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9208U - 一种热风采暖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风采暖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49208U CN214949208U CN202120739937.6U CN202120739937U CN214949208U CN 214949208 U CN214949208 U CN 214949208U CN 202120739937 U CN202120739937 U CN 202120739937U CN 214949208 U CN214949208 U CN 214949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chamber
- air
- combustion chamber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炉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热风采暖炉,包括炉体,炉体内部设有炉膛和加热室,炉膛从下向上依次设有集灰室和燃烧室,燃烧室顶部一侧与加热室连通,燃烧室底部设有炉箅,燃烧室通过炉箅与集灰室连通,加热室内部设有第一加热套、第二加热套和加热管,第一加热套与第二加热套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加热管连通;炉体上设有第一引风装置,第一引风装置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加热套;燃烧室进入加热室的烟气绕过第二加热套后从第一加热套和第二加热套之间向上扩散。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加热介质由水替换为空气,同时配合第一加热套、加热管和第二加热套,能够大大降低加热介质加热至一定程度时所需的时间,从而实现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燃料燃烧后的热交换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风采暖炉。
背景技术
采暖炉又称取暖炉,是一种传统的取暖用炉具,在冬季较冷的地区(如东北、新疆、西藏等)应用尤其广泛,其原理就是利用炉体内部的燃烧室燃烧燃料从而加热炉体夹层水套内的水,当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后将热水引入室内并通过散热片等装置将热量散出,以实现供暖,随后水在流入炉体的加热水套内再次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然而,为了实现采暖功能,现有的采暖炉大都以水作为加热介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热过程缓慢且热交换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采暖炉,其通过采用空气作为加热介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燃料燃烧后的热交换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热风采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部设有炉膛和加热室,所述炉膛从下向上依次设有集灰室和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顶部一侧与所述加热室连通,所述燃烧室底部设有炉箅,所述燃烧室通过所述炉箅与所述集灰室连通;
所述加热室内部设有第一加热套、第二加热套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套与所述第二加热套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加热管连通;
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引风装置,所述第一引风装置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所述第一加热套;所述燃烧室进入所述加热室的烟气绕过所述第二加热套后从所述第一加热套和所述第二加热套之间向上扩散。
可选的,所述燃烧室的两侧均设有第三加热套,两个所述第三加热套均与所述第二加热套连通;所述炉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加热套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板。
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底部还设有过渡室和引风管,所述过渡室与所述第三加热套连通,所述引风管与所述过渡室连通;所述过渡室内设有第二引风装置,所述第二引风装置用于将所述过渡室内的热空气引入所述引风管。
可选的,所述炉体的侧部开设有与所述加热室内部连通的清灰口,所述清灰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清灰口的清灰板。
可选的,所述燃烧室内设有二次供风腔,所述二次供风腔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二次供风腔的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燃烧室内部连通的二次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二次供风口沿所述炉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
可选的,所述炉体远离所述加热室的一侧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较低一侧与所述燃烧室内部连通;所述炉体远离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设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加热室内部连通,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加热管上方。
可选的,所述炉体顶部设有分别与所述燃烧室和所述加热室相对应的炉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套顶部与所述加热室内顶部之间设有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处设有可翻转的挡板。
可选的,所述集灰室内设有可推拉的集灰抽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其通过将加热介质由水替换为空气,同时配合第一加热套、加热管和第二加热套,能够大大降低加热介质加热至一定程度时所需的时间,从而实现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燃料燃烧后的热交换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体内增设向燃烧室二次供风的二次供风腔,使得燃料在燃烧时燃烧更加充分,在提高热利用率的同时能够减轻最终排出的烟气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风采暖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风采暖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风采暖炉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风采暖炉的主剖视图;
图5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图标:1-炉体,101-燃烧室,102-加热室,103-集灰室,2-炉箅,3-第一加热套,4-第二加热套,5-加热管,6-第一引风装置,7-第三加热套,8-出风板,9-过渡室,10-引风管,11-第二引风装置,12-清灰板,13-二次供风腔,14-二次供风口,15-进料口,16-密封盖,17-排烟口,18-炉圈,19-挡板,20-集灰抽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风采暖炉,包括炉体1,炉体1内部设有炉膛和加热室102,炉膛从下向上依次设有集灰室103和燃烧室101,燃烧室101顶部一侧与加热室102连通,燃烧室101底部设有炉箅2,燃烧室101通过炉箅2与集灰室103连通;当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后,携带大量热量的烟气由燃烧室101顶部一侧扩散至加热室102内进行热交换,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渣则直接通过炉箅2落入集灰室103中储存起来。
其中,加热室102内部设有第一加热套3、第二加热套4和加热管5,第一加热套3与第二加热套4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加热管5连通;同时,炉体1上还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加热套3的第一引风装置6,本实施例中第一引风装置6设置在炉体1底部的安装腔室中,且安装腔室与第一加热套3连通;燃烧室101进入加热室102的烟气绕过第二加热套4后从第一加热套3和第二加热套4之间向上扩散。
在实际使用时,由第一引风装置6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加热套3,此时空气经加热管5流至第二加热套4,此时第一加热套3、加热管5和第二加热套4内均充满了待加热的空气。当燃烧室101内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扩散至加热室102内后,先对第二加热套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同时烟气继续沿第二加热套4外壁向下流动至第二加热套4底部后转向,再从第一加热套3与第二加热套4之间的区域向上运动,此时烟气对第一加热套3以及加热管5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同时对第二加热套4内的空气进行二次加热。通过上述将加热介质替换为空气,同时配合第一加热套3、加热管5和第二加热套4,能够大大降低加热介质加热至一定程度时所需的时间,从而实现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燃料燃烧后的热交换率。
本实施例中,上述加热管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管5阵列分布于第一加热套3和第二加热套4之间。从而实现更多的加热管5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和热交换率。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烟气在向上扩散的过程中始终有部分热量会散失,从而无法达到加热室102内进行热交换。因此为了减少燃烧室101内散失的热量,上述燃烧室101的两侧均设有第三加热套7,两个第三加热套7均与第二加热套4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三加热套7沿炉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如此设置,当空气进而第二加热套4后会继续向两个第三加热套7内流动,此时两个第三加热套7内也充满了空气,因此,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时可直接对第三加热套7内的空气进行加热,随后携带热量的烟气再进入加热室102内加热第一加热套3、加热管5和第二加热套4内的空气,从而尽可能的提高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的利用率。
同时,上述炉体1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三加热套7连通的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出风板8,需要说明的是,该出风板8转动设置在出风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而此种结构的出风板8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通过设置出风口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出风板8,使得热风采暖炉功能更加多样化。当使用者需要取暖时,可转动出风板8,使得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三加热套7内经过加热的空气直接从出风口流出,以供使用者取暖;反之,再次转动出风板8即可将出风口关闭,防止热空气由出风口流出。本实施例中,出风口设置在炉体1侧壁远离加热室102的一侧。
此外,考虑到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其他需要供暖的地方,因此上述炉体1底部还设有过渡室9和引风管10,过渡室9与第三加热套7连通,引风管10与过渡室9连通。同时,过渡室9内设有第二引风装置11,第二引风装置11用于将过渡室9内的热空气引入引风管10。在实际使用时,加热后的空气会从第三加热套7内部流至过渡室9内存储起来,当需要将热空气引至其他地方时,只需要启动第二引风装置11,由第二引风装置11将热空气从过渡室9中引入引风管10,再将引风管10的出口设置在需要取暖的地方即可。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管路与引风管10连通,从而实现将热空气引至其他地方。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结构更加合理,过渡室9设置在炉体1底部且位于燃烧室101下方,而引风管10的出口朝加热室102的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引风装置6和第二引风装置11均可采用引风机等常规的引风装置,而对于第一引风装置6和第二引风装置11的具体类型和型号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流入加热室102内的烟气中往往也会夹杂一些燃料燃烧后形成的灰,而灰在与加热室102内的部件接触后会残留在加热室102内,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加热室102内将积攒大量的灰,从而直接影响加热室102内的热交换过程。因此,炉体1的侧部开设有与加热室102内部连通的清灰口,清灰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清灰口的清灰板12。当加热室102内的灰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可取下清灰板12从而打开清灰口,从清灰口处即可清理加热室102内的灰,当灰清理完后再将清灰板12安装上使得清灰口关闭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考虑到现有采暖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时往往会产生大量易燃烟气,直接排放出去不但会导致热利用率降低,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为此,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室101内设有二次供风腔13,该二次供风腔13由中空夹套构成,其底部设置有开口,使得二次供风腔13与外部环境连通;同时,中空夹套刚好将燃烧室101和加热室102分隔开来,且中空夹套顶部与炉体1内顶部之间预留间隙,以便于燃烧室101内产生的烟气由该间隙进入加热室102内;此外,二次供风腔13的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燃烧室101内部连通的二次供风口14,本实施例中二次供风口14尽量设置在靠近二次供风腔13顶部的位置,当燃料在燃烧室101内燃烧形成高温的易燃烟气后,易燃烟气向上扩散,此时外部环境中的空气经由炉体1底部进入二次供风腔13,此时燃烧室101内产生的热量还能对二次供风腔13内的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空气的助燃效果,最后经过预热的空气由二次供风口14吹向易燃烟气,使得易燃烟气发生二次燃烧,进而使得燃料得以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的同时减轻最终排放出去的烟气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二次供风口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二次供风口14沿炉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其中,多个二次供风口14分为两组,且两组二次供风口14从上到下平行设置,从而使得由二次供风腔13进入燃烧室101的空气更多且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助燃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炉体1远离加热室102的一侧设有用于将燃料添加至燃烧室101内部的进料口15,同时,该进料口15倾斜设置,进料口15较低一侧与燃烧室101内部连通,从而使得燃料能够顺利的滑入燃烧室101,避免燃料在进料口15处堵塞。此外,还可以在进料口15处设置用于密封进料口15的密封盖16,以防止燃料燃烧时高温烟气或火焰从进料口15中出来;炉体1远离燃烧室101的一侧设有排烟口17,排烟口17与加热室102内部连通,排烟口17位于加热管5上方,当进入加热室102的烟气绕过第二加热套4并从第一加热套3和第二加热套4中间向上流动对加热管5进行加热后,再从排烟口17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烹饪功能,炉体1顶部设有分别与燃烧室101和加热室102相对应的炉圈18。在采暖的同时,可以在炉圈18上放置烹饪食物所需的器具,从而实现烹饪食物。
同时,为了提高加热室102烹饪食物的效果,第二加热套4顶部与加热室102内顶部之间设有预留有间隙,间隙处设有可翻转的挡板19。如此设置,当不需要烹饪时,将挡板19翻转一定角度,使得挡板19挡住上述间隙,此时烟气则会从第二加热套4与二次供风腔13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之后再从第一加热套3与第二加热套4之间的区域由下向上运动;当进行烹饪时,将挡板19翻转一定角度,使得挡板19远离上述间隙,此时烟气直接从上述间隙通过,此时大量带有热量的烟气可直接对与加热室102对应的炉圈18进行加热,从而提高烹饪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后期清理集灰室103内的废渣,集灰室103内设有可推拉的集灰抽屉20,当废渣堆积至一定程度后,只需要将集灰抽屉20拉出进行清理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风采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部设有炉膛和加热室,所述炉膛从下向上依次设有集灰室和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顶部一侧与所述加热室连通,所述燃烧室底部设有炉箅,所述燃烧室通过所述炉箅与所述集灰室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室内部设有第一加热套、第二加热套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套与所述第二加热套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加热管连通;
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引风装置,所述第一引风装置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所述第一加热套;所述燃烧室进入所述加热室的烟气绕过所述第二加热套后从所述第一加热套和所述第二加热套之间向上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的两侧均设有第三加热套,两个所述第三加热套均与所述第二加热套连通;所述炉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加热套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底部还设有过渡室和引风管,所述过渡室与所述第三加热套连通,所述引风管与所述过渡室连通;所述过渡室内设有第二引风装置,所述第二引风装置用于将所述过渡室内的热空气引入所述引风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侧部开设有与所述加热室内部连通的清灰口,所述清灰口处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清灰口的清灰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内设有二次供风腔,所述二次供风腔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二次供风腔的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所述燃烧室内部连通的二次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二次供风口沿所述炉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远离所述加热室的一侧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较低一侧与所述燃烧室内部连通;所述炉体远离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设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加热室内部连通,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加热管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顶部设有分别与所述燃烧室和所述加热室相对应的炉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套顶部与所述加热室内顶部之间设有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处设有可翻转的挡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灰室内设有可推拉的集灰抽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39937.6U CN214949208U (zh) | 2021-04-12 | 2021-04-12 | 一种热风采暖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39937.6U CN214949208U (zh) | 2021-04-12 | 2021-04-12 | 一种热风采暖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49208U true CN214949208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45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39937.6U Active CN214949208U (zh) | 2021-04-12 | 2021-04-12 | 一种热风采暖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49208U (zh) |
-
2021
- 2021-04-12 CN CN202120739937.6U patent/CN2149492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41006U (zh) | 一种采暖炉 | |
CN103017328A (zh) | 取暖设备的燃烧与热交换系统 | |
CN214949208U (zh) | 一种热风采暖炉 | |
CN203177237U (zh) | 一种带旋转换热装置的节能燃气灶具 | |
CN213599422U (zh) | 一种二次供风采暖炉 | |
CN214700968U (zh) | 一种暖风型多功能清洁煤烤火炉 | |
CN212430837U (zh) | 一种嵌入式双炉膛燃木火炉 | |
CN209147149U (zh) | 反烧燃煤炉及其二次配风装置 | |
CN213599578U (zh) | 一种采暖炉的采暖结构 | |
CN215412118U (zh) | 一种热风取暖炉 | |
CN101021358B (zh) | 节能环保无压采暖炉 | |
CN210832532U (zh) | 一种上挂下托式多燃料炉内成型燃烧炉 | |
RU2281433C2 (ru) | Печь для бани | |
CN216346402U (zh) | 一种热风采暖炉的采暖结构 | |
CN104654567B (zh) | 三段换热式暖风炉 | |
CN213019602U (zh) | 一种生物质炉的多级回程烟道 | |
CN105157220A (zh) | 动态热交换节能环保锅炉 | |
CN109323290A (zh) | 反烧燃煤炉及其二次配风装置 | |
CN214038334U (zh) | 一种多功能燃烧锅炉 | |
CN2215669Y (zh) | 烟煤无烟燃烧节能炉 | |
CN201488009U (zh) | 节能环保供暖炊事多用炉 | |
CN2060527U (zh) | 立式双炉膛燃煤热风炉 | |
CN207762965U (zh) | 燃烧生物质或炭基固体燃料的炊暖炉 | |
CN103017207A (zh) | 保温节能暖气炉 | |
CN2713305Y (zh) | 气化燃烧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