接件324可以采用电镀工艺形成。例如,在基底320上形成绝缘间隔层325和导电层326之后,形成至少贯穿绝缘间隔层325和导电层326的第一过孔,之后通过电镀工艺形成第一连接件324,该第一连接件32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过孔中,从而将第一信号线321a与导电层326电连接。
第二走线层322远离基底32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三绝缘层327和第四绝缘层328,第三绝缘层327位于第二走线层322与第四绝缘层328之间。第三绝缘层327采用例如粘性材料制成,第四绝缘层328的材料例如包括聚酰亚胺。发光件31位于第三绝缘层327远离基底320的一侧,发光件31的电极通过第三绝缘层327上的过孔与第二走线层322中的传输线322a连接。其中,第三绝缘层327和第四绝缘层328可以将静电防护条322b暴露出,以保证静电防护条322b能够起到静电屏蔽作用。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导电层的平面图,如图10所示,导电层326为网格结构,以便于供电结构32整体进行弯折。在一些示例中,沿供电结构32长度方向的两端(如图10中的位置P1和P2处)均设置第一连接件324。
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63、棱镜片组、遮光条64、遮光层50。
扩散片63设置在导光板10远离反射片20的一侧,扩散片63用于对导光板10出射的光线进行扩散。
棱镜片组包括第一棱镜片61和第二棱镜片62,第一棱镜片61设置在扩散片63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第二棱镜片62设置在第一棱镜片61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第一棱镜片61和第二棱镜片62用于将扩散片63射出的较为分散的光集中于一定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提高该范围内的出光亮度,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正面亮度。其中,第一棱镜片61上的棱条和第二棱镜片62上的棱条的延伸方向可以交叉。
遮光条64设置在棱镜片组与供电结构32之间,从而防止发光件31的光线沿第一棱镜片61和第二棱镜片62的棱条之间的间隔直接射向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其中,扩散片63靠近发光组件30的一侧可以超出棱镜片组,遮光条64可以为具有粘性的遮光结构,并粘结在扩散片63上。
遮光层50位于光源组件30远离反射片20的一侧,遮光层30在反射片20上的正投影覆盖光源组件30和遮光条64在反射片20上的正投影。例如,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周边区,遮光层50在显示模组上的正投影位于周边区。例如,遮光层50可以具有粘结性的膜层,从而可以与遮光条64、胶框40、静电防护层70粘结。
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保护层90,其设置在反射片20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用于对反射片10进行保护。其中,反射片保护层90可以通过粘结材料与反射片20粘结。反射片保护层90可以与静电防护层70接触,也可以与静电防护层70的第三部分703间隔设置。
下面对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进行介绍。
将胶框40放置在机台上,利用贴膜机将反射片20贴附在胶框40上;然后,将静电防护层70的一端通过导电胶与反射片20粘结;之后,将光源组件30的供电结构32与导光板10粘结,之后,将导光板10放置在胶框40所环绕的区域内,并将光源组件30的供电结构32与胶框40粘结,从而将光源组件30、导光板10和胶框40组装在一起;之后将静电防护层70进行弯折,以使其远离反射片20的一端贴附在供电结构32背离发光件31的表面;之后,将扩散片63、第一棱镜片61和第二棱镜片62固定在导光板10的出光侧;之后,进行遮光层50的组装以及压合,得到图4所示的结构;最后,对背光模组进行真空吸附检查(检查异物不良等)、外观检查、光学检查等等。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模组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为液晶显示模组,其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周边区。显示模组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背光模组中,遮光层与显示模组的周边区对应。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胶框,包括挡墙部和设置在所述挡墙部上的承载部;
光源组件,包括供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上的发光件,所述供电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承载部上,且与所述挡墙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供电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参考电压端的第一信号线;
静电防护层,包括第一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供电结构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空隙在所述供电结构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空隙的宽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结构包括:
供电层,与所述发光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发光件提供发光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供电层中;
绝缘间隔层,设置在所述供电层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
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绝缘间隔层远离所述供电层的一侧;
第一连接件,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间隔层的第一过孔将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其中,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还包括与其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胶框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供电结构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
所述静电防护层还包括与其第二部分连接的第三部分,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反射片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反射片的材料的电阻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材料的热导率大于所述反射片的材料的热导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包括导电本体和包裹所述导电本体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为导体,所述导电本体的材料包括石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层包括:
基底;
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走线层,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层中;
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位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第一走线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走线层包括与所述发光件连接的传输线;
第二连接件,通过至少贯穿所述基底的第二过孔将所述传输线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静电防护条,所述静电防护条与所述传输线间隔设置,且与用于连接所述参考电压端的焊盘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为网格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防护层的第一部分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所述挡墙部环绕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承载部设置在所述挡墙部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胶框之间;所述供电结构与所述承载部和所述导光板均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
棱镜片组,包括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棱镜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遮光条,设置在所述棱镜片组与所述供电结构之间;
遮光层,位于所述光源组件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遮光条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保护层,其设置在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22679.4U CN215067621U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022679.4U CN215067621U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67621U true CN215067621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214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022679.4U Active CN215067621U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676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00423A1 (zh) * | 2022-06-30 | 2024-01-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
2020
- 2020-12-14 CN CN202023022679.4U patent/CN2150676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00423A1 (zh) * | 2022-06-30 | 2024-01-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1298B2 (en) | Touch display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transparent optical adhesive layer structure | |
US1119974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7728380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1183195B (zh) |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7272260B (zh) | 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2018147879A (ja) |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9971086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10806658B (zh) |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KR100721473B1 (ko) | 평면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전면 필름 및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215067621U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10123563U (zh) |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6932982B (zh) | 显示装置、移动终端及显示装置制作方法 | |
CN215496723U (zh) | 显示装置 | |
CN213403092U (zh)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US11703630B2 (en) | Mini-LED backlight panel and mini-LED backlight module | |
JP2017157467A (ja) |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6434600U (zh) |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 |
JP2003344851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1655617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7785378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0930884B (zh)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4253030A (zh) | 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
CN110517584B (zh)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 |
JP2000206906A (ja) | Led表示装置及び光拡散シ―ト | |
CN110873983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